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研经验

2024-05-02

北京大学考研经验(精选6篇)

篇1:北京大学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经验总结

“三跨”的北大专业第二考研经历

当北大走进现实--北大考研经验谈--总分39

4北大考研经验心得及其复习方法推荐(转)

过来人:一路向“北”的考研经验小结

北大考研经验-我的北大考研之路

天堂地狱只是一步之遥:北大汉教硕士经验谈

光华管理学院

光华应用经济考研保研经验谈

推荐北大光华企管考研保研经验谈(转)

跨校跨专业考北大行管经验(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经验谈

走向北京大学光华金融-----我的初试经验(转)

2010北大光华金融初试经验谈合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经验

北大光华考研经验

2012北大金融考研初试经验--转

12年北大光华金融初试经验(工科跨考)--转

北大光华考研复试经验贴【分享】

分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考研经验

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经验分享

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经验

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420经验谈

北大2012年现代文学考研心得

北大当代文学考研心得

北大中文系2008比较文学考研心得----转

法学院/法律硕士

北大考研考研指导:法学院校选择经验分享

北大法硕学长404分之经验总结(经典恒久远---转)

08北大法学院考研经验谈

北大法学考研经验贴,绝对原创!

北京大学法学院考研经验谈--我推荐的学习方法(转)

我的北大法硕备考经验(复试篇)

我的北大法学07考研经验

我的北大法硕备考经验

二战北大的法律硕士经历

2014年法律硕士(非法学)【398、498】考研高分必备(资料、指南、答疑)

1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646刑法学、885法学综合)考研高分必备(资料、指南、答疑)

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经验

北大传播学5000多字考研经验分享

北大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考研感悟及经验总结

2010年北大传播学(国际传播方向)考研经验分享

2012北京大学传播学总分第一名经验分享

2011北大传播学国际传播经验

北大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考研感悟及经验总结

【经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感受及经验!

【原创】北大传播学考研复试经验

大话北大传播考研失败经验(5月5日更新)

【经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感受及经验!

(转)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验汇编

1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847)考研高分必备(资料、指南、答疑)

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大考研经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复试攻略

北京大学经经济学院考研经验及答题方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经验谈

2011北大光华|经济学院资料集锦(在校研究生)经验分享

我考北京大学经院失败的经历(转)

(转)北大经济学院2008年考研经历

2010北京大学金融数学考研经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友考CCER经验分享【2010年】

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MTI)翻译硕士2013年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北大外国语考研经验(转)

2014年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备考指南及高分学长答疑

心理学系

北大心理学考研经验谈

北大心理学考研经验

转:08北大心理学考研经验(初试+复试)

偶的北大心理系考研经验

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考研经验

北京大学医学部--过来人谈医学考研复习复试经验

北大医学院考研经验

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状元的考研心得

数学科学学院

教育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

北大行管成功考生经验总结------[转载]

北大行政管理考研经验(转)

关于北大考研的一些经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回忆版真题】2010年北大通信电子线路试题回忆版及经验

工学院

艺术学院

哲学系

2012北大中国哲学考研经验

过来人考研复试经验谈: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经验谈

北大中哲的一些经验

考研心得(北大中国哲学)

北大“中国哲学”考研心得--转

回忆我的考研经历(北大哲学系)

答疑)

历史学系

200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古史考研经验

所谓经验,所谓生活——北大的制服,历史的诱惑

200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古史考研经验

2009北大历史系复试全经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学习经历

2009年北大历史系复试全经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学习经历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转载)北大化院考研经验

北大化学系考研经验

考北大化学院研究生的经验总结

北京大学化学院考研经验

物理学院

北大理论物理考研经验

北大理论物理考研经验分享(转)

北大理论物理考研经验(附09年专业课试题回忆)

2010北大理论物理考研经验浅谈

信息管理系

2012年北京大学情报学考研经验总结

国际关系学院

北大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考研经验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经验与心得

2013北大国关考研经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经验谈

北大国际政治考研经验分享

社会学系

北大社会学考研经验谈(理论篇)

北大社会学考研经验

北大社会学系考研经验全攻略

最新北大社会学考研经验

北大社会学专业课前三考研经验及答题技巧(原创)

深圳研究院

2012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考研复试经验谈

2014年法律硕士(非法学)【398、498】考研高分必备(资料、指南、答疑)

14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景观设计学682、942、943)考研高分必备(资料、指南、答疑)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经验谈

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考研经验分享

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考研经验谈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考研心得分享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研心得(北大中国哲学)<转>

考古文博院

人口研究院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考研经验(转)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考研经验

(一)北京大学环境考研经验

(二)国家发展研究院

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备考手册 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下载

北京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北京大学各专业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以及录取比例

