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2024-04-16

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精选7篇)

篇1: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周总理在广州驻军干部会议上讲话[节选戚本禹同志从《清宫秘史》这个电影说起,追溯到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他只开了一个头,没有讲具体内容。如果我们简单地叙述一下,就是“七大”以后,日本投降那时间,原子弹出现,有许多人被原子弹吓倒了,当时连斯大林的思想也受到震动,生怕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陆定一就是一个。

陆定一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写了那篇关于国际形势的文章,说一个时期不会有反苏战争的,反苏战争是一种借口,真正受美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是中间地带。这个思想是毛主席的思想。那篇文章实际上是毛主席通篇改过了的,只是发表时还是用陆定一名字。编《毛选》四卷的时候,我们对陆定一说,最好你写个编者按语,说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写的。他根本不吭声。因为这样一来,他的面貌不早就暴露了吗?毛主席一向不愿意强加别人,既然以陆定一的名义发表了,现在又把它收回不好。毛主席不赞成我们的意见。当时就是那么一种情况。

后来毛主席到重庆谈判,我昨天讲了这个事,毛主席那个时候到重庆去,完全是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到重庆去和蒋介石谈判。中国共产党要争取和平,要暴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在人民中的威望是有假象的。他是假抗战,你如果说他不是抗战的人物,有人会不信,所以需要这样一个暴露。但是当时刘少奇提出“和平民主新阶段”,相信民主可以实现,和平也可以实现。当时蒋介石还不放弃军权。但是刘少奇九月在党校作报告,然后第二年一月发表了一个正式报告,就讲这个问题。我参加了旧政协开会以后,回到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刘少奇也在场,毛主席说的很清楚。毛主席说:这个和平,我们是拖延时间,便于我们积蓄力量,便于我们训练军队。我们一方面要训练军队,一方面要搞好生产,第三方面要加紧土改,准备战争,准备战场。这个精神就把问题说定穿了嘛。毛主席还指示,可以在政协会议上签字,表面上说这个政协决定不错。但是刘少奇对党校报告讲的那些东西(今后会印出来)完全是另一种说法。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亲自可以证明的。刘少奇那个报告我没有听到,现在从文件堆里找出来了。你们听到过吗?后来刘少奇这个报告被高岗抓住了。

日本投降后,第二件大事,就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前夜,我们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开七届二中全会,这个会议上,毛主席的报告论断,我们解放全中国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了,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今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就是两条道路的斗争。这是清清楚楚地提出来的,这个会是三月开的,四月我们进了北京,四月二十号大军过江。

五月初刘少奇到天津,也没有向毛主席请示,就和资本家(就是他的亲戚和其他资本家)谈话,大谈什么今天中国资本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现在欢迎资本家来剥削,来开新工厂,这样就可以发展中国的经济,甚至说什么剥削的功绩是“永垂不朽”的,你们听吧,这象话吗?有人说,你当时为什么没有注意他呢?那么一个负责同志出去讲演,我们到处派人跟着也不象话嘛,但是毛主席也听到一点。

毛主席很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另一个就是提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总路线,其中的一条是利用、限制和改造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你们看,对私营工商业是利用、限制和改造,毫无发展之意。更早一点提出的顶多是“劳资两利”嘛。就是说资本家剥削得来的利润,只能是一部分改善工人生活,一部份给资本家,此外我们还有税收。这完全是针对刘少奇的。不过当时没有全面谈他那个演说。

第三件大事就是搞合作化。我们进行土地改革以后,有些地方因为是老区,很快就搞合作社,这是好事。刘少奇不赞成农村搞合作社。他说,现在需要巩固新民主主义阶段,这完全是错误的。

我们说,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时,两个革命阶段应该衔接,因为我们在民主革命中,已经准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譬如,我们进了城就没收了外国的企业,或者把他接收过来,或者把它封存了。没收了奸汉的企业,接收了官僚资本,在全国来

说,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这么多工业企业掌握在国家手里,又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就开始了。

第四件大事,“八大”是刘少奇作的政治报告,D**作的组织报告。这两个报告,受了苏共二十大的影响,受了赫鲁晓夫反对个个迷信的影响。当时我国三大改造成功以后,刘少奇错误地认为,生产关系进步了,生产力落后了,这完全是反毛主席反毛泽东思想的。因为我们的生产力要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所以私营工商业要变成公私合营,手工业要合作化,农业要合作化,三大改造要大大解放生产力,怎么能说生产力落后呢?

