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闻采写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文艺新闻采写范文

新闻采写技巧

《新闻采写技巧》读书报告

在暑假里读了韩景洪、张岳石的《新闻采写技巧》,对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了新的一些认识,得到了一些新的技巧。

这本书有三篇,分别是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写技巧,新闻作品赏析。我重点看了第一篇里的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采访的艺术和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书中强调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和眼睛,好标题与好通讯、好消息是紧密相连的,这正与学长学姐们平时强调的一样。作者说:制作标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主题思想的过程,认真思考出一个好标题,写起来也就主题明确,得心应手。在大一写新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写新闻的时候力求提出一个好的标题,但因为经验和认识不足,标题的拟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提出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很多标题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要把制作标题作为一项基本功,经常练习。

新闻采访的艺术也是我重点看的内容,因为我很少进行采访,需要重点学习。都说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采访前准备的充分等于完成采访的一半,但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书中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弄清报道意图,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制定采访计划。它从通过有关媒介寻找共同语言,学会巧妙灵活地提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方法,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详细,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当然,提高采访水平是不能只靠一本书的,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和进行实践联系。

这本书的重点是新闻采写的一些技巧。由于我们写校园新闻,所以我挑选着看了一些有用的技巧。就采写新闻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发现新闻:可以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从身边门口发现新闻,从冷地方发现新闻,从新闻中发现新闻,从“会海里”发现新闻。我觉得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是很值得学习的,我们学校有很多新闻媒体,校报和其他学院的新闻团体,他们报导过的一些新闻我们也可以写出新味道。“你写的浅,我写的比你深;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问什么;你写的‘面面俱到’,我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样我们能在新闻中发现新闻,写出更深刻或更全面的新闻。再说表现新闻:作者给了五句话,20个字:换换思维,巧当厨师,我就是我,比逼逼自己,学点艺术。写新闻熟能生巧,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新闻报道提倡多样化,多品种。要让读者爱读,就得有新的东西,要有特色。而人的脑筋容易避生就熟,避熟就生不容易,总是轻车熟路地走,而不思考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逼逼自己,多思考,写稿要求新。

这本书所给出的技巧,都需要在平时写作的中锻炼,尤其是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学生记者,写新闻要具有校园特色。当然,技巧可以为文章增色,而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一定的锻炼基础上,运用一些技巧,才能是自己的文章更出色。

第二篇:新闻采写技艺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

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第三篇:怎样采写新闻小故事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

新闻小故事的写法

2010-03-19 21:08:19| 分类: 习作交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的概念:所谓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叙事类文体。故事讲求寓意深刻、人物典型、情节感人、以小见大。故事比较忌讳情节平淡,无可读性。

既然故事具有文学性,是语言艺术,所以,需要在驾驭文字上下工夫,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才能写出感人的故事。

2、故事的构成:故事是由标题、开头、事件过程、结尾构成。

3、故事与事迹的最大区别:一是写作语言不同。故事有故事语言,新闻有新闻语言,事迹有事迹语言。事迹语言要求平、白、直,不能滥用修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故事则很灵活,可以含蓄、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一些文学修辞。二是表现内容不同。故事内容要求不能多,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片段集中进行描述;而事迹则是把一段时间的所有优点全面表达出来。

故事化——新闻提高可读性的法宝

新闻故事化的原因: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读小说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喜欢干巴巴的说教,就因为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命运,甚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写新闻也一样,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新闻故事化无疑也是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实际上,一篇好的新闻,要让它能够渗入读者灵魂,打开读者心灵之窗,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来完成,这比单纯报道干巴巴的政策信息、概念、观点和数字,效果要好得多。

(一)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二)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三)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

何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是这样解释的: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小故事定义: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是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特征:小通讯不仅篇幅短,而且内容集中,情节性强。顾名思义,首先是要小, 不超过八百字为宜。大了就容不下,就得改用别的样式来写,但小中要见大,要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其次是要有故事,就是要有事件、有情节、有波澜、有结果,兴味浓郁,引人入胜。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人物繁多,场面太大,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时间跨度不要长,只截取一个场景、一个时间段。

