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专业简历

2024-04-09

地矿专业简历(精选9篇)

篇1:地矿专业简历

丁X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86年1月23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dingXX@XXXX.com

最近工作 [1年6个月]

公 司:XX地质勘探局

行 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职 位:采矿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地矿

学 校:昆明理工大学

自我评价

了解煤炭、石油、矿产行业的政策、法规、各项工程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具有采矿项目工程的管理、技术支持方面的经验。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熟练运用AutoCAD和Microsoft office设计和办公软件,为人真诚谦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注重团队合作,能够胜任中高层的组织管理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采矿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XX/4―至今:XX地质勘探局[ 1年6个月]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技术部 采矿工程师

1、负责采矿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2、负责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3、负责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

4、组织技术员编制每月采矿计划

5、负责监督现场实施。

20XX/12―20XX/3:XX石油开采有限公司[ 1年4个月]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勘查技术部 矿产勘探/地质勘测工程师

1、负责野外勘查,地下找矿工作;

2、负责计算矿井储量

3、负责矿种的详查工作;

4、负责整理汇总矿种资料;

5、负责编制采矿设计方案。

20XX/7--20XX /11:XX矿产开发有限公司 [ 1年4个月]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技术部 采矿工程师

1、负责编制矿区的开采规划;

2、负责跟进监督开采进度;

3、负责采矿场的日常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4、负责与地质部门的沟通与交流;

5、负责新矿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6、组织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

教育经历

20XX/9 --20XX /7 昆明理工大学 地矿 本科

证 书

20XX/8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

20XX/12 大学英语六级

20XX /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 听说(熟练),读写(熟练)

附:

据了解有不少求职者不管求职目标是什么,都用统一的个人简历,统一的个人简历确实比较适合海投,不过海投的效果并不好。优秀的个人简历讲究的是一职一简、多职多简,也就是一份简历所对应的只有一个求职目标,简历的原则之一就是针对性,有针对的写个人简历才不至于盲目。

要有目标的编写个人简历必须要有求职目标,在个人简历中求职目标是其核心,也是各个项目的重点。那么要如何明确求职意向呢?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者,求职目标不可空乏

求职意向一般是具体的某一类型,最好能具体到什么岗位,编写个人简历中的求职意向,切记不可使空乏类名词,诸如计算机类、管理类、外语类这种名词。要具体到确切的目标,如软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法语翻译等职业。

二者,求职意向不可模糊化

我们编写个人简历非常讲究精简、干练,在简短的简历中要赢得招聘官的好感,必须要直入主题,让简历更便于阅读。编写个人简历不能模棱两可,任何概念都不能模糊化,更何况是作为核心部分的求职意向更不能模糊化。像是“有关金融方面的工作”、“教育类型的工作”、“财务类型工作”等等,这种模糊性词汇不可以作为对求职意向的描写。

三者,求职意向不可使用描述性词汇

个人简历中的求职意向还忌讳使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比如说求职意向是“具有发展性的职位”、“科研类职位”等等。

篇2:地矿专业简历

祝xx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4岁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5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1年8个月]

公 司:XX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行 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职 位:科研人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地矿

学 校:北京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曾深入过矿山规划、开采设计、矿山地质勘测、矿山生产管理等,具有组织、协调、调度、管理、安全和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熟悉并能编写矿山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能指导员工进行安全操作。懂得团结协作,能够吃苦耐劳,思想上积极进取,敢于接受挑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目标地点:广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科研人员

工作经验

20xx/7—至今:XX石油化工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科研部        科研人员

1、  负责对目标区进行勘察并且做出初步评估;

2、  负责报告编写,勘察设计,提出建议;

3、  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地质资料;

4、  负责与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传达工作中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  负责各矿种的研究和分析;

6、  负责协助上级领导完成任务。

20xx/6—20xx/6:XX大学食品学院[1年]

所属行业:      粮油,食品

实验部          实验员

1、   主要从事科研工作,主包括参与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

2、   主要从事通过HPLC对植物有效份的检测,其中包括原材料及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在线检测。

