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读后感

2024-04-25

心法读后感(精选8篇)

篇1:心法读后感

闲暇之时,临睡之际,我翻阅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圣贤论治学》一书。其中有一篇清代学者石成金着的《读书心法》,读了之后,令我感触颇多。

石成金在《读书心法》开首即云:“读书首要立志,立志若专,反难为易。”“然志虽贵乎专一,又要贵乎有恒。若不有恒,多至半途而废。”一读到此,我就想起我们这学期进行的读书活动。在轰轰烈烈的读书动员活动后,我在班级里布置了读书活动。学生和家长一开始也很配合,按要求买了各类书籍,并坚持每天看书三十分钟。我也能时常提醒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并时不时地加以检查。随着期末的临近,我渐渐地疏忽了指导和检查,部分学生也就放弃了每天三十分钟的读书时间。到期末考试结束后,调查发现,49位学生中,能坚持每天看书、看完老师布置的书、又能看另外的书的学生剩下35位,其余学生时断时续地看书,基本上没有看完老师布置的书,更别说看另外的书了。所以,我想,下学期我还是应该重点抓持之以恒地看书的习惯。

石成金在《读书心法》中又说:“读书不精熟此篇,不复又读他篇,胸中始能酝酿精纯。若东读西读,这篇不熟,那篇不精,岂不枉费功夫?”“要宁少而精,勿多而粗。”读到此,我又想,我在平时指导学生读书时,是否只关注了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读书的质量?因为这学期我们布置学生看的书基本上篇幅较长,有的还不是注音版本的,所以,我的指导集中在书的内容理解上,只求一本本地读过去,而缺少了对书中的一些精髓的吸收消化的引导。“每见贪多之人,专务广博,读书之时,自恃才思敏捷,连篇连卷,从目中口中流水般穿过,其实何曾用心?”所以,今后,指导学生读书,我们要抛除功利性的念头,引导学生去除杂念,才能熟得透彻,记得久远。

石成金在《读书心法》中还说:“读书要能运用。运用者,善能解悟也。闻此知彼,触类旁通。一篇可至十篇,十篇可至百千篇,不可胜用矣!”是呀!如果我们的学生虽然读过许多书,却呆呆守定字句,不但不知运用,而且不知何处用着,反不如少读而能运用者之为上乘也。所以,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应该成为我们读书指导的重要目的。

在《读书心法》中,石成金还提出了许多见解,我觉得对我们的读书指导都非常有帮助,如“读书须要振起精神,明目细心”,“读书最忌说闲话、管闲事”,“读书不怕少,不怕缓,只怕一曝十寒”,“读书读多时,觉有疲倦,也要抛卷缓步,闲散潇洒些,颐养我的精神,心目方有机括”等等,这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该不忘时时提醒自己,并一一传给学生,使我们的读书更有效,更科学。

篇2:心法读后感

毫无疑问,稻盛和夫的哲学是值得批判性肯定的,无论是《心法》、《活法》还是《干法》都阐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

《心法》一书通过21个章节的阐述,从起章“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到终章“我走过的人生道路”,全书围绕意识、欲望、科学、自由、命运、逆境、勤奋、死亡、知足…等角度,稻盛和夫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进行了梳理总结,虽然他说对于哲学,他是门外汉,但事实上,《心法》本事就是哲学。

看似高深的人生哲学,通过稻盛和夫朴实的语言、通俗的例证,变得浅显易懂,引人深思,令人反省,值得一读,但同时,我又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对书中所言“灵魂轮回转世”一说是批判的,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现世为人处世哲学的肯定,这就像我们清明时节去扫墓,扫的恰恰是我们的心灵,传承孝道,寄托哀思。

其实,无论稻盛和夫所言的“某种伟大之物”和那个灵魂世界是否存在,都于《心法》一书无碍,“瑕”不掩瑜,稻盛和夫皈依佛法,佛法终归是想引人向善的,对人、对这个社会都是有益而无害的,高尚的信仰,都有其共通之处。

窃以为,人活一世,应该努力做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能够留下好的名声,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这与稻盛和夫倡导的“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世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就是说,活着的时候做过多少好事善事,这才是万人共通的灵魂的价值。”不谋而合,提升人性、磨炼灵魂,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心法》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鸡汤”的成分,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碗汤,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教会你如何去熬汤,摘录如下以结此文。

那么,为了磨砺人格,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请容我反复强调:

第一,为他人尽力。要努力去思考如何为社会尽力――就是“布施”;

第二,戒勉自已、抑制利己之心――就是“持戒”;

第三,忍受诸行无常、波澜万丈的人生――就是“忍辱”;

第四,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精进”。

我认为,关键就是要通过这四项去提升人们的人格。

篇3:心法比知识重要

日前有一位大二同学跟我约喝咖啡聊天。这位同学是位相当聪明优秀的学生。在台大读了一年半之后, 对于学习, 有些想法也有些疑问, 所以找我聊。当中聊到了一个问题。他问我系上安排的这些课, 以后到底有什么用?有些好像修了以后也不见得用到。如果是这样, 那何必要他们花时间修?

