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丁香花散文

2024-04-20

血色丁香花散文(共11篇)

篇1:血色丁香花散文

血色丁香花散文

同事大刘平时言语不多,聚会时喝几杯酒后就吵着唱歌,每次拿起麦克风必唱《丁香花》。他的声音厚重、唱的入情、感染四座,我也就那时才知道有《丁香花》这首歌曲。

大刘原来的单位经营不利,连设备带员工一起被收购过来,按工种分配到我们车间。初次见到他是在车间里,我送版回来,同事小李叫住我,说:“大姐,给你介绍我兄弟,新同事。”我对大刘点头笑下算是打招呼,小李站在我们中间唧唧呱呱的谈笑,相比之下大刘显得腼腆的多。第一次和大刘喝酒也是同事聚会,他在我面前很殷勤、像照顾老人家,上楼尾随、下楼搀扶,由此我对他印象很好。时间久了,大家都熟悉了,他的话也就多了,其实大刘很开朗、说起话也很幽默,加上身材高大,长相也不错,很快引起单位里女孩的好感。

当时大刘三十几岁,据小李说还单着呢!小李做事狡黠,同事多不信他的话。问大刘本人,大刘讪笑下点头。单位里有个女孩叫童鸢,在设计室工作,已经二十有六,大家都萌生做红煤的意思,所以再聚会的时候给二人创造机会。

年轻人凑在一起本来就热闹,喝上若干杯酒后局面就越发的控制不住。大家起哄大刘带童鸢唱首歌,二人也不推迟一起站起来走上前,选歌时大刘问童鸢的意思,童鸢大方的说:“就唱你喜欢的《丁香花》吧!

童鸢的嗓子很不错,她选大刘拿手的歌曲,也是挑战大刘和PK歌喉。大刘迟疑下说我们唱相思风雨中吧,那个是对唱。同事们都喜欢大刘唱的《丁香花》,童鸢也打定主意要和他PK,所以在酒劲的支撑下都哄喊唱《丁香花》,大刘只能点头唱。

大刘唱歌必投入,不太顾及搭档,再者《丁香花》也不适合对唱,两人还是首次合作,童鸢是有意和大刘比嗓子,极力抢声,这首歌唱的令大家失望,没有想象中两条好嗓子,遇在一起的好声音效果,唱到一半大刘尴尬的停住了,他说,算了不唱了,喝酒吧!就自顾自的走回座位,给童鸢一个人晾在麦克风前,童鸢也扫兴的回到自己座位,同事们都在酒精作用下,更没人理会这细节,更多人跑上去哄抢麦克风唱歌。

我静静的坐在大刘边上看的很清楚,大刘坐下拿起啤酒瓶一仰脖喝下半瓶,他脸上是笑的看着同事们抢麦克风,接着他又喝剩下的半瓶啤酒,那样子像喝下苦水,根本不是快乐,放下空瓶他拿过白酒给自己倒上,我还没见过大刘这么喝酒,我推开他的酒杯,把我的杯递过去,示意他给我倒上,他顺从的给我先倒,然后又给自己倒满,拿起酒杯和我碰杯,我笑着和他碰下,说慢点喝、一垄沟!他点头喝了一口放下杯,抿下嘴那表情还是痛苦,他说大姐我们出去换换空气吧!我站起来和他一起走出包房,到楼梯时大刘挽住我的.胳膊,我们一起下了二楼的楼梯,来到酒店的外面。

那是个盛夏,外面的空气燥热,我们刚刚离开有空调的房间,像进了热水中不适应,大刘点燃一支烟像缺氧似的吸着,我劝慰大刘追女孩要慢慢哄的,我看童鸢不错的,你试试和她处朋友?大刘没有回复我,他依然热衷手里的烟,我叹口气对他几分不耐烦,说我们回去吧,外面太热了,再说一会儿他们该找我们了。说完就转身准备推酒店门,大刘突然叫住我,大姐我们聊会吧!

我只好停住脚步,大刘看着我说大姐,我结过一次婚,感情受挫过两次,我再没有勇气接受爱情了。我愕然!