3、   主要从事科研工作,主包括参与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

教育经历

20xx/9—20xx/6     北京科技大学  地矿本科

证书

20xx/6   大学英语四级

20xx/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篇3:地矿专业简历

力学课程是工科许多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既有较强的理论性, 又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缺乏基本的力学知识, 后续的许多课程很难深入学习, 尤其是土木、采矿等工程性很强的专业, 更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力学基础知识。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的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大都沿用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与高职学生的实际脱节, 与专业需求脱节, 因而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针对力学知识需求的专业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力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地矿类专业为基础, 通过该专业对力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分析, 探讨了高职地矿类专业力学课程改革。

2 地矿专业对力学的需求分析

2.1 后续课程的需求

在土建专业课程体系中, 基础力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是后续多门课程的先导课程。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 在地矿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衔接作用。力学课程须以分析和解决地矿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为目标, 通过工程技术案例, 掌握必备的力学知识和力学分析方法, 从而形成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支撑, 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力学基础。

2.2 就业岗位的需求

通过对西南煤炭企业用人单位的调研,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采煤技术员、掘进技术员、通风、安全技术员, 其中采煤技术员就业岗位占42%, 掘进技术员岗位占48%, 通风、安全技术员占10%。在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中, 巷道施工、观测与控制采场及巷道矿山压力、巷道断面交叉点设计等均要求有足够的力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2.3 力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课程内容以工程中受力构件的受力分析, 内力计算及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为主, 覆盖静力学中的基本问题, 刚体简单的运动力学问题和受力构件承受拉、压、弯、剪、扭及组合变形的内力计算及其强度验算、刚度验算及压杆稳定验算问题, 结构体系的基本受力状态。

2.4 应用能力目标分析

要求学生具备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对二维问题能进行分析求解, 建立三维问题的空间概念, 对工程中的承受拉、压、弯、剪、扭等外力的构件, 能正确的内力分析与计算并且知道如何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 具备应力状态分析方法和强度理论的基本知识并能简单进行组合变形计算, 能进行材料简单力学实验, 对结构体系的受力具有正确的概念。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 能够解决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应该解决的力学问题, 能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应用。

3 高职院校地矿专业的力学教学设计

3.1 教学内容强调专业特色

以地矿专业的专业特色为出发点, 对工程力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根据精选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工程实际案例, 构建体现地矿专业特色的模块化力学教学内容, 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兼顾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 适当引申相关教学内容并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需要, 确定了本课程的五个学习模块:力学模型简化、构件与结构受力分析、构件强度与刚度分析、压杆稳定分析以及拓展模块。选择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受力结构作为依托案例, 将实际结构或设备抽象为简化的力学模型, 让学生建立起实际工程结构与力学的对应概念, 然后依据各力学模型学习后续模块内容, 在拓展模块则将力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进行概化介绍。

3.2 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以教师为引导主体的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中, 以工程案例为引子, 让学生从形象的实际工程结构中体会其力学关系。在此基础上, 总结提炼处所涉及到的理论性的的力学知识点, 接着通过例题精讲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能够进一步融会贯通, 初步掌握对该模块内容;然后通过工程案例的力学问题进行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与训练, 并适当运用多媒体、视频、现场实践等教学手段, 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体化改革。

3.3 实践环节体现应用需求

力学试验是传统力学教学方法中实践环节中的主要内容, 但与高职地矿专业学生培养突出应用的要求并不适应。因此, 对传统的力学实验仅安排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 而其余部分则采用速度较快的视频教学方式。更多的实践教学是安排学生到工程实际中, 让学生直接发现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并解决之, 比如:巷道支架受力简图绘制、支柱的强度与稳定问题、脚手架的合理搭设、巷道掘进支护措施的选择与受力分析等, 这些完全来源于工程应用的实践训练使学生与工程建设更加贴近, 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4 考评体系尊重高职规律

笔试是力学、数学等较强理论性课程的主要考评方法。然而, 高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差, 但动手实践能力强, 因此, 课程考评设计亦体现这一特点, 采用理论考评与实践能力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考评以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为主, 主要考查学生对力学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考评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了专业能力的需求, 力学课程作为地矿专业的基础课程, 应考虑地矿专业的特色, 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高职特色, 因此, 本文对地矿专业就业岗位及本专业多门后续课程对力学的知识需求和能力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符合地矿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改革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而实践环节和考评体系也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规律和突出应用性的特点, 期望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晓红.《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6) .pp:118-119

[2]陈建兰;郭小俊.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实践.职业技术教育[J], 2011.32 (11) .pp:31-32

[3]赵玉成, 喻梅.工程力学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9.31 (5) .pp:69-71, 60