是啊, 这似乎是很多同学在修课、念书时会产生的疑问:“我念这个到底有什么用?”特别是在期末考前熬夜念不完时, 这谜之声便不停地在脑海中反复出现, 仿佛是“台科兄弟”的旋律, 久久挥之不去。

一个课有什么用, 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故事中。我的教学启蒙老师耶哥教授来台演讲时, 便对大家耳提面命:“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修这个课有什么用。学生知道之后, 才会有动机学习。”

所以让学生知道修这个课有什么用, 是老师们的义务。不过, 这样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有很主观的看法。老师的看法并不见得是唯一的面相。特别是老师属于专业的人士, 他们的看法有时候会比较偏重在专业面而不够全面。同学们除了听老师的说法外, 也还是应该要靠自己来发掘。。在学习的过程中, 慢慢体悟你学到了什么, 并深入思考你学到的东西对你的未来究竟有何意义?

乍听起来, 好像摸不着头绪, 对吧?这边我给大家一个例子。“计算器程序”, 是许多系所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修“计算器程序”到底有什么用呢?直觉的答案是:“学了之后就会写程序了”“会写C/C++程序以后才能修下一个XX课”“学会了之后在业界比较好找工作”。这些答案对不对?都对。但是学写程序的用处就仅仅是这样吗?

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 写程序最痛苦的, 就是要抓虫 (debug) 。所谓的“虫”, 指的就是自己写的程序代码中的错误。只要有虫没抓完, 程序就无法正常运作。可是我们写的程序, 往往有成千、甚至上万行的程序代码。一旦程序无法运作, 要如何知道虫儿们到底躲在哪些地方呢?特别是程序写得不好的人, 程序代码往往都是写成一大沱, main () 函数总是写的特别肥大。一旦程序出错, 实在很难抓到虫。有道是:“只在此沱中, 沱深不知处。”

程序课程最重要的训练, 就是要大家学会抓虫的功夫。为了抓虫, 写程序不能再写成一大沱, 而是要学着把程序的功能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模块, 分别写出程序代码。最后再把所有的小模块串起来完成程序。由于这些独立的小模块的功能都被不是很复杂, 程序代码的行数也不是那么多, 所以每个小模块运作正常与否可以很容易的测试出来。相较于一大沱的程序来说, 要抓虫就容易多了。举例来说, 如果有几只蚂蚁跑到一个饼干瓮中, 要找到所有的蚂蚁会很困难。但如果饼干当初是被分包成一小包一小包, 那我们可以每包个别检视。要抓到所有的蚂蚁, 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讲到这边, 修过程序课的人可能都觉得我在说废话, 这些大家早就知道了。不过, 大家可不要轻忽了这程序课所训练出来的抓虫心法。这心法可不是只有写程序或电路设计才有用的, 到处都有用!举例来说, 如果你以后在职场上当了某个团队的主管。这团队每次执行项目都会失败, 可是老是找不到症结出在哪个人身上。当一个工作有十个人一起合作时, 谁摆烂导致工作失败, 实在很难看得出来。但是如果把工作切割成小块, 分别分配给不同人作。这时候谁摆烂, 只要看各小块的工作成果便一目了然。你说抓虫心法对你有没有用?

所谓的抓虫心法, 其实就是训练你在出状况的时候, 可以快速的区隔、进而找出所有出错点的能力。这样的功夫在你的未来, 不管是管人、管事、管物, 都非常有用。可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体悟, 只把程序课定位成纯粹专业的课程, 实在很可惜。

我另外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台大所开的简报课程, 我们一直强调一个精神:“要了解你的观众, 再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审视你的简报”。这个精神, 是只有作简报有用吗?不是的, 这样的精神在写文章、写论文, 甚至开发产品上都是很有用的。

以开发产品为例, 开发者一定要先做市场调查, 了解消费者, 接着再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功能。唯有这样, 才有可能做出消费者觉得很棒的产品。你看, 这样的精神, 跟我们简报课要传达的精神, 是不是完全符合呢?

