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2024-05-03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通用9篇)

篇1: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从上个星期开始,我们汪老师让我们背弟子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由于小学时接触过一些,所以还有所印象。

这次背的不同点在于这次是重在理解,所以就看了这本书。原来弟子规有很大篇幅都是在围绕“孝”字写得。些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父母,让我们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日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读后感《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对孝有的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我看过百家讲坛的这个内容,当时就很震撼,原来这个还可以这么有趣。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最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在父母教导你的时候不听或怎么样,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为你好。

是啊,小辈不孝敬长辈,你有怎么能够指望你成为长辈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所以,让我们一起细读,把这本“哲理”书看完吧!

王雨嫣

篇2: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儒家思想在幼儿开悟期所倡导的一种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约束幼儿行为规范的一本学习手册。

《弟子规》基于2000前的孔儒学说,制定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的一套行为规范,以幼儿为教育对象,力求塑造符合儒家文明视角的普罗大众。全篇所述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归结为忠、孝、礼、仪、信、智、勤、俭这八字,对于尚未开悟的幼儿来说,按其文所述的行为守则来执行,可以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认同的规范、文明人。

《弟子规》的最大作用在于修身,首先,它所认定的行为准则即使历经几百年,依然为我们现代社会做推崇,因此按其规范做人、做事,可以更好的融入家庭、社会、工作。其次,作为儒家文化的延续,《弟子规》作为针对幼儿的儒家学说中最浅显易懂的著作,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个比较便捷的方式。

篇3: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中国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灵魂,造就了无数文人志士,他们的著作及思想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学期,学校推荐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给我们每个教职工,读后,我受益颇深,人的思想、观点都是随着理性的思维来改变的。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吃饭夹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语应答等等,非常细致。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是对青少年进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极好的读本。如果众“弟子”能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为一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二是钱文忠教授解读得好。他不是简单地讲解意思,而是几乎每讲一句都有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弟子”们听。

《弟子规》的语句作为日常规范的各种标准。一方面利于孩子深记,另一方面易于实践。

学习了“入则孝”,我觉得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做人,也就是说告诉我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入则孝”讲的是“为人”,针对班上少数学生对家中老人大呼小喝,不讲礼貌的行为,用古人讲孝道的故事进行感化教育。看了“出则悌”,它告诉我们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讲的就是“处世哲学”。由此延伸出去,就是在学校、在单位、在社会上,怎么样和同学、同事、朋友相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单位里,只要做到“财物轻”和“言语忍”,和别人的关系就会很融洽。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出则悌”里面说的去做,那无论是什么单位或团体,都会是个十分和谐温暖的家庭。再就是“长者先,幼者后”,也是无论在哪里都应该遵守的。

“谨”讲了一个人知道了为人和处世的方法后,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它从很细微的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如“冠必正,纽必结”等就生活中最细小的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来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修养,也就是“修身”。“谨”就是告诉我怎么样注重自己的形象,怎么样做一个比较完美的人。后面的“信”、“泛爱从”、“亲仁”是从“养性”方面来提高升自己。如果我们能把《弟子规》中的要求都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自己身上,那我们离完美就很近了。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切,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那应该就是完美的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那么好,但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进步,一点一点做,努力让自己离完美越来越近,那么我们离幸福的人生也就越来越近。

篇4: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在几案上已经放了几天,因为忙碌一直忽略了它。今日里,翻开书页,随着钱文忠穿越时空,与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有了第一次的”会面“。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出来的,可谓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目光落于”首孝弟“,仅仅三个字,却让我陷入深思。这个”首“字让我感悟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很会赚钱,而是他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突然想到,不经意间,四十个春秋在晃眼之间划过了。回首望望,父母的付出点点滴滴尽在眼前。

