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2024-04-24

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精选8篇)

篇1: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地这头和地那头分别种了一大片谷子和高粱。秋天到了,绝大部分谷子和高粱都熟了,它们相继低下了沉甸甸的头颅,笨拙的腰身几乎垂到了地面。

细脖颈高挑着头的青高粱和秕谷,看着身边整日低垂着头的同伴,很是不解,说:“你们一天到晚这样低垂着头,不觉得累吗?你们一定是在祈祷自己能够早日到富裕人家的餐桌上吧?”

谷子和高粱轻轻摇摇头说:“是大地母亲给了我们成长的沃土,无偿输送给了我们丰富的营养,使我们得以快乐成长成熟。我们低垂着头颅,是在回想大地母亲在我们成长路上那些无私的付出,感谢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感恩大自然的风调雨顺,祈祷一切农作物年年丰收……”

南山老栗子路过这里,听了它们的对话,说道:“许多人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历时,往往过多强调个人因素。事实上,每个取得丰硕成果的人,都获得过别人的许多帮助。一个怀揣感恩之心的人才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智慧的人。”

篇2: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为了提高我市小杂粮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市适宜发展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的地理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从山西省农科所经作所引进了名特优谷子品种青珍珠(黑小米)、绿优谷(绿小米)在东姚镇开展了名特优千亩示范方开发。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实施: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布局,保优节本,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据农技人员田间测产,黑小米平均产量为253公斤/亩,产值3542元,最高亩产量达320公斤,产值4480元。绿小米平均产量为157公斤,产值3516元,最高亩产达223公斤,产值4996元。种植绿小米、黑小米比种植普通谷子亩增效2700余元,亩效益是普通谷子的5倍,为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二、示范品种及特征特性

(一)青珍珠(黑小米)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绿色,分蘖2个(薄地不分蘖),主茎高96——101厘米,主茎节数12个,茎粗0.4厘米,穗纺锤形,穗长22——24厘米,支穗密度4.5个/厘米,穗重14.5克,穗粒重12.7克,出谷率60.7%,千粒重2.8克,米色乌黑,米饭蒸煮喷香,粘糊性强。经河北农林科学院谷子所进行适口性分析:含直链淀粉10.22%,胶粘度164厘米,碱硝指数2.9级,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营养品质经山西省测试中心分析:含蛋白质10.22%,脂肪4.62%,赖氨酸0.21%,并含有较高的铁、钙、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据《本草纲目》论证:“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之功效”。本来小米的的营养价值就高于大米、白面,黑小米更具有特殊的营养剂药用价值。

(二)绿优谷(绿小米)的特征特性:幼苗叶鞘为紫红色,株高160厘米,穗长纺锤状,长25厘米,穗粒重16.9克,刺毛长,穗粒松紧适中,谷壳草黄色,米粒呈淳绿色,圆形,千粒重2.5~3克,出米率85%以上,穗草比1:1,夏播生育期90天左右。据国家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抽样分析,含蛋白质12%,脂肪3.7%,赖氨酸0.29%,直链淀粉含量14.6%.胶稠度113毫米,碱清指数2.3级别。同时富含多种维生素及一种具消除疲劳功能的辅酶物质。经常食用可起到降血脂、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肌体免疫力、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三、示范时间及面积

示范时间为2007年6月至2007年9月,示范面积1000亩,其中青珍珠550亩(绿小米)450亩。

四、示范地点及基本情况

示范地点在我市无公害小杂粮生产基地东姚镇洪河村,该 村山区面积大,旱地多,土壤属褐土类碳酸盐亚类红壤土属红壤土种,矿物质含量丰富,肥力中上等,无灌溉条件,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6、7、8月份降雨量集中,约占年降雨量的60%多,6-9月上旬日照720小时,积温2200-2300度。土、肥、水、气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无公害谷子生长。农户有种植谷子的传统习惯,明朝时期洪河小米曾被定为宫中供品,2003年被认定为无公害小杂粮基地,2005年该村小米开始出口日本。洪河牌小米已被周边省市认可,市场竞争力强。

五、主要措施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林州市农业局农技站、东姚洪河米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名优特谷子示范方协调领导小组,由林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赵万明任组长,东姚洪河米业有限公司刘米存、林州市农技站长黄爱云任副组长,成员有刘玉芳、侯俊周等。协调小组将全面负责示范方的组织管理,技术落实,督促检查,调研总结等各项工作。

(二)落实关键技术,实现节本增效 1.种子处理

(1)晒种:播种前一周,将谷种摊放在席子上,翻晒2-3天。

(2)选种: 播前3-5天用10%的盐水选种,除去漂在水 面的秕粒、杂质、草粒等,然后再将下沉种子捞出,用清水冲洗2一3遍,晾干。

(3)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2%的35%阿普隆拌种剂或者用种子量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白发病。用种子量0.2%一0.3%的7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黑穗病。用56-57℃恒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用冷水冷却,晾干后播种,防治线虫病。

2.播种

麦收后及时贴茬播种,最迟播种日期不能超过6月15日。要根据天气情况趁墒抢种。播种方式采用耧播,每亩用种1-1.2kg,播深1-1.5寸。播后根据土壤墒情镇压2-3次。

3.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在3-4叶期间苗,6-7叶期定苗,或4一6叶期间、定苗一次完成。定苗要多留10%一15%的苗。结合中耕灭茬开沟追施150-200kg的饼肥。

(2)穗期管理:拔节后到孕穗期结合培土和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kg或硫酸铵30-40kg。拔节后至封垄前进行一次深培土,干旱时不宜深中耕。拔节后至抽穗期浇一次水,保证抽穗整齐,防止“卡脖旱”。

(3)粒期管理:适时浇水,并注意防涝、防倒伏,可用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或用0.3%一0.5%的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1-2次。4.病虫害防治

(1)瘟病:发病初期,用2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或用0.4%春雷霉素粉剂每亩用药2-2.5kg 喷洒。

(2)锈病:发病初期(病株率5%),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25g,20%粉锈宁乳油35ml,加水50kg喷雾,病情严重时,间隔7-10天再喷1次。

(3)红叶病: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加水50k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4)黏虫:在幼虫2-3龄期,谷田每平方米有虫20-30头时,用Bt乳剂2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500-1000倍液喷雾,或每亩用2.5%敌百粉1.5-2.5kg喷粉。

