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高粱有感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读红高粱有感范文

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强悍的红高粱

——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原创: 李昊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这是高密东北乡,红高梁生长的地方,莫言生长的地方。

初读《红高梁家族》,就对第一章第一节的一句话疑惑不解,作者说:“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集合体?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葛蔓纠结而使作者用如此之多完全对立的词汇形容这个地方?

红高粱家族

读罢全文,好像悟到了些什么。作者是以自己鲜活的记忆为笔锋,将自己的爱恨情仇书写在了这片生命力盎然的土地上。或许有些血腥,或许有些野蛮,或许还有些肮脏和狂放不羁,但这都是作者内心压抑的最最纯粹的情感的宣泄。他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那样的温文尔雅优美含蓄,他敢于直面人世间的一切,以犀利的目光撕破“文明”的画皮,直白的描写暴力和残忍,展现血淋淋的真实。是他对东北乡的复杂而真切的感情,造就了这样一篇传奇。“魔幻现实主义”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吧!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贯穿全篇的插叙和倒叙,几条线索混在一起同时展开,故事的时间凌乱难以理解,但适应之后静下心来慢慢回味其实还有千头万绪可琢磨。画面的切换变得流畅,冗杂的故事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分离,又同时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生命力。

和红高粱一起生长,作者笔下的人物自然就有着火红的高果般鲜明的性格:挺拔、坚韧、强悍、生气蓬勃,其至还有些粗放。同样是抗日,高粱地里的主角却是不像正面人物的土匪、流浪汉、残疾人这些“乌合之众”,对他们战斗的描写虽然只有抽象的文字,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丝毫不亚于荧屏上一眼看穿的图像。他们的满腔热血透过笔墨震撼心灵,将那鲜血淋漓的场景在脑海中放映。即使面临枪林弹雨,即使没有像样的武器,依然英勇无畏,顽强抵抗。他们或许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思想,没有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许仅仅只是一种本能,是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的支撑,只为保护自己的家,和自己土地上的红高粱。作者毫无保留地描绘战争的阴暗,刺激着我们因国产抗战片的影响而变的有些麻木的神经,将我们带人那个昏暗年代的真实的战场。

转眼间,时光流逝。在和平年代,作者再次来到东北乡,却发现,他反复讴歌赞美的、红得像血海一样的红高粱已被革命的洪水冲激得荡然无存,他只能站在杂种高粱的严密阵营中,思念着不复存在的瑰丽场景:八月深秋,天高气爽,遍野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当时间的洪流夹杂着无数记忆滚滚而去,我们是否也该思考留下些什么,不要让所有的一切都失了本真。

丑陋的杂种高粱空有高粱的名称,却没有高粱挺拔的高杆、辉煌的颜色,以及灵魂和风度。作为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那唯一一株纯种的红高粱最终将走向灭亡还是重新染红这片大地,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有更多像莫言一样寻根的人,保留下那最初的,顽强挺拔的民族精神。

(本文荣获《五月》征文比赛三等奖)

第二篇:红色的图腾,血性的生命 ——读《红高粱》有感

魏 巍

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

它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最爱,“英雄”里的一幕:一片满是金黄色的树林里,两上对峙的女子,飘逸的衣衫,颜色,是大红,飞雪的剑嗖地刺进了对方的身体,让她的血染红了曾经的一片金黄……,风吹过,旋飘起火红的树叶,那样的火红,让人心醉。很凑巧,这位导演也曾将《红高粱》搬上荧幕。

这两部片子我都看过,其中有些细节已记不太清楚,但有一样东西忘不掉,那就是“红”,如果说“英雄”的红,是红的唯美,红的细腻,红的光华,红得让人沉迷享受,那么“红高粱”的红,就是红的粗犷,红的现实,红的灰暗,让人心灵震颤,拜读《红高粱》原文后,更加感受到《红高粱》的红还带着股更为浓厚的血腥味儿,散发着原始的生命张力。一株株高大挺拔,颗粒饱满的红高粱,恰似一桩桩被血浸透的红色图腾,傲然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文中的两条线索,按时间先后展开:“过去时”是描写“我”爷爷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的爱情;“现在时”则是“我”爷爷和父亲在一九三九年秋天率领众乡亲正在进行一场抗日伏击战。它们分别叙述,交叉渗透在抗日救国的大环境里。“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