我想起了,每年春节将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守在一起。母亲又开始忙着赶制我们姐弟俩的新衣了,毛衣针伴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上一下有规则地编排出那浓浓的爱意。父亲会围着灶台忙个不停,做蛋饺,腌酱油肉,一竹竿的鱼、鸭、鸡倒挂着,里里外外都已涂上了佐料。当我们进入梦乡时,父亲依然在厨房做他的拿手菜 ――熏鱼,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糖,那熏鱼入盘时,像涂了油一样亮。母亲还在不紧不慢的赶最后一个袖管。

现在,我们都大了,这也成了最美好的回忆。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而今,因为忙碌,忽略了父母的需求,孝道似乎就在话起话落之间,孝道似乎又在沉甸甸的礼盒间。

懊恼之间,明白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弟子规》很沉很沉,有些拿捏不住了。

篇5:《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异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篇6:《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教授认为,《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读完之后我感觉《三字经》的学习对象是父母和教师,而教育对象才是儿童学生,《三字经》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用的读本而非儿童读物。

《三字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教的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一根线,他的解读把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等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第三部分是学的部分,以众多学习的例子,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钱教授建议把第三部分前移。

读完之后,做为一名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着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书中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皇子老师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关心皇子的教育,满世界找有学问的人,终于找到教学水平很高的李希颜。这位老师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们不好好学习,就要打他们。朱元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说:“这书没法念了,这老师给我揍的,都快揍死了。”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准备治老师的醉。但马皇后对他说:“李先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虑,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能责备他呢?”后来,皇帝对这位老师非常敬佩。那位老师退休时,朱元璋专门赏赐了黄袍,同时赏赐了大量的钱财。

现在好多家长不理解老师,如果对孩子要求严一点,动不动就兴师问罪。搞得我们老师很被动,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我们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当今社会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绝对不允许体罚孩子,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不严,师之惰”到了今天,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做老师的,教诲学生要讲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师的过错、失职。重点是强调教师要有教师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对“习相远”的学生,他们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温馨的情调。首先采取诱人法,付与真情关爱和细心沟通,疏导学生明其志、晓之理,营造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自醒的平台。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诱法。针对无法及时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在他无助时给予有助,予以细心的指导和批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和自爱,促成学生逐日提高,可谓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写生手法,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学生或畏而远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赌气辍学,可叹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读了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特别是当前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活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坚持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和古诗词等的诵读活动,课间喇叭里播放着《弟子规》、《三字经》,《新学堂歌》……每当中午、晚上放学的时间朗朗的背诵声音就会响遍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园内东南角创设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由三、四十米多长的竹简组成,上面汇集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每个教室门前的柱子上也有这样的竹简,楼梯间挂有古诗词、成语故事,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润物是无声的。经典,让学生爱读书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们的读书热更浓。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读书的环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老师购买图书,如《四书五经》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证了阅读时间:每周至少能抽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青年教师每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经常全体教师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本学期一开始我们邀请山东大学的张德苏教授做了 “国学简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国学导读报告,后来山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仵从巨院长经典读书文化导读报告会。为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品牌建设深入发展,有效推进教师读书文化品位和层次,着手与山大文学院合作,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读书导读行动”和“书香名师读书研修活动”,专家学者将走进校园与教师学生面对面,部分教师将走进山大威海分校文学院进行选课研修。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师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品味!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篇7:《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字经》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来历代对儿童的启蒙读物,一直广为流传。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只能住在破房子里,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哭丧,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边有个肉铺,小孟子又学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这次他受到了学习氛围的熏染,变得彬彬有礼。这让我知道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另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黄香温习。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他母亲早故,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夏天,由于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的缘故,晚上的温度很高,他担心父亲睡不着,就把枕头扇凉快了;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他就先睡下,温暖了枕头和席子,让父亲能够安寝。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做小辈的应该对长辈孝顺,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当中。

三字经还讲了从伏羲到元朝的历史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欢,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发人深思,建议小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哦。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好书伴我成长,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呀!