篇4:挖矿掘宝,地矿专业显身手

NO.1 石油工程专业

魅力指数:★★★★☆

综合介绍

石油工程师主要负责油气田发现以后的开发与生产工作,虽然可能参加地质学者、地理物理学者及有关工程师的联合作业,但一般并不参与新油气田的勘探工作,而是对油田与天然气田进行合理开发与开采,并对油气田的前景进行技术分析与预测。石油天然气储备情况及具体位置被详细勘查出来以后,最主要的就是如何使深藏在地下的宝藏转化为经济利益,它包括按目前的技术手段看是否有开采的价值,采用何种方式开采以及确定开采的最佳地点等等,这些都是石油工程类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如要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首先面对的是被称为“瓶颈”的交通一样,石油工程专业在石油学界被称为“瓶颈”的关键专业。

因为石油工程专业处于这样一个关键地位,所以,我国石油部门对石油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在石油类院校中属主干专业,为发现与培养人才,各油田及石油相关单位在该专业设立了各种项目的奖学金与助学金,它的奖学金数量及学费计算方面都比其它专业有更多更大的优势。另一方面,石油工程专业是由以前的钻井、采油、油藏等专业综合而来,其毕业生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因此择业范围就更宽更大一些。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油田、采油院及钻井院等科研院所,再有就是在石油开发及开采一线作主要技术工作。作为一个大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石油工程专业有很多具体的分支,当然也涉及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年轻的大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最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国家对油田的政策也在有意识地向石油工程技术方面倾斜,几乎每一个五年计划里,都有有关石油工程技术方面的课题进入国家重点科研攻关的项目。大部分当年没有招上毕业生的单位,因为急需这方面的人才,接下来的几年仍会不断招兵买马,向高校招聘此专业的毕业生。而且,按这种情况预计,在今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中,这种态势将继续保持。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获得石油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有技术经济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力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钻采新技术等。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油层物理实验、渗流力学实验、石油工程实验、油田化学实验等。

院校分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燕山大学等。

NO.2 采矿工程专业

魅力指数:★★★☆

综合介绍

中国幅员辽阔,但是矿产资源却并不丰富,而且分布不均衡。富矿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开采条件却不利。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转化为可供生产生活需要的燃料和电力,是采矿专业同学将要肩负的重要任务。不过,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勇敢地做出选择,因为走出大学校园的你可能一辈子远离喧嚣的都市,要到条件恶劣、地处偏远的矿场、油田发挥自己的才华。一般来说,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矿产资源调查、矿山开采、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地学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另外,涉及各种矿产的工厂、进出口公司、国家相关部门都有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作为工业的龙头行业,采矿工程专业承担着为工业企业提供能源及动力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我国“入世”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该专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促进因素主要有国家对采矿业的重视,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采矿业本身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均对该专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还应看到,我国采矿业的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均对采矿工程专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相对缺少,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很有可能会使采矿工程专业在一段时间的低潮之后出现反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岩体力学、工程力学、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电工与电子技术、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等。

院校分布:安徽理工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湖南科技大学、福州大学、东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

NO.3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魅力指数:★★★★

综合介绍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以采矿技术和矿物加工技术为主干学科的专业,相对于其它大部分的工科学科,属于一直保留的老牌专业。矿物的加工和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矿物加工工程是根据自然界矿物原料性质的差异,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原理及方法对矿物资源进行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学科。它对于我国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技术之一。

由于高新技术的兴起,尤其因为历史的原因,矿物加工行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技术开发、设备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其认识的偏差,使该专业人才供小于求。该专业工作性质和矿物加工密切相关,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大部分进入国企工作,还有一部分进入相关科研院所和学校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从事矿物(金属、非金属、煤炭)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及技术改造与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选矿学、矿物加工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等。

院校分布:中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江西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贵州大学、东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

NO.4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魅力指数:★★★

综合介绍

在祖国广阔的陆地和海洋领土上,埋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但是这些矿藏绝大多数埋藏在数千米的地底下,有的还埋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海床下面,使寻找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成为一门复杂的工程技术。应用新的勘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勘探的效果和进度,新技术包括资源卫星、航空照相等高科技手段,还有各种采用先进技术的探测仪、新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和应用,都需要新一代的勘查人才。

