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2024-04-14

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共5篇)

篇1: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千阳县蚕桑工作站 作者:胡小军

近年来,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工作按照“围绕蚕桑产业、培训新型蚕农、发展一村一品,促进蚕农增收”的要求,依托蚕桑基地资源,大力开展科技蚕农培训。蚕农科技培训实施三年来,全县确定小寨村、新西村、新中村、英明村、冉家沟村、王家庄村、曹家塬村等10个蚕农培训村,开展培训156场次,培训蚕农12680人次,培养蚕农土专家100名,有力地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蚕桑产业发展水平。

新西村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村,亩养蚕达到2.5张,亩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村蚕农张让让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多用途省力化蚕架,申请了国家专利,在全县周边县区已推广5000套,仅制作成本节约费用41万元,实现了设施养蚕技术重大突破。水沟镇新中村蚕农开展桑树配方施肥,建设优质桑园示范方200亩,亩产叶量达到2000公斤,亩养蚕达到2.5张以上,全村养蚕张数由2006年前的120张提高到今年的260张,蚕农直接增加经济收入11万元。柿沟乡英明村蚕农不尽掌握了植桑养蚕实用技术,而且学会了良桑苗繁育技术,利用当地水利条件积极开展桑苗繁育,仅去年繁育良桑苗一项就为蚕农格外增加收入80万元,开辟了蚕农增收新渠道。蚕农科技培训工作实施以来,10个蚕桑生产示范村蚕农栽桑养蚕水平明显提高,新优技术全面推广,蚕农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新优技术转化率达到95%以上,直接为蚕农增加收入350多万元。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1、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抓培训。蚕农科技培训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促进蚕桑“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蚕业的一项基础工程。为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站上及时成立了蚕农科技培训领导小组,由县蚕桑工作站站长任组长,各有关乡镇蚕技站站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蚕桑站),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日常工作,下发了《关于蚕农科技培训规划》,将项目实施纳入蚕技站岗位责任制考核,并于每年年初在实施村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各项培训工作,与蚕技站、培训村分别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真正将培训任务落到了实处。各有关村组都把项目实施做为实现蚕桑提质增效的一件大事,落实了包抓人员,加强项目村指导和管理,积极搭建专门班子,由村主任全面负责,认真细致地做好培训蚕农落实、人员组织、培训教室准备、建档立卡和资料整理等工作,做到了培训教员、学员、培训教室三落实。乡镇蚕技站也按照项目实施合同,抓紧遴选培训人员,编写培训教材,下到项目村,高质量、多形式搞好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完善培训资料,在全县形成了实施蚕农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

2、精心组织,整合资源抓培训。为了保证蚕农科技培训取得实效,我们立足全县蚕桑生产实际,积极整合技术培训资源,丰富完善培训内容,全力投入蚕农科技培训。一是组建培训队伍。乡镇蚕技站结合项目村蚕桑生产实际,在蚕技人员中优中选优,精心挑选技术能力过硬,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具体负责示范村的技术培训工作,并遴选有一定科技素质的村组干部和示范大户担任培训班班主任、班长。项目共遴选培训老师10名、班干部21名,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实施质量。二是编印培训教材。按照“通俗易懂、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聘技术专家编写了《桑苗繁育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饲养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养蚕技术》系列科技扶贫蚕农培训资料统一印制2000余册,并通过市农事直通车节目制作技术光碟150张,编辑科技扶贫蚕农培训光碟100张,配套免费发放到蚕农手中,确保每个基本学员人手一套培训教材。三是制定严格要求。在项目实施中,对培训老师和班干部严格要求,每班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0天,每名培训老师根据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得少于10次,以确保培训效果。

