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物是人非-散文

2024-04-13

人生物是人非-散文(共14篇)

篇1:人生物是人非-散文

草木健在物是人非散文

有些人,等走远了以后,才深深的发现,原来留下的记忆,是光阴摸不去的痕迹;有些情,当沉淀出了以后,才懂得美丽,真实般的存在,还是一如初见。我时常与怀念,对望成了想念;与遗忘,缅怀而出的又悲伤。所有沉淀的情愫,在繁华落尽的流年里,终究是草木健在,物是人非。

这是一个寂静的夜空,满天繁星散去了微烁的星辰,而我、在情不自禁中,将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沉睡而安静的月色下,轻敲慢打,在键盘上,用这一颗心似乎苏醒了太多的记忆的心,再一次选择去打捞几多,无数次在午夜梦回时,我努力的挣脱,清空般的不去追思往昔,然、终究还是走过流年,走不过岁月沉淀出的感念。

尘世间的物是人非,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的结局。死恨情愁,万般皆于痴情的心,红尘中缘来缘去,纠纠缠缠的在时光之河中,注入记忆的脑海,应或许是这想忘却相望的回忆吧。那些逝去的美丽,如同流星坠落的那一刹啦,短暂的美终究还是留给眼帘,随之消失的银河的,看不到来过的一丝痕迹。

紧握记忆的弦,寻找曾经熟悉的线索。那些青春狂欢的年少,孤独中放歌的午夜梦醒时分,思念里错落在天涯的人儿。多少次、梦里出现过相同不变的情形,一幕又一幕,一段又一段,勾勒出无数健在的模样,是不曾远去的永远只是背影,还是时间残忍的拉开了时空的距离?几经千帆过境,唯独能留给最后的,还是物是人非。

有时候,看着眼前的一切,由心而发出了慨叹。有时候,又不经意的走在某个小巷,熟悉充斥的质感依是自己而过。哪年哪月、牵手漫步的残忆又将一段内心的往事,反复翻阅。不得不去承认,走远的过去,而今的现在成为一种心里摸不去的岁月履历,如同写上了刻骨的字眼,随着不停流逝的时间鲜明呈现出来的凹凸深痕。

在一刻安静的时间里,想去忘记该忘记的人,想去将过往尘封在某个角落的栖息里,不再卒读,不再触碰。可为何;我们生来就与记忆有个割不断的撕撕扯扯?缅怀一颗心,追思一切人,走远的缘分,如何去打捞我们曾经被填满的心田?瞬间总会将自个儿沦落进过往的回忆里,翻来覆去,那些曾经在乎的全部。

我们曾经一起走过,走过青春得年少轻狂,那时少年,孤傲懵懂。那时你我,走过岁月匆匆的轨迹,快乐包裹着所有的开心。幸福、更是一种不曾褪色的美。对于未来的天空,规划好了所有的继续。那时那月,我们没有体会过悲伤失色的情绪,不懂得人世间的分分合合,不懂得缘来缘去的情感波折。

行走的日子,走着走着,便失去了联系,这好像是岁月把那份情,渐渐的淡去了曾经的纯真。回望的旅程,终究成了许多无言的结局。若是说,草木健在,那么、物是人非的,也只有这一路走来,关于过去的点点滴滴,载着满满的碎碎念,裱装出了往昔不可追的一串儿叹息。

生命路上,成长铺满疼痛,经历越多看的越淡,伤的.越深心越冷,淡然的姿态,就是自己再也找不到那时童真的微笑,开心忘怀的心,即便很多时候不快乐,假装给别人看到的,依然是微笑着坚强的表情。孤单的落寞,也宁愿自己藏着,却从不说给别人听,都说;伪装真的很累,而久而久之也便是戒不掉的习惯。

草木健在,物是人非。当过往的一切载着疼痛,飘荡在眼前时,这一种说不出的熟悉,又是那般的追思感念。如同夜下的城市之光,闪烁的灯火,不息的车流,都一一被夜色笼罩出记忆中的熟知;哪年哪月走过的繁华,长街处一个人孤零零的无所适从。原地守候着相逢,解不去寂寞倦透了的面容,那一种被遗忘好似无依的感觉,永只是一种沉痛,沾湿了昨日的唯美梦境。

草木健在,物是人非。厌倦的回忆摇曳着昨日的美好,流淌出时光里的无数来来去去,纵使散落满目的痕迹,在故事中铺满了曾经的清晰。那些一个个转身离去的背影,最后依然模糊的总让人唏嘘不已,欢笑中奔跑过的黄昏,在一场与悲伤结交的转念里,从此恍如隔世。浓郁在了多情的笔尖,微微的心疼在斑驳中,无奈的走向未知。

草木健在,物是人非。旧曲萦绕在耳畔,来回循环往复着昨日的美好,孤单的夜空下,将心疼再一次放飞,眼前的世界,在黑暗中把自己却寂寞到黯然伤神。熟悉于某张照片的回忆,那是相机定格出的曾经,微笑烂漫的惊艳了整段时光,而后来,似乎少了照片里的那个人。春去秋来、岁月轮回来来去去的描写着枯黄不带色彩的情感。

人生如梦,琉璃婉转。凋谢的花开重开了美丽,枯萎的落叶随风飘落。记忆里离开的人,再也杳无音讯。很多时候,就算我任笔尖下的情愫,再多情的续写,遥远的故事,找不到完整如初的结局。如风往事,情感迷局,还是时光的洗涤中,把所有的一切消逝的渐行渐远,记忆的风景,一程又一程,走过了难言的悲伤,健在的回忆,只是这最后的物是人非。

篇2:人生物是人非-散文

回西安已经好几天了,心里的空虚犹如这座城市的预言,没有尽头的空虚是无穷尽的折磨。于我而言,该怎么去生活,似乎不再是那么简单,离开已经成为了必然,可在离开之前我还能做些什么?

