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2024-05-18

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精选9篇)

篇1: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摘要:

80年前中国出现了“社会新闻”这个词后,先后有众多的媒体高人对社会新闻给予注解,社会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社会新闻作为新闻学内容之一,已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逐渐多了起来。社会新闻的专业采写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规范。

关键词:社会新闻

采写

事实

方法

一 了解社会新闻定义及把握采写技巧的重要性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社会新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

社会新闻近年来被一些都市晚报等生活报看作为主打新闻,但是仍有很多人以内容过于阴暗,画面过于刺激,观点偏激,情节庸俗等,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有所不满。现实社会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的确会有某些社会现实令读者难以接受。可是,社会新闻作为媒体舆论的工具,就是应该把社会黑暗的一面揭露出来,抨击危害社会与人民的人事。提醒大众正视社会现实,对反面教材进行反思与改进。此时,社会新闻的采写技巧便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能够把某个社会现实展现给大众并让大众接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要掌握的。

二 社会新闻采写方法策略

社会新闻的报道是多题材的,它是一门多边缘的新闻。因此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方法也应当十分重视。要选择典型题材和最佳角度;要情趣横生,引人入胜;要以小见大,平中寓奇;要注意政策和社会效应;要立足于我国现行法律基础上,讲究科学;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要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社会新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注意新闻的真实性。采访遭拒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新闻采访是正常开展新闻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新闻来源,更没有新闻传播。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都能够积极配合新闻记者完成采访任务,但也有少数单位和个人由于种种原因,以各不相同的借口拒绝记者的采访,有的甚至引发严重冲突。例如1999年3月,湖南电视台记者随邵阳市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湘运市场打假现场采访时,遭到业主单位的暴力拒绝;1999年3月20日,中国食品报记者在哈尔滨采访时,被哈尔滨红太阳集团人员持凶器打伤。

(1)

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其中的缘由,首先,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既得利益,他们往往用拒绝采访来对抗。其次,新闻采访触犯了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样会令采访对象拒绝采访。再次,不适当的采访方法,同样会令新闻采访遭受拒绝。另外,新闻采访屡遭拒绝还与采访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当有关。新闻采访遭受拒绝的原因很多,许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采访遭拒。

(2)作为新闻记者,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的新闻观念和采访行为。社会新闻的采访应遵循社会规律性原则,要通过解释分析,帮助受众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意义和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报道社会问题时必须遵循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规范,这是人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准则,是消除不和谐现象,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要遵循社会公众性原则,表现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遵循社会进步性原则,报道社会问题必须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目的。采写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1)首先是标题和导语的制作

制作一个好标题不仅有利于写好一片社会新闻,而且能够更好的吸引编辑的眼镜,给编辑一个好的印象,提高稿件的采用率。一个好标题最重要的是准确,做到“题能统文,文能对题”。其次标题应该简洁明快,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标题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掺有任何虚假成分。标题应鲜明,具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表现出社会新闻贴近社会,贴近大众的心理。例如2004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同志,请警惕“关系牌”香烟》,这一标题鲜明真实,容易被读者接受。标题的制作还应生动,多样,可以用名言警句,对仗句比喻句等来修饰一则标题,《新闻知识》1987年第5期的《大老齐成了“香饽饽”》用的就是比喻式标题。

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读者读下去的诱饵。”所以要写好导语,首先要具体实在,切忌空谈。要在分析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出素材中能够反映食物特征的重要、精彩、典型的事实来写。其次要简洁精炼,切忌冗长。再次要新颖活泼,切忌呆板。导语要给人以新意,有新闻感、新鲜感。写活导语要讲究文采,善用比喻和特写镜头,展现出故事韵味和人情味,避免用呆板的句式介绍静态事物,使导语新颖活泼。(2)选好角度

新闻角度是采访新闻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同样一个社会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写出新闻,一般选择最具社会性、最为受众所关心的事物的一个侧面。要多抓形象,多抓特色,多注意新闻事实与人民群众利益的联系,多从读者的眼光出发,做到别开生面,读者一见钟情。

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需要从一个好的新颖的角度去挖掘。两届好新闻获得者顾自忠采写的《从邮局看变化》,就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新闻。它通过新疆经济形势的好转,说明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个报道的主题已不新鲜,但顾自忠别出新意,从邮局这个不大引人注意的角度看社会的经济变化,以小见大,很好的把握了角度的选择成为一篇好新闻。(3)素材的取舍

写作社会新闻,尤其是写这方面的通讯、特写、新闻故事,往往需要大量素材,在新闻事实总体上可取的情况下,力求把新闻中最有趣、最新鲜、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突出出来。选材一定要与主题相关,才能表现主题的中心思想。要选出典型的素材,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选材还应该少且精。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李亚杰、董宏军写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大气磅礴,令人动容。08年四川地震后,新华社记者前往灾区,了解和采访灾区广大共产党员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从中做出整理,选出好的素材,把抗震救灾最新鲜,最感动,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