他把这个作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忘掉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矛盾,忘掉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后许多的事我就不说了。到了一九六二年国内经济困难时期,苏联撤退专家,毁弃了条约,还遇到三年灾荒,我们许多设备跟不上,需要自力更生来解决。这时正如庐山会议决定所说的,引起了一股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出现了机会主义的错误。

毛主席在十中全会上大声疾呼地把它揭露了,特别重申了七届二中全会所讲的社会主义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并根据这个学说写了十中全会的公报。第二年,一九六三年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四清运动的前十条,从理论上阐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进行阶级斗争,怎样来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那是很清楚的,可是刘少奇领导的四清运动,恰恰跟毛主席相反,搞形“左”实“右”路线,那一种运动的方式,也就埋藏了这一次文化大革命头两个月派工作组的错误,撇开广大群众,叫所有干部靠边站,不加以信任,靠人海战术,扎根串连冷冷清清地搞四清运动。刘少奇推行王光美桃园大队的四清经验,要把它广为传播,一直到这次提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批判的东西也就很多了。现在我们就应该对刘少奇作总结了。

总之,毛主席对刘少奇不是不批评的,中间有几次是书面的批评,最严厉的是一九**年到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中间制定二十三条的那一次。那次毛主席已经对刘少奇接近失望了,经过二十年的帮助,扶不起来。

一九六七年九月十八日

篇2: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这次全国林业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形势下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会议表彰了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整个林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这是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林业建设,加快林业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有限的森林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状况越来越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还很强,过度消耗甚至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林业发展与新形势下人们对生态环境新的要求很不适应,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制定今后我国林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由国家林业局牵头,从2001年开始,组织了数百位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共同对林业长远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历时两年,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完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提出林业工作必须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了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先导,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决定》明确提出,林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更要满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这是根据世界林业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林业的新要求做出的科学判断。今后的林业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造林,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努力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贯彻落实《决定》,做好今后的林业工作,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森林的保护和利用,是林业的两大任务。我国林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保护和节约森林资源上。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态,保护就是为了永续利用和发展。在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生态状况还在恶化的情况下,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特别是珍贵的天然林就显得更加重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解决森林的供给和合理利用问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木材的需求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解决我国的木材供给问题,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大力加强商品林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时要高度重视节约使用木材,提高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发替代品。

二要科学决策,因地制宜。林木生长发育和森林生态群落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生态类型多样。林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采取封山育林、围封禁牧等措施,借助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林草植被。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从全国性的战略决策、规划布局,到一个地方具体树种的选择,都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认真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

三要保证林业建设质量。当前我国林业的投资和建设规模是历史上最大的,并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如何用好这些钱,保证林业建设质量,是一个大问题。

林业建设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检验一个地方林业建设搞得好不好,既要看完成的任务量,更要看经过长期的努力,山是不是绿了,水是不是清了,生态面貌是不是真正改善了。植树造林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造林绿化成效。要建立健全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造林质量的保障作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实用造林技术,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确保造林质量。

