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人生之路

2024-05-09

周总理的人生之路(精选8篇)

篇1:周总理的人生之路

周总理的人生之路

1、周恩来总理的人生之路 单从他逝世前两年的几个统计数字看:

 1972 年,周总理患癌症。至 1974 年初,病情显著恶化,恶性肿瘤迅速发展,每天出血量达 100 毫升左右,最多达 180 多毫升,痛苦异常,体质十分虚弱,几乎两三天就要输一次血。

 从 1974 年 1 月至 5 月,总理住院进行手术前的五个月,共计 139 天,他带病坚持工作 126 天,几乎每天要工作 14 至 18 个小时以上。

 1974 年 3 月中旬到 5 月底的两个半月中,总理除日常工作外,参加党中央会议 21 次,外事活动 54 次,参加其他会议和找人谈话 57 次。

 1974 年 6 月 1 日 手术至 1976 年 1 月 8 日 逝世共 19 个月内,总理接受了大小手术共 10 多次,输血输液百余次。与此同时,总理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 161 次,同其他领导同志谈话 72 次,接见外宾 63 次,开会

次。

 今天,当我们复述着上面这些统计数字时,仍然禁不住心神颤动!这是何等动人心腑的忘我无私的伟大献身精神!

周总理逝世时联合国下半旗的真实原由 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¼,可是周总理没有一个自己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的心声,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篇2:周总理的人生之路

(一)最美的书桌

在一间青砖青瓦的房子里,有几张普通的旧书桌。其中一张是世上最美的书桌。

与其它几张书桌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方形的,以木榫连接部件,已失去了光泽,呈现暗红色或者紫黑色。桌面看上去平滑,但不能反光;桌子也没有抽屉,书只能放在桌上;没有古典的雕刻,因而称不上精致,它只能称得上朴素。然而,它却是世上最美的书桌——站在这张书桌前,你会看到那个少年。他是最英俊的,穿着粗布长衫,或者别的什么很朴素的衣服,眼睛是明亮的,闪射着光芒。

有一天,他的目光越过四书五经,越过其它站着回答问题的同学——肯定,也越过了那位老师。

他用少年稚气而坚定的声音回答道: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声音如雷鸣。

后来这位少年走了,再也没回来,但他的声音就留在了这张书桌里,桌子幸运地拥有永久的生命。来到这张桌子前的人都能听到这声音,也能看到他的身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表达了少年周恩来为挽救民族、富国强民的决心。

(二)伟大的建树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 3 月 5 日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且不看他是有如何威风的头衔,只他平生的经历便叹为观止。

1917年毕业后,留学日本。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4 年 10 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1948 年 9 月起,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 年10 月 1 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50 年 10 月,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1951 年,和陈云等领导人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 1 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1963 年12 月至翌年 1 月,出席全国人大三 届一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1971 年9 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1975 年 1 月,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 《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1976 年 1 月 8 日,在北京逝世。

早在建国前,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外事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1年,提出外事队伍建设的方针 “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1953年12月接待印度访华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善于把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相结合,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将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和手段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哲学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

说一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当年,苏联人来我国谈划界问题,态度蛮横。他们说:“你们中国是从长城发展出来的,中苏边界就以长城为界,不用讨论了。” 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立刻回应说:“你们是从莫斯科公国发展出来的,我看我们还是以莫斯科的红墙为界吧!”一日,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怎么总喜欢低着头而我们外国人走路时却抬着头,那么请问尊敬的周总理这是为什么’ 周总理听后微笑着说;‘因为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我们中国人走路喜欢低着头,而你们走的下坡路故而你们走路喜欢抬着头。

(三)周恩来的相忍为党和保护革命晚节

他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相忍为党,以此勉励自己也勉励别人。党就是他毕生为之奋斗而且成就辉煌的共产主义事业,他个人与这个党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他才是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代表。

为什么那么多人一提起周恩来三个字就情不自禁、流泪满面?古今中外的众多历史伟人,为什么只有周恩来给世人带来的除了震撼之外,还有由衷的感动?