没有人会知道未来发生什么,可伟大的`预言师不还是一直在预言生活吗?这座古老的城市本身就蕴藏着历史的伟大秘密,浑厚的文化又有几个人能猜透这其中的反反复复吗?可一直以来我都不再喜欢这座古城,哪怕它是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因为随着时间的流转,那些繁华不再,那些旧人旧梦也就成为了无聊的历史学家饭饱酒后的奢侈的研究。

我是一个紧跟在社会后面的俗人,所以我不用来掩盖自己。

梦魇只是习以为常的想念,而我想那些离开的人也不再悲哀的源泉,只是这光怪陆离的城市,在最后我还能带走什么?也许我真的就那么浅浅的走了,不留下一丝痕迹。难道我就那么轻轻消失,不带走一片泥土吗?

篇3:人生物是人非-散文

沈从文, 一生留下的各种作品集70余种。其中《边城》更是蛮声海外, 享誉文坛。在时下的旅游热中, 好些人就是冲着沈从文, 冲着《边城》去凤凰的。而沈从文儿时的老宅, 自然是游客的必到景点。

沈从文的作品深沉、朴实、朴素。无论是描述纷繁复杂的都市人生, 还是描写神奇多彩的湘西山野, 尤其刻划大山里的人、事、物都是那样的包含深情, 饱含着作者别一般的思考及忧虑。

《大山里的人生》收集了沈从文先生浩繁的散文作品中的精华, 共计48篇。有人说, 沈从文的作品离不开山, 离不开水。这话一点不假。但我们在《大山里的人生》里看到的更是作者对那山那水的爱和眷恋。他的文字不仅流畅而且清爽。清爽得如同蓝天上的一抹云, 如同浮在空气里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鱼。

我们看看《边城》里这样一段文字:……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 河底小小白石子, 有花纹的玛瑙石子, 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 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长年作深翠颜色, 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春天时只需注意, 凡有桃花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色布衣裤, 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的, 滨水的, 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 乌黑的瓦, 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 且与四周的环境极其调和, 使人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

这是多么干净的文字啊!看似不经意的描说, 看似随走随看随说。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这山这水这人家的深沉的爱!没有这种爱, 没有这种小心翼翼的爱惜, 没有面对这山这水这人家时的一尘不染的爱惜, 作者断断写不出如此干净的文字来。

沈从文儿时非常另类, 除了记忆力超乎寻常的好之外, 几乎就是一个“问题少年”。装病逃学那是常事, 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比任何一人都高。这就常常把做着“将军梦”的父亲给气得半死。沈从文回忆, 凡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发现时, 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狠揍!那做着“将军梦”的父亲下手之重自然可想而知。在一般人看来, 小沈从文在这样的环境逼迫下心生怨冤是必然的。他向往逃出大山, 逃出校门, 去获取更多更大的自由。然而奇怪的是, 他尽管屡屡受罚挨揍, 尽管向往出逃, 却从来没有在被处罚的过程中感觉到小小的冤屈。他一边挨着责打, 一边跪对孔夫子牌位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想到了河中的鳜鱼被钓起时离水以后的泼剌, 想到天上满天的风筝, 想到山中歌唱的黄鹂, 想到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说:“我感谢那种处罚, 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 给我练习一个想象的空间。”

有点明白了, 在小沈从文的心里, 他可以不读书, 但一定要同自然接近, 同山水融合, 他就是山水的儿子, 是为那一方山水而生的!所以有了他这样的山水文字。

沈从文的文字, 我在中学时代就喜欢上了。那时我弄不明白, 同样是我们大抵所认识的方块字, 在他那儿怎么就能排列出如此这般美的东西出来。今天稍稍梳理一下, 答案似乎有了些眉目。

时下有些作家, 动起笔来要么“弹眼落睛”, 要么装腔作势居高临下, 要么迎俗献媚失了底线, 要么来一盘“心灵鸡汤”骗人银子, 你永远看不到也看不清文字背后作者的面孔。

沈从文不!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没有也永远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讶。一切源于天然一切源于心田。我们在经过静静的细细品读之后, 便可感觉其山水精美, 人物可爱, 暗香深藏。而且越品味越醇, 越品越入心。

通读《大山里的人生》我们会感受到沈从文不仅对家乡的山水, 更对其笔下的家乡的人都十分的敬重, 他甚至是抱着十分敬畏的态度来刻画那些人物, 哪怕是军阀、土匪、丘八、妓女……

我们先看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标题给人的直觉是这里讲述的应该是一对有情男女的浪漫情爱故事。待读完全文, 感觉确实如此。再一想, 不对呀!文中的两主人公, 一个就是常年行船的水手———嫖客, 另一个则是岸码头边做皮肉营生的妓女———专招水手上床的那种。然而在通篇的文字中我们竟然没有发现诸如“嫖客”“妓女”“卖淫”这样的字眼。文章通篇干干净净一如那江水。

故事是这样的:水手牛保, 晚上船靠码头后, 钻进了岸边吊脚楼人家———妇人的被窝 (沿岸这样的人家多了) 。天明要起锚了, 船上那些无可奈何嫉妒了一夜的人大声催着牛保回船。牛保和那妇人仍在缠绵。船上人威胁:我们开船了!牛保追了出来。一边奔跑一边向吊脚楼方向挥手:“话我记住了……冷!你是怎么的啊, 快上床去!”窗口处露出妇人鬓发散乱的脑袋。牛保知道她还光着身子。妇人喊:“我等你10天, 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 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这时节那妇人的眼睛一定红了。后来, “我”给了牛保几个苹果。牛保却又跳下船, 朝吊脚楼飞奔而去。船上的水手又骂开了牛保。原来那个快乐多情的牛保给妇人送苹果去了。到后来牛保自然又轮着来听妇人的痴话, 又把开船的事全给忘了。再后来, 在另外的一条水道上牛保落水了, 一直没有找到。妇人知道了……“下船时, 在河边我听到一个人唱《十想郎》小曲, 曲调卑怯, 声音却清圆悦耳。我知道那曲由谁口中唱出且为谁唱的, 我站在河边寒风里痴了许久。”