(4)语言的运用

采写语言要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洁明快,这样报道的社会新闻才能故事性强、现场感强、可读性强。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和自身的惰性作斗争,准确的表达出深刻而丰富的内容。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获奖新闻《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作者王遐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对年过七旬的吴兰玉老人艰苦且坚强的生活做了报道,感人肺腑,成为社会新闻佳品。3 采写报道中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激发记者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它使使记者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报道模式的束缚,开辟出全新的报道领域思路,使新闻采写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求异思维强化记者的主体意识,使新闻报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它使记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独立思考问题,客观评判事物,正确反映社会,不为外人左右,不为传统所缚。求异思维赋予记者独特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潮流。求异思维优化新闻竞争机制,给新闻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新闻采写工作需要竞争,在采写过程中,不断“求异”,不断地“标新立异”,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三 我看社会新闻的采写

现如今,社会现象弊端百出,社会新闻的发生与发展鉴证了社会的真实现象。作为新闻工作者,社会新闻的采写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做一篇好的社会新闻,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关注的。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仍旧是新闻人自身的标准。我们做社会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揭露社会腐败现象,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发展铺路。所以,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谋取个人私利的新闻人,在对社会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肯定不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去予以揭示。因此,做好社会新闻采写工作,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事实说话,公正不阿。

创新思维是每个时代,每个学科,每个领域永远都谈不老的话题。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来说也不例外。要想在社会新闻采写中做出好成绩,就要寻找自己的新闻与别人的新闻的不同之处。同一个事实,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可以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的能力与技巧。新闻采写亦如此。拿采访来说,一般的记者会直接照本宣读采访问题,可能还会使被访者紧张甚至语无伦次。而我们可以以另一种比较亲切的身份接近被访者,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会新闻的采写需要每一位对新闻工作拥有积极态度且端正的新闻工作者的努力。这样,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呈现给社会,有更多的受众接受社会现实并积极修正不良行为与现象。社会才会有稳定发展的美好未来。

篇2:社会新闻的采写分析

关于社会新闻采写的理论探讨

社会新闻是指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的报道,尤其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风尚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那么,怎样采写社会新闻笔者谈些浅见.

作 者:王咏雪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刊 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212.2关键词:

篇3:如何采写社会新闻

一、要求真务实

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新兴传播形式迅速发展, 特别是微博, 人人都成为“自媒体”, 这些新兴媒介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大量的新闻源, 如何利用好这些新兴传播媒介为电视媒体服务, 迫切地摆在传统媒体的面前。是不是转播或者照抄这些消息, 不加甄别地拷贝,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这些网络、微博传播的消息很多不仅是片面的、夸大的, 甚至是谣言,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利用其权威性, 及时深人采访、刊发事实真相, 以正视听。

二、要注意把握尺度

由于社会新闻贴近人民群众日常实际生活, 来自基层, 具有广泛性、时效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性化等特点, 因此备受观众关注。在当前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 社会问题逐渐增多, 人们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心理预期和情绪也在发生动荡和失衡, 因此对社会新闻也就更加关注, 同时也期望能从社会新闻中获得共鸣和有益的指导, 乃至于疏导等, 于是对社会新闻的伦理导向和人文价值的依赖也愈加突出, 在新闻采写中如何把握尺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把握尺度首先要讲求原则, 讲求原则的基本点就是要说真话, 如此才能体现媒体的权威性。在视频处理中, 如何把握尺度报道, 是门艺术,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如何拿捏分寸地报道。其中尤其是对批评报道的处理, 例如采访一起纠纷, 一定要注意平衡双方, 张三李四的话都要给以相同的篇幅。再如写一个单位不作为, 一定要用事实去说话, 不必加上我们自己直接观点的表述。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帮忙而不添乱, 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而一时又难以解决的敏感问题更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一般来说社会新闻特别是舆论监督, 关键是促进问题的解决, 所以要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防止对抗的工作。因此, 掌握好“度”, 把握好“分寸”, 群众欢迎, 政府满意, 有利于问题解决、工作的改进, 电视因此也更有威信, 何乐而不为?

三、要注重人文关怀

由于新闻媒体间的激烈竞争, 以及某些新闻从业者人文精神的缺失, 致使社会新闻中屡见不鲜的是人文关怀的缺位。报道中对人的尊严的极端漠视, 字里行间对弱势群体的无端轻视, 对他人隐私的不断侵犯, 对事故和灾难的非理性态度和置身事外的冷漠, 无不表现出媒体的无情无义与惟利是图, 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心灵和道德底线, 长此以往此类新闻势必会造成人心的极度麻木不仁和冷漠自私, 从而漠视社会上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 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真心交往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而这一悲情结果的造成, 归根结底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社会新闻中人文关怀意识的缺失。例如常常会遇到重大车祸及灾难事件的发生, 此时, 作为记者就要努力在灾难报道中, 挖掘现场感人故事, 淡化血腥及惨烈场面, 凸显现场及救援中彰显出的人文情怀及感人事迹, 更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