所以同学们, 当你们在修课的时候, 除了问老师外, 自己也可以多花点心思来思考究竟这课程对你的未来有什么用。老师的答案或许会比较局限在专业的思考之中, 但是你们的思考可以更全面、更有突破性。不要只注重在修课所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 多花点时间思考你学到了什么样的“心法”, 而这个“心法”对你的未来人生有什么用?

篇4:《内功心法》的认识

“不丁也不八”,指的步子的要领。步子既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而是介于丁字步和八字步之间,称为“丁八步”。“丁八步”的具体站法为前足基本直顺(不绝对),后足呈45°斜位,前后足相距约一肩,左右相距约一足宽。二腿都要弯屈呈钝角,不可伸直。丁八步是经实战逐步完善的一种优秀步法,而弓步、马步、仆步、歇步、丁步、虚步在实战中逐渐被淘汰,因其无多少实战价值。

“平视头略拔”,指的是头的要领。头要挺拔,所谓“虚领顶劲”,但头拔不可过分,否则头颈僵硬,因此为“头略拔”。视线水平观敌,头直目正,不可左顾右盼,仰视俯视。

“腰要如束带”,指的是腰部要领,这里采用形象的比喻,腰如同束扎了一条宽边布带,由后向前束捆裹抱,使腰部阳面肌得到有效的锻炼,并和下肢连结成一个整体。

“肩要卷紧压”,指的是肩部要领。肩要卷起来,由外向里卷,而且要卷紧。在卷紧肩部时,最易产生“耸肩”,为了克服耸肩的毛病,所以要特别强调“压”字。肩部的要领相对比较困难些,一般来说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真正掌握。有不少人在站桩时尚能将肩卷起压下,可一旦试力发力就不由得耸起了双肩。双肩一耸,必然使横隔膜发紧,而横隔膜一紧,全体皆非也。

“二肘顾二肋”,二肘要顾着左右两肋,对二肘进行有效的防护。不可“散”开肩架来胡抡乱打,街头打架往往是抡起胳膊来打,是典型的“散打”。为了做到“二肘顾二肋”,可设想腋下夹一小球,肘向两边横撑开来。切不可将“二肘顾二肋”理解为二肘贴住二肋,或腋下夹的球过小,这样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犯“肩架瘪了”的毛病,必然被动挨打,很难有效地进行反击。传统武术一般双手较低置于胸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搏击的快节奏打法,故王芗斋将双手提高,这是“二肘顾二肋”的发展提高升华。

“二股跨其夹”,股,即大腿股骨,二大腿股骨要相争相合,相争表现为“跨”,有拉开的感觉,“开胯争裆”。还要“夹”,裆要圆,一般有夹球的意念,所以说二股的要领是既“跨”又“夹”,跨中有夹,夹中有跨,不可有任何偏向,一味“跨”,形成开裆散式的病态,一味“夹”,形成尖裆的毛病。不可不知,一般人很容易犯片面之病。

“三尖要相照”中的“三尖”指的是前手尖,鼻尖、前足尖。这“三尖”要相互照应,上下一条线,不可左右偏离。如果“三尖”不相照,必然使肩架散乱,而“内家拳”的本质特点就是“整”。“散”是“整”的大敌。肩架“散”,必然是四肢局部之动,是“散”打之动。所以,作为内家拳修炼者,要把“三尖相照”牢记于心,时时注意。

“劲由内心发”。是讲心意的主导作用,以形为基础,以意为统帅。发劲时,要先由心意发动,然后才是骨骼肌肉的爆发运动。如果心意没发动或没充分发动,就随手一击随足一踢,力量必然有限,一般人正是如此。有些人在恐惧、慌乱中面对攻击者本能地反抗,拳打脚踢,正是缺乏这种“劲由内心发”的意识刺激。能否“劲由内心发”,是能否“意与力合”的重要标志。

“神清意自得”,讲的是无论平时训练还是实战搏击,精神一定要清醒,神清气爽,不可萎靡不振,无精打采。不仅要掌握外形,更重要的要掌握内在神韵。精神自然开放,得心应手。

“绳墨传无差”。是说以上所谈要领、标准,要严格做到,丝毫不差,如木匠用墨线一样,不差分毫。师傅传授内家拳给弟子,要按规矩,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师傅要按规矩传授,弟子要规规矩矩地学习。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内家拳基本上已没有其真髓,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方面的东西更是远了。只有按“绳墨传无差”的要求,才能保持内家拳学本来的风貌。