大刘的感情之路太苦、太涩,他的第一段恋爱之花半途夭折,那是他刻骨铭心的初恋。在他二十岁时与她相遇,她犹如绽放的花蕾俏丽在十八岁的花季。没有惊世的恋爱情节,他们却爱的很真诚,早恋的苦果也注定给他们酿成苦酒。女孩的父母知道后暴力解决问题,更促使女孩的逆反心理,她逃出家门要和他一起去流浪。两人天真的计划私奔后的美景,但他们都没自由几天,就被女孩的父母在出租屋找到,情急下女孩奔跑夺路而逃,被一辆车撞的飞起来,当时他正从工地赶回来,亲眼看到一朵洁白的花蕾落到地上,然后被血染的鲜红。大刘被这场面吓傻了,女孩的母亲像疯子一样的打他、他都丝毫不知情,他被女孩的父亲送到派出所,告他拐带幼女,因为女孩还没有满十八周岁,他没有辩驳,他的生命在那朵花飞起时已经静止,永远的停留在那一刻。父母用下跪和钱保释了他,他仅被关了十五天。

大刘从那时就变的阴郁,父母怕他触景伤情,就搬离让他充满罪恶的城市。他才来到这里并进入印刷厂做印刷工,真正走进他生活的女孩是他的妻子,小魏,大刘在和我说他妻子名字时,声音还是那么暧昧。

小魏是个乐观的女孩,也是印刷厂工作,她主动追求大刘,大刘没有隐瞒他的早恋苦果,没想到小魏更执着的爱上他,她说对感情不忘情的人才是真男人,这样他们就走到一起。

同样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诗篇,他们开始平静的生活,每年的清明小魏都买花,和大刘一起去祭奠他的初恋。她说这样大刘心里的负罪感会减轻,大刘为小魏的善解人意炽热的爱着她。他们辛苦的积攒钱,准备生一个宝宝,一起快乐的过日子。就在小魏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查出她的身体里有癌细胞在活动。

大刘彻底崩溃了,他的悲伤无法隐藏小魏的病情。相反知道病情的小魏却很冷静,她说她家族史上有这病例,她早有心理准备接受病魔,安慰大刘不要难过,生活需要阳光的心态,因为有爱所以任何的磋磨都不怕。小魏走的时候被病痛折磨的剩下一副骨架,但她从来对着大刘都是微笑,她要大刘每年清明的时候买两份花,一份给他的初恋、一份是她。

大刘在小魏去世后开始酗酒,没有酒精的麻醉他独自面对不了痛苦,在漫长漆黑的夜一次次从酒醉中醒来,他见到小魏含笑看着他,让他那么轻松释然。

我真没有想到年轻的大刘经历过这么多的痛苦,他和我讲述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像在讲别人的故事,而我已经受不眼泪流出来,大刘对我笑笑,说大姐已经是陈年往事了,我自己都想明白了,小魏是希望我过的好,她不会愿意看到我颓废,所以我都不酗酒了,只喝酒!我被大刘的话弄的又破涕为笑,喝酒和酗酒是两回事吗?大刘点头笑着,喝酒是快乐的,酗酒是愤世的。酒是无罪的,别把自己的痛苦推给酒杯。我的心已经分做两瓣,永远都补不上了。我是真正的走进爱情坟墓,哪一段我都付出真情,所以我不愿谁弹我的心弦,动哪一根都痛。

我理解大刘,他活着带着初恋的灵魂和小魏的心愿,把酒言欢时适当释放沉郁,但不能坠入杯底与酒精共舞。酒是助兴的嘉品,不能推它一起进阴霾的世界,这样辜负了酒的美意。

人生多折,但酒不是伴侣,千百年来诗文中美是酒、罪也是酒,其实风浪来自我们自己。借酒言话只是一种习惯。

我和大刘回到同事们中间,同事们已经准备散场了。酒未醒、人已经不再喧闹了。

篇2:血色丁香花散文

11月底长阳一中高三年级某班一男生和某班一女生跳清江自杀。据说他们是恋人关系。事发后,长阳教育局的有关人员和长阳一中的首脑招开了会议。会议中指出走读生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任何意外事故,学校不负责任。走读生的家长必须每天接送孩子。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全部回校住宿。学校要严查早恋现象。

因为这是血的教训,长阳教育部门终于有了点实际行动。但这实际行动是不是有点太为了推卸责任了呢?我的话是重了点,他们要自杀,学校也管不了。不可能说一个学生后面跟一个老师吧!老师把话说到了,也就尽到了责。他们自己跳了江,你家长说要学校负责,要学校赔钱。我觉得这是不是有点无理取闹,好像是学校逼着你们的孩子跳江似的。再说你孩子的不正常你一点就没有察觉吗?察觉以后你自己又在干什么?他跳江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我估计在你孩子跳江的瞬间你正十三幺和牌开心的笑着吧!