这就是沈从文对一个“嫖客”与一个“妓女”的故事的描述, 也只有沈从文才会有这样的描述。船又开了, “橹桨本身被扳动时咿咿呀呀声, 河岸吊脚楼上妇人在晓气迷蒙中锐声的喊人, 正如音乐中的笙管一样, 超越众声而上。河面杂声的综合, 交织了庄严与流动, 一切真是一个圣境。”注意, 沈从文在这里用了两个词:“庄严”、“圣境”。作者躺在船上想:“便是这些人从昨晚那点露水恩情上, 已经各自支付一把眼泪和一把埋怨。想到这眼泪与埋怨, 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 使人心中柔和得很。”再请注意:沈从文在这里又用了一个词:“柔和”。

大师是真真切切的怀着一颗“柔和”的心情面对并描述着庄严的圣境的。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 因为“我”逃学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 那个“拿着长长竹竿大骂追来”的主人, 在被“我”逃脱并且还唱着歌气他时的模样;《凤凰》里装神弄鬼暗中算计人的蛊婆知道人家已怀疑是自己放蛊所欲:“那不要紧, 吃点猪肝 (或别的什么) 就好了。”回家照方子一吃, 果然好了。《凤凰》里还提及一个过气游侠田三怒。当其豪气稍衰, 厌倦风云且金盆洗手后却遭人暗算。临死前对藏在暗处的杀手说:“狗杂种, 你做事真丢凤凰人的丑, 在暗中射冷箭, 不像个男人, 你怎么不出来!”他知道自己不济事了, 在自己太阳穴上打了一枪, 了结了自己。而《边城》里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茶楼小溪、白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有老人、女孩翠翠、一只黄狗、一条渡船。翠翠是个私生女, 母亲与军官生下她就死了。军官父亲也离她远去。翠翠与爷爷、黄狗一起度日。翠翠长大了。她渡客最爱渡新娘。凡有新娘过河她争着渡, 为的是多看一眼新娘。做媒的说好翠翠要嫁给大老的, 可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大老明白了, 于是他出走, 他要成全翠翠和弟弟, 可他一走竟成了诀别。二老不想把幸福建在哥哥的痛苦之上, 他选择了浪迹天涯。在一场大雨中白塔倒了, 爷爷死了, 渡口只剩下翠翠和黄狗, 还有那条小船……

沈从文刻画人物从不浓墨重彩, 他清新淡雅的描述直将人物植到你的心底。那年我去凤凰在沱江边慢慢踱着, 看着潺潺的江水及闪着的波光。在吊脚楼下我看到一着苗装的女子。头顶一斗笠, 背对着江水埋头纳着一双虎头鞋, 身边是一只摆满杂物的售货篮子。由于斗笠挡着, 我看不清其整个面容。但从她的肤色, 尖挺的鼻梁以及弧度优美的下巴推测那女子一定很好看。我停住脚步打量着她。在取出相机对准她的同时我油然想起了几个似曾相识的人:翠翠?江边和水手们相约的妇人?这时来了一个男子, 一边跟斗笠女大声说着调笑的话, 一边伸出乌黑的手在其脸上拧了一把。女子不露声色, 用纳鞋针在男子手上狠狠一扎。男子双脚跳起捧着手嚎嚎直叫, 转而却开心地走了。“牛保”?我想起了水手。看着那整个过程中几乎纹丝不动的女子, 我想在这顶斗笠下会有多少故事啊!

《大山里的人生》无法涵盖沈从文作品的全部, 但却是我们探秘沈从文的一扇窗口。

“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 且不明白半夜醒来是什么时候。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 担负了自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 为儿女, 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

这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摘要:本文透过对沈从文散文中的一些篇文的品读, 对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风情作了具体而细微的赏析, 并从中对传统文化中雅俗相融的意境作了探究。

篇4:教师的人生如散文

教师的人生真实而不虚假。他们愿意捧出一颗心,献上一份爱,送出一片情。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一支粉笔桃李满天。他们播下真诚的种子,虽然悄无声息,却能长出充满希望的新绿;他们送上真诚的钥匙,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收获深切浓厚的真情;他们献上真诚的感化,虽然默默无语,却能将生命中的搁浅一一托起。

教师的人生平凡而无悬念。每天披着晨曦走出家门,伴着星光离开校园;捧着课本走进教室,抱着作业返回书案。天天如此,月月如斯,从温暖的春季走到凛冽冬天,从健硕青年步入衰弱老年。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生活两点一线,简单而又纯粹,平和而又执着。不幻想跻身灿烂的高处,不谋划置身炫目的焦点。教师像一条船,载着一批又一批学生,驶向辉煌的彼岸,驶向灿烂的明天。太多的人都在哀叹,而教师没有时间哀叹。选择了散文似的生存状态,就要甘于清贫,乐于淡泊,勇于坚守。

太多的人都在奢求大福大贵,而教师喜欢润物无声的温婉,习惯随遇而安的淡然,他們的灵魂纯净而又饱满。

太多的人都在祈求回报,而教师的希翼却与众不同:遇到愚蒙者,竭力使之聪慧;遇到幼弱者,努力使之茁壮;遇到后进者,力求使之骎骎日上。埋下种子,硕壮的枝叶交叠披覆,流光旖旎;浇灌幼苗,含苞的蓓蕾迎风怒放,馨香渐起。

篇5:物是人非的风景中散文

你还会不会遇到这样一个人,在你还未现实的年纪里。也许再也没有了。亲爱的,我在这里写给你,希望你永远也看不见。希望你在那个半球能够找到一个爱你的,生活的好好的。我们,都要好好的,好好的幸福,好好的,各自幸福。

即使现在想起那段时光,我依然觉得没人能够匹敌。

你会翻我的包用我的唇膏。

你会牵我的手和我拥抱。

你会半夜打电话发短信。

你会让我带你回南方住我的家里。

我们度过了最美的时光,最美的日子。

我记得所有的片段所有的时光,而所有的时光都是关于你。正是因为你,我才记得这些日子你知道吗,亲爱的。最后一次喊你亲爱的了。永远没有永远了。

我记得所有关于你的美好的片段,你也知道未来的以后,我知道你会牵着另一个人的.手和我路过。

我到现在还记得你当时哭喊着对我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要离开我。我装作潇洒的样子笑着说,为什么?因为我不爱你了。我爱上别人了。我转身离去,不是因为潇洒,而是不想让你看见我脸上的泪珠。我删除了你所有的联系方式,去到另一个城市,不愿让你找到我。