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很是受益,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教授认为,《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读完之后我感觉《三字经》的学习对象是父母和教师,而教育对象才是儿童学生,《三字经》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师教育孩子用的读本而非儿童读物。

《三字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教的内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一根线,他的解读把文化、哲学、宗教、社会、经济、文学等等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第三部分是学的部分,以众多学习的例子,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钱教授建议把第三部分前移。

读完之后,做为一名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地位之高,从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着天地君亲,第五就是老师。儒家思想讲究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育。教书先生甚至可以责罚不认真读书的皇子。书中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皇子老师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关心皇子的教育,满世界找有学问的人,终于找到教学水平很高的李希颜。这位老师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们不好好学习,就要打他们。朱元璋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说:“这书没法念了,这老师给我揍的,都快揍死了。”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准备治老师的醉。但马皇后对他说:“李先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虑,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能责备他呢?”后来,皇帝对这位老师非常敬佩。那位老师退休时,朱元璋专门赏赐了黄袍,同时赏赐了大量的钱财。

现在好多家长不理解老师,如果对孩子要求严一点,动不动就兴师问罪。搞得我们老师很被动,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我们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当今社会强调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绝对不允许体罚孩子,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不严,师之惰”到了今天,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是:做老师的,教诲学生要讲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师的过错、失职。重点是强调教师要有教师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围经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对“习相远”的学生,他们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温馨的情调。首先采取诱人法,付与真情关爱和细心沟通,疏导学生明其志、晓之理,营造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搭建学生自醒的平台。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诱法。针对无法及时完成学业任务的学生,在他无助时给予有助,予以细心的指导和批阅。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和自爱,促成学生逐日提高,可谓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写生手法,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结果,学生或畏而远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赌气辍学,可叹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读了这本书,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特别是当前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学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我们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活动更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坚持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论语》、《老子》和古诗词等的诵读活动,课间喇叭里播放着《弟子规》、《三字经》,《新学堂歌》……每当中午、晚上放学的时间朗朗的背诵声音就会响遍我们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园内东南角创设一条文化长廊,该长廊由三、四十米多长的竹简组成,上面汇集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每个教室门前的柱子上也有这样的竹简,楼梯间挂有古诗词、成语故事,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润物是无声的。经典,让学生爱读书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们的读书热更浓。学校为我们营造了读书的环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老师购买图书,如《四书五经》每位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证了阅读时间:每周至少能抽出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青年教师每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经常全体教师收看于丹的《论语心得》。本学期一开始我们邀请山东大学的张德苏教授做了 “国学简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国学导读报告,后来山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仵从巨院长经典读书文化导读报告会。为推进书香校园特色品牌建设深入发展,有效推进教师读书文化品位和层次,着手与山大文学院合作,开展“专家教授进校园读书导读行动”和“书香名师读书研修活动”,专家学者将走进校园与教师学生面对面,部分教师将走进山大威海分校文学院进行选课研修。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师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师品味!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读书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增进知识的方式。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们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才可以有权利期盼收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暑假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三字经》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内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说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中华历史及道德观几乎都浓缩在这一千多字中了。脑袋中常常有这样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墙,里面一个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着一本书,下面的小孩子们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还像模像样的摇头晃脑。不由的又想到小时候,在爷爷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经》,便不知由来的好奇的看起来,但是那三个字三个字的文字,却又实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现在想想,不由一笑。

钱文忠教授的见解很细致,开头是伦理道德,再是经典文献,然后是中华历史。若不说,谁能知在这仅仅一千字中,竞蕴含了这么多内容。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经》便是几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尽是一些数不清的财富;人人都曾听说过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但却无人去打捞。

在古代,《三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但是却没有正式的见解流传下来。对于《三字经》我们居然没有完全理解的把握,这种现象,直到钱文忠教授解读了《三字经》才得以消除。

