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

2024-04-20

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共6篇)

篇1: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

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

王益区农村总面积166.1平方米,农业总人口7.7万人,行政区划为1镇(黄堡镇)2乡(王益乡、王家河乡)39个行政村。文化机构设乡镇文化站3个,39个行政村不同程度的设立有文化室、党团活动室;人员配备3个乡镇分别设专职文化专干3名,各村基本上由村里的党团组织成员或是妇联、计生干部兼管文化;文化经费方面,3个专干的工资待遇能得到有效保障,各乡镇争取的文化专项经费基本能落到实处,各村文化经费除各包村单位有时赠送一些实物型的文化设施设备外,一般都是自筹解决。

一、目前现状

党的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富民政策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重大决策的貫彻落实,使得王益区3个乡镇39个行政村中处处显露出现代化的欣欣向荣地新农村景象,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和化费因而也越来越多,城市人口众多的绝对优势,又促使着丰富的城市文化氛围向周边农村不断渗透,使得王益区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各异,门类齐全。

1、文化网络已经构建。3个乡镇独立的文化站项目建设正在区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即将审批立项并筹建;39个行政村都相继建成了文化室、党团活动室、医疗卫生室、治安室等,省文化厅为发展农村文化而下拨的一批锣鼓、音乐器材今年已经到位,已经分配到了各村文化室;;广播、电视、影碟、音响等文化设备在每个农户家中得到了普及;各村都有各自的致富带头人,都开办有群众阅报栏、道德宣传栏、政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等宣传园地;电话、手机的普及,使得科学咨询、信息交流、相互来往变得非常容易;地处城市边缘的20余个行政村已经被有线电视网络所覆盖,条件稍好的一些农户还购置了电脑;全区所有的行政村都进行了村路硬化,走亲访友异常方便;区文化、广播、卫生等部门每年都组织2—3次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区文体部门在3个乡镇每年都组织一届农民运动会,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也举办村级农民运动会;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活动在各行政村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活动并蓬勃开展,元宵节前后还拉到街道进行宣传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统计、整理及申报工作正在各村有条不紊的进行。乡、村、农户三位一体的立体文化网络在全区已基本构建,乡村文化整体水平正在提高。

2、各类文化齐头并举。3个乡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或依靠企业,或积极引导,或群众自发,都拥有代表各自特色的不同品牌、不同形式的业余文化团体队伍:黄堡镇的秧歌队,王益乡的舞龙、狮子、锣鼓队,王家河乡的鼓号仪仗队、中老年舞蹈队等,每逢市、区组织大型社火活动时,各乡镇总是这些队在唱主角、拿大台;“农家乐”饮食文化在王益乡的塬畔村、王家河乡的赵家塬村、黄堡镇的梁家塬村安营扎寨,迅速发展:塬畔村以大棚蔬菜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农家乐”文化品牌,赵家原村以实力强、规模大独领风骚,家家户户都开办起了“农家乐”,梁家塬以浓郁的农家特色而另辟蹊径;篮球场地、乒乓球器材等体育文化设施在各行政村也不同程度的申报立项并建设安装,目前篮球场地已投入使用及安装乒乓球器材的有 11个行政村,农民们也开始打太极拳,开展球类比赛,注重身体的锻炼,乡村体育文化意识正在不断增强;旅游文化的逐渐兴盛,填补了王益区旅游文化欠缺的空白:在黄堡镇,黄环路的开通,使得孟家原村的孟姜女故里、梁家原村的古戏楼、石坡水库等旅游开发项目与耀州窑遗址连为一起,形成了一条以古陶瓷文化旅游为依托的系列旅游线路;王家河乡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入口,酝酿成立文管所,对王家河古遗址在保护的基础上,正准备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王家河、小河沟两条小流域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挖鱼塘,设围堰,目前已成为城里人节假日郊游的好去处;在王益乡,高坪村兴元寺塔的有效保护,使得文物保护的历史文化意识在此萌发,北塬四村(店子、小豆、韩塬、墙下塬)依托五军路,大搞村级建设,以期带动铜川制高点军台岭战斗遗址的红色旅游及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时,农户们家家都会叫上老学究,挥毫泼墨,刷贴对联,都会叫上小剧团、自乐班热闹一番;农闲时,村民们利用自家的视听设备或歌或舞,尽情欢乐;剪纸、绘画、民间工艺品制作在农家妇女中也相互比对,不乏巧手,其作品在3个乡镇文化站中都有存档保存的样品;文学创作因农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也涌现出了一批爱好者,其中王益乡王益村的残疾女青年刘爱玲前几年业余创作的《 把天堂带回家》出版发行后,影响深刻,意义非凡,刘爱玲本人也因此而被市群众艺术馆录用为专职创作人员,王家河乡秦风刚搜集整理的孟姜女系列民间文学文集已编篡成册,对于黄堡镇孟家原村的姜女故里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促进作用;各乡镇中心小学都成立了各自的鼓号队、舞蹈队、合唱队,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一切,构成了王益区农村文化独有的风景。