球上最美的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莫言以浓烈似酒,腥红如血的氛围和充满了子弹质感般的语言,塑造了一批在这红色图腾下跃动不息的生命。

戴风莲,“我”奶奶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农村普通女性新形象。她和千千万万穷苦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在十六岁这个正当纺织幸福梦幻的花季时就被迫以一头黑骡子的代价“出嫁”了。丈夫虽然有钱却是个容貌委琐的“淋风病人”,奶奶从新婚之夜就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她要为自己重新选择生活,“天,什么叫贞洁,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叫邪恶?”她对那封建吃人的旧礼教提出质疑,大声呐喊着:“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作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层地狱。”她果断地在高粱地里迎来自己的幸福,出计谋打鬼子,烙大饼,支援前线,她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抗日的英雄。”

“我”爷爷余占鳌,烧酒坊的伙计,奶奶坐花轿的抬轿人,在奶奶新婚三天回门途中却持了她,高粱地里,两颗年轻的心撞出了爱的火花,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到家门时,他带着一帮穷哥们扯起抗日的大旗,爷爷生性粗鲁,不拘小节,一帮穷哥们就是服他,为了严肃军纪,他大义灭亲,为了打小日本,他光明磊落,不惜遭了冷支队长的暗算,面对伪政权的收编,他旗帜鲜明:“谁是土匪?谁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国大英雄。”他率领众乡亲

打鬼子,炸军车,摸岗哨,夺粮食,成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在奶奶爷爷的呵护下,在那个充满亲情的高粱酒坊的土杂院里,在亲眼目睹了惨无人道的活剥人皮,奶奶和王文义妻子送饼时被日本鬼子打死在墨北河堤旁的残酷现实中一天天长大了,十四岁时就跟着余司全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的汽车队,连环铁耙、大刀、长筒鸟枪、装满火药的大抬杠与鬼子的汽车、机枪、盒子枪激烈地拼搏着……。“父亲和爷爷不知道,他们打死的老鬼子,就是有名的中岗尼高少将。”从此,被鲜血灌溉的高粱地里弥漫着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味儿一直伴随着他。有人说:莫言很擅于把人放到灾难的考验之中,来描绘他们身上被激发出的特质。《红高粱》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活剥人皮。毫无人性的日军借着中国的手肢解中国人,耳朵、生殖器,接着“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色有眼珠,露出一棱一棱的肉。”“被剥成一个肉核,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色的苍蝇满天飞舞。”受此酷刑的刘罗汉纵使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仍面无惧色,骂不绝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同样是中国人,屠户孙五却在死的威胁下轮为刽子手,举起血淋淋的屠刀,挥向自己的同胞,终因刺激过度,轮为疯子。还有监工、伪军们等民族败类,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他们身上只有软骨,没有一点血性。作者还以较多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王文义,这个农民在整个人生中都几乎扮演着“沉默的小丑”角色,三个儿子在日本飞机的

轰炸中丧生而改变了他平静的人生,他毅然加入了抗日的队伍。由子他生性胆小又反应迟钝,受尽了别人的嘲笑和轻蔑没有卓著的功勋,没有超人的能力,他一直沉默着。可是如果说他没有血性那就错了。妻子的死,点燃了他复仇的熊熊大火,手提长苗鸟枪,目瞪口呆地冲向河堤,扑向鬼子,明明是飞蛾扑火,一阵枪响,“他在一种异常清晰的透彻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爆发过,这是中国人血性的爆发,是不屈不挠反抗一切压迫的民族精神的爆发!

通红的高粱地里,洒遍了爷爷奶奶们、我父亲的、刘罗汉、刘副官、方六,“刘吹手”们的鲜血,也留下了他们辉煌的战果——鬼子们的鲜血。这些血性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了普通平凡的中国人光明磊落、直率坦城,不避生死、敢爱敢恨的人格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威然屹立的民族精神。

然而,作者在讴歌这些英雄好汉的同时,却感叹:“真切地感到了种的退化”,让我一直由对作品赞叹不已而变得坐立不安了:“种的退化”从何而来?被“酱油腌透了心”还能恢复原先的红色吗?难道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一定要以“种的退化”作代价吗?