篇8:解读钱文忠心得体会

林露

《弟子规》的原名是叫《训蒙文》,其作者是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秀才,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后来一位名叫贾存仁的作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这本书改名成了《弟子规》。《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是总叙,即“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问”这八句。也就是对我们在家,外出,对人对物以及学习做出了规范。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们名族的无形宝藏。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弟子规》中的一些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因此,我们的钱文忠教授结合现代社会进行了剖析解读。钱文忠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下面便讲讲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标准的人。《弟子规》在总叙之后便是第二部分,就是“入则孝”,其实我觉得这也是第一部分。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小”,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现在也许你是小辈但是几十年后你不也是自己孩子的长辈了吗?所以,如果你现在不孝敬你的长辈,就会在小辈面前树立一个形象就是对长辈不必孝敬,那么当你头发花白的时候你还能希望你的儿女会孝敬你呢?“入则孝”中提到,在家中如果遇到父母有事叫你,应该马上答应,应勿缓;父母有事情叫你干的时候应该勤快点,不能拖拖拉拉。记得前些日子陪一个亲戚送他孩子去上学,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男孩很胖,大概有两百多斤,而且他父亲没说他一句他都要顶一句,听得出来他的话语里带着很不耐烦成分。然后父亲抱怨说这个孩子在家里每天睡到中午从来不家务的这种现象我想在如今的很多家庭里面是不是很多。之后提到的一些冬天要给父母暖床,夏天要为父母凉床铺,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太可能了。现在的孩子有一个问题也很突出,总是行事来无影去无踪,你又不是武林高手,父母甚至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的家里。所以不管你是回家里还是出门都得向父母打招呼。也不要随意的跟换自己的职业。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和前两代人有代沟,我认为有些可能是习惯不一样,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还有一些其实是我们前两代人的传统观念,这一代人因为从小没有接触学习所以觉得无关紧要,所以我们这些孩子应该多做换位思考,从老人家的角度想问题。同时也要爱惜自己,不能让家里人为自己担心,家里人厌恶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我们这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运气好的也许双胞胎,哪个孩子从小不是有很多人疼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听到过很多小孩子说爸爸对自己不好,不跟他好了。其实这在传统中是很不好的,因为你对父母好是无偿的,不管你父母是对你好还是坏。当长辈有错的时候,应该用温和的语气去劝他,因为长辈都比较要面子通常情况下是不愿改正的,多以要多次劝。必要是可以边哭变劝,也许这也能算是苦肉计吧,就算被打也愿意。