周恩来字翔宇,他真的就像浩瀚的苍穹,除了给我们留下辉煌和惊叹,幸福和仰慕之外,还有太多无尽的思念和思索。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在《大无大有周恩来》有过精彩深情的提炼,即:

死不留灰。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没有埋灰之处,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限哀思寄何处?

生而无后。中国传统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他该是英雄美人、父英子雄、家运绵长。然,这一切都没有。这怎么能不在国人心中凿下一个空洞呢?

官而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的平民。他是一位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党而不私。他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摩擦和数次大的分裂危机。

劳而无怨。由于他的自我牺牲,他的厚道宽容,他的任劳任怨,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每一次进退两难,都离不开他。

死不留言。周恩来在临终前只留下一叠白纸。“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就无我,我复何言哉?”

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在实现“大无”的同时得到了别人没

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城倾国的风貌。

周恩来的伟大和崇高通过心细如发“小”的积淀撞击党心、军心、民心,与大作为相映成辉,进而成为震今烁古的“完人”。可谓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邢台大地震,看到上万群众冒着寒风等着他讲话,他出人意料地大喊一声:向后转!——群众顺风,总理逆风!那被文革折磨的憔悴的脸和花白的发,在刺骨的北风里让人揪心!暖流和热泪变成了暴雨般的掌声。而敬爱的总理做这些小事时是由心而发,无论是战友,同志,还是敌人、对手,他们在通过“大”见识周恩来大智大勇大才的同时,更通过“小”感受到他的大仁大义大爱!

周恩来本是个笑口常开,“宰相肚里能行船”的人物,笑起来很有感染力。他开怀大笑时,常常是双手抱臂,把头向后仰去,笑声响亮,热情洋溢。

然,最让人动容的是他的哭。第一次是父亲去世.得到噩耗后,他大放悲声,因悲伤过度,一下子坐倒在地上。第二次哭是王若飞一行飞机失事,得到消息后,周恩来泪流满面,边哭边诉,他肩头起伏,两眼红红地朝大家张望,任凭泪水流淌,抽泣着抱怨:“我没想到,你、你们为啥„„为啥也不提个醒,啊?

哪怕、哪怕分乘两架飞机,也、也可以减少损失,你们为啥也没提个醒啊„„!”第三次哭是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民政部汇报全国各地的灾情。他微微低着头,静静地听,两道泪水从眼角顺着苍白的脸颊悄无声息地淌下来,他稍稍抬起一些头,泪花迷离地望住会场,喉结使劲抽动一下,沙哑地说出一声:“看,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啊”!

正是哭,让我们看到一个至情至性的周恩来,一个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理想完美结合的周恩来,一个视百姓为天的周恩来。

“刚”与“柔”。在战场上,作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他带领部队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在白区,面对白色恐怖,他沉着机智,游刃有余。在谈判桌上,他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然而,对待亲人、对待朋友,他展露出的却是“柔”一面。让后人最感到温馨的莫过于海棠花的故事。人们看到它,就会对这一对久经革命考验忠贞不愉、情投谊深的革命伴侣肃然起敬。刚柔相济,和之大成。所以战场上、谈判场上的周恩来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生活中的周恩来平易近人,可亲可敬。

篇3:周总理口中的“救命恩人”

钱壮飞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做医生的有利条件,经常把党的文件和情报装在医用皮包或药箱里,以出诊为名送到党的机关和同志们的秘密住处。除医术外,钱壮飞在无线电技术方面也非常在行。1928年,他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徐恩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并逐渐得到了徐恩曾的信任。1928年秋,徐恩曾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后,就将钱壮飞留在了身边。

所谓无线电训练班和无线电管理局,实际上是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发现这一秘密后,钱壮飞感到关系重大。他马上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李克农,向党中央请示。周恩来得知后认为机会难得,提出要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拿过来为我们服务,并决定让李克农、胡底与钱壮飞组成特别党小组,形成打入国民党情报系统的“铁三角”。

