农村业余生活调查报告

2023-01-24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业余生活调查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农村业余生活调查报告

农村村民业余生活情况的调查

湖南商学院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题

关于农村村民业余生活情况的调查——以云南省通海县部分村为代表

部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1001班 101410018 张兰 周红江 讲师

2012年 9 月 2 日

关于农村村民业余生活情况的调查

——以云南省通海县部分村为代表

调查时间:2012年8月中旬~2012年8月底

调查地点:通海县秀山镇、纳古镇、九街镇、河西镇部分村 调查对象:村民、村领导 调查方法:问卷、走访

调查目的:了解通海县农村文化生活,从中归纳出我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并找出问题,提出改良方案,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丰富精神生活水平。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城乡规划得以大力普及,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却显得越来越单调、乏味。因此只有对农村文化生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更有助于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的实现。此次调查正是针对通海县部分村的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进行的,通过了解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分析通海县农村文化的主要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提高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出改良方案,为实现“村民自治”及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建议。

一、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现状

1、 电视、串门是目前农村用于休闲的最主要方式。

(1)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成为农民接触外界的最主要途径,让农民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也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据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农民表示每天都会有部分时间收看电视(90%的看电视的人中,经济相对弱的九街镇,河西镇所占比例达60%以上,而经济相对强的纳古镇和秀山镇仅占30%,其中,中年以下看电视人数明显多于中年以上者)。按其看电视时间长短来看, 55%以上的人表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低于三个小时,在农闲时期,最多可达十余个小时。按其所看的电视节目种类来看,60%以上的人表示主要收看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近期来人文法制节目也大受欢迎,如《法律讲堂》、《传奇故事》等。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乡村文化在广为普及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变性的问题。本地的电视节目成了商家利用各种手段获取利润的平台,以前还有每周两次的县长亲访节目,现在却被那些商业旅游节目和广告取而代之。有些地方因为基础设施落后,有线电视开通较少,只能收到地方仅有的几个频道,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因此数字电视便随之成为了政府官员间接获取利益的渠道。

(2)串门是农村最常见、最传统、成本最低的休闲娱乐方式。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一般都比较薄弱,无法提供更丰富的休闲方式,串门便成了村民们传达村里消息,道家常,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80%的调查对象都表示有串门的习惯(秀山镇的仅占10%)。尤其对于农村妇女和老人来说,串门更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与归为城镇的秀山镇相比,秀山镇、纳古镇、河西镇等乡镇村民邻里关系相对融洽,由此看来,串门也使得邻里关系相对融洽、和谐。

2、 打牌、打麻将和下棋也是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

打牌以前主要是妇女的娱乐方式,打麻将主要是中年男性热衷的方式,但现在也成了大多数年轻人比较热衷的娱乐方式。以我们村(元山村)为例,大多数无业青少年除了农忙时下地帮忙,其余时间大多都三五成群的打牌、打麻将,而且还从一开始的纯娱乐活动走向了“娱乐为主,赚外快为辅”的赌博趋势,虽下注不大,但对于一个无业务收入的青少年来说,还是存在问题的;下棋这个修身养性的方式原来是被老年人广为接受的,但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变更,城市老年人的业余生活逐渐丰富,但是农村老年人从以前的下下棋,逐步趋向了只是在家门前散散步,晒晒太阳。

3、赶集、广场舞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1)集市是农村每周都有的,赶集也是农民业余生活的方式之一。在农村,每个乡镇都有1 ~ 2个村设有集市,基本上是每10天就有3~ 4天是集,例如,九街镇每逢

二、

五、九是集,纳古镇为

一、

四、七;河西镇为

三、

六、九。在集市上,农民可以购买生活生产所需的用品,走走逛逛,是休闲的好方式之一。集市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丰富的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且,大部分人也常进通海县城逛街,且进城频率与村落离县城的距离以及经济条件正相关。例如,秀山镇是离县城最近的乡镇,其村民进城频率为每周3~7次,远点的九街镇村民进城频率为每周2~5次,离得最远的高大乡和河西镇为每周1~3次。而纳古镇是除了秀山镇外经济最发达的镇,虽然该村离县城相对较远,但是,其居民进城频率与秀山镇的不相上下。