报考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同学需要对地质工程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有可能从事野外作业,所以报考的同学必须体格强健且能吃苦耐劳。如果在中学阶段对地理和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那么资源勘探正好是一个探索自然、考察自然的良好契机,是否愿意把握这个契机,当然是在于同学们自己的报考志向了。由于目前国家亟待对国内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勘探统计和开发,同时新建的各类工程也需要该类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因此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供小于求的趋势。其工作性质基本还是以技术类的工作为多。

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不仅限于煤田、石油公司、地矿局、矿管局、核工业部或地质野外作业大队等,还可在工民建、岩土工程、水资源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矿泉开发利用、地质旅游的开发等相关领域找工作。尤其这几年来一些较为传统的行业发展缓慢,相反一些新兴的行业人才需求相对要旺盛一些,如矿泉开发利用、地质旅游的开发、工程地质的环境地质勘查、大型工程地质的勘察设计、环境与保护等行业目前发展态势较好,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都比较理想,是找工作时比较理想的就业范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岩土钻掘工程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察、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查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工艺与设备、基础工程与施工、地球化学勘探、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

院校分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疆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等。

NO.5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魅力指数:★★★

综合介绍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属于地矿类工科专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专业之一,它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国土资源、矿产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岩土工程,运用地质科学理论,综合采用各种勘查技术方法和手段,如物理探测、化学探测、航空遥感等进行资源和环境勘查。

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数学、地球物理、水力学、地质学等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一系列现代勘查技术,如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图像技术、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等,同时还有机会亲自到全国重点工业基地实地寻找矿产,或者进行城乡建设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和研究。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 评价、营销和管理工作;对环境水质有兴趣的,可进入研究机构从事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研究;也可以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管理和决策;还可以进入建筑勘查系统、水利工程系统以及国土调查部门工作。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等。

院校分布:西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河北理工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等。

篇5:地矿类单位求职简历2-90

邮箱:哈哈哈@gmail.com电话:***求职意向 地质工程师助理

教育背景

2010年~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本科在读 实践经历

 2012年7月-8月于北京周口店参加地质技能实习6周a)实地学习了地质构造学、岩石学、地层学、地史学以及古生物学的知识。

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1:50000区域地质填图训练,熟练使用GPS掌机及相关设备,并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 2011年8月于河北省北戴河参加地质认知实习15天

a)主要学习了地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罗盘、放大镜、地质锤等。

b)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岩石样品采集等技能。

 2012年10月于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参加泥炭地苔藓硅藻采样工作3天 a)认识了泥炭地的植被情况以及学习了苔藓植物的分类

b)掌握了植被、水和土壤的采样工作方法以及基本的工作流程

c)学习了水样pH、电导率的测量方法

d)学习了硅藻的分类并掌握了30多种硅藻的形态特征

专业技能

 掌握软件:精通CorelDRAW软件、Origin8软件、mapGIS、DGSS等专业软件以及Excel、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 英语能力: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并掌握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 野外能力:熟练掌握了GPS掌机、罗盘、放大镜和地质锤等相关工具以及地质图和地形图的使用方法

所获奖励

 2010地球科学学院主持人大赛优秀奖

 2011博物馆讲解大赛三等奖

 2012周口店实习优秀生

篇6: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

地矿文化是地勘单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地勘单位文明程度的反映。加强地矿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推进地矿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地矿文化建设的指导和统筹,明确地矿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地矿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地矿文化建设的层次,推进地矿文化发展和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掘地矿行业特色文化资源,强化科学的发展理念,弘扬“三光荣”精神,促进安徽地矿职工的全面发展,塑造安徽地矿新形象,为实施“地质立局、强队富民、找矿立功、服务安徽”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保证,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地矿文化建设,初步建成载体多样、设施配套的文化阵地,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造力的文化人才,不断推出满足职工需要的文化成果,积聚产生和谐向上的文化效应,文化建设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地矿文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地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主要任务

地矿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形象文化建设。

(一)建设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全局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精神风貌,是地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包括:价值理念、发展战略、地矿精神等。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全体职工认同并遵守的安徽地矿核心理念和价值标准,建设一支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艰苦奋斗、忠于职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职工队伍。