合上书,心情仍然沉重:在红色图腾仍然屹立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真的面临“种的退化”吗?

第三篇:演讲 野性红高粱 《红高粱》读后感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野性红高粱》,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红高粱》,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写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它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又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后来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在我看来小说有两大亮点,其一在于小说以一幅幅独特的感觉画面构成莫言的感觉世界。无边际恍如血海的红高粱,血海中,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举一个鲜明的例子,莫言在书中描绘了罗汉大爷双耳被割掉的画面。他的这段描写可谓毫不顾忌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正是对暴力的如此宣泄式呈现才会激起亲历者、旁观者(包括读者)对日本侵略中国,草菅(jiàn)人命的残暴方式的痛恨,同时在小说内部也推动了不同力量抗日激情的勃发和实践。

其第二大亮点在于小说中主角的选取。

莫言在书中写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土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他们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素。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和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感悟)在高粱红的映照下,深深打动我的,是书中人物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刘大号一条腿跪着,一条腿拖着,举起大喇叭,仰天吹起来,喇叭口里冒出暗红色的声音”,他们的生命在辉煌中走向覆灭,在明知覆灭的结局下依旧选择辉煌,义无反顾的像灿烂升空的烟花。莫言在书中还发出了这样的担忧,“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到种的退化”,对比铮铮铁骨的高粱英雄们,我们的确应当感到相形见绌。如今不见了如血的高粱海,随之逝去的,还有我们本应当同样蓬勃的血性与生命张力。安逸的生活磨去了我们突兀的棱角,掩盖了我们骄傲的锋芒。在畏畏缩缩中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应是我青年本色。种的退化,是野性的退化,文明不应当逼退我们内心的野性,我们内心当永存一份骄傲与不屈的血性。

“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怪状,他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蓬勃的高粱血魂应当成为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的把船舵,稳稳掌控社会人生的航向,使我们不致迷失。

第四篇:红高粱

《红高粱》读后感

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1001115

姓名:王辰

《红高粱》读后感

首先读完《红高粱》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文章中细腻的语言与刻画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文章中各色人物的丰满性格,将当时的场景再现给读者,莫言的语言天赋是中国作家里第一流的,在看到这样一个句子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语言的力量:“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当我看到《红高粱》中描写罗汉大爷被孙五剥皮时的一段描写,“罗汉大爷脸皮剥掉后,不成人形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的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说实话,读到这的时候我其实心里很难受,很恶心有种想吐的感觉,而且莫言的语言描写也很有技巧,从这句话中可以从颜

色的变换可以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罗汉大爷在被剥皮时的痛苦场景。莫言的一些句子可以作为文言为现代文学提供养料的良好证据,让我时常会想怎样可以巧妙地把一些词语在现代文学作品里获得合理的位置。

读过《红高粱》之后我就找了一下关于作者莫言的信息,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网上看到有关《红高粱》的评价,其中就有关于暴力的分析,后来又看了一遍小说觉得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在书中确实可以通过一些语句的描写能感受到暴力真的存在,并且形成一种散发式辐射型暴力。我感觉最令人怵目惊心的莫过于活剥罗汉大爷的暴力场景,他对整个场景的书写再详细不过了,无论是描述整个过程的宏观流程,还是每一个部位的微观审视。比如当他述及两只被割掉的耳朵的状态时,就不无暴力的指出,“父亲看到那两只耳朵在瓷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击得瓷盘叮咚叮咚响。 日本兵拖着瓷盘,从

民夫面前,从男女老幼们面前慢慢走过。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虽然这种写法所产生的读者效果让人很难接受,但正是如此暴力式对暴力的宣淫式呈现才会激起读者对日本侵略中国、草菅人命的残暴方式的痛恨,同时在小说内部也可以感受到它推动了不同力量抗日激情的勃发与实践。