你永远也不知道,那个下午,你的母亲找到我,在街边的咖啡店里。她是那么优雅,淡定,她拿出一笔钱说,我儿子是要出国的,你给的了他什么?现在请你离开他,如果你爱他,就让他过得幸福。我拒绝了那笔钱,但是同意离开你。让你好好的生活。让你接受你的家庭的安排。

灰姑娘和王子永远只会在童话里出现。

每个人都会遇见这样一个人。牵手拥抱压马路。可,永远不会在一起。

我将回到南方的家乡,而你可能在那个半球继续生活着。或许以后都不会有交集,在物是人非的景色里。

离开的最后时刻是零点,你说一个新的起点。

告别的最后一句是再见。再见,已不会再见。

我会想念你,还有那段时光。

我会想念那段时光,因为你。

篇6:物是人非的广场的散文

欺骗就是不住地说谎,不停地圆场,欺骗的次数尝试多了,就会产生去骗的冲动。很久以前有人这样和我说过,可是至始至终,我都没有,不骗你是我不想和你一样拥有一副涂满油彩的邪恶的嘴脸。

这一切犹如一场**浪潮在今天得以平息,终究,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轨迹上。你让我无数次的红了眼眶,我还是微笑着去原谅,哪怕早就彼此变换模样,哪怕味道伴随岁月渐进变淡,依旧为你低浅吟唱,就是说离不开的,是你那点夹带欺骗的朦胧的情怀。

我们可以为了一些东西删掉一个人;也可以为一个人删掉一些东西,却删不掉烙印在额间的痕迹,却删不掉搁置在心田的记忆…越来越害怕去拥有什么,担心走着走着伤害跟着来了,又成为刻骨铭心地历史,甚至思念,慢慢地都找不到方向,确切说是我不敢,我怕自己再次义无反顾。不想再逞强了,不再勉强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念,已无力在心底里默默地坚持了。

就这样吧,何时,说好的,走一步丢一步,含着泪说不再眷顾。我真的丢了嘛,无数遍的幻想过有一天你真的还会回来,我会坦然地微笑,祝福你说你想要的。后来呢,我笑了,嘲笑那些无法抗拒又让自己瞬间沦陷,醉笑陪你岂止是三万场没诉离觞呢。

篇7:物是人非路依旧的网络散文

静静的坐在电脑旁、敲击着键盘写下心中思绪,已忘了此时此景是在多少年前曾相似过,然而再次回归此景、却不知该如何用语言去表达内心真实的灵魂。打了又删、删了又打的词句,比以往生疏了很多。不知是岁月匆匆催人老、还是细水长流让人忧的心态、被尘埃淹没了那份多愁善感的心绪……

从戒烟至今、今夜是我最想抽的一次,不知那淡淡的烟味是否还像过去那样熟悉、那样烟雾滚滚。如果说、心可以淡化,我愿伴随烟雾慢慢的散发在空气中蔓延、更愿像一团团烟雾般随着风四处飘散、飘散到世界各个尽头。正如作家徐志摩说的那样:我轻轻的`来、正如我轻轻的走、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作别昔日。

回想起、背井离乡至今,不知不觉两年的光阴就在繁华喧闹都市中逝去。曾在生命中遇见又再见的人,如今早已物是人非、默默独身穿梭在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里、旧日的知心好友,剩下何人也?我总以为我年少轻狂之时交友广阔、只为在繁华喧闹都市中多找几位倾诉知己,可随着岁月的变迁、事态无常、在记忆中的知己却只是摇头叹息、苦笑一番……

长这么大以来、阅人无数。真正由心而感、由心而发的一句话:你是老天爷恩赐我最好的礼物、也是我此生的伴侣,更让我深深体会出、缘分往往是因天而定、因真心而踏实。然而这句话也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对一个女孩子说出。因为我知道、即使你身边朋友再多、知己在多、真正陪伴你一生的莫过于是自己最爱最喜欢的人。因为只有她、才愿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放弃所有、无怨无悔的陪你到老……

爱没有捷径、只有经营……

缓慢匆促的脚步、将心归回文字的灵魂中。闭上疲惫的双眼、静静的感受自己奔波在现实中的心态。此时此刻、愿心化作一条清澈的河流、随着风声、鸟声、声声日耳的自然音符、舒坦的在岁月中流淌、更愿心化作一阵阵秋风、伴随着云彩、伴随着世间万物、自由自在的漂浮着。更奢望那所有的流淌、所有的漂浮,只愿牵你一人之手、伴你一人之心、与你天长地久、不离不弃……

篇8:穷人富人都是人

然而,只要阅读过茅老的那篇文章及其他文章的人,都会知道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茅老绝不是“只”为富人说话,他经常为穷人说话。在他看来,所谓穷人、富人都是普通人,不应该刻意去区分并区别对待。

古往今来,社会哲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把人仅仅当作人来看待,所以把所有人都当作一样的人来看待。它相信,人与人之间是一种非零和游戏,人际间的合作、分工本身可以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因此,碰到社会问题,这种哲学的教诲是,所有人应当强化合作,寻找一种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社会哲学则竭力地要把人分门别类,以区别对待。它把人划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群体、集团,而且认为,这些群体之间只能玩一种零和游戏,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一方之所得就是另一方或其他所有人之所失。所以,假如出现社会问题,那一定是某一方捣了鬼,剥削了另一方。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十分简单:打倒这些家伙,使用暴力进行报复,把两方的位置换一个个儿。这种社会哲学的信奉者最常使用、也是最粗俗的社会分类法,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把自己周围及整个世界上的人分成好人、坏人,自己当然是好人,而那些被划为坏人的,就可以尽情地羞辱他,甚至可以义正词严地从肉体上无情消灭他。

另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分类法就是大而化之地把人区分成穷人、富人。在坚持这种分类法的人看来,财富就是人的最基本属性,一个人拥有的财富之多寡决定着其社会、道德、政治、精神属性。因此,他们把人还原成一个经济动物、财富动物,人的社会、政治、精神属性都不重要,他们坚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所有人的信条,尽管他们自己有时却装出一副十分清高的样子。