(5)粟灰螟:在幼虫3龄前(尚未钻蛀茎秆),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5、收获及后续管理

(1)适时收获,去杂去劣,单收单打,加工前进行人工筛选。

(2)采取传统的石碾加工工艺和现代动力相结合进行精细加工,确保小米的外在质量。

(3)对产品进行保质加工,制成“小米+绿豆(黑豆、扁豆、豇豆等)”系列无公害小杂粮食品。

(三)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名优特谷子栽培技术 示范方要及早动干,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特谷子栽培技 术培训和宣传,搞好有效的技术服务,组织技术培训组,直接传授给农民,把名优特谷子栽培技术送到农户家中,达到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

(四)统一收购,实现订单农业

示范方内所有农户种植的种子由东姚镇洪河米业公司统一免费供给,成熟收割后谷子由东姚镇洪河米业公司统一收购,并与农户签订合同,实现订单农业。

林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刘玉芳

篇3: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1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始学生积极性较高, 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和扩展渐渐有些学生掉队, 这是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 实践条件不够, 学生不能实地的了解相关液压元件甚至液压系统的搭建等, 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师资力量薄弱;作业完成效果不好, 整体来看像是在应付;还有考试采用试卷方式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为适应培养目标要求, 我们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1 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及尝试的改革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 主要围绕液压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展开教学, 包括动力装置:液压泵的章节讲解, 执行装置:液压马达和液压缸的讲解, 控制执行装置:方向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压力控制阀的讲解, 最后讲解辅助装置:油箱、滤油器、蓄能器、管路、管接头、加热器、冷却器等主要的辅助装置讲解;最后介绍液压基本回路。当然许多教材中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讲解的, 这样思路清晰, 调理清晰易使学生接受。

2.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尝试的改革思路

在实践教学方面, 借助于东北大学实践条件, 给予学生参观学习的机会和尝试。主要是博世力士乐液压实训台、气动实训台等设备, 增加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动力元件认知、拆装、, 执行元件拆装, 气动基本回路的搭建等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3 教学手段上存在的问题及尝试的改革思路

在教学手段上, 采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 将传授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尽管我院实训条件不好, 有时借助其他院校进行实践的教学, 但是我校也培养老师去外校学习进修, 提高教师水平, 并把一些学习过程录制过来给大家进行讲解, 比如介绍一些教师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在课上针对某个章节内容进行扩展, 这样使得学生如临现场一般,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放映一些flash动画和一些元件的拆装实验视频和一些元件的结构、动作动画等, 效果比较好, 把抽象的内容“动”起来, 就容易多了, 收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2.4 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尝试的改革思路

在师资队伍上, 教授本课程的教师都是青年骨干教师, 有个别参加过企业的培训, 有的教师参加过该专业该课程的进修学习,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探讨, 并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家的建议和意见, 为更好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5 学生的反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尝试的改革思路

学生的作业是反映学生听课效果的一个凭证, 课堂作业采取非标准化统一批改的方式进行, 能避免学生间互抄作业的现象发生, 同时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听课情况。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液压与气动技术”作为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 所涉及的内容较广, 概念较多, 其相关的计算题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因此, 教师在课上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各个章节内容的联系, 以免学生无从下手导致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同时学生的作业增加了一些大型的设计内容, 采取分组教学计划, 每组中各个成员任务不同, 需要大家的协作才能完成这些作业, 在大家的分工中为了避免同组成员落后大家都纷纷认真学习, 课下并查阅相关资料, 同组在进行讨论, 能够提高知识面, 还能提高彼此的协作能力,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6 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及尝试的改革思路

在考核方式上, 考核内容多样化, 学生的最终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日常的任务完成情况得分;一部分是最后的试卷考核得分。最终的试卷考核得分占总分的60%, 考核的是学生对于气、液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得分占总分的40%, 包括学生的平时上课表现, 出勤率, 作业完成情况及各项分组任务完成情况。每个任务在进行考核时都会有相应的任务考核题。

3 结语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 丰富了教学内容,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融“教、学、做”一体化, 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采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达到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从作业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通过改革考试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付诸教学改革中, 通过改革, 使学生对液压传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 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胜任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液压与气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思路, 探讨了高职高专机电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如何上好该课程, 以便培养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液压传动,气压传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邱国庆.液压技术与应用 (第2版)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杜鹃.《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许福玲, 陈尧明.液压与气压传动 (第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篇4:高粱新品种筛选试验总结

关键词:高粱;品种;高产

中图分类号:S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57-1

延边地区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区域是我地区适合种植中早熟和中熟高粱品种区,多年来无主推品种,为改变这种现状2011年进行了高粱新品种对比试验,以筛选高产品种,为该地区高粱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内容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9份,分别为吉杂118、122、121、124、357、304、355﹑359、吉杂97(对照CK)。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2011年在和龙市西城镇明岩村,砂砾底砂壤质冲积土上进行,小区面积20m2,5月10日播种,前茬作物为苏子。施肥标准:底肥磷酸二铵150kg/hm2,追肥尿素300kg/hm2。每hm2保苗12万株。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调查

经调查结果由表1可见,对照品种吉杂97生育期为128天,吉杂121为127天,吉杂359为126天,其他品种为124天左右,大部分品种生育期比对照早1-7天。生育期较适合我地区种的品种是除了吉杂121和吉杂97外的其他品种。

2.2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分析

试验结果由表2可见,在参试品种中只有比CK增产20%左右的品种是吉杂359和吉杂304,比CK分别增产1995kg/hm2、1625kg/hm2,其次是吉杂357,比CK增产16.2%,产量比CK高于1325kg/hm2。吉杂359比CK增产的主要因素有千粒重高4.8g,吉杂304和吉杂357比CK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单穗粒数比CK分别多641粒、273粒有关。

3 小结

经综合比较分析,今年表现最好的品种是吉杂359和吉杂304,其次是吉杂357。吉杂359的产量超过1万kg/hm2,其次是吉杂304,产量接近1万kg/hm2。来年有种源时可以大面积生产示范推广吉杂359和吉杂304。如无吉杂359和吉杂304种源时,可以示范种植吉杂357。

作者简介:尹昌连(1955-),男,吉林图们人,就职于吉林省和龙市西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篇5: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示范片工作总结