当然长辈火气很大的时候要马上离开,不然劝谏不成,自己反倒遭殃。

古人把“弟”和“孝”一并列为传统美德之首,可见“弟”在古代的重要程度。弟,原来的意思是指兄弟友爱。在古代往往是家族式的居住方式,所以在古代要保持家庭和睦是需要非常大的智慧的。其中有一个故事有个叫陈昉的人,每次家里开饭的时候大家都换上得体的衣服,按照年龄、尊卑、辈分,次第而坐。而且一个人不来所有的人都不吃饭。以至于家里养的一百多条狗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当今社会很多老人退了休,有各种医疗保险,还有退休金,但是却经常会遇到子女不和,就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讲弟道,家里才会闹矛盾。这些事情,我们在宁波电视台的老娘舅等节目中也看到过很多事例。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兄弟姐妹之间不友爱,发生矛盾有争端,原因往往有两个:一个是钱财,一个是言语。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下,分配都均衡一点,也就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了。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出”即我们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的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弟子规》中也做出了明确的交代。长者如果需要叫人的话要替长辈去叫,如果找的人找不到,也应该回去告诉老人家。在如今社会很多孩子应该还是有些可以做的到的。在长辈面前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要在长辈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没礼貌的。长辈年纪大人生阅历丰富,很多东西要我们去尊重。当我们在路遇到长辈时应该小步疾走,跟长辈打招呼,当然这里面提及的古代遇到长辈自己要下马,退避旁路,在如今的社会还是行不通的。所以有些东西要与时俱进。当遇到长辈,长辈又想与我们交谈时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聊一会,如果有急事的话可以有礼貌的告别。这里还有一套礼节就是当长辈站着的时候自己不能坐。现在的很多小辈对长辈都喜欢嚷嚷,把爷爷奶奶当作用人使唤这是多么没教养的表现,这一点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起来。跟在长辈的后面,应该小碎步,这在现代社会也很难看到了,但是也可以看到有年轻人搀着老人家走的,这一点也很好。另外和长辈交谈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而且要略低于长辈。在古代人们把自己的唐伯父、唐叔父,都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的生活习惯。现在很多人生活没有规律,一般是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古人认为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衣服都喜欢穿的名牌,浑身上下加起来怎么说也得有几千吧,而且有些孩子还喜欢穿得很不伦不类,这在古代也是非常不好的。但是古代有等级观念,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今天要求穿着和我们的家庭情况吻合,还是应该纳入我们的考虑当中的。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上经常会有一些广告,说孩子吃饭不挑食等等,这说明现在的孩子挑食已经成了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这在古代是不会允许,没有教养的。现在的餐桌礼仪中的浪费现象可以说很严重的。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不能把它当作一件小事。《弟子规》中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规定孩子岁数小的时候不能饮酒,喝醉酒了以后,那是最大的丑事。如今的年轻人一喝酒就喝得烂醉,然后就会惹出这样那样的事情来。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人们常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弟子规》为了让我们养成言行慎重的的好习惯,也专门对我们的行走站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过去的长辈有很一种习惯,小辈去看长辈,长辈先不跟你说话,先打量你一分钟,很多人以为这是长辈的尊严,其实这是长辈在望气。所以说养成良好的坐立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去找工作遇到一位这样的考官,你没有

好的习惯不是没戏了吗。这部分里面用了不少勿字,其中抖大腿这个习惯我也有,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改正。还有站立的时候不能斜靠着墙让人感觉很轻浮。其余的要求我认为不太适合现在的社会。不知道我们进别人房间的时候有没有敲过门,这个是很必要的。就算是看到了里面没人也要保持自我约束。“谨”的尾篇还特别强调: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像这其中的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为了孩子从小好的生活环境,换了三次家,这是多么注意细节。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弟子规》中的核心词或者说是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信”。当今社会是非常注重诚信的,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有些人说话总是信誓旦旦,结果办成的却一件也没有,结果相信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所以答应别人之前要确认自己是否能够办到。有些人话总是很多,正所谓言多必失,这也是很忌讳的,也不要去听那些佞巧的话。也许现在好多孩子是受了港台电影的影响,都觉得把自己搞得像个混混很帅气很酷,其实这在古代人们称之为市井气,是很为人们所唾弃的,孩子们千万不要去染上这种风气。有句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啊,不管你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都不要去胡乱捣腾,当然见义勇为不在这个范围内。古代人很注意自身的修养,在吐字方面他们都是非常流畅清楚的。当听到他人在说人闲话的时候,自己不要加入进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要和有品德要高尚修养的人为伍。当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应该勉励自己。现在的好多孩子都很喜欢攀比,我希望广大家长还是不要这样影响孩子,要保持一种纯朴的品德。同时我们要敢于听取别人的批评,良师益友才会靠近我。当自己有过错的时候,不要想着掩饰,结果是越掩饰越过错。