3、突出重点,围绕环节抓培训。在实施蚕农科技培训中,我们始终以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统揽蚕农科技培训,立足各村不同生产实际,确定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全力提高培训效果。全县7个科技扶贫蚕农培训村,依据桑园面积、养蚕张数、设施建设、户均养蚕、张产茧量等基本情况,从桑苗繁育、桑园管理、小蚕共育、设施推广、蚕病防治等各个环节分村组分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解决蚕农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围绕水沟镇新中村大棚养蚕示范点,组织培训技术人员,聘请宝鸡市蚕桑果树工作站高级农艺师郭延虎等专家,开展大棚养蚕、方格蔟使用等技术培训。止9月底累计开展奶畜培训24场次,培训农民160人次。二是围绕柿沟冉家沟、英明桑苗繁育示范点,依托宝鸡市蚕桑专家大院柿沟蚕桑院技术力量,积极开展新桑品种繁育试验推广、新桑品种的繁育技术培训。冉家沟村二组冉拴科,在蚕技人员的精心培训下,积极投身桑苗繁育,开展标准化繁育技术,去年育苗收入上万元。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全村繁育桑苗20亩以上,亩均育苗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三是围绕文家坡曹家塬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村,组织培训人员“结对子、联农户”,聘请省园艺蚕桑站牛虹和省蚕研所苏超等蚕桑专家,引进示范桑、蚕新品种,开展桑园管理、大棚养蚕、省力化蚕台、改良簇具、蚕病防治等技术培训,止9月底累计开展蚕桑科技培训82场次,培训蚕农6680人次。蚕农科技培训在南寨镇小寨村开展后,四组蚕农李勤太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规范化桑园管理和标准化养蚕技术,植桑养蚕水平迅速提升,去年养春蚕1张,产茧达52公斤,实现产值1040元,成为全县新的高产典型户。四是围绕张家塬镇王家庄村高产桑园建设,大力开展桑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桑园管理技术培训,王家庄村二组蚕农王积功,从事蚕桑生产时间较长,但由于文化程度限制,技术水平提高较慢,参加科技扶贫蚕农培训后,他很快掌握了高产桑园管理技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产难题,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更新栽植桑园5亩,使桑园亩产叶量达到3000公斤,2008年养蚕10张以上,年收入达1.2万多元,他家的桑园成为了北方高产第一园。

4、多措并举,创新形式抓培训。在搞好集中培训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拓创新,多途径出击,多形式并举,全力提升培训效果。一是结合“科技之春”、“三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培训人员,采取跟集赶会等形式,深入乡村开展蚕桑科普宣传,下到田间地头对蚕农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迅速提高蚕农生产技能。年开展科技扶贫蚕农培训科普宣传70场次,接待群众咨询达431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开展现场指导210场次。二是与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遴选组织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蚕桑生产科技大户和村组干部,积极参与培训,深化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范围,为农村培养一批“带不走”的蚕桑生产高级人才,先后培训蚕农土专家、田秀才近百名。三是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紧密衔接,按照“1带20”工作模式,以加强科技示范户带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科技培训为关键,大力开展“增产增收竞赛、示范户现身说法、科技入户调研、蚕技人员技能提升”四大活动,在项目实施7个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40户,辐射带动农户达1340户,推广主推技术10项,引导发展家乐、兴达蚕桑专业合作社2个。四是结合实际,在项目区7个蚕桑示范村,深入扩展落实蚕技人员与蚕农“手把手教、人对人帮、户联户带;专家指导、利益诱导、蚕农互动”百千万培训工程,蚕桑专家大院培训蚕农土专家,土专家培训高级蚕农,高级蚕农帮助带动养蚕能手,全县培育蚕农土专家100名、高级蚕农1000名、养蚕大户10000户。通过蚕农科技培训实施,真正把“好地务好桑、好桑养好蚕、好蚕结好茧、好茧卖好价”技术要诀真正传授给广大蚕农,极大地提高了广大蚕农的作务水平。