北京大学考研QQ交流群【剑指北大,我们一路同行】

篇2:北京大学考研经验

》三月三十日早上八点半,一个短信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复试结果已出,请上网查询。”诡异的是这条短信不是北京的区号,而是我所在的地区的号码。我从床上蹦下来,打开电脑,下载到那份让我纠结了十天的成绩单,终于在看了自己的名次,赫然在34名之前,大笑三声,再大哭一场,颇有范进中举之态,从小到大不论我多么努力,和学习考试有关的事情总是缺乏运气,这是第一次命运女神站在我的一方,让我感觉到了付出就有回报这一说。

为了回报论坛,也是为各位迷茫的同学微进绵薄之力,我将把我接近一年的学习感受以及考经院的注意事项来告诉大家

一、考研学校选择同心态调整

先说下选择学校吧,我自高考失意后目标就是考研,由于当年高考分数上个一般的985还是没问题的,所以目标自然会定的高点,目标锁定北京上海的名校。由于自己是北方人,所以更倾向于北京。北京比较好的学校自然清华北大五道口第一档,人大央财外经贸财科所第二档。学校就是这些,人大是我高中的梦想,但是大学想做一个突破,决定目标锁定北大。北大的话CCER和光华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其难度,为了保险起见,我选择了相对简单(注意是相对)的经济学院。

心态方面,有的同学选择了名校,就觉得一年考上不太可能,所以可能一开始就做了考两年的打算,假如你有这种心态的话,那可能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我觉得不管是再怎么好的学校,都不值得付出太多的时间,毕竟研究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必要为它付出一切,当时我就想:就此一战,绝不回头。当我懈怠,犹豫,彷徨的时候,正是有了这种坚决的信念,才支撑我走过这接近一年的时间

二、公共课学习:突出重点,齐头并进

数学:得数学者得天下,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但是数学的经验帖子太多了,这家说搞好基础,那家说要多做题,但是我总结出三个字,假如你把握住这三个字,我保证题目不管再难你也可以上130。这三个字就是――准确率。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大家可能平时都有不注意的失误,很多同学并不注意,因为自己不是不会。但是大家一定要树立这个观点:拿不到满分就是不会!我建议大家只要做错题,都要和标准答案对照,然后找到自己错误之处,然后不一定把整个题目抄下来,而是单纯把自己做错的内容记下来,分析下到底为何错,然后时长翻看,假如你能做到这点,我保证你的数学水平有个质的飞跃

下面说参考书,我们经济类考数三,我的建议是李永乐的全书加上数一数二数三的全部真题。这里面尤其强调数一数二的真题,因为这里面很多题目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至于400题,大家觉得前面掌握的很好才可以下手,假如前面的觉得掌握不好,就不要做,否则适得其反。至于600题我觉得没必要,太难。陈文灯的也太难,有人觉得他的中值定理好,我觉得没必要看,大家可以把以前出过的所有证明题目总结一下,完全可以应付考试,何必费那么大的劲

英语:英语我今年考得不好,自己感觉自己英语很强,就没太注意,考前一份完整的试题都没做过,结果上考场十分不适应,导致最后翻译都没做完。英语我不建议背诵,要是想通过背诵来提高英语水平,必须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我们考研根本没那么多时间。

英语我的总结就是单词是基础,阅读是关键,作文是保障。现在到暑假,先要攻克单词一关,然后我推荐大家看些英语读物,像是英文小说,或者是经济学人,时代周刊什么的`,一天两三个小时。现在不要过早的涉及真题,到八月份再看真题也不晚,至于怎么分析真题网上方法很多,我就不再赘述。作文的秘诀我认为要多写,然后根据比较好的范文,总结出自己的模板来,千万不要照搬,这样的话你得不到高分的

政治:政治我就没啥多说的了,本来自己考得就不高。但是我准备政治的时间很短,所以感觉自己效率蛮高。我的方法就是红宝书多看几遍,像是什么FZJC的考点总结啥的我觉得没必要。然后考前看看肖秀荣的四套题,还真是不错,虽然不会出现什么原题,但是起码提供了一个思路。

三、专业课:宏微观尽量别失分,政治经济学尽量多拿分

微观:首先是那本参考书,黄皮的张元鹏老师出的,一定要买。课后题多做几遍,今年第一题关于效用论的可以说是书上的。然后可以找本科生的作业来做。做了以后记住的并不多,还好今年题目简单。微观的难点在于博弈论同寡头结合,我建议大家做一本谢识予的博弈论的练习册,好像是复旦的教材配套习题,那本书上博弈论的题目非常经典,的那道题就是这的原题

宏观:我是看的张延老师的课件,我觉得这份课件真是非常出色,我没有什么宏观的基础,多学几遍也能掌握,这份课件掌握到什么程度呢?夸张点说,你要做到能把每一个结论,每一个思考题,完完整整的记住而且学会推导。一定要学会推导,这对你理解太有帮助了。据说张老师出书了,不过我没买,建议明年考得同学买下哈。今年第一个名词解释菜单成本我就不会。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参考书选择用崔建华老师的,是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的。但是很奇怪,完全按照书上来答拿不到高分。所以我建议大家买本简单点的资本论(不要皱眉头)我觉得你可以把每一个问题,从资本论中摘取几条原话,然后在考试的时候答完书上的话后,再把资本论的原话写上,老师一看你就真有水平,自然分就高了。当然,这点我今年未作实验,大家谨慎使用,我觉得你写上起码不会给你扣分吧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是大家最头大的一门,我也没办法。只有给大家点建议了,刘伟老师的课件一定要看,不光看,还要自己按照专题总结出来,转换成自己的东西,至于老师给你多少分,只能听天由命了。