2、深化对安徽地矿发展战略的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深认识我局业已确立的“地质立局、强队富民、找矿立功、服务安徽”发展战略,深入思考“局为单元、队为基础”发展模式和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道路,细化地质找矿、服务领域、“走出去”“三大突破”的实现途径,以再创地质事业新辉煌为寄托,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凝炼富有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安徽地矿精神。历经50多年的征程,安徽地矿人在“三光荣”精神的旗帜下,在发展地矿事业和服务安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喜迎地质工作的第二个春天里,安徽地矿人不断学习,抢抓机遇,勇于拼搏,敢为人先,求精求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三光荣”精神。要总结提升现有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地矿精神内涵,让地矿精神成为实施发展战略的强大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建设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是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职工行为给予规范和制约的文化,它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其核心是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制度设计理念、管理制度、制度执行等方面内容。

1、加强制度设计的理念研究。要结合安徽地矿实际,汲取先进管理理念,推进制度创新,树立科学、民主、高效、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理念。制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做到程序民主和公开透明,获得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出台的每一项制度都代表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利益,为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深厚的民主基础。

2、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单位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系统清理已有规章制度,适时调整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经营、管理、服务、党建等制度,并定期编印成册。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管理文化能否真正体现地矿文化,取决于各项制度的执行过程。管理层要带头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单位领导人之间,管理层与职工之间,要创新行之有效的民意通道和监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三)建设形象文化。形象文化是安徽地矿文化的外在表现,直接关系着安徽地矿的声誉、社会影响和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对外整体形象展示和工作生活环境两个方面。

1、加大安徽地矿形象塑造力度。设计和确定安徽地矿局局徽和局歌,在全局广泛宣传、普及和倡导。制定和推行《安徽省地矿局职工行为规范》,培养职工高度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展现良好的职工形象。制定和实行《安徽省地矿局人才发展战略》,建设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培养领军型科技人才,树立安徽地矿人才品牌形象。通过局简报、网站、社会主流媒体,继续总结宣传建局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新时期地矿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平凡岗位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宣传新时期地矿人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大力塑造安徽地矿的品牌形象。

2、建设安徽地矿优良的文化环境。按照优美、高雅、和谐的原则,加强工作和生活区建设,为广大职工群众创造有利于工作、生活的美好环境。

(1)着力改造职工工作环境。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美化工作场所,更新生产设施,切实提升职工工作环境水平。

(2)着力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加强职工生活基地建设、安居工程建设,为职工提供越来越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着力加强职工文化设施建设。根据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挤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适合职工身心健康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

(4)着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要发挥好局、(活动)片、队三级平台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有声有色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精心策划诸如劳动竞赛、读书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引导和强化全局文化氛围。要重视建立各级文体组织和网络,选好领头人,倡导群众性自娱自乐活动,并给予其必要的场所、经费支持。要积极参加社会文体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外宣传安徽地矿文化。

3、推进安徽地矿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单位、进班子、进岗位、进家庭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地矿职工的廉政文化素养,树立安徽地矿干部职工的廉洁形象。

四、组织实施和领导体制

要坚持齐抓共管、坚持不懈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职工一起努力的地矿文化建设格局。

(一)领导体制。成立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组成。地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地矿文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局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成立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管理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形象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分别牵头组织实施各专项文化建设工作。

(二)总体规划。用3年时间夯实地矿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2009年,调研、学习、启动地矿文化建设,制定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2010-2011年,以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为主题,完成提炼安徽地矿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导入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局歌、局徽等地矿形象识别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建设;采取学习培训、媒体传播等多种宣传方式,使全体职工认知、认同和接受安徽地矿精神及价值理念。

建立安徽地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将地矿文化建设纳入到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年度的工作中去,不断对地矿文化建设进行回顾总结,及时修正,巩固提高,促进地矿文化的丰富和创新。

(三)运行机制。坚持以局为单元建设地矿文化,在发挥全局地矿文化整体效应的同时,鼓励各基层单位在地矿文化建设方面的自主创新。要建立地矿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对基层单位的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建立保障机制,为地矿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提高地矿文化建设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外请企业文化建设咨询和设计的专业公司全程协同进行学习培训、精神提炼和形象设计等工作。

五、基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远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要坚持把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全体职工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求真务实,服务发展。要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避免急功近利。要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将地矿文化建设与地矿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地矿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要通过地矿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和创新党建、文明创建的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和文明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要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保持政治上和谐稳定,经济上持续增长,文化上不断进步。