3、市场文化初步形成。“农家乐“饮食文化的兴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城里人走进农村,品尝农家饭菜,欣赏田园美色,带动了棋牌、台球、KTV音乐、歌舞、网络等市场文化在农村的兴盛,不断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王益乡为例:南塬4村因地处城郊,从塬畔到宜古,途经高家塬、孙家坳两村,由于村级水泥路的开通,形成了一条环形大道,一大早,晨练的城市人群在大路上络绎不绝,使得各“农家乐”农户生意火爆,在品尝农家饭菜之余,打牌的、唱歌的、跳秧歌舞的、吹喇叭、拉二胡的随处可见,促使了棋牌、歌舞等文化经营活动在这几个村中安营扎寨,川道4村(川口、十里铺、王益、灰堆)因地处城中,文化经营项目更多,歌舞、网吧、茶秀棋牌娱乐等有十余家;王家河乡的王家河、柿树沟、赵家塬、南雷4个村庄地处城郊或国道两边,因商品交易及农家乐的繁荣,歌舞、茶秀随处可见,春夏之夜,灯光闪烁,热闹非凡,已成为市场文化产业的聚居地;而黄堡孟家塬村的鲜桃、王家河乡常家河村的苹果已成为王益区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主导产品,成熟季节,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采摘购买;黄堡镇新村因耀州窑遗址地处其中,已在村中规划建成了陶瓷一条街,集古陶瓷复制品的制作、销售及古陶游于一体,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名扬海内外。目前,全区39个行政村都开办起了棋牌娱乐室、台球厅,10余个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村庄项目较为繁多,其他20余个村庄除棋牌娱乐、台球外,不同程度的也开办起了舞厅、游戏厅等等,农村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增多,也使得家庭文化培训活动在各个村庄火热起来,已发展到了20余家。总体来看,各种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民们创业兴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趋势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唯有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集先进性、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地制宜,继续深化,求实创新,不断发展,寻求发展趋势,掌握发展动向,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发展经久不衰。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王益区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民群众由过去忙忙碌碌奔生计转化为追求时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的温饱生活。

其二、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网络传媒、视听设备以及报纸、期刊的普及,使其由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广泛的求知、求乐的多元化需求。

其三、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扩大以及知识的丰富,使其由过去被动接受传统文化转化为自主选择现代文明成果。

其四、在选择的文明成果中寻找门路,扑捉商机,在生活中找寻文化乐趣升华为在文化乐趣中构建更好的生活,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大进步。

综上所述,就目前王益区农村文化发展的趋势而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追求文化娱乐、体育锻炼、旅游产业、科技致富、知识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大文化已经成为全区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三、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王益区农村文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综合来看,还显的任务重,底子薄,投入少,全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远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尤其在文化主体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是文化站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龙头,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3个文化站的龙头作用总体而言,发挥得不太好,村民们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因为其提供的营养并不适合也不便于群众消化吸收。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活动时,才去争取一点点资金,杯水车新,与计划相去甚远,加之运行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平时就一个空壳,只在大型活动时才拉来一用。

二是农村文化室基本上是个摆设。30余个村的文化室几乎都是缺乏设备,上级有时拨付的一些器材要么半路截留,要么到位迟缓,要么缺乏管理而流失,仅用几本书装装门面而已,文化活动较为单调,群众几乎不参与。有的不仅仅是个摆设,还与村委会混为一处,没有活力,缺少新意,农民与其到文化室活动,还不如在自家看电视、听音乐来的自在,文化室难以发挥指导、宣传、组织、辅导的作用。

三是干部的文化观念有待提高。从乡到村,除经济发展较快的王益乡塬畔村、黄堡镇孟家原村、王家河乡常家河村、赵家塬村外,其他大部分的村干部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普遍认为发展文化花钱不见效果,消极、被动,只认眼前利益,看不到隐含的巨大作用,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主管部门在用人方面本身也缺乏一定的权力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只是应个头衔,实际忙于别的工作,专不起来。

此外,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的不断加大、各行政村之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文化阵地建成容易巩固难、先进文化和健康文化在农村普及难、农村文化设施更新难等问题也在3个乡镇及39个行政村中普遍存在,均需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才行。

四、发展思路

从调查显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尽管全区农村文化的整体水平正在提高,大文化的氛围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日益壮大,发展趋势总体良好,但主要还是农村文化本身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自我发展的结果,而文化主体的功能和作用还略显滞后,跟不上农村文化自我发展的速度。所以,在发展思路上,应从文化主体方面狠下工夫,充分发挥文化主体的领头羊作用,引领全区农村文化不断壮大,健康发展。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1、文化站要对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实际文化发展状况每年进行1至2次的详细调查摸底。要对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划片分类,认真统计,综合分析,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整合,形成一定规模、一定数量、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并从中努力挖掘文化艺术人才,定向进行培养,以便充实队伍,壮大队伍。利用传统节日,采取村队集资、适当补助的办法,举办大规模、群众性集中活动,使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文化人才得到尽情展示。