《弟子规》在讲完“信”这个部分以后,开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泛众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但是对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天地下的万物,也是强调要有爱心的。以前看过一段纪录片,讲得是湖南电网建设公司的,他们的工作很辛苦,经常要需要把很重的铁塔构件背上去,当然这靠人是不可能的,他们靠的是什么呢,是骡子。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只是看到电网建设的员工们的苦,却没有看到这些骡子。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对这些骡子不好,骡子也是会罢工的。我们不仅要爱人也要爱这些可爱的,为人类做贡献的伙计们。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外表,同时呢也是越来越注意人们内在的修养,当然很多时候这两者不可兼得,如果你外表不高大也不英俊,请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你的修养提高了,品德高尚了,自然而然会有很多人敬重你的。当你自己很有才华了,不要忘了把自己的才华品德发扬传承出去;遇到别人很有才华时,也不要嫉妒,努力向他靠齐。我有时候会去逛一下宁波十九楼论坛,一次看到有一个父亲在那里发帖,讲得是自己儿子结婚了,要买房子,还要买车,那车子不是别的就是现在很多人喜爱的奥迪Q5,当然奥迪Q5我也喜欢,但是仅仅是喜欢而已。这位父亲条件也算可以,但是这样一弄把家里的积蓄全花完了,儿子还嫌这嫌那,所以父亲很苦恼,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想《弟子规》中就很好的告诉了他,从小他没有要求孩子不要嫌贫羡富,所以才会造成孩子的现状,虚荣心太强。祸从口出这句话说的没错,我们经常喜欢传一些别人的八卦,弄不好给别人造成了很差的影响,或者给自己的单位造成了不好的反响,所以我们要注意不可谈论别人的不好。当然你觉得那个人很优秀那就是做好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学习他。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在现代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感情问题,我想大家应该都有同感。泛众爱有种博爱的精神,要求我们对待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一样,我觉得我还是欠缺一点,需继续努力。我发现现在的人有暴力倾向,一有什么矛盾,就找一大帮人把对方给教训了,结果把自己朋友一起连累进了班房,这是很愚蠢的。我们让人臣服,必须要以德服人,当然这需要多年的修炼才可以有这种能力。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在《弟子规》中,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现在我们总是时不时得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人和人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但是很多都是指家庭条件上的,其实我们更应该多关注一些人们品德修养上的差距。人呢,总是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明知道口蜜腹剑的人不好,但是却还是喜欢听甜言蜜语。其实往往仁者通常都把这些分得很清楚。所以当你遇到某蜜腹剑的人的时候,你要想想他的肚子里可能还有一把剑等着捅你呢。要做到这点关键还是要和什么人为伍,学习什么人。如果小人乘虚而入那么你就危险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非常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去年有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孩子,因为父母给不上他生活费还在机场将自己的母亲刺伤,虽热他可能是接受过先进的知识,但是实际上就是比禽兽还不如。还有药家鑫案,在将一名妇女撞到后,怕其以后缠着他,居然用刀将其捅死,最后自己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现在的小孩子活得比我们那时候还要辛苦,我们那时候虽然是物质上比较差,但是大家都比较淳朴,还懂得好坏。到了今天,因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原本我们思想道德上接受不了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如果我是教育部的负责人,那么我肯定要改革一下如今的教育制度,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然后再教他们读书写字。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必须从孩童做起,试问当他们长大成人,你再教他们,那就没用了。知道怎么做人以后然后就是怎么读书了,关键是不能读死书,死读书。有些同学看上去很努力,每天上课都听得很认真,作业了也认真做但是就是考不好试,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好好运用,死读书了。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人,考上了名牌大学,开学没几天,就哭着回来了,为什么呢,答案也许很可笑,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当然我也遇到过许多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但是就是不肯读书,我觉得这些人要是肯读书那应该前途无量。记得前不久浙江卫视播出的《新亮剑》中,李云龙打仗很有一套,解放以后上头要他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却很不高兴,自以为打过几场胜仗就很了不起。后来被他的老师长的一个人问题给治了,说是如果给他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他火力纵深怎么配置,他一下子蒙了,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跟上世代的脚步。我以前有种习惯,要么不看书,要么就是几本一起看,结果呢,看了这本忘了那本,看过《弟子规》后才意识到原来是我方法错了,同样看一本书也不能只看头尾,要整本书读,也就是精读,才能培育起一种坚韧不拔的学风。读大学的时候晚上卧谈会,一位室友算是老赖了,每次都是他说的这学期要怎么样,要有什么目标结果却什么也没干。这就是目标很伟大,行为很简单。当学习上遇到不知道东西时,要及时询问老师,或者是记录下来,因为很多事情是容易忘记的。这样时间一久就会越积越多。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都不会虚度自己的一生。