但学校也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的,你学校为什么要出事了以后才有行动呢?而且还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法子。早前你们都干什么去了。对了应该是哪个家长请人们去土家酒楼吃饭喝酒或者你们请哪个领导去清江花园花公款了吧!

现在,学校里的`老师把学生全都当成了读书的机器。并且每天只读中考或者高考要考的科目。学校的教育也全都是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而已。我在初中的时候,看见课表上出现过诸如校本、地方、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我从来不知道教这些课程的老师是什么样子。每次在这些课堂上看见的都是语、数、外等老师焦急的面容,听见的老是因为我们的课程进度比其它班级要慢,所以这节课我来上。希望同学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讲之类的话。到后来什么音乐、美术,甚至连课外活动洗澡的时间也被掠夺一空。每当上级要下来视查之前,班主任就向学生说:如果上面的领导问起你们上了音乐、地方等课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怎么说吧!我们学校也是为了大家好,为了大家的前途吗!如果你们硬是要说实话,对学校也没什么影响。但是对于你们,我想大家心里都应该清楚吧!

篇3:读孙新华散文诗集《结香花》

关键词:孙新华 散文诗 美

手中的这本小书,装帧朴素而淡雅,隐隐地透着一种书卷的清香。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结香花》,似乎暗示了作者的某种创作旨趣。书中的篇什皆是用散文诗的文体创作而成。细读《结香花》中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篇目后发现,作者不论身处美妙的世界还是世俗的生活,不论留守在熟悉的故乡还是远游在陌生的他乡,不论对外在世界的观察还是对内在世界的观照,始终孜孜不倦地追寻和发现着“美”的身影。而在这种对“美”的发现和书写中,作者似乎也幻化成了她笔下的那些花儿,在绽放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全书被编为四辑,分别是“临街西窗”、“记忆之外”、“暗香盈袖”和“向东向西”。而以对美的对象的表现而言,全书在表层上大体表现了花之美、远方的景物之美和其它的万物之美。对花之美的表现占据了本书相当的篇幅,在每一辑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内容,可以说是作者最为倾心,也最为用力的。对此下文将有进一步论述,暂不多言。对远方的景物之美的表现主要集中于“向东向西”一辑里。在这里作者跳出了熟悉的生活领域,走进了外面的世界,探访名山胜水,感悟世界和人生,发现了种种别样的精彩。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一般人往往从足下的行程中收获的是人生的经验和智慧,但作者却偏爱于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对那些名胜古迹加以审美的观照,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其它的万物之美的表现主要集中于“记忆之外”一辑里。在这里作者将自己寻美的眼睛投向大千世界,努力去发现和表现那些美的对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应该是人的天性之一种,但生活中的我们更多的时候似乎被蒙蔽了双眼,对美采取了无视甚至曲解的态度,转而热衷于对丑的发掘和津津乐道。这样一种审美观的错乱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的正能量往往被负能量所取代,人性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赏孙新华的散文诗中所蕴含的这种审美的追求,在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文字中其实渗透了文学终极的信仰,回应了时代的精神吁求。可以说,孙新华是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作家。不仅发现美,沉醉其间,而且给以美的传达,于是就有了眼前的这本美文集。