2、健全机制,落实责任。要主动出击,以各村队为单位,确定文化品牌,划分活动区域,建立科学的文化活动机制,落实合理的文化活动责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培养具有品牌效应的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典型和行家里手,再进一步的加强包装,使其成为农村文化的带头人,还要不断地巩固提高,要具有长期性,前瞻性,使农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决不能再形同虚设,半途而废。做到了这些,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3、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抓好开办群众阅报、道德教育、科技信息、村务公开、卫生健康、体育锻炼等文化栏目的多样性、长期性和巩固性,避免其成为样子,创办良好的村组文化;倡导粪土不乱堆、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泼、禽畜不乱跑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农户庭院绿化、村庄整体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形成一村一景、一巷一色,创造优美的环境文化;积极开展修剪、选种、养殖、农业科技知识讲座等,培养种植能手、养殖标兵、实用技术高手、科技致富带头人,展示实用的田间文化;围绕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品质教育,努力拓展农村少年儿童的心灵天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逐渐的转变文化观念,提高村民素质,使农村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加强农村传统落后文化的监管力度,也是文化主体日常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措施,抵制求神拜佛、算命赌博、黄毒以及落后习俗等不良文化的流传和泛滥,保证农村文化积极向上,健康发展,同时,还要防止城市糟粕对农村文化的侵袭。

通过对王益区农村文化的综合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文化建设只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目的,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文化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不断补充已经形成的农村文化网络,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努力的加以发掘、整合、利用并发扬光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创新机制,那么,农村文化是会结出丰硕的成果的。

篇2: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对王益区农村饮水的现状调查、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及管理进行探讨,就如何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王益区

1.农村饮水工作成就

王益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之北,黄土高塬南塬,共辖1镇6个街道办,126个村民小组。2014年底全区总人口20.0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城市化所占比重较大。

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区及时抢抓国家和省上实施“甘露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安全饮水”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加大对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以思想发动、政策激励、工作引导、资金扶持,加快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步伐。部分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基本上扭转了农村过去“吃水贵如油”的局面。经调查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区完成人畜饮水工程建设23处,解决近1.1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0.7万,自来水普及率18.7%[1]。工程建成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农村真正得到了实惠,被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工程的建成,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环境。

2.农村饮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摸清我区的农村饮水现状,区水务局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饮水现状调查,并对具有代表性的饮用水源进行抽样化验工作。据调查资料及化验报告显示,尽管我们在农村饮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目前我区饮水不安全人数仍达3.1万,且在水质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方面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2.1饮用水水质超标问题

我区饮用水质超标问题主要为细菌学超标、未经处理的地表水等,涉及人数近1.5万人。其主要分布在沿河一带和塬顶的村组,大都是受人畜粪便、化肥、农药污染及部分水质矿物质含量偏高所致。

2.2水源保证率低和用水方便程度低问题

我区属丘陵沟壑区,交通不便,村组分散,河谷切割较深,高差相对较大,村组居住的位置高,在村组附近无法找到理想的可饮用水源。目前,全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和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所占的人数为1.6万人[2]。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农村水利一项重要和长期的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对农村饮水问题十分关心,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关怀,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的新思路。目前,我区饮水安全仍存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势必影响了全区农村人口的生命安全,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制约了王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步伐。因此,农村的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全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思路分析

4.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我区农村供水质量、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统筹规划,使农民群众可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省、市水利工作安排部署,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农村供水发展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阶段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在与总体规划相一致的前提下,我区重点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及饮水安全问题;无供水设施、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问题。

4.2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

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定我区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

今后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质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卫生的生活饮用水。同时,应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要设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

4.3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合理确定工程方案

根据各地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首先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水源选择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水源,优质水源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对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自然村,应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并尽可能供水到户;建设资金不足、农民收入比较低的自然村,可先建集中供水点,待经济条件具备后,再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居住分散的村组,可考虑采用分散式供水工程。

4.4积极引导,多渠道筹资

我区自然村组分布不集中,且都是沿河依山而居,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工程建设费用高。为解决好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制定有效的资金筹措计划。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区、乡两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给予一定的扶持引导,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我区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多方位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设立王益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4.5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工程早日发挥效益

农村供水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我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施工,由项目法人通过招投标确定符合条件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规模较小的工程,条件不具备时,可由有类似工程经验的单位承担施工。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施工质量负责人和施工安全负责人,经批准取得施工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施工过程中,应作好材料设备、隐蔽工程等中间阶段的质量验收,作好材料设备采购、设计变更验收等记录。施工单位应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需要变更设计时,应征得建设单位同意,由设计单位负责完成。通过层层管理,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结 论:

农村饮水安全是保障水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调查了解基础上,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出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加强农对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同时,通过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水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铜川市王益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2005年3月5:P1-P6

篇3: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

不管是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是其他农村初中学校,随便走进一所教室,就会发现课桌椅上凌乱的笔迹、斑驳的刻痕:与考试相关的文字符号、情感宣泄的信手涂鸦、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情意绵绵的浪漫絮语、帅气迷人的歌星名字等,可谓五花八门,良莠并存。

一、调查准备与方法

(一)资料收集

为了弄清农村初中校园“课桌文化”的内容,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对学校内的公用教室和全校班级教室的课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拍照记录了相关内容。

本校共有教室24个,公共教室12个,共有课桌1908张。经过为期10天的精心排查、筛选、统计和拍照。在这1908张课桌中,其中桌面保持整洁的为637张,占总数的33.39%;轻微涂写的有783张,占总数的41.04%;重度涂写的有488张,占总数的25.58%。