四、要增强责任意识

社会新闻不仅“卖点”很多, 可视很强, 且引导舆论的方式也很简单, 更符合广大观众的需要, 也更易于为大众所认同。因此, 报道社会新闻更应增强责任意识, 从消极的事件里面, 引出积极的效果来,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篇4: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采写编发原则

毫不夸张地说,社会新闻的线索生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多又生长在街谈巷议的最基层——街道里弄、田间地头、村寨、班组、校园、商店、家庭、大街小巷、公共场所等,一切有人群活动的地方。

按题材特征归类,社会新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1.事件性社会新闻。2.动向性社会新闻。3.问题性社会新闻。4.批评性社会新闻。5.珍奇性社会新闻。6.交叉性社会新闻。7.综合性社会新闻。

新闻界专家认为,在社会新闻的编发、采写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健康有益的原则。社会新闻既要讲究可读性、趣味性、娱乐性,更要把握新闻的思想性。健康向上:对社会有积极作用,还要有新闻价值,这两者应兼顾,缺少其一,都难以获得最佳社会效果。真实科学:一般地说,社会新闻的题材都比较新、奇、巧,很多事实的发生出于偶然、巧遇,与常规常理不一致,乃至在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方面总有异于常人、过于古人之处。读者在阅读这类社会新闻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显微镜”与“解剖刀”,对其进行透视或解剖。因而在编发这类稿件时,不用说失实,就是某个细节交待不清楚、不全面,都会影响社会效果。形象具体:写社会新闻的大忌莫过于“笼统、抽象与平铺直叙式的概括”,而要求把新闻事实的具体形象、声色、气氛展现在受众面前,从而构成一定的可感、可触的画面,使受众有所闻、有所视、有所感、有所悟,进而产生共鸣与联想。重在建设:要多反映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同时也要抨击陋习恶风、谴责伤风悖理的不良现象。而且我们的抨击、批评,既要旗帜鲜明、坚持原则、维护正义,又必须以注重社会效果、立足于建设性、着眼于正面效应、避免副作用为最高准则。

采写、编发社会新闻,要避免几个误区:

有人认为社会新闻只要题材新奇,有“嚼头”,又在描写与文采上多下些功夫就可以了,至于主题就不必苛求了。其实不然,社会新闻的主要任务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群众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是要用事实说话,寓教育与引导作用于新奇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之中,因此,更得注意主题的鲜明性与写作的目的性,切不可漠然待之。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形成与完善,由于传播媒体对买方市场的依赖,对读者就得投其所好。应该说,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性加强,他们会愈来愈多地对新闻信息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愈来愈鲜明而强烈地采取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新闻媒体的欢迎或不欢迎的态度,客观地说,这无疑是对新闻传播具有决定意义的制约因素之一。但由于当代受众构成的不同素质,以及所处地位所决定,他们的期望与要求中也常常包含了合理的与不甚合理的,应当予以满足和应该加以引导的成分。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觉悟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正视受众的每一个要求与期待,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区分,决不采取一味迎合的态度。

此外,写社会新闻最忌落入“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的俗套,也不能实用主义、片面性、绝对化、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而是要在写作角度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定,以及标题制作、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立足于社会新闻的特色,以求不失其“社会味”。

篇5:法制新闻采写的实战技巧

一、动笔以前做些什么?

1.现在编辑部收到的四不像的文章和让人没法改的文章多,记叙、议论、抒情

一大堆,消息没有导语,通讯没有情节。(以维权促维稳 ——施世庆泾县维权记)(泾县昌桥司法所拟定20条践行核心价值观)(金寨:双河司法所积极帮扶

助社区矫正人员再就业)(我镇社区矫正机构执行首例“禁止令”)(广德公安局:虚假资料骗贷款,银行系统请当心)。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2.如果确定动笔前写消息,要符合消息的所有特征,迅速而简洁地叙述最近发

生的事情,时间性强。要写好消息,注意3点:A所掌握的素材是新近发生的;B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材料放在最前面;(老人试用医疗器械晕厥

调解员巧用法理平纠纷)C寓己见于叙述之中,禁绝议论,文字洗练,篇幅短小,600~800字即可。这3点做到了,就可以说就像一条消息了。(巧用公证为残疾人解忧)

确定写通讯也要做到3点:A所掌握的素材能挖掘出某种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捍卫安宁甚于生命》)B手中有构成具体画面的的材料,(省律协妇女维权个人《我为四起惊世大案做鉴证》,特别是工作通讯,(开拓调解新领域

释放“大调解”新活力),工作味太浓,没有生动细节;C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借鉴文学表现手法。通讯的基本特征是准确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时间性不强,但所描述的人物,事物必须能反映当今时代特征。

