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生申请条件

2024-04-29

港大研究生申请条件(精选7篇)

篇1:港大研究生申请条件

2023去港大读MBA硕士申请条件

1、完成中国大陆高校或香港大学所承认之其它高校本科学习,取得学士学位者

2、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备管理潜质

3、参加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联考,达到两校联合确定之录取分数线;或者有效GMAT成绩在580分及以上者

4、应具备英语语言水平:TOEFL成绩550分及以上(机考213及以上;网考80及以上)或IELTS成绩6分以上或者等同水平。

For Executive Stream

须同时具有以下四条:

1、完成中国大陆高校或香港大学所承认之其它高校本科学习,取得学士学位者

2、有七年以上工作经验,三年以上中高层管理经验

3、初审通过后申请

4、应具备英语语言水平:TOEFL成绩550分及以上(机考213及以上;网考80及以上)或IELTS成绩6分以上或者等同水平。

符合上述条件的Executive Stream申请者,将受邀参加两校联合组织的面试及入学英语笔试。考生成功通过该差额面试,并通过香港大学的审核后,将由香港大学签发录取通知书,成为香港大学正式注册之IMBA学生。

(Executive考生如有有效GMAT成绩580分以上、TOEFL成绩550分及以上(机考213及以上;网考80及以上)或IELTS成绩6分以上,可免除入学英语笔试)

香港城市大学mba选择理由

1.大学排名居前列。香港城市大学mba,《亚洲新闻》周刊亚太地区十大学府选举排名,香港大学列第3.-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全球200所最佳大学排行榜,香港大学排名第39。

2.有纯英文教学环境。除了个别科目以外,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用英文上课,理工科目使用北美最新的教材,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在科大,所有教授都有博士学位,大多曾留学北美。

3.有海外交换生计划。在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可以通过海外交换生计划到40多所国际著名学府进行为期一至两个学期的学习。香港大学每年有不少于1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到外地学习。

4.毕业出路广。在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除了少数选择回内地工作之外,大部分往北美大学继续深造,或者留在香港深造或就职于香港的各大商业机构或研究机构。据调查,科大毕业的内地生,月薪在1.5万至3万的平均水平。

5.注重实例教学。香港大学的教学模式除了有讲座的形式之外,看重“解题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6.有舍监指导宿舍生活。舍监有如家长,负责督导宿舍内所有事情,多由教授担任。香港高校的学生住宿比较自由,常常是多个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同住一层楼,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增强学生沟通能力。

7.教学设备先进。香港科技大学每年日常开支在15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用在教学投入包括师资力量投入。香港科技大学微电子所的设备投入至少2亿元,图书馆使用先进的手控式电子移动书架。

MBA备考路上的误区

1、备考方向误区

有不少的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对考试不了解,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放在那种怎么努力都不能得到提升的地方,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却很少,比如不管你多么努力吃饭,你怎么也不能长到3米高,学习也是如此,有些地方你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愿意努力去学习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学习方法能否让学员只要努力了就有收成,有些人的方法不对,学生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有很大的收成。

比如让学生到泰山顶上钓鱼是怎么努力用功都钓不到鱼的,但是有些教师因为自己的水平不足,把学生钓不到鱼归结到学生还不够努力,或者是没有天分的原因上,殊不知是那些教师把学生引导到一个再怎么用功都没法达到成功彼岸的地方。

2、学习方法误区

对于多年没参加过考试的考生来说,英语、数学是两大障碍;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考生,学习效率和复习瓶颈的突破是很大的问题;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逻辑之前没有接触过,很陌生;写作心里没底。

英语:决胜联考的最大障碍,理科生的噩梦。对于联考备考的学生来说,离开学校多年,所以英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词汇问题,多年不学、词汇忘光,背词典的传统方法完全无效,对于基础差的考生,词汇是个很大的问题,对于部分有一定词汇量、或经常运用的英语的考生,词汇不系统。

二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问题,很多考生觉得基础还可以,但阅读理解似懂非懂,题目一做就错。考生在阅读方面既有基本阅读习惯养成的问题,也有相应的阅读技能和技巧的问题。

至于翻译和写作,核心还在于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没有问题了,翻译自然就没有问题,写作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能力的问题。