四要充分保障农民利益。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建设重点地区,大多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在这些地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划建自然保护区,必须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并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通耕还林工作要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一要抓好工程的规划和组织实施,落实好补助政策,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二要搞好科学设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科学,注重实效。三要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退耕还林要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和后续产业发展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粮食安全是搞好退耕还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住了粮食生产能力,才可能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五要正确处理林业改革发展与林区稳定的关系。推进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必须深入改革林业管理体制。过去林业企业的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生产,实施天保工程后,一些地方木材减产了,一些地方禁采了,导致相当部分林业企业收入减少。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切实注意解决好职工的生活问题,否则就会影响林区社会的稳定,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林业改革一定要既积极又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搞好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林下产业、畜牧业和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切实做好林业职工队伍的分流安置工作,重点是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真正把林业队伍建设好。六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我们这样一个生态脆弱、治理任务繁重的发展中大国搞林业和生态建设,光靠国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造林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是我们的一个好传统,也是我们的优势,要进一步增强全民族的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要完善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造林护林,是加快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切实维护造林者的合法权益,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使各种所有制林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基地,带动农民发展林木、花卉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进林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林业工作的领导。要把林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和重点生态建设区,更要把林业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及时研究、解决林业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注意总结先进经验,用典型示范的办法推进整个林业工作。当前,森工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负担重、困难多。各地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帮助林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完善林区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各级林业部门要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执法监督和公共服务。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各行各业、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大力支持林业建设,积极配合林业部门做好贯彻落实《决定摘自《月亮船教育资源网》(http://)

》的各项工作。

篇3:在万隆会议摄录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1955年4月,他跟随周总理出席万隆亚非会议。而这次会议也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

“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举世瞩目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新中国在继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又一次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风采的重要机会。

中央作出决定:派出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当时作为新华社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的钱嗣杰也受命成为代表团的一员。

就在这一消息向全世界公布之后,海峡彼岸的国民党特务机关闻风而动。

4月11日,噩耗传来,代表团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起飞后不久,即在空中发生爆炸,堕于南海,中国和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以及随同前往的中外记者11人全部罹难。事后证实,是蒋帮特务买通印度航空公司的清洁工,在飞机的侧翼埋上了定时炸弹而导致的。

庆幸的是,周总理应缅甸总理乌努邀请,提前经昆明赴仰光商议万隆会议的提案。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缅甸总理乌努的邀请,周总理会是“克什米尔公主号”的乘客之一,而今日中国的外交史,或许将是另外一个版本。

而钱嗣杰和译电员刘茂俭因临时陪同外交部两位信使提前从香港乘船前往万隆,没有坐上“克什米尔公主号”,阴差阳错躲过了这场灾难。

亚非会议前夕

“克什米尔公主号”在南太平洋失事的噩耗给每个中国代表心灵上都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作为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当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痛苦。他在给妻子邓颖超的信中说:“你的来信收阅,感你的好意和诤言。先将来信捎回,免得失落。有这一次教训,我当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文仗武仗,不能无危险,也不能打无准备的仗,一切当从不必亲自参会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望你放心。再见。”他明白敌人谋刺的目标显然是自己,他把夫人的信笺一起寄回“以免失落”的举动,足以说明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正因为如此,当人们奉劝他从安全考虑不必亲自参会时,他大义凛然地以实际行动回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55年4月14日清晨,由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乘坐从印度航空公司租来的另一架“空中霸王号”自昆明起飞前往仰光。4月16日,当中国代表团的飞机着落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时,前来迎接的苏加诺总统和各界人士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对周恩来的勇气表示极大的赞佩。

随着会议的临近,各种敏感和安全的问题接踪而至。不是与会国的美国竟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光记者就有70多名,还包括间谍、议员、警察、军人、特务、使馆职员和公司雇员,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据说,在距离万隆会场不远处,还有一支反动武装,制定了阴谋袭击亚非会议的计划。而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中国代表团争取会议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国内,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政治局会议充分讨论并通过了《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授权周恩来根据会议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和办法。中央还决定加派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随总理加强安全保卫工作。

与此同时,缅甸、中国、印度、越南、埃及和阿富汗6个与会国也对会议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出了估计,并相继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由于飞机失事,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记者团只剩钱嗣杰一个摄影记者。新华社立即从驻新德里分社调派了首席记者张维冷、《人民日报》副总编吴文焘、《人民中国》杂志记者张彦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吴梦彬,加上雅加达分社原有的记者彭迪、钱行和谭岱生,采访力量大大加强。之后,代表团秘书、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李慎之被总理指定为整个会议报道的主持者。

