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2024-04-15

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精选14篇)

篇1: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2016对患者参加医疗安全活动进行定期检查、总结、反馈以及整改

为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同意权。提升疾病的治愈好转率,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2016年12月8日,医务科对临床科室进行第三季度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专项检查,通过查看运行病历,访谈患者及分管医生、护士,以随机抽查表形式检查。

一、通过对4个临床科室,10名医护人员访谈、2名住院病人及家属、并抽取5份运行病历对患者合法权益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问题进行检查,问题如下:

1.患者相关疾病康复指导情况差;

2.无鼓励患者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 3.知情同意书无替代方案或替代方案不详细; 4.医师对危重患者抢救的报告流程无知晓; 5.患者不知晓经治医师姓名。

二、参与医疗安全活动专项检查原因分析:

1.鼓励患者安全用药咨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较差,主要原因为临床药师较少,工作力量薄弱;临床医生知晓率较低,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

2.临床医生对患者医疗安全告知不全面。首先临床医生对患者安全重视不够,知情同意制度执行不到位;其次,职能部门监管及处罚力度欠缺。3.临床科室医护缺少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尽管各相关科室均有健康指导方案,但是实际执行较差,重视程度不够。

四、整改措施:

1.加强医患沟通,告知患者治疗替代方案、加强安全用药咨询措施、完善知情同意及病情评估制度培训。

2.加强医护与患者沟通,切实落实知情同意到患者整个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等。为了让患者更好地参与,应该向他们介绍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对于科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应制定宣传册,入院后针对患者的疾病尽量做出详细的指导,包括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出院指导。

3.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上述问题,重点培训,制定合理的监管方案。院周会强调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进一步落实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实施自己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进一步落实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

医务科 2016.12.82017对患者参加医疗安全活动进行定期检查、总结、反馈以及整改

为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于2017年12月28日,通过查看运行病历,访谈患者及医护人员,对临床科室进行了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检查。

一、存在问题

1.鼓励患者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欠缺。

2.对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等相关制度知晓率低。3.医护人员对患者合法权益部分知晓。

4.知情同意书、入院评估单、入院记录无医师签名, 6.替代方案的执行情况有待加强。

二、原因分析: 1.鼓励患者安全用药咨询的制度执行情况较差,主要原因为临床药师较少,工作力量薄弱,临床医生知晓率较低,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

2.临床医生对患者医疗安全告知不全面。首先临床医生对患者安全重视不够,知情同意制度执行不到位。

3.由于患者和医院的信息不对称,在监督上患者很难做到。医护与患者的比例不对称,临床工作繁忙,医生很难对一位病患花很多的时间倾听病情,与病人进行认真的沟通,这也是患者难以真正参与到医疗安全的原因之一。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医患沟通,告知患者治疗替代方案、完善知情同意及病情评估制度培训。

2.加强安全用药咨询措施,制作安全用药指导宣传,设立安全用药咨询窗口及咨询电话,鼓励患者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3.加强医护与患者沟通,切实落实知情同意到患者整个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等。为了让患者更好地参与,应该向他们介绍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对于科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制定宣传册,入院后针对患者的疾病尽量做出详细的指导,包括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出院指导。

4.各科室组织加强学习相关制度。强调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进一步落实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实施自己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进一步落实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

医 务 科 2017.12.28

篇2: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总 结

为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委托代理人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同意权。提升疾病的治愈好转率,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医教科对临床科室及随访办对患者参与医疗安全进行不定期检查,通过查看运行病历,访谈患者及分管医生、护士,随访办登记记录等多种检查形式抽查。

一、通过对医护人员、住院病人及家属访谈、运行病历对患者合法权益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问题进行检查,问题如下:

1.病程记录打印不及时;

2.无鼓励患者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 3.知情同意书替代方案不详细; 4.患者不知晓经治医师姓名;

二、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检查结果分析

根据抽查分析:病程记录打印不及时问题教多,患者安全用药咨询落实较差,知情同意书替代方案不详细,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检查原因分析:

1.病程记录打印不及时,主要原因是我院临床医生配置不够,临床医生工作繁忙,责任心不强。科室自查力度小,职能科室监管力度不够。

2.合理用药咨询的制度及执行情况较差,药剂科安装专门的合理用药软件,医生可对咨询者提供简单咨询,但临床医生对患者向医院门诊药房咨询窗口进行安全、合理咨询落实较差,其次是临床药师较少,工作力量薄弱,临床医生重视程度不够,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

3.2013年上半年我院临床医生对患者所需治疗(手术)的替代方案未进行告知,按照等级医院评审要求,我院将患者保守治疗及需实施手术的替代方案进行严格要求,对每位患者治疗(手术)的替代方案履行告知义务,通过对此项告知义务的落实督查情况分析发现,我院临床医师对上述患者的替代方案均按要求履行告知义务,但替代方案内容不详细,住院涉及风险的告知,对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告知较少。通过对临床医生的访谈发现,临床医生给患者所提供的治疗(手术)方案是按照上级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分析后制定的,是较为合理的,医师处于医生治疗的角度出发,很少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其主要因素为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加强科室医患沟通,各种告知需书面签字。

4.患者不知晓经治医生的姓名,我院医生在接诊住院患者时都会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而且在病区门牌上都有责任医生的姓名,患者不知晓经治医生的姓名主要体现在个别患者上,因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

四、整改措施:

1.加强医院人才引进机制,补充科室人员梯队。

2.加强医患沟通,告知患者治疗替代方案、加强安全用药咨询措施、完善知情同意及病情评估制度培训。

3.加强医护与患者沟通,切实落实知情同意到患者整个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等。为了让患者更好地参与,应该向他们介绍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对于科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应制定宣传册,入院后针对患者的疾病尽量做出详细的指导,包括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出院指导。

4.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上述问题,重点培训,制定合理的监管方案。院周会强调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进一步落实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实施自己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进一步落实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

篇3: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1 我国医患共同决策的现状

从20世纪中期,西方就开始思考患者和医生谁在医疗行为的开展中更有决定权的问题。在美国,是患者而不是大夫,通过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建立、选择及中止医患关系的主要道德及法律权利[2]。患者也不是盲目的参与决策,在很多医院和大学设有共同决策中心和图书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患者解答问题,寻找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以便患者更加有效的与医生沟通[1,3]。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关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起步较晚,医患共同决策的理念还仅仅停留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和高端医疗当中。很多大型公立医院过度扩张,病人数严重超标,医生不要说向患者详细说明病情,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目前国内知情同意最常见的形式是书面同意,但很多情况下知情同意书文字冗长、不易理解,不仅没有提供清晰的信息,反而成为知情同意的障碍,容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反感和抵触。

我国关于患者知情同意的法律法规最早是在1982年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 》中关于“手术前必须有病员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 ”的规定。1994年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三十三条增加了“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的条款;并在实施细则第六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应当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这是我国法规对患者知情同意和医务人员告知义务的第一次明确规定。之后颁布的《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逐步走向完善;范围也从单纯的术前告知扩展到整个医疗服务过程。

2 重要性

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医生主动、全面和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医疗的风险和实施某些检查或治疗手段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以及对某些疾病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充分取得患者的理解、支持、同意和配合,与患者共同决定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案,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2.1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诊疗方案