重视新闻小故事:写小故事是练笔的好方法。小故事只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二个场景,二三个人物,由于情节单一,文章短小,比较好练笔。一些名篇,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其实也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串起来的。如果有了写作小故事的深厚功底,一旦写起“大块的”通讯、报告文学来就有了基础。

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布局讲求“紧凑、统

一、完整”、谋篇讲求“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角度讲求“新、奇、巧”。因此,写故事就不能象写总结写事迹那样,只要是好事就往上写,或者写出几个方面来。比如:写某人检查认真,避免事故,然后又写该人认真打扫卫生,后来又写该人怎么助人为乐。这不是写故事,这是在写一本“豆腐帐”。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经验,按照通常写作步骤,谈一下写故事的最基

本方法。

第一步,首先要找一个要写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下该人感人的事迹,在收集的事迹中,选择一个侧面或同类型的二件事(但最好别超过三件)集中写。

最好集中写一件事。

第二步,起一个有个性的标题。比如:试验“大碗”、维护“老班长”等,再比如:《寒夜排险》、《不知疲倦的状元郎》等。

第三步,写故事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那么,怎么开头呢?

1、找一个下笔的“点”。动脑筋一定要找到。

2、养成开门见山的写作习惯。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

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

第四步,写事件过程(就是写故事情节)。

一是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状交代清楚。

二是抓住人物特点和人物的亮点细致刻画。

三是搞好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

第五步,写结尾。结尾要精彩,要升华拔高

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一个有关西瓜兄弟的故事。当地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西瓜老大的地再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再村西南小路边上。瓜熟的时候,村东走过了一队国民党的兵,他们见老大的瓜,你抢我夺的,不一会,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过了20多天,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会八路军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过。西瓜老二想:“我这瓜地的瓜完了!”路过的八路军一个个地赞瓜好,但是连脚都不停地往前走。“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西瓜老二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都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把瓜切开了怎的不吃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向他问:“老乡!你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地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这篇小故事总共700多字,写得有情节,有冲突,且情节围绕着矛盾展开,人物的思想,以及故事的意义,从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新闻小故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而且要有新鲜感。有些通讯员写那种恰到巨款“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一次写当然新鲜,第二次还是那么写:某某饭店服务员发现顾客遗忘在凳子上的一只包,打开一看,里面有1万元现钞,就交给了经理,饭店经理报告了某某派出所;某单位供销员发现失落了这笔巨款,急得大汗淋漓,后来又是怎样找到的,最后,某单位供销员向某某饭店送来了一面绣有“巨款失而复得,风格高尚无比”的大红锦旗,再三表示感谢。如此而已,报纸自然就很难采用了。

拾金不昧的故事并不是不能写,重要的在于写得新鲜,不落俗套。《浙江日报》1990年10月27日刊登的新闻小故事,尽管也写拾金不昧,但是写得非同寻常。10月6日下午,浙江省临海市双港乡荷莲地村周红军,将准备购买车辆的4000元人民币装入皮包,放在朋友家中的一只纸板箱内。第二天,朋友的母亲在清理家杂时,随手将这只纸板箱当作废品卖给废纸收购户。废纸收购户又将这只纸箱连同其他废报纸一起投售到临海箱板纸厂,过磅后直送该厂废纸打浆车间。10月9日后半夜,车间打浆工吴华素将这捆废纸板拆散准备投入浆缸时,发现纸箱内有一只皮包,她捡起皮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叠人民币,还有身份证、驾驶证等,她立即将皮包交给了厂值班领导。10月12日,周红军接厂房通知,前去认领回这只装有4000元钱和重要证件的皮包。这则新闻小故事,情节曲折,它生动地反映了女工吴华素在这笔钱“放入私囊无人晓”的境况下不昧钱财的高尚风格,富有新鲜感,具有教育意义。