(2)广场舞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广场舞以其老少皆宜的特点吸引了广大民众的视线,为村民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些村里每天都会有大群的人齐聚一起跳广场舞,不管男女老少,村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大家凑在一起其乐融融,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些村没有足够宽敞的地点,且这种健身娱乐的意识不够强,有些地方有,但坚持不了多久就都散了,有些地方直接没人组织跳。只有靠近县城或者经济条件好的村落广场舞的队伍发展渐大。

4、KTV不仅仅是城里人派遣的地方,也渐被农村人接受。卡拉OK也成了农村家庭聚会或者庆祝活动的地方但是由于资金还有路程的因素,村民们去KTV的次数差不多两三次每年。KTV在青少年中是大受欢迎的,不仅局限于家庭聚会和庆祝活动,平时的朋友同学小聚都会相约在KTV。但是,青少年毕竟是低收入群体,在KTV的消费是普遍偏高,这也成了限制青少年业余生活的因素。

5、各族传统节庆活跃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通海县的两年一度的迎春花街也为通海群众带来了近两个星期的多彩生活。每届迎春花街都于大年初七开始至十八,每届花街都为通海县民众带来不同程度的狂欢,各类花草,各地传统文化,各地美食都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享受。

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海县存在着不同的种族,主要是汉族,回族和蒙古族。兴蒙乡主要聚居着蒙古族,小回村,大回村,和纳古镇以回族居多。蒙古族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回族也有一年一度的圣节,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新蒙乡的村民多以其传统文化活动为主,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回族每年一次的斋戒在文化生活上就显出很大差异,回族斋戒过程中大多是晚上活动,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段便是晚上,白天多呆在家里,或者进城逛街。这些传统习俗在丰富了本土文化的同时,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外来观念的冲击,农民对农村传统娱乐形式的兴趣逐渐消失。现存的乡村文化处于解体之中,而新的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设,农村文化整体上处在最薄弱的过渡时期,各种不良风气容易形成。

6、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切呈现出层级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设施建设、居民素质、资源总量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农村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草根文化”,如自编自演的戏班、春节前后的在农村串演的秧歌队、舞狮队已不多见。县城周围的村镇文化活动就比较丰富,娱乐形式比较多样,而在一些边远农村,不论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在农民的积极性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城里公园社区随处可见的大众健身器材在农村寥寥无几。走遍九街镇,河西镇以及秀山镇,纳古镇可以发现。秀山镇的大众健身器材是普遍可见的,举行的文化活动也是最多的,纳古镇次之,而九街镇、河西镇只有在镇上才能找到公园,发现为数不多的几件健身器材,文化馆之类的地方更是难寻踪影,这是远远满足不了村民们对文化的硬件需求的。

7、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村业余生活带来新生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也走进了农村。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安置了电脑,连起了互联网,为生活的各方面都带来很大便捷。各乡镇基本都有网吧,但“黑网吧”的数量比正规网吧还要多。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多数村民听说过互联网,但对其的了解还很少。倒是大多数青少年都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但其多用于玩网络游戏,不少人还因沉迷与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道路。

(二)原因分析

以上基本现状表明,农村村民的娱乐方式单调,仅仅局限于家庭娱乐方式,因而赌博、酗酒等恶习正不断在农村蔓延。一些人置农业生产于不顾,不分白天黑夜,大肆进行赌博活动。尤其没有特别适合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年轻人很容易转向不良的行为。在此总给原因如下:

1、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体育锻炼缺乏。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村民健身意识相对较强。村民们主要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羽毛球、篮球、广场舞和利用健身器材锻炼等,每年会组织比赛,例如秀山镇有篮球比赛,县城每年也会组织舞狮大赛。但大多数农村由于没有活动的固定场地,农民平时很少开展这些活动,只有在春节前后打打篮球。大多数乡镇,村民们忙于劳作,一整天劳累下来更没心思去锻炼,或者只能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村民的要求,影响了体育活动在农村的开展。