(三)重在建设,突出特色。要丰富地矿文化载体,建设好内部报刊、网站、宣传栏、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等文化阵地,着力抓好精神、制度和形象三个层面的建设,注重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规章制度中,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活动中去,以统一的安徽地矿精神、核心理念和地矿标识规范地矿文化,保持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篇7:地矿系统员工安全演讲比赛稿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唱着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我和其它同学一样,满腔热血、满怀希望的从校园走向了工作岗位。

刚到工作单位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有关安全政策、法令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还记得当时参观了一次事故展览,在触目惊心的一幅幅事故插图、一行行沉重的数字面前,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不注重安全给自己、家人带来的无限痛苦,给国家、单位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这一幕幕人间悲剧不难看出,其中的许多事故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上岗工作时,我时时刻刻把安全责任记在心里,认认真真地落实每一条安全规范。但由于参加工作时间长了,工作环境熟悉了,讲安全听腻了,思想上也开始麻痹大意,尽管安全规章天天讲,也当成了耳旁风。电视上播出安全事故了,会震动一阵子,过后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这种安全责任不去落实的问题,无疑是酿成事故的病症所在。

众所周知,地质工作是危险系数很高的行业,有时穿行于荒山野岭之中、有时在漆黑的矿井中摸索,面临的事物也是复杂多变,保护队友及自己的安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元史・张桢传》中曾写道:“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比喻在坏思想、坏事情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他发展。从微小之事抓起,落实到位。“

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的夏天,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在某矿山企业工作,由于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对安全责任进行认真落实,在下罐笼的时候没有按照安全规程检查保险系统,导致保险杠松动脱落,从罐笼上掉了下去,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来不及呼救,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这个世界,他就急匆匆的走了,也许就在刚才他还在勾画着家的蓝图,也许就在刚才他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是这一切都在一瞬间成为过去,一颗怦然有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热爱地质工作的热血青年停止了呼吸;一个正在绽放的年轻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第二天下午,在阴冷的太平间里,他精神恍惚的母亲突然狂奔过去,拼命的喊着:”孩子,孩子,你醒醒啊,你睁开眼睛看看我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啊……“

我们还没来得及学会如何面对生离死别,生命轮回,如何去面对这空如其来的噩耗,一切都是那么急促,一切都是那么突然。如果他每次都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保险杠就不会松动;如果他当天能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也许能在最后一刻挽救自己的生命,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让我们更加悲痛,我们必须痛定思痛,总结经验,用血的教训唤醒我们对安全责任的麻痹,切切实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篇8:地矿专业简历

一、“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 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 将积极参与“1+2+1”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 探索卓越计划”国际化培养模式,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科层次采取“3+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 企业学习累计1年。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 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行业标准, 确定了我校“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1.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思维与意识。

2. 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能力:

熟悉所学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 具有管理计划、预算、任务组织、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 沟通与交流能力:

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

4. 职业素质与个人能力:

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 企业管理与创业能力:

具有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决策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具有一定创业能力。

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煤炭行业专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 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原则, 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强化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平台, 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中, 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 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 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本科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 即学校培养阶段分为1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2年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累计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1年。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 单独组班单独授课。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基础标准、已有的行业专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 制订学科领域、专业培养方案, 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单独组班、相对独立培养的方式。

2. 坚持“四个不断线”。

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暑期专业实训不断线, 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实习不断线, 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设计不断线,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竞赛活动不断线。

3.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 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 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方式进行。

4. 企业全程参与。

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 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 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5.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努力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进而得到国际认可。

在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的特点, 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作勤, 贺玉海, 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 2011, (4) :39-42.

[2]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7) :3-4.