今年,壶关县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千亩谷子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一年来经各级各部门的通力支持,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规范操作规程,狠抓科技落实,千亩谷子高产示范片成效明显。现将千亩谷子高产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建效果

(一)落实情况。我县在晋庄镇建设了1018亩谷子高产创建示范片,涉及10个村、1835户。同时,在该区晋庄村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百亩谷子示范田,涉及43户。

(二)田间长势情况。示范片的谷子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示范户的操心经营下,长势良好。可以说是绿叶黄谷穗,见叶不见穗。

(三)测产验收情况。10月8日,我们组织5人测产小组,并邀请乡村干部、示范户参加,对晋庄村、固店村、徐家后村谷子田进行了测产,每村抽查2个地块,每地块采3个点,每点取1平方米谷穗。经测算,项目区平均亩产达到447公斤,其中,晋庄村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463公斤,完成了项目目标产量。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工作,县农委、术培训。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阵地,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仅在项目区举办培训班5期,入户培训人数达500余人,发放农业科技直通包30余个。同时,还向项目区农户发放玉米、谷子高产栽培技术资料500余份,使项目区达到了户户拥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二是统一技术指导。项目技术指导组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整地播种期、苗期、拔节期,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统一物资供应。项目确立后,我县统一为项目田农户补贴种子和化肥(尿素),共计补贴谷种50公斤、尿素5吨;四是统一整地播种。在谷子整地播种期,我们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农户及时整地,适时播种。五是统一田间管理。在谷子生育期间,我们组织农户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并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锄草、追施化肥。

三、成功经验

(一)强化工作落实。为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及时组织项目参与单位县农委、县财政局、涉及乡镇及实施重点村的主要参加人员召开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会议,强化工作责任,实行人员分工责任制,定目标、定任务、定职责。在整个创建工作中,由于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做到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了粮食高产创建各项任务的落实。

篇6:十年科室总结

阿坝州林业筑路工程处组建于1964年10月。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森林资源的枯竭,修筑林区道路工程任务急剧减少,我处无劳动对象,经济严重危困,1993年11月省政府以川府函(1993)675号文将我核定为重点森工特困企业。从1996年开始,在上级政府的关怀下,我处退休职工全部纳入省级统筹和州级统筹,并于1998年开始,全处进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今年是“二期”天保工程建设的准备之年,为了把新一轮天保工程建设得更好,根据工程处处长行政办公会安排,我科室对企业“一期”天保工程离退休工作开展情况进了回顾,并针对企业在新一轮天保工程实施方面提出了建议,如有不妥,请指正。

一、离退休工作开展情况?

主要内容:“一期”天保工程期间,工程处在离退休工作管理及维护稳定方面的开展情况,包括业务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等内容,思路要打开。

二、企业离退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类费用拖欠严重。截止2010年年底,我处共有离退休职工1502人(其中离休干部2人,退休教师8人),老工伤抚恤人员31人,因病死亡职工遗属538人(实有人数为461人)。截止2010年12月,累计拖欠离退休职工及职工遗属各项费用2900万元(其中“三文四费”2529万元)。实施第一轮天保工程后,我处退休职工全部纳入省级、州级统筹。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在当地社保部门领取,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但是离退休职工的非统筹费用、住院医药费、供抚人员费用和善后处理费等仍由企业负担。直到2005年,非统筹费用才由州财政解决,天保工程项目单位才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同年7月,一次性抚恤金由养老保险基金支

付,缓解了企业经济困难。但是历史已经形成的我处累计拖欠离退休职工各项费用数额巨大,企业仍无资金解决。同时仍要负担遗属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金。年需费用85万元,财政承担25元/人.月,企业每年仍需承担70万元,并且每年以10%的比例在递增。教师地方同类待遇企业和州财政各承担50%,企业年需费用5.8万元。(意思已经明确,但段落没有表述清楚,需补充完善)

2、医疗保险资金缺口大。2005年省财政厅以川财农[2005]48号下达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退休职工按2004年全省企业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6864元/人.元为缴费基数补助基本医疗保险,并且六年没变化。实际在参加医疗保险时,退休人员仍是要缴费的,缴费基数按上年度全州平均工资的4.5%(不建个人账户)比例缴纳。从2009年7月1日起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在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为2%,单位缴纳为6%。退休职工的缴费基数为上上年度州平工资。(意思已经明确,但段落没有表述清楚,需补充完善)

3、维稳工作压力大。退休职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上访、集访现象,主要原因是退休职工费用由企业支付,企业经济严重危困,无力支付巨额离退休费。进入统筹后,离退休职工因为统筹外费用、参加医疗保险等问题仍在上访,这两个问题省、州财政已于2005年给予了解决。目前不稳定因素,一是大部分退休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对政策不能吃透、不能理解,加上少数离退休人员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歪曲理解政策并做反面宣传,造成了退休人员对政策的误解,退休职工集会、集访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在善后处理过程中因为遗属生活困难补助金过低,善后处理时家属抵触情绪较大,往往一起善后处理都要经过数次工作才能结束,工作强度、难度很大。加之由于资金紧张,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也不能完全做到按时发放,遗属反映强烈,也存在不稳定困素。企业在退休人员维稳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尚未解决的矛盾及对策建议

1、森工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我处离退休人员,自98年实施天保工程后纳入社会统筹,截止2008年底有离退休人员1598人,其中离休人员3人;供抚人员396人。省级统筹安置1551人,州级统筹107人。建议将我处所有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外费用等全部移交居住地政府进行统筹,实行社区化管理,消除地方政府对于森工退休人员“差别化对待”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离退休职工一直以来的迫切希望,既解决了离退休职工的后顾之忧,又便于社保部门统筹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开展维护稳定工作。(此段再加一点内容,退管工作是企业的主要工作之一,从专业的角度自己思考下,应全面、实际、客观的进行建议。这样才能体现既能胜任本职工作,又可以说明你是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的。)

2、企业无久性林地,“二期”天保工程实施,落实解决永久性林地是企业首要任务。首先我处由于无永久性林地,“一期”天保工程实施,都是在进行异地造林和管护,每年都要在落实林地、地方协调方面开展很多工作,费用开支也很大。其次我处在人工造林和森林管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职工并未开展实际造林和管护任务,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管理和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相对减少。由于我处多种经营逐年萎缩,企业无天保工程之外的其他资金收入,相应也造成了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长期偏低的现状,同时企业在经营发展方面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再就是由于生产任务不饱满,企业相当一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由企业发放基本生活费,职工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建议工程处通过多渠道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反