数学:文科生的滑铁卢。数学,传统的方法是题海战术,学起来累、而且效果很差,一直以来都没有学好,成为心理阴影,因害怕不想学,不愿学。对考生来说,数学并不可怕,基础再差也能学好,前提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逻辑:阅读量就有0多字,考生没有时间做题,很多考生平时复习时把重点放在逻辑理论上,这是最大的误区。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以前没有见过,极易写成驳论文;对于论说文,不了解评分标准,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短期内难以提高的“立意”上。

篇2:港大研究生申请条件

1、完成中国大陆高校或该校认可之高校本科学习并取得学士学位者;

2、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备一定的管理潜质;

3、参加全国mba入学联考,并且成绩达到该校确定之录取分数线,或有效GMAT成绩在580分及以上者;

4、具备优秀的英语语言水平,TOEFL成绩550分及以上,或IELTS成绩6分以上,或者达到同等水平。

香港大学MBA申请步骤如下

1、完成中国大陆高校或香港大学所承认之其它高校本科学习,取得学士学位者

2、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具备管理潜质

3、参加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联考,达到两校联合确定之录取分数线;或者有效GMAT成绩在580分及以上者

4、应具备英语语言水平:TOEFL成绩550分及以上(机考213及以上;网考80及以上)或IELTS成绩6分以上或者等同水平。

For Executive Stream须同时具有以下四条:1、完成中国大陆高校或香港大学所承认之其它高校本科学习,取得学士学位者2、有七年以上工作经验,三年以上中高层管理经验3、初审通过后申请4、应具备英语语言水平:TOEFL成绩550分及以上(机考213及以上;网考80及以上)或IELTS成绩6分以上或者等同水平。符合上述条件的Executive Stream申请者,将受邀参加两校联合组织的面试及入学英语笔试。考生成功通过该差额面试,并通过香港大学的审核后,将由香港大学签发录取通知书,成为香港大学正式注册之IMBA学生。

篇3:港大研究生申请条件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08年计划选派60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000名,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1000名。选派类别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上研究生。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选派比例至少占50%,鼓励联合培养博士生同时获得中外双方学位。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派比例不超过50%。

02、留学期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留学期限一般为36-48个月,具体以留学目的国及院校学制为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为6-24个月。

03、选派专业领域

重点选派领域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2008年选派学科规划具体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应占总选派规模的8570,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应占总选派规模的15%。

04、留学单位

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

05、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提供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01、关于申请人

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无违法违纪记录,具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申请人均应来自“985_~程”二期基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或国家重点学科;③申请时应为就读高校的全日制在读学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暂不考虑),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④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外语水平符合国外院校的语言要求;⑤身心健康。本项目选派范围暂不包括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及正在境外学习的人员。

02、关于申请类别及要求

攻读博士研究生:申请时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硕士生或博士一年级学生;需提交国外院校的入学通知书、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入学时间原则上为申请当年。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时为在读博士生;需提交国外院校正式邀请信、双方导师共同制定的研修计划和可能发生的与学习相关费用说明;入学时间为申请当年。

选拔办法

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学校负责选拔推荐工作。留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并确定选派人员名单,经教育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后予以公布。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主要依托签约高校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博士生导师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的合作渠道选派;同时可利用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现有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渠道派出。

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主要通过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现有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渠道派出;同时也可利用各校现有校际交流/科研合作渠道派出。

根据有关规定申请人须交纳报名、评审费500元/人。请学校于2008年3月25日前统一将此款项汇至留学基金委基金与财务部。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营业部,户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帐号:0102049509026401697。

工作进度安排

01、2008年2月20日前:完成校内评审工作,确定候选人。

02、2008年2月20日一3月20日:学校统一组织候选人完成网上报名(http://apply,CSC,edu,cn),收取候选人申请材料。

03、2008年3月25日前:学校审核候选人网上信息,审核、整理书面申请材料,并提交留学基金委。

04、2008年5月:完成录取工作并公布录取名单。

05、2008年9月起:被录取人员陆续派出。

派出与管理

篇4:申请港大博士经验

先说一下本人背景:

本科毕业于211/985高校,研究生也是211/985,只不过排名更加靠前,医学也更加强大,本科成绩平均75+(这个成了我永恒的痛,否则就很有机会被港大录取啦,后面祥述)。研究生成绩还可以,平均是B+(85+),没有SCI文章(另一致命伤),中文核心三篇。导师是本领域小牛,研究生期间参加过一个“863”子项目,一个“973”项目(这一点申请港校貌似很有帮助)。担任学生干部,拿过一些省级,校级荣誉。总体来说不算强,但有一定特色。