5、严格标准,强化管理抓培训。为了确保蚕农科技培训每个环节标准要求,我们严格程序,强化管理,努力建设高质量项目。一是抓建章立制。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制订了培训班管理制度、检查验收制度和月季报制度三项制度,明确落实了班主任职责、培训教师职责、班长职责三项职责,统一制作印制,做到了制度上墙、职责到手;并设计制做了培训蚕农花名册,培训卡,培训台账和项目村基本情况登记表、蚕农登记表、培训班考勤表、培训月报表,统一规格印制,发放到各培训村和培训人员手中。二是完善培训档案。各乡镇蚕技站积极与示范村联系,制定出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制作培训课表;由办公室下发统一规格,对培训蚕农认真登记,发放培训卡,详细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每次培训结束后,认真填写培训台账,由培训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一式两份留档。同时,结合培训工作,积极收集培训照片、影像资料和典型事例,及时反映培训进展情况。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项目实施效果,我们公布项目目标内容和管理办法等,定期跟踪发布实施情况,同时,各乡镇蚕技站定期下到培训村,检查了解情况,监督培训人员工作,积极查漏补缺。县项目办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各项目村,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民等方式,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培训开展情况,了解蚕农的满意程度,全力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在蚕农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广大蚕农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一是开展科技培训方式不够丰富;二是科技培训的硬件设备比较缺少,配套设施相当滞后;三是随着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劳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增添措施,切实把蚕农科技培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篇2: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新西村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村, 667 m2桑园养蚕达到2.5张, 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该村蚕农张让让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多用途省力化蚕架, 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全县及周边县区已推广5000套, 仅制作成本节约费用41万元, 实现了设施养蚕技术重大突破。水沟镇新中村蚕农开展桑树配方施肥, 建设优质示范桑园13.33 hm2, 产叶量达到2000 kg/667 m2, 养蚕达到2.5张以上, 全村养蚕张数由2006年前的120张提高到今年的260张, 蚕农增加直接经济收入11万元。柿沟乡英明村蚕农不尽掌握了植桑养蚕实用技术, 而且学会了良桑苗繁育技术, 利用当地水利条件积极开展桑苗繁育, 仅去年繁育良桑苗一项就为蚕农格外增加收入80万元, 开辟了蚕农增收新渠道。蚕农科技培训工作实施以来, 10个蚕桑生产示范村蚕农栽桑养蚕水平明显提高, 新优技术全面推广, 蚕农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新优技术转化率达到95%以上, 直接为蚕农增加收入350多万元。

1 健全机制, 形成合力抓培训

蚕农科技培训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促进蚕桑“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蚕业的一项基础工程。为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站上及时成立了蚕农科技培训领导小组, 由县蚕桑工作站站长任组长, 各有关乡镇蚕技站站长为成员, 下设办公室 (蚕桑站) , 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日常工作, 下发了《关于蚕农科技培训规划》, 将项目实施纳入蚕技站岗位责任制考核, 并于每年年初在实施村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 全面安排部署各项培训工作, 与蚕技站、培训村分别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 真正将培训任务落到了实处。各有关村组都把项目实施做为实现蚕桑提质增效的一件大事, 落实了包抓人员, 加强项目村指导和管理, 积极搭建专门班子, 由村主任全面负责, 认真细致地做好名单落实、人员组织、培训教室准备、建档立卡和资料整理等工作, 做到了培训教员、学员、培训教室三落实。乡镇蚕技站也按照项目实施合同, 抓紧遴选培训人员, 编写培训教材, 下到项目村, 高质量、多形式搞好培训, 建立培训档案, 完善培训资料, 在全县形成了实施蚕农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

2 精心组织, 整合资源抓培训

为了保证蚕农科技培训取得实效, 我们立足全县蚕桑生产实际, 积极整合技术培训资源, 丰富完善培训内容, 全力投入蚕农科技培训。一是组建培训队伍。乡镇蚕技站结合项目村蚕桑生产实际, 在蚕技人员中优中选优, 精心挑选技术能力过硬, 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担任培训教师, 具体负责示范村的技术培训工作, 并遴选有一定科技素质的村组干部和示范大户担任培训班班主任、班长。项目共遴选培训老师10名、班干部21名, 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实施质量。二是编印培训教材。按照“通俗易懂、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选聘技术专家编写了《桑苗繁育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大蚕饲养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养蚕技术》系列科技扶贫蚕农培训资料, 统一印制2000余册, 并通过市农事直通车节目制作技术光碟150张, 编辑科技扶贫蚕农培训光碟100张, 配套免费发放到蚕农手中, 确保每个基本学员人手一套培训教材。三是制定严格要求。在项目实施中, 对培训老师和班干部严格要求, 每班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0天, 每名培训老师根据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得少于10次, 以确保培训效果。