四、最后想说的:我知道大家考北大的同学压力很大,都想从各个方面收集资料。但是我觉得资料的话还是很容易找全的,毕竟现在信息都很公开,关键看你怎么去运用,我们同样的资料却发挥了不同的效果,这里面的原因大家还是要深思的

我这一年的心得也都在这里了,兵无定式水无定型,大家一定要总结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篇3:北京大学考研经验

关键词:就业压力,考研学生,压力源,影响因素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考研成了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和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 调查显示, 大学生考研比例逐年增加, 近几年更是达到了高峰, 部分高校大学生考研比例达到80%左右, 有的院系、专业甚至高达90%。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 到2015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则达到了749万人。 由于考研学生的不断增加, 每年研究生录取比例有限, 这必然给考研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1.研究目的及设计

对当代考研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看哪些因素是影响考研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宁波大学2016年考研学生200名作为研究被试, 发放问卷200份, 被试中男女生各100名。 回收有效问卷194份, 问卷回收率为97%, 其中男生96份, 女生98份。 研究工具为《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 》。

2.研究结果及讨论

调查结果发现, 仅有26.80%的学生基本没有紧张感, 在这当中, 女生没有紧张感的人数较少, 说明考研的女生男生更有心理压力;有轻微紧张感的学生达到42.78%, 有将近30%的学生属于严重紧张型。

将抽样学生所选的导致其产生心理压力的各种心理压力源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所得结果如下表1中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就业问题、父母期望、学业问题。

3.影响考研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 导致考研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压力源包括就业问题、父母期望、学业问题及家庭问题等。 (1) 就业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 就业是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 从客观上讲, 现今社会,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毕业人数激增, 社会竞争加剧, 本科生供过于求, 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从主观方面说:自身期望值过高和实践能力弱是都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 父母期望。 在考研大军中, 有部分学生考研并非完全出于个人自愿, 而是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 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和贫困家庭, 他们家长外出打工挣钱负担儿女上大学。 他们在家人的深切期盼中走上考研这条路, 这必将给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 (3) 学业问题。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深入, 希望通过考研继续更加深入地学习, 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希望考研以继续深造, 但与此同时又担心自己所学知识不够扎实, 在考研当中会受阻, 难免产生焦虑、紧张心理。

除上述原因之外,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还包括家庭条件, 名校情结、群体效应等。 总体而言, 调查结果发现, 就业压力、父母期望、学业压力成为导致考研学生心理压力的三大主要原因。 如何有效缓解考研学生的心理压力呢? (1) 树立正确考研观。 考研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考研并非回避就业压力的方法, 而只是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出路而已。 (2) 正确处理各方压力。 (3) 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 招人单位要求的不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研学生希望通过考研增加理论知识储备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但不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这里, 而忽略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霞.高校毕业生心态透视与压力原因分析.2008, S1:123-125.

[2]赵红, 张平, 段功香.考研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护理研究, 2009.1, 第23卷:215-216.

[3]周红萍, 高晓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2008 (2) , 第10卷 (第2期) :212-213.

篇4:民国北京的现代经验

《民国北京城》是作者二零零三年出版的英文著作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的中文版,作为一部美国学术界生产的中国城市史论著,它的问题意识内在于美国中国研究的谱系之中。简单地回顾一下相关的理论背景和学术史脉络,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书的旨趣。

大体而言,“二战”结束至七十年代,在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现代化理论,该理论秉持传统与现代的二元论,从西方经验中抽绎出现代性的若干标准,用于评价和阐释中国的现代进程,这个进程自然是由西方的冲击触发的。由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丧失了自我革新的能力,它的现代化只能由中西的碰撞来启动,其成败得失也只能用西方的标尺来衡量,由此便发展出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晚清以来西方不断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首当其冲的便是沿海的口岸城市,这些城市(特别是上海)被看作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它们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的重点。

八十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冲击—回应”模式,他们着力从中国城市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寻找其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不愿意把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完全归结为西方的作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罗威廉的汉口研究。罗威廉在《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一书中,认为十九世纪的汉口在阶级结构、空间布局、社区形态、公共生活等方面,与欧洲原初工业化时期的城市非常类似。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获准在内地建立工厂,汉口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罗威廉把之前这一百年称为“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意在说明帝制晚期的中国城市本身就具有现代性,并不缺乏现代化的条件。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早期现代”的概念同样来自西方,同样是依照西方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如果说在西方城市,从“早期现代”发展至成熟期的现代是一个自然的演化过程,类似的进程在中国却并不存在。既然在西方推动下快速工业化的启动意味着“早期现代”的结束,那么又如何能够在“早期现代”与成熟期的现代之间建立起连续性呢?无论如何,我们无法离开西方的冲击这一基本的历史条件来讨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