篇9:地矿专业简历

摘要: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其特殊的行业特点,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等进行改革。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思路并进行实践,进一步探索培养地矿类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地矿类;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特殊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学校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必须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传统的地矿类专业包括地质和矿业两大类,它涵盖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IT程、石油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等专业。众所周知,地矿业类专业是一个艰苦行业,常年野外作业,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恶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专业被看好,而传统专业尤其是地矿业类专业遭受严重冷遇。过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对复合型、创新型、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对现有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经济对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安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地矿类专业进行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安全工程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1997年原国家教委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由原来属于工学地矿类的矿山通风与安全(080107)、工学管理科学类的安全工程(082206)两个专业合并而成。这次专业调整是为了逐步适应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安全的日益重视和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煤炭、道路交通、金属非金属矿山、医疗卫生、建筑等行业的重特大恶性事故的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教育部制定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督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掌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燃烧学与爆炸学;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计算机进行安全工程与通风工程设计、模拟、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置。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形成的科学化培养模式,现有的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训练缺乏,校企联合不紧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缺乏对现代管理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等组织管理能力。因此,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从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和实际要求出发,应该着力把重点放在提升专业人才层次、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也要从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安全”这条主线,尤其是煤炭、冶金等大中型工矿企业对技术或管理人才的要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该行业需求的安全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不但要具有理工科理论基础和安全技术(如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气安全、机械安全、防火防爆等),掌握先进的安全理论(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学原理等),熟悉安全生产、技术法规。还要善于组织、管理,深入调查研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职业健康及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日益重视,以及人们对安全领域的普遍关注,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进一步提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根据调整整合后的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针对安全工程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对安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按照“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在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安全工程的行业特点,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重组。在强化大安全基础、体现地矿类学科特色与自主专业选修课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其整体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大安全基础课)、安全模块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以及相应的实习、设计及论文等。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旨在加强大安全课程通识教育的同时,设置大量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培养个性化的创新人才。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方案的设置,遵循了“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与整合前的课程设置方案相比,一是强化了安全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适当压缩了公共基础课的学时比例;二是强化了安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将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凸显了学科特色。我们通过大量专业选修课的调整,增加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可选范围,使学生根据个人知识的需求选课,按照不同方向的研究和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选课。新的课程体系方案实施证明,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在煤炭、电力、建筑、交通等行业从业,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就业,都能派上用场和发挥作用。可见,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方案的设置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实践教学及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不但使学生的理论教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实施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学校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也纳入学生的必修环节,并对实习、实践的效果实行量化考核,通过对实习、实践环节的答辩,进行成绩评定。

我校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及其特

殊行业要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学一科学实验一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从节约时间、节省经费方面考虑,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实习;建立了校外多家企业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实践表明,学生的社会实践层面得到了拓宽,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1、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我校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建有“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是全国四家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资质的单位之一。我校还建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两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打通了教学和科研平台。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各种形式承担相关实验教学任务,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力度,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内容的整合优化。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自主地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在实战训练中理解和消化课堂理论知识。实践证明,这种途径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工程技术创新的方法与过程,切实经历体验科学理论与工程创新方法,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习惯。

学校还与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例如与平顶山煤业集团、郑州煤业集团、永城煤电集团、焦作煤业集团、中国铝业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新飞集团、宇通客车等企业达成实习协议,将上述企业作为学生经常性的实践及教学科研基地。我们的校外实习,使学生走出校门,在企业有关主管部门的安排下进行实习、实践。目前,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校外建立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已达60多家。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学生主动地结合学习内容或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查阅资料,阅读专业外文书籍等相关文献,深入思考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积极要求参加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校外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实践条件,对他们的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写作准备了素材,拓展了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效果良好

从2003年开始,学校开始设立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和创新学分。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RTP)”和“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训练项目,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五年来,学校从教学经费中共投入近100万元专项经费,立项和验收的训练计划项目达2000余项,有近8000余名学生参与受益。由于立项课题源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从选题、立项、撰写申请书、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任务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和项目实施方案,到完成训练项目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证明,两项科技训练计划的实施,检验了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和实际科研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自身知识和能力如何在工程及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近5年来,我校学生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作品)3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7项,有200余人次获得创新学分。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屡屡获奖,还连续两届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因此,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计划等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3、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保证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效果的全面检验,直接反应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学院对学生的论文选题途径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老师的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研究课题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有利于教学科研相互转化,进一步推动了“以科研促教学”;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这类设计型、研究型选题大多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技术、安全的实际问题,具有工程实践应用价值,有些甚至可以为生产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学校实施的科技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前期项目组老师和团队的研究积累,对研究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总结、归纳、延伸,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还有些论文题目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倾向,通过和专业的相互结合,为学生就业和毕业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通过创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并通过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监督检查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稳步提高。实践证明,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深受生产现场和企业的欢迎和好评。近年来。学校地矿类专业很多毕业生走上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的领导岗位,成为单位的技术、管理骨干。

总之,为适应新的形势对地矿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其特殊的行业特点,通过调整优化其学科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应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地矿类专门人才。

上一篇:固义学区2013年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责任状下一篇:非婚生子继承起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