会前,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突然收到了一封署名为“觉醒了的国民党暗杀队员”的检举信,信中说:3月初,国民党雅加达支部奉总统府之命,组织了28人的敢死暗杀队,准备谋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队员们从美国使馆领到无声手枪和印度尼西亚币20万盾,事成后还有重赏。黄镇大使看完信后立即交给副团长陈毅。陈毅随后在代表团紧急会议上动员说:“人人都要做保卫工作,我也是总理的警卫员,大家都是总理的警卫员。”东道国政府也对会议的安全作了特殊布置。苏加诺总统指示万隆所在的第三军区加强警力警戒外围,对国民党暗杀团的成员进行临时性拘留,特别指派一名精明强干的陆军上尉作为周恩来的安全副官,另派5名警察作为随身护卫,有7辆摩托车作现场警卫。

黄镇大使特别关照钱嗣杰等近身人员要时时处处保护总理安全。从那时起,钱嗣杰绷紧了所有神经,提高了警惕,以防万一。每次开会前就如同往日打仗一样,都要事先观察地形,了解会场的一切设施和环境,一是保证能找到最佳位置,拍到理想镜头;二是要观察每一个死角,防止敌人的阴谋得逞。钱嗣杰亲眼看到总理在大会期间日日夜夜忙碌,拜见和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在会上发言表态,以对付那些明里的进攻或暗中的诽谤。

在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表长达50分钟的开幕词《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之后,会上的发言果然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伊拉克代表法迪尔·贾马利在发言中就把矛头指向了中国,指责中国对邻国进行了“新殖民主义的威胁和渗透”,为此他要求各国一起抵制“共产主义”的蔓延。面对这样的无端攻击,周恩来沉得住气,他心里明白,这些不和谐声音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相互之间缺乏经常的交流和了解,加之帝国主义从中挑拨,因此不足为奇。此时,如果一味进行针锋相对的口水战,就会使会议步入歧途。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代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导致会议的成败。所以,周恩来自始至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决不使会议偏离方向。

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精彩演讲

4月19日,人们期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下午2点,万隆突然狂风暴雨,转眼又雨过天晴。当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讲台的时候,人们不禁带着崇敬的眼光注视着这位传奇式的人物。

周总理身穿浅色的中山装,风度翩翩地开始作大会发言。他没有按照发言稿照本宣读,也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采取唇枪舌战的办法,回击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的发言,而是高屋建瓴、开章明义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但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充分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之越来越深入与会者人心。此时此刻,钱嗣杰发现进入会场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已经站在椅子上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津津有味地聆听周恩来的即席演讲。最后,周恩来提高了嗓门、声若洪钟地总结说:“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成功努力吧!”周恩来这篇主旨发言只有18分钟,但成为两天以来会议的高潮。周恩来的演讲自始至终都牢牢地掌控着整个会场的情绪,使与会代表认识到了新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诚意,从而看清了新中国确实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

大会准许钱嗣杰拍摄的时间只有3分钟,他心中怀着一个强烈的愿望:要紧紧地抓住这宝贵的3分钟来定格这历史的瞬间。特别是要展示周恩来作为大国总理在大型国际会议上的独特外交风采,并使之成为历史的经典。钱嗣杰以其娴熟的摄影技艺出色地完成了新闻拍摄任务,为世界影库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周总理外交风采征服万隆

周恩来在外交战线所展示出的风采是他一生在各种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历练而成的。无怪有人评价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说:“周恩来那准确选择时机的外交才能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会议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题、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一位路透社记者报道说:“大家都承认周恩来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察力能够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

第一次品尝到由周恩来带去的茅台酒的西哈努克亲王,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感叹万隆之行:“作为柬埔寨王国代表团团长,我在那里认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他那高超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文雅的风度,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他向我介绍了他的助手陈毅元帅,陈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当年明确反对共产主义的菲律宾代表团团长罗慕洛后来这样回忆说:“亚非会议上,我发表反对共产主义的长篇演说。可是周恩来不但没有和我争论,而且还主动和我在会外进行深入的讨论,使我深深地感动。虽然当时菲律宾同中国还没有建交,但我和周恩来从那时起就建立了友谊,成了好朋友。”值得欣慰的是,美蒋特务企图在万隆会议上暗杀周恩来的阴谋没有得逞,这也从侧面说明周恩来深得人心。