申请历程:

1.英语准备

虽然一直计划出去读PHD,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主要开始时想拿CSC资助去德国,有些德国大学不需要英语证明)直到去年11月才第一次考雅思,郁闷的是第一次考砸了,那个成绩连读本科都难,后来今年1月份重考,还是很差(6.0),但毕竟能有一些学校接受了(本人英语一直是硬伤,所以现在还得继续努力)。由于语言证明没有,这个使我陷于很被动境界,很多学校申请时需要语言证明,同时与老外套磁没有语言证明会失分不少。

个人观点:要想出去,语言证明绕不过的,尽早准备为妙!虽然德国一些高校确实只要通过教授这一关就行了,不需要语言证明。但是如果有一个漂亮的语言成绩,会使你海阔天空!

2.疯狂“海套”

从去年九月份开始计划,询问一些成功出去的师兄,并开始准备CV,cover letter,还经常逛一些网站(寄托,太傻和飘版),10月终于把CV弄得漂漂亮亮啦(很多同学看了都说确实不错),开始有计划地逐个大学网站去寻找信息,发信去询问教授,那时强迫自己要一个月发上30篇,平均一天1篇。每天都在电脑前盼着邮箱里来新邮件,但几乎每天都失望。套了约30个地方,结果只有寥寥4个回应,一个说没有招生计划,一个说已经结束了,一个说要3月份才开始,要我关注他们研究生网页。只有一个澳洲较次的学校比较nice的feed back:要我雅思6.5同时申请上CSC的资助就要我(后来考了6.0去套他,就没回音啦)!个人观点:这个海套过程很重要,这样“广种”才能“薄收”(薄收也是收),同时,套的过程你也慢慢会悟出一些技巧,还会促使你对CV,cover letter不断修改完善,虽然会很沮丧,但是千万別灰心。反正发email不费钱。还有一点,套磁的标题一定要简明比如“Inquire about PhD Studentship”,所用的email 地址最好是学校的,以edu.cn结尾这样不至于别人当作垃圾邮件。

3.贵人帮助

转眼间已经12月中旬啦,雅思成绩惨败给我很大打击,还好,凭着自己的实力与运气预先取得了学校推荐CSC公派的名额。正是这样坚定了我keep on going的决心。于是一边紧张复习再次考雅思,一边想法子找老师朋友打听联系外面的导师、学校,那时几乎陷于绝望,时间不容许我再没有进展。所以我把几乎能想到的、有过海外经历的老师都去找了,他们确实也帮了很大的忙(在此对各位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谢意)。通过一个老师的联系,渥太华大学的教授一个对我很感兴趣,马上帮表示帮我申请免学费的半奖(CSC要求外方大学免学费),我也积极在渥太华研究生院网上申请完毕,同时按要求把所有材料寄给他,如此我以为胜券在握,结果一月底他给我email说,要四月学校才处理申请奖学金的事情,晴天霹雳,鬼都知道CSC申请在3月20号截止。此时已经是1月21号,留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况且学校要求3月10号就要把资料弄齐。我再次陷入恐慌!只能求助于一个相当于留学中介的朋友,花了点钱,让他帮忙火速弄一个德国的大学。否则CSC的奖金就泡汤了!2月底终于朋友那边有明确答复,接受函也弄过来了,十分佩服他的神速(同时也对他表示诚挚的谢意!),这时算吃了定心丸!后面顺顺利利地递交了CSC的申请,目前学校已经将我材料递交给CSC审核。

个人观点:能找贵人帮助一定要厚着脸皮去找,虽然对方不一定会帮你(我找了6个人,只有3个乐意帮忙),但总会有nice help。这样会给你省很多力气,尤其background不够strong的同学,当然,找老师帮忙前,一定要把所有材料准备齐,比如简历,研究意向,CSC资助说明等等。

4.网申注册

目前许多欧美大学(德国部分大学除外,可以去到那边直接注册)都是要求申请者网上注册,然后才进入他们的申请流程,网上注册一般都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少则2-300,多则近千(渥太华大学75加元,430多RMB!心疼money呀!),所以建议大家先套好教授再去网上注册,否则这个钱就基本就是捐给资本主义国家作贡献啦(正好缓解经济危机,呵呵)。

个人观点:以前很烦那些办信用卡的广告,校园里还很多展台放着精美礼品吸引大家去办卡,我从来对这些都不屑一顾,因为自认为还没有到需要刷卡消费的水平。但是申请学校,雅思注册报名等过程我深切体会到visa或者master card的convenient(我每次都得借同学的招行卡刷,因为学生身份现在好像不能办信用卡啦)。吐血向各位推荐招行信用卡,使用面最广(招行信用卡部应该给我点宣传费,呵呵)!