二、怎样写好稿件? 讲标题

*标题制作,成为编辑的最主要的工作,好的标题不仅令编辑眼前一亮,更是引起读者兴趣的“药引子”;标题存在的通常问题,太长、苍白、不够准确、工作味太浓。(巢湖监狱开展执法执纪暨“约束自我、守住底线、清正廉洁”主题教育承诺签名活动)33个字,“马鞍山交警一大队„„”31个字,“凤阳县在新《刑诉法》实施后为首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28个字,“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化解交通事故纠纷——和县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日益明显”,“宿松县复兴派出所:加强农村警务建设 增强综合实战能力”(工作味太浓、老套)。“社区服刑也能收监 ——记我市新年首例社区矫正人员被收监执行”(消息通讯混淆)。

*标题要抓人、要形象生动、要高度凝练、要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狱警送刑释罪犯回家》、《姜大妈捧回政府建议奖》、《申请法援也可货比三家》。《蜀山监狱一刑释人员出狱后自办企业回馈社会》(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在芜湖成立),《狱中苦学技术 刑释回馈社会》。《酒后捅死好心村友 潜逃11年回乡自首》《亡命天涯十一年》。当然也不能哗众取宠,以偏概全。讲开头

*来稿的开头普遍不抓人,还是工作味太浓,大话套话多,让人没有兴趣读下去,总喜欢为了什么,为了什么„„开头。(开拓调解新领域

释放“大调解”新活力)。好的开头就像穿着一件时装,引人注目。

*把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放到导语里面,找准“主要矛盾”。《姜大妈捧回政府建议奖》。《和谐号两小时飞到武汉》(合肥至武汉动车开通)。消息导语的散文化。讲内容

*有华丽的外表,还要有实质性的内瓤,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消息体裁内容要详实,但也要删繁就简,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讯体裁,要选取最生动感人的细节和素材打动读者。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孙厅长的的3次落泪,抗击非典。《5000罪犯大转移》、《捍卫安宁 甚于生命》曹发贵事迹,被害场面、壮观送葬场面,获全省重大典型宣传2等奖;吴其详《先锋警察 热血铸魂》,刑满释放人员去苏州看望;赵玉中《传递法律温情的使者》(一位妇女带着坐船老母鸡感谢赵玉中,残疾人做布鞋送他,出租车司机送她女儿高考)。具体实例:《合肥公证员将走进社区化解纠纷》

三、采写中的素质磨练

1.要学会发现,从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发现新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找到 新闻眼、找到新闻点”。(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视角独特,吹尽黄沙始见金,发现他在所在行业和领域里的重大意义。监狱局服刑人员减刑听证会,服刑人员选举;我省律师组团服务中博会;2005年11月,参加全省新闻媒体现场短新闻大赛,《绿色大圩诠释都市农业新感念》获第二名。法援中心需要援助;芜湖大清监狱。《合肥勇士血洒四川雅安》推出了一个英雄,登上了2009年安徽省见义勇为个人。

2.要带着激情去写作才有好作品。工作要有激情才能做好,文章要有激情才能

写好,李白斗酒诗百篇,不能无病呻吟,不能坐家空想,不要堆砌辞藻。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5000罪犯大转移》采访司法厅厅长孙建新、武警总队长夏鹤,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亲历毒贩大押解》,《绿色家园保卫战》。曹发贵事迹,被害场面、壮观送葬场面,感动之下写出《捍卫安宁 甚于生命》获全省重大典型宣传2等奖;吴其详《先锋警察 热血铸魂》,刑满释放人员去苏州看望;赵玉中《传递法律温情的使者》。要选取最生动感人的细节和素材打动读者。

四、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写会议新闻应该注意什么。不要就会议报道写会议报道,要从中找出亮点,会议内容简要表述,甚至一笔带过。选取角度,不怕以偏概全。商报外商在皖难觅会英语律师。英国一家金融集团到安徽找律师,结果找不到能直接用英语交流、对话的律师。安徽省第四届律师论坛上,安徽省司法厅厅长孙建新告诫安徽律师,我省律师行业虽发展迅速,但已面临“狼来了”的局面。“领导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2、写工作简讯需要注意什么。不要把举措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部罗列出来,可以

简单例举,或者说:这些措施包括„„好的经验介绍,要有个新近的由头。(泾县昌桥司法所拟定20条践行核心价值观)、(黟县红星乡,律师考核)

3、发图片新闻需要注意什么。不要拍领导讲话,不要拍会议场景,要有生动画

面。文字不要太多,要以图说明。(图片旌德)

4、活动稿件注意什么。不要把领导名字罗列出来。活动简单的可写个简讯,活

动生动感人的,可写成特写。或拍成照片更有冲击力。《大墙涌动母爱潮》。

5、一定要注意时效(杜集区司法局坚持“法律六进”

促社会和谐);要注意送审保密。肖作新狱中情况,安庆监狱抓逃犯细节涉密等。

6、注意法治报道中的常见错误。把劳教人员当成服刑人员,把法律服务工作者 当成律师。五、本报简介

篇6:新闻采写技巧

在暑假里读了韩景洪、张岳石的《新闻采写技巧》,对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了新的一些认识,得到了一些新的技巧。