2、村民意识不足,思想滞后。大多数乡镇都建有篮球场,且大致每个村都有一块篮球场,例如九龙村,元山村,河西镇大多数村。但是,由于村民们健身意识不强,加之忙于下田劳作,回到家就只想进行点不耗费体力的事情,打球的人只有部分小孩,大人就少之甚少,久而久之,篮球场闲置,便都成了村里的公共停车场、晒场了。有些村虽有健身器材,但村民们似乎都不太喜欢出门,大多串门或者呆在家看电视,只有少数老人会带着小孩子去玩耍。加之对器材的使用说明不太明确,出现了资源闲置的情况。

3、政府部门在村民业余生活的完善方面严重缺位,对村民们健康的业余生活方面的宣传无作为。农村的村干大多出自农民,且都是本村的村民。调查过程中采访了几个村的领导干部,当问及他们对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有何看法时,表示的都是一致的态度——我们也是农民,没有那么多时间开展什么活动,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自己喜欢什么就玩什么,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村干之所以会以这种态度对待该问题,说明政府对村干的培训仅仅局限于村里“事务”的管理。

在网吧和本地电视节目管理方面,政府所采取的大多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成了违规人员挣钱的靠山,因此,越来越多的私人“黑网吧”,越来越多的垃圾节目越来越猖獗,村民的身心及财物都受到严重影响。

对青少年教育方面也呈现出不重视的情况。九街镇河西镇的村落都存在青少年很小就辍学的情况,并且年龄稍微大点的年轻人多是无业游民,既种不了田地,又不出去打工,而是在家“啃老”。村干们对此举也都怀抱着“可以理解”的态度。

4、文化多元化导致地区、民族之间业余生活呈现差异。

二、针对当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重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业余活动范围。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业余活动的地方和设施少之又少。因此,例如,一个可以散散步跳跳舞的花园,一个有器材可以锻炼锻炼身体的地方,以及一个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的图书馆等。

因此,加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首先应从硬件设施做起。政府部门应该增加这些娱乐健身设施和人力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娱乐场所和设施,例如新建公园,引入大众健身器材,并将其的使用说明进行详尽说明;新组跳舞队,请来专业的舞蹈人员进行带领指导;组建篮球队等,有条件的的村还可以新建图书馆、文化宫等,使村民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

另外,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村民的文化教育,强调高质业余生活的重要性。只有好的业余生活才能使村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但由于村民们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一方面生活显得单调,干活的动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因此,宣传方面只有村委会能够解决,应多多进行有关业余生活的宣传。可采取“文艺下乡”的形式进行宣传,即邀请专业文艺爱好者以表演节目的方式到乡进行宣传;村干可以以走访的形式与村民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宣传。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恶劣风气严加控制。

对学龄青少年辍学回家的情况应及时调查原因,并进行思想教育,向家长和孩子强调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劝导其继续接受教育;对因经济方面的困难而辍学的家庭应给予适当补助。

对于赌博等不良风气的控制,需从道德教育来抓。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净化民风,对赌博严加控制,尤其是大金额的赌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因赌博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另外,对网吧的开放应严格把关,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对非法开放的网吧严厉打击,并制定相关的惩罚机制,坚决禁止青少年进入网吧。另外应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这把“双刃剑”,合理地利用网络。

(三)不断尝试新的业余文化活动。

政府应培养一批文艺村干,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鼓励并带领村民们不断尝试新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动员和组织专业艺术人员到农村去,帮助农村培养各类文艺人才,开展各种文艺活动。鼓励农民订阅报刊的积极性,不断对村民进行业余文化传播,并且不断尝试新的业余文化形式。例如,定期播放露天电影,定期组织篮球赛、拔河赛、歌唱大赛、广场舞大赛等,且可与邻村进行联谊。

(四)加强不同种族间的交流,积极利用多种族的特点,大力弘扬多文化发展。由于云南的多民族特色,可以抓住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对各地传统文化进行搜罗,并且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不同村落,不同种族,可以在尊重本族文化的同时加强沟通。定期举行文化交流会,组织村民们开展一定有益身心健康的竞赛。在使本族文化得到继承的同时也得到吸收进新鲜血液,各族文化相互促进,发扬光大。