徐恩曾虽然欣赏钱壮飞的才华,但对他还是有所提防,只让钱壮飞处理文件和电报收发,密码本却随身携带,机要电报也一直由自己亲译。钱壮飞与李克农抓住徐恩曾好色的“小辫子”,趁一次他进歌舞厅换衣服时,把密码本拿出来迅速拍照后物归原主。此后,钱壮飞从报务员那里得到的电报,都会拷贝一份送给军委负责人周恩来及苏区的毛泽东、朱德。

1931年4月25日晚,正独自值班的钱壮飞一连收到六封武汉发给徐恩曾的特急密电。他当机立断拆译密电,原来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将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

考虑到自己不便马上离开,钱壮飞让女婿乘夜车赶去上海报警。26日一早,李克农得到消息后,立刻通过陈赓找到周恩来。此后的两天两夜,中央几十个秘密机关和几百名工作人员开始紧急搬迁。

26日,钱壮飞像平常一样,若无其事地把这些密电当面交给徐恩曾后,从容不迫地离开敌营。钱壮飞出走后,徐恩曾害怕被追究,经疏通上司陈立夫和有关同僚,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经泄露之事。因此,国民党当局长期未更改密码,直至红军长征时,对敌侦察仍主要依靠无线电侦听。这也就是为什么红军长征万里一次也未中埋伏,并总能选择敌人合围的薄弱部位跳出的秘密所在。

钱壮飞离开南京时,考虑到带着女儿和年幼的儿子不便行动,只好忍痛将他们留下。出于爱子之情,他在办公桌内给徐恩曾留了一封信,说明二人政见不同,却不要殃及孩子,否则便要将掌握的徐恩曾贪污特务经费、暗算同僚和生活上的一些隐私都捅出来。事后,钱壮飞的女儿、女婿和幼儿都被抓捕,不过徐恩曾毕竟担心短处被揭发,关押一段时间又将他们释放。但钱壮飞却从此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女。

篇4:周总理的人生之路

用自然农法种26亩地

张书岚说:“今年湖北面临大旱,大旱之后又是大涝,但我们种的26亩地不仅没旱到,也没涝到,这不仅要感谢老天爷,还要感谢周国学。”

周国学生活在孝感市孝昌县丰山镇,母亲直到40岁才生下他,又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自然对他宠爱有加。从15岁开始,一直到现在,周国学种了21年地,村里人都争先恐后到大城市去打工赚钱,他却宁愿留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守护着一方水土。但并非天遂人愿,自然种地风险很大,成本高昂,周国学尝试了多次,几乎每次都是血本无归,无奈到城市打工,将打工赚的钱投入到种地上,如此循环。就连周国学的儿子都说:“我爸只会种地。”

张书岚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近年在一位吃了10年有机食品师傅的调理下,进行了两次食疗排毒,身体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佳状态。虽然张书岚相信有机食品,也吃有机食品,但她一直认为自然食品比有机食品更加健康,自然农法通过食物链之间的弱肉强食,来强化食物进化的信息,食物的生命力增强之后,能给身体带来巨大的能量,所以,张书岚一直想用自然农法的方式种一块地。

周国学是张书岚的一位远房表亲,在合作做自然农业之前,两人并没有多少交集。但听闻周国学的事迹以及多次接触之后,周国学用自身的行动赢得了张书岚的尊重,张书岚决定帮助他,同时也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一切的机缘始于今年3月份。

今年3月,来自台湾的自然农人黎旭瀛和陈慧雯夫妻来到武汉,这对夫妻在自然农法圈久负盛名,经验丰富。张书岚带着周国学去听他们的讲座,一场讲座下来,周国学顿悟了,原来这种方式的农业才是他想要的。回来之后,他把家里所有的桃树都砍掉,村里人都说他疯了,他只是回应道:“我只想种更天然的东西,不想再打农药化肥。”

不久之后,张书岚和周国学带着陈惠雯夫妇来到丰山镇,寻找合适的地种水稻。在离村子1公里远的地方,一块荒了8年的地被他们选上。张书岚说:“这块地有26亩,最长的都荒了12年,土壤在经过长久的自然代谢之后,恢复了地力,再加上附近还有矿山和巴山水库,水质优良,地里还有一些昆虫,生物多样性保留得很好,很容易建立起生态链。”