5.多方准备,终于迎来收获

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这个教训很深刻!所以我去年12月开始也申请了两所港校,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终于回应主题啦,呵呵)。顺便说一句,香港高校研究式PhD一般都会给全奖(每年约15万港币,除去4.2万学费。)由于很荣幸找到比较牛的推荐人(本领域前主任委员),港大那边的教授也认识他,所以教授这一关基本问题不大了,但是又一个打击,港大变态规定研究生尚未毕业只能按本科身份申请,研究生成绩不做参考!而我的本科成绩不符合最低要求(80+),所以与港大基本失之交臂,这个当然是今年2月初的事,不过那个教授还很不错,要我研究生拿到学位再申请,或者如果毕业前能发一篇SCI再申请(没有好paper就不算好candidate),这样他就可以把我推荐给遴选委员会,他还专门给我的推荐人写了情况说明(感激ing,虽然不一定有机会去港大啦,但我一定会铭记在心)。港大没戏就寄希望于中大和CSC啦,中大基本上没怎么套,因为那时居然犯了个低级错误,在医学院网站找不到教授的资料(汗一个!原来是我没有看清楚一个链接!这里提醒各位一定要认真看网页)后来材料寄过去以后没想到居然有教授主动联系我,问我去不去!真是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那几天感冒啦!呵呵),当然去啦!结果没有电面,几个email问了一些问题,她把我推荐给系里遴选委员会,经过激烈PK,争取到一个quota。终于于昨天梦圆,这个过程看似乎简单了点。(今年港校很火,竞争异常激烈,我们系才4个quota,20多个竞争。据说经济危机欧美的offer减少之故)!

个人观点:不管情况怎么样,一定要锲而不舍去寻求各种机会,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上,一个老师跟我说过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机会是抢来的!

6.总结

纵观整个历程,虽然中文大学比起许多欧美名校的offer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我也比较满足啦(香港离家里比较近,生活习性相近),CSC去德国的计划虽然不一定批准,但我已决定放弃啦。申请过程总得来说,一定要有信心,多准备,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个人感觉对申请成功最有帮助的是SCI paper和GPA,这个我问了许多目前轻松拿offer的人,大部分都有SCI或者GPA能达3.2-3.8/4.0,其次是参加研究的背景,参加过课题组一定要在CV里提出来。再次是推荐人,如果是大牛,或者申请的老板认识,那最好不过啦。此外,找具有海外背景的老师推荐是很有效的一种套磁方式,这样对方不管要不要你都会给你一个feed back,不要你的话有时还会很nice给你推荐给其他相关的人。

申请关键环节回顾:

A.如何准备推荐信:推荐信是每个学校必须要的,不管他份量多重,都要准备2-3人份,我找的是自己老板和本领域前主委(因为我参加他主持的“973”计划,有幸认识)。目前许多大学网上注册申请时会生成一个推荐信表格(里面有你注册的一些信息),要你打印出来给推荐人填写,但是一般还得准备一个“公共”版本的推荐信,便于你“海套”。推荐信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推荐人的介绍,推荐人认识及与我交往过程,推荐人对我的评价。肯定要自己先拟好草稿的,大牛一般没有时间帮你写,写好以后,给推荐人过目认可,然后拿推荐人单位的信纸打印出来,他再签字就OK啦,可以一下子弄10多份,装上信封,封口签字,一

劳永逸,够你用啦。(我这个过程有很多lucky因素,当然也要靠自己脸皮厚去磨,建议大家尽早准备,我前后弄了2个月呢)。可能很多人会问:这么麻烦,造假行不?我不建议这样,其一,这种行为我自己不认可;其二,很多学校会给你的推荐人去信核实信息的(尤其港校),一旦发现造假行为,立即取消申请资格,并且永不超生,呵呵。