(五)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村民自治。

城乡差距的大小使得文化生活的差距也出现了差距,。因此,政府还是应该从根本的经济着手,鼓励农民“引进来,走出去”,即引进新的技术用于农业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大批剩余劳动力可以走出去创造新的财富;扩大小额贷款范围,用实际行动支持民营发展;鼓励城乡文化交流,建立城乡文化交流站等。

而今“村民自治”已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热门话题,这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东西,在经济实现一定程度的时候,向村民们宣传“村民自治”的管理模式,实现村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定期轮流组织村民进行新观念的培训,鼓励村民积极参加,使得每个村民都对新“东西”有一定的认识,从村民的意识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并成立村委会,村民们轮流担当村委会成员,大家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相信随着政府的不断重视,村民文化消费观念的增强,加之村领导的积极鼓励,日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也会日益丰富。

农村村民业余生活情况调查表

亲爱的乡亲们:

为了更好地扩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在此耽搁各位几分钟时间,请各位配合填一下这个调查表,谢谢各位!

1、性别( ) A、男 B、女

2、年龄( )

A、30岁以下 B、30~40岁 C、40~50岁 D、50岁以上

3、家庭年收入( )

A、1万元以下 B、2~5万元 C、5~10万元 D、10万元以上

4、职业( )

A、事业单位 B、个体、私营 C、农民 D、无 E、其他

5、文化程度:( )

A、大学/大学以上 B、高中 C、初中 D、初中以下

6、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可多选)( )

A、报刊杂志 B、电视、广播 C、麻将、纸牌 D、看电影、唱卡拉OK E、跳舞 F、运动、健身 G、出游、旅游

7、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生活(可多选)( )

A、报刊杂志 B、电视、广播 C、麻将、纸牌 D、看电影、唱卡拉OK E、跳舞 F、运动、健身 G、出游、旅游

8、每周用于文化娱乐生活的时间( )

A、2小时以下 B、2~5小时 C、5~7小时 D、7小时以上

9、每月平均用于文化生活的支出( )

A、5元以下 B、5~20元 C、20~40元 D、40~60元 E、60~80元 F、80~100元 G、100元以上

10、当地有无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 ) A、有 B、无 C、不清楚

11、对当地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态度( ) A、满意 B、不满意 C、无所谓

12、对当地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议( ) A、创建一些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 B、积极开展科教文卫“三下乡”活动 C、发掘群众自创和表演自娱自乐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篇: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河镇王枫中学

刘楚

一、调查原因

教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当今世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而且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的业余生活是教师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外的一个重要精神生活领域,一直以来,极少受人关注,可以说是长期被人遗忘与忽略的盲点。然而,这一项生活对教师的工作和学校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化身份,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引领人类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肩负着传播社会精英文化的重任。教师的业余生活扩大了教师的生活场域,使教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群,进而使教师的文化辐射延伸到整个社会。近些年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的课余生活都外于亚健康状态。热情关注教师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加强对教师的研究,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才是办好教育的根本。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教师积极贯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往往只关注教师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及课堂上、教学中的成长,依旧停留在把教师作为“教书匠”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师课堂下、工作之外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整体生活的建构。而教师工作之外的“专业”成长,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业余生活。有人说“人的差异在业余生活”,的确,一个人的业余生活的质量,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及对生命的关怀程度;更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素养的体现。所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应该关注教师业余生活。因此,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于促进和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初中教师业余生活现状及问题分析

1、业余时间不足,利用缺乏计划

教师职业在业外人士眼中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业余时间多且长。仅以2012年为例,寒暑假加双休及国家法定假日,教师拥有135天的假期。这意味着,教师一年的业余时间是其他许多职业无法企及的。但事实却并非我们所计量的这么“美好”。在我们所调查的老师中,农村初中教师除去工作、睡眠、吃饭和必要的家务外,认为业余时间不充足的教师占60.7%,其中19.0%的教师认为业余时间严重不足,尤其是带班主任的教师。究其原因,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发现:

其一,教师的理想业余时间多,但是实际上教师上下班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从而业余时间比较模糊。从农村寄宿初中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看到,学生每天6:30起床,20:50熄灯,这期间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教师监督,由班主任参与。