大自然的美景中,花儿绝对是其主力的构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美的最好写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对花儿情有独钟,要花费那么多的篇幅和笔墨去吟唱一首首关于花的颂歌。甚至本书就是以花来命名的。书中提到的花儿名目繁多,大概有百十来种,真是一个花的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有很多都是不常见的。花的美首先在其外形,那些美的颜色、美的花瓣、美的花蕊和美的形态,在一片片绿树或绿叶的映衬之下是最先吸引眼球的。作者在写花时虽然往往对其外形着墨不多,但却能以寥寥数笔捕捉住其特点,给人以鲜明印象。当然,作者对花的喜爱绝非只是迷恋它们美丽的外形,如果仅止于此她还不能算是一个高级的赏花者。事实上,与外形相比,作者更倾心的却是那些内在的东西,比如花的特质、气质、性格和精神之类。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作者眼中,似乎每一朵花儿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性存在,而是一种有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灵魂的对象。对于这样的对象,作者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而几乎是一种平视甚至仰视的态度。她说:“在我的眼中,在我的心底,他们不仅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我的挚友们啊。”[1]她的赏花也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把它们“都当做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在读,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2]。在这样的对话中,她读出了许多的感悟,如:“大丽花是一种大气的花……欣赏大丽花,我明白了,什么是‘大美’!”[3]“万里春光中那楚楚动人、生龙活虎的龙吐珠,给我们自信、乐观、豁达、向上的力量。”[4]但获得这些感悟似乎还不是最终的目的,作者往往要更进一步,用这些从花儿那里获得的感悟来反思自己,最终完成种种精神和人格的建设。哲学家们认为,自我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于外在的他者才能加以建构。可以说,在作者这里,那些花儿往往充当了她建构自我的他者。如此看来,她的赏花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视觉消费行为,而几乎可说是一项关乎自身灵魂的重大工程。比如对大丽花的欣赏让她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爱大丽花,我爱大美!我向往大丽花那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5]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笔者注意到,书中提到的花儿丰富多彩,各式各样,但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绽放。绽放是花最美丽的时刻,让作者一次次为之倾倒。都说女人如花,当作者写下这一页页关于花的篇章时,不由让人觉得,她的创作追求就好比那些绽放的花儿,那里有对美的追求,那里有一种生命的境界。

在阅读《结香花》中的文字时,除了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美的对象所吸引,我还被一个并未居于前台但又时时存在的形象所打动,这就是体现于一篇篇文章中的作者的自我形象。对于散文诗来说,一个有魅力的作者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作品的一种主要的风格标志和价值构成。这种形象看似隐而不现,但又时时借助行文的各种手段暴露自己。本书中的作者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这一命名并不包含一般而言的贬义,而是表明她对美有着固执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不仅热爱外在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美,而且热爱人的内在世界的美。其实,这二者是统一的。因为被现实世界的美所打动,所以以此作为内心世界建设的参照;因为着力塑造美好的自我,所以眷恋于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客观对应物”。这样一种内外统一的唯美是求的作者形象渗透在本书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然而又顽强地感染着读者,让你在不知不觉之间已被引入了一种精神的至境,获得了一次次灵魂的升华。这是散文诗可能具有的某种最好的审美效果。

美文缺少不了美的艺术。本书在艺术技巧上的特色也很显著。首先让人折服的是作品的语言功力。精炼而富于诗意是其语言的最大特点。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作者往往寥寥几笔点染,便能渲染出一种诗情画意,让你贴近她所描绘的对象,感受到她彼时彼刻的心绪,这是非长久的艺术锤炼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意象的营造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在本书中特别表现在对花儿的描绘。因为作者往往不仅写出了花之形,更表现了花之神,而且形与神有机地契合,故而书中的很多花儿实际上可以被当作意象来看待。成功的意象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另外,在刻画意象时作者常常用到拟人的手法,这也使得那些意象在“物理”和“人情”之间具有一种相通性,增强了艺术表现的效果。

任何创作都是“在路上”的。要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甚至堪称经典的散文诗作品,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思想性的加强我以为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本书中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美感取胜的,思想性则显得较为薄弱。其实真正强烈的美感要以思想为其内里,否则难免欠缺一种硬度和力量。这当然不是说只要在作品中多一些直接的、精辟的议论就万事大吉。思想当然可以明白地说出来,如果确实精彩的话也不失好的效果。也可以含而不露,但必须真实地存在。陶渊明说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或许无需辨也无需言,但,至少它得真实地拥有。另外,作品时代感的欠缺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者曾在《诗意地栖居》一文中写道:“我的房间没有电视机,我的房间没有电脑”[6],如果这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很难想象在这个已经全球化的世界里,这样的生活状态如何去了解我们今天的时代、国家和社会,又如何创作出充满时代感的作品,解决时代的精神问题。事实上,时代感的缺失造成的弊端已在她的作品中露出端倪,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读罢全书,掩卷沉思,更觉着这个书名的贴切。绽放美丽的花儿,集结一片花香,这是个漂亮的比喻,它的本体是这本书。

参考文献

[1][2][3][4][5][6]孙新华:《结香花》,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91页;第185页;第84页;第102页;第84页;第194页。

篇4:烽火硝烟血色黎明映心间散文

微风拂过,室内诱人的茉莉花香幽幽飘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一直氤氲在心房,然而,我却又嗅到了另一种味道,不像是从室内,也不像是从室外飘来,究竟从何而来呢?我在竭力捕捉这种味道的来源,思维好像是划着一根长蒿,在脑海里慢溯、慢溯……

硝烟的味道,是硝烟的味道!直觉忠实地告诉我,那一刻,我也颔首默许。思虑良久,沉吟片刻,眼前竟有些恍惚起来,原来那硝烟竟是从我的心里袅袅飘出,弥漫在眼前,烟雾迷蒙,浑然一团,不一会儿,飘然散去,凝聚在天际上,化作黎明的朝霞。呵,那烽火,那硝烟,那血色黎明!