一切开始得很顺利,鉴于自己之前的一些研究和朋友的帮助,张书岚找到了上海农民贾瑞明、杭州自然农人阿松和黄梅的老农,从他们手中获得种子,这些人都是坚持了很多年自然农耕的人,种子经过了长久的自然更递,生命力和抗虫性都有所增强。

种子有了,地也有了,种地的人也有了,就差资金的投入。张书岚是理想主义者,丈夫是实用主义者,所以丈夫并不支持张书岚的自然农法种植。在张书岚的坚持和游说之下,她的一位朋友前期投资了10万元,这对于张书岚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用哲学的方法去悟农业

不杀虫、不用化肥、不用畜牧粪便、不打农药,这在当地人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张书岚和周国学并没有后退。

周国学种了21年地,对种地自有一番研究,对水稻和蔬菜瓜果的自然习性早就了如指掌,接触了自然农法之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运用,效果好很多。

将野草紫云英种在田里,等长成之后,将其砍倒放入地里,形成天然的绿肥,滋养土壤,来增强地力。多次实验之后,竟比撒过化肥的地长出的食物更好。今年5月初,张书岚带着水稻种子,和周国学一起将其撒入了地里。

虽然水稻试验很成功,但叶子菜就没那么幸运了。早期种的茄子、白菜、胡萝卜等等,基本上被虫子吃得没剩多少了。张书岚说:“小白菜种了7次,有6次被虫子吃完了,那样子真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我们自己心里都在默默心疼,直到第7次,小白菜才存活下来。纵使是这样糟糕,我们也坚持不除虫,自然农法里说害虫和杂草的存在都是有作用的。害虫能够增强植物进化的信息,增强植物的生命力和抗虫性,况且,害虫存在久了,益虫一定会出来的,这原本就是一个生态循环,缺少任何一环都不行。”

张书岚信仰佛学,认可老子的思想,自然农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实践,不干预自然,让其按照规律自由循环。张书岚说:“万物皆有灵,植物也不例外,每当植物受虫害的时候,我们都会对它们说,请植物加油。”除此之外,张书岚还有一个更疯狂的想法,让植物听着音乐成长。

10月中旬,在周国学和张书岚等人的努力之下,26亩的稻田里金黄一片,虽然前期有些冒险,但毫无疑问,今年是个丰收年。张书岚说:“这次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周国学,正是他的勤劳、踏实,一个人守着这郊外的一片田,不然今年也不会比预期的收获还好。”

收获了这么多,但张书岚却并不想把它们卖掉,在她的人生信条里,只有分享,没有买卖。她将用这些秋收的成功,去答谢那些支持她相信她的人。有人劝她把规模做大,但是张书岚却不愿,她认为自己做这个的初衷也是为了家人朋友吃得放心,如果有人愿意,也可以来这边自己种植,自己收获,体验这份快乐。

Q&A 张书岚:尊重大自然

《生活家》:为什么选择种稻米?

张书岚:稻米是主粮,是根基,每天必须要吃的,而北方的稻米偏寒,想要吃上更适合南方人,更安全的米,就必须自己种。

《生活家》:有没有想过失败了怎么办?

张书岚:失败了就失败了呗,至少没污染土地,就当把钱投入土地了,保护了一方水土。

《生活家》:为什么不愿意做大规模?

张书岚:我遵循的就是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种出来的东西无偿分享。

《生活家》:有机种植和自然农法有什么区别?

张书岚:有机农业只是着眼于不撒农药,但会采取物理的方式除虫,而自然农法提倡的是建立一个生态链,相比之下,自然农法更尊重贴合大自然。

《生活家》:你认为现在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张书岚:人心。现在的一些人被单一的价值观,也就是利益所主导,都在挤这个独木桥。

《生活家》: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缓解食品安全问题?

张书岚:《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要的修身就是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做的好,然后再影响别人。

《生活家》:作为一个都市人,你怎么会想着去做农业?