自身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写成一则新闻小故事,恐怕是不难得。那的是那些有一定情节、但并不怎么曲折的素材,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也能写得有滋有味,引人爱读。这就得要精心构思巧安排:《法制日报》1989年5月26日刊登的《特殊情书》。一开头写道:5月4日,广西边防某部12连上士班长刘文清收到家乡的一封来信,拆开一看不由得一愣:信上除了含蓄的求爱外,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读者一看这个开头,便顿生疑问:一封求爱信,怎么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这位班长到底有没有把这些法律测验题都答出来?其实,这正是此稿作者精心构思后所设置的一个悬念。之后,作者为解开读者的疑问,采取剥茧抽丝的手法,娓娓道来。作者写了刘文清入伍后的出色表现,写了王妍如何对柳问请产生爱慕之情,写了王妍如何了解到刘文清“喜欢讲哥们义气,重老乡观念”的毛病,写了她如何趁他回乡探亲期间给他买了5本法律书籍,以及后来怎样向他提出用4个月时间学完这些法律书籍的要求。作者写道,原来这是同学王妍写来的一封特殊情书。“刘文清读罢信恍然大悟,4个月过去了,这是王妍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此稿结尾处,作者清晰地写明了刘文清接到这封特殊情书后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新闻小故事的结局:“当天晚上,刘文清给姑娘回了信,将10道法律题工工整整地答在纸上,同时向王妍表示,把爱情化为动力,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军人。”略以琢磨,这则小故事本身的素材平凡无奇,由于作者巧设悬念,读起来倒也令人兴趣盎然。

有的作者通过妥善安排结构,用平平的材料作铺垫,然后形成一个高潮,也可以写成一个有完整感地故事。《浙江日报》1989年6月2日刊登的《媳妇讨厌婆婆分灶两年,孙儿一语惊人婆媳喝好》便是这样。浙江省平湖县(今为平湖市)某厂女工戚某讨厌她的婆婆,婆媳关系不好,分开居住过日子已有两年。作者写了戚某的丈夫好说歹说也说服不了妻子和母亲以后,突起波澜:同年5月27日中午,戚某7岁的儿子斌斌在吃中饭时,突然天真地问母亲:“妈妈,奶奶怎么一直一个人吃饭呀?”戚某轻声答道:“她老了。”“那妈妈你老了以后也一个人吃饭吗?”虽然这是出自天真的儿童之口,可戚某听了这句话后,一下子满脸通红,愣在桌子旁边半天吃不进饭„„到了傍晚,她带着儿子一起走进了婆婆的房间,不好意思地说:“妈,斌斌叫我请你和我们一起过。以前我对不起你„„”写得生动感人,且做到首尾相应,形成故事(见报稿附后)。

我们通讯员经常会遇到这种那种零星材料,若能如此这般地精心构思,虽写不出大波大澜,但也能写出微波细浪来,构成新闻小故事,且能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这种妥帖运用零星材料的写法,值得通讯员借鉴。对新闻小故事时效性的要求,虽然没有像消息那么高,但是也宜及早报道。一般地说,10天之内为妥;迟的,也不要超过一个月。插秧期间发生故事,挨到割稻季节才作报道,显然是时过境迁,难以见报。

新闻小故事•周阿婆康复了

作者:简永标 甘书红 加入时间:2009-3-5 20:54:54 来源:端州新闻中心

近日,光明社区居委会的几名干部又来到八旬孤寡老人周妙珍阿婆家中探望,并将一件新衣服送给她。周阿婆乐开了花,紧紧握着居委干部的手说:“多谢你们和好心的街坊,把我从‘鬼门关’里拉回来。”

周阿婆是一位81岁的孤寡老人,去年12月份的一天,她到市场买菜,不小心跌了一跤,

造成脑干梗阻,处于昏迷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

邻居和居委工干部发现后,马上拨打120,将周阿婆送进了端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居委会干部又跑前跑后,争取到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款,作为周阿婆的医治费用,还找到了一位护工专门护理周阿婆。此后每天,光明社区居委会的6名干部轮流到医院看望周阿婆,直至其最终出院。

周阿婆虽然出院,但身体还十分虚弱,衣食住行都需要有人照料。该社区的叶姨不仅肢残,丈夫也是残疾人,但她每天帮周阿婆买菜煮饭、洗衣、搞卫生、擦身,就像女儿一样悉心照料,忙完之后,才回到家里煮饭,照顾丈夫,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在叶姨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和众人的帮助下,周阿婆终于完全康复。

叶姨两公婆都是残疾人,为何还主动照料别人呢?叶姨告诉笔者,她家是低保户,家境十分困难,前两年女儿考上大学,但没钱读书,在居委的帮助下,一位姓何的阿姨每年都资助5000元给她的女儿,到如今已资助了20000元。她一直想回报社会,虽然没有钱来帮助别人,但也可以用其它形式帮助有需要的人。