回忆,是一条沟通现在和过去的大桥,可以连接一个长长的、幽静的时光隧道。穿过时光隧道,我置身于70年前的一个战场。也是一个清晨,晨光熹微,天空已被炮火映红,霞光炫目,如同血染的一般。隐隐约约传来密集的枪炮声、喊杀声、军号声,声声震天,不绝于耳。

沿着一条小路蹒跚而行,但见路旁已是尸横遍野了,那是经历了惨烈的近身肉搏战之后留下的,我们的战士和鬼子扭作一团,生命已经定格在那一瞬间,僵硬的身子犹如浮雕一样,姿态各异,一些来自人间,一些来自地狱,那些来自人间的灵魂注定升入天堂,而那些来自地狱的死后仍然打回到地狱。

风儿飘过,战火还在燃烧,硝烟还在弥漫,一股血腥味和着浓烈的火药味径直朝着鼻孔钻来,直呛人的.喉咙,令人感到窒息。黎明即将到来,然而黑暗此时还主宰着天空,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又是最为短暂的,黎明就是一团火,夜色无论多么长,也无法将象征光明和前途的黎明包裹住。

篇5:丁香花的肩膀散文

夜很静谧,月光如流水般倾泻下来,照亮了我的小屋,显得格外温馨。我躺在床上,闭眼回首那丁香花的翅膀。

记得那时才刚刚放假,劳累了一个学期的心也终究放松了下来。闲来无事,在那天空一片灰蒙蒙的景象,风沙满天的时刻,我来到了自家花园里面的温室花朵所在地。

在温室大棚中悠然地走着,欣赏着温室里的花朵,它们各各笑逐颜开,美丽中而又显得脆弱。不经意间,我发现大棚外面的墙角下有一朵花与众不同。走过去看,原来是一株丁香花。

这株丁香花独自站立在天地间,那笔直的腰身,笔挺的枝蔓,得不到一丝阳光,却仍然倔强的站立,它与那些温室里的花朵截然不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与它相比仿佛缺少了一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品质。它们虽面如倩女,却显得弱不禁风,仿佛是一个个玻璃娃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同样是花,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

正当我全神贯注思考时,豆大的雨滴噼里啪啦地落下,风呼呼地吹着,我站在外面都不禁打个寒颤,便担忧地走进了大棚。

大棚里面的温室花朵已经面容憔悴,我想:“那株丁香花也难逃此劫了吧?”

恍惚间,我听到了刀光剑影在天地间徘徊的声音,而其中又充满了与其凶猛抗争的.声音,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天渐渐放晴了。我推开门向丁香花走过去,竟然发现它仍然完好无损地主力在那里,在雨水的冲刷下面色更加美丽娇艳。尤其是那笔挺的肩膀——青翠的枝蔓,仿佛中透着坚强。

是啊,是坚强,那枝蔓是丁香花坚强的肩膀,是这双肩膀托起它勇往直前。

而此刻,温室里的花朵已经萎蔫了,那软弱的肩膀再也支撑不住而弯了下来。它们的脸上挂满了泪珠,仿佛在痛恨自己那脆弱的枝蔓,为何不能像肩膀一样托起它们漂亮的小脸蛋。而丁香花却傲然与天地之间,仿佛在说:“我不怕风雨,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看见更加美丽的彩虹。”

恍然间,在我面前的仿佛不是丁香花的枝蔓,仿佛是一个坚强有力的肩膀支撑着大地。那是坚强的象征,那是坚强的精魂,那是坚强的翅膀!温室里的玻璃娃娃却永远感觉不到这坚强的感觉,是多么的英姿飒爽,是多么的慷慨激昂,是多么的气势磅礴。

篇6:开在记忆深处的丁香花抒情散文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认为最快乐的便是天天早上爸爸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看见同学的爸爸用汽车接送他,我并不羡慕,因为我的自行车既环保也是“敞棚”的。