众所周知,一些疾病存在多种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例如早期乳腺癌通常有两种治疗方法——乳房切除术和乳房肿瘤切除术,如果选择乳房切除术可以彻底清除局部肿瘤,杜绝复发,但是带来的后果是失去一侧乳房,通常术后还要进行乳房整形的手术;选择肿瘤切除术可以保住乳房,但是也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手术以确保肿瘤被清除干净,并要在术后接受放射治疗,而且不能保证以后会不会复发。因此在存在“可选性”的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患者往往有一定的“敏感性偏好”。医生在不了解患者偏好的前提下,做出的决策可能并不是患者真正想要的结果,也就不能让患者真正的满意。有研究显示[4,5,6],如果医生在做治疗方案的时候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让患者真正了解他们所患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的利弊,他们的选择与没有被充分沟通的患者常常是完全不同的。

2.2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有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与医患之间在知情决策问题上存在认识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医方和患方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对知情决策有着不同的理解。患方认为自己作为购买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理应得到更多尊重和沟通的机会;医方虽同意知情决策是有必要的,但认为实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将过程简单化。医生和患者在医疗知识和医疗信息的获取方面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6,7,8]。

传统医疗中,患者依赖医生的专业知识,不得不信任医生的所有处置。而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如果缺乏充分而有效的沟通,患者会质疑医生的诊断。如果治疗结果没有达到患者的要求,很有可能导致病人的不满,进而质疑医生的水平和医德,甚至导致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发生,只能使已经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事实上,如果医患之间能够很好交流,建立良好的协助治疗关系,病人可以作出理性的、自愿的选择,那么当病人对治疗的结果有切合实际的期盼、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所准备、 并同意自愿地与医生合作时,医生的工作会更容易,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也会更和谐。

2.3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由于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识,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疾病,容易影响其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执行,出现随意减药、停药,或者不能坚持正确的运动方式,或治疗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将导致疾病难以彻底治好或恶化,从而导致再入院,或延长治疗时间,从而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如果通过医患之间的充分沟通,患者了解到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生活的哪些方面会受到影响,并与医生讨论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和影响,则患者能够更加容易的遵循治疗方案并获得满意的结果[9]。

3 途径

目前虽然很多医院开始重视医患沟通对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医患关系的改善、医患沟通体系的建立,需要制度、理念、设施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协调、配合[10]。

3.1 改善医患沟通的制度条件

从制度层面上看,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导致这部分医疗机构的病人数量过多,医生无力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因此医患矛盾也往往是从这些大医院中集中爆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不畅,是任何一家过度扩张的大型公立医院的常态和必然。因此,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需从国家层面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和职能,避免其过度扩张,让医疗资源能够均衡的分布,使患者不再集中在“北、上、广”的大医院里,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沟通病情、了解患者需求。

3.2 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是所有医疗行为的根本目的。因此,医务人员要转变观念,改变“让患者配合医生”的陈旧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认真了解患者的疾病及其检查治疗情况的基础上,要认真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把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情绪变化、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般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内容沟通,即对疾病、检查、治疗方案等进行解释和指导,这种沟通通常涉及很多专业术语,需要医生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另一类是情感沟通,通过了解病人的喜好、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帮助病人选择最适合他需要的诊疗选择,医生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将这两类沟通方式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3 建立“共同决策中心”等配套机构

在公立医院、医学院校和社区诊所,可以建立“共同决策中心”、“决策援助图书馆”等机构和设施,提供疾病和健康服务相关专题的图书、手册等教育工具,并设置专门的咨询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决策支持咨询,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做决策。如果患者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信息或知识,可以预约与这些共同决策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咨询,或者向他们发电子邮件寻求支持。共同决策中心的医务人员可以帮助患者针对任何医疗保健服务选择作出一个知情决策。共同决策机构中涵盖的疾病应囊括所有具有“可选性”的疾病或检查,如背部疾患、心脏病、乳腺癌、膝盖或髋骨疼痛、癌症筛查(结肠癌,宫颈癌检查)、骨质疏松、疼痛管理、冠心病、前列腺疾病、抑郁症、糖尿病(2型)、睡眠障碍、临终决策、体重管理、老年病、妇女健康等。

3.4 开发指导性辅助材料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决策指南》等指导性辅材,借此帮助患者评估其决策需要,为患者下一步决策制订计划,并跟踪患者的决策过程,尽可能地帮助居民进行健康相关和社会决策。

参考文献

[1]沈慧.浅析国外文献中病人参与对医疗机构管理决策重要性[J].中国电子商务,2010,(6):319Shannon Brownlee,John E.Wennberg,etc.Improving Patient Decision-Makingin Health Care,A 2011Dartmouth Atlas Report Highlight-ing Minnesota:3-10.

[2]O’Connor AM,Bennett CL,Stacey D,etc.Decision aids forpeople facing health treatment or screening decision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Jul;86(3):218-223.

[3]McGuire,Amy L.,McCullough,Laurence B等.医生是否应该让患者参与医疗决策[J].医学与哲学,2005,26(12):79-80.

[4]张琼文,万晓莉,刘颖,等.病人参与临床决策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

[5]魏晓冬,程志乾.患者威胁对医疗决策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1,(4):189.

[6]李慧,唐四元,贺达仁等.争取处理知情同意的相关矛盾,积极防范医疗纠纷[J].医学与社会,2007,20(11),44.

[7]钱宗鸣,朱宁.临床决策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地位与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3):3-5.

[8]吴镜,张震,李锦等.医患直接沟通联合远程随访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及医疗费用[J].四川医学,2011,32(9):132.

篇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白内障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复明措施。随着人口的老年化,高龄白内障的患病率也在增加。一般认为,高龄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此时机体组织器官退行性变明显,常伴有其它全身疾病。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应充分估计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以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对80岁以上高龄白内障患者80例100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100眼高龄白内障患者,男45例55眼,女35例45眼,年龄80—95岁,平均83.5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1,其中老年性白内障60例,糖尿病性白内障14例,并发性白内障6例。其中伴有高血压病的28例,伴有糖尿病的14例,伴有慢性支氣管炎的5例,陈性脑梗塞的2例。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各类房室传导阻滞共计37例。

1.2术前准备

1.2.1全身检查术前进行常规的血压、血常规、血糖、心电图、胸透检查。有的患者和家属迫切要求手术而隐瞒病史,这就要求管床医生要格外认真地做好全身检查。有的高龄患者体弱多病,身体情况复杂,根据病情请相关科室指导治疗十分必要。对于极度高血压、高血糖及心电图异常者,应用药物控制,待全身状况稳定后手术才能保障手术安全性。

1.2.2眼科检查眼科主要进行泪道、视功能、眼压、角膜曲率、AB超的检查。对于有慢性泪囊炎的患者,应严禁手术,以免引起手术感染。裂隙灯常规检查晶体颜色、硬度、位置,并排除角膜炎、虹膜炎等。有的患者可见神经萎缩可致术后视力恢复不良,对于此类患者术前要反复向患者家属交代,以免术后视力不提高或提高不明显引起医疗纠纷。

1.2.3术前谈话高龄患者往往文化水平偏低,沟通困难,需要家属参与谈话。谈话时医师用语应通俗易懂,可利用黑板,配合眼球模型、挂图等进行讲解,让他们对手术过程、术式有大体了解,使患者术中配合度提高。手术同意书既是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一种体现,也是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1]。医生术前应和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地谈话,向其告知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取得患者的同意并签字,取得手术的合法性。

1.3手术方法手术医生要对患者病情心中有数,防止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器械要严格无菌消毒,一人一包一消毒。术中采用心电监护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脉博、血压进行监测,常规用氧。手术采用球后麻醉。眼球正上方作结膜瓣切口,沿角巩缘反眉弓作遂道切口长约5.5-6.5mm,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将晶状体充分水离、水分层,使核尽量旋至前房,核前后充分地粘弹剂保护,手法碎核或掏出晶状体核,抽吸残留皮质至干净,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位,水密封闭切口,酌情切口正中用1—0尼龙线缝合1针,人工晶体标签贴于病历上,作为医疗举证。