篇4: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的可靠保证,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各地区和许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要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城市就业率。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必须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必要的,今后仍应这样做。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同样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近些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需求的高峰即将到来。如果只有高中和大学这一条“独木桥”,不仅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很难缓解,还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教育合理分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拥有大量素质高、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切实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总之,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现在是最缺乏的。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由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岗职工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对在岗职工的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三个方面涉及几亿人,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特别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今后五年,我们要实施“四大工程”,包括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这四大工程将惠及千家万户,要认真组织实施,务必取得成效。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总之,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路子要更宽一点,机制要更活一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是重要的,而且是光荣的。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鼓励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

(四)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制订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充分利用广播电大、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市)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三大任务。鉴于当前职业教育比较薄弱,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要更加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首先,切实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但首先是要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认识要到位,领导要到位,工作要到位。现在,一些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都认识到,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抓产业素质、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都要真正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工作,加强相互配合。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改变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要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探索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职业培训沟通和合作机制。

第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要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制定和完善涉及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专利制度、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与政策上鼓励和保护技能型人才的发明创造。对生产一线工人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和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

第四,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第五,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重视技能、重视技工,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扫除重学历轻技能、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落后观念,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得好的职业院校的经验,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教育部部长 周济(2005年11月7日)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国务院召开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将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已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精神,不仅对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动员起来,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高潮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14454所,招生566万人,比2001年的399万人增长了42%;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招生237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6957万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1%,一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职业院校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一系列工程和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的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次会议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落实国务院《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高潮。要及时传达、宣传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职业院校师生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决定》的精神,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到会议和《决定》的精神上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尽快提出贯彻落实会议和《决定》精神的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一定要与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十一五”教育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今年,通过各地的努力,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有望实现。明年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达到800万人以上,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各地要及早做出部署,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发展任务的完成。

二、真抓实干,认真完成《决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

职业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现阶段就是要按照《决定》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好“四个工程”,即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组织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落实《决定》提出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抓好“四项改革”,即: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实力的重要措施。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已经做出安排,决定在“十一五”期间部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四个计划”,教育战线要下大力气,实现好这四个重要的建设计划:一要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二要实施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三要实施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四要实施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个工程”、“四项改革”、“四个计划”,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是贯彻落实好会议和《决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和有关部门一起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真抓实干,务必抓出成效。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认真研究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在贯彻落实《决定》过程中,要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机制,加快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积极主动的加强各地方和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密切配合,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巨大合力,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下一个阶段,我们要特别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今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大家普遍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符合中国国情,是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带有方向性的改革措施,也是解决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我们要按照《决定》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篇5: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新华网圣彼得堡11月7日电(记者赵承 张金海 冯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

温家宝在讲话中表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在成员国之间营造了团结和睦的政治环境,形成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强大合力,密切了经济合作关系,培育了世代友好的信念。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当前,国际格局正在经历大变化、大调整,上合组织不仅要经受住严峻考验,更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造福本地区人民,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应有贡献。

温家宝指出,中方作为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愿与各方一道,积极制定和实施本组织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未来十年规划。与成员国一道团结合作,不懈进取,努力实现上合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本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温家宝就加强上合组织务实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抓住成员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合作机遇,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货物、资本、技术和服务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进一步活跃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贸合作。

第二,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合作体系,加大对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融资支持,继续扩大本币互换和结算合作,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第三,加快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本地区的经贸合作打下扎实基础。

第四,推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能源解决方案。

第五,通过设立上合组织“种子库”,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措施,健全粮食安全合作机制。

第六,通过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高新科技开发区等方式,加强科技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七,尽快建立疫情通报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对大规模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第八,促进青年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参与上合组织框架下交流的积极性,办好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年”活动,增进成员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第九,同观察员国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

与会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领导人积极评价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一致认为上合组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发展潜力巨大。面对当前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格局和地区形势,上合组织成员国应加强团结协作,积极推进本组织建设,深化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把上合组织建设成为促进本地区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好地维护共同利益,为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本次总理会议的联合公报,会议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关于世界和上海合作组织地区经济形势的联合声明》等成果文件。