而其中“课桌文化”覆盖率最严重的公共教室几乎高达100%,课桌文化的泛滥可见一斑。通过对课桌涂写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图片、不文明的语言、爱情宣言、考试答案、明星名字、歌名、歌词等内容。

(二)问卷调查

在学校三个年级中,我们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7份,回收率为93.42%。通过分析得出:其中有93.7%的人知道“课桌文化”,83.4%的人在课桌上曾经乱刻乱画;大部分的“课桌文化”的内容为爱情宣言、不文明语言、明星名字、考试答案和顺口溜;有47.6%的人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23.7%的人是由于上课无心听课,有9.8%的人是为了传递信息,有18.9%的人是由于跟风似的“破窗效应”。

对于“课桌文化”现象,77.35%的学生认为,是一种不良习惯;11.75%的学生认为,课桌是学校的,乱涂乱画也无所谓;10.9%的学生认为,我不乱涂乱画,与我无关。

(三)校园采访

关于对“课桌文化”的态度,我们在校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

某初一女生:“我不喜欢那些脏兮兮的课桌,课桌是学习的工具,不是垃圾回收站。”

某初三男生:“初三考试特别频繁,压力太大,为了能考个好成绩,课桌自然而然成为最便捷的作弊工具。”

某初二男生:“我也说不出喜欢还是讨厌,反正一般般,我比较喜欢课桌上面的歌词,但我讨厌把新的课桌刻得一塌糊涂。”

某初三男生:“上课太无聊了,我反正听不懂,只好找点事情做了。”

二、调查分析

(一)“课桌文化”的分类

1.情感类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最叛逆的时期。正处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开始萌发好感。自然,课桌也就扮演了“传情达意的主角”。总的来说,在“课桌文化”中爱情依然扮演着主角。从调查内容上来看,有表达对于异性交往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例如我们在调查中看到“I LOVE YOU”“求交往”“如果你是美女,请拨打 *********”“不要为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甚至还有直白到“***,我爱你”。

2.考试类

除了丰富精彩的图画外,唯一能和汉字媲美的就是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了。考试,永远是大多数学生心中的痛,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老师的期望,部分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课桌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内容丰富多彩。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科目的“重视”,为了能获得一个上佳的分数,为了避免挂科,只能委屈课桌了。

3.思想类

有人说,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黑社会……”“无聊啊!无聊”“生活就像钟摆,一边是痛苦,一边是无聊”……诸如此类的打油诗,反映了学生对于当今教育的不满。本应是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却被束缚在学习的象牙塔中,于是只能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到课桌上了。

4.追星类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明星的狂热是无法遏制的,课本中、宿舍中、手机中无处不是各人所追逐明星的照片,而整天都要面对的课桌自然也不能少了明星的点缀。于是,课桌上便出现了“EXO”“周杰伦”“韩庚”等明星姓名以及追星热语。

5.交际类

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总感觉和父母、老师有代沟,迫切渴望友谊。他们最想得到的是友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许多学生希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于是在课桌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话:“我是 * 班 ***,交友请加QQ*******”……

6.励志类

初中,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升学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较高,而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弱。于是,就在课桌上写下了一些励志口号、考试目标、升学对象等。如“天生我材必有用”“阳光总在风雨后”“中考,我来了”……

(二)“课桌文化”的产生原因

1.好奇心

喜欢涂抹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处在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却被拘束于狭窄的课堂,缺乏展示自身特长的舞台,课桌自然而然就成为他们展示自身才华的最佳场所。

2.破窗效应

当班级中部分学生开始在课桌上刻画涂抹而无人制止时,后来者也就“胆大妄为”了,也开始尝试学习“雕刻”艺术了。

3.青春期烦恼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对异性萌发好感,感情世界丰富,愁肠百结却无处述说,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彷徨,却无处倾述。而此时,无声的课桌正是最佳的倾述对象。于是,充满朦胧爱意的诗句便在他们的信手涂鸦中诞生在课桌上了。

4.影视剧影响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既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也为我们带来了隐患。青春校园剧的广泛传播,叛逆的校园生活对学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很快学会了种种不良习惯,利用课桌来传情达意的技巧自然也被学生运用得“炉火纯青”。

5.不良心态

青春期的困惑以及沉重的学业压力,学生无处倾述且又缺乏正确引导,不懂如何表达,致使部分学生整天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为了舒缓自身情绪,于是他们就选择了无声的伙伴———课桌来释放不良情绪。

6.哗众取宠

每所学校总有部分习惯不良的学生,他们以攻击他人为乐,假借他人名义嘲讽、挖苦另一人。而课桌特别是公共教室的课桌则成为了他们天然的“擂台”。

7.考试压力

目前,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手段还是主要通过学业考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患上了“考试综合症”:考前恐惧,考中紧张,考砸痛哭。为了拿高分,一些学生摸索出了“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妙计。课桌也就演变成了最佳的“小抄”工具。

(三)“课桌文化”的特点

1.“课桌文化”存在的广泛性和顽固性

广泛性指课桌上的内容千奇百怪,有情绪宣泄、恋爱誓言、交友、小广告,也有英语单词、试题答案、数学公式。有的把课桌当成了留言板、草稿纸、感情对白、寻物启事牌等。顽固性在于“课桌文化”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代代相传。“课桌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初中生人格上的缺陷,如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性、自控能力较差等。