这本书有三篇,分别是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写技巧,新闻作品赏析。我重点看了第一篇里的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采访的艺术和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书中强调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和眼睛,好标题与好通讯、好消息是紧密相连的,这正与学长学姐们平时强调的一样。作者说:制作标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主题思想的过程,认真思考出一个好标题,写起来也就主题明确,得心应手。在大一写新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写新闻的时候力求提出一个好的标题,但因为经验和认识不足,标题的拟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提出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很多标题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要把制作标题作为一项基本功,经常练习。

新闻采访的艺术也是我重点看的内容,因为我很少进行采访,需要重点学习。都说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采访前准备的充分等于完成采访的一半,但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书中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弄清报道意图,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制定采访计划。它从通过有关媒介寻找共同语言,学会巧妙灵活地提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方法,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详细,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当然,提高采访水平是不能只靠一本书的,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和进行实践联系。

这本书的重点是新闻采写的一些技巧。由于我们写校园新闻,所以我挑选着看了一些有用的技巧。就采写新闻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发现新闻:可以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从身边门口发现新闻,从冷地方发现新闻,从新闻中发现新闻,从“会海里”发现新闻。我觉得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是很值得学习的,我们学校有很多新闻媒体,校报和其他学院的新闻团体,他们报导过的一些新闻我们也可以写出新味道。“你写的浅,我写的比你深;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问什么;你写的‘面面俱到’,我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样我们能在新闻中发现新闻,写出更深刻或更全面的新闻。再说表现新闻:作者给了五句话,20个字:换换思维,巧当厨师,我就是我,比逼逼自己,学点艺术。写新闻熟能生巧,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新闻报道提倡多样化,多品种。要让读者爱读,就得有新的东西,要有特色。而人的脑筋容易避生就熟,避熟就生不容易,总是轻车熟路地走,而不思考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逼逼自己,多思考,写稿要求新。

篇7:新闻采写年度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所经手的工作可分为《xx》手机报与民生新闻采写两个方面:

在《xx》手机报这项工作上,实行的是“隔周轮班制”,也就是说一个月当中有半个月都需要值班,日常工作中,主要负责手机报的编辑排版和把关工作,从xx年10月份起,也开始同时兼顾编审工作。由于分工流程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每日的下班时间一般是当晚7点半。

从xx年3月份起,本人在“每个月在手机报值班半个月”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手机报值班当天的`民生新闻采编任务,每个月发稿量在20到26条之间。在xx年本人经手的民生新闻中,给自己带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还要数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其中,在6月份里,本人跟海峰合作完成的关于先心病男婴的新闻在播出之后,共计为小男婴筹集到爱心款将近10万元,顺利帮助孩子完成了对于复杂性先心病的治疗,术后小男婴恢复得也很理想,目前已经跟正常的小孩儿没什么两样儿。在9月份里,本人跟慧光合作完成的关于“养父舌癌、养女救父”的新闻在播出之后,也为当事人筹集到了第一笔治疗费令其立即前往广州进行手术治疗,事后,中央台《道德观察》栏目的在观看了我们的报道之后,采用了我们的新闻素材再次对当事人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在11月份里,本人跟天聪合作完成的 “喜得三胞胎、愁坏一家人“的报道也为三胞胎兄弟筹集到了其住院所需的近3万元的全部住院费用,在元旦之前,三胞胎兄弟也已全部出院并健康成长。

现在想来,我还是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些把媒体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典型弱势群体,我们如果要报的话,就该有足够的慈悲心和责任心,对经手的生命充分负责。或许会有人笑我的说法太算太文艺,但我依旧认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哀者前行、让绝望着看到希望”这句话并非一句口号儿,而应该作为一种报道原则;至少,我并不觉得这句话有多矫情。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可能是由于《xx》手机报跟民生新闻采写同时兼顾的缘故,自我感觉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也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当在每个季度评出的好新闻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时,终于可以确定“自己确实是有进步的”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带着自身的不足继续努力,多向老同事们学习,期待在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中能够发现“因为不断蜕变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自己”。

篇8:网络时代的新闻采写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采写,分析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新闻也开始有了新的传播载体,那就是互联网。作为新型的媒体形势,互联网给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新闻采写方面,工作人员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进而使自己的工作更加适应现代新闻工作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产业的发展。

1 网络时代对新闻采写的要求

首先,标题要简洁而突出,内容层次分明。在网络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并且新闻种类繁多,为了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新闻标题首先要做到特色突出,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要尽量凸显个性,但却不要过于夸张、夸大,新闻讲究真实性、实效性,失去真实性的新闻是无法站稳脚跟的。另外,对于新闻内容来说,做到层次分明十分重要,基于人们阅读网络新闻的习惯——快速扫描,层次分明的新闻内容对于读者来说十分关键,在提升阅读价值的同时,还能节约读者阅读的时间。