映我处的困难现状,争取落实永久性自有林地,解决职工岗位缺乏,工资偏低的主要矛盾。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职工竞争意识。“一期”天保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职工活力不充分,参与企业发展建设的动力不足,加上企业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势,造成整体约束力和执行力软弱,从而造成了企业从管理层到基层处于松散、浮躁、盲目的运行状态,以致于企业精神面貌差,职工向心力弱,企业文化缺失。建议企业更名为国有林业工程局,实行以天保主业为依托,多种经营发展为辅助的企业运行模式。职工管理方面打破干部任用终身制,推行“竞争上岗、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在管理岗位、技术岗位以及其他重要岗位推行“任前考核、任后关注、年终评定”的管理模式,在非管理岗位和一般性岗位实行“任务量化,指标考核”的管理办法,并配套高效实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与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学习培养等工作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达到“公平竞争、意识增强、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7: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经常见坛子里有人问,学习java该如何入手,或者是该学java还是学XX语言。我一直觉得,编程跟语言关系不大,重点是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一门语言,其实只是寻求如何将编程的思路落地。学习软件开发,可能还是先从原理入手比较好,很多人喜欢例子,但我觉得例子所能提供的信息虽然直观,但也非常有限。而且通过例子入手学习,由于例子先入为主,可能会带来一个后果:限制了对一种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这种限制,会导致学习者无法充分发挥某项技术的优势,也可能使他无法在技术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做出最好的匹配。所以,我说,用自己会的东西去解决所有问题,还是基于问题去寻找适用的技术,应该是能力高与低的重要差异。

什么是原理?以武侠小说为例,高手都是内外兼修,而且往往先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深厚的内力,有此基础,在修炼精妙招式的时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内功修为是激发人体潜能的原理,而招式则是一种技能,招式是容易传承和模仿的,可以速成,但内功修为则没有取巧的可能性。

那么在编程学习过程,什么可以看作原理?以很多人曾问过的,将来必定还会有更多人问的“多线程聊天代码”为例,我认为其中可以看作原理的知识点有:线程(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模型,TCP/IP通信协议进程控制方面,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兄弟们应该知道,进程的同步与互斥在操作系统中学习的,而不是在哪门编程语言中学到,java有自己的线程控制机制,c++也有,但他们的原理是相通的。而TCP/IP协议,可能会引起争议,有人会觉得学这个没有实用价值。的确,现代语言对底层通信封装的非常好,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TCP/IP中的IP/UDP/TCP这三层的工作原理,平常没用,可一旦出现问题,这些知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再说两句现在的J2EE,我觉得学习J2EE,最先要看的就是SUN官方的tutorial,必须理解J2EE的架构,并至少了解jsp、servlet在J2EE架构中的位置、作用和工作方式。J2EE架构,可以认为是现在所有J2EE相关框架、容器、工具的核心原理。

--------------------

一篇文章难以承载太多内容,我今后要陆续发帖,表达我的看法,主要是关于软件开发学习过程、软件开发过程本身、我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的看法,以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这是我从业10年的一份总结,以证明我这10年没有白混,也是我未来五年的一个新起点。无论您有什么想法、看法,只要是善意的,欢迎您与我讨论、辩论。如果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够帮到某些人,我也会非常开心。

十年总结

(一):工作指数,寻找自信

十年弹指一挥间,回头看看才知道时间过得快。进入软件这一行,就意味着永无之境的学习。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这十年,有些失败(失策)。不是技术不好,也不是不够敬业,只是,低头拉车的时间太多,抬头看路的时间太少,当“一个人战斗”的工作习惯成为一种束缚,下一个突破点在哪里?下一步的策略是什么?

有过两年工作经验的人想必都有体会,软件行业压力大,经常是时间短,任务重,需求还总在变。整天的加班,冲向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和deadline。虽然我现在做反思和调整,也不算太晚,但如果早几年醒悟,能够静下心来想想,现在一定更轻松。

所以,我建议年轻的从业者,尤其是新加入和准备加入这个行业的“后浪”们:

1、可以执着于技术,但不要把技术当作全部。

2、工作2年后,要有未来3-5年的“动态”规划

3、定期总结计划执行情况,及时修改“动态”规划

4、工作4-5年时,基本选定行业和发展方向,如果感觉目前的行业或公司没前途,而自己有能力,一定要换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用“工作”、“压力”、“能力”、“幸福度”四个指标,大致回顾一下我这十年的历程:

工作历程篇:

*** 我用收入变化大致反映我的工作历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

|

___--====

|-=

+---+---+---+---+---+---+---+---+---+---+---+--(每字符代表一个季度)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99年,我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进了家乡地区的电信公司,拿着极其可怜的工资(小地方的运营商在当时收入并不高),现在回头看,我都想穿越回去扁我自己一顿。这是我性格中的致命伤:缺乏冒险精神,自信不足。实际上,我是属于被“分配”的那种,在此之前,只参加了非常有限的几次面试,第一家,记得是什么通信公司了,但面试我还清楚的记得,面试官要求我使用VB编写一个访问数据库并在FORM上展示数据的程序。不会,尝试了5分钟,面试官还不错,让我换用C编写快速排序算法。第二家,华为。华为面试并没有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关心学习成绩和有没有做过什么东西(参加科协的比较有优势)。第三家,中国普天。坐他们公司的车去参观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连简历都没有投,个中原因,我真的有点记不得了。我在学校属于偏科非常严重的,专业课都还不错,但数学+线代+数字信号分析总共补考四次,成了应聘时的死角。

02年,我考取清华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并于同年年初来北京工作。这家公司的试用期工资和我原来的工资差不多,但一年内涨了两次(能力指数中详述),03年年中,我面试微软实习生通过,去微软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同时兼职原来公司的部分工作,收入降低了,却咬牙买了房,压力好大(压力指数中详述),但现在看来,真是庆幸。04年年初,我实习才半年,原来公司老板因为业务发展需要,开出当时令我十分心动的条件,邀请我回去。我在将来进入外企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利益诱惑之间犹豫良久,终于选择了回去,这可以说是我职业道路上比较关键的一着棋,由于历史无法重演,所以我至今无法参透,这一决定究竟是对是错。

