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是 时期的作家

2024-05-05

韦应物是 时期的作家(精选2篇)

篇1:韦应物是 时期的作家

韦应物 滁州西涧

韦应物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少年时期的韦应物不学无术,横行乡里,安史之乱后韦应物痛改前非,进行了一个彻底的转型,转型后的韦应物忠厚仁德的读书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韦应物20岁结婚和妻子生有2个儿子,韦应物为官30余年,到死都两袖清风,可谓是清正廉明的好官。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出生于一个大家族,家族中有当官的有学文的成就很高,所以韦家声望也很高。但是韦应物的名声却不是很好,官家子弟,不学无术,少年荒唐,仗着在宫中有个小官职就横行霸道,无人敢管。

20岁的`时候娶妻元苹,婚后3年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跑了,此后韦应物痛改前非,还是勤奋学习,从一个街头霸王瞬间成为了一名儒生,忠厚仁爱,也是这场转型,才有了韦应物之后的成就。后来韦应物一直在他的仕途上奋斗,当过洛阳丞,苏州刺史等,都是地方官吏,为官近30多年。

韦应物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当官期间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经常自省,为官多年的韦应物两袖清风,家中一贫如洗,晚年的韦应物甚至没有盘缠回到京城找寻出路,后来客死异乡。

韦应物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在于诗歌创作,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以恬淡高远著称,笔下的山水景致优美,情感细腻,将隐逸生活描写的如此之安适。

篇2:韦应物赠答诗中的深挚情怀

关键词:韦应物,赠答诗,深挚情怀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 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 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 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与韦应物同时代的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感慨:“近岁韦苏州歌行, 才丽之外, 颇近兴讽。其五言诗, 又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 谁能及之?”宋代苏轼则认为韦柳二人诗风绍承渊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非余子所及也” (《剑溪说诗》) 。可见从韦应物当时至于后世, 人们都较多地关注到韦诗中高雅闲淡的的特点。

事实上, 在韦应物诗集中, 不仅有数量较多的山水田园诗, 也有大量的赠答诗、酬谢诗等抒写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这一类诗往往表面看来不着笔墨、高古淡远, 实际蕴含着深深的人伦关怀, 言简而意长, 语浅而情深。《寄全椒山中道士》是一首怀想山中友人的诗作: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乍看此诗, 清泠如秋水, 不细读便不能体会作者内在的深情。首先一个“冷”字, 不仅带来了郡斋秋雨冷寂的气氛, 也让人体会到作者心中的“冷”, 这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郡斋中觉得寒冷便想念起山中的友人, 不是感情深挚的人恐怕不会如此细腻和深情。诗人推己及人, 怀想友人:他是不是也在这秋雨的深山中感到冷寂呢?便欲前去送酒探望, 然而再进一层想, 恐怕道人超世脱俗, 踪迹难觅, 落叶满山, 何处可寻?南宋吴沆《环溪诗话》卷下云:“作仙道僧佛诗, 要冲淡潇洒, 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此等句超在尘外。”诚然, 全诗层次递进, 气氛萧疏, 然而由思念之切, 到欲寻之喜, 再到难寻之惆怅, 情韵深长, 耐人寻味。后来苏东坡和句“寄语庵中人, 飞空本无迹”不如韦应物, 盖因韦诗情发于内心实感, 而自然流于笔端, 故浑然天成, 意境高远。作者不刻意“用力”, 不直写自己内心的悲凉, 只是通过想象的意象、气氛的渲染, 将浓厚的深情通过淡淡的笔墨氤氲出来, 虽不着痕迹, 而读者自能感知而共鸣。

诗人善于将浓郁的深情蕴藏在暗淡的景物中, 借平静的气氛抒发内心萧索的感情, 如“庭树忽已暗, 故人那不来?” (《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 各投赠二首》) 、“谁言不同赏, 俱是醉花间。” (《沣上醉题寄涤武》) 、“想子今何处, 扁舟隐荻花?” (《答李翰》) 、“为君量革履, 且愿住蓝舆” (《送丘员外归山居》) 等都是简单闲淡的短制, 然而无不蕴含着对亲友的浓浓怀想。

以疑问作结也是诗人将浓郁的感情融入诗中的手段之一。赠答诗以问句作结, 不仅使得诗歌意境悠远, 含义无穷, 也能引起对方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如“忽忽何处去, 车马冒风尘” (《赠崔员外》) 、“对琴无一事, 新兴复何如” (《赠萧河南》) 、“何处孤舟泊, 遥遥心曲违” (《送元仓曹归广陵》) 等, 都以其结句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心和深情寄怀。《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一首也是:“前舟已眇眇, 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 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 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 广陵何处在?”诗人寄意远方的亲友, 将思念之情蕴于景物的描绘、环境的渲染和平静的叙述中娓娓道来, 感情愈发积蓄, 直至诗歌结尾发出一声怅然长问, 意味深长, 思亲怀家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上述几首赠友诗的感情只是一种淡然的抒发, 那么《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则更有老来逢旧、老泪纵横的沉重人生感慨: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 淮上对秋山。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说:“诗题‘喜会’, 诗情却喜中有悲, 悲中有喜, 一喜一悲, 时今时夕, 随情跌宕, 不胜今昔之感, 因成佳制。”诗人与故人相遇, 不由得喜不自禁, 然而感情却又是复杂的, “流光容易把人抛”, 一别流水十年间, 四目相对, 双方都已鬓发斑斑、垂垂老矣, 想起这些年天各一方, 沧海桑田, 时光荏苒, 物是人非, 这笑便也只有变成了含泪的笑。除了能自嘲老朽, 以“淮上有秋山”解嘲, 还能如何呢!个中无奈与沧桑、凄凉与寥落, 诗中并未直接表露, 然而读此诗、想其景, 谁能不如身临其境, 潸然泪下!“节奏的舒缓使诗人情感的表现平淡, 平和;平铺直叙使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1这首诗明白淡然, 然而语浅情深, 节奏流动, 跌宕起伏, 其背后却包含着对人生、对亲友的深挚感喟, 发自肺腑, 而能动人衷肠, 可以说是韦应物赠答诗中看似平易、实则情浓的突出代表。

萧疏中见空阔, 平淡中见深情是韦应物诗歌最显著的特点。韦应物赠答诗中也有山水田园的意象描写, 然而和陶渊明、谢灵运以至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相比, 韦诗不是为写景而写诗, 乃是情到深处, 即景抒情。陶渊明采菊避世, 王维参禅悟道, 孟浩然清淡闲适, 唯韦应物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挚友情。

因此, 我们认为, “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 内容博杂, 其中确有大量风格接近陶渊明、孟浩然的闲淡之作, 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 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

要之, 韦应物赠答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 而抵达内心深处, 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关怀。在这一点上, 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 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 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因此, 我们认为, “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 难以括其全貌, 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参考文献

[1]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上一篇:试卷核电基础知识下一篇:诚信的精彩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