其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繁琐。教师工作涉及备课、制课件、上课、批改作业、专业培训学习、教研教改、听评课、学生个别辅导、接受各种检查、考试分析与总结、名目繁多的考核等等,如此繁琐的工作挤占大量业余时间,使得教师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8小时之外属于自己。

其三,业余时间利用随意。在我们的调查中,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计划的教师仅占30.2%,69.8%的教师很少或没有计划自己的业余时间,表现了教师对业余时间随意支配,缺乏规划,从而导致某项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活动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

其四,农村教师业外负担重。在我们深入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教师虽然亦师亦农的人数越来越少了,而亦师亦商的老师多了,他们课内是教师,课外还要协助家里打理生意或自家小作坊,这些都挤占了教师的业余时间。

2、业余活动方式单调,层次低。

在对教师八小时之外、周末及暑期三个时间段,选择什么活动方式安排业余时间的调查中,以上网、家务、看电视打牌居多,而进行艺术类,体育类、阅读等高层次活动偏少,以周末为例:教师选择最多的是家务及上网休闲,分别是

58、0%和54.6%。选择体育锻炼及看书进修的比例不高,备课及补课的更少。虽然农村初中教师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逐渐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时间充裕了,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扑在家务及网络休闲上。这也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农村教师兴趣爱好狭窄。在我们对教师业余兴趣爱好的调查中,农村教师的爱好主要集中在体育、阅读方面。进行高文化品位的,诸如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比较少,手工制作及技术活方面更少。同时,随着年轻教师大量涌入农村校园,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系统全面且扎实,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对休闲教育的缺失,致使很多师范生没有发展自身的兴趣爱海,也没有开放兴趣爱好的意识,所以在教学工作与生活中,即使有很多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消闲,怎么娱乐。

其二,“宅”文化延伸。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侵入越来越深,业余时间“宅”在家中,不再仅是城市白领的专用名词,它的文化领域也扩大到乡间村落。互联网改变着大众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对业余方式的选择。农村初中教师依托自身的素质优势,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改善教学工作;利用互联网观看影视剧、玩游戏、交友,甚至“网购”。互联网改变着农村教师的生活方式,并逐渐缩短与城镇教师的距离。而这看似强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显著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天阅读时间都很少,而农村教师“宅”在家中,直接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阅读时间的减少,而且阅读的书籍中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报刊杂志。如此下去将导致农村教师身体素质衰退,文艺素质衰退,精神追求疲软。

3、集体活动缺乏,且项目单一。

在我们调查中,教师户外的活动少,体育锻炼少,有家务缠身、互联网诱惑的原因,也有教师工作负担重,无时间锻炼,更有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配套的文体设施供他们参加文体活动。在调查中,农村初中教师所在学校没有组织或仅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且集中在体育竞赛上,而才艺展示、读书活动和户外旅游却很少。据我们的访谈与交流,得出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师德师风的建设,忽略教师整体生活品质的关注。致使学校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何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过得满意,过得充实。长期以往,就会降低教师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群体性差异明显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教师的爱好集中在用体育锻炼(56.4%) 、棋牌(38.5%)和阅读(39.7%),表现为内外兼施,动静结合。女教师以阅读(73.5%)和音乐类(55.4%)为主,表现以“向内”的静态活动为主。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主流的情绪是平静与充实 。但是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忧郁,百分比是13:1。这也说明男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渴望谋求“第二职业”,但由于制度限制,又苦于没有技术没有资本,难以实现,这是其一。其二是男教师通常爱好广泛、精力充沛、希望得到释放、但是在农村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又难以难满足他们,所以他们无所适从,要么选择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消磨时间,这些又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愧疚感。其三,被调查教师教龄在7-25年的居多,而这一时间段中也以男教师居多,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班主任等职务,;在家庭中,他们组建家庭、教育孩子、赡养父母等,要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等活动呢。

5、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开放式题“您理想的业余时间是怎样的”回答中,很多农村教师希望能够放松身心,随心所欲,过着闲情雅致的生活,或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陪同家人一块户外旅游。

而现实中,即使有寒暑假等,农村教师的时间也“余”不下来。单位组织培训,加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走亲访友送人情,照看孩子忙家务,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师也变得更实际了,挣钱、攒钱、买房子、置家具、供儿女上大学、操心职称。即使工资再高也难以满足多方面需求,更不用说有“余”进行休闲旅游了。