张书岚:这和人的学识修养有关,我本身受的教育,使我比较关注环保和健康的问题,会对其进行一些思考;再则我比较推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吃得不安心,正因为农业是最大的污染源头,山东有个蔬菜基地,500年都不能种植,都是被化肥等这些化学物质害的,地都不能种了,我们吃什么。

《生活家》:自然农法是一种回归?

张书岚:自然农法就是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化肥等化学物质是70年代才出现的,从70年代之后,就是工业文明阶段。其实现在东西方都在回归,西方是征服再回归,而东方是讲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生活家》:你的理念是“只有分享,没有买卖”,那农民怎么生存?

篇5:周总理的故事

1934 年 10 间,正当蒋介石反动派集中兵力向我军发动疯狂“围剿”的时候,周恩来同志从瑞金路过于都楂林乡,住在农民张慈福家里,环境异常艰苦。他的身体很差,但仍然夜以继日地带病坚持工作。

警卫员们很为自己首长的身体健康担心,总想给他弄点有营养的东西吃,但是伙房搞不出什么好菜,加上周恩来同志又不会答应。眼看着自己首长的身体一天天瘦下去,他们的心里感到比刀割还疼。

有一天,上级发下了津贴费。大伙儿便商量,无论如何也要买点好吃的给自己的首长补补身体。他们听说冬瓜炖鸡营养高,就去老乡家买来一个冬瓜和一只母鸡。把它们放在罐子里加水清炖。晚上,罐子被端到了周恩来同志的房间里。一股肉香扑鼻,周恩来同志以为这是警卫员向有关方面特别要来的,严肃的对他们说:“这是哪里来的 ? 同志们要知道,越是在艰苦的时候,越是要坚持原则,我们丝毫也不能特殊呀!” “不,这不是领来的,这是用我们自己的津贴费买的”大伙赶快向他解释。

周恩来同志听了,沉思了片刻,然后亲切地对警卫员说:“好吧,既然买来了,就把张慈福父子俩也请过来,我们一起聚餐吧!”

周恩来生命的最后时刻(节选)

1975年6月1日周恩来总理住进了医院。周总理入院以后还一直坚持办公。后来病情发展,便逐渐由邓大姐来念文件。甚至在上手术台之前还要批阅文件。住院的日子里,不仅没有改变,相反还加快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一再要求医务人员要把治疗和他的工作统一起来,治疗要适应、配合工作,要使工作不受影响和干扰。他经常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总理这种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事举不胜举。(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周总理的故事3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联合国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降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篇6:周总理的事迹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抚今追昔,缅怀周总理的高风亮节,重温他的衣食住行,不知要有多少官员汗颜!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党员干部:小车要坐名牌,奖金要拿最多,住房不止一处,就连工作职务正常变动时,也不忘向组织上开口讲条件,要待遇,自已的老婆孩子也要先安排好。对照周总理的衣食住行,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 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 10 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 10 元钱怎么够呢 ? 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钱。不料,又被周 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 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钱。这样共收了 20 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 1 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 10 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 30 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 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送雨衣》

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突然一阵雷声,下起大雨来了。

不一会儿,邓妈妈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雨衣,来到小郭站岗的地方。她对小郭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披上吧。”

邓妈妈帮小郭披上了雨衣,又说:“总理让我告诉你,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下。”小郭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飞机遇险的时候 》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十里长街送总理》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描述:多么的英俊!图片:黄埔军校时.jpg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 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 10 元钱。谁知周 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 10 元钱怎么够呢 ? 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 5 元钱。不料,又被周 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 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 5 元钱。这样共收了 20 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 1 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 10 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 30 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 19 元 5 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 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 10 元 5 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

读后感

《周恩来传》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目是《一夜的工作》,通过记述周总理彻夜工作的情形,表达的作者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朴。这便我深受教育,也使我更怀念周总理。

当我读到“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时,不由心中波涛起伏——一尺来厚的文件,该有多少呀!几百份吧?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筋作批示呢!周总理呀,周总理,您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呀!