05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最痛苦的一段日子,虽然老板很信任我,委以重任,负责一款产品的研发,但毕竟经验有限,产品做得很艰难,由于没有销售收入的支持,产品团队越来越萎缩,年底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产品研发失败。产品研发的失败,让我觉得很沮丧,而且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毕竟自己付出大量的心血,06年初,公司决定将研发团队出售给另外一家公司,我决定继续跟进这个方向,于是没有再去另谋出路,被卖了过去。06年三月份,在新公司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心里憋着一口气,就想着一定不能失败。还好,这个项目9月份顺利上线,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我也重新拾回一点自信。此后两年,工作上比较顺利,07年成功实施两个项目,08年并发了4个项目,经过几个项目的磨练,开发的东西也有那么一点产品的意思了。经过这两年参与开发、项目管理、实施、售前等多兵种的实战,除了技术上的提升,重要的是,更了解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甚至销售的流程。08年,虽然产品比两年前有了很大的起色,但公司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虽然公司口头上强调重视这个方向,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围绕项目,走一步,看一步。我想从具体的开发工作中脱离出来,多看看方向和技术,但一直抽不开身,这让我又进入一种郁闷状态。一个偶然的机会,另外一家做同类产品的公司在交流中,见到了我公司的产品,表示了一定的兴趣,当时我负责演示,给他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这实际上是在07年下半年。08年的时候,这家公司又与我联系,希望我能过去主持产品的研发,于是,08年8月份,在基本完成原公司的奥运重保项目之后,来到了现在这家公司。

纵观这许多年,我的经历是比较被动的,很少主动作出改变,虽然执着,但缺乏一点策略和激情。工作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也是不断的打破与重建自信的过程,关于我这十年的工作情况,就说这么多,其中对我的能力有提升,让我感受到压力,让我幸福或者痛苦的一些具体事件,将在后续篇章中继续总结。

十年总结

(二):压力指数,只要不被压垮,压力就是动力

对我来讲,从事技术工作,也算是兴趣和职业的统一,十年来每每面对困难和压力,虽然彷徨过、烦闷过,却从未感到过绝望,也从不想放弃。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没有压力会松懈,松懈就意味着着退化,所以,如果工作中长时间没有挑战和风险出现,也应该有所警惕,主动给自己寻找一些刺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搞计算机的就是“白领”,有“高收入”行业的观念,近年来,“软件蓝领”,“IT民工”等名词的出现,让我们很难再将计算机行业定义为“优质”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激烈的竞争。不过也没必要太悲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计算机行业仍然比传统行业有着更多的机会。昨天看到一位17岁小朋友的慷慨陈词,高一辍学去学软件开发。这种事情不能简单的说好或不好,但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从事这个行业所需的激情和强烈的兴趣。

最近收到一条短信说:很多人生活得不快乐,是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我曾经一度佩服这些“箴言”的作者,也经常拿这些话“阿Q”一下,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却发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这些话更像是带麻醉作用的慢性毒药。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都是不能逃避的,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将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才能博取真正的幸福。

似乎扯得有些远,还是说说我这十年来所感受的压力吧。

工作压力篇:

*** 压力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每字符代表一个季度)99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小地方的电信公司,除了刚步入社会的紧张感,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压力可言。头半年,在数字机房跟着师傅们做维护,也算是将学校的书本知识稍微证实了一下。半年后,我和另外一名新分配的同事被调去“因特网俱乐部”,这是一个不能说无聊,但是挺颓废的一个部门,说白了就是由电信公司出资开办的一个“大网吧”,旨在向社会宣传互联网业务。当时这个俱乐部有三十多台机器,每天的工作就是来人上网登个记,其他时候就爱干啥干啥。由于当时互联网普及率很低,所以来俱乐部的人比较少,而且一般有三-四个人同时上班,所以工作是相当悠闲。俱乐部的经理也是有一定头脑的,他觉得照此下去,部门做不出什么成绩,自然不会受公司的重视,于是,他决定面向社会推出“互联网培训计划”。要培训就需要讲师,这时候就体现出学历的作用,他首先来征求我的意见(因为另外一个人是中专),问我能不能讲。我在这件事儿上倒没有太多犹豫,一方面是因为刚工作,还不会耍滑头,另一方面也想锻炼锻炼,就应承下来了。这下压力就来了。在此之前,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过言,站在台上讲话会紧张,所以我首先要克服怯场。而且,教材也需要自己组织,为此,我学习了flash和ppt,制作了课件。

就像看恐怖片一样,真正可怕地不是真相,而是揭开真相的过程,第一期培训之前,自己忐忑的设想过很多尴尬的场景,比如说错话、控制不住时间、回答不出问题等等,但事实并没有此前预想的那么糟糕和困难,我的第一次讲课,基本上轻松过关。在接下来的大半年中,我陆续主持了几期培训,都算比较顺利,然后被调回了局里,开始参与“信息港”的建设。“信息港”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批官方网站,由各省、地、市的互联网部门负责建设。

插曲:

实际上是俱乐部的经理因为“业绩突出”被率先调回数据分局做副局长,然后他又召回我做他的得力干将,这些都是我在离开以后,慢慢领悟的。

这一次转岗,又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之前为了满足培训需要,自学了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三剑客,但对自己还是没有信心。果不其然,我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适逢信息港页面要改版,领导要求我代表的新加入人员和原有团队各制作一套页面,评审后决定用哪个,结果是我做的方案落选了。我的一位朋友给我的评价是:整体风格太像个人主页,不大气。呵呵,UI这东西,需要天分啊,至今这方面也没啥改善。但我最大的特点是积极、努力,领导用起来顺手,呵呵。而且在当时的环境,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我毕业于正规的邮电大学(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被分配到这里是多么弱的表现),还是比较受器重的。

2000年的信息港网站,还是以静态网页为主,基本没有什么人看,配有一个聊天室,倒是比较受人欢迎。制作静态网页并不是我兴趣所在,况且还有更合适的人选,有两位女同事逐渐接手了这部分的工作(跟我一起从俱乐部过来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跟我同时入职,并一块儿被调来调去的同事,还有一个原来的老员工,但也是特别爱钻研,她后来成了一个非常称职的美工flash+fireworks)。我们的加入,实际上引起了一场小团体的斗争,集中体现在聊天室的升级上。信息港最受欢迎的业务“聊天室”,只能支持150人在线,已经开始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当时技术更好的聊天室已经出现(就像当时的碧海银沙所采用的),但他们不愿意采用。