记忆有点儿模糊,应该是四、五月份的一天早上,爸爸推着自行车准备送我上学,我便一跃坐在车子的后座上,大喊一声:“出发!”就又一直叨咕着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爸爸认真听着我说并时不时笑一下。骑到学校的侧门,一股股丁香花香铺面而来,花瓣漫天飞舞,我多么希望时间永远停在这一刻,但又不得不走进学校。从那以后的每一天早上我享受着这一切,也天真的认为我每年春天的每一天都能骑在爸爸的自行车上闻着铺面而来的花香、看着盛开旺盛的丁香花步入学校。

时光匆匆,我上初三了,虽然每年春天依旧能看见几枝丁香花,但是“ 我大了,不用天天接送,自己上学回家”这时的我对那痴迷的丁香花感情也淡了,但我自己知道那朵朵丁香花一直开在我的记忆深处。

篇7:血色的困惑

尽管当你读到此篇文章时已事隔半载,凶手也早已伏法,但那殷红的血非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淡化,反而愈加鲜红、刺目……

这起血案发生在最不应该流血的考场。

1996年5月18日上午,坐落在吉林市中心,一向以校园整洁、师资力量强、升学率高而著称的沈阳铁路局吉铁一中,正在为迎接高考进行紧张的英语模拟考试。由于教室不够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也安放了两排考桌。约9时许,在走廊里参加考试的一名男生突然站起,径直走到在教室里考试的女生解东鑫的背后,迅速掏出一把刀,照解的后背猛刺2刀,又快速折回走廊,向正在聚精会神答卷的男生马龙连刺3刀,尔后,扔下凶器逃遁。

这一切发生的实在是太突然了!

直到浓重、刺鼻的血腥味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中枢神经,师生们才从惊愕、木呆、不知所措中惊醒。然而,已经太晚了。马龙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途中停止了呼吸。解东鑫经院方全力抢救,终于脱离了死亡的阴影,

凶手与被害者都是年方19岁的高中生,还有不到40天就要同赴考场。他们是同班同学,平时又看不出有什么仇恨和纠纷,那么,如此残害究竟为哪般?

凶手叫衣磊,是一个身材中等,皮肤微黑的男孩。他也曾有过幸福的童年,由于学习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班里前几名。上大学,是他的梦想,也是他学习的动力。没想到,一场家庭变故彻底摧毁了他的梦想,从而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1993年,衣磊刚刚16岁,他的父母离异了。妹妹随父亲,他则跟了母亲。离婚后的妈妈因受刺激太深。变得一反常态。16岁是花季,也是被心理学划为人生孤独的少年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许多的想法,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指点,可是衣磊不能。远在长春的爸爸和喜怒无常的妈妈。使他只能默默地承受一切。逐渐地,他变得孤独,心胸狭窄,爱钻牛角尖。自去年开始,衣磊母亲单位经济效益不好,母亲领不到工资,母于生活出现困难。屋漏偏逢阴雨天,他的妹妹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需交费12000元,父母约定各出6000元,连生活都勉强应付的母亲上哪儿去筹这笔款呢?母亲的愁容深深刺痛了衣磊的心。他开始为自己的大学梦担心。恰巧此时,他们这届高考生赶上国家高校实行“并轨”改革,这意味着上大学要缴费。衣磊心灰意冷了。即便考上了也上不起,他感到前途渺茫。一种深深的自卑心理时时在折磨着他。

衣磊开始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也由班上前3名掉至最后几名。也许是花季时期孤独所致,也许是青春期的来临,此时的衣磊渴望别人的关怀,特别是想和温柔、漂亮、活泼又善解人意的女孩子交往。解东鑫正是这样一个好女孩。

衣磊学习成绩的下降,使解东鑫这个文科班最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的“人尖子”感到非常可惜,善良的本性使她有意接近衣磊,主动帮他补习功课。而她这种纯真的友谊却被心理失衡的衣磊误解为对他“有意思”,剃头挑子一头热地患上了单相思。大概是解东鑫有所察觉,她疏远了衣磊。随着高考的临近,解东鑫经常和班上9科成绩都是A等的马龙在一起复习功课。“她看上马龙把我甩了!”错觉使衣磊开始恨马龙,恨解东鑫。而一次不经意的碰撞,竟然使这种“仇恨”得以升级。去年12月31日,班里组织辞旧迎新联谊会,喝多了酒的衣磊无意中撞了马龙一下,马龙当着众多同学的面瞪了一眼衣磊说:“你给我滚下去。”衣磊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夺爱之恨与羞辱之仇使他失去理智地萌发出“杀人!杀一个学习好的人!做一件让学校震惊的事!”的可怕念头。