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实例〉

温馨留蓝天 爱心在人间

——陈太菊家人向西南航空公司致谢

陈 波

3月22日下午,因丢失一年血汗钱受到西航乘务员帮助的打工妹陈太菊的两位姐姐陈太凤和陈太翠,从广汉市专程赶到成都双流机场,亲手将书有“温馨留蓝天,爱心在人间”的一面锦旗赠送给西航总经理王如岑,以表达全家人的诚挚谢意。

去年12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一童装厂打工一年的陈太菊从珠海机场乘机到成都,过安检时忙乱中不填将12900元血汗钱丢失了。当她痛不欲生之际,西航乘务员带头为其捐款,从而感动了全机123位旅客纷纷为其解囊相助。当晚23点过,同机旅客古和强、张其君夫妇在回家整理行李时意外发现了陈太菊的钱盒,于是连夜驱车冒着浓雾赶到双流机场,将钱盒交给西航乘务部值班领导。元月一日,西航派人到广汉寻找到陈太菊后及时归还了钱盒。陈太菊得到失款后,感动不已,当场将在飞机上所得的6000元捐款委托给西航的同志,请转捐给“希望工程”。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到这笔捐款后,打破常规,速将该款划拨给朱德同志的故乡仪陇县,从而使15名失学儿童得助重返校园。

“这一串串动人的真实故事,就像是导演编的,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自家人的身上”。陈太凤噙着泪水,满怀感慨地握着王如岑的手说:“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乘务员,我们全家人永远都会感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3天前才从北京开完人大会议归来的王如岑托着锦旗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把它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陈太菊把款转捐给‘希望工程’的举动,做得很好,它对我们继续抓好安全服务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据悉,陈太菊已于3月13日重返广东求职打工去了

:“小”也不放过

2011-03-16 15:10

来源:中广军事

打印本页 关闭

2004年6月,汪锡广到某仓库进行预算审计。这个仓库位于濒临大海的山坳里,分库却远在市内,属于小、散、远单位,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司务处也只有一名士官,只允许有几千元现金流动。

“越是小、散、远的单位,就越不能掉以轻心。”汪锡广给自己打气。车子一到库区,就径直到司务室,对司务长说:“请将保险柜打开。”

“首长,昨天去总库办事把钥匙忘在那里了„„”一时摸不着头脑的司务长,脸色胀得通红。

“没关系,再等一会,让总库派人送过来。”汪锡广安慰这位借口说慌的士官小伙。

对白几句,这位士官只好从命。

打开保险柜一看,汪锡广只见里面还有一个小抽屉,小抽屉里放着一叠现金。按照财务制度,这已属违规。再一查,现金的流量比账上少了整整两千元。

“说说,怎么回事?”汪锡广盘问道。

司务长一阵沉默,过了一会,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原来,他的姐姐就在驻地谋生,做生意资金周转不过来,便向弟弟借,可因存款没有到期,怕影响了自己可得的利息,便生主意,挪用了公款。

汪锡广一方面严肃地批评了这名士官司务长,让他立即到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将公款补上,另一方面又与仓库领导商议,将思想工作做细,防止出现其他的问题。

第四篇:新闻采写的思维方法

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懒于或不善于思维的“低能儿”写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我很羡慕会思维、点子多的记者,别人写出来平平淡淡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

对于新闻采写中的思维方法,这些年来我曾作过用心实践和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一些见解。

一、追踪思维方法追踪思维是新闻采写中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朝着纵的方向想问题、做文章,刨根问底,步步深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正向线形。

《经济日报》运用追踪思维介绍共和国建设成就的报道,是我看到的最典型的范例:先是刊发新华社消息,我国钢产量突破6000万吨,煤产量突破10亿吨,粮食、化肥„„;接着是本报记者述评《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么?》、《10亿吨煤意味着什么?》、《粮食、化肥意味着什么?》;紧接着是比“意味着什么”更深刻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吃、穿、用、注行的变迁,这5篇通讯之后又发了《在吃的变迁背后》等5篇同是通讯而内涵更深的报道,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同国家重要建设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追踪思维”自然是大手笔。