很多进电信公司的人都有背景,领导说不动他们也拿他们没办法,况且即便没背景,这种企业进去了如果没有犯啥大错误,领导也没辙,消极怠工,根本算不上大错误。当时不谙世事的我跳了出来(其实我本没有争斗的意思,只是本着一种想把事情做好的心态),提出要用新技术重新建立一个聊天室。在两位副局长的支持下,经过调研、选型,从局里申请了3000元的经费,购买了一套代表当时先进技术的聊天室程序,开通了5个聊天室,每个聊天室都可以支持500人在线(后来我了解到,同时在线人数最高也没有超过600人)。聊天室积累了人气,我成了令广大网友们向往的“超级管理员”,也因此结识了几个朋友,只可惜到北京后联系的少了。每天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泡在聊天室里,踢人,跟别人耐心的解释为什么不能批准他为管理员。

这之前所有工作,可以说都和软件开发扯不上关系,聊天室系统逐渐稳定以后,我开始想建立一个社区,于是找了一个开源的系统,基于ASP的,开始了修改、调试别人代码的工作,也逐渐走上了软件开发这条路。社区调通上线后,给了我莫大的成就感,开始喜欢编程,后来又自己写了一个随机广告展示模块,和一个小说连载的模块,来丰富社区的功能。

十年总结

(三):压力指数:进京赶考

我不得不来北京,那是与至爱的约定,是我无法辜负的承诺。人家都说年轻气盛,但我却难以凝聚足够的勇气去闯一闯。于是我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清华大学,莘莘学子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殿堂,高中毕业无缘得进,于是研究生考试再次瞄准了这个目标。

2000年夏天,我向单位请了半年的假,去北京认真读书,冒着酷暑听陈文灯的考研辅导。那时候学校教室的条件普遍没有现在好,很多没有空调,我的女朋友每次为我准备一瓶冰冻的矿泉水,让我在拥挤的大教室中感受到一丝清凉、一丝丝爱意。(我勤勤恳恳的工作一年,为领导创造了业绩,他给我的回报是请假半年没扣工资)考试结束后,我回原单位等成绩,但第一年的结果不太理想,虽然也在分数线以上,但不够清华的录取线。

2001年9月份,我咬牙辞去了工作,带着两年来的积蓄,在北京租了一个150元/月的床位,继续为未来而努力。那是一段非常简单的日子,远离家乡,远离所有熟悉的人,在陌生城市的一个角落,过着单调而充实的生活,两次考研,至少让我把数据结构、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强制性复习N遍,也算是为软件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成绩揭晓,我得以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面试,但由于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人家问我深圳校区去不去。我想我千辛万苦不就是为了来北京吗?不去!于是就被发配到了新成立的软件学院。我也没再矫情,毕竟再拖一年,纵然自己有毅力,也难抗周围的压力。软件学院的学费比较高,而两年来的积蓄在考研过程中都花光了,只好厚着脸皮让父母出了第一年的费用,从本科毕业到考上研究生,转了一个圈,一切归零,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2年的3月,我去超市买了一辆自行车,正式拉开了在北京生活的序幕。结束了两年多的苦苦相望,过去的种种磨难、猜疑与互相伤害,在这个初春的夜风中消散,我和女朋友缓缓骑行在繁华的街道上,共同憧憬美好的明天。

十年总结

(四):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和第一个项目

虽然人已经来到北京,但对于接下来找工作还是有些惶恐,过去两年,虽说也学到不少东西,但感觉在技术方面并没有太长足的发展。还好,我顺利进入一家小公司,做的是 商业智能(BI)。公司刚成立,总人数不超过10人,老板面试的时候问我sybase熟悉不熟悉,我说过去只用过sql server,但sql和数据库原理都没有问题。可能公司也比较缺人,反正把我留下了,工资跟原来相比基本一样,我当时的心理是只要有公司要,我就很庆幸了,所以并没有计较太多。

公司当时的主要项目是 内蒙移动的经营分析报表,使用Brio,项目组一共有5个人,项目经理直接带我。我花了1周左右的时间,阅读了Brio自带的帮助文档,做了几个例子,然后告诉我的师傅,我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这个工具(珍惜和企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师傅交给我一些SQL文件(这是我第一次见这么长这么复杂的SQL)让我读,大家可能知道,做商业智能项目的核心是ETL,就是用SQL倒腾数据,我虽然不太熟sybase,但Sql基本上没啥问题,读完sql,我向师傅汇报了自己的理解,并请教了一些问题。这样,我花了不到三周的时间,基本上掌握了项目使用的工具,并摸清了项目的大致情况,当前项目卡在性能、稳定性和准确性问题上,有一个报表的SQL,每次运行都超过24小时,还经常出不来结果,还有一些ETL对异常数据处理不够,经常报错中断,另外一些报表算出来的数据对不上。

由于系统跑的不太稳定,所以,每月末都要出差到现场几天盯着系统运行,然后校对数据后再将报表提交用户,在等待那个超长报表的过程中,我仔细翻阅了一本Sybase的书,参照书上关于性能优化的章节,查看sysbase的配置,惊奇的发现:sybase的系统参数都是默认值,没有经过任何优化,所以,主机上配置的4G内存,只有几十M被用作数据库缓冲。在征得领导同意后,对照书本,我仔细调整数据库缓存,最终使得那个超长报表的运行时间降低到1小时左右。

说是机遇也罢,说是巧合也罢,机会确实留给了那些用心准备的人。因为这件事儿,我得到了老板的充分信任,为我接下来在项目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打下基础。

十年总结

(五):自信心膨胀后,遭遇挫折

在自己参与的项目中解决了重大问题后,我很快成了团队的主力。现在想想,自己那个时候真年轻,而且心性很单纯(现在复杂多了,但相对于同龄人来讲,我还是比较单纯的),领导的几句称赞,就让我死心塌地跟了他好多年。不过,当时来自外部的肯定,确实帮助我逐渐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自信心,如果出来混做的第一件事儿搞砸了,以后的路,肯定还要加倍艰辛。