三、思考与对策

1.改善生存环境,为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1)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要制定教师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限定工作量的最高标准,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制定这一政策和法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家长作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外流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向学校和教师转移的情况相当普遍,以及部分路途较远的学生中午滞留学校或在学寄宿,很多农村教师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养责任。因此,应考虑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和配备生活指导教师。二是农村学校应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摒弃应试教育,重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2)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像抓校舍建设那样抓学校文化设施建设,并将其列入农村“普九”建设和验收的范围,为师生业余生活提供基本的场所。

(3)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至少要达到当地职工收入的平均水平线以上,使他们能安居乐业,为他们的业余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2.整体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提高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环境。

将农村学校建设成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功能:学校不仅是农村教育中心,也是农村文化中心,应发挥其文化辐射、教化、凝聚功能。在不影响对正常教学活动秩序的前提下,可以有组织地在教师中间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也可以自由地从事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更可以带领老师们一起读好书、品美文。这既为有教师提供了一个健康的业余生活环境,也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和教师业余生活质量提高,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既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科学的机制,为教师提升业余生活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将教师的业余生活纳入管理的范围。加强对教师业余生活的管理并不是要干涉教师的业余生活,而是要为教师业余生活尽可能地创造较好条件的同时,重视规范和引导。就规范来讲,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定出业余生活管理的有关规定,促进业余生活健康、有序开展。就引导来讲,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努力将学校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的氛围。

4.教师需加强自身的努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业余生活资源,强化生活资源意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追求专业有效的发展,在发展个人高雅情趣的同时去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要处理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要在走出繁重学校工作的同时再陷入繁琐的家庭事务之中。教师作为文明传播者的特殊身份,应主动承担责任,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好业余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总之,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是学校管理科学有序的表现;教师的业余生活健康而丰富,是教育文明的表现。教师的业余生活要达到积极健康而丰富多彩的层面,需要教师的自觉自律,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组织、引导和关注。

第三篇:关于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郑英

系别 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专业会计学

年级2008级

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

2010年8月3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关于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通过对温县部分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方面的寻访以及对一些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的问卷调查,我从中归纳出我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为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情况,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农村业余文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行不迅速、贯彻不全面、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所以丰富农村居民业余生活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为此我总结出了一些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关于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人员的个人情况

1、姓名:()

2、性别:□男□女

3、年龄:□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

4、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2~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

5、职业:□事业单位□个体、私营□农民□无业□其他

6、文化程度:□大专或大本□硕士或硕士以上□大专□高中以下

7、所在城市()

二、经常参与或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多选)

1、报刊杂志()

2、玩麻将、纸牌游戏()

3、看电视、听广播()

4、看戏剧演出()

5、遨游网络()

6、看电影、唱卡拉OK()

7、跳舞()

8、收藏()

9、其他方式的娱乐()

三、每月平均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的选择率

1、15小时以下 ()

2、15~30小时()

3、30~60小时 ()

4、60~90小时 ()

5、90~120小时 ()

6、120小时以上()

四、每月平均用于文化生活的支出情况

1、5元以下()

2、5~20元()

3、20~40元 ()

4、40~60元()

5、60~80元 ()

6、100元以上()

五、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1、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2、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

3、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4、观看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影视剧作品()

六、当地有无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

1、有 ()

2、无()

3、不清楚()

七、对当地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文化活动态度

1、满意 ()

2、不满意()

3、无所谓()

八、对当地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议如何

1、创建一些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

2、积极开展科教文卫“三下乡”活动()

3、发掘群众自创和表演自娱自乐的兴趣和能力()

论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郑英

摘要:农民群体是我国社会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这个群体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因生存压力而充满活力,是中国社会的底层精英。这一群体对农村社区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业余生活现状原因对策

正文:

一 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状况

(一)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总体上贫乏

根据本次对城区、城乡结合部、各乡镇、等地农民200余人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并通过对15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农民群体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在干活之余的主要活动分别是:睡觉(35%)、看电视(34.7%)和聊天(25%),此外还有15.1%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11.7%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9.1%)、看电影(5.3%)、看录像(3.9%)和上歌舞厅(2.8%)。