2.“课桌文化”存在的阴暗性和时代性

阴暗性表现在对生活的迷茫与困惑,情感挫折、考试焦虑、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情绪,都折射出了当今学生学习、生活最迫切的问题。时代性在于“课桌文化”内容总是紧跟时代潮流,聚焦时代热点,大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雄心壮志。通过它,我们总能找到时代的影子。

3.“课桌文化”存在的匿名性和自由性

由于“课桌文化”存在的匿名性特点,使得学生在乱刻乱画时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从而也导致了“课桌文化”的自由性。因为匿名性,我们也缺乏有力的监督,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桌文化”的“泛滥成灾”。

4.“课桌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和公开性

在受破坏的桌面上,在留下文化烙印的方式上,有钢笔、圆珠笔撰写,有刀刻,有白色涂改液涂抹。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教室,课桌更是成为了全校学生交流的平台。

5.从“课桌文化”的语言上看,“课桌文化”有一定的文学性

或许是真情流露,“课桌文化”的语言远超平时学生作文水平,课桌上的语言中西合璧、古今相映,还采用大量排比、对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公共教室,大家你来我往,你辩我论,形成一个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四)关于“课桌文化”的思考

观察学生的行为,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初中生的“课桌文化”总的来说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首先,由于它存在的形式就是错误的,是以损坏公物为代价的;其次,内容多是消极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怎样去看待这种文化,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这应当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问题。透过“课桌文化”,我们也能窥见学生在想什么。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可。

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以及采访结果,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学生对“课桌文化”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课桌上乱七八糟的留言,影响了桌面的整洁美观,尤其是一些低俗的东西。从大方面来说,其严重腐蚀了初中生的心灵,使得思想还未成熟的学生走上歪路,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亚文化形态;从小方面来讲,学生的好奇心理,也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效率。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课桌文化尽管是非理性的,但我们却不能完全予以否定。有些课桌文化也很精彩,舒缓了课间的紧张气氛,某些忏悔式语言还可以让迷茫中的我们少走弯路。其折射出学生在最渴望被关怀的年龄,得不到理解是可悲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应对措施

“课桌文化”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课桌文字”,属于以书写形式流传的一种特殊的校园民俗文化。“课桌文化”是一种本不应有、然而又一时难以消除的客观存在,基本上属于校园文化中非主流、非规范性的一种负面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课桌文化”的产生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克服或抵制负面的“课桌文化”,特别是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要从多方面着手。“课桌文化”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发泄,以破坏课桌为代价,这种方式有点偏激,不够理性,而且有一定的传染性,但也不必视作洪水猛兽。“课桌文化”虽然体现出部分学生品位不高,可也恰好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一条探知学生内心世界的途径。我们要认真去看待这种文化,透过课桌文化,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一)进行心理干预、辅导

学校可以为学生举行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疏导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障碍。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让学生拥有一个可以倾诉、咨询的对象。

(二)形成文明礼仪之风

通过文明礼仪讲座、演讲、征文,设立“文明礼仪月”等相关措施,推动校园文明礼仪之风。同时,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到班级,由班干部带头,以点带面,扭转这一不良习惯。

(三)获取家长的支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家校联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初中生毕竟是在管理中成长的,正面教育非常必要。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受教育,认识到乱涂鸦是可耻的,对于一些始作俑者要给予最严厉的批评教育。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加强良好行为养成的教育,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从而有效遏制课桌文化等非理性亚文化形态在校园的盛行。

(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

不可否认,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真正的落实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沉重。而沉重的课业负担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过激行为。我们要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向课堂要质量,而非“课堂不行课后补,各科试卷漫天飞”。

(六)探索学生获得内心释放的途径

中学阶段是人生叛逆的阶段,希望内心的释放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堵不如疏,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疏散方法,让他们淤积在内心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篇4: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调查分析

(一)农村居民耐用文化消费品拥有情况

耐用文化消费品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和载体,其拥有量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据统计,2012年,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黑白电视机4.31台,彩色电视机106.26台,家用电脑7.5台,接入互联网的5台,移动电话151.67部,接入互联网的13.45部,摄像机0.69架、影碟机26.43台、照相机2.83架,中高档乐器0.21件。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电视机和手机的普及程度最高,达到100%,部分用户还拥有不止一台。问卷调查结果与官方统计数据基本吻合。从问卷情况来看,除手机、电视机外,一些通用的文娱设备,如影碟机、收音机、录音机、麻将等普及程度较高,而一些高端的现代文娱设备在农村还比较少见。

(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不少,但是主要文化活动比较集中,在各项文化活动中,居前十位的分别是:看电视、体育运动、宗教活动、打麻将、喝酒闲聊、打牌、看书报杂志、听广播、下棋、看电影等,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看电视,占被调查者的96.7%,其他的比例依次是56.2%、48.9%、44.5%、37.8%、36.4%、25.7%、23.2%、21.8%、18.1%等。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文化消费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女性偏爱串门闲聊及参与各种宗教活动等,男性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喝酒、下棋等。25岁以下的居民偏爱现代娱乐消费,如上网、听歌、打游戏等,25~35岁的居民喜欢看影碟和电子光盘;46岁以上的人更喜欢下棋、打牌、听评书等。文化程度较高的教师、乡镇退休干部等偏爱读书看报。在各项文化活动中,打游戏、上网、听音乐等,农村居民选择的比例最小,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内容结构