篇5:稻盛和夫心法读后感

此书认为,所谓科学,不过是“现阶段所认知的范围内的事实”。它既不可能正确地解释一切事物,也不代表唯一的真实。对此我非常赞同,因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地高速发展中,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会越深刻,有可能会推翻之前所坚信不疑的观点。所以,我认为在哲学这一范畴,是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的,不同的人的理解或许会产生偏差,但是,只要我们的理解足以让我们怀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拥有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就可认为这种理解是可行的。

因此,在上述这一结论的延伸之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接受稻盛和夫在其他问题上所提出的新颖的见解了。在现代科学的推广之下,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出生是偶然的,是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随机结合所产生的生命。虽然这结论很容易接受,看上去也很正确,但是如果人的出生只是偶然的产物的话,难免会有人觉得自己只是“偶然的产物”,即出生也好,不出生也罢。这种消极想法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害的,所以换一种思维,即认定或假设人的出生为“必然”,那么就会产生提升我们人生价值的愿望。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观点,我们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因此,哲学是与科学极为不同的,它能让我们思考的角度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宗教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大多数学生都是崇尚科学的,认为相信宗教是迷信的表现。然而,宗教的目的只是宣扬一种信念,当一个人没有内心的寄托时,就可以借助相信宗教而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认为“神”会保佑自己。我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与其让一个人迷失生活方向,终日浑浑噩噩地度过,还不如让他信仰宗教,获得内心的安宁。只要把握好信仰的尺度,做到不迷信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本书的主旨是“利他”,即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一味地崇尚利己主义只会让自己堕落,最终堕入深渊,不可自拔。只有凡事为他人考虑,才能磨练自己的灵魂,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完善。虽然本人并不认同稻盛和夫认为人死后会产生的所谓意识体,接着转生到新的生命上的这种说法。但是,假如我们认同这种说法,就不会认为人死之后就会失去一切,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了。这样想,就可以一心地磨练自己,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因此这种理解的角度还是对社会有益的。

篇6:职场攻略九大心法

人不能太宠自己!

无论今天的你是多么的优秀,但你都一定可以更加卓越!在遇到困难时,既可以选择说自己不行而像孩子似的躺在地上撒泼耍赖,也同样可以选择像许三多接受特种部队挑选过程中那样咬紧牙关安心面对,用自己的意志作支撑去亲身体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时的煎熬与锤炼!

篇7:职场攻略九大心法

这个世界能真正给你自尊的人,只有你自己!

现实的生活中,一个人的主权来自于一个人的.实力!道教圣地四川青城山上有一副对联是这么写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有心人读了一定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是“事在人为”,所以今天我们自己的好坏、得失、成败都是由自己昨天的行为所决定。

其实,现代社会中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不管你去到哪里,无论工作氛围多么的友好,实际上人都是分级与排名的,就像在联想公司,你可以称呼杨元庆为“元庆”,但并不代表你和他地位平等。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白自己的层级,并务实地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以争取获得更大的舞台。

篇8:太极心法解

一般人认为, 太极拳是道家拳术, 只反映道家思想, 事实上, 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 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 世界上任何门派学问的心法原理与儒释道心法原理一般无二, 儒释道三家心法自身也是大同小异。

西周之前, 中国本土文化原本只有远古黄帝一脉, 儒道不分家, 后来在老子、孔子二位圣人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下, 有了初步的分支, 随后又各自发展出众多分支门派。道家注重养生和精神上的修炼, 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情趣;儒家则是注重生活工作上的修为, 为社会的有序运转提供了规范准则。

儒家修炼内功的步骤已在经典著作《大学》里说得很清楚, 知止而后能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最后得到的是元神的自由出入, 即明心见性。书中又进一步阐述具体的练习方法, 即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道家文化十分丰富, 门派繁多, 最为突出的是武术技击和吐纳炼丹, 为儒释两家借鉴较多。大体修炼步骤无外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和还虚合道等环节。

佛家相对较为复杂, 门派也较多, 在心法上的研究也最为深入, 为儒道两家借鉴较多, 但大体都是通过念经入静, 读经明理, 打坐入定, 引导加持等步骤一步步地明心见性, 基本都是渐修等循序渐进过程。当然, 禅宗也有顿悟一门, 其本质仍是由量变引起的质变, 即厚积薄发的外在表现;密宗也有画符念咒、灌顶加持的法门, 其归根到底也是在成功先贤的帮助下, 修为成果上的突飞猛进。