-----

当时我以为这份工作只会持续半年左右(2002.3-2002.9),因为9月份就要去上脱产研究生了。但我做事追求完美,又渴望证明自己,所以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的临时性而有所放松。工作满两个月的时候,老板给我涨了一次工资,那个时候什么房子、车子、前途等等烦心事儿,感觉都是遥远的未来才要考虑的事情,至少是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事儿。我和我女朋友,每个月有7K左右的收入,800租了一套房子,虽然还一无所有,但内心是轻松的,那是一段幸福而又没有太大压力的日子。正应了那句话: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要求的少。并不是生活中没有烦恼,或许是我们分开太久,太渴望重温在学校那种朝夕相伴、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都选择性的屏蔽了很多问题,下意识的假设,将来(研究生毕业后)充满希望。

----- 项目做的顺利,老板又重视,就在自我感觉有些膨胀的时候,蒙上天眷顾,一件事情,让我冷静下来。第一个项目收尾,项目组的几个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公司,包括项目经理(我的师傅)。技术人员只剩下三名,于是大家都直接参与了下一个项目的需求和设计。在这个项目的第一次设计讨论会上,老板让我们都发表一下看法,主要是这个项目怎么做。我在1999-2000年间,做过多次培训讲师,当众发言倒也不怕(详见

(二)),发言前,我还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当,陈述合理,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等到全部发言完毕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在条理性、分析的深度、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这让我意识到,做软件不仅仅是写好代码那么简单,自己在软件开发方面,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需要继续努力。

-----

应 kokobox 的建议,每篇加一个专门的总结:

每个人看看自己的过去,都会发现自己犯过的错误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就像我当时简单的认为“研究生毕业”,可以解决我的一切问题,现在看看是多么的幼稚。但正是我们犯下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汇成了我们多彩的青春。

思考,是前进路上永无止境的课题,我在具体问题上思考的多,对长远的规划思考的少,我现在跳出来,回顾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是希望看到这些文章的你们,能够及早思考自己的人生。

十年总结

(六):一些只开花不结果的项目,给了我学习的时间

在内蒙移动经营分析项目 进入维护期后,公司下一步的目标不太明确,公司的销售主要靠老板的个人关系,而老板的关系主要在电信领域,可是电信企业都是大项目,小公司很难进入。很多人可能对公司不抱希望,于是离开了,只有我傻傻的不太想这些事情,继续坚持着。2002年7月到2003年非典结束,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做了两个没有效益的研发型项目,(至少没有直接效益,因为都没卖出去,但公司以后的方向与此有关)。我觉得自己一直很幸运,老板有梦想,对我又信任,能够拿出其它方面的利润支持研发,虽然规模不大,也相当不简单。我的很多基本技能,都是在这个期间学习的。

---

2002年夏天,老板要求我做一个收入预测系统,这是基于数据仓库,对电信企业的历史收入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企业未来收入变化的系统。由于技术人员走的差不多了,于是公司又招聘了两个毕业生,归我管理,当时还稚气未脱的我,就开始管人,这对我也是非常重要的历练。这两人中的一个小伙子是数学系毕业的,对计算机软件充满激情,和我一样,是非常有“买火车票精神”的人,由于这个系统的开发涉及到用户界面和绘图,java当时还不会,VC更是感觉困难,于是不情愿的又选择了VB做开发工具(VB曾在我人生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蹂躏过我,参见:十年总结

(一))。虽然大家都还比较弱,但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努力,东西总算做出来了,只是最终没有当作项目卖出去。

---

2002年9月份,我向老板请辞,去学校报到。我以为接下来两年,又将回到单纯的学生时代,但没想到半个月以后,我又回到公司开始上班。我上的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这个学院02年刚成立,当年第一次招生,由于是工程硕士,所以招收了大量的在职学生。为了照顾在职生的时间,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于是,那一段时间,我和女朋友每天下班后从北京的两个点出发,到清华大学的教学楼会合,听完课,一起回家,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辛苦而充实。(补充一个线索:我女朋友冰雪聪明,她本科的时候就比我成绩好,们一起参加的01年研究生考试,不过我是二进宫,她是头一次,我是半年时间专心复习,她是每天晚上陪我一起读书,就这样,她的分数和我差不太多,于是一起进入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她是在职的,我是脱产的。)

---

时光不可逆转,人生没有假如,但我经常忍不住要想,如果当时进的是清大计算机系,然后按部就班的在2005年1月毕业,进入一家“大公司”,那样的路会不会比今天好。也许吧,去大公司,会获得正规的培训,见识先进的管理理念,体验世界一流的企业文化等等,不像现在这样,在繁琐的工作中磨练自己的“草根”智慧。但我想我也会失去一些东西,首先,我会失去买房的最佳时机,其次,我的工作经验少了两年,第三,我可能无法自己自足完成学业。第四,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可能还有更多,但这种比较,的确是没啥意义,三岔口的每条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2002年的秋天,我开始学习java。

---

总结:

在我开始十年总结之前,总觉得自己过去的经历有些灰暗、有些失败,希望通过总结和剖析,让自己未来少走弯路,现在一步步梳理下来,我更多的想到感恩,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我的工作过程一直充满了挑战,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任务让我不断进步,公司的信任,给了我更多尝试、犯错和发挥的空间。但公司对我的信任,也来自我的自律和对公司的忠诚,以一件小事儿为例:我去学校报到,半个月没有上班,我回去后月底老板给我发了全月的工资,是我自己找到财务退了一半钱回去。我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影响老板对一个人的看法。这一段经历没什么大道理好讲,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锻炼自己,不要退缩。