1.4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医生对于手术后的患者要及时检查,对于术后出血者应多观察,及时处理。告知患者避免眼球碰伤,不要揉患眼,保持大便通畅,若要咳嗽尽量避免剧烈咳嗽并立即处理。

2结果

2.1术中患者基本均能耐受手术。术中少数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或心率过快,心率减慢等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心痛定舌下含服,暂停手术操作,放松对眼球的加压,解决心理紧张等措施,患者生命体征均能恢复正常。

2.2术后视力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6者56眼,术后第3天裸眼视力0.8者79眼,术后1周低于0.3的病例8眼因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神神经缺血性病变、玻璃体浑浊等,术前谈话时相关可能均已告知患者和家属,患者和家属均表示理解。

2.3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2眼,因破裂较小,均能植入人工晶体。

2.4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术后第1天角膜轻度水肿13眼,中度5眼。术后1周复查角膜水肿全部消退。一过性高眼压1眼,前房出血1眼经及时处理后视力均可达0.6以上。

2.5无医疗纠纷发生

3讨论

高龄患者生理机能降低,常伴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全身疾病,如何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防范医疗纠纷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

3.1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恐惧心理,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可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2术前根据全身检查情况及辅查评估全身状况,掌握手术适应症。

3.3眼科医生不能局限眼科方面的知识,应更多了解其它科室常见病的诊断及常规处理方法,减少全身疾病引起的不安全因素。

3.4手术器械严格消毒,术中给氧和心电监护以便了解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以保证手术安全。

3.5高龄患者术中应注意:适当增加粘弹剂用量,尽量减少由于晶状体核内压增高而造成的囊膜放射性撕裂的可能;术中行水分离、水分层时应注意水流速度以防囊袋内压力高造成后囊膜破裂;高龄患者角膜切口5.5-6.5mm,虽然良好的巩膜遂道切口其本身密封性较好,但考虑到高龄患者的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术前同时伴有慢支、便秘等,我们建议巩膜切口缝一针增加切口安全,这样同时也会增加切口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逆规性散光的发生[2]。

3.6术后仔细观察患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尽管高龄患者体弱多病,我们只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工作,为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白内障摘除术是可行的,医疗纠纷完全可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吴思源.手术前谈话的伦理与逻辑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6—7

篇5: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责任,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不仅充分体现了患者的权利,也诠释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诊疗过程中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有助于及时发现不良因素、可有效的避免医疗缺陷、保证医疗安全,增加医疗透明度,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此,我院制定以下制度:

一、各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利用入院宣教,病情告知,工休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和机会等向患者(近亲属)提供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二、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医务人员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确认;其中特殊检查(治疗)、创伤性诊治活动前需知情同意签字确认,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实施操作等医疗行为的顺利进行。

三、引导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向患者宣传提供真实病情和有关信息对保障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四、针对患者的疾病和诊疗信息,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五、主动邀请和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介入或有创操作前告知其目的、操作方式和风险,并请患者参与手术部位的确认。主动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治疗计划的制 定、实施和医疗决策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医患沟通,有利于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的详细、科学的治疗(手术)方案.当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手术)方案。以提高患者/家属的知情权和自我护理能力,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六、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及身份识别制度。患者接受手术,有创诊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主动邀请患方说出身份,并参与疾病诊断和部位、手术方式,操作项目的核对。标本采集、输血、药物使用等各类诊疗活动时,请患方自报姓名,诊断和相关药物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信息,医患双方主动查对。

七、需要使用设备或耗材的,为患者提供设备和材料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对操作有所了解,以确认设备及耗材和患者身份具有惟一对应性,以及和相应费用的对应性。

八、药物治疗时,告知患者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主动获取安全用药知识,充分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并邀请患者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九、护士在进行护理和心理服务时,应告知患者护理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以及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十、对儿童、老年、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患者,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和警示标识等办法邀请患方主动参与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十一、定期向患者举行医疗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十二、医院建立投诉机制,向患方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

篇6: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各科室: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和医疗安全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也诠释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助于及时发现不良因素,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医疗安全,增加医疗透明度,并对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院制定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和医疗安全活动的规定,请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附件一: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规定 附件二: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的规定

附件一: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的规定

一、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医务人员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确认;其中特殊检查(治疗)、创伤性诊治活动前需知情同意签字确认,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实施操作等医疗行为的顺利进行。

二、引导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向患者宣传提供真实病情和有关信息对保障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三、针对患者的疾病和诊疗信息,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四、主动邀请和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介入或有创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风险,并请患者参与手术部位的确认。

五、需要使用设备或耗材的,为患者提供设备和材料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对操作有所了解,以确认设备及耗材和患者身份具有惟一对应性,以及和相应费用的对应性。

六、药物治疗时,告知患者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主动获取安全用药知识,充分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并邀请患者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七、护士在进行护理和心理服务时,应告知患者护理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以及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八、对儿童、老年、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患者,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和警示标识等办法邀请患方主动参与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九、定期向患者举行医疗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十、医院设立投诉科,建立投诉机制,向患方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

附件二: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的规定

一、各临床医疗,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利用入院宣教,病情告知,工休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和机会等向患者(近亲属)提供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

二、在手术切口(范围)标记时,请患方参与认定,手术、麻醉实施前再由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执行最后确认程序。

三、患者接受手术,有创诊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主动邀请患方说出身份,并参与疾病诊断和部位、手术方式,操作项目的核对。

四、标本采集、输血、药物使用等各类诊疗活动时,请患方自报姓名,诊断和相关药物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信息,医患双方主动查对。

五、医务人员有责任教育经治的患者在就诊时必须提供真实病情,真实的诊疗信息,检查资料,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六、医生、护士必须认真对待患者或亲属对病情和各项诊疗活动的反映及意见。

七、医生、护士、药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患者宣传用药安全知识,让患者了解用药的目的和不良反应,主动提供既往用药情况,留意核对药袋、输液瓶上的姓名、药名等,避免出错,及时提供与用药相关的病史如过敏史、糖尿病史等。

八、药剂师在适当的场合张贴安全用药知识宣传资料,印制常用药物使用科普折页,特殊药物(降核糖、抗高血压、抗肿瘤、止酸、中药注射剂等)小贴士,在相应科室护士站、药物咨询窗口分发。

篇7: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书及患者反馈 姓名年龄性别 女住院号/门诊号

医疗安全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责任,以患者为中心是我们医院的服务理念,我们将充分尊重您的权利,真诚邀请您在我科诊疗全过程中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有关项目涉及

1、医务人员将对您及你的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和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提出供选择的诊疗方案,并协助您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2、医务人员将主动邀请和鼓励您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您接受介入或手术等有创诊疗前、或使用药物治疗前或输液输血前。如身份确认(不可用单一身份信息,必须同时使用两种以上信息如姓名加床号)、手术部位确认、药物确认等。

3、您在接受特殊检查(治疗)、有创操作前、手术前,医务人员要告知您目的和风险,进行知情同意签字确认,并请您或家属参与诊疗部位的确认。

4、需要使用设备或高值耗材的,医务人员应为您提供设备和材料的相关信息。让您对操作有所了解,以确认设备及耗材和您身份具有唯一对应性,以及和相应费用的对应性。

5、药物治疗时,医务人员应向您告知用药目的与可能的不良反应,鼓励您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并邀请您参与用药时的查对。