不管是现代化理论还是“早期现代”的概念,都有一种将现代性化约为一套指标体系(且不论这套指标体系来自西方)的倾向。依据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某一时期某个中国城市已经足够现代或不够现代的结论,比如说,民国时期的北京与上海相比,就显得不够现代。然而,这种比较却冒着将现代性实体化的危险,从而忽略了现代性展开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对中国来说,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在中国内部呈现,只能在全球性的视角下,经由中国与西方及世界上其他地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

相对于把现代性视为一套指标体系,更有解释力的方式是把现代性界定为西方资本主义扩张所主导的一种结构性的力量,这正是《民国北京城》 采取的进路。表面上看,这似乎又回到了“冲击—回应”模式,事实上,就通过中西之间的互动来把握现代性而言,“冲击—回应”模式自有其合理性,它的缺陷是完全把中国本土的历史与现实看作被动和消极的存在,只能接受西方的刺激。董玥的贡献在于,她揭示了民国北京看似落后和传统的面向其实包含着活跃的能动性,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一个更加富于弹性的现代性的阐释框架之中。

民国时期北京的工业化水平很低,工厂和工人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北京却是全球工业经济的倾销市场,大量进口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北京。除此之外,北京还存在着一个前工业时代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以手工业为支柱。民国北京的手工业繁盛一时,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一种传统的前现代的经济现象,然而董玥却向我们指出,手工业的兴盛同样是现代性的结果。清代北京主要从全国各地输入产品,以满足帝都消费的需要,本地的产出并不显著,正是民国时期北京向全球工业经济网络的融合与开放,刺激了手工业的繁荣。许多手工业者都是为国际市场生产产品,他们没有置身于全球贸易体系之外。北京的银行家和手工作坊的老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里,而是共处于现代经济体系之中。董玥在这里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线性关系,用一个结构化的现代性视角,统摄了民国北京经济的不同层面。

经济生活的多层次和不均衡的特征,在消费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民国时期的北京已经出现了现代化的商场,主要集中在王府井和西单一带,它们成了上层市民频频光顾的地方,而一般平民则仰赖庙会一类的传统市场,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其实在清代,逛庙会的人群包括了北京市民的各个阶层,只是进入民国以后,在现代商场的挤压和对照下,庙会才表现出老北京的平民化面目。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性内在地包含着制造不平等和区隔的机制,现代化的成果仅仅惠及了少数人,大部分普通市民是被排除在外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天桥,和庙会一样,天桥也被今天的人们看作老北京的象征,不同的是,天桥完全是新兴的商业和娱乐场所。那些被现代化过程排挤出去的人和物,都聚集到天桥这里,并通过新的流通和消费方式,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生命。

nlc202309040939

重要的是,北京的普通市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自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他们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能动的文化实践,来应付乃至抵抗现代化的后果。这种文化实践就是“回收”(recycling)。“回收”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是《民国北京城》一书的点睛之笔,它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回收首先是指二手市场上旧货的再利用。天桥作为一个巨大的二手市场,汇集了那些无法进入现代商场或者是被现代商场丢弃的物品,回收不仅仅是重新利用这些废品,“它实际上是在过去的碎片上投入劳动,重塑并新创出价值”(213页)。回收拒绝现代化的那种简单的舍旧逐新的逻辑,在新与旧之间创造出新鲜的动态关系,它的意义不止于满足普通市民的谋生之需,还蕴藏了一种积极的反抗的潜能。

当作者的视野从经济活动扩展至北京空间秩序的转换和北京的文化再现时,回收概念作为一种隐喻,同样发挥着理论的效力。民国建立后,北京的空间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国家的主导下,北京市政当局实施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市政工程,开辟公园,兴建道路,发展现代交通,目的是把帝京转变为一座现代都市,转变为中华民国这个新兴的现代国家的首都。这些工程往往以公共福利为名义,实际上往往只是为上层市民服务。与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情况类似,现代化工程导致了新的按等级划分的空间组织方式,新形式的社会分层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普通市民不仅不能从这些工程中获益,甚至还会受到损害,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保存和坚持既有的生活方式,他们展开了针对政府的零散的小规模的斗争,虽然未必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却显示了自身的韧性,肯定了处在现代化视野之外的日常生活的价值。