从上可以看出,由于农民群体在工余不存在组织和其他的约束,所以他们从事较多的文化休闲活动与他们的意愿基本保持一致。虽然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但并不能掩盖农民工群体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农民工群体渴望能够在业余从事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按照喜爱的程度排列依次是:看电视(33%)、睡觉(19.9%)、聊天(18.4%)、读书看报(18.2%)、打牌打麻将(13.6%)和上网(11.0%)。值得注意的是,有11%的农民工喜欢上网,伴随着大量的青年人加入到打工一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逐年提高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可能弥补农民工的情感需求,农民工上网的比例将会稳步增长。

调查表明,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生活匮乏单调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民工群体即便有些许文化消费也基本上属于娱乐消遣型。

(二)不同农民亚群体的文化生活图式差异性较小

我们在开展这项研究之前,有一个重要研究假设:不同性别、年龄段、行业和地区的农民工,在文化生活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数据分析的结果是,不同性别、年龄段、行业和地区的农民工亚群体在文化生活方面尽管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仅仅是强弱的差异,整体而言,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图式基本趋同。

这个原因可能是在农民群体文化生活普遍贫乏的情况下,不同亚群体很难在满足程度上和文化消费需求上拉开档次,从而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别。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民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较低,尚无暇或无力顾及文化生活。无论是农民业余生活的偏好取向还是他们的文化需要,都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脱离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文化需要,对他们而言是不现实的。只有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切实改善以后,他们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农民所在地方政府给农民提供的免费或便宜的文化设施、文化生活项目太少,农民文化生活现实的选择空间较小,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除了看电视、读书看报以外还难以承受其他的文化消费。农民文化生活供给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不同性别、年龄 段、行业和地区农民工文化生活图式基本趋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当前农民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供给不足

2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文化供给倾向于简单供给,缺乏高层次文化供给

调查统计显示,地方政府提供给农民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只是在提供“招工就业信息”、“阅报栏”上基本达到了农民工的需要),且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

一、匮乏。22.7%的农民反映所在政府或社区给他们提供了阅报栏,除此以外,政府或社区依次提供了招工就业信息(19.5%)、图书室(11.7%)和技术培训(1.41%)等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而农民则希望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39.5%)、免费或便宜的电影、文艺活动(分别占27.9%、26.5%)、图书室(29.7%)和阅报栏(26.3%)、电视录像厅(27.5%)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

二 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贫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从理论上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则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民群体具有文化上的封闭性

农民群体文化交往封闭性的形成,具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在因素是,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一种制度结构,而且经过长期的积累演化为一种与这一制度结构相配备的制度意识形态,沉积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由于现阶段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出于自卑和自尊,农民的交往对象也局限于和他们身份类似的其他农村居民。农民与城市居民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心理的鸿沟”。内在的因素是,农民群体本身存在文化素质上的局限,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存在文化上的困难,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难以实现。本次调查显示:在158份有效问卷中,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21.8%,初中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55.0%,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19.5%,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8%。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障碍,也造成了他们进入城[FS:PAGE]市文化生活圈的障碍,这是导致其选择具有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文化层次的“圈内人”交往、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活圈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群体面临文化上的边缘化

(三)农民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期望值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第一,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是影响农民文化消费意愿的最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讲,消费水平决定于经济收入,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与意愿受农民自身经济条件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制约。

第二,繁重的体力支出和强大的生存压力,客观上对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作用。

第三,农民身份归属感弱,上升通道窄,流动性强,身份的边缘化扼杀了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意愿。

三 对策与建议

调查研究成果和现有经验表明,农民问题的解决,必经依赖于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政府既是新制度的供给者,也是传统制度的改革者。农民群体文化生活问题因为涉及计划体制框架内的一些根本性的制度设计,因此,解决农民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必须是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

(一)调整职能,创新体制,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文化管理范围

(三)明确主体,加大投入,办好与农民文化生活相关的文化事业

以政府文化部门为主体,面向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如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组织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民集中区进行专场演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会同财政、劳动、农业、公安等有关部门,推动农村居民自身文化建设,鼓励农民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FS:PAGE]方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农民文化生活环境等。