3 突出重点, 围绕环节抓培训

在实施蚕农科技培训中, 我们始终以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统揽蚕农科技培训, 立足各村不同生产实际, 确定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 全力提高培训效果。全县7个科技扶贫蚕农培训村, 依据桑园面积、养蚕张数、设施建设、户均养蚕、张产茧量等基本情况, 从桑苗繁育、桑园管理、小蚕共育、设施推广、蚕病防治等各个环节分村组分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着力解决蚕农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围绕水沟镇新中村大棚养蚕示范点, 组织培训技术人员, 聘请宝鸡市蚕桑果树工作站高级农艺师郭延虎等专家, 开展大棚养蚕、方格蔟使用等技术培训。截止2008年9月底累计开展奶畜培训24场次, 培训农民160人次。二是围绕柿沟冉家沟、英明桑苗繁育示范点, 依托宝鸡市蚕桑专家大院柿沟蚕桑院技术力量, 积极开展新桑品种繁育试验推广、新桑品种的繁育技术培训。冉家沟村二组冉拴科, 在蚕技人员的精心培训下, 积极投身桑苗繁育, 开展标准化繁育技术, 去年育苗收入上万元。在他的宣传带动下, 全村繁育桑苗1.33 hm2以上, 667 m2育苗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三是围绕文家坡曹家塬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村, 组织培训人员“结对子、联农户”, 聘请省园艺蚕桑站牛虹和省蚕研所苏超等蚕桑专家, 引进示范桑、蚕新品种, 开展桑园管理、大棚养蚕、省力化蚕台、改良簇具、蚕病防治等技术培训, 截止2008年9月底累计开展蚕桑科技培训82场次, 培训蚕农6680人次。蚕农科技培训在南寨镇小寨村开展后, 四组蚕农李勤太积极参与, 认真学习规范化桑园管理和标准化养蚕技术, 植桑养蚕水平迅速提升, 去年养春蚕1张, 产茧达52 kg, 实现产值1040元, 成为全县新的高产典型户。四是围绕张家塬镇王家庄村高产桑园建设, 大力开展桑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桑园管理技术培训, 王家庄村二组蚕农王积功, 从事蚕桑生产时间较长, 但由于文化程度限制, 技术水平提高较慢, 参加科技扶贫蚕农培训后, 他很快掌握了高产桑园管理技术, 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产难题, 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 更新栽植桑园0.33 hm2, 桑园产叶量达到3000 kg/667 m2, 2008年养蚕10张以上, 年收入达1.2万多元, 供桑园成为了北方高产第一桑园。

4 多措并举, 创新形式抓培训

在搞好集中培训的同时, 我们积极开拓创新, 多途径出击, 多形式并举, 全力提升培训效果。一是结合“科技之春”、“三下乡”活动, 积极组织培训人员, 采取跟集赶会等形式, 深入乡村开展蚕桑科普宣传, 下到田间地头对蚕农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 迅速提高蚕农生产技能。年开展科技扶贫蚕农培训科普宣传70场次, 接待群众咨询达4310人 (次) , 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 开展现场指导210场次。二是与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 遴选组织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蚕桑生产科技大户和村组干部, 积极参与培训, 深化培训内容, 扩大培训范围, 为农村培养一批“带不走”的蚕桑生产高级人才, 先后培训蚕农土专家、田秀才近百名。三是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紧密衔接, 按照“1带20”工作模式, 以加强科技示范户带动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科技培训为关键, 大力开展“增产增收竞赛、示范户现身说法、科技入户调研、蚕技人员技能提升”四大活动, 在项目实施7个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40户, 辐射带动农户达1340户, 推广主推技术10项, 引导发展家乐、兴达蚕桑专业合作社2个。四是结合实际, 在项目区7个蚕桑示范村, 深入扩展落实蚕技人员与蚕农“手把手教、人对人帮、户联户带, 专家指导、利益诱导、蚕农互动”百千万培训工程, 蚕桑专家大院培训蚕农土专家, 土专家培训高级蚕农, 高级蚕农帮助带动养蚕能手, 全县培育蚕农土专家100名、高级蚕农1000名、养蚕大户10000户。通过蚕农科技培训实施, 真正把“好地务好桑、好桑养好蚕、好蚕结好茧、好茧卖好价”技术要诀真正传授给广大蚕农, 极大地提高了广大蚕农的作务水平。

5 严格标准, 强化管理抓培训

篇3: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一、粮食要增产,政策是关键。安阳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组织和领导,先后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长的粮食增产行动指挥部、防讯抗旱指挥部、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导小组等,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在粮食生产关键时节,防灾减灾紧急关头,上级领导奔走一线,基层干部蹲守一线,农技人员驻扎一线。建立了四项机制,即目标责任制,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政府签定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把粮食生产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县、乡领导包组织、技术人员包服务的“双包”责任制;领导示范制,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按照目标要求,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三层督导制,县领导、农业局班子成员、技术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的农业生产一线,督查指导粮食生产。