十年总结

(七):学习JAVA,爱上JAVA

2003年以前,我是一只大大的菜鸟,凭着加倍的努力来做好跟软件相关的工作。虽然我毕业于计算机系,却一度对计算机“不太信任”,对于编程,更是没有任何的驾驭感。有一阵子学C,语法好掌握,但总是搞不清楚有哪些函数可用,而一旦涉及到和资源交互,比如Socket通信,数据库连接,跟着书本一步步的做,更是经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我是通信学院毕业的,对TCP/IP协议的原理都门清,却愣是写不出来一个稳定的C/S网络通信程序,那个WinSock让我郁闷的要死,你说我能不抓狂吗? 所以,当我碰到Java,并逐渐了解Java的时候,很快就被它征服了。这就好像你在一群悍妇中寻寻觅觅,正备受打击时,暮然回首,却见到温文尔雅,小鸟依人的她,除了一见钟情,你还有别的选择吗?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刚上大学那阵子接触的都是286,编程从basic学起,数据结构都是Pascal版的,毕业以后这三年,用过ASP,用过SQL,用过VB,一直受的都是面向过程的教育,已经先入为主了,要理解面向对象,还是有那么一点障碍,现在的学生们就幸福了,直接都是面向对象的思想。不过,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况且这点理念上的差异,比起过去遭受的自信心打击,那是小菜一碟。

我之所以选择Java做了这么多年的编程语言,是因为:

1、javadoc。我觉得Javadoc这种创新的API文档组织方式,大大缓解了学习压力。它让我在还不熟悉Java的时候,不会充满对未知的恐慌,因为所有可用的类、方法及其解释,都在这一份文档中。

2、异常处理及StackTrace 出错了,能够知道完整的调用路径,大大方便了代码的调试。

3、对Socket、数据库链接、IO、线程的良好封装。

4、有丰富的基础API,而且引入第三方API的方式很简单。

2002年秋天,公司没有什么具体活,内蒙项目在现场招了一个人做维护,偶尔会传一些日志过来让我们查错。日志很大,一开始都是用UltraEdit手工找关键字,后来我就想做一个简单的日志分析工具,顺便学点东西。为什么选择学习java已经忘记了,不过学了就喜欢上了。我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看了一遍Thinking In Java(实体书),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Java书,以后使用过程中,主要靠翻Javadoc和上网搜。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也为我提供了验证学校知识的条件,我从老师那里知道了设计模式,并在项目中实践。当时我带着两个人开发一个“业务建模”工具,可以在界面上拖拽节点、画线什么的,就像流程图,用Swing做的,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在这个工程中用了Composite模式,还有Template模式。初试牛刀,看着三个人的代码最终整合起来,能够正常运行,心里也有小小的成就感。不过第一个项目,对java面向对象的特性理解真的十分有限,所以程序中充满了用于全局调用的静态属性和方法,整个系统是紧密耦合,分不出模块的。

02年似乎还没有Eclipse,我们编写代码用Ultraedit,手工编译,这虽然很麻烦,但对java的理解的更透彻,比如你必须真正明白Classpath的作用和设置才能编译通过,也能养成比较良好的编程习惯,因为没有IDE帮你做格式化和缩进。现在Eclipse,尤其是MyEclipse,隐藏了太多的真相,让比较懒惰的使用者越来越“傻瓜“,遇到问题肯定抓瞎。

总结:

学习的过程是一重重的境界,火候不够,就无法体验,我偶尔回答问题也相当粗放,仔细想想,对于新手也许等于越帮越忙,因为我也经历过弱弱的阶段,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要捅破有时候也相当困难。现在的JAVA技术体系太过于庞大,远不像我当初所接触的那么简单,也许不仅仅JAVA,每一个技术阵营都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但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的大树,毕竟也只能有一个树干,越是基本的东西,随时间的波动越小,学习要注意去芜存菁,避虚就实,掌握了原理,才能触类旁通,用起来得心应手。PS:我至今都觉得,C比JAVA难学!因为我没学会。

十年总结(八.1):插曲,毕业十周年聚会,情况简报

我的十年总结尚未过半,我们小班十年聚会的日期却已经来临。周五晚上匆匆南下,今天傍晚又匆匆北上,从北京到南京,短短的相聚,却让人感慨颇多。我个人的“十年总结”,可能也会给人一点点启示,但毕竟来自单薄的个体,那么根据这次聚会所整理出来的文字,虽然是我个人总结的“插曲”,但对读者来说,绝对有更高、更普遍的参考价值。

我们班29个人,23人参加了这次聚会,占79.3%。剩余2人在国外,2人阴差阳错出差在北京,1人孩子太小,1人因工无法脱身。母校南京,但毕业后北京7人,南京5人,上海3人,国外2人,总计17人,占58.6%。其它分布在山东、广州、湖南、浙江、甘肃等省。工作分布情况: 转行:1人。创业:2人。纯软件:3人。

通信相关企业(NOKIA、爱立信、华为等):7人。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邮政):几乎剩余所有人。

工作岗位:

半数左右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有2个同学管理的团队超过100人。一位基本脱离技术,走上仕途。

学历:

大多数人本科毕业后取得硕士学位,在职和脱产基本上对半,一个博士,一个博士后。

篇8:谷子高粱体系十年总结

近日,上海有机所黄正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管治斌课题组合作,在聚乙烯废塑料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于6月18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利用交叉烷烃复分解催化策略,使用价廉量大的低碳烷烃作为反应试剂和溶剂(此类低碳烷烃在石油炼制中大量生成,不能作为燃油或天然气,使用价值非常有限),与聚乙烯发生重组反应,有效降低聚乙烯的分子量和长度。在反应体系中低碳烷烃过量存在,所以可多次参与与聚乙烯的重组反应,直至把分子量上万、甚至上百万的聚乙烯降解为清洁柴油。这种技术可以降解所有类型的聚乙烯:包括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并且催化剂可以兼容商业级别聚乙烯中各种添加剂,被证明可以适用于实际生活中各种聚乙烯废塑料,包括废塑料瓶、废塑料膜以及废塑袋的降解。相比较传统高温裂解(pyrolysis)方法,黄正、管治斌等发展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选择性高的优点。高温裂解方法往往需要超过400度反应温度,产生包括气、油、蜡、焦等非常复杂的产物;产物分子结构包括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烯烃、芳烃等等,产物利用价值低。而黄正、管治斌等发展的降解体系温度较低(150~200℃),无任起始聚乙烯废塑料结构如何,均产生直链烷烃为主,且可以通过催化剂结构调控或反应时间控制,选择性生成可作为柴油的C9-C22烷烃或者分子量分布窄的聚乙烯蜡(这些聚乙烯腊可作为添加剂在聚烯烃加工领域得到应用)。该催化体系体系为解决“白色垃圾”环境污染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另一方面“变废为宝”,促进碳资源循环利用。

上一篇:于德育的小论文下一篇:战略合作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