6、护士在进行护理和心理服务时,应向您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以及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7、您在就诊时应向院方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

患者签名:日期: 患者反馈意见:(出院时填写)请选一项

您认为医务人员履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的责任和义务 做到<50%(),做到50-80%(),做到>80%()

不足:(请留下宝贵意见,以便我们改进工作,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方面有所进步)

篇8: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1 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2005-2010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3种医疗保障制度下高血压患者次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均住院费用的差距,并分析影响次均住院费用高低的因素。

2 资料与方法

在山东省抽取经济情况较差的东阿县、宁阳县和经济情况较好的乳山市、寿光县(市)人民医院数据库中2005-2010年所有高血压住院病例,删除不符合要求和主要信息不全者,共计24 405例。

资料收集信息包括:(1)住院病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和职业等;(2)病人住院期间数据,如住院日期、有无手术、临床印象、参保类别、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和报销费用等。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均数和中位数表示。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α=0.05。

3 结果

3.1 2005-2010年各年龄组内不同医疗保障类型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比较

40岁及以下、41~50岁、51~6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年龄组,2005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3.28倍、1.09倍、2.04倍、1.80倍、1.94倍,总体上是新农合患者的1.80倍。上述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0岁及以下、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内,2006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1.93倍、2.12倍、1.90倍、1.67倍、1.77倍、1.98倍,总体上是新农合患者的1.81倍。上述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内,2007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1.37倍、1.18倍、1.34倍、1.42倍、1.76倍,总体上是新农合患者的1.33倍。上述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61~7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年龄组层内,2008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1.20倍、1.29倍、1.23倍,是城镇居民的1.77倍、1.67倍、0.99倍,总体上是新农合患者的1.17倍。是城镇居民患者的1.59倍。上述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50岁、61~7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内,2009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0.88倍、1.09倍、1.13倍、1.35倍;在61~70岁、71~80岁年龄组层内,2009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城镇居民的0.99倍、1.29倍,总体上是新农合患者的1.11倍,是城镇居民患者的1.28倍。上述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内,2010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1. 15倍、1.07倍、1.09倍、1.13倍、1.29倍,是城镇居民的2.30倍、1.25倍、0.89倍、0.97倍、1.00倍。总体上,2010年城镇职工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是新农合患者的1.11倍,是城镇居民患者的1.09倍。上述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3.2 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将原始数据中的住院费用进行对数转换,以此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有无手术、有无并发症、医保类别、住院年份作为自变量,对高血压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时,选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有无手术、医保类别、住院年份、有无并发症、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入回归模型(表2)。

4 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不同医疗保障的高血压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差异明显,但从2005年到2010年差异逐渐缩小。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调查显示[1],城镇职工次均住院费用(10 761元)是城镇居民(6 653元)的1.62倍,是新农合(4 015元)的2.68倍,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由于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与政策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诱发不同的医疗和消费行为,并最终导致医疗费用的变化。医疗保险在医疗消费中所占比例越高,参保人的医疗需求越容易膨胀;相对于其他消费患者而言,医疗保险的优势群体则更容易通过医生的主观行为用医疗保险基金去满足高一层次的医疗需求[2],进而导致不同医疗保障患者卫生资源利用的不公平性。不同医疗保障患者间的差异随着年份逐渐缩小,可能是近年来新农合与城镇居民逐渐提高报销比例,参合农民和城镇居民增加了对医疗的投入,逐步与城镇职工缩小了差距。

国家应进一步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既能够适应国情又能体现全民卫生资源公平利用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笔者认为可借鉴广东模式[3],逐步提高新农合补贴水平、降低自付比例,首先打破居民城乡户籍界限统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再逐渐提高其补贴水平、降低自付比例,然后打破就业人群和非就业人群体系,最终实现3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融合。

摘要:目的:分析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3种医疗保障制度对高血压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选择山东省4个县医院的高血压24 405个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对3种医疗保障制度的高血压患者次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城镇职工高血压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新农合患者的1.80倍、1.81倍、1.33倍、1.17倍、1.11倍、1.11倍(P均<0.01);2008-2010年城镇职工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分别是城镇居民患者的1.59倍、1.28倍、1.09倍(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医保类型和住院年份等是影响次均住院费用的因素。结论:不同医疗保障患者的住院费用差异明显,但从2005年到2010年差异逐渐缩小。建议逐步提高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偿水平、降低自付比例,进而实现3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融合。

关键词:高血压,医疗保障,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徐玲,简伟研.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受益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11):45-47.

[2]黎民,崔璐.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7(4):77-78.

篇9: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呼唤社会参与

人人享有需要人人出力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了医疗健康水平的差异。农民最担心的一是養老,二是看病,医疗费用如果达到农民个人年收入的70%,就可能因病致贫。

在此背景下,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制度。未来,以政府投资为基础,构建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无疑,这需要社会相关各方力量的参与。

曾经,一场“非典”暴露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就此启动试点。这套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被视为中国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次制度探索。

保障需要投入,财政实力的增加为新医疗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真正让13亿人口充分享受医疗保障却不是短期内可以轻易办到的事情,在医疗资源缺乏,卫生网络落后的农村更是如此。

“建设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除了需要强化政府责任,也需要公益组织和商业保险机构来动员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在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国寿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健康新村2007合作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商业保险机构不仅能通过提供商业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保障需求,也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还可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医疗扶贫的公益事业,切实改善农民就医环境。”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说。在2007年6月,中国人寿发起成立的国寿慈善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健康新村工程”项目。

“新农合”不只是资金投入

事实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只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要想长期稳定运行,仅有经济投入还远不够。

当看病难转成了医疗难,合作医疗仅能维系低水平,在充当基层“减压阀”的乡镇卫生院层次,医疗技术和医生资源问题是一个突出矛盾。

据安徽省卫生厅统计,全省约1/4的乡镇卫生院设备和人才缺乏,“有的县10年来, 35个乡镇医院没有新进一个医科大学生。”农村医生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人才严重匮乏,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新制度下的医疗难题,必须在公共支持上有所创新。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介绍说,中国红基会推出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和“健康新村工程”,就是要在农村培训乡村医生,援建博爱卫生院(站),推动建设拥有充分医疗资源和完善保障体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经过长期思索,针对中国农村现实提出的对策。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人寿已在江苏、河南等11个省市的82个县(市、区)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工作,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规范化运作,建立了“征、管、监”分离的新农合运作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参合农民多方满意、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以此为基础,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新农合建设既有经验,也有优势。目前,全国开展新农合医疗县市2448个,参加新农合人口7.26亿,这样的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都十分突出。

从筹资情况看,2007年9月全国已筹集的新农合基金中,中央财政补助82.05亿元,地方财政补助173.53亿元,农民个人缴费94.12亿元,其他渠道只有3.56亿元。虽然社会力量的支持投入才刚刚起步,比重还不大,但健康新村工程已经为经济组织与公益机构结合共同推进新农合医疗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篇1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鼓励患者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

根据我院及我科室情况规定:

1.医务人员向患者告知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2.设立奖惩制度。

篇11: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一、目的: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要求,结合我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2014年3月19日医务科组织相关人员对我院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以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服务水平。

二、检查方式:随机抽查临床科室出院病历、运行病历,现场提问各科医护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参加人员:各临床科主任、医生、护士。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

1、出院医嘱中患者书面康复内容不规范。抽查的13个临床科室其中有9个科室存在此问题,包含22位出院患者,所占比例为43.13%,详见下图:

表1-1

2、医患谈话记录中无替代诊疗方案涉及7个科室,共14位患者。其所占比例为27.45%详见下图 :表(1-2)3、6个临床科室科内医护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相关的内容不熟悉。4、2例输血患者《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中输血前检查未填;1例ICU患者医患沟通表无沟通医师签字。1例特殊耗材使用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1例侵入性知情同意书未签字和日期。

五、分析问题:本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对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1、其中《输血知情同意书》中输血前检查未填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存在着医疗安全隐患,不利于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亟待解决。

2、侵入性操作和医疗耗材的签署不规范可能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3、转入ICU的患者,均属于病情危重的患者,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患沟通能保障患者的知情权所以医患沟通需签署完善。

4、对于出院医嘱中书面康复内容和医患沟通替代诊疗方案不规范、科内医护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相关知识不熟悉是各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在院内具有普遍性,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

六:解决问题

本次检查结束后针对各临床科室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整改建议,主要归纳为一以下几点:

1、加强培训学习:组织科内医护人员学习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和措施。

2、规范《输血知情同意书》的填写,对于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时输血前检查结果未回的,要求主管医师在检验结果出来后及时补充完善。

3、各科质控医师督促各类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

七:落实情况

2014年3月24日医务科组织对整改情况的督查,发现各科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执行彻底,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在各科执行良好。

八:持续改进措施

为使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在科内得以持续改进,增强科室的医疗质量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几点持续改进措施望各科执行:

1、加强“三基”学习,丰富“三基”学习的内容。

2、规范培训流程,培训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和其他医疗质量知识。

3、规范病历的书写,尤其是各类知情同意书。

4、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篇12: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年度总结

2016年上半年,在护理部积极监管及其他科室反馈的情况来看,各个临床科室邀请患者与参医疗护理安全活动的落实情况较好。为了进一步检验护理质量环节中要求患者参与的工作成效,日前护理部将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压疮质量管理、患者跌倒坠床管理、安全用药管理几项涉及患者安全质量管理的专项评价标准的质量检查情况作简要总结与分析:

一、各项数据对比

(一)患者身份识别管理一、二季度得分比对比

10510095919386.481.8948883.59695.***.8807570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ICU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

(二)压疮管理一、二季度得分比对比

***8075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ICU***092909898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

(三)跌倒/坠床管理一、二季度得分比对比

***2807876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ICU82909292908894第一季度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

(四)药品安全管理一、二季度得分比对比

*********99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ICU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

二、落实成效:

1、临床医疗、医技科室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健康宣教的意识显著加强,且医务、医技人员提供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技巧较前有明显提升。

2、各类知情告知书及同意书均签署完善,保证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实施自己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

3、在输血输液前,与患者进行互动,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均落实的较为到位。

4、在使用药物时,向患者询问姓名等相关信息,患者也十分配合。并且,均有告知患者如何使用该药物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等。

5、在执行有创护理操作前,均有将该治疗或护理将出现的问题告知患者,并征求患者同意签字。如深静脉置管、静脉留置针使用时均需在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针使用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使用同意书后才执行。

6、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压疮及跌倒坠床安全风险评估,并针对具有风险因素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并签署相关知情告知书。如对高危(疼痛、意识不清、孕妇、70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行动不便和残疾)患者进行筛选,根据风险程度有针对性的预防(告知患者及家属防跌倒(坠床)知识、持续监护、提供帮助、警示标识及助行器、语言提醒、搀扶或请人帮助等。2014年6月1日起我院患者入院压疮及跌倒坠床评估率均达100%。

7、患者手术前,需要标识手术部位,除手术医师在术前跟患者共同完成相关标识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术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手术部位标识制度并与患者共同核对标识情况。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一)患者身份识别与沟通管理:两次检查全院科室总体改善明显。护理人员执行腕带识别制度良好,但个别患者仍然对腕带的佩戴持久度仍较差。主要原因是为了保障舒适度,护士给病人佩戴腕带较松。现已责成各科室为患者佩戴腕带时以能插入一指为宜,避免腕带过松易脱落。

(二)压疮管理管理:检查中发现部分护士对压疮的评分、分期、压疮部位面积测算等评估不准确。为此护理部已于5月安排压疮监控小组组织一次全院压疮专题培训,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深入的讲解。并组织了相关理论考试,近期压疮监控小组及护理部也将不定期对各科室压疮管理进行抽查。

(三)跌倒/坠床管理:

本次检查中全院各科室患者入院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率达100%,无漏评现象。主要问题为未动态评估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评估分值不够准确。主要由于年轻护士工作经验较少,对分值判定缺乏准确性。同时,护士责任心不足,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能及时动态评估跌倒/坠床风险。为此,护理部已于上半年组织跌倒/坠床专项培训及考核,对风险评估每个项目评分如何判定,及动态评估的指针进行更深入的讲解。此后,护理部也将不定期抽查各科室落实情况,并与护理人员绩效挂钩。

(四)安全用药管理:两次检查中药品管理质量明显下降。主要存在问题是药品摆放欠整齐,分类放置后标识不明显。护理部将联合药剂科再次修订各科室备用药品种类及数量,统一采购各类药品筐及

药品盒,制作统一标识、药品使用登记表等,以规范全院药品管理。另有部分科室药品冰箱温度难以精确调节,已要求科室申请采购新的药品冰箱。

总体来说,我院护理部门在落实《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措施》上是非常到位的,这样有效得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合作,降低了医疗护理风险,护理部将会持续监督该文件的落实。

护理部

篇13:规范远程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安全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已成为了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因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造成的问题:(1)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成为了一种十分受瞩目、便捷的交流方式,很多人都喜欢通过微博来发表个人观点。据了解,很多医生都开设了个人微博,甚至有医院公开要求医院内的每位医生都要开通微博,很多病人都通过医生的微博咨询病情,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纠纷,焦点就是医生通过微博回答病人提问的行为是一般的聊天还是医疗行为?(2)传统意义的会诊一般都是通过图片、资料的传输以及医患之间的视频交流进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机器人进行异地手术、检查等,这些都远远超过了会诊的范畴,医院开展此类行为是否需要准入?(3)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两端是否都应是医疗机构,患者在家中通过网络向医生发出邀请,医生能否接受,并对患者进行诊治?(4)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否需要进行审批,是属于开设新类别、新技术、新科室还是新项目?(5)远程医疗服务的流程、监管、法律责任是否应进行规范?发生问题后谁来承担法律责任,远程医疗行为产生的病历、档案由谁负责管理、签字,诊治报告由谁来出具。

2 讨论分析

2.1 远程医疗服务概念

什么是远程医疗?除了会诊之外,简单的电话连线咨询、患者在网上向医生询医问药,利用现代技术异地实施手术、检查、治疗操作等是不是远程医疗服务,是否列入管理规范?

