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色彩经典语录

2024-05-09

别样的色彩经典语录(共4篇)

篇1:别样的色彩经典语录

我永远不会再抽烟了,永远。

话虽这么说,但我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烟的渴望,这好比某种白日梦。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开始,我们失去的是记忆,但还知道我们失去了它,并渴望唤回它。后来,我们会连忘记本身也已经忘却,城市不再记得自己的过往。废墟会引起我们如是的哀伤,最后打开忘却之路,使他人可以在此编织新的梦幻。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今天,文学最需要讲述和剖析的,是人类的基本恐惧:担心被弃于其外,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以及由此恐惧所衍生的自认无能之感;还有群体的羞辱感,劣根性、卑微感、蒙冤感、神经质、幻象中的侮辱感,以及连带而产生的民族主义膨胀和自我吹嘘……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追忆往昔,回想过去的自己,问题不在于我是否要立即点一根烟。事实上,过去的那种对化学体验的渴望早已不复存在。我只是很怀念过去的那个我,就像怀念一个勇敢的朋友或者一张英俊的脸。我所渴望的只是做回曾经的我。我总觉得自己仿佛被迫穿上了别人选中的衣服,使我成了我所厌弃的那一类人。假如重新抽烟,我就会再次对黑夜产生强烈的感受,甚至感受到我过去曾经有过的恐惧。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观察城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或是新到不久的外乡人,以外在的眼光,来观察其楼房、古迹、街道以及天际线。另一种是内在观察,这座城市有我们熟睡于此的房屋,有回廊、电影院以及教室,城市的各种气息、光线还有色彩构成,这些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对那些仅从外在观察的人来说,一座城市也许会与下一座城市极其相似,但城市的多样回忆才是它的灵魂,它的废墟便是其最有力的证词。”

我们的确应当以内在角度建立与一座城市最亲密的关系。居某所,适其所。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我在静寂中走进厨房,冰箱里面明亮而拥挤,就像远处闹市中的林荫大道。 我取出一瓶啤酒,在餐桌旁坐下来,神情严肃地喝了起来。那边,在夜的沉寂中,透明的塑料胡椒研磨机静静地凝视着我。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所有真正的文学,都源于这种童真的、盛满希望的信念,即人人彼此相似。一个作家持续多年将自己关在屋中,他正是以这样的姿态来暗指那单一的人性,一个不设置中心的世界。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写作,就是要将凝视内心的眼光化为语言,去探索一个幽居独处时所进入的那个世界。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眼前的一切是如此令我着迷,我在路中间停了下来,看着路面自行车的痕迹伸展向前,路面映着柏树的阴影。我左手边的树木,小路温柔的曲线,澄净的天空,所有这一切呈现的方式——这个地方是多么美丽啊!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至今,每当我踏上渡船,仍能感受到那种兴奋。而此刻,它却被凄凉的念头掩盖:既然上百万扇窗户,上千栋楼房都是如此相似,那么你的生活也将会比你以为的与他人更为类似。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如果我可以这么和衣躺下,一个人欣然自得地品味沮丧、痛苦和不幸的人生,该是多么美妙。人生之乐事,莫过于面对面审视自己的悲惨与痛楚,莫过于寂然独处。

——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篇2:别样的色彩经典语录

大猪妍

1. 人只有不断的要求和批评才可以进步 2. 不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是个性决定命运 3. 动机就是“为什么做”,行为是“做什么”

4. 性格是天生的,就是原本的我;个性是后天的,就是现在的我 5. 动机无法改变,行为是可以训练的 6.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7. 红色的爱是博爱,蓝色的爱是专爱

8. 唯独红色,他们的开放,透明,真诚让他们给人温暖 9. 红色不仅关注自己的创新,同时对他们的创新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认可,从而刺激了阻止内部更多的创意涌现

10. 舞台上很多高手也许出自于红色,但真正的大师一级的人物是蓝色的

11. 波特曼:我总是自行选择我要做的事,父母会给我一些意见与建议,但最终决定是由我们自己作 12. 实际行动的证明才是有意义的 13. 蓝色是高度可靠的朋友 14.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15. 红色喜欢变化中新奇的,不确定的快乐,而蓝色喜欢计划中程序稳定的安全感

16. 学会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思想和他人的感受,学会理解别人 17. 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

