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古诗词鉴赏

2024-04-27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古诗词鉴赏(通用4篇)

篇1:《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古诗词鉴赏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②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解析 颈联承接颔联写塞外风光。角声四起,和着北风,或高亢嘹亮,或呜呜咽咽;原州城外,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教人不禁顿起哀思。作者耳闻声声塞角,呼呼北风,面对绝漠孤城,一脉冰河,内心涌起无尽的感慨。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异乡”“独上”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首联采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中间两联写塞外风光。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日暮时分,极目望去,眼前看到的只有边塞的雁,心中不由涌起无尽的愁怨。作者耳闻塞角,目睹冰河,不禁感慨万千。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全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篇2:《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古诗词鉴赏

原文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译文

身在异乡,什么地方最能引发忧愁呢?那就是独自登上这边的层楼。

暮色渐渐降临,昏黄中只见北来的大雁飞向南,地域荒凉寒冷,往西去更没有郡州。

塞上的号角声,时而高越时而低咽响在楼头,一条辽远的泾河,被冰封住再不能东流。

你作清贫的小官,我在异乡客居滞留,此中的离愁别恨,一样都悠长难收。

注释

原州:辖今甘东宁南交界处,州治临泾(今甘肃镇原)。

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牵愁:牵动愁绪。

边城:边境附近城镇。

北来:从北面飞来。

塞角:边塞上报时的号角。咽:低咽。

泾河:即泾水,北源出甘肃平凉,南源出甘肃华亭,东南流入渭水。

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贫官:清贫的官宦。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贲是诗人的同乡抑或朋友,均不详。不过,诗既呈献给他,显然关系亲密。原州,北末时辖境相当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属当时的边疆地区。诗人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在陕州城东郊。他何时、何因跑到原州这个边城作客,情况不详。

创作背景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是北宋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抒写羁旅客愁。首联以问句呼起,点明忧愁因独上边城城楼望远,但见满目荒寒引起。颔联渲染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言置身于无尽头的孤寂之感。颈联由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尾联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全诗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

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先是自问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远城楼,这就足“答案”。身处异乡,就已令人孤寂忧愁的了,更何况是客子伶仃一人独自登上偏远边城城上之楼呢。站在边城高处,就能极目远眺,边地景色一览无余。就是这带有边地特征的景色,最能牵动客子心中之愁,此意虽然诗人没有明说,但却蕴情于景。借助逼真的画面予以展现。这就既为下文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体旋律,颇有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式的开头风格。

颔联开始抒写塞外风光。“日暮北来惟有雁”,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北归雁群,尽管是“平沙万里绝人烟”,但却仍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难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诗人的家同本在中原,但却不得不滞留两北边陲一望着那越飞越远的雁儿,令作者伤感。“地寒西去更无州”,虽说现在还是秋天,然而边地冬季来临甚早,早已天寒地冻,衰草连天了。从此再往西去,已经没有朝廷的州郡了。想到自己就像那身不由己无依无靠的蓬草,被寒风一吹,就流落到了这边远荒凉的原州边城了,作者不由得悲从中来。

颈联紧承上文进行情景描述。“数声塞角高还咽”,处在凄凉哀愁情绪中的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军中号角,就不禁在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几多哀愁:“一派泾河冻不流”,诗人此刻站在原卅城上,放眼望去,只见泾河之水早已被冻住不流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让这种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面对这样的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闻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无穷无尽的感慨了。

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这两句是说:你在异乡作小官,我在异乡作异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两人都难以收拾的。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抒情,则感情悲怆;写景,则景象萧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时代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魏野

篇3: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

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3],

一派[4]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5]我为客,

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释】

[1]原州:辖今甘东宁南交界处,州治临泾。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2]牵愁:牵动愁绪。

[3]塞角:边塞上报时的号角。咽:低咽。

[4]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5]贫官:清贫的官宦。

【阅读指津】此诗首联采用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式的开头,作者稍作了些变换,出、对句位置颠倒,并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

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部分,写的是塞外风光。在“日暮乡关何处是”时,眼前看到的只有“惊风吹起塞鸿群”,“衡阳雁去无留意”,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由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瀚海阑干百丈冰”,“平沙万里绝人烟”,“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根本没有什么“大漠孤烟直”,根本没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黄沙碛里本无春”,“纵有春来何处知”。接下去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和着“北风卷地白草折”,呜呜咽咽的,直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塞水不成河”,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教人不禁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思。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根本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与盛唐时的高适和岑参不同,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此诗可设题和考查方向,一是在写法上,二是在情感上。如这样来设题:1.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一幅苍凉萧瑟的边塞风光图。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2.对作者的情感作简要分析。回答关键词:孤独、凄凉、郁闷、无奈。

如果考查难度加大,也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设问:古今登楼,几多情思。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而魏野在本诗中也有独自登楼的行为,请简要分析两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答题的关键点在:同与异——同: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异:李煜被囚于宋,登楼只见缺月、梧桐、深院,由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魏野作客异乡,借登楼所见的“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描述了边塞的凄苦之境,由此引发思乡之情。

摘要:<正>异乡何处最牵愁~([2])?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3]),一派~([4])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5])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注释】[1]原州:辖今甘东宁南交界处,州治临泾。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2]牵愁:牵动愁绪。[3]塞角:边塞上报时的号角。咽:低咽。[4]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

注释

篇4: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

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3],

一派[4]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5]我为客,

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释】

[1]原州:辖今甘东宁南交界处,州治临泾。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2]牵愁:牵动愁绪。

[3]塞角:边塞上报时的号角。咽:低咽。

[4]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5]贫官:清贫的官宦。

【阅读指津】 此诗首联采用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式的开头,作者稍作了些变换,出、对句位置颠倒,并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

中间两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部分,写的是塞外风光。在“日暮乡关何处是”时,眼前看到的只有“惊风吹起塞鸿群”,“衡阳雁去无留意”,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由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瀚海阑干百丈冰”,“平沙万里绝人烟”,“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根本没有什么“大漠孤烟直”,根本没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黄沙碛里本无春”,“纵有春来何处知”。接下去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和着“北风卷地白草折”,呜呜咽咽的,直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塞水不成河”,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教人不禁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思。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根本没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与盛唐时的高适和岑参不同,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

此诗可设题和考查方向,一是在写法上,二是在情感上。如这样来设题:1.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一幅苍凉萧瑟的边塞风光图。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2.对作者的情感作简要分析。回答关键词:孤独、凄凉、郁闷、无奈。

上一篇:在意的反义词下一篇:邗江区运输管理处考勤考绩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