可见,记者新闻采写中离不开追踪思维。围绕宝鸡盲人青年白镭的事业、爱情、婚后生活所展开的追踪思维报道,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我至今记忆犹新。白镭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3年攻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门课程,成为陕西省惟一的一名盲人电大毕业生,这是首篇;白镭收到全国25个盛市的150多封来信,其中50多封是姑娘们的求爱信,最后同内蒙集宁市姑娘陈智萍千里结良姻,“追踪思维”扣人心弦;《漂亮姑娘为啥嫁盲人?》回答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美好、高尚的婚姻观;《瞧这幸福的一家子》跟踪报道了小两口婚后生子、相爱如初的甜蜜生活;《知音》将生活上的伴侣重点转向事业上的知音,以主要笔墨描写了白、陈情系残联工作,龙凤呈祥、携手共进的美好追求„„又如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的《发生在建国路市场的欺行霸市事件》,从浙江饮食个体户金望安在宝鸡建国路市场摊位被砸、人被打伤住院开始,穷追不舍,先将为跟同行抢生意一连打砸了三个市场的欺行霸市者公开曝光;接着是《欺行霸市者的保护煞,原来是某些公安、工商人员在为其“保驾护航”;再接下来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对欺行霸市事件的根源深挖细究;紧接着播发了公安、工商部门打击、查处的消息;随后编发了公安、工商部门打击、查处的消息;随后编发了评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至此,这一追踪报道已经到了之八,后面还有戏。欺行霸市者以电台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将我们推向法庭的被告席,从一审到二审,历时两年,以我们胜诉告终,这样就有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舆论监督》的论文发表。同时,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稿,在全国引起关注,我们的论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硕士生教材。

二、逆向思维方法顾名思义,逆向思维就是相对顺向思维而言的思维方式,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你说东,他偏说

西”;通常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他偏来个“好酒也怕巷子深”;你说“知足者常乐”,我却来个“不知足者常乐”。还有诸如《好事不要磨》、《弄斧偏要到班门》等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文似观山不喜平”、“文以反常成趣”。新闻是变动着的事物的信息,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相对于旧质和常量而言,新闻信息的新质和异量,都是对常规现象的一种超越,一种对平衡的打破,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具有反常特征,这就要求记者从思维定势的局限中捕捉出来,从平常事物中大量潜藏的反常现象中抓装活鱼”。市场上卖鱼者为多赚钱,从水中抓起鱼就过秤,而四川华蓥市一卖鱼翁却与此相反,专门在秤盘上钻了6个孔,待水空干了再称鱼,记者凭着一双“新闻眼”写了《6孔秤盘卖鱼翁》,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不宣传、不报道”,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的陈锡添有幸陪同小平视察。他认为这是一件令海内外关注的大事,上级越不让宣传,越说明它具有非同一般的报道价值。于是他给自己订了个规矩: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要回忆整理小平谈话和视察情况,一丝不苟。在全程跟随小平同志的五天时间里,陈锡添做出了详尽的大事记。两个多月后,待到时机成熟时,他一连熬了几个通宵,终于写下了11000字的惊世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经市委宣传部领导同意,于26日在《深圳特区报》套红发表。新华社和中央各大报很快转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当初陈锡添不对“不宣传、不报道”的规定逆向思维,做好充分的素材积累,就不会有举世关注的《东》文发表。陈锡添荣获第四届韬奋新闻奖,与这篇震动全球的代表作也不无关系。小平南巡讲话见报后,各地大建开发区,各种新闻媒体都在抢发这类热点新闻。时任《陕西日报·经济特刊》主任杜耀峰,结合陕西情况对这“建开发区热”进行了冷思考,发表了述评《何苦都挤一条道——陕西开发区建设热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在全国开始纠正开发热时,陕西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撤销了96个盲目搞的开发区。

在93年全国各地兴起的“集资热”中,杜耀峰又冷静思索,连续发了一系列反映集资热负效应的报道,这时适逢江泽民总书记到西安视察,看 金融秩序工作。“杜”文后来在盛全国获奖,1995年6月我和耀峰在北京参加“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期间,当时的中国记协主席吴冷西在大会上称赞杜耀峰“敢说真话、会说真话”的五点体会是“杜五点”、“博士论文”。耀峰作为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还应邀向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单位作经验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还对他作了专访。