会议决定下次总理会议将于2012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

篇6: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2006年6月8日)

这次会议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朴方同志代表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残工委)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对五年来残疾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残疾人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表彰了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区、旗)。这次会议很重要,开得很及时、也很必要。

第一,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5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审议了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对残疾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近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个发展纲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残疾人生产生活的深切关怀,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二,这是国务院残工委更名和调整后召开的首次全国性会议。今年4月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这不是简单的更改两个字,而是对残工委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这是加强残疾人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残工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在国务院众多议事协调机构中,像残工委这样有39个部门、42名成员的十分罕见,可以说是参加部门最多、组成人员最多的议事协调机构之一。这既充分说明了残疾人工作涉及范围广、领域多,也充分表明了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和残疾人工作的难度。越是困难的群体,越需要众人同心帮扶和关爱;越是难度大的工作,越需要众多部门合力推进和关心。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把残工委的工作做好,把残工委的作用发挥好。

第三,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任务,人们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思想认识、行为理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现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已经深入人心并不断体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做好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的利益,解决残疾人的困难,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就是落实这些要求和任务的具体行动。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如何,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衡量是否以人为本、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些思想和理念为开好这次会议提供了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为发展残疾人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第四,这次会议是在国家及各地财力和物质条件有很大改善,残疾人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较多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和各项建设的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了更好的条件。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随着体制的深刻转换、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的深刻变革,残疾人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将日益凸显,残疾人工作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因此,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召开这个会议,分析残疾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的落实,很有必要。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回顾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

1“十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成绩非常显著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出席有关残疾人的重大会议和活动,深入基层慰问贫困残疾人,对新时期残疾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国务院残工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每年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多次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努力解决残疾人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五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不断得到解决。“十五”时期,通过扶贫开发,7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生活改善,5万多户困难残疾人新建或改善了住房。通过实施康复重点工程,使642万残疾人不同程度得到康复。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80%,部分农村贫困残疾儿童通过“两免一补”等扶持政策,享受到义务教育。广开就业渠道,新安排167万城镇残疾人就业,516万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经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法律维权服务机构大幅增加,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广泛的服务。“十五”期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顺利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开始修订,2007年上海特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在筹备之中,这些为促进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关心、尊重、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道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无障碍建设稳步推进,大中城市无障碍设施不断完善,信息交流无障碍取得新进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站、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种社会扶残济困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各类注册志愿者不断增加。这些都为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

(四)残疾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广大残疾人努力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在各条战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残疾人文艺、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已成为我国文体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品牌。

(五)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很多亮点。2003年,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以其对残疾人事业的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人权奖,这不仅是邓朴方同志本人的荣誉,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重视残疾人事业和保障人权的良好形象。2004年,在第十二届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和奖牌总数双双第一的优异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雅典残奥会闭幕式上的演出在全世界引起轰动。2005年,舞蹈“千手观音”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自强精神,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全社会。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拚搏的精神,对于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残疾人事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残疾人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和国务院残工委,向各级政府及残工委,向所有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真挚的感谢,向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同时也向受到表彰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区、旗)表示热烈的祝贺!

“十五”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实践和发展,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认真总结并在今后的残疾人工作中坚持和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

(一)既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又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解决残疾人的问题。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困难,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物质文化需求,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了,并不意味着残疾人的问题和困难能够自然解决,而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并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才能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等措施,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同时,发展残疾人事业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发扬中华民族助残帮困的传统美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的局面,残疾人工作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残疾人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既要大力解决残疾人的突出困难,又要促进残疾人自身全面发展。残疾人是最需要关心、扶持和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发展残疾人事业必须立足于解决广大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困难,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享有康复服务,各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共享接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努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重视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将更加关心、帮助广大残疾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更为有利;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将为解决残疾人的困难提供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而残疾人数量多,困难程度大,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差、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农村有数百万残疾人尚未脱贫,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不少残疾人在脱贫、康复、看病、上学、就业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个别地方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大意义。做好新时期的残疾人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新时期的残疾人工作。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为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的残疾人工作,国务院最近批转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社会保障、无障碍建设、宣传、文体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扎扎实实为残疾人解难题、办实事,为实现残疾人奔小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规定的任务和要求,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不懈地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切实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各种突出困难和问题,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残疾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贫困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也是我们国家最为困难的群体。要继续深入落实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政策措施,坚持把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扶贫工作整体规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中央康复扶贫贷款的到位率和使用率,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尽快通过帮扶和劳动脱贫。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要积极救助和供养,保障基本生活。要继续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使贫困残疾人有房住、危旧房屋得到及时改造。