就这样,衣磊由被遗弃产生孤独,因为孤独而羡慕所有比他快乐的人,久而久之,羡慕演变为嫉妒,强烈的自卑又使嫉妒转化为憎恨,恨一切比他强的人。他的心理在经过这样的严重扭曲后,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心理学家认为,18、19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脱乳期、人格转轨期和青春骚动期。与此同时,其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于是,在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情绪变得易波动、狂热,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这一正常的、却又极易出现偏差的心理过程,需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去循循善诱,手把手地教给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给予他们适合的宣泄渠道,帮助他们学会承受被拒绝的种种挫折,使他们在踏上人生之路时就能具备求知的愿望,有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富于同情心,以及豁达的胸怀,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对于衣磊而言,“养不教”固然是父母之过。但学校和社会又何尝没有责任呢?

篇8:听风在吹一树一树丁香花优美散文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美好,不在远处,就在身边,就在心间。

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篇9:六月丁香抒情散文

岁月若诗,时光如画。明媚和沉稳,抒写着这个季节带给我们的惬意和沉思。那些绚丽的色彩,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那些惊鸿一瞥的瞬间,也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褪去了稚嫩,迎来了成长。这个六月,延续着五月的清朗,在炎热到来之前,给予人们一片安居的温暖和清凉。

十里方草,绿树成荫,风含水墨,云开云合,宛若一幅画卷横亘在天地间,和着深蓝的背景,美不胜收。而我,仿佛一位天涯旅客,正在这葱茏的时光里,升华着情感,沉淀着自我。没有春季的斑斓,没有夏季的炎热,更没有冬天的荒凉,这个六月,带给我们的,注定是一场诗心般的唯美和浪漫。

捡拾流年里的点滴与过往,我总想用歌声清唱,那歌声里,有温暖,有热情,有清风,亦有浪漫。一袭紫色的梦,就这样盛开在了黎明的窗前,没有过往,没有将来,有的只是现在。六月风情,我用歌声将你绾作新眉,那深浅入时无的意境,早已将我沉醉,那份相知相惜的情感,也早已和着玫瑰与蔷薇,香飘万里。

横在眉间的温暖和浪漫,早已代替了曾经的慵懒和冰冷,呈现出一片宁静与祥和,如天边的一弯新月,如傍晚的一轮夕阳,又如林间的一泓溪流。我让心放飞,在这一片时光静好中,灵魂也披上了美丽的霞光,得以涅槃和滋养。

六月诗心,初画为眉。天地自然,钟灵毓秀,孕育着四季春秋。这六月的风光,就如一古典美人,于螓首蛾眉间,满目盈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举手投足间,碧波微漾,闲适而恬静。此时,空气中飘来了丁香的芬芳,迷蒙中,缕缕清香如梦如幻,这个六月,可是那走在江南悠长小巷中的宛若丁香一般的姑娘?忽然空中飘下了雨滴,那种穿越明媚和温暖的凉爽,瞬间抵达心胸,一种久违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就闪现在眼前了。

那些懵懂中闪现的灵感,那些心空中闪耀的智慧之光,在我们迷惘之间给予了无尽的力量和源泉。茫茫红尘中,孰对孰错,一切不过是遇见和错过。那些纯净的想念,那些不远万里的跋涉,终究只是个人的执念。面对亲情,爱情和友情,我们不妨敞开心胸,做一回坦荡磊落的人,宽宥别人,也原谅自己。

其实,一切的美好,都来源于内心。我怀揣一颗诗心,轻拨六月的帷幕,用清风和阳光,抒写最美的诗行。我用大自然的画笔,描绘着这烟雨红尘中的水墨丹青,悲欢离合。眉间的心事,也渐渐舒展,回首间,已是云淡风轻。

立于季节的途中,这个六月,我又与你重逢。你轻展腰身,用属于自己的记忆来涂抹这一片锦绣河山。那池中荷莲的倩影,那岸边的纤纤杨柳,那空中舒卷的云,甚至于黄昏前的落日……这便都是你要追寻的梦吧?你千里迢迢,万里跋涉,只是为了与诗心相遇,初画为眉吧?