(一)电视、广播、电影消费情况

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文化消费项目。农村居民中每天都看电视的比率高达89.6%。除了那些因为外出或者农事繁忙不能看电视的居民外,受众覆盖率几近饱和。接入有线电视网及安装卫星接收装置的比率达到39.5%。看电视不仅是农民经常从事的文化活动,且投入的时间也最长。据调查,农村居民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2.3小时,其中,以每天收看2~3小时的受众最多,占32.8%,其次是每天收看1~2小时的,占26.3%,还有22.4%的居民每天看电视达3小时以上,每天看电视不足一小时的仅占8.1%。

听广播仍然是农民业余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在被调查者中,65%的农民偶尔听广播,15%的农民经常听广播,20%的农民从来不听广播。从性别看,听广播的受众主要是男性,占80%以上。从年龄来看,中老年人听广播的比率较高。

看电影在农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农民观看的主要是政府或者私人庆典提供的免费电影,被动性较强。

(二)图书、报刊消费情况

读书、看报是农民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花钱买书的积极性不高,农家书屋提供的书籍实用性不强,供给效率不高。因此,农民读书、看报仍然靠转借为主。据调查,在农村居民书报的来源中,自己购买的仅占15%,大部分靠向学校、村委会借阅或互相之间转借。农村书报杂志的消费群体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村干部、村医生及乡镇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为主,且男性居民较多。

(三)打牌、下棋、打麻将等活动参与情况

打牌、下棋、打麻将是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打牌由于受条件限制较少,且对智力要求较低,在农村各个年龄层次中都比较普及。打麻将相对于打牌无论是对硬件环境还是智力因素要求都比较高,是35~45岁男性的主要娱乐形式。但是打麻将容易上瘾,且赌博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对前两项活动,下棋是更传统的娱乐方式,对智力要求较高,是5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主要娱乐形式。

(四)上网、打电子游戏及音像出版物消费情况

上网、打电子游戏及各种音像制品的消费均属于现代文化消费,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据调查,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很多青年通过手机上网、打游戏、聊QQ等。

(五)社区文化活动参与情况

近年来,唱戏、扭秧歌等传统民间娱乐活动逐渐衰落,农村宗教活动又现兴盛的势头。据调查,目前农村信奉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占信仰宗教总数的43.1%,远远超过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不足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内容单调

河南农村居民在消费倾向上表现出严重的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趋势。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很不稳定,具有较大的可伸缩性,农村居民还没有把文化消费放到重要位置,甚至随时可能会被压缩。农村居民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几件大事上,真正能用到文化娱乐服务上的资金很少。由于消费结构不合理,很多农民对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不高,对文化消费的期望值较低。对大部分农民来说,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生活的重点,书报杂志的消费比例很低,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消费结构单一,文化生活要求非常单调。

(二)消费层次较低

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大多处于普及型、生存型的层面,文化消费以自娱为主,消费内容上一味追求新奇、刺激、热闹的效果,不讲究消费质量和消费内容健康向上与否,重视娱乐型、消遣型消费而轻视发展型、智力型消费。对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消费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兴趣。消费的格调和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娱乐性消费的人数远远超过参加科技知识培训和其他形式的文化消费等发展性消费的人数。据调查,参加讲座培训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9.2%,而参与政府送电影活动的比例则为44.8%。二是低层次的通俗文化消费势头猛增,许多农民对爱情、武侠、传奇小说等改编的港台电视剧喜爱有加,而对严肃、理性、知识性强的影视剧则反映冷淡。以居民最喜爱看的电视为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看内容以影视剧、综艺娱乐、离奇案件为主,比例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3%、38.1%、30.8%,而对益智、艺术、科教等方面则兴趣不大,观看教育、科技、历史类的比例仅维持在10%左右。书报杂志的固定消费比例较低,据调查,自己购买书报杂志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15%。

(三)消极文化消费盛行

目前,不良文化在农村呈滋生蔓延之势,负面、愚昧文化消费盛行。一是农闲时节,赌博盛行。据调查,67%的农民反映村中有赌博现象,12%的农民认为赌博现象很严重。而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竟有高达43%的人有过小笔赌博的经历。二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据调查,42%的人承认拜过鬼神,64%的人有过看相算命行为,甚至有57%的人认为算命比较灵,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政治身份的人群中。不少农民买书、订报,参加培训没有钱,但是修庙宇、拜神佛却很踊跃。据调查,高达60%以上的农民愿意为兴建寺庙、教堂主动出资。

四、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支付能力的大小。实践证明,目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主要是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要想扩大农民的文化消费,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货币支付能力,启动其文化消费欲望,使其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改变农民消费预期的关键就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影响农民自我保障的强度,如果农民的防御性需求较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因为,对于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收入本来就不高,除了必要的生产生活之外,还要储蓄资金以抵御未来可能的风险,享受型的娱乐消费更不敢想。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消费。