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也曾多次尝到过“逆向思维”方式带来的甜头。1997年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各地企业一轰而起搞“一股就灵”,从媒体报道看效益好的企业差不多都是“实行股份制的结果”。股份制难道真的就这样奏效吗?我到宝鸡聚丰集团“解剖麻雀”,董事长、总经理和员工们都对我说,股份制对他们这个企业弊大于利;列出种种弊端。后来这个企业从实际出发,解散了董事会,退还了股金,由股份制改为私营企业,很快就增强了活力,成为宝鸡一家“明星”企业。据此,我写的通讯揭示了“企业改制不能跟风,什么体制适合企业发展,就实行什么体制,决不能搞‘一股就灵’”的主题,本台播出后,《宝鸡日报》、《陕西日报》等相继刊登。

三、发散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圈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新的更多的答案,给人以标新立异的感觉。

我沾了“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荣誉的光,有幸到北京参加进修班,结识了获过全国新闻大

奖的老师,特别是有幸成为主编之

一、编辑出版了他们的经验谈《知名记者谈新闻采写》,从中看到了不少“发散思维”的实例。“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经济日报》副总编詹国枢参加“两会”报道,头一天不写开幕式,在《大会堂里的掌声》里专记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那些段落,大会堂里响起了什么程度的掌声。坐在那里,从头至尾,把掌声最热烈的地方一一刻画出来,这样的报道比起老生常谈式的宣传,特色当然很鲜明了。詹对摄影记者邓维不拍北京饭店为代表服务的镜头,却绕到饭店隔壁的幼儿园拍摄几个孩子翘首望窗外、等待早应下班的大人接,大加赞赏,说这“点子”更绝。“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东电视台女记者周晓瑾一次采访途中避雨,误撞进了一道冰冷的大门,当她擦去眼镜上的水雾定眼看时,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竟置身于殡仪馆的停尸间,逃回家后怎么也摆不脱那个恐怖的印象。或许出于职业习惯,她突然想起那些死刑犯临刑前是怎样看待自己人生的,能给活着的人带来什么警示?捕捉新闻的冲动使周晓瑾兴奋不已,她鼓足勇气强迫自己又回到殡仪馆,拉开一个个“抽屉”查找线索,接着冲破“禁区”采访死刑犯,半年就接触了100多个死囚,有人问周晓瑾:“别人拍的片子都如诗如画,你的怎么„„”她意味深长地回答说:“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如果没有人去揭示、剖析、割除危害它的癌细胞,如诗如画的世界最终也不可能存在。”正是发散思维令这位女者把视野引向大千世界,把触角伸向大墙里的死囚,拍出了《大案剖析》、《毒祸》、《青少年犯罪警示录》等震撼人心的片子。王迈、强荧、范春歌等探险式记者,在对北极、珠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考察采访中,冒着生命危险,不断搜索大脑记忆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多方位发散思维,在艰难险阻中发现、报道新闻,使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经受了各种考验,在各自的新闻生涯中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故事。

与上面的名记者们相比,自己是渺小的,但是既然吃的是记者这碗饭,在新闻采写中也少不了“发散思维”的种种亲历。其中,广播评论《大开发切忌贪小利》,就较有影响。这篇评论以宝鸡县巩家泉村耗资639万元买回已报废的“列车电站”为论据,阐明了大开发必须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的道理。后来,我们根据这一典型事例又写了《坚持发展观,宣传大开发》,在省记协召开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详见《新闻知识》2000年第11期)。我用发散思维方法采写的作品,印象较深的还有《业余警察》、《开泉人》、《他从巴黎跑步到中国》、《风雨改革路》、《虽然,他只是一个小钳工》等。

记者的思维是同知识、阅历等相联系的,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积累是记者思维的基矗我们只有在新闻理论指导下,不断地更新、丰富知识,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追求,才能娴熟地掌握新闻采写的思维方法,写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闻佳作。

第五篇:当代新闻采写方略讲义

新闻记者的修养:一。政治理论修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新闻业务修养

2005年简答:学识渊博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有什么好处

1.要有渊博的知识,好处:

A.便于和采访对象取得“共同语言”

B.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C.避免在报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2.系统的新闻专业知识

3.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增加文学修养的好处:

A.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微言大义,蕴含哲理,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发,利于新闻报道的构思

B.学习一些作家的成名之作,可以提高观察、分析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和问题的能力

C.研读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面,有助于了解生活和社会

D.可从文学作品中,借鉴一些适合新闻特点和规律的表现手法

E.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一些千锤百炼的词汇和反映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丰富新闻报道的语言。

三。道德作风修养

在这里重提新闻记者的道德作风,要与近年来的封口费,有偿新闻,假新闻等等有辱新闻人职业操守的行为联系起来,可能会有相关的论述题目。

新闻记者的职责:

采写新闻;反映情况,也就是所说的采写内参;做群众工作

1.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指最近发生或者发现的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一般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但有经验的记者往往由小见大,追根寻源,发掘出更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来。

2009 简答:新媒体时代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3.新闻线索从哪儿来?

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这类新闻一班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二是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何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

三是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挖掘,是记者从直接观察和“每事必问”、旧闻深挖中获得的。 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a.盯住互联网,互联网是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

b.读报,听广播,可以挖掘出新的内容、新的观点

c.广交朋友

d.重视热线电话

e.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 2004年名词:新闻价值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a.新鲜性

新鲜性指的是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及其所含的新闻信息量,它是指一般人尚不了解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事,或者是一件事情有了新变化、新发展,而不是老样子、一成不变的,或者是事物在运动中有了新的意义,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主要有时间新、内容新、思想新、角度新几个表现方式。

b.重要性

重要性指的是事实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普遍程度,或与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密切程度。

影响新闻价值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一个事件,影响社会的程度越大,影响到的人数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c.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新闻事实与新闻受众内在的相关性。具体地说,接近性就是指新闻事实与受众在信仰、经历、心理、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重合或近似的程度。

接近性大体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或者叫距离上的接近性。

二是职业上的接近性,这一条对专业性的报刊尤为重要。

三是性别上的接近性。《中国妇女报》、《妇女》

四是年龄上的接近性。《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少年报》

五是心理上的接近性。

d.显著性:一个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突出,或者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越大,其新闻价值越大,显著性和影响性的区别在于,影响性多从横向比较,而显著性多从纵向比较。

e.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和意味,亦即情感的吸引力。

一是和思想性相关,既要有趣味性又要讲求思想性。二是融入知识性中。三是讲求人情味,这里指的是能在许多人心理上引起共鸣的东西。特别是关于人的活动的新闻,要把围绕事件和人物的关心、悬念、同情等等人格化的因素,充分挖掘和表现出来。

200

5、2009年名词: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有人称是新闻“鼻”,也有人叫新闻“眼”,是一种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记者迅速正确的判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对于读者的利害关系及其传播价值如何的一种能力,是进行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先决条件。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包括四种能力:

a.

c. 能迅速判断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政治作用的能力。 判断某些事实是否引起受众关注及其关注大小的能力。 b. 判断每件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力大小的能力。

d. 具有见微知著,从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实和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2006年简答: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a.

c.

e. 加强理论政策的修养 胸有全局,手有典型 广泛积累 b. 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 d. 养成分析比较的习惯

具体来讲就是:

首先,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关键,记者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种要素去判断,但是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以政治因素为依据的。

然后,一个记者只有对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怀着忧患意识,才会随时关注当下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才会对周围群众关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再就是,当我们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不可以忽视对社会责任感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最后,作为记者应该有奉献和吃苦的精神,深入基层和第一线,掌握大批的第一手的材料。

2009简答:采访前准备的重要性

采访前准备的重要作用:采访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采访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复杂性决定采访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情况的变动性决定了就是对比较熟悉的情况进行采访,也仍然需要有所准备、有了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可以避免一切从头再来,采访的目的性增强,节省时间

2005年简答:采访前的直接准备有哪些内容

直接准备

1、政策思想的准备,了解与采访任务相关的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执行部门的具体规定见解和主张 情况准备,对采访的同类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必要的知识准备,对采访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要是半个行家