康复是残疾人改善身体状况、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要大力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和社区康复工作,继续实施各项康复重点工程。要重视贫困残疾人的就医看病问题,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研究制定针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政策。

接受教育是残疾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需求和应有权利。要进一步把特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改善一些地方特殊教育薄弱的状况。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努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级中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好农村贫困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条件,是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制定采取新的措施。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落实按比例就业政策,帮助福利企业解决困难,管理使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努力建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研究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实施分类救助,努力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

(二)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解决残疾人的问题,根本是要依靠制度,建立起长效机制。完善残疾人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开展残疾人抽样调查、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等基础性工作,关系残疾人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必须认真抓紧抓好。修改残疾人保障法是关系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的大事,要按照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要求,吸收最新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残疾人的意见。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例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各地也要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广泛开展对残疾人的法律救助和援助,提高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目前入户调查工作进展顺利,但后续工作还有很多,任务还很繁重,丝毫不能松懈。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圆满完成任务。要充分运用好此次抽样调查的成果,深入分析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把它作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残疾人政策法规、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建筑、信息等方面的无障碍建设。

(三)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要加强宣传,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了解,激发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热情和爱心。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中华民族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社会公益机构和慈善机构要积极帮助残疾人,持久、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建立更加广泛的志愿者队伍,使残疾人的困难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更好的解决,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认真承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承办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2007年上海特奥会是国家和残疾人工作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两项赛事的筹备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第12届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最大、参赛国家(地区)和人数最多的国际综合赛事,不仅是一次全世界智障人士的盛会,更是一次展示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盛会,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和政治意义。现在离正式举办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要积极主动参与,进一步支持、配合上海市做好筹备工作。同时要以筹备和举办此次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宣传和促进特奥运动的开展。2008年北京残奥会已进入倒计时,要按照“两个奥运,一样精彩”的目标,积极配合北京奥组委,抓紧做好残奥会吉祥物出台、市场开发、中国残奥代表团组建、运动员训练等各项筹备工作,争取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要通过这两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大力宣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权事业发展的成就,展示我国广大残疾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促进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期的残疾人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残疾人工作进一步摆上议事日程,主动研究,经常过问。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做好本地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专门规划时,要主动把残疾人工作纳入进去,统筹安排,重点解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同志要经常听取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大事、急事、难事。要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深入研究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经费投入,保障发展需要。

二要加强统筹协调。残疾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业务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需要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各级残工委是政府综合协调、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协调机构,是政府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后要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出台政策,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不断加强残工委的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联系顺畅、沟通有效、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

三要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各级残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残联的作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各级残疾人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更好地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密切与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反映残疾人的呼声和需求,协助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四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残疾人事业光荣而崇高,我们要满怀对广大残疾人的关爱之心、仁爱之情,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残疾人工作,把对残疾人的关爱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反映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里。要深入到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中,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帮残疾人之所需,解残疾人之所困,及时向广大残疾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要真正把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多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

残疾人既是特殊困难群体,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广大残疾人要继续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拚搏的精神,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身体障碍,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来。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建功立业,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篇7:周总理 万隆会议的讲话

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多种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从2001年的1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10年累计达到2043.8亿元。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要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市)试点。建立定点联系机制,每1个片区由1个中央部委负责具体联系,督促指导片区规划的实施。各省区市可从实际出发,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要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年要实现全覆盖。

上一篇:读《用心做教育》的心得体会下一篇:高三物理教学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