二、高产示范,典型带动,为粮食的均衡增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安阳县以高产创建为抓手,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水平。采用“行政推动、项目带动、技术集成、企业参与、专家领军、农技唱戏”的运作机制,创建高产平台,共安排实施小麦高产创建总面积1亿平方米,其中万亩方5个,千亩方5个,百亩方7个,十亩超高产攻关田10个,高产创建整体推进乡两个。示范区以河南农业大学国麦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由市、县农技站具体实施,安阳县及时制订了小麦高产创建栽培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对万亩示范方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栽培管理,选派高级农艺师于麦播前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涉及的村逐村记性播前培训。特别针对近年小麦生产中出现的诸如整地质量、播深、播量、病虫害防治等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予以解决,实现了农业、科研、教学、企业“横向联动”的农技推广新方式,强大的科技支撑为小麦高产提供了保证。

三、专家下乡,技术上马,科技网络的健全促进了粮食增产。强化科技支撑是该县粮食生产的一大亮点,体现在一下一上,农业专家下乡,先进应用技术上马,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打通“最后1公里”,同时抽调8名县级专家和100名技术指导员,从全县608个村遴选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服务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通过机制创新,建立了一条“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农户”的农业技术快速转化通道。

四、认真组织百名农技人员包百村活动。该县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包户责任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因时因地指导农民。创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利用广播、电视、“农信通”、12316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服务;通过培训、咨询、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增强示范户选择吸纳先进技术,采用新品种的能力等等。专家组根据墒情、苗情、农情,及时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等宣传资料7万余份,出动农业科技直通车100多次,制作技术光盘30多张,在电视台举办麦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专题技术讲座10余期。

五、良种配良法,才能夺高产。该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达4亿平方米,大力推广“一集成五统一”高产创建模式,将秸秆还田、科学运筹肥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和物质等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

篇4: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industry

point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发达国家均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据统计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国内部分先进省市也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它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若干做法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可以更好地为加快青岛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及借鉴。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与经验

美国通过立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经济遇到了严峻挑战, 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以抗衡来自西欧和日本等国的挑战, 美国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创立科技创新引导战略, 从1980年到1987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促进科技进步以应对来自德国和日本的挑战, 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多项法案在国会通过, 《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是其核心法案, 这一法案又称《拜杜法案》, 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辅助法案, 包括:《联邦技术转让法》和《贸易与竞争法案》, 以及《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案》和《小企业创新开发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法规。除此之外, 美国国会还颁布了相关的行政命令, 其目的是使政府以高校为依托, 有计划地建立产学研中心, 这样既能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 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师, 又能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发挥政府资源推动民间资本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联邦技术向民间的转移, 实现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和民用化。 (2) 美国政府还设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 像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专门负责管协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 (3)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联邦政府向高校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来资助其科研活动;通过先进技术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 加速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先进技术的转化。就这样美国政府通过立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德国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德国政府重视科技界、高校、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交流, 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 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因此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合作把各种方法、创意和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成熟的新产品。德国设立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不同的创新联盟由于目标计划的不同, 名称也不相同。如国家高技术战略“创新联盟”——主要是为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 目的是共同开发未来会对国家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技术, 以期实现国家战略;“创新网络计划”是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盟, 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精英团体计划”则是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地区组成的联盟, 主要是支持发展尖端技术的。它们名称虽不同, 其实质都是促进经济界和科技界的结合而建立起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整体创新。像那些具有地域背景的创新联盟同时也是增强所在地域的区位优势, 参与到全球创新基地的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德国还采取了若干措施鼓励产学研之间的人员有序流动, 很多的联邦政府科研计划在项目申请阶段就明确提出要在产学研结合体系下进行, 这一系列措施大大缩短了创新知识到新产品的转化时间使研究成果得以迅速转化应用。

日本通过技术转移机构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为应对泡沫经济的破灭, 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20世纪90年代日本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为了能够从资金上支持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 日本通过了《中小企业创作活动促进法》, 依据此法的“创造性技术研发辅助金制度”, 研发型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优惠的财税政策;为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制定了《关于促进大学等的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业转让的法律》 (简称《TL0法》) , 该法案的目的是通过专门机构来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的转让转化,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开拓新的产业, 最终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中介机构一般叫“技术转移机构” (简称TLO) , 是从大学等获取研究成果的同时实现专利化, 并对专利进行市场性评价, 在对企业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转让服务的组织。它的具体工作流程图——首先是发掘、评价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其次向专利局申请研究成果使之专利化——让企业有权利使用这些专利——最后从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返给大学及其发明者, 作为他们的研究费。TLO从组织形态上主要有四种:采用财团法人形式创办的TLO、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创办的TLO、学校法人内设立的TLO、由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等几个大学共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TLO。根据出资方的不同, 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模式运行。TLO沟通了大学和企业, 大大地降低了科技成果的信息不对称性,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使高校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迅速有效地向民间企业转让。