B.如何寻找导师及套磁:个人感觉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通过学校的网站,寻找教授的research background,然后稍有针对性去套一下,第二是通过science job等这些专门发布博后,博士信息的网站搜寻,然后去信推销自己。这两种种方式我称之为“海套”。由于本人背景比较weak,我的经验是“广种薄收”,但还不至于“颗粒无收”。第三种是pubmed查询一些你研究方向的全文,看了文章以后直接给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发email,写一些感想,最好提一些问题,同时表达意向,推销自己。这种方法费时耗力,但一般feed back都比较nice。第四种就是要找有海归背景的“贵人”帮助啦,找他们之前一定要把所有东西准备齐。

洋洋洒洒一大篇,不知道是否能给大家一点帮助,希望有志出去深造的都能成功,回来建设我们伟大祖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呵呵,喊两句口号,挺新鲜的感觉!)

追记:

1.关于出去的思考

可能由于本人背景太弱,所以申请比较费劲,我宁愿考三次国内的博士也不愿意那么辛苦去申请,花了那么大的劲,值得吗?以前我一直在思考出去为了什么?为了逃避国内就业压力?光宗耀祖?镀金增值?感受生活?在申请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直到现在我才基本清楚了我为什么要出去),我的初衷是为了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这个梦从我小时候就朦胧地存在到现在。我相信很多人也没有弄明白究竟出去为了什么,或许是时髦,或许是浮躁,也或许是向往。。。不管哪一种心态,有一点我觉得要清晰的是:出去绝对不是享乐,为了能真正“镀”上金,肯定要比国内付出更多!

2.出去的成本分析(仅以本人个案分析,不具普遍性)

申请成本是每个人决定出去以前要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说实在本人当时没有什么概念,以为不用花多少钱(因为我自己海套,发email不用钱,申请CSC的项目国家给钱),但远出乎意料我整个历程下来花了2万多(包括朋友的中介费)。办理本科、硕士成绩单、学位证明及翻译,几百块没啦,往国外快递申请资料一次两三百又不见啦,网上注册几所大学花了近两千,雅思本人愚昧考了两次(都到外地)将近六千没啦,还有一笔不小的“中介费”,最后麻烦别人帮忙送礼请客,又一千多没啦。。。

经济账或许可以算得清,但精力和心血这些根本无法算清,看着身边同学一个个都找到工作啦,自己却没着没落,那个担心呀(本人比较愚信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话: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所以从不去考虑工作的事,背水一战)。所以天天的工作都围绕着申请这个事,天天泡各大论坛,春节也没回去。真的付出了许多,比当年考研还要累。。。现在回想,如果开始就知道要付出这么多,我很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条路啦。劝各位有志出去的,提前做一个“成本分析”。呵呵

3.关于“中介”的事

最近有些同学PM问关于中介的事,个人认为是否寻求中介帮忙因人而异,如果家庭经济情况允许,自己background比较差,或者比较迫切。那么找中介很有必要,会给你省了许多麻烦,并且中介费用并不是想像那么高,一般可以选择成功后才付款,避免了受骗可能。如果banground很strong,时间充足,自己也想实践一下整个申请过程,那大可不必找中介。自己多泡泡论坛就会有很多讯息,也就逐渐成为“出国留学专家“啦。

许多朋友pm询问关于申请问题,简单介绍如下:

1.目前中文大学09-10申请基本结束,只能准备明年的,8-9月份开始套教授就行。

2.外语要求:IBT79,或者雅思6.5,或者老六级证书(放心,你没看错,老六级证书就可以了,香港的大

学就中大能用六级申请!),或者新六级430分以上。

3.只要有学位,成绩不太重要(刚问研究生院的,也就是说,系里通过了一般研究生院不会因为本科成绩卡你)。

4.申请及录取一般程序(呵呵,相信是大家最关心的啦):

(1)网上注册及交费(180HK dollar)

(2)准备及邮寄材料到各个系(一般2月28日截止)

(3)系里初选(3月初)

(4)电话面试

(5)面试通过,有老板要你

(6)通过系里遴选委员会并获取名额

(7)通过研究生院

5.最好申请前套好教授,这样会顺利很多!