18. 迈向成功的七大要素:只重结果,用于面对失败,明智选择合作伙伴,毅力中见品格,无论对错速决定,设置可达到的目标,努力向上,超越,再继续向前 19.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20. Keep your friend close ,keep your enemies closer 21. 坦率:不懂变通,不懂得含蓄,不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 22. 只要有什么新想法,立刻就会付诸实行

23. 在绿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心健康,个个活出了自我 24. 红色的优势无限的兴趣,但博而不精 25. 红色是乐于分享的本性 26. 闲谈莫论人非,闭门多思己过 27. 蓝色很爱分析,也很擅长分析 28. 仁爱是善良,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 29. 最重要的是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

30. 最重要的一点,对自己真实,就像黑夜和白昼,你不能对任何人虚假不实

31. 最终决定我们生命本质的并不是性格,而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篇3:别样的色彩经典语录

一、民族节日的服饰与色彩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一样, 是所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过的节日。开斋的时间是伊斯兰历的十月一日。新疆少数民族在欢度开斋节的日子里, 在服饰、室内、饮食和节庆活动等方面也有着别样的形式, 构成了节日特有的造型。由于季节和节日内容的不同, 节日的礼庆方式也存在区别, 使得节庆活动具有丰富的形式感。

在各种节日的前夕, “巴扎” (市场) 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 成为少数民族节日选购的主要内容。“巴扎”上最热闹的时节也正是在古尔邦节等盛大的节日期间, 在那里, 加工精美的艾德莱丝绸色彩鲜艳且风格多样, 传统图案的手工印染技术精湛, 而款式新颖的花裙、花帽和围巾等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参见图1) 在一些维吾尔族群众主要聚集的城市, 如喀什、和田、哈密和吐鲁番等地, 传统的节庆形式保留较为完整, 人们身穿当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 按照传统习俗走亲访友, 相互表达对节日的祝福和未来生活的祈愿。由于地域的不同, 节日的习俗和服饰等也各不相同。如南疆的和田地区于田县, 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地区, 那里的妇女在结婚后着装与别处的截然不同, 她们节日或盛装出行时, 一般头上斜戴着被称为“太阳拜”的深色小花帽, 身着本地特有的长袍——剑服。 (参见图2) 熟悉这里风俗的人们, 可以很容易地根据着装看出不同的身份和地区。乌鲁木齐的节日公共性演位专门为节日而举办的演少数民族欢庆节日的主图7-8)

喀什地区因为交通比较便利及旅游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要比和田地区快而更具现代特点。每逢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 喀什地区已有500年历史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便成为了节日礼拜的重要场所。维吾尔族群众在节日期间的庆祝活动多样, 节日的气氛较为热烈。与和田地区传统深厚的矜持和庄重不同, 他们在着装方面不拘形式, 更多地呈现出时代的色彩和气息。喀什节庆的这些特点, 从造型和色彩方面可以体会得到。平日里, 喀什的妇女一般不带花帽, 而是头上裹着丝巾, 身穿艾德莱丝或带有巴旦木花纹的长裙, 少女们则都戴着颜色艳丽的花帽, 编着细长的辫子。男子一般身穿“袷袢” (长袍) ,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有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男子穿着西服、夹克衫, 仅依照季节的不同, 在头上戴着黑白或绿灰图案的花帽或白色的帽子。位于艾提尕尔清真寺东侧的艾提尕尔广场, 是喀什群众庆祝节日活动的场所。凡重大节庆的活动时刻, 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 聚集到广场庆贺节日的到来, 以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喜悦心情, 形成色彩绚烂的舞蹈场面。 (参见图3)

哈萨克族牧民虽然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区, 且平时散居在不同的地方。但每到节庆时刻, 哈萨克族群众自发组织在一起, 在空旷平坦的戈壁上, 以本民族传统的方式欢庆节日的到来。和维吾尔族不同, 哈萨克族男子节日里一般都身穿盛装, 服装上往往绣有装饰性的圆形、波纹形几何纹样, 以鲜艳夺目的颜色为主, 腰间束有腰带。少女则身穿长裙, 外加黑色并装饰漂亮的小马甲, 头上的花帽配有流苏并插着鹰羽 (标尔克帽) , 呈现出青春的动感和活力。 (参见图4)