其次,网络新闻在语言上不要过于书面化。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人们更加习惯于这种简单、直接的沟通阅读方式,基于这个特点,新闻采编人员在采写新闻的时候需要注重口语化,尽量采用简洁幽默的词语吸引人们的眼球。

最后,要注意到网络新闻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网络新闻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不同,具有非常多样的信息形式,因此,在编写新闻的时候,工作人员要综合运用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形式,还原事件真实情况,从各个角度、不同方向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2 网络时代的新闻采写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新闻领域也迎来了更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针对新时期的新需求,新闻采写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2.1 新闻把关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新闻的形式与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信息的繁杂以及信息量的增多,使得人员的兴趣也有所分散,同时,网络上更有很多负面新闻,动摇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为了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为人们展现更为健康、正面的新闻信息,新闻采写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新闻材料进行全面把握,采写上要注意新闻脉络,科学策划,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2.2 敏锐的新闻意识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新闻采集领域也需要更加关注新闻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观察力,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对新闻材料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整理,在经过科学合理分析之后,明确新闻内容和方向,深入挖掘新闻的内涵,为人们展现更具水准的新闻报道。

2.3 选稿和编稿的能力

对于新闻采写人员来说,选稿以及编稿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材料与事实特点是一名合格的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新闻互动性强,新闻编辑人员需要针对其中最具实效性,正能量的材料传输给民众,网络新闻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第一时间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信息传递工具广泛得到应用的情况下,新闻采写人员的编稿能力更加重要。

2.4 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时代,电视广播领域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应该摆脱以往编辑方式的制约,积极地学习和使用现代化的编辑技术和设备,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拓宽思维,采用多元化、创新性的编辑思路制作节目,进而符合时代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

例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就往往有一些通过短信、微信与观众进行互动的环节,那么编辑不单单要将当天微波短信进行编辑发送,还要实现这些信息的实时分享,信息内容要具备真实性与可靠性。开通官方微博,并推出互动的话题,这样就能与观众实现及时互动,同是也能与网友进行互动,让节目更加具有趣味性、可看性,充实了节目内容的同时,形式也更加新颖。

3 结语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时代,新闻领域也开始逐渐进行网络化的改革与创新,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新闻采写人员也需要了解网络新闻的写作要求与方法,本文从两大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并以此为助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叶青.新闻采写中的辩证法应用[J].中国出版,2002(7).

[2]袁炳忠.国际会议新闻采写创新[J].中国记者,2002(10).

[3]胡亚学.论创新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篇9: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

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1]之后,宋代的小报上已有社会新闻。到了近代,报纸上的社会新闻逐渐多起来。较早刊登社会新闻的是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刊登过《忤逆子改悔孝顺》、《不忠受刑》、《官司受贿之报》等。在近代商业报纸上,社会新闻往往占据报纸50%的篇幅,其中灾祸新闻自然是重要组成部分。1872年在沪创刊的民营报纸《申报》,就很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刊登。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新闻在我国经历了“三落四起一高潮”的过程:解放初“一起”,宣传婚姻法的一些社会新闻很受欢迎;学苏联经验“一落”,报纸不刊登社会新闻;1956年改版“再起”;1957年反右斗争“再落”,主张报道社会新闻被视为宣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60年代初“三起”;“文化大革命”中“三落”,社会新闻被彻底否定,被划入资产阶级黄色新闻范畴;1978年至今“四起”,它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新闻才开始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在新闻报道的种类中唱起主角;除了反映文明礼貌、道德情操、邻里关系、社会公德等的社会新闻屡见刊播外,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灾祸新闻、案件新闻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报道,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新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以来被评选出的全国好新闻作品中,消息和通讯类作品,社会新闻每年占总数的20%以上。[2]像新近评选出来的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中消息和通讯类获奖作品《暴徒以弟弟的死为借口闹事,我们绝不答应》、《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美国人到瑶山养猪》、《武大专家:我国买卖论文成“产业”》、《村支书“一家人”吃低保》、《一场特殊的婚礼》等等,都是社会新闻的佳作。

二、什么是社会新闻

对社会新闻的界定,虽然没有统一规范的说法,但大体上没有什么争议。业界的基本共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动态、社会趋向、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等,都可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

有人从学术的出发点定义为,“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的、变动的、事实的报道……所谓以社会学研究对象为内容就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3]

国外,如英国媒体对于“社会新闻”的概念比较宽泛,他们认为,社会新闻是指不与重大的政治或经济话题直接相关、影响市民生活的“低级别政治新闻”。首先,社会新闻可以理解为政治新闻,因为其关注和社会性事件的解决往往依靠权力主体机关的政策决策;其次,相对于较高级别的政治新闻,如国家总统选举、议会和内阁相关新闻等,“社会新闻”关注大众社会和普遍民众,具有地区性和社会公共性特点,其报道的事件往往关系社会公众的直接切身利益。[4]

由上可见,无论怎么定义,普遍都认为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动向性、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具体说来,社会新闻常见的题材包括如下8个方面:

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主流,应该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永恒主题。比如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等。目前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用大量生动的新闻事实,热情讴歌广大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风貌。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第19届通讯一等奖作品)、《抗冰保电三英雄》(第1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第16届消息一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比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媒体就要坚决予以揭露和抨击。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第1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第19届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女博士卧底酒楼写论文幕后》(第18届通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3.报道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14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19届通讯三等奖作品)、《我国离婚率算高一倍》(第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第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属于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拉萨发生暴力事件》(第19届消息一等奖作品)、《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第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谁来管技术权益纠纷》(第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新闻精品。

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下的气象、交通、卫生等影响人们出行、健康、生活的资讯。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无极”走了,香格里拉痛了》(第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广西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灌水事故》(第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白色皇冠拉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怀着满腔义愤猛追》(第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博客,不是放纵的天堂》(第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第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第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属于这类题材。

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张品正带着“奶奶”出嫁25年》(第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第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建碑林呼唤环境美》(第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第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第16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第15届通讯一等奖作品)、《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第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成功之作。

从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新闻的覆盖面其实是很广的,要做好社会新闻,并非只能依靠“耸人听闻”的所谓“猛料”。

三、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社会新闻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但对社会新闻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提起社会新闻,在部分采编人员中,就有这样两种片面的理解。一种是认为社会新闻就是“杀人放火、贪污盗窃、暴力吸毒、嫖娼卖淫”之类的东西;另一种则将社会新闻简单理解为题材琐碎化、立意市井化、功能取向娱乐化、监督指向模糊化的报道内容。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错位。其具体反映在下述几种不良倾向上。

1.哗众取宠。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男女私情以及杀人、事故、车祸等负面新闻。经常把一些怪异、刺激,甚至畸形的事件作为吸引读者的卖点。正是这些“哗众取宠”的社会新闻,弱化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2.低级庸俗。当前,在一些媒体上,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偷盗扒窃、吸毒贩毒、绑架勒索、卖淫嫖娼及婚外恋、包二奶、一夜情、开房、同居等字眼时常充斥其间。而这种低级庸俗常常为冠冕堂皇的“满足受众需要”所遮蔽和合理化。正是这种低级庸俗,使媒体缺乏内省精神和批判意识,背弃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具备的责任。

3.琐碎浅薄。一些媒体在追求所谓“经济效应”、“社会轰动”的前提下,对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新闻或蜻蜓点水,或敬而远之;对真正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视而不见,而是热衷于影星歌星的隐私秘闻、风流韵事,或是市井百姓中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还美其名曰“民生”新闻、“公共”新闻。正是这些琐碎浅薄的新闻,使媒体忘记了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守望功能。

4.假闻不断。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常常不经过核实就刊发一些通讯员来稿、国内外网站上的稿件。一些记者由于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不惜编造新闻,导致假新闻层出不断,其他媒体也不加分析竞相转载,以致假新闻泛滥成灾。如2008年的《孙中山是韩国人》、2007年的“纸馅包子事件”、2006年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2005年的《布什要卖掉夏威夷》、2004年的《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2003年的《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2年的《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2001年的《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等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都是有名的假新闻。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不仅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是把握好“通俗”的尺度,要“通俗”不要“媚俗”。目前,以“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淹没文化、低俗代替庄重”的报道取向必将会使媒体丧失自己应有的品格,遭到社会大众的唾弃。

新闻要做到通俗,媒体要做强做大,就要考虑到多方面读者的意见。不仅有高端读者,还要包括市井百姓。不仅要让退休老人读得懂深奥的经济新闻,也要让文化不高的普通百姓读得懂社会新闻,这就对媒体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新闻要做到通俗易懂。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一般认为,正面报道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负面报道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运转。但这种理解最多只对一半。天灾人祸等负面事件是社会新闻的常态题材,不可避免,也不必刻意回避。负面报道是新闻美学价值的间接表达,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认识,强化人们的美丑分辨能力;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追求,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负面社会新闻受到部分受众的偏爱,客观上也起着调剂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负面社会新闻的报道,也是社会压力的一个减压阀,是促进问题解决的一股推动力。因此,正确处理好负面社会新闻的报道,显得尤为重要。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负面报道不能过多,过多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在一份报纸上,每天见诸于报端的都是一些打打杀杀、夫妻吵嘴、恋人分手、邻里纠纷、跳楼自杀、车祸死人等新闻,读者的感觉必然不好,觉得整个城市的治安不好,会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一定的伤害。报纸考虑的不仅是自身的营利情况,更多的应该考虑传播效果。要将生活中美好、积极、令人鼓舞的一面,传输给读者,而不是那些肮脏、消沉、悲痛的新闻事件。记者在采写负面新闻时,要考虑好角度和着力点,不能肆意夸大事实,不能带有偏向性,不能带有主观性。媒体不能成为当事人的发泄渠道,也不能成为群众隐私的暴露窗口。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新闻不应该以肤浅琐碎的新闻噱头来取悦受众,而应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作为切入口,将暗藏在复杂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下工夫。