街道的重新命名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国家和普通市民对待现代化的不同态度。帝京时期,北京的街道名称多由当地居民命名,尽管俚俗直白,却透露出特定地点与市民生活的有机关联。这些地名既不登大雅之堂,重名的情况又很严重,从树立北京的新形象和便利交通及邮政系统的考虑出发,民国北京的市政当局对街道进行了重新命名。命名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对于确立北京现代化的合理的空间秩序而言,这种权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北京的普通市民对街道的改名并不买账,他们依然沿用自己熟悉的地名,这些老地名活跃在市井歌谣、戏曲和胡同老人讲述的故事中,进入到记录北京日常生活的各种文献中,成为展现老北京独特的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这是空间与文化层面上回收实践的一个具体例证,看似陈旧过时的事物凭借着现代性的机缘,在再利用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北京更名为北平,丧失了原先的首都地位,加之日本侵略的威胁,北平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此时北平市政府改变了先前的态度,不再将帝京遗迹视为现代化的障碍,而是着力保存和修缮宫殿、园林和坛庙等文物建筑,目标是将北平建设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发展面向西方游客的旅游业。表面上看,这些举措和重新利用旧物的回收如出一辙,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董玥把前者界定为“发明传统”,其核心是将帝京的遗留物塑造成物化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在一个全球性的符号交换体系中,供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消费的文化表象,和北平本地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关联。进而言之,“发明传统”和民国初年的市政工程虽然对待帝京遗迹的姿态有别,根本上却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国家支持下的现代化工程的一部分,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

在民国北京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并不缺乏现代化工程的支持者。受过西方教育的社会学家谴责北京的贫困、落后和道德低下,视其为整个国家的社会痼疾的表现,这当然要归咎于传统的沉重拖累,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推行现代化之外别无他途。“五四”一代的新文化人的看法要复杂一些,他们也攻击北京的种种社会问题,同时又享受着公园、大学等现代化设施提供的便利,对于北京壮丽的帝京风景时时发出赞叹之声。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和社会学家一样,都分享着国家的视角,而自我隔绝于北京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之外。

清朝覆灭后,随着皇权体系的解体,原先依附其上的许多器物、风俗和价值观念崩塌成碎片,它们被现代化工程视为赘余而弃之不顾,也得不到新知识分子的赏识,于是散落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一些熟稔北京本地生活并对其怀有深厚感情的旧京学者,以文献整理和记述的方式,把这些旧碎片加以回收,重新编织成传奇,铭记为“传统”。与新知识分子的国家视角形成对照,旧京学者关注的是北京地方习俗的独特性。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北京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细细抚摩这些细节的怀旧情调,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老北京,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文字建构起来的,老北京并不“老”,它是民国北京现代性的产物。

旧京学者文字中的怀旧情调尤其值得注意。在董玥看来,怀旧的对象是当下而不是已经消失的事物,怀旧是对那些由过去存留到现在的事物的依恋,是对它们在未来某一天可能会消逝的忧虑。或许旧京学者们也相信现代化蓝图描绘的未来终将来临,眼下的一切都会失去,但他们至少以文字形式的回收实践,表达了旧事物美好且值得保存的坚定信念,并且有意与那模糊而不可知的未来保持尽可能远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怀旧又不只是情调而已,它是“一个主动的自我保护和抵抗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32页),暗含了对现代化许诺的未来的疏远乃至疑虑。被西方经验主导的并受到国家支持的现代化图景,也由此被相对化了。

无论是在经济生活、空间秩序还是文化再现方面,回收都体现了对现代化的某种在地的反思和抵抗,回收是对现代化的拒绝,拒绝国家以公共的名义对市民生活的侵犯,拒绝现代资本主义体制的消费模式,拒绝让那些过时的事物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回收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在现代化工程之外创造了一个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其中的日常生活的空间,并以此暴露出现代化价值观的内在缺陷,以及它所提供的未来图景的虚幻性。

借助回收的概念,董玥提出了对现代性的新阐释,这种阐释并不是建立在简单地否定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的。她清楚地意识到,现代性首先意味着“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所构造的,在一体化的世界中的一种生存状况”(323页),这是现代中国面对的一个基本现实,为了在这个“一体化世界”中生存下来并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现代化建设来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国家,民国时期北京的现代化工程,不过是这一努力的一部分,其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不过,董玥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现代化不是没有代价的,那些被现代化排挤出去和边缘化的人们的生活,或许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民国北京城》把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回收实践置于分析的中心,激活其理论上的潜力,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反思现代化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看,董玥所理解的现代性,既包含了现代化,又包含了对它的批判,并在这一批判中,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化理论内在的目的论叙事。《民国北京城》建立了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现代性解释框架,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呈现出理论著作的深度。

民国北京是一座现代城市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然而理解民国北京的现代经验,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国北京城》告诉我们,这要求我们不被那些外在的指标所迷惑,而是深入到城市生活的肌理中,去了解北京现代性的不同层次和这些层次之间的张力,去体会普通市民对他们身处其中的现代世界的态度,以及他们为应对这个现代世界而发展出的积极与能动的实践。由此我们也得以摆脱关于老北京的刻板印象,破除习焉不察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观念,真正在经验层面上感受民国时期现代性之于北京人的丰富意味。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董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零一四年版)