太极拳综合了三家内功的修炼步骤, 练习时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境界下的专心致志, 需在明白上述心法原理和内功修炼步骤的基础上, 采用放松和入静较为独特的练习方式。通过放松和入静练习, 由识神把关, 只摄入与太极拳有关的信息, 对于身外的任何干扰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不让大脑储存无关信息。太极拳的放松和入静练习自身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步骤, 先由肌肉的放松和入静, 进入关节的放松和入静, 继而进入内气的放松和入静, 再进入内劲的放松和入静, 最后进入意念的放松和入静。

二、太极心法在练习中的应用

正确理解太极内功修炼心法原理和太极内功修炼步骤, 即做到太极心法的“心知”已经是应用太极心法的良好开端, 人的智慧可以在潜意识里将太极心法应用到太极拳的练习中来。进一步说, 潜移默化中练习太极心法, 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将放松和入静的练习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即使不走太极动作, 潜意识里消化太极旧疑惑, 提出太极新问题, 理解太极专用术语。这种生活工作中对太极拳不着人相、不着我相、不着拳相的琢磨研究体现了浓浓的佛家思想;在高级阶段的练习中始终采用勿忘勿助的意念, 也是道家功法的体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儒家修为在太极拳练习中既可以不执着也可以不懈怠, 儒释道三家思想深刻地融入到了太极拳的练习中, 也同样成就了太极心法的实践应用。

通过放松和入静的练习, 练习者会进入“空”的状态, “空”存在三个境界层次, 即身空、心空和太极空。身空是指将太极拳练到了身体没有重量的境界, 即佛家所讲的初步消灭色身, 道家所讲初步斩杀三尸神。心空是指练到了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状态中练习太极拳, 可以以意行拳, 行拳过程中基本看不到外形动作。太极空是指将阴阳和合到了无极状态, 不再有阴阳之分, 随处随时可发太极劲, 继而进入“道”的境界, 即修武成真。太极空的境界层次等于是将生命回归到了宇宙最原始的状态, 将人身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合二为一, 这时能真正感到“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的真切感受, 这个境界层次已经很难用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这些词语来描述太极拳的奥妙了。

若遇明师, 正确掌握太极拳的放松和入静方法不是很难, 然后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心所欲地练习太极拳。在清代, 陈清平有七大名徒, 其中, 牛发虎是卖豆腐出身, 穷苦人家没专门时间练拳, 只能将太极拳心法和动作融入日常生活工作中, 砍柴、烧火、舀水、推磨、称豆腐、切豆腐、挑担走路和端碗吃饭等细微生活动作中都能见到太极拳的影子, 在不经意中练习太极拳, 后来练到了宗师境界。

太极拳讲究性命双修, 实际上是身心双修, 练好内心, 自然也能练好身体, 所以, 练习太极拳应注重太极心法方面的练习, 以达到强健身体、净化内心的目的。

三、太极心法的实现

文化是练习太极拳必不可少的基础, 文化可以使人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心法, 因此, 太极拳和文化总是相辅相成, 反之, 没有一定的练习程度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太极心法。太极心功练成后, 记忆力、理解力和领悟力都能大大提高, 即太极拳可以反哺人的文化智慧。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 大侠郭靖原来比较愚笨, 口不能言, 心不能记, 但在练成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后, 口才、武功和智谋已经位列上上之选, 与蒙古首脑对话, 口若悬河, 大义凛然, 令人敬畏, 这本质上是武功心法大大提高了郭靖的心智, 成就了郭靖, 虽然虚构, 但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由上观之, 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心法, 一是靠明师的讲解和指点, 二是靠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 现代都市人群之所以出现太多的英年早逝, 太多的职业病, 太多的怪病, 除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外在因素外, 更重要的是在缺乏休息又没时间反省内心的情况下, 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已经认识不清, 活着的目标锁定在了挣钱上, 好像活着是为了挣钱, 挣钱不是为了活着, 是什么原因呢?这一切应该归结于人们的内心!

在严重缺失传统文化教育, 且明师又特别稀缺的情况下, 人们难以掌握和理解儒释道三家心法, 练成其内功更是天方夜谭。但掌握太极心法, 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神明阶段, 即练至明心见性、清净明理的境地, 解决人生迷茫、心中烦恼, 对于现代病态社会和病态城市人群来说, 无疑是最佳之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法读后感】相关文章:

一切心法读后感范文06-20

稻盛和夫心法读后感08-07

心法种类范文05-17

心法系统范文05-17

销售心法范文05-17

心法感悟范文05-17

养家心法范文05-18

成功心法一范文05-18

阅心法有感范文05-22

成功心法心经范文05-24

上一篇:撸起袖子加油干演讲下一篇:医院庆祝5.12护士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