依照哈萨克族的习俗, 如果少女佩戴着有鹰羽和流苏的标尔克花帽, 标志着其已经长大成人。而已婚的妇女则不带花帽, 一般饰有白色的头巾。从色彩上来看, 哈萨克族服饰的色彩基本以红色、黄色、绿色、兰色、紫色和黑色为主。少女的标尔克花帽和长裙多以红色为主, 长裙装饰的马甲基本是黑色配以颜色鲜艳的花饰点缀边缘;男子的长袍以深色为主, 头上戴着与服装风格一样的花帽, 哈萨克族男女在平时的生活和节日都穿着长靴。上述特点, 显然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及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每逢哈萨克族群众迎来节日的时刻, 尤其是在夏季绿草如茵的草原上, 哈萨克族少女身穿红色的

节日盛装, 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 会显得格外夺目和美丽。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群众, 在节日的庆祝内容、外在形式及色彩方面, 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崇尚鹰的民族, 高原雪域的泥土与湛蓝的湖水哺育了这个民族, 并培养了他们勤劳、坚韧的性格和朴实的生活态度。所以, 这些特点在塔吉克族群众的节日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塔吉克族群众的服饰色彩多见于红色、黄色和白色, 其中尤以代表喜庆的红色为主。不仅节日时穿着红色的衣服, 而且少女出嫁时的衣服也是红色的。此外, 塔吉克族妇女的帽子也是节日里的一大亮点, 依照塔吉克族的谚语:“女人要有一顶好的帽子, 男人要有一个好的名声”, 就不难理解帽子在塔吉克女性生活中的重要性。塔吉克族女性所戴的

帽子被称为“库勒塔”, 是一种高而圆的帽子, 这种样式的帽子顶面是平的, 帽子的外侧和顶面饰有不同的图案和装饰物。塔吉克族的少女们带上这样的帽子, 再加上一块红色或黄色的沙巾披在帽子的后半部, 增添了妩媚与华丽的视觉效果。鹰笛是另一种节日重要乐器, 塔吉克族群众不仅在舞蹈中模仿鹰在空中飞翔的姿势, 创造出独特的鹰之舞蹈 (参见图5) , 而且用鹰骨制成短笛, 在手指的起落中吹奏出美妙悠扬的音乐。在节日或喜庆的婚礼上, 圆形的手鼓一般是和鹰笛一起使用的, 所不同的是鹰笛为戴黑色羊皮帽子的男子所吹, 而手鼓则一般由妇女来敲打 (参见图6) 。

二、节庆的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影响

尽管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在重要的节日方面存在相同之处, 如都把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看作一年中重要的节日, 都在同一日期欢庆这些节日。但是, 由于新疆幅员辽阔的土地和各地环境资源及气候条件的不同, 因此各族群众欢庆节日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如今, 这些区别和差异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一些旧有的习俗和仪式也逐渐被简化或略去。比如哈萨克族以前一直是以游牧的方式生活并散居在各个牧场, 现在也随着对天然草场的保护, 和国家“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而改为定居生活, 哈萨克族牧民们不再通过传统的骑马方式聚集到一起, 而是在“阿吾勒” (村子) 和乡镇的统一安排下, 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节庆活动, 这些节日的活动由于同本地的旅游经济相结合, 使得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对于居住

在新疆主要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民来说, 因为联系街坊邻居的传统方式的纽带发生勒改变, 亲戚间或许由于不在同一城市生活, 传统的节日活动和相互来往的形式, 也逐渐随着通讯方式的便捷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节日期间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的商业性演出活动和现代形式的娱乐, 这种现象在城市的节庆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首府乌鲁木齐的节日公共性演出活动, 和各单位专门为节日而举办的演出, 成为了城市少数民族欢庆节日的主要内容。 (参见图7-8)

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保留传统的住房结构和样式的前提下, 居室的空间在扩大并且经济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原本节日里互相馈赠的礼品, 现在已经成为了平日生活中的常见品。 (参见图9) 此外,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 在节日的着装、礼仪和具体的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少数民族群众, 尤其是一部分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男子, 他们即使是在节日里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 只是头上仍带着花帽, 以示节日的到来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而一些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年青人和儿童, 同样也在节日里逐渐放弃传统繁琐且具富有装饰效果的服饰, 而开始身着简洁方便的现代服装。 (参见图10)