篇5:北京大学法硕407分的考研经验

先介绍自己的情况吧,二月开始准备司考,9月参加司考,407分。接下来参加12年的法硕联考,初试383分。之前打电话问了北大法学院,老师说,我的总分名次已经可以确定录取了。

其实之前过了司法考试,就答应说要写经验帖子,只是忙于接踵而来的法律硕士考试,没来得及写。当时心里就想,等研究生初试完了,一定要写一篇司考的经验介绍帖,一来自己考试的时候,从以往的经验帖中受益匪浅,二来也可以攒些人品。

不过初试完了之后,大家都知道,要放松一下,这一放松……也没来得及写经验帖,复试名单就已经出来了,于是又忙着准备复试,当时想着,等复试之后,写一篇一年司考+考研的经验。不过复试之后就是焦虑的等最终成绩阶段,自然也是没有心情写任何东西的。这帖子,一拖就拖到了现在。

首先要说的是心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

我不知应届生,大三的时候,别人开始准备考研,我当时没想考研,出去单位实习。工作不错,能够留下来,很多人都觉得我应该就留在那个单位工作了。不过学法律是我自小的梦想,也是自己的爱好,以前不是学法律的时候,就爱看法律、案例什么的,当时以为工作之后,能够学会现实,放弃这个学法律的梦想。不过真正到了工作之后,才越发明白,我放不下法律的梦想,最终还是放弃了转正的机会,离开了单位。

所以,哪怕后来备考司考,接着又备考法硕联考,有辛苦的时候,有受挫的时候,但是我从来都没想要放弃过。兴趣和学法律的梦想,成为了我最大的动力。选择了法律,意味着选择了一辈子的学习,我知道,我的梦想,能够支撑我去坚持走完这条法律路。

其次,说下具体的安排。也是很多人关心的,先考司考还是先考法硕。

我想说,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考试安排的顺序,处于稳妥,我可能会选择先考法硕,再考司考。

就我备考的经验而言,司考和法硕联考其实是两个非常不同的考试。那时以为,过了司考,能够轻松地在3个月时间里面搞定法硕联考(以11年的时间算,9月18号司考结束,当时有些事情,耽误了时间,10月正式开始准备法硕联考,到1月7号考试,其实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

不过当我真正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我才发现,三个月的时间,是多么紧张。且不说已经丢掉的英语和要几近陌生的政治,单单是法律这一项,司考的知识,也不足以让你应对法硕联考。当时考虑的三个月时间主攻英语和政治,以投入太多时间在联考的专业以及综合科上的策略,其实走不通。

两个考试的区别:司考重应用,法硕重理论基础以及基本概念

就司考而言,前三卷虽然是选择题,可是基本上属于一道题一个案例(在实体法方面特别明显)。司考的考试模式是,给出案例,然后需要你用法律知识去解决这些案例,即给出解决方案。

这个考试方式也决定了,哪怕你对于基本概念不熟悉,比如你没法背出“物权”这一名词的概念以及特征,但是你能够处理物权的案例就行。

而法硕,则注重的是考查基本的理论能力,涉及的案例解决以及比较复杂的问题都不多。法硕的`选择题,其实在今年以前,都是考得非常基本的,哪怕给案例,也是很简单的运用就可。以刑法为例,只要你知道一个罪名以及行为模式,那么你看到的法硕案例,可以让你毫无争议地与之对应,而不会出现司考中,你会纠结这个行为到底是A罪还是B罪这种难题。而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今年专业课难了,原因之一也是,今年法硕专业课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开始有点司考的味道了,给出的案例,绝不仅仅是你知道一个罪,就能作对的。需要更高的分析能力了。

而法硕的简答题,则是司考中没有的题型。前面说过,司考注重考查应用能力,你应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法硕的简单题,考查的纯粹是概念,一个概念,你能背就是能背,背不了,就是背不了,没有什么技术可言。

就我9月参加完司考,10月买了往年的联考试卷真题,做的感受是,那时我的民刑选择题,基本是满分。但是简答题却根本不会答。(因为本身非法本,没有法律术语的概念特点等的知识储备,而法硕的简答,考的却是这种东西。而我准备司考时,由于司考不涉及这点,所以哪怕司考过了,分数还不低,可是对于基本概念特征什么的,仍然是答不出来。及时有些能够自己总结,可是漏点什么的是不可避免的)

当时我就确定了,我法硕联考复习的重点就是搞定那一堆名词解释类的简答题。

看过分析的人知道,其实可以出简答题的地方,非常多。要在3个月时间全部背下来,还要同时在政治和英语两科上取得不错的成绩,时间比较紧张。特别在十月的时候,我惶恐过。英语阅读做得差,政治什么的背不了,题错得多。拿着分析一堆堆的简答题背不下来。那时在我看来,除了联考选择题有些优势,我毫无优势可言。司考对于我考研的帮助根本不大。所以,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愿意稳打稳扎地弄好考研,然后司考。这确实是更稳妥的做法。

再次,谈下备考心得:

司考:

其实司考没什么好说的,虽然我开始得早,但真正完全投入,可能还是6月左右吧。具体的经验,不能复制。我只说下我备考的重点以及完成了些什么。每天学多久什么的,我都不说了。因为如果你聪明,也许用的时间比别人都短。也许你踏实,则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

音频,讲义,听课,对司考来说,我觉得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备考司考,面对一堆枯燥理论的东西,很可能就受到了大家。而老师讲课的好处则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话,让你有兴趣听,能听懂,当然,还能记住。

至于音频什么的,大家在网上都能够搜到,这里不多言。建议准备一个可以变速的MP3,用1.33的速度听,非常节约时间。

至于三大本,我当时是认认真真地把三大本的卷二卷三看了一遍,卷一的除了法理和法制史部分,都看了一遍。说实话,卷二的刑法部分,非常值得大家看。而且在司考后期,但凡有争议的问题,我都是以三大本为准的。不过在通看三大本第一遍的时候,感觉收获不大,不能形成体系。不过这个第一遍对于我来说,只是对于整个知识有个框架。大家都知道中药房里面装中药的大柜子吧,抓药的师傅总是知道每味药在哪个抽屉里。你看三大本的时候,就要尽力在脑子中建立一个这样的柜子,知道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要求背下具体的知识,但是在你需要查询的时候,你有了这个逻辑关系,会非常明确到哪里去找,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这对于学习、做题绝对有好处。

不得不说真题部分。

真题我买了3套。两套按照学科分类编排的,一套按照年份编排。

先说怎么用:我认为司考免不了做题。而我再备考司考期间,只做了真题。在前期,学完一部分,就把该部分的真题拿出来做。而按照年份编排的那套最后是用来整套做,测试时间什么的。

不用担心题不够,司考的真题,绝对够你做了。

我的观点是,做真题,不能只追求选对。你得知道每个错误的选项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在后期,我其中的一套真题,就成为了我的改错本,我没事就拿着真题,把每个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全部改正了。

多买几套真题的好处之一就是,因为各个版本的题的顺序什么的都不同,你不会去背每道题选什么答案。这会督促你去记忆知识点,而不是仅停留在选择那个正确答案。

法条:

法条大部分的时候,还是按照工具在用。不确定的地方,翻下法条什么的。不过在考前,我还是通读了民、刑、诉讼法、宪法的法条(宪法包括了一堆东西,什么立法法、选举法等等)宪法法条可以等到考前一个月在开始通读,主要用于应对选择题中的法条类型的题。因为宪法东西很散,基本上没有参考书或者讲义能够将宪法法条的知识点全部概括进去,保险起见,还是自己看一遍法条吧。

最后我的司考成绩是112+100+111+84

11年司考卷四压分,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当时考完对了且仅对了卷四的答案,觉得自己上100是没问题的。不过出来的分数让我大跌眼镜。罢了,大家都这样,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前三卷的客观题分数就是对我司考复习的肯定。

接下来说考研:

政治:政治我只用了一本书,红宝书。就是教育部出的考试分析。毫无疑问,背那个就行了。

另外再准备两本练习册,多了也无益。我当时准备的是一个1600题,还有一个任二。1600是我看第一遍书的时候,作为配套练习用的,关键在于看自己有没看懂,有没看漏。大家都知道,红宝书就是考试出题范围,可是缺点就是重点不突出。练习册的作用就是帮助你抓住重点。

任二反复做了几遍吧。选择题量绝对够。我也只做了里面的选择题,没有做里面的问答题。

篇6:北京大学考研经验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摘要】很幸运地通过了北大马院政经的初试,感恩前辈为我们备考过程中提供的诸多信息,在这里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复习经验以及其中走过的弯路,希望能对有意向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有所帮助。另外,我要强调,我复习期间用到的复习资料以及重要的的复习经验都在这里了,绝对没有藏私,绝对没有藏私,绝对没有藏私......►初试篇

♦数学:

数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考研数学内容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我用到的参考书有:复习全书、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概率论辅导讲义、660题、张宇数学三真题大全解。

2月初——3月底,两个月的时间三门课程的基础内容基本要掌握。我是看视频学习的,视频基本上是1.5-1.8倍的速度播放的,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大纲考查内容就看完了一遍(当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抽两到三个小时翻看当天的笔记),后面的时间就是反复看笔记,至少三遍。然后我把高数上册的有关定理证明整理了一遍,课后习题都做了一遍。

4月初——6月底,大量做题。由于我觉得复习全书的线代、概率部分难度较大,一开始就做这个比较容易受打击(真的很受打击啊…)。所以我是拿线性代数、概率论的辅导讲义做预热的。

下面,我是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写的,因为这样我比较记得起来…

早上8:00—11:30,做复习全书的高数部分;