莫言的《红高粱》如果抛开道德伦理层面对暴力书写的负面判定,我们会发现,暴力书写其实有它丰富又深刻的意义和美学探求,即“以其丰富的精神信息,构成强大的精神冲击力,无情地击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日常思维,将人们逼到不得不正视这种既陌生又真实的艺术图像的生存极境,所以有可能促使人们唤发出最深刻的生命激情,最热切的创造欲,将开辟新生活和新人生的可能性膨胀到极限。”莫言的暴力主要体现在主题内容和文体风格上,从主题内容看,暴力书写成为书写暴力的寓言,“其寓意指涉的不只是暴力本身,而更是指向了人的精神结构和社会历史结构”。从文体风格看,暴力书写是指一种暴力叙述风格,叙述本身也成为一种文体的暴力。它还可分为狂放不羁的“硬暴力”和细腻绵密的“软暴力”等。

读过《红高粱》后不难发现作者莫言在塑造人物的结局时还是遵循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恶有恶报,例如文中描写孙五当时为了自保按照日本人的指示将罗汉大爷剥皮,后来

他干了这件事后,就精神错乱,手舞足蹈,眼睛笔直,腮上肉跳,胡言乱语,口吐白沫,扑倒跪地,喊着:“大哥大哥大哥,太君让我干的,我不敢不干……你死后升了天,骑白马,佩雕鞍,穿蟒袍,坠金鞭……”村里人说这是上天的报应,所以通过这段的描写我认为作者莫言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也遵循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

读过《红高粱》后无论是在写作手法和爱国的情感上都让我有很大的感悟,所以这部小说我感觉真的很好。

第五篇: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

摘要:《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日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戴秀莲、余占鳌、刘罗汉等的爱情、友情以及亲情,以及主人公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迸发的野性抗争精神奔放张扬的生命力以及血液里流淌的性命与民族之根,给人以持久的精神震撼与灵魂触动。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抗争兽性民族魂生命自由

一、死亡与抗争:血泪铸就人生魂

高密乡世世代代的贫穷战乱与生死仇恨,祖祖辈辈的屈辱压制与希冀梦想,在死亡与抗争两个繁重的主题下交织翻腾。但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存在的一切务必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正视生活的恐怖--但是终竟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自身,觉得到他的不可遏制的生活欲望和生活快乐,在死亡所构筑的惨淡阴影里,涌动着永不枯竭的性命抗争的力气。生活的苦难、战争的残酷与挣扎的奋起互相交融,血与肉的冲突中彰显着性命巨大的勃发的张力。爱恨纠结、朴野热烈的高粱之乡,枪声炮响、呐喊咆哮,震颤了红高粱头顶的寥廓天空,铁胆柔情、人生悲欢,沸腾成性命的沧桑。也正是在这个血泪与高粱红辉交相浸染的地方,一个个狂野蓬勃的性命,怀着高昂不羁的魂魄,如高粱般嗞嗞向上,傲视苍天。他们对封建统辖秩序、传统礼教、外来压迫等都布满了亵渎的态度,亵渎的目的是颠覆、解构和重构。历史历来都是在叛逆、抵抗和发明中困苦前行,但是,当抵抗意识从安闲到自为,并且夹带着生之艰辛与悲痛时,当性命的意志在毁灭和死亡的悬崖上挣扎时,这种抵抗便被赋予了逾越平凡的悲剧的力气。高粱地上的一切存在的性命都务必随时准备迎接那异常苦痛的毁灭,但人们并没有被这种可怕的命运所折服,相反,一种不可遏制的性命冲动使人们敢于正视那即将来临的苦难与不幸,并以性命为赌注做出拼死的一搏。他们的性命力气正是在无所畏惧的抵抗中完成彻底的释放、辉煌的展现。