这两种分类法通常交织在一起,让某些人信心十足地做出一个普遍的道德判断:穷人都是好人,富人都是坏人。所以这些人以穷人的代言人自居。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旦自命为穷人的代表,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应当说,各种宗教都对财富持一种怀疑态度。但是,这些宗教却从来不认为富人就是坏人。相反,这些宗教之所以贬低财富,主要是为了突出信仰和精神生活对于人生的决定性意义。假如富人用自己的财富从事这方面的事业,那就会受到欢迎。但是,现代那些根深蒂固的物质主义者的心灵却要苛酷得多。他们绝不准备让步,相反,穷人与富人势不两立:富人就是坏人,他们必须被消灭,才能恢复穷人的正义。他们是仇恨的煽动者,而且最终会演变成每个人仇恨所有人,一如霍布斯所设想的自然状态下的全面战争。这是把人按照某个标准分类、并且区别对待的必然结局。

篇9:物是人非,只剩回忆

一、 上升的海面

整个短片的大背景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前半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往自家的楼上加层。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驼着背,独自一个人日日夜夜,不顾刮风下雨堆砌着楼房……一层一层不断上升的楼层,一个一个孤身一人的夜晚,还有那个单一的晚餐,一人食用时的凄凉……暗黄的画面色调,配上忧伤的背景音乐,影片沉重的伤感将观赏者带入了悲伤的世界。今天,也是平常的一天。烟斗是老人的朋友,唯一的乐趣是钓鱼。晚餐则是简单又寻常,再倒一杯红酒。今天,海水又上涨了。该再搭建一层屋子了。老人看着墙上的照片“以前应是我们一起做的事……”今天,该搬新家了。老人的烟斗掉进了海里。几番考虑,老人穿上潜水服去寻找烟斗。潜到海里,老人捡起烟斗,“是你?”回忆呈现在眼前,继续向冰冷的海水中潜去,温暖真挚的回忆得更多。弯腰捡起烟斗的老伴,卧病在床的老伴,与儿孙的全家福,陌生的女婿,婚礼上的合影,乘船远行的女儿,女儿的出生。老人向上一看,原来之前是如此温暖。打开家门看到的是与青梅竹马的妻子在树下嬉戏。那时是我们一起盖的房子啊。与妻子碰杯之时,瞬间回到现实。此时镜头上出现许多气泡,镜头也向上快速移动。我害怕老人就从此沉浸在海底,沉浸在他最初的岁月,在那回忆塔里最美好的时光。但是回忆支撑着那乐观的老人回到陆地。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晚餐简单又寻常,倒一杯红酒,再倒一杯,让我们碰杯,让我们与往事干杯。被海水淹没的积木屋,如同被岁月掩盖的人生。一层层垒高的塔楼,如同陈年的回忆。当塔楼被海水淹没,当回忆被岁月掩盖。直至烟斗掉进海中,一个偶然的契机打开了封闭已久的记忆之门。回忆涌现在眼前,温暖如初,含泪欢笑。

二、 下沉的记忆

在观众以为整部短片都会是沉闷、孤独的基调时,影片里出现了转折。当主人公在往新楼层搬家时,不慎将自己的烟斗掉入望不到低的海中时,故事就往观赏者意想不到的一面发展……烟斗,作为主人公唯一的伙伴,他必须找回来,穿上潜水服的他,跳入里他房子下的海中,跳入里他如屋下海水般深的记忆……在他打开一层又一层通往海水深处的门时,他便打开了一段又一段过去的记忆……每一次出现他记忆那些与家人幸福的生活的场景时,影片的画面都会变得明亮,背景音乐也更加的轻松,甚至略带快乐。影片开篇就是昏黄的色调,奠定了影片整体孤寂沉闷的基调。当老人开始回忆只时,色调从海水的深蓝变成了温柔又似乎充满阳光的暖黄。表现出老人的回忆是非常的美好。

短片中只有老人的服装是拥有鲜明的色调的。红衣绿裤,看似十分不和谐,却又为影片添加了一些亮点,使得整部片子不会显得如此沉闷。总体来看,整部影片色调统一,渲染了一个伤感孤独的世界。本片的背景音乐是一大亮点。拥有法式风格的画面,配上日本风格的背景音乐,但近藤研二的配乐似乎少了份日本特有的哀伤,多了些轻快。钢琴的独奏,柔和却又显得有些孤单。本片没有一句台词,只有海水的击打声,还有海鸥的鸣叫。以声衬静,这些自然界的声音使得这个世界这个屋子更加的寂静和孤单,奠定了同色调一致的孤寂。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并列镜头,现实与回忆的组接得恰合时宜,不显突兀。使得整部影片非常流畅并且内容丰富多彩。

三、 与记忆干杯

带着在房屋底层找到的酒杯回到住处,晚上,主人公在原本自己酒杯的对面,放上那只代表着过去,代表着记忆的酒杯,拿起酒杯,碰撞……酒杯撞击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那没有摆脱淡淡的忧伤,却也脱离开篇时沉重的孤寂感,预示着主人公慢慢开始走出记忆的困顿,走向全新的人生……记忆是美好的,但也是失去的,主人公在岁月的侵蚀中,失去了记忆中的美好,却留下悲伤的现实。特别是当镜头从整栋房子最底层往上扫的镜头,透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凉……但是,主人公却能跳出记忆的牢笼,勇于面对过去,勇于与记忆干杯,这也体现了,日本的一种文化,隐忍、坚持、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影片给了一个如同世界末日般的大环境,海水每天在上涨,周边的邻居有的早早搬离这里,最后剩下老人孤独的生活。在老人与妻子最开始盖房屋时,还是有树木有陆地的。但是在老人的回忆中当女儿远行之时,已经是需要借助轮船了。海水已经开始淹没城市了。高高的积木屋,孤独的生活,这些都是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后果,曾经的繁华与欢笑如今都沉在海底无声无息。现实就是残酷的,海水上涨便意味着需要盖一层新的屋子,老人默默忍受这恶劣的环境,没有一些反抗的意识。海水淹没双脚,这已经习以为常。盖好新的屋子,老人又可以喝喝小酒看看喜剧。这些反映了日本文化中日本人们普遍拥有的乐天与宽容。老人在残酷的现实下在海水中回忆着当初的美好,带着乐观的态度回到岸上过着新的生活。