PHD随时可以申请。

PHD跟国内不一样,国内广泛的指代博士,其实这叫“哲学博士”。是专门指那些凭借高水准的学术论文而得到的成绩。这个总体而言属于研究式,也就是属于搞学术研究的那种,基本不上课,每个月给一万三左右的港币,可以说不愁吃穿,但是要论文呢。没论文,没研究成果申请不了,没英语成绩也是没戏的。基本上是雅思6.5,托付80以上,就这成绩才有可能(这只是着哲学硕士的,PHD只有更高)。国内的研究生三年要好好学习,需要有完整的学习经历,只要“记过”什么的没戏。还要有社团组织经历,本科时期和研究生时期成绩不可低于百分之十,GPA地低于3(PHD也得3.5吧)也没戏。

总之研究式要求有完整履历和足够的学术水准的,申请英联邦大学一样的要求,就是如下几项:

征对你的PHD:

GPA;大于3.5(平均分85以上,全部课程)

英语申请书(基本是在线填写,可以纸张,但是要给邮寄费的,还麻烦);

英语研究计划(如果是研究人文学科,可能要双语研究计划,如果牵扯第三国,可能毕业之前要有第三国语言的,虽然这是特殊情况,博士哲学很普遍的); 英语自述(或双语自述);

大学成绩单(所有大学课程,不低于百分之十);

大学奖学金(研究式要求有点恶心,这个是必需的,我是过来人,很清楚的); 大学证书(学习的和实践的,必须要有)

大学时候社团或者是社会团体的历练证明(很重要)

上班经验(有比没有好,可加分)

导师推荐信(必需品)

博士还有:硕士期间完整的研究履历,特别是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第一作者)雅思7.0以上(最低一门6.5以上),或托付89以上

必须事先联系导师,没导师认可,博士可能性几乎是零。也就是俗称的套磁

现在准备:

雅思、研究计划、整理以往所有能拿出来的成果,社会实践调查或野外实习工作证明,确定学校联系导师

研究计划是死任务,最关键,再加上你的学术论文(是否发表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含金量)

另:国内吹的天花乱坠的刊物那边几乎没什么作用,他们会自己鉴定的。

还有:必须要准备好英语成绩,在此之后他会给予你复试,复试都是英语交流,可别听不懂,随时注意邮箱信息;不符实也有可能录取,这个看你的学术水平。如此一来,就可以申请了,申请录取后四年,毕业就是专家,按时毕业的是人才,超过一两年的是正常人,出来就是副教授级别,国内的基本是985大学乃至于一般的研究机构任你挑选。

篇5:繁华香港,卓越港大

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值得内地高校教育管理干部学习思考。

【关键词】香港印象 港大特色 高校管理

2012年暑期,自己有幸参加了香港大学SPACE学院举办的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自己和学员们一道经历了驻扎式体验香港及香港人,真正走进香港的大街小巷及港大校园,见证着香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繁华的风采,感受着港大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都深深触动着每个学员的心灵。通过在港大聆听讲座、参观考察、互动交流以及研讨发言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大家收获颇丰。尤其加深了对香港城市管理及香港大学办学特色的认识。

一、香港城市印象:

1、寸土寸金,楼高价高:

香港面积少地盘小,寸土寸金,高楼林立,街道狭窄,抬头只能见到顶上一片天,十分拥挤。我们住在皇后大道西有名的盛贸饭店,房间不错双人标间有十五平米左右。據说香港很多酒店看电视不用起身找遥控器,躺在床上用脚一摁就可以开关了,可见房间之小。香港的房屋面积计算一般用平方英尺,10平方英尺相当于一平米,所以香港人觉得有一套1000平方尺的住房简直就是豪宅了。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物价高就很自然了。香港房价普通地段大约四五万每平米,一套500平方尺的房子就算很气派的了,而且往往是一家三代同居一处,兄弟姊妹住上下铺是常有的情况,颇似内地70年代的上海。

香港的农作物大都来自内地,所以食物价格较高。一般饭店十人左右的大饭桌似乎不多,我们只好多次光顾够我们四十人同时进餐的《中华楼》饭店。因为多次订在那里进餐老板对我们的菜价进行了一些优惠,就这样我们每桌十人每次也至少要花费一千五六百左右港币,特别是青菜价格高,记得一盘通菜(就是空心菜)就要42港币,致使我们现今去菜场买一把一块多钱的空心菜感觉特别划算。