当我读到“值班室的同志端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时,不由得沉思起来,总理呀,您劳累了一夜,只喝一杯茶,吃几颗花生米;我真想把自己吃到过的好东西都端到您面前!您应该吃一点儿有营养的东西,应该多吃一点儿才行啊!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里不只是激动不已,还充满了自豪感。正如作者所说的:“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以为这样好总理而自豪。我一定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描写了周恩来总理审阅文件时的情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这篇文章真实而生动地告诉我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辛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单、朴素。这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同样使我深深地从心里怀念我们的周恩来总理。

当我读到”他指着桌上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批改这些文件‟”时,我不由得心中暗暗为总理叫苦,一尺来厚的文件,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筋作批示呢!周总理,您真是日理万机,为了这个国家操碎了心哪!

读着读着,在我的脑海中又不时地映现出了很多影片中纪录周总理生活和工作的情形:总理的卧室里面,只摆放着一张普通的床,一个不大的写字台,和几把椅子,而床头、写字台上,都堆满了书和待阅的文件。总理的那件睡衣,也是打了好几个补丁;服务员多次热饭,周总理都是一次次地忘了吃。老师还常常给我们讲:周恩来总理在生病时,还是念念不忘国事,每天晚上只睡一会儿觉,带病批阅文件……每当我看到和想起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但是,同时我的心中又充满了自豪感——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位人民的好总理感到自豪,这是我们全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我一定要以总理为榜样,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了由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写的<一夜的工作>一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周恩来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和由此产生的感想,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总理的那份敬爱之情.

<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真情生动地告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朴,这使我受到很大地教育,从而更加深了对开国总理周恩来的那份崇敬和怀念之情.

我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当读完了第一自然段后,觉得也没什么特别的.而当我读到”他指着桌上一叠一尺来高的文件说:‟我今天要批改这些文件‟”时,我不由得心里暗暗地为我们的总理叫苦.一尺来高的文件该有多少页呀!少说也有几十份吧?不,应该说是几百份.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子作批示呢!周总理啊,您日理万机,为国家操碎了心哪!

记得小时候,姐姐跟我说过有关周总理生活和工作的情行.周总理的卧室里只有一张普通的床,一个不大的写字台和几把椅子,而床头\写字台上,堆满了书籍和待批的文件.总理那件睡衣,打了好几块补丁.有时服务员多次热饭,而工作中的总理却总是忘记了吃.老师在讲读这篇课文时,也补充了很多的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读了这篇课文,再回忆起有关总理的故事,我不禁热泪盈眶.但与此同时我的心中又充满了自豪感--我们有这样一位好总理,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我一定要以周总理为学习榜样,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266

篇7:周总理的事迹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此刻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样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十分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先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必须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之后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那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比较。哎呀,周总理思考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篇8:周总理用过的中医验方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 (酒洗) 12克, 厚朴 (炙, 去皮) 6克, 枳实 (大者, 炙) 9克。

【做法】上药三味, 以水800毫升, 煮取400毫升, 去渣, 分两次温服。

小承气汤适用于伤寒阳明腑实证, 如便秘、痢初起、腹中疠痛、脘腹胀满等症。方中大黄泻热通便, 厚朴行气散满, 枳实破气消痞, 诸药合用, 可以轻下热结, 除满消痞。不过, 它对于当时的周总理来说, 药性太轻了, 所以第一天没有见效。第二天早上, 邓颖超对吴教授等人说:“你们不要以为他是总理就不敢下药, 他这个病时间比较长了, 你们琢磨琢磨, 怎么样再加强点力量。”有了这句话, 吴教授胆子大了, 第二剂药在小承气汤的基础上, 又加上了甘遂 (苦, 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结果, 一剂下去就通了。之后, 在周总理最后的18天里, 就用这些药来维持。

肠梗阻, 可由肠粘连、肠炎或肿瘤、消化道功能低下、蛔虫、肠道异物、粪块、结石等因素引起。在老年肠梗阻中, 又以食物性肠梗阻为多见, 危害性很大。

上一篇: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下一篇:作文家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