下午13:30—17:30四个小时拿两个小时做线性代数的辅导讲义,剩下两个小时做概率论的辅导讲义;晚上再拿两个小时继续做复习全书的高数部分。然后线性代数、概率论讲义做了三遍之后,再开始做复习全书中的对应部分(你会发现好多题目都一样诶,是的。但是我没有直接跳过这些题目,一样继续做)终于经过了“惨无人道”的三个月,大概六月初的样子,复习全书整本书我一共做了五遍(感觉自己太变态了,鬼知道我经历了些什么…)。6月一个月的时间我基本上都在做660题,一共做了三遍。这本书的高数部分太可怕了,做高数部分时我一度怀疑自己前期到底有没有复习过高数。然后事实证明三遍以后,高数部分的有关基础概念的题我仍然仿佛第一次遇见呢(对自己的智商表示深深地怀疑…)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线代和概率部分还是很有帮助的,很多题目的思路很有意思的,做得多了你会发现自己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果高数部分伤害了你,请不要放弃线代、概率部分。

7月初——8月底,数学基本上就是每天两三个小时,复习笔记,每天做几个题目,保持手感。私以为,这段时间复习笔记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做了这么久的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即便做得出来题目,但对于所考查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不那么清晰了。

9月初——10月底,做真题。我用的是张宇30年真题大全解,每天早上三个小时做一套卷。两个月做了两遍;每天晚上我还会抽两个小时做数二的30年真题,目的主要是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

11月初——11月底,做模拟题,我用的是张宇的八套卷、四套卷。每天早上花三个小时做一套,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八套卷、四套卷各两遍。每天晚上抽两个小时仔细看答案解析,纠错。

12月初——12月23号,前十天我每天早上用三个小时看自己整理的所有东西:基础笔记、定理证明、错题集。后面的十几天时间我又把复习全书完整刷了一遍。我认为数学是要直到走进考场前都应该坚持做题目的,保持手感不能更加重要。

♦英语:

我只用了丁晓钟的真题超精解。我没有系统的背过单词,但是我把1997到2016年的每一篇阅读理解、每一篇翻译都翻译了,我把其中的生词和熟词僻义整理了下来,查了牛津高阶词典的英文释义,然后早读时进行背诵。同时,早读时,我会背诵写的很好的真题阅读理解,积累里面的经典句型。从十月份开始,我反复在做2007年到2016年的真题,大概做了五遍,体会可能出的考点。作文,就是分了几大类题材,然后用背诵的真题里面的句型,自己弄了几个模板,再打磨打磨一下。♦政治:

我用的参考书有:高教社出版的大纲解析,肖秀荣的1000题。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政治真正能拉得起分的是客观题,主观题大家都差不多。所以我从十月份复习政治开始就在看大纲,做1000题,看一章做一章的题目。我一共看了五遍大纲,每一遍都尽可能看的仔细一点。十一月份中旬我也尝试过背诵《风中劲草》,不幸的是,我觉得风中劲草里面虽然都是凝练的知识点,但是我不太习惯这本书的排版,我不太能建立起框架,所以我就放弃了,就回归到大纲。十二月初开始,我开始着重背诵大纲。由于之前看的多了,背起来也不是那么吃力。肖

八、肖四我只是大概看了看可能出的话题有哪些,没有背过(所以当我做到政治主观题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肖爷爷今年简直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哭泣…)不过好在大纲看得多,客观题拯救了我。所以呢,大家最好也要看一看肖爷爷的预测吧,重要的是学会找主观题的切入点吧,至少不会心里不踏实。♦专业课:

首先介绍一下官网上指定的参考书 1.吴树青、卫兴华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逄锦聚等的《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周惠中的《微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5.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至于版本的问题,个人以为其实经典理论部分不会有大的差别,所以不必太纠结这一问题。)除此以外,我还用了与书本配套的圣才课后习题详解。

我是七月初开始专业课的复习的,七月初到八月底这两个月的时间绝大部分都花在了专业课上。但是我专业课考的不好,这里不敢多说以免误导大家。就我自己个人复习中的体会来说,我觉得政治经济学复习的话最好能先看两遍宋涛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资本主义部分)》,我觉得这本书的逻辑体系要更易于理解一些,然后再看逄锦聚、吴树青的书,会不那么费劲吧。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我觉得基础知识讲的深入浅出很好懂,可是课后习题就需要认真花点功夫了。另外,同时也可以看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请不要再问我除了指定那几本还“应该”看什么,哪里有什么应不应该。)►复试篇

马院的复试采取面试的形式,包括考生自我介绍、抽题目回答(今年是如果考生不熟悉抽到的第一个题目,有重新抽一个题目回答的机会)、老师随机问问题三个环节。就我个人面试中遇到的专业课问题而言,都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这只是我的个人情况,面试很灵活,每年情况变化都比较大。希望大家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存侥幸心理。

以上是我个人备战考研的一点经验,我觉得我能幸运的通过初试并且写下这篇帖子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你们:无论刚开始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起点有多低,都不要害怕,坚持下去,你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比如曾经我对数学怕得要死,可是后来,每天做数学的时间都是能让我最享受、最快乐的。

上一篇: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