地铁票价贵,好像用八达通从中环到尖沙咀乘地铁票价要八块多,纯净水一般一瓶六元多。但是首饰及化妆品就便宜很多而且质量有保证。在香港购物不用担心同样物品不同商店会有不同价格,没发现有假冒商品欺诈顾客。所以很多同事不惜大手笔为家人购买黄金铂金饰品或名牌奢侈品等,大家笑言虽然口袋空空,但手提箱包却是满载而归。

2、包容有序,川流不息:

香港车多人多,街道相当狭窄,司机行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道路很少有堵车。香港很多街道都是单行道,而且山道较多,有些山坡弯道在内地也只有山区司机才敢驾驶。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人们会排很长的队伍,那多半是在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们,大家自觉排队井然有序,很是让我们这些内地看惯挤车加塞的人们感慨。不得不承认城市建设不光是大楼这些硬件还有市民素质这些软件。更不用说随地吐痰、乱扔物品、横穿马路等,这些不文明现象一旦发生将会受到严厉的罚款惩处,可见适当的的经济惩罚对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确是有效的办法,只要习惯养成也就不会有多难了。

行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恍然置身国外繁华街道,你会看见各类人种,不仅是黄皮肤还有白人黑人,大家相安无事习以为常。尤其是我们常乘坐那种叮叮车,虽然拥挤但很方便实用,各种肤色的人挤在一起,跟自己人随意说着别人听不懂的方言,谁见谁都觉得很平常。在香港交流用的最多是粤语,其次是英语,第三才是普通话。参观香港理工大学时看到他们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要学生精通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粤语英语普通话。在香港大多数人都会英语所以交流起来方便,这也许是各国人都喜欢来香港的原因之一吧。

香港城市虽然包容大气,但并不失严格的制度管理。比如公共场所严禁吸烟,即公民凡是在有屋顶的地方都不准吸烟,宾馆12层以上可以在房间吸烟。在港大校园内严禁吸烟,若实在烟瘾发作那就只好请你走出校园大门以外的空地上过过瘾了,否则一旦在校园内发现有违规吸烟者将重罚5000港币。

3、竞争激烈,压力山大:

香港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很少有不加班的,有不少单身员工由于在偏远地带租房便宜往往回家要乘两个多小时地铁才能到达,十分辛苦。港大表面看起来没有内地高校的一些目标考核和明确规定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标任务,但实质对老师的要求还是很高,压力不小。每学期学生评教是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同时作为专业教师如果连续几年没有发表高水平论文,职称在同一层次工作几年后没有被提升,按有关规定必须换岗,或者改为做其他教辅工作,否则自己卷铺盖走人。我们去香港一所大学参观时接待我们的一名教师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教学科研业绩最后被迫转岗去做学生事务工作的。可见在当今社会高校学术科技全球化的情境下,到处都会有竞争,压力无处不在。

二、港大特色

在港大的学习培训可谓收获颇丰,感慨颇多。通过学习大家共同感受有四方面:一是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二是交流了思想,广交了朋友;三是更新了理念,启迪了思维;四是进行了比较,促进了思考。但自己觉得感悟最深的具体是以下几点:

1、“师友计划”的精细高效:

1997年,港大校长郑耀宗提出:成立一个计划,让同学们可以跟校友和港大朋友学习他们走过的路。这会是新的大学生活,对所有参与的学生和导师来说,这会是新的探索,也会是一生难忘的经验。港大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沈雪明女士说就定名“师友计划”,大家“亦师亦友”吧。师友计划每年帮助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与校友一对一联系结对,搭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平台;每年至少编辑三期校刊宣传学校近况并包含校友们寄来的图文资料等免费寄给近十万港大校友,让他们随时了解母校变化,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关怀,以保持与他们的密切联系,让校友时时记住自己的港大毕业身份,这样一旦有机会校友怎会不记得回报母校呢?这样学校、校友、在校学生可以说是三方获益取得三赢,何乐而不为呢!同时也让我们感慨于港大校友会工作的精细周全与务实,还有港大校方对“师友计划”工作的支持与付出,光是这一项工作就需要多么细致的工作与多大的经费支持啊。这也真正体现出了港大的全人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2、舍堂教育的育人平台:

港大现有十四个舍堂,基本都是以不同人名命名的,如李国贤堂、何善衡夫人堂等。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感更多是在各自曾经住宿过的舍堂。舍堂在香港大学不只是学生的住宿地方,舍堂生活亦是教育的一部分。宿舍生活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与不同社会或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亦能丰富学生的社交及学习生活。各宿舍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同学们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文艺体育比赛等;各宿舍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及要求,同学可按照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不同的宿舍。同时为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舍堂生活,港大舍堂只提供大一新生全部入住,其他年级学生只能在舍堂有多余房间的情况下少量入住。所以每届学生离开舍堂时都会与舍堂工作人员集体合影留念,表达他们对舍堂及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和留恋之情。

3、果效为本的教学模式(OBTL):

教学的重点在学生所学,不是老师所教;老师要说明你想要学生做到的东西,教导学生怎样去做,然后看看事实上他们是否能做到。同時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一门课程的学习很多时间是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比如在港大一门课程算6个学分折合120学时,其中教师课堂授课24学时,教师导学12学时,余下84学时交给学生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材料、提出问题、得出结论最终达到学习效果(即学习果效)。此外港大的教学模式还有解难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等多种方法,对比现今内地高校教学大多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模式,我们应该有所启发和思考,需要进一步学习改进。

4、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

港大教师或管理者给我们的感受是工作非常敬业努力,而且素质较高。就SPACE学院的三位负责我们这班学习的老师,他们工作非常辛苦,除安排我们的教学参观生活等活动外,在我们培训的同时,据说先后有五批来自内地高校或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培训班开班,全部由他们三人负责接待安排。可以说他们团队协作精神非常好,工作井井有条,配合默契。虽然是炎炎夏天又正值暑假期间,但SPACE学院可以说是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管理人员繁忙辛苦,没有任何加班奖励,他们却总是热情周到地为我们做好服务。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在酷暑高温的大热天,他们在上班时间一直礼貌性的穿着正装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令人十分感动。

短短的两周转瞬即逝,经过学习培训,我们可谓收获多多,受益匪浅。大家深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校的管理干部必须要学会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去观察学习境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来提升高校工作水平和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这对于内地高校建设发展十分重要。我们一定会不虚此行,将学习收获化为工作动力,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作者简介:孙红艳,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443002

篇6:刘丁宁:港大休学考北大

父母坚持填报香港大学

2013年7月19日,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写于2010年的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系系庆那本杂志里您这篇文章,一遍遍地读,冒昧地觉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问题想和您交流,毕竟我还小,不谙世事。很希望读研读博,当老师能回到北大中文系,当您的小小学妹。”

早在刘丁宁刚上高一时,刘丽朵写的《古顽》就让她对北大中文系的生活产生了热切向往。刘丁宁主动联系刘丽朵,见面后,就和她讨论文章里描写的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生的生活。“她特别理想主义,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我们,其实也那样理想主义过。”刘丽朵认为,刘丁宁虽然年轻,追求的却是理想中的饱满精神文化。她考虑学什么专业,并不是考虑以后找什么工作,进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把物质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轻。本溪市高级中学教务处王主任透露,刘丁宁在父母坚持下填报香港大学,但她自己坚持同时填报了北京大学,只不过由于香港大学提前录取而与北大失之交臂。

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希望刘丁宁继续留在香港大学学习,不赞成其回来复读,建议她去适应香港大学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状态,坚持一两年就适应了。毕竟香港是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的大都市,接受国际文化是迟早的事情。但他也表示,理解刘丁宁的举动,也尽量为她提供一个学习环境。

只因没有理想可以坚持

刘丁宁一直向往北大。在同时报考了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情况下,由于香港大学可以提前录取,使得她与心目中理想的北大失之交臂。刘丁宁喜欢文学,填报香港大学时,选的也是文学院。刘丁宁向本科就读于北大的香港大学研究生胡光明诉苦,说自己完全听不懂广东话,最重要的是港大的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文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倾诉。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刘丁宁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不熟悉路,也不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香港大学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学生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让刘丁宁极不适应。

除了学习上的困惑外,香港湿热的气候也让来自东北的刘丁宁备受煎熬。刘丁宁去了不久,就全身长满了疹子。

本刊点评

篇7:最平凡的港大院士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兩三点,尽管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尽管竭尽全力工作,三嫂一家当时的生活仍然十分拮据。她因不舍得花钱坐巴士,有时竟会提着40只鸡从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学堂。

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3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口既,学业进步!”“做工口既,步步高升!”“做生意口既,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口既,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上一篇: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下一篇:学期卫生保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