《弟子规》一书,从我们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等等反面做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沉积,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若

篇9:解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具体阐述了孔子说的:“学生,在家里应当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对人恭敬而有礼貌,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

(《论语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讲的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先后顺序。

弟子规 圣人训

【注释】弟子:1.弟与子,相对于父兄而言。2.泛指少年。3.学生。规:1.法则,准则。2.告戒。圣人:孔子。训:教导的话,教诲。

弟子:在《弟子规》里讲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时,弟子可以理解为“弟与子”;在《弟子规》里讲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踏实做人等良好行为时,弟子可以理解为“少年”;在《弟子规》里讲如何读书、学习等时,弟子可以理解为“学生”。

【解读】1.孩子们做人的行为准则,依据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

2.告戒孩子们的这些话依据的是圣人孔子的教导(“规”也有告诫的含义)。

首孝悌 次谨信

【注释】孝:尽心奉养父母。悌:敬爱兄长。谨:1.恭敬。2.谨慎小心。3.严格,严密。信:诚实,守信用。

【解读】做人首先应该尽心奉养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做到对人恭谨有礼,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

《弟子规》是一本儿童启蒙教材,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教育孩子先教什么?首先必须是“孝”!孔子说:“孝,是德的根本,教育一词产生的基础是教会、指导人们如何行孝。”(《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教”字的构成,就可以看出“教”和“孝“密不可分,我们祖先把教会孩子孝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教育孩子首先要教会他们对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好,其他都在后面排队。

在古代,“仁”和“人”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并相互替换的,这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仁爱之心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也必须拥有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孔子一生都在极力主张仁爱思想。仁爱之心应先从哪里开始?仁爱之心应先从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开始,从带给自己生命并把自己抚养大的父母亲开始,然后是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

《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爱人,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

“孝”字的写法是“老”字下半截变成儿子的“子”,意味着老子护佑着儿子,儿子肩上背负着老子,上下两代紧密结合。“悌”字的写法是“心”字旁加上弟弟的“弟”,意味着哥哥时刻要把弟弟放在心上。

从“孝”和“悌”的造字组成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多么重视家庭和睦。让孩子孝顺父母的同时,还要让父母亲护佑着孩子,显得“父慈子孝”;让弟弟敬爱哥哥的同时,还要让哥哥把弟弟放在心上,显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家庭才结合得紧密,才不容易生出事端,才不容易因家庭矛盾而四分五裂。

有的家庭为什么整天不得安宁?闹得鸡飞狗跳?最温馨的家反而成了一家人争斗吵闹的战场?究其原因,总离不开“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古人说:“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大意是说,大道理讲了那么多,不过是让人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已。

谨有三个含义:1.恭敬,比如一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总在结尾处庄重地打上字幕“谨以此片献给…”;2.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即谨言谨行或慎言慎行;3.严格、严密,即说话做事要严而不漏。

“谨”的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恭敬”,即对人恭谨有礼。孔子对礼非常重视,既说过“不懂得礼仪,无法立足于社会。”(《论语•尧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又在告诫他的儿子孔鲤时说过“不学习礼仪,无法立足于社会。”(《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还说过:“一个人如果对人恭恭敬敬,彬彬有礼的话,就不会被人耻笑,遭受侮辱。”(《论语•阳货》 恭则不侮)

“谨”的另外两个含义就是:谨慎小心、严格严密。一个人说话做事应该谨言谨行、严而不漏,这样才踏实稳健,才容易走向成功之路。

“信”是言语真实、诚实,并且守信用。

孔子说:“一个人既不说实话,又不守信用,这样怎么能行?这就像大车或者小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车怎么行走?”