四、采写社会新闻的要求。

社会新闻涉及面是很广的,把握得正确,它的导向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帮助党和政府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从而作为决策参考;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生动、具体、形象的法制教育作用;它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采写好社会新闻,关键是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现状来看,要着重从下述6个方面去努力:

1.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社会新闻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要以大局为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以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有了这种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社会新闻的报道,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导向作用。

2.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指的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毛泽东同志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社会新闻的内涵丰富,记者应该从多种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善于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是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以第2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武大专家:我国买卖论文成“产业”》一稿为例,作者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学术腐败之风,从武汉科技大学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测学生论文,顺藤摸瓜找到了从事“论文买卖”研究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说服他接受采访,并拿到了第一手材料,对“论文买卖”的内幕、成因及解决途径进行全面追踪,最后写成这篇消息。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进报道,将“学术腐败”推向最热门的年度话题,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就是记者具有问题意识结出的硕果。

3.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社会新闻中,必须坚持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卖点”而钻头觅缝去搞低级庸俗的东西;也不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特别是在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中,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以法规为准绳,要以理服人,把握好度,切忌片面性,更不能感情用事,挟私报复。以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一文为例,记者从最初知道“南冠”的生产内幕,到最终节目播出,拍摄等待时间长达一年。记者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负责任的精神,一年之中七下南京,拍摄了大量素材。在此基础上,又对稿件和画面进行反复推敲,最终拿出一条严谨、客观、真实的新闻。节目播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有关部门制定出措施,对各地月饼市场进行质量监督,整顿经营秩序。这条新闻维护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利益。

4.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和准确。不能搞合理想像,不能编造假新闻。社会新闻与人的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事实不真实,信息不准确就成为了一种误导,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所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5.要善于取舍,详略得当。要选择有社会意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来进行报道,切忌琐碎浅薄。要选择人们普遍关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在采访写作社会新闻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一新闻的社会反应、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让人丧失信心,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的东西就不宜进行公开宣传。在选材上应服从主题需要,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不能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而不加选择地和盘托出。色情、血腥、恐怖、怪诞的情节和细节要坚决割舍。不能有闻必录,有闻必报。社会上确有凶杀、奸情、乱伦、盗窃、诈骗、赌博、腐败等丑恶现象,但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原封不动地搬给受众。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要严格选择和取舍。有的压根儿就不值得报道;有的只需少数人知道,不宜公开报道,可写内参上报;就是公开报道,也不能自然主义、纯客观地去报道。如犯罪过程、作案现场、作案手段和工具等不宜写得过细和过实。

6.要选择带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的事实来进行报道。社会新闻不仅有很强的接近性、服务性,有的还有很浓厚的趣味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十分关注社会新闻,所以故事性、趣味性是社会新闻采访写作中不能忽视的东西。以1987年全国好新闻消息一等奖作品《钱向金动用“拉达”轧场火烧连营》一稿为例,这是一篇以揭露县建设银行副行长以权谋私、弄巧成拙、作法自毙为题材的批评性报道。作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漫画式的手法,以辛辣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冷嘲热讽,嘻笑怒骂,对以权谋私的腐败之风作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像文中写的:

(肩题)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汽车能轧场;(主标题)钱向金动用“拉达”轧场火烧连营;(副题)近3万元的进口小汽车成了“糊家雀”,几千斤麦子化为灰烬。

△ 一辆银白色小汽车,像磨道里的小叫驴,在打麦场上“嗖嗖”地打转转——用小汽车轧麦子,村里人围着看稀罕!是谁这么“现代化”?

△ “拉达”轧场就是快当,气死老牛拉碌碡。不一会,一场麦子就“出溜”完了。钱向金的爱人见到小汽车轧场“多快好省”,乐不可支地说:“明儿叫于师傅再来一趟,连孩子他舅那麦子也给轧轧。”

△ 但“拉达”牌越野汽车毕竟不是轧场的玩艺,想不到转着转着,滑到了场边被麦秸掩着的土坑里。麦秸打滑,司机用上前后加力,也进退两难。司机猛踩油门,车下麦秸冒烟起火。烈日、干柴、南风,眨眼火焰腾腾,场里无灭火设施,人们用铁锹往汽车上扔土,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麦场相接,火烧连营。价值29700元,才购进7个月的“拉达”车被烧得一塌糊涂,1500多公斤小麦化为灰烬。

以上内容,由于事例的故事性、典型性、趣味性,讽喻的深刻和文笔的形象生动,让人读来谐趣横生,发人深省。有人称赞它是一篇优美的讽刺性新闻小品,可谓名符其实,也堪称社会新闻的佳作。

注释

[1]成鸿昌、赵娟萍《漫谈社会新闻》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新闻战线》2010年第7期,丁亚韬

[3]《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记者》2010年11期,朱俊清

责任编辑: 傅先萍

名家简介

上一篇:教案的写法下一篇:软件开发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