经验与启示

上述发达国家的成果转化体系和做法, 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 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发达国家成果转化的做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制定了完备的政策法律体系, 如美国的《拜杜法案》、日本的《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德国的《科学技术法》等, 通过调整科研成果所有权, 使高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为高校科技商业化提供了政策与法律保障,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二是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如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日本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等, 它们不仅从事科研创新还深入到技术转移和推广中, 通过市场调研, 向最合适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的服务, 从而使高校科研院所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向民企迅速有效地转让, 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架构起桥梁, 成为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三是重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它有着双重身份——产学研的引导者和成果转化的受益者, 政府注重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加大企业的研发力量, 引导产学研重心向企业转移。如德国《中小企业进步法》就是为了专门资助中小企业进步而设立的, 并且政府还将科学基金中68.8%的经费用于资助企业界实用技术的研发工作。美国设立的小企业管理局负责实行贷款担保计划、小额贷款计划等各种担保和贷款计划, 帮助企业获取资金。它们这种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做法

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是我们国家最早设立的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时又是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单位, 而西安光机所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的大胆实践探索与成效, 被称作是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西光所模式”, 它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若干做法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关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

“中关村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模式, 它既是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模式, 又属于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原动力的内生型发展模式, 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创新的主体, 通过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对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 以知识经济引领经济增长的模式。中关村走的是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 中关村的产学研合作有三种模式: (1) 项目纽带合作模式指的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签订的技术合同是以具体项目为纽带, 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模式, 合作或创新也仅限于在项目期限内, 一旦项目结束, 双方的合作关系也随即解除。 (2) 建设平台合作模式指的是大学和企业、科研院所以平台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合作, 他们共同投入资源组建平台。 (3) 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有契约型和实体型两种形式, 是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创制技术标准、攻关共性技术建立的产业技术联盟, 这样做是为了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技术的联合创新, 同时还可以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模式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目前已经构筑起“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程孵化体系, 做到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多元孵化。而园区孵化器也已成功转型成为“高端专业增值服务型”, 形成了一个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搭建的, 多元化运作、多功能的孵化协作网络增值服务平台。

武汉光谷——大学科技园“四级跳”模式

1984年, 东湖高新区开始筹建;2001年, 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即“武汉·中国光谷”。光谷为加快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逐步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级跳”模式。见下图: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策的引导, 光谷的优势在于政策的先行先试:首先是出台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 这又被称为“黄金10条”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对知识产权一年内未转化的这种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 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拥有处置权及转化收益中至少70%。光谷出台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明确支持武汉高校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 并在借鉴中关村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策和技术经纪人制度等。其次出台了人才方面相关政策:为确保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以“3551光谷人才计划”为抓手, 加快人才服务环境建设。最后在资本运营方面, 光谷充分发挥金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创业, 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 积极培育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 完善高科技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等以期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西光所——四位一体与四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目前西光所在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的大胆实践探索与成效, 被称作是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西光所模式”。“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体是指通过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解决人和技术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撑体系解决创业初期资本短缺的问题, 创建了集多种贴身服务为一体的孵化器, 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行政、物业、workshop的“6+1”贴身服务, 这一系列做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四融合指的是:通过发起设立西科天使基金, 探索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起创办中科创星孵化器, 探索科技与服务深度融合;发起科技创业培训体系建设, 探索科技与培训深度融合;在产业最前沿与民营资本合作成立初创研究院, 协同地方资源成立光电子集成先导技术研究院。促进研究机构与社会的融合, 产业发展的同时, 反过来也促进了研究所的科研模式与方法的转变。西光所成功的原因, 首先是通过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解决人和技术的问题, 截至2015年底, 西安光机所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名 (占西安高新区内千人计划总数的43%) 、“百人计划”人才30名、海外创新创业团队30多个;其次是创新用人模式, 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一是鼓励有创业潜力的科研人才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围墙”, 或许可转让, 或创办企业。二是打破“儿子女婿”的陈旧理念桎梏, 研究所不再只是“现有员工的研究所”, 让研究所成为真正开放的国家科研创新平台。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 不再完全以学历、论文、报奖等论英雄, 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与价值。四是构建多种体制机制并存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经验与启示