(《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从“谨”和“信”的构字组成看:“谨”是言字旁,“信”中有言字,可见古人对“言”的重要性相当重视。要做到“谨慎”,首先要“慎言”;要做到诚实守信,“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泛爱众 而亲仁

【注释】泛:广泛,普遍。爱:仁爱。亲:亲近,接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解读】内心要对普天之下的人存有一颗仁爱之心,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有选择性地亲近品行高尚的人。

孔子说:“关爱他人的人必然得到他人的关爱,憎恶他人的人必然也会受到他人的憎恶。”(《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对你有所帮助,有所提高的人,同时还要避免接触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谚语里说:亲戚是上帝安排的,朋友是自己挑选的。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而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同比自己强的人相处,子贡却喜欢同不如自已的人相处。不了解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怎样,看看他所交往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国君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所使用的人就知道了;不了解这块土地状况如何,看看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草木就知道了。所以说:经常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入种有芝兰的房间里一样,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芝兰的香气了,那是因为芝兰的香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经常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了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出鲍鱼的臭气了,那也是因为臭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储藏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成红色,储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成黑色。所以君子对所处的环境一定要谨慎选择。”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有余力 则学文

【注释】力:能力,精力。则:就,便,那么。文:文化,包括礼乐典章制度。

【解读】在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学一些有益的知识了。

在古代,学生们要学习、掌握六种主要技能,即“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学、书法)、数(数学)。如果对应今天学生们上学所学内容,射箭相当于体育课,文学书法相当于语文课,再加上和古人相同的音乐课,数学课,共有四门课“乐,射,书,数”和古人所学的课程相同,那么只有“礼”和“御”,现在的学生不学了,而这两门课正是和人交往,立足于社会非常重要的“礼仪”课和实用性非常强的“驾车”课,可见现在学校开设课程对学生们着重于片面知识性培养,对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认识不足。

孔子要求学生们先学会做人,再去学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知识“是当成学生最后一项学习内容的。现时社会很多家长和学校则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学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行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木材”?是“人才”?恐怕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据报道,有一位大学教授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要求和母亲分割父亲的那一半房产,并签订了协议。这份协议要求由当时和母亲一同居住的大哥按当时的市场价支付他一万多元房钱,这份协议也都执行了。不料几年后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那套房子的价值也直线上涨了。教授到底是教授,再按现时的市场价屈指一算,自己亏大了!这怎么能行?于是就要求母亲按新的市场价重新分割父亲的那一半房产,母亲不同意,教授于是发扬“秋菊打官司”的精神,硬是把七十多岁的老娘拉进了法院,和老娘对簿于公堂,只有两个字:要钱!这真是:爹亲娘亲,不如钱亲啊!

孔子说一个人最先学的应该是孝,最后学的才应该是一些有用的知识,这句话真对啊!学知识都学成了教授,却还没学会做人最起码的孝,成了个认钱不认娘的教授,这教授教授成人中禽兽了!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知识就像这棵树的枝叶,拥有广博的知识可这棵树显得枝叶繁茂而郁郁葱葱。如果一颗树树干部分过细,枝叶却过于繁茂,那么过细的树干则难以承受枝叶的重量,稍有天灾人祸整棵树就有倾覆折断的可能。

如果做人做不好,知识越多给自己或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规矩的作用04-13

读钱文忠解读04-20

钱文忠教授即兴演讲04-22

钱文忠三字经04-24

钱文忠讲解三字经04-25

《弟子规》第五至七课解读05-09

刘文忠诗词04-23

李文忠简介05-08

技规解读范文05-16

贷款新规解读范文05-25

上一篇:双阅读心得体会下一篇:竹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