整部短片没有一句台词,但又处处让观众感受到了老人的内心世界,这得益于短片的音乐。短片的音乐为钢琴弹奏,旋律悠扬,节奏舒缓。当片中老人独自一人起床、吃饭、砌墙时,钢琴曲节奏始终如一,透露出些许忧伤。当随着之后老人在找回烟斗后回忆的深入,鋼琴曲节奏明显有些加快,旋律逐渐欢快。这十分符合老人的内心心境,回忆往昔与爱人及子女的点点滴滴,对于现在孑然一身的老人,是异常甜蜜的。当老人烟斗“噗通”一声掉进水中,背景的钢琴曲也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烟斗落入水中时的咕噜水声,空洞又那么深不见底,真实而又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了老人在一人过活后唯一的精神寄托——烟斗,离开自己身边时,内心的惆怅与痛苦,也为之后关于烟斗与爱人的回忆埋下了伏笔;及短篇最后老人站在海底,他想着他青梅竹马的爱人,跟他并肩一砖一瓦筑起了他们的家。饭桌上,他们碰杯,相视而笑的曾经。不知有多少人如我曾担心他会沉浸回忆愿意就此埋身海底。然而回忆竟也支撑着他浮上水面。晚饭时,他与往常一样拿出红酒,却摆上两只酒杯。温暖的灯光下,他与忆中人干杯。钢琴再次响起,影片戛然。此时音乐中少了哀伤,多了些许轻快。老人的生活继续,平和安稳。短片通过音乐和各种视听语言将老人的内心呈现于大家眼前。从独自一人的失落,到烟斗引发种种回忆时的内心波澜,再到短片最后内心仿佛释怀,趋于平静。无不让我们动容。由此可以说,声音是这个短片的重要一笔,它带领观众,直至老人的内心世界。整部短片基本上采用的是冷色调,但也不乏暖色调。色调的不同明显取决现实还是回忆。当作者运用心理蒙太奇的手法刻画老人的种种回忆时,片子的色调趋于明亮,使人感到些许的甜蜜、幸福。典型的例子如:老人拾起烟斗的一瞬间里,过往如触电般开启。那瞬间像冰雪消融,像花苞绽放。一扇一扇的铁门被打开,一层一层的旧房屋被探访,一段段沉睡的回忆,被重见了天日。世界仿佛突然有了色彩。但每一次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时,画面又被带回了冷色调,仿佛应验了那句“回忆总是甜蜜的,现实总是残酷的”,也决定了本片的风格注定不会十分明快,而是淡淡哀伤。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人回忆中他追求年轻妻子时的点点滴滴,从儿时的懵懂,到青年时的情窦初开,再到成年时的心心相印,淡黄色的画面让人感到幸福,但却不得不回到现实的深蓝色,因为眼前的颜色,永远也回不到过去的那点点淡黄。由此可见,本片所运用的色调,是本片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片中表达出的种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如今真实世界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发生。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条就能说清。城市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会使得儿女无暇关注父母,特别是失去另一半的父母。当然了,导致片中老人不得不渐渐自己筑房来求得生存的原因,正是因为地球的环境不断恶化,全球变暖,结局就是这样的汪洋大海,无处藏身。一层一层的高度,淹没的城市,曾经的繁华和欢笑,全都坠入深渊。借着那个无法代替的烟斗,看到了曾经的生活场景,只能是形单影只地倒一杯红酒,和自己干杯。如果我们看了这个短片,不因此感动,那是一种冷酷;但如果我们看了这个短片,没有在生活中做出一丝改变,那就是一种残忍了。难道我们也希望在风烛残年时只能像片中的老人,依靠回忆来度过余生吗?难道我们希望只能像片中老人那样通过潜水时的触情生情才能体会到久违幸福的感觉吗?许多人认为,这个片子仅仅是讲述全球变暖的种种危害,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地球气候的确因为人类种种不文明行为而变暖,但是人内心的温度却因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追名逐利的社会心态而渐渐降温。这个才是本片导演加藤久仁生真正想通过短片告诉我们的。

篇10:再回首已物是人非的情感散文

天气还算晴朗。可是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

明明总是想做很多事情,却总是一件都做不好。

其实,我也有独立思想,但我却从来不敢流露。因为它就像一根放久了的弦,父母嫌弦久了会旧,会绣。所以它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不允许它的不在。就这样,从小到大,我从来不敢任由放纵。只能自己藏着,掖着。永远做着她们喜欢的样子,哪怕想任性一回也是错误的,不可以的。这样的我真的好累,而且也从来不快乐。

篇11:谁的“物是”和“人非”散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翻看古人轶事的书籍,看到他们经常好好过着日子突然就跑山里当隐士去了,为什么要到山里呢?因为自然界的山水可以让人体会到自我的渺小,而这种渺小,才是人类最初的感受。

人们在感受相对永恒的事物时,总会产生苍凉之感。月亮永远是月亮,但是人是会消失的,不然就是妖精。

篇12:谁的“物是”和“人非”散文

“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接下来呢?回忆过去,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然后就是沉默,不是没话说,而是想说的很多,但经历了时间以后,一些话已经在见面的时候被风干了于是只能故作轻描淡写地笑笑。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因何原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十年,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十年。“两茫茫”了吗?

或许百年是过去,千年是史书,唯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它带给我们的滋味谁都懂得,这份真实感受过的沧桑更能引发我们的同感。

否则,徒叹“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却只落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境遇。

这两句话大概就是高度浓缩了我们的生命过程,它将永远带着我们朝前走,回归过去根本是不可能的。

喜欢的很多歌词,都有那么几分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事实上那种设想的场景明明没有经历我却感同身受。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如果眼泪流成了水,痛的还是自己的心么?