2.1.1 医师与患者网上的咨询是否属于医疗服务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专家们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医生如果在网上给出患者诊断和治疗建议,已超出一般网上聊天对话范围,就等于为患者看病,相当于医嘱,应该属于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医疗服务,医生行医应在准入的医疗机构直接诊查病人,开出处方进行相应的诊疗服务活动。而远程网上医生与患者的对话,不能在医疗机构条件下直接检查病人,又没有医师正式开出签名的医嘱和建议,既没有法律效力也不能得到权益保障,因此不应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最终,大家取得共识,按照《我国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医师法》的规定,为确保患者安全,对人们的生命健康负责,国家必须严格实行医疗服务行为准入制度的管理。医师只要为患者看病,就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执行,在医疗机构履行医疗服务的职责行为。如果医疗机构、医师开展网上门诊服务,也属于医疗服务范畴,同样应当属于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范围。

医生和患者之间简单的电话或网络咨询、讲课活动应该属于健康咨询教育范畴。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患者在原地或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指导咨询。基于这种理解,部分人认为求医者与医生通过电子邮件建立联系进行医疗咨询或授课就是一种最简单和最具操作性的远程医疗。实则不然,医疗诊治行为不仅仅是患者主诉、医生提出医疗建议这么简单。患者患病必须到医疗机构按接诊医师安排相应流程进行检查和触诊、诊断、治疗。网上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疾病讲座根本不属于医疗行为,因为医生没有触诊、观察、检查,在网站上给出的咨询意见仅供患者参考,是不负有诊治法律责任的行为。没有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内由有资质的医师负责检查和实施治疗并签名,不能被认为是法定意义的医疗行为,也就不应属于远程医疗服务范畴。

2.1.2 利用现代手段异地实施手术、检查、治疗操作是否属于远程医疗范围?

远程医疗会诊要求医生在医疗过程中采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相关仪器检查的信息,以此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近年来,一些远程会诊系统可以通过扫描仪或数字化的医疗检查仪器接受疑难杂症患者信息(最多见的就是一些医学影像信息如X线、CT、核磁共振、B超、内窥镜等检查项目的信息),并通过交互式医学图像传输技术、图像遥测与控制技术、图像处理显示技术传送至远程专家处,由异地专家根据图像直接作出诊断。

远程会诊专家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软件对传来的信息进行便捷地查阅和处理,如在CT片上进行测量、标记等。如果需要,还可以建议患者所在地的医生进行适当地仪器操作,以便获取更为详尽的信息。至于专家亲自动手对患者进行“查体”,也已经不再是幻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得专家可以用“数字手套”之类的工具对远程患者进行“查体”,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甚至可以运用机器人等这种高新技术,开展“远程手术”,即医生根据传输来的现场影像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可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卫星精确制导系统再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进行实时手术、检查、监控、护理、治疗等数字机械化操作等。由此可见,现代技术的飞快发展,已经将远程医疗服务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医疗过程,其包括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专家认为,这种异地手术、检查,治疗的实现仍是通过科学技术遥控在两地完成,不管现代技术如何发展,医疗服务过程多么复杂,医疗服务的两端其主体都必须是持有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医师,他们要对诊疗过程负全责。所以,这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施异地手术、检查、治疗的方法,必然属于远程医疗服务行为。毋宁置疑,应当纳入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范围。

2.2 医疗机构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否需要审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远程医疗项目受到追捧,90年代后期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尤其是军队远程医疗项目,2000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应用效果突出。据初步统计,目前能够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医院有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大三院、中日友好医院、新疆自治区医院等许多国内三级甲等医院。

医疗机构之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否还需要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批?有关专家指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只能由国家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设定,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增设行政许可自设审批项目。但是,如果远程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内部的新增科室和诊疗科目,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核准。另外,由于远程医疗服务不同于一般互联网和电话等通讯手段咨询,对于软件、硬件设备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方可开展,故也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核准,以利行政部门按医疗机构增设服务科目统一管理、监督、执法。

医疗机构申请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应按照医疗机构增设科室科目的基本程序到相应卫生主管部门申请,内容主要有: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申请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申请单位基本情况、所在地远程医疗服务需求分析,拟开展远程医疗的服务方式、设备配备、运行方案,远程医疗投资预算及资金来源;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规章制度和提供服务技术规程;仪器、设备清单及合格证明;消防、环保验收合格证明。有些专家特别指出,上述标准主要是针对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方,对于以申请会诊为主的基层医疗邀请方单位的设备标准或邀请资格都不应要求太高。要实事求是,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都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以保障其规范性。

但是,对于医疗机构申请实时手术、检查、治疗远程医疗服务项目,还应当列入特殊管理范畴。因为远程实时操作比一般远程医疗会诊服务,技术水平、医疗风险、技术设备要求更高更大,属于新生事物,应当严格控制和管理。在审批时医疗机构必须提交符合开展远程实时手术、检查和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的资格证明;符合开展远程实时手术、检查和治疗服务的相关仪器和技术设备的配备情况,技术标准合格证和相关仪器设备运行方案;开展远程实时手术、检查和治疗服务的相关仪器设备技术规程、使用方法以及规章制度等;接受远程实时手术、检查和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交相关的人员配备、技术准备和仪器设备置备的情况,确保手术操作方和被手术配合方两端医务人员资质及仪器设备的适配性,是保障远程实时手术安全的基本保障,应严格规范。

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具体设备要求和技术标准,可以由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和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医学影像的传输标准另行作出规定。为了重申医疗机构命名规定,专家们还专门强调: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所建远程医疗科目均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或其他暗含跨省、区的名称。

2.3 规范远程医疗服务流程是规范医疗行为的可靠保证

专家们还对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何规定进行了反复讨论。如何发出邀请?使用什么方式邀请?如何归档保存资料?病历如何记载?原件由谁保存?就以上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如下共识:(1)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患者的要求或者患者病情的需要向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方提出远程医疗服务邀请。邀请方的医师需向患者说明远程医疗服务内容、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书面同意,并签署远程医疗知情同意书。邀请方应向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方发出书面邀请函,书面邀请函应加盖邀请方医疗机构公章,以传真方式或其他方式发给提供方医疗机构,原件自行保存归档。上述要求旨在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加强医务人员力尽告知义务,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2)邀请方医疗机构请求进行远程实时手术、检查、治疗的,还应当在书面邀请函中注明:邀请方医疗机构能够配合进行上述医疗服务的相关人员资质、仪器、设备、设施条件以及邀请方医疗机构能够配合进行抢救的相关人员、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内容。(3)受邀方接到邀请函后应及时回复,并安排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及水平的医师为邀请方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完成远程医疗服务活动后,受邀方应及时出具书面诊疗意见,由相关医师签名并告知邀请方,原件自行保存归档。

受邀方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实时手术、检查、治疗等医疗服务时,应确保网络清晰、通畅,仪器、设备完好;受邀方与邀请方医疗机构应同时安排具备相应手术、检查、治疗等执业资格的医师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开展远程实时手术、检查、治疗时双方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操作方案及观察、处理、抢救措施;对于完成远程实时医疗服务后,双方医疗机构应共同负责完善手术、麻醉、病程等病历记录,原件由各自医疗机构保存归档的意见,有专家提出按现行会诊病案管理规定,应由邀请方单独保存并担当医疗风险责任。经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保管所有远程医疗服务病案资料应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妥善保管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病历资料,包括远程医疗服务邀请函、诊疗记录和录音录像资料等,邀请方医师应将邀请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情况详细记录在病历资料中。

应当强调的是,在整个远程医疗服务过程当中,各种服务资料、医学资料和病历资料的原件都应当由邀请方和被邀请方的医疗机构各自保存,传真件或复印件由对方医疗机构保管。邀请方需将提供方提出的意见详细记载到病历资料中,双方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妥善保管远程医疗服务的相关病历资料。专家们也注意到,在紧急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等便捷方式提出邀请,但应于事后3日内补办书面手续及病案资料。对于长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签订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以保障双方合法权益。(4)关于远程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资质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安全风险较大,受许多条件限制,且代表本院水平,应规定付高职以上的专家才能上岗担当此任;另一种意见认为有些基层县、市中心医院或中医医院的医生是中级主治医生,长期临床工作有经验,且有专长,在乡镇级医院患者病情紧急时完全有能力担当远程医疗服务工作,不应限制医生级别,尤其是基层邀请方的医生资质不应过分限制,应由各地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出规定。