(三)增强农民文化消费意愿

由于文化产品凝聚了高强度的人类智慧,因此也对消费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启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首先要培养合格的文化消费主体,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而提高消费者文化素质首先就是发展教育。因此,在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并加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按照各地农村、农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开办形式多样的专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化技能,并把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教育活动,在提升农村居民思想觉悟的同时培养其对文化产品的兴趣爱好,促进文化消费,带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转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不但要引导农民增强文化消费意识,更要引导农民进行高质量文化消费的意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民消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从文化产品中汲取所需的科学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历史文化和近代、现代科技文明的教化,启蒙心智,文明开化,逐渐摆脱落后愚昧的思想状态,在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中逐步转变落后的价值观念,认同主流文化,积极进取,努力争取脱贫的机会。

篇5: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

深入开展“四亮四比四评”活动情况汇报

中共王益区文化馆支部结合实际,积极深入开展“四亮四比四评”主题实践活动,使全馆干部职工增强做好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做好文化工作、推动文化发展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优化服务的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全馆文化工作质量,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努力把文化工作做成群众满意的工程。

——突出“四亮”搭平台,激发活动动力。一是“亮身份”。通过制作办公桌牌、开办党务公开专栏等形式,亮明党员干部的姓名、照片、职务、岗位、职责和联系方式,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亮职责”。通过搭建公示公开栏、办事指南等平台,亮明本单位和党员干部的职能职责、工作时限、办事流程和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亮承诺”。围绕通过会议、文件、黑板报、手机短信、承诺书等形式,今年公开党组织承诺事项15件、党员承诺事项50件。四是“亮形象”。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窗口”、“党员责任区”等创建活动,采取设立光荣榜、评比栏、积分台、争优园地等方式,展示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

——深化“四比”优环境,延伸服务触角。一是创岗位奉献先锋。以“比学习、看素质,比作风、看服务,比干劲、看业绩,比创新、看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看”为载体,广泛开展“榜样在身边”、“模范在窗口”、“先进在科室”等主题实践活动,评选先进科室、先进典型。以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推进文化惠民工作,去年以来,先后为39各村队、21个社区发放了价值100多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不断满足乡村和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至目前,7个乡镇办文化站基本建成达标,农村文化室39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10多个。全面实施了文化馆对外免费开放工作,六楼综合活动大厅全天候对外开放,自开放至今共开展各类活动达200余场次;二是创群众满意窗口。馆里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服务承诺等制度,实现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过程“零差错”、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对象“零投诉”的争创目标;三是创优质服务品牌。全面推行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创先进党组织。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组织公开承诺、“重党性修养、比科学发展、争一流业绩”、“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干部”等活动,不断激发了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热情。

——坚持“四评”促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党员自评。按照局工委安排要求,结合公开承诺和岗位职责,通过每月自评、季度互评的方式,党员共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个,提出整改措施15条。二是领导点评。结合工作例会、民主生活会、年终考核、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采取集中评与分散评相结合等方式,先后开展领导点评活动5次,点评党员干部30多人次。三是组织考评。采取随机检查、定期督查、年终考核等方式,进行督促检查,推进工作落实。四是群众测评。围绕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质量等内容,采用走访调查、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进行评议,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活动开展以来,征求意见建议百余条,采纳60条。

中王益区文化馆支部委员会

篇6:农村文化工作调查

2006年2月20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状况,为领导决策,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全区6个乡镇的文化工作进行了详实的调查,调查工作得到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查情况如下:

一、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

1、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乡镇6个(其中1个为乡镇序列管理的街道),所辖行政村89个。全区农村人口1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全区共有乡镇文化站6个,文化站工作人员15人,乡镇文化站室内站舍总面积为473平方米(含宿舍),室外活动场地总面积为2220平方米,影剧院4个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其中三个属危房)。共有村级文化室36个,工作人员41人,文化室总面积为2427平方米。

2005年,全区乡镇文化站经费15万元(人员工资)。截至2005年底,全区乡镇文化站设备总值2.4万元,藏书3800册;村级文化室工作经费2500元,藏书7100册。

现有民间艺术团体1个,演出10场。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区目前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乡镇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

(楼)。8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只有办公室,个别有阅览室的乡镇也都是由办公室改造的,且设施条件都较差,藏书也很少,我区6个乡镇文化站平均藏书不到700册,还有的乡镇文化站是和其他站所合署办公。乡镇室外活动场地80%是篮球场,6个乡镇文化站的文化设施仅仅是电视机、VCD以及各种球类和一些书籍。虽然有4个乡有影剧院,但也都已是危房,亟待进行修缮。除白塘街道因为是近郊的原因,在乡镇范围内有卡拉OK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外,其余各乡镇均没有此类文化娱乐场所。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农村文化活动现状