家乡的.月光,肯定还是那样,淡淡的,暖暖的,柔柔的,可是心呢?那么深刻的情感不是假的,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人非了,泪也非了。独揽月下萤火,照亮一纸寂寞,追忆那些什么,你说的爱我,花开后花又落,轮回也没结果,苔上雪告诉我,你没归来过。

只剩追忆,只剩遥想,最讽刺的大概莫过于“你没归来”的“人非”是由“苔上雪”这个“物是”来告诉我的吧。

漫天飞雪淹没的,是一个可感的世界。当一切都以一种苍茫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宇宙的洪荒与无稽又会来嘲笑人类的渺小。

篇13:糖尿病人,首先是人

在和谢总聊天的时候, 我谈到了美国糖尿病医生的一些观点, 他们认为, 在对待糖尿病人的时候, 要首先看到“人”这个字, 其次才是“糖尿病”三个字。这看起来像文字游戏, 但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 把糖尿病三个字放在前面, 势必在偏重于疾病的治疗, 少了一些人性的成分。在美国的治疗中, 他们除了对疾病的治疗, 还关注病人的生活质量。在医生给出治疗方案的同时, 有专门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和营养师来设计饮食和运动方案, 保证病人在控制饮食的同时, 不受饥饿的折磨。同时, 有大量的厂商生产出各式的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品、饮料。大到糕点面包、果汁果酱, 小到加在咖啡里的糖包, 都有专门给糖尿病患者的品种。当我看到他们似乎漫不经心却很享受地吃着喝着的时候, 体会到, 他们并非是因嘴馋才吃这些食品, 在内心深处觉得:我和健康人没有什么区别, 我也是人!

糖尿病, 并不妨碍对生命尊严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矛盾点只是在于, 学习科学自我管理的方法, 既良好地控制病情, 又可以不降低生活质量。——这也是我们杂志的宗旨之一。

回忆起2008年和美国最优秀的糖尿病教育者获奖者珍妮丝的谈话, 她讲起她最近出版的关于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书, 问我, 你觉得第一章应该写什么?我的概念还是传统的方式, 先讲什么是糖尿病, 尤其强调糖尿病的危害。珍妮丝说:“或许是国情的不同吧。我的第一章是:抛开你的负罪感!”她继续说:“现代社会, 资讯已经很发达, 几乎人人都知道了糖尿病及其危害。更多的患者是恐慌, 以及对不能良好地控制血糖产生的负罪感。在吃完饭后, 很后悔地想:为什么我没有少吃几口?在精疲力尽躺在床上的时候, 懊恼地说:我今天又没有锻炼!查完血糖, 更是自责:我没有控制好血糖!其实, ”珍妮斯严肃地说:“这种负罪感的危害, 比高血糖还要大, 也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所以, 在她的书的开头, 竟然告诉她的读者:如果你没有控制好血糖, 别担心, 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然后, 她再引导患者, 设定一个自己可以达到的控制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不是医生满意的, 也不像你的邻居或者病友那么好, 但是, 是你自己能做到的。然后循序渐进地提高控制标准, 最后达标。这样的好处是, 患者不会因为短时间不能控制好而产生自责和挫败感, 从而自暴自弃。珍妮丝的观点, 让我感到一种震撼。在她的眼睛里, 我看到了人性和大爱。

篇14:《真爱不死》:物是人非情未了

我想起大学时期与室友一同看《歌剧魅影》的那个下午,当时是炎炎夏日,但我却感到阵阵寒意。在那个充满诡秘气氛的剧院,“魅影”用生命谱写了一段恋曲。他用情极深,但同时他的爱也令人窒息,无处可逃。我第一次体会到何为“爱比死更冷”。

——mac

To think that all this time that poor, old, half-faced composer hasn’t been dead at all, just 2)stewing in his lust for greater glory. Being the title character of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most successful musical of all time, wasn’t enough for him. He was determined to return—with different material and a 3)rejuvenated body—to the scene of his first triumph. So now he’s back, first in the 4)West End, later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whole world.

Even for someone who has see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852 times and regards any 5)sequel as equivalent to painting a moustache on the Mona Lisa, Love Never Dies is still wonderful. No masterpiece has been 6)besmirched. But there is a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hows. The hero of Phantom was a 7)crazed character, prepared to murder and send 8)chandeliers crashing to further the career of his beloved Christine. In Love Never Dies, set ten years later, he has become “Mr. Y”, the mysterious owner of a Coney Island 9)pleasure ground who lures Christine back for a well-paid 10)gig. Romantic obsession may be common to both shows, but whereas one may feel sympathy for a 11)doomed outsider, it is hard to feel much for an 12)omnipotent13)impresario.

The original musical 14)agonized over the possibility of unconditional love in a relationship of beauty-and-the-beast 15)opposites and mutual professional inspiration. In Love Never Dies, the professional inspiration is still here. For Christine, having discovered her employer’s true identity, the big question is “to sing or not to sing?” The result is a 16)foregone conclusion. Admittedly Christine’s debt-ridden husband, Raoul, is tempted by the Phantom’s 17)taunting offer of an even bigger fee to take the family back to Paris; but Raoul is too much of a 18)cipher to count. And, although Christine’s arrival angers Meg Giry, who had previously been Mr Y’s leading showgirl, 19)moody Meg’s revenge comes 20)late in the day.

One of the show’s most effective tricks is to introduce an innocent child into the proceedings, for as Gustave wanders helplessly through the adult action he seems terrifyingly vulnerable to the 21)whirling passions and dangerous mechanical 22)curiosities that surround him. It may be little more than classy 23)house of horrors stuff, but when the child goes missing, one fears terribly for his well-being.

What one cannot doubt is the technical excellence of Jack O’Brien’s 24)seamlessly fluent, 25)sumptuous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26)splendor of the orchestra which pours forth Lloyd Webber’s dark-hued, yearning melodies as if life depended on them. Special praise should go to the lyrical lavishness of Bob Crowley and Jon Driscoll’s designs, with their 27)gilt interiors where the 28)vegetation-imitating 29)contours and giant peacock-30)plumage of 31)Art Nouveau run 32)rampant, and their ghostly external locations where a brilliantly deployed combination of flowing projection (33)timed to perfection with emotional and rhythmic shifts in the music) and 34)solidly presented stage-effects create a 35)dizzying Coney Island of the mind. Jack O’Brien’s production seems entirely 36)in tune with Lloyd Webber’s vision, conjuring a world of bright electric lights and dark shadows, fastened37)hedonism and hearts that have turned corrupted with jealousy and hatred.