资料准备,翻阅与此次采访有关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查阅同类性质的新闻报道。

2、间接准备 理论政策上的准备、资料准备、知识准备

制定采访计划 这里要注意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说起来也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座谈:也叫开调查会,是在较短时间里收集大量的情况,弄清事件的真相,获取各种新线索的好形势,了解动向,提供报道线索,围绕一个有争议的事件或问题,找不同对象进行讨论争议。

座谈应该注意的问题:参加人员上,参加座谈会的人要具有代表性且对所谈问题比较了解

参加人数上,不宜太多,人多不好掌握

讨论方式上,事前做好准备,多准备几套讨论方案,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

提问类型:在新闻采访中,通常存在这样的规律,记者的提问越长、越仔细,采访对象的回答就越短、越清楚、越简洁。可以把这看成是封闭式提问。相反的,记者的提问比较简洁、线条比较粗放,就叫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给采访对象的回答留下较大空间,因为问题比较含糊,回答也就相应比较模糊,或者说比较宏观。

2007年名词:视觉采访

视觉采访的作用:

视觉采访能捕捉到最新鲜最有意义的主题,猎取到最升到、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活材料

视觉采访可以捕捉细节、诱发思路

视觉采访可以猎取到生动的场面、感人的情景,从而是新闻报道形象化

视觉采访可以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增强报道的准确性

视觉采访可以触景生情,加深感受,迸发写作的激情

2.如何进行视觉采访:

A.事先请教专家,活聘请行家顾问,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现场情况,一面手忙脚乱

B.观察事物要点面结合,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以便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C.要抓住特点

D.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假象迷惑,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E.观察要仔细

2005 2009体验式采访

3.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A.有利于新闻记者深入第一线,增强责任感

B.有利于与采访对象达成一片,感同身受,真实再现,全面正确地反映事物

C.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D.有利于了解事件的内幕内情,掌握真实情况

4.体验式采访的方法:

A.善于捕捉体验过程中的瞬间感受

B.抓住动情之处不放松

2009名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增加:

创造性思维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即它的求异性、认同性、发散性、逆向性。

a、求异性即在认识过程中把认知的对象凝住于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上,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

b、认同性 即在认识过程中把认知的对象凝住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相似性上,亦即“异中观同”。 c、发散性 发散性是一种灵活性、开放的思维活动,即认识主体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以产生新的信息。

d、逆向性 即逆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沿着事物的结果、发展、产生、萌芽这一逆向过程进行的。在确定采访选题时,逆向思维由于是从相反方向靠拢问题,因此较之顺向思维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创新。

立体思维: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要求摆脱以往形成的思维惯性的影响,跳出点、线、面的限制,善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地去思考报道对象,因此,也叫空间思维或者全方位思维。一是思维的覆盖面和空间范围广,是以全局乃至整个世界甚至更大的宇宙空间作为参照系数;二是思维的纵深度和时间跨度大,上下数千年皆蕴含于胸。

增加:

a、从微观思维走向宏观思维

微观思维,是指思维指向局限于所观察或所报道的事物本身。

微观思维在一般的突发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采访时运用较多。

但微观思维停留在对事物作封闭式的反映、平面的展示上,认识上缺乏广度和深度,有其局限性。

b.宏观思维则是指思维突破和超越了所观察、报道的事务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对事物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c.宏观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A、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捕捉重大题材,对大的事件、全局的情况作综合的分析和宏观的鸟瞰。

B、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在对具体个人和事件的审视中,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将其置于大的时空背景下,展示其据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系统;将其看作一流动的时间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环,从而赋予其宏观的意义。

C、宏观思维还可以使记者在纵横比较、发展追踪中对事物作趋势性的分析、把握和预测。

200

6、2008年名词:宏观思维

3.宏观思维:突破超越了观察、报道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维,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这要求记者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2005年名词:求异思维

4.求异思维: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按照现成的规范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依现成材料去寻找答案,突破思考习惯的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的更深刻的信息。

5.超前思维: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将要发生或正在萌芽的事物观察分析,作出科学预见,展示出失误发展前景的一种思维方式。

6.新闻精品的特征:正确导向下的时代意义、主题深刻的新闻价值、既轰动一时又流传于世

上一篇:五心教育记录范文下一篇:维修工单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