篇5:千阳县蚕农科技培训的经验与做法

摘 要 多年来,崇阳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已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方式的培训。2014年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对象主要为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参加培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培训让“农业科技之花”开遍田间地头,为崇阳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农民培训;科技教育;现状;对策;湖北省崇阳县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同,部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有的听不懂科技广播,有的看不懂农业科普书籍,有的缺乏农业生产常规技术。由此可见,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作为农民培训主体,针对农村、农民的情况进行调研,不断探索现代农民教育培训新规律、新模式,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 基本情况

资料显示,崇阳县有35万农业人口,其中农村劳动力21万,需要从事种植业生产劳动力7万人,林、牧、渔劳动力1.5万人左右。每年新增劳动力0.4万左右,除培训转移5万人外,尚有7.1万富余劳动力或隐性失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a,从事一线生产劳动力小学文化以下占67.31%,初中文化占28.88%,高中文化占3.81%。

2 崇阳县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崇阳县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科学技术的要求,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民教育发展的因素。

2.1 信息封闭

崇阳县地处鄂南幕阜山区,山多田少,交通、信息不够畅通,如崇阳县高枧、大源、金沙、雨山等乡镇人口稀散,交通不便,难以享受到农业新科技带来的成果,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到其他渠道也存在一定困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制约了农业科技信息在边远山区的传播,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2.2 农民素质较低

经调查,目前,崇阳县农村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20%,3.4%的从业人员按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2%,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达到76.4%。而有文化、有技术的年青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老人、残疾人以及文化素质不高的。

2.3 认识不到位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轻视农业和农民的观念依然存在,认为从事农业低人一等,没有出息。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2.4 机制不健全

农民教育面广,至今还没有一部规范农民教育的法律性文件,投入、激励、监督、竞争机制不够健全,这与农民教育培训的作用和地位不相符。

2.5 体系不完善

崇阳县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运行机制、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培训网络、基础建设还不健全,影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难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益。

2.6 农民教育培訓问题

一是农民教育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发展较慢;二是农民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设备不全;三是政策配套和一些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政策和规定印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3 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举措

3.1 强化培训队伍的素质

聘请相关专家不定期对教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培训队伍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培训团队。

3.2 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农民参训积极性

深入全县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清村、组基本情况并建档。并与村、组建立联系渠道,为开展培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集市、群众集会、县上开展的大型活动等机会宣传农民培训政策、信息等。

3.3 按需培训,突出重点

根据崇阳县产业特点,确定了肖岭、沙坪、石城、青山、白霓、路口等6个重点乡镇和30个重点村为主要培训对象,集中开展粮、茶、菜、果、畜等五大专业培训。

3.4 建全建立培训档案

由专人负责农民培训档案的管理工作,凡有关培训方面的资料都归档分类管理,建立培训日志,记录培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3.5 跟踪服务

对培训后的学员进行跟踪,与培训教师一同下到学员的田间地头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收集信息并形成表格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对比效益,为改进培训提供有力依据。选择有代表性的学员,让他们在适当场合现身说法,提高培训社会影响。

4 对策和建议

开展农民培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以人为本,从农民需求出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开展农民培训理论研究,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4.1 加强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事业发展规划和政府管理目标之中,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建立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合同,落实教育培训责任和任务,以期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局面。逐步研究制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和条例,在人事、劳动、财政等有关政策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倾斜,营造良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

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实行中央财政投一点,县财政拿一点,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问题,如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民教育培训教室,配备课桌椅、图书、和音响等教学设施,为农民教育培训创造基本的条件。

4.3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以新时期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等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共服务和管理支撑平台,以项目带动培训能力、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坚持以县政府领导,农业部门牵头,农科教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为补充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当前,应着力建设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建立和完善多个适应需求、手段先进、灵活高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一批农民科技书屋,免费提供科技书籍和音像资料,不定期为书屋提供新的农业科技信息,逐步把书屋建设成普及农业科技的桥头堡。

4.4 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应用典型经验和教育培训模式

2014年以前,主要实施了“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退耕还林农民创业就业培训等国家项目培训计划。2014年,国家再原来的基础上了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把项目整合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各种各样形式和最新的教育培训模式,带动农民培育培训的全面开展。

上一篇:腐蚀数据库信息录入下一篇:安全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