二、兽性:文明进程中的一碗血性汤

莫言所显示的人的兽性本质正是在社会性外衣的遮蔽下的人的动物性,即人是穿上衣服的野兽。他不满于正统文明和伦理准绳的细弱僵化,不满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生活空间的苍白和扭曲,因而他将性命的原始兽性融入到《红高粱家族》之中,对人类的生活状况和性命本质作了深远的剖析,热情讴歌了伟岸蓬勃的人性原生力。在他的笔下,真假、善恶、美丑的界线是模糊的,高粱东北乡成了最漂亮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肮脏、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在这块神奇而布满原生态的地方,一个个纯种红高粱般的自然、鲜活的性命,显露着不可驯服的性命意志,人性与兽性混杂难分,人是野人,高粱是野高粱,连狗也恢复了狼一般的野性。我们无法用既定的原则和伦理去评价他们,只能站在文明的彼岸,在扑面而来的高粱风中体验源于性命深处的那种躁动与喧嚣。身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文明分量的加重,莫言感到人反而被自身所创造的一些东西困扰和囚禁,他们道貌岸然,精神世界却萎缩、扭曲、苍白,甚至不得不戴上面具自我异化、自我阉割、自我压抑,不是他们没有激情和梦想而是不敢释放和追逐,悲哉!作者呼唤原始生命力的回归,他从充满荒蛮的自然生命形态中发掘生命强力之美,展现原生生命与现代文明的对峙和碰撞,继而探寻原始的生命情愫与现代人生命形态之间的关联,为正处于文明夹缝承受精神困厄的人们打开一扇自由呼吸的窗户,将雄强、自由奔放的精神基因注入今

天理性和伦理统领的精神世界,为文明的进程倾入一碗火热的血性汤,使隐褪的自由的生命意识得以复活。

三、高粱地里深埋的民族之根

扎根于灰褐色土地上的高粱象征着我们民族心灵深处未被礼教和文明所扼杀的不驯的强悍生命力,以及无所畏惧、风流潇洒的生命自由精神。作者不断渲染“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大海”的意象,“高粱挺拔的杆子,排成密集的栅栏”,“遍野血一样的红高 粱”,“高粱叶茎上、高粱穗子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紫红”,民族的血性精魂以这翻腾狂舞的红色为主旋律,在自然的灵气和生命的骚动中拔地而起。一片浓郁的高粱地,一下被放大为流动着百年不屈的鲜血的古老的土地,在闻到血腥味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用血浆栽培的广袤的精神家园。高粱地里深埋的是民族气脉里原始的精神和力度,鲜红的高粱则淋漓展示了民族的雄风与气概。它们不仅是充满生命强力的自然“红色原型”,在作者笔下,它们更凝聚成一个符号,一种图腾,囊括了中华民族阳刚、强悍、勃发、不屈的精神根基的全部内蕴。

四、生命自由

依循本能行事,实质就是依循快乐原则行事,因为本能有天然的求乐倾向。怎么痛快就怎么干,这是对余占鳌行为原则的通俗概括。他杀人越货、耕云播雨、伏击日本人,求的无非个人痛快而已。这种痛快的背后就是高昂的生命强力,就是自然生命的自由自在境界。通过余占鳌这种生命境界的展示,莫言向我们阐释清楚他在《红高粱家族》中着力宣扬的价值理想:人是植根于大地的,是肉体与本能的存在,人的生命就应是肉体与本能的充分发挥,就应理出秩序,创造出价值和意义;他若欲生存下去,终究只能向更强的本能求救。像余占鳌这样的自然人,他只知肆意地张扬自己的本能冲动与生命强力,根本不可能从属于某个更为远大的理想目标,他不会加入江小脚领导的胶高大队,也担当不起铁板会中的五乱子对他的主公式的推崇;他的厌倦与自杀的企图明晰地显示出了酒神式生命强力的界限。

反思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已经没有了高粱精神——血性、刚勇、奔放,我们更多的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今天的人更是冷漠的让人无语,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爱之心。年轻人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人们对遇到困难的陌生人更是置之不理,哪怕是伸出援助之手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然而这些在今天人的眼里都是不值一文的,人们已经被安逸的生活同化的没有斗志,没有爱心,更没有生命力,金钱社会让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对于别人的死活都置之不理,《红高粱家族》这部充满斗争、人性、生命力的书,给渐渐凋零的社会以冲击,让人们看到主人公们的坚毅精神,让人们反思今天,给人以震撼力。

参考文献:

1、 莫言 红高粱家族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

52、[俄]别尔嘉耶夫 论人的使命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上一篇:读高老庄有感范文下一篇:德国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