2005年,在省三项活动专项经费到达之前,我区乡镇共组织文体活动11次,其中篮球比赛4次,运动会1次,乒乓球比赛1次,文艺演出4次。

从调查情况和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在乡财政并不宽裕,设施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挤出资金开展文化活动,各乡镇的文化活动也比较丰富。兴桥镇每年都要举办镇村篮球对抗赛,2005年安排了8000元用于添臵文化设施和开展文体活动;白塘街道组织文艺演出队送文化下乡3场,举办了由200名农民参加的农民运动会;长塘镇每年都要举办农民文艺汇演,乡政府近年来先后安排3万元资金新建了文化长廊和羽毛球场等文化设施;禾埠乡举办了干部乒乓球比赛,组织了文艺演出,而且每年安排2000经费用于添臵新图书。2005年,6个乡共安排了3万余元资金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平均每个乡5000元。

然而,这些活动开展的对象绝大部分是乡镇机关干部,农民参与的活动仅1—2个,农民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更是空白,乡镇文化设施和村文化室的综合使用率很低,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区农民的主要文化生活是看电视、打牌,虽然有的乡村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但是藏书太少,而且主要是报刊和杂志,因而没有向村民开放,有些村庄虽然有舞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但由于会引发宗族矛盾和纠纷等原因而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扼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原因

1、撤市设区对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撤市设区以后,吉州区财政收入锐减,区财政在确保人员工资都比较吃力的情况下,无力对文化进行再投入。几年来,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较少,这是我区文化设施设备落后的主要原因。

2003年,我区虽然通过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完善了城区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使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拥有阅览室、宣传栏、棋牌室、活动室等居民文化娱乐设施,但是对农村尤其是村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区、乡两级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难自我发展和生存。撤市设区前,我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撤市设区后,图书馆、博物馆相继上划,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均划至青原区管理。我区现有的6个乡镇文化站没有一个达到省级“百强文化站”要求,虽然部分乡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有所投入,如长塘,投入3万元新建了羽毛球场和文化长廊,但是没

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是无法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我区目前的36个村级文化室有80%以上只是拥有一台电视和VCD,只有个别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因为有了村级的投入才建有阅览室、宣传栏、健身乐园等室内外文化设施。也正是因为财力有限,乡镇在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时候就很少将广大的村民纳为活动对象,因为组织村民参加活动都要发放误工补贴。

2、文化站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文化站的管理比较混乱。我区乡镇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人员,其中14名在岗,其工资均由区财政拨款,但其中 90%以上的人员都在乡里其他岗位上兼职,占着文化站编制,干着其它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文化站进人把关不严,没有考虑到这项工作很强的专业性,也不会征求上级业务部门的意见。在我区15名在编乡镇文化干部中,只有6名是专业对口,其他都是退伍军人或职工,因而在开展文化工作的时候,很多同志觉得无从下手。第三,文化站人员的福利待遇发放不统一,有的跟着乡镇走,有的乡镇又不管,认为应该和其它站所一样跟着上级业务部门走或是自筹,大部分乡镇文化站都没有办公经费,个别乡镇文化站干部下村没有下乡补助。然而,区财政也没有给区文化局安排乡镇文化站办公经费,乡镇文化部门又不像其它站所一样有收费项目,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就导致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情愿兼做乡镇其它工作,加上文化工作又不像其它工作一样有硬指标,硬任务,久之这项工作就渐渐被忽略,这是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3、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观念使得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及各乡镇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安排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如2005年区政府筹措资金50万组织承办了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各乡镇也纷纷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但是从总体看来,一些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区、乡两级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乡镇规划和乡镇建设的时候很少将文化设施纳入其中,有些虽然纳入了,但是因为资金紧张的原因总是被一次次往后排。这就导致必要的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文化站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那样一票否决,工作起来就不难了。

三、改变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文化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日俱增,区委区政府提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要树立城市的文化品牌。2003年至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社区共建,投入600万元完善了社区建设,全区33个社区居委会搬进了新的办公房,每个社区都设有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等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吉州区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国庆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社区文化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此可见,政府行为对基层文化建

设起到了主导作用。因而,要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我区“十一五”规划已将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规划提出每个乡镇文化站室内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各乡镇也应该将本乡镇文化工作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列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逐步改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为发展农村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环境。要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规定,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2、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工作考评的内容之一,将文化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农村文化发展的硬指标和硬任务,将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3、加强农村文艺者工作的管理和培训。要规范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引进机制,文化站工作人员进入应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是经乡镇选拔由上级业务部门考核后方可录用的方式,确保文化站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明确文化站的管理部门,文化站是乡镇的一个职能部门,应该纳入乡镇的行政统一管理之中,文化局是文化站的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应该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做好服务。要挖掘村级文化艺人或文艺爱好者,建立一支村级文化自愿者队伍。文化馆应将对镇村两级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列入馆内重要工作内

容,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文化工作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

4、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农村文化活动有经费保障。2005年全省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建立以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开展深受农民的欢迎,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农民朋友带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尤其是送戏下乡,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具有教育引导作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深受农民喜爱。各乡镇也充分利用这笔专项资金开展了一些有多数农民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我区有四个乡镇开展了农民运动会和农民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共有近千名农民参加,农民感慨的说: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要举办就好了,乡村干部对省里安排这笔专项资金的做法,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可以解决乡镇想开展活动但经费不足的矛盾,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王益区农村文化调查】相关文章:

王益军先进事迹04-10

上一篇:冰火两重天经典散文下一篇:一实小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