As for the singers, they give a five-star performance. Ramin Karimloo and Sierra Boggess sing wonderfully as the Phantom and Christine, with a real spark between them. Looking gorgeous in a range of stylish period-outfits, Sierra Boggess’s Christine boasts a voice that can 38)purr quietly and then 39)knock you dead with her 40)towering 41)rendition of the climactic title number. And Karimloo 42)deftly combines danger and vulnerability throughout. Meanwhile, Joseph Millson memorably captures the self-destructive Raoul.

After watching the show I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whether it can be a hi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Love Never Dies seems like a 43)relic of another age. In the midst of a recession, will audiences spend on two-and-a-half hours of dark Gothic imaginings and 44)seething passion?

What I have no doubt about whatsoever is that this is Lloyd’s finest show since the original Phantom, with a45)score blessed by 46)superbly 47)haunting melodies and a yearning romanticism that48)sent shivers racing down my spine.

The show may be seen too strange and too dark to become a massively popular hit, but I suspect its creepy allure will linger 49)potently in the memory when 50)frothier shows have been long forgotten.

要知道那个半张脸被毁掉的,又穷又老的作曲家至今仍气数未尽,他只是一直备受煎熬,渴求着更高的荣耀。虽然他贵为《歌剧魅影》的男一号,而该剧也是至今最为成功的音乐剧,但是他还不满足。所以他决定重出江湖,带着不一样的素材,容光焕发地再次踏上他首站告捷的舞台。现在他重回人们视线了,先是在西区剧院登台亮相,然后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对于那些已经看过《歌剧魅影》825遍,认为所有续集都是狗尾续貂——像为蒙娜丽莎画上胡子一样——的人来说,《歌剧魅影》的续集《真爱不死》依然精彩绝伦,没有玷污《歌剧魅影》这部大作。但是这两部戏剧有着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歌剧魅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疯子,为了使其挚爱克莉斯汀的演艺事业走得更远,他随时准备好要杀人,还使吊灯砸下来;而在《真爱不死》中,其设定是发生在《歌剧魅影》故事的十年后,“魅影”成为了“Y先生”——科尼岛娱乐场的神秘主人,他以高薪引诱克莉斯汀回来作短期表演。这两部戏剧都充满了浪漫迷情,对于一个在《歌剧魅影》里命途多舛的异类,观众也许会心生怜悯,然而“魅影”在《真爱不死》里成了无所不能的剧团经理,观众很难对其燃起同情之心。

《歌剧魅影》着力刻画的是痛苦挣扎——美女与“野兽”这样大不同的人物在事业上相互扶持,而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否存在无条件的爱。续集中,“魅影”与克莉斯汀之间在事业上相互激发的灵感火花仍未消失。当克莉斯汀发现这雇主的真正身份之后,大问题来了,“唱还是不唱?”答案无甚悬念。克莉斯汀的丈夫劳尔负债累累,面对“魅影”带着嘲讽意味的高价利诱,让他举家返回巴黎,诚然,他心动了;然而劳尔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物。虽然克莉斯汀的到来激怒了梅格·吉里——她之前一直是“Y先生”歌舞团里的头号爱将——满腔愤恨的梅格誓要报复,但有关其复仇的部分已非全剧的重点。

续集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引入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古斯塔夫。当古斯塔夫无助地在以成人的行为方式为标准的世界徘徊,在令人眩晕的激情和各种危险又新奇的器械的包围之下,他是多么的脆弱。可以说,这无异于奢华版的“鬼屋历险”之流,但当这孩子失踪了,着实让观众揪心,不免担心他的安危(编者注:《真爱不死》一剧充满诡异的气氛以及哥特式的幻想,让人觉得它是“鬼屋历险”似的奇幻秀,然而,观众即使知道该剧的风格如此,仍然会为剧中古斯塔夫这个角色的安危而感到担心)。

毫无疑问,该剧的舞台技术非常优秀,导演杰克·奥布里安的制作纯熟流畅、华丽夺目,简直是天衣无缝;而交响乐团的演奏也同样精彩震撼,乐团把劳伊德·韦伯创作的那深沉晦涩而充满怀思寄望的曲子完美地演奏出来,仿佛给戏剧注入了生命。而鲍勃·克劳利和乔恩·德里斯科尔的富有情调的奢华设计尤为值得一赞,他们大量地运用新艺术派装饰艺术中的仿植物轮廓的道具和巨型孔雀毛,把室内装饰得金碧辉煌,而在阴森恐怖的室外场景上,他们则结合使用了流动画面投影(随着音乐的节奏和其表达的情感的改变而进行同步变换,时间上配合得完美至极)和立体的舞台效果,创造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虚幻科尼岛。实际上,杰克·奥布里安塑造了一个耀眼灯火与重重黑影交织的世界,表现了根深蒂固的享乐主义以及被嫉恨玷污的心灵,而这一切与劳埃德·韦伯的所思所想完全合拍。

在演唱方面,演员们的表现更可谓是“五星级”的。扮演“魅影”的莱 明·卡莱姆罗和扮演克莉斯汀的席亚 拉·波姬丝都唱功了得,两人之间擦出了真正的火花。席亚拉·波姬丝扮演的克莉斯汀穿着那个时代的时髦衣服,看上去美丽动人,她毫不吝啬地秀出自己的歌 喉——低吟时如汩汩流水般轻柔,而演唱至标题曲目之时又激昂澎湃,令人赞叹至极。卡莱姆罗则由始至终灵巧地把险恶与脆弱这两种特质糅合得恰到好处。同时,约瑟夫·密尔森把自甘堕落的劳尔演绎得恰到好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真爱不死》之后,我不禁要怀疑该剧是否会大热。《真爱不死》无疑看似另一个年代留下的瑰宝。在当今这个经济萧条的年代,观众是否愿意花上两个半小时来欣赏晦暗的哥特式幻想和炽热的激情?

我可以肯定的是,《真爱不死》是继《歌剧魅影》之后,劳埃 德·韦伯最优秀的戏剧,其配乐充满美妙难忘的旋律和让人情迷思牵的浪漫色彩,这直让我身心震颤。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一篇:善恶终有报观《烈日灼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