目前, 新疆少数民族的节日欢庆活动仍然有声有色, 甚至每到节日来临的前夕, 各族群众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 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国家也明确规定了古尔邦节等穆斯林群众, 在重大节日能够得到休息, 以保障各族群众在节日期间进行传统形式的活动。但是也要看到, 来自于民间的节日活动正随着经济的发展, 愈来愈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而一些政府行为的公益型节日活动或商业活动, 正逐渐占有重要的位置。近些年, 在新疆的人们不难从节日的活动中, 发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在节庆仪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为此, 一些民族自治县市的管理者, 也开始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节日期间的活动, 开辟出一块地方以供他们利用节日的时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以达到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沟通和增进友谊的目的。

篇4:经典文本的别样教法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找到别样的切入口,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盘根问底,解开疑惑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经典作品。传统的教法是:首先从题目入手,告诉学生“变色龙”既指自然界的一种动物,又指文章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接着介绍小说发生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奥楚蔑洛夫是生活中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一类人的典型代表;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且把握军大衣、手指头、法律等细节;最后归纳小说的主题,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以及小市民的麻木、愚昧。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将小说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环境等都讲清楚了,但是,在完整传统中又略显教条。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做了新的尝试。

上课伊始,笔者先给尚未接触文本的学生讲了一则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笑话,随后,让他们阅读文本,并通过一张表格去还原当时的场景。 学生阅读文本并填写表格后,总结出“变”是学习这篇课文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包括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的变化、处理狗的方式的变化等。笔者进一步提问学生:“谁是 ‘变色龙’?仅仅是奥楚蔑洛夫一个人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赫留金、巡警以及人群中不知名的人都是 “变色龙”。笔者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做‘变色龙’?能不做‘变色龙’吗?”这就需要回到文本开端,结合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进行解答。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不但愿意阅读文本,而且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充信息。这时,笔者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告诉他们, 自然界中的变色龙变色是为了生存,故事中的 “变色龙”们则是不得不用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群人生活在一个荒唐的年代中,上演了一出滑稽剧,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辛酸。而让学生自己读出感悟,也是一堂课的重要收获。

换一种解读方式,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在盘根问底中解开疑惑,会收获别样的惊喜。

二、小口进入,别有洞天

鲁迅的作品文风深沉冷峻、语言犀利浑厚, 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但学生不这么看,他们一看到“鲁迅”两个字就头疼。怎样才能让他们愿意阅读鲁迅的作品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以经典文本《孔乙己》为例。通常,教师在课堂上会提问学生如下问题:“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那里的环境和那里的人是怎样的?”“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文中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教师就会请别的学生补充,甚至直接告知答案,这样,学生看似学到了知识,其实理解得并不透彻。

有一位教师执教《孔乙己》时,没有涉及多么精深的问题,教学语言也很平实,但是,他就像《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样,让学生带着好奇,从小处进入文本,自己去探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他没有过多的开场白,而是直接从孔乙己的“手”切入,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描写孔乙己的手的语句,通过这些语句看世态炎凉,看人情冷漠,看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缺陷…… 随后,他又提问:“通过‘手’,我们基本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呢?你们能否看到他背后的那双决定了他命运的‘手’呢?”一番研讨后,学生找到了答案:封建科举制度。这样, 小说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这一切入点虽小, 但是,学生却从寻找、阅读、品悟中,读懂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不是作家创造了形象供读者阅读和欣赏,而是读者和作者在共同创造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如何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作品,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新思妙读,寒中有暖

《范进中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多年以来已经产生了很多成功且精彩的教学设计。通常,教学本课都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会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那么,是否可以换个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呢? 笔者在备课时,就从范进中举后,众人送来的礼物上发现了线索。

文中写道,邻居们在得知范进中了举人的消息后,有的送来了米,有的送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两只鸡……看到范进疯了以后,众邻居也是七嘴八舌地忙着商议让范进恢复心智的办法。倘若邻居们一直这么热心,倒也应验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但是,范进中举前后,邻居们对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此外,前来送礼的人中还有一个此前与范进几乎没有往来的张乡绅,他送给范进“三进三间”的房子以及五十两银子,范进照单全收。而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也送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的礼。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是分水岭,将人分成了两类。

笔者认为,范进中举后,众邻居、张乡绅、胡屠户尽管都送了礼,但是,这是因为范进获得了 “举人”的身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是虚假的;相反,倒是范进的老母亲和妻子在他中举疯癫之后表现出来的“悲”,更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在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这非常难得。或许笔者这样的解读有些牵强,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是多元的,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多提供一种思路,即便引发争鸣,也是对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有益尝试。

上一篇:发改局2009年上半年投资工作总结下一篇:六一儿童节展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