第四篇: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肯定的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文化却相比落后。

经过调查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扑克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会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我们提倡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当然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进步应该是新农村进步的显著标志,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设施破旧,有些农村的文化设施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不能给村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三、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少,质量不高。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是;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我们要做到:

一、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目标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远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广场、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新型农村文化队伍。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恢复农村集镇影剧院并建设数字化电影院。要不断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广开渠道,通过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未成年人教育片专场、农民喜庆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农村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农村电影市场真正启动起来、繁荣起来,使农村电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送到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

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总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农民们在工作劳动之余也将有更丰富的生活!

第五篇:关于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体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乏味。当前,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业余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对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我村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现状的基本情况 村位于 镇政府所在地东部,由 、 两个自然村合办而成,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9亩,拥有18个村民小组,570户,总人口1958人。经过走访调查,我村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看电视。看电视是目前我村农民用于业余生活娱乐普及率最高的休闲方式。它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但在节目安排上,大量的连续剧、搞笑片及综节类节目占据荧屏。特别是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这类节目占据的份量越来越大,而一些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文艺节目、农业生产技术的节目很少。

2、串门聊家常。这个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妇女之间,她们在晚饭过后,经常串门、聊天。串门聊家常是农村最原始、最淳朴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是这种娱乐方式正在随着看电视等其他各式各样的更具诱惑的娱乐方式的出现而逐步消退。

3、打牌和打麻将。在农村,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娱乐方式,从最初的老年人闲时打打牌消磨时光发展到一些农村的青年人打麻将赌博。由于现在农村的耕作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收割耕种均已实现机械化,导致村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无所事事,造就了打麻将赌博现象的存在,再者人们的意识薄弱,普遍认为赌博并非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恰恰相反,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甚至认为赌博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能力的较量,饭前饭后的谈资。殊不知这种行为对外会造成人情世故的冷淡,亲戚、朋友关系的不和谐;对内造成家庭的矛盾,一些恶性的赌博往往还会滋生社会治安事件。

4、迷信活动。时下,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日渐盛行,稍微留神一下,就会发现封建迷信活动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丧事大操大办,祭祀之者,不仅要披麻戴孝,大吃大喝,请乐队和吹鼓手,为去逝的人焚烧冥钱和扎制的别墅、小轿车、电视机、牛、马等纸制品,还要请和尚超度亡灵。

(2)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生意兴隆。无论嫁娶,还是盖房、选墓,甚至升学考试、出远门等都要找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看手相拆字占卜算卦。 (3)神鬼思想作崇,在家里挂神像设香案,烧香跪拜,祈求神灵庇佑钱财、命运和健康,以保平安顺利。

(4)更有甚者有病不去医院,相信巫婆神汉,找一些所谓的“神医”化解病情,最后既浪费了钱财,又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当前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天平严重失衡了。

以上是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基本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文化事业的进步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昔日曾在村庄里的歌声、锣鼓声、戏曲声、电影声已越来越多地被麻将声、吵闹声、过路车辆的鸣笛声所代替,在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大道上,文化生活却在退化,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经济原因。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大多数农民群众都以外出务工或者务农为主,这些工作都非常辛苦,导致了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用来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所以他们很难对文化娱乐活动感兴趣,文化娱乐活动也很难在农村发展。

2、观念因素。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不太赞成,许多群众都会把各种合理的文化娱乐活动当成不务正业,这就扼杀了一些农民的艺术创造激情,以及表演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创新性和延续性。

3、政府投入不够。农村可供娱乐的公共设施很少,虽然现在每个村都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但是往往一个村只有一套或者两套,远远不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我村现有一个农民健身广场,但是我村有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而且健身广场只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还缺少音响等设备。这样很难实现农村文化娱乐的普及性和多样性。

4、文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造成了他们思想的固化、传统,使得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潮的文化娱乐活动,或对这些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改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议

1、上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当前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精神文化需求同样不可忽视。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 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 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

2、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己迫在眉睫。

3、健立健全各种机制。要把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健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推动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上一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年度工作总结计划模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