2.4 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1)关于监督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远程医疗服务是医疗行为,应由卫生医疗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行使全面的监管职责。(2)违法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理应受到处罚。但有专家认为,远程医疗服务是新增设的医疗科目,有其独特性质,按照《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行政主管部门是不能任意设定新的处罚项目的。因此可以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设定应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如果医疗机构未经核准擅自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未经核准擅自开展远程实时手术、检查、治疗医疗服务的,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远程医疗服务技术、仪器、设备等标准擅自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出具虚假证明文件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都应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第四十七条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更具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3)对于远程医疗服务中发生的医疗纠纷,可以根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办理,即应当由邀请方医疗机构负责。有些专家认为远程实时操作是被邀请方的医疗行为,让邀请方承担责任显失公平。如果被邀请医疗机构也存在过失,应当双方共同承担相应责任。最终讨论建议,根据我国民事法律原则,以及从方便患者投诉的角度考虑,还是应当由患者就医的医疗机构首先承担责任,因远程实时手术、检查、治疗医疗服务而产生的争议,邀请方处理完毕后,可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向提供医疗服务方的医疗机构主张权利。因此,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双方医疗机构应在该医疗行为发生之前签订协议,双方按照合同规定履行权利和义务,如一方医疗机构违反合同约定,应按合同的规定承担责任。从而体现责任自负,也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责任概念。

3 建议

3.1 明确远程医疗服务概念

远程医疗服务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利用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而开展的异地、交互式的指导、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会诊活动行为。为了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依法裁决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必须执行《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就是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两端都必须是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合法医疗机构,具体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则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任何单位、机构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3.2 执行准入制度严格加强管理

应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申请增设科室科目应到相应的卫生主管部门审批,远程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内部的新增科室和诊疗科目,应依据规定到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核准、审批。

3.3 尽快出台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管理

相关立法部门及卫生部应尽早出台远程医疗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或部门规章的方式,明确远程医疗服务的概念、流程、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规范远程医疗服务行为,促进我国远程医疗服务更好地发展,在更好地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维护好医院及医生的合法权益。

篇14:简评2016年度医疗界

科技的日新月异可不仅仅体现在电子产品上,越来越多的创新科技已经被用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领域。Cleveland Clinic主办的第14届国际医疗创新峰会上,发布了医疗界十大年度创新排行榜。一百多名医生和科学家,从超过150个提名中选出了十项兼有显著临床意义和商业价值,并且惠及广大病患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让医疗与健康行业受益,也能让社会更加关心此类创新与变革,因为它们能够真实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所有人。

No. 1 预防流行病的疫苗

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和美国细菌性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球菌B)爆发,对疫苗的迫切需求,促使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官员以更快的速度开发安全而高效疫苗。如今,医生、科学家、公司和政府机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并将新疫苗迅速从实验室研究投入到包括大量人群的临床测试。

评论:疫苗不仅是目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也被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据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统计,部分疾病治疗与接种疫苗费用之比高达27倍,疫苗将节约大量的治疗费用。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疫苗市场到2025年将猛增至1000亿美元,未来10年企业将会推出120种新产品。目前全球疫苗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6%,明显高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速。

对中国来说,疫苗的研发既是科研任务,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比如寨卡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扩散,特别是2016年巴西奥运会前后,已在6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的感染者,成为世界医学界需要面对的危机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表示,研发寨卡病毒疫苗,是当务之急。

不过在近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之中,中国科学家在疫苗研发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H5N1禽流感流行,中国学者在研制紧急疫苗、研究病毒流行病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H1N1流感大流行,中国学者于2009年12月即研制成功疫苗;还有肠病毒71疫苗,也是在“手足口病”疫情爆发之后进行的相关研究的重大成果。

No. 2 基于基因组学的临床试验

基于基因组学的临床试验正在加速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参照遗传图谱,缩短了招募患者所需的时间,并增加了患者从靶向治疗中受益的机会。

评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协同临床试验数据和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的挖掘,可使药物开发者能够更彻底地了解疾病的特定结构。这种理解用在个体化药物的设计上,将使得目标靶点和生物标记物更快速、更准确地得到识别和验证。所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基因组测序,以提高“发现个体化新药”的成功率。

对中国来说,基因组学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白宫官网公布的副总统拜登提交给奥巴马总统关于抗癌“登月计划”的17页战略性报告。报告的第一大目标是加速新的科技突破。第二大目标则是“加强数据库建设”,特别是美国癌症研究院(NCI)今年初发起的基因组数据共享(GDC)项目,将大量癌症病人研究资料整合到同一个数据库,号召发起“将数千种癌症患者肿瘤细胞内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归档,并建立数据库”的新项目。目前中国没有国家层面的癌症研究院,也没有类似的癌症基因数据库,这值得中国科学界努力。

No. 3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全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利用一个叫Cas9的酶来编辑DNA,而且只需要30美元的成本,这与以前的基因编辑相比,非常容易,非常便宜。

评论: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是,希望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多个基因编辑,使其获得保护性突变,进而真正更好地预防和治愈多种疾病。

目前已经关于该技术已经有重大的研究进展:比如著名科学期刊《Cell Reports》发布的一项新成果显示,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可以在人体免疫T细胞内对45个与HIV入侵宿主相关的基因进行特殊编辑分析,保护T细胞免受HIV病毒的侵入、整合、转染。这对于彻底清除HIV病毒、预防和治愈艾滋病有重要意义。再比如今年10月,一篇关于利用CRISPR-Cas9技术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症的论文,在美国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这给镰状细胞贫血症患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

类似镰状细胞贫血症和HIV这样的世界性医学难题,都可以用CRISPR技术来进行治疗,这显示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力。

许多科学家认为,该技术最有希望问鼎下一届诺贝尔化学奖。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科研人员能够敲除掉任意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其应用前景广阔,比如,通过基因改造使作物产生抗病基因来提高产量、构建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构建微生物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以及直接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疾病治疗等。今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学家也宣布将把CRISPR技术应用于人体,以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不难想象,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CRISPR的应用诞生。

更加让医学界和社会关心的是,基因编辑或许是消除很多疾病的唯一方法。比如现在已经知道有5000多种遗传变异与基因编码错误有关,测序技术每年能帮助发现300多种类似病因,这些疾病甚至有些只有10亿分之一的患病几率。

No.4 污水转化为可饮用水

新的净水系统,一个处理器可以产出够十万人饮用的净水。减少污水,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这将是造福人类的创新。

nlc202309090054

评论: 据估计,世界上每天有超过7亿人口饮用不安全的水,大约10%的疾病由污水导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0多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受污染的水和极差的卫生条件。

新的污水净化技术,虽然本质上不能算上高科技的产品,但是实际应用过程却又很多难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比如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夫人美琳达·盖茨通过他们自己的基金会,向世界面临的水污染问题发出挑战。据英国《镜报》1月6日报道,近期,为了支持一台能在几分钟内将未处理的污水转化为饮用水的设备,比尔·盖茨竟然大口喝掉了一杯由人类排泄物净化成的引用水。

目前将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处理到饮用水平不是什么新的理念。间接饮用的方式已经在世界多地有所尝试,例如新加坡的NEWater项目,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行一系列的高级处理,达到NEWater的要求标准,之后进入自然水库,达到间接饮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一些大城市,如圣迭戈、洛杉矶、萨克拉门托正在考虑发展再生水的直接饮用项目以满足未来对供水的要求。这促使了美国水工业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如何提高处理的可靠性、保障公众健康以及心理可接受。直接饮用的一个显著优点是供水接近于用户,无需远距离调水。这种优点是间接饮用所不具备的,间接饮用往往需要长距离将水输往水库进行存储,长距离的泵送需要非常高的能耗。

中国目前尚无再生水直接饮用的案例,相关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更是缺乏。目前中国城市水资源匮乏,不得不依靠大范围远距离调水来解决问题;而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则更不够完善,改善广大农村饮用水问题也刻不容缓了。中国亟需将污水转化为可饮用水的技术和装备,这类净水设备的需求潜力也非常巨大。

No.5 无创无细胞胎儿DNA检测

目前针对遗传疾病的初步检测方法主要是血液检查和超声。由于假阳性偏高,往往需要更具侵入性的手段来核实,比如羊水穿刺和绒毛取样。而后者不仅会增加流产机率而且对孕妇来说是很大的精神压力。新的无创检测,不需要胎儿细胞,直接测试母血中的胎儿DNA,显著降低了假阳性,带给准父母们更多的确定性。

评论:与传统的血液生化和超声NT筛查唐氏综合征相比,无创胎儿DNA检测的优势在于准确率非常高。无创检测测的是胎儿游离在母体血液里的DNA,并使用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分辨出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而且整个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非常严格。其优点是准确率达99%以上,比传统唐氏筛查手段高;缺点是价格贵,每次检查费用要3000多元。

在中国,由于放开二孩的影响,高龄产妇日渐增多,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可能接受这项测试。这种革命性的方法为全球无数的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诊断。

No.6 基于蛋白标记物的癌症筛查

为了早期发现癌症,科学家多年来专注于血液或尿液中单个蛋白质的浓度变化,或者基因突变。然而,相对较差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预测值限制了这些测试的诊断准确度和临床效用。这种新的筛查锁定某些蛋白的结构变化,即时追踪,并能分辨哪些来自正常细胞哪些来自癌细胞。早期试验结果令人鼓舞,不仅有百分百的灵敏性,还有很高的特异性。便宜而准确,新的检测平台正在进驻美国各大实验室。

评论:如今,癌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杀手”。我国每年新增300万癌症患者,另有220万患者丧生。癌症患者求医时,大多处于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很低。相比之下,很多早期癌症患者的治愈率在80%以上。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想要在癌症扩散前就作出准确诊断绝非易事。

中国人在此领域亦有贡献。清华大学罗永章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可用于肝癌患者的检测,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使用。这也标志着首个由我国科学家定义、并获准用于临床的广谱肿瘤标志物的诞生,对提高癌症诊疗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今年,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证实IgG半乳糖基化(galactosylation)分布是多种癌症类型中用于癌症筛查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标记物。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1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

蛋白质生物标记物对于个体化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在血浆或尿液中循环的蛋白质标记物无需任何大的侵入就可以获取。基于蛋白标记物的癌症筛查技术,未来将在人类战胜癌症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No.7 行动自如的智能假肢

多年来,假肢已经能够模仿一些自然运动,并且大大提高了截肢者和瘫痪者的生活质量。最近研究发现大脑指挥肢体运动的神经信号可以被电脑解码。在脑子里植入一个芯片,就有可能自如地控制轮椅和假肢。

评论:假肢本身就是一种仿生的机械 / 机电产品,冠以智能是强调其具有主动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目前假肢仿生和智能水平都还是非常初级的。随着机械、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主动伸膝的动力膝关节、运动灵活精巧的多指多自由度假手等高性能仿生智能假肢不断推向市场,植入式骨整合假肢也日臻完善。

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 2005 年设立了一项重点基金,资助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和语音控制系统 )、清华大学 ( 肌电控制系统 ) 和东北大学 ( 脑电控制系统 ) 联合研制多指多自由度仿生假手。但该技术的成熟依赖机器人技术、生物信息、信息科学、生物材料、微型技术、显微外科等多种领域中的技术互相结合。

中国的老龄化潮流正在汹涌到来,相比国外的产品,中国的智能假肢产品非常少见。要实现科学地从对人体功能状态评估到适当的假肢组合方案选择和对人机一体化系统的调试,智能假肢的研发还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来提高假肢工作的可靠性和尽可能降低的成本,使其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nlc202309090054

No.8 首个治疗女性性欲障碍的药物

市场上已经有好几种药物可以解决男性性功能障碍。但是没有一个针对女性性欲低下的问题。跟男性的类似问题一样,这也是一种病,叫做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HSDD)。每十个绝经期前的女性中,就有一个有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家庭和谐,还会直接影响男性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损害夫妻感情,成为很多家庭的难言之隐。

2015年,FDA批准了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flibanserin(氟班色林,商品名:Addyi),第一种用于治疗女性性欲障碍(HSDD)的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望将女性患者的性欲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评论:今天的女性,皆是家庭、社会双重角色的承担者,而社会竞争的加剧给职业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击,更容易造成性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手术与创伤、精神心理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均可以引起性功能障碍。良好的两性关系对今天的家庭和睦非常重要,以至于氟班色林的批准被上升到“女权主义”的胜利的高度。的确,FDA批准了大约20余款药物用于男性性功能障碍治疗,却未批准任何一款药物用于女性,由此引起了一些女性团体对FDA双重标准及性别歧视的指责。此前FDA拒绝了2次flibanserin,因这种药物疗效一般,还可能引起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但FDA顾问小组2015年6月意外以18票对6票的表决结果对其放行。咨询委员会建议称,虽然flibanserin药效并不显著,但对某些患者具有积极意义。所以,一个药物的推出,背后的逻辑可能是一种社会正常秩序维持和家庭正常关系持续的需要。

No.9 无隙远程监控

数以百万计的病患将直接受益于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监测你的每次呼吸,心跳,出汗或身体化学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对这些改变的反应往往意味着生或死。新的无隙远程监控设备,分分钟收集数据,准确分析后直接传送给医生和患者,及时应对,拯救生命。

评论:远程监控技术将能够让医生与患者之间进行有效地连接,而在此前,这是不可能出现的。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同时节省医生与患者的体力与资金。如今,医生可以利用自动化机器人来对监控患者,包括治疗过程之前、期间和之后的一切监控在内。苹果的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和健康数据平台HealthKit,谷歌的GOOGleFit,微软的健康管理平台Microsoft Health,让用户可以通过相关硬件获取体能生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百度和TCL合作的智能手环,中兴的GrandWatch,华为的Talk BAnd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也都具有健康实时监测和提醒的功能。显然,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实际上发挥了“市场看不到的手”的力量。

No.10 脑血管血栓回收支架

多年来,FDA批准的用于去除凝块的唯一的治疗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惜,tPA只在不到1/3的患者中有效。血栓回收支架,定位放入后,可以网住血栓,借助机械力量将其取出。临床试验发现,tPA加血栓回收支架,疗效明显好于只用tPA的治疗。

评论:据统计,城市中脑血管疾病死亡居各种死亡首位。而缺血性中风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86%。大脑细胞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首先会休克,接着开始慢慢死亡,所以缺血性中风后的急救至关重要。血管内的凝块必须在3-6小时内去除,以防止造成长期残疾,脑损伤或死亡。脑血管血栓回收支架通过手术植入支架,用来打开阻塞了的动脉,目的只有一个,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避免病人和家属造成精神和肉体上受双重打击。这样的产品,每个人都需要了解。

十大创新排行榜

上一篇: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是怎样写的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毛毛虫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