不管是浮世清欢,还是寂静悲喜,你都安然于世。收藏过往,是一种懂得,憧憬未来,也是一种期望。细语呢喃间,那些如潮水般的记忆与往事,已被放逐到了青山绿水,绽放成了池中茕茕玉立的温柔的荷,与阳光和明媚同在,与希望和憧憬同在。

篇10:丁香的经典散文

的春天有些异样,京城刮起了没完没了的大风。据气象部门统计共刮了八次。这大风刮的大地沙尘四起,刮得本不晴朗的天空更加灰蒙蒙,刮的人没有了赏春的好心情。

可春天还是如期而至了,该发芽的发芽了,该吐绿的吐绿了,该开花的当然也挡不住地开花了。

在我居住的楼群的花园里,几年前种下的十几棵丁香,去年开始开花,今年它一点也不比去年逊色地抵御着风寒的侵袭,合着春的节奏争先恐后的绽开了笑脸。

说起这几棵丁香还真有意思,不知是园林工人的杰作,还是巧合,一棵开白花一棵开紫花有序的排列。而最后一棵竟是一半白色,一半紫色相互兼融,不仔细看还以为一棵丁香开两种颜色的花呢,其实是旁边开紫色花的藤和这棵开白色花的藤缠绕在了一起。丁香开了,常引来路人驻足,有些人光看还不过隐,还要把鼻子凑过去嗅一嗅,才忍离去。

晚上,小区渐渐地静下来,如果你闲暇走下楼散步,我敢说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迎着一阵阵香气,走近丁香的身旁。这时你还会发现月光下的白丁香是那样的洒脱,白的透明发亮。而紫色丁香却显朦胧,含情脉脉。有时我真想把月光下看丁香的观赏心情写下来,可又不知道怎么形容。

昨天,京城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清晨雨还没有停,“丁香空结雨中愁”雨丝浸洗过的丁香更显妩媚。有人说雨中紫色的丁香象印象派画家的画,线条时有时无,我看一点都不过分。

说真的丁香算不上娇艳,它只是京城在普通不过的花了。但是它确是我们这个新建小区唯一的花种。在崇尚环保,崇尚绿色的今天,小区人把它当成了绿的.使者,花的天使。孩子们从植物书中查找出关于丁香的描写,抄写下来,做成卡片挂在丁香树上。居委会的大爷大妈对这几棵丁香更是百般呵护。我知道,随着小区建设的完善,园林工人还要种植很多的花草树木,小区会被装典的越来越漂亮。到那时我们都会象爱丁香那样爱我们身边的所有的花花草草,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绿色。

篇11:血色井喷

“慢病,已经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这是世行高官、世界银行驻中国蒙古局局长罗兰德先生最近对中国政府发出的严重警示:是医疗方面的灾难性支出将人们推向贫困或将人们牢牢禁锢在贫困之中!

那么,慢病是什么?

慢病凶猛如虎

2012年1月11日上海的上午天气照例阴冷。62岁的高级教师苏其华在上海某三级医院的门诊“收费处”已排了40分钟的队,还没轮到,他身患Ⅱ型糖尿病和脑卒中后遗症,拄着拐杖,手脚仍然筛子一样不停地颤动,长时间的站队使他濒临崩溃,延颈四顾,六个窗口排成六路纵队,说是“电脑故障”——“其实哪天来不是这样人山人海呢”,苏其华说,都是各种慢性病人。排在他前面的,是“慢阻肺”,排在他后面的是“高血压”,记者现场随机调查,苏其华先生的“队友”百分之八十分别患“心脑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慢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疾病,他还不知道,这同一天,瑞金医院的“日门急诊量”达到12000人次,中山医院则超过11000人次,接受采访的市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说,我们医院每年是270万人的就诊量,实在不堪负担啊!这“270万人”中,绝大多数是“慢病”病人,如果每年能下沉70万慢病病人到社区,社区医院完全可以承担,而中山医院的门诊压力就可明显缓解,来看病的患者也不用天天排长龙啊。

请注意,说的都是“慢病”。但慢病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呢?世卫组织给出的解释是:为区别于急性病和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代号NCD)。中国常见的主要慢病(NCD)为四类: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和糖尿病。

最近公布的,由中国卫生部与世界银行合作推出的《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指出,庞大的慢病人群已经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发展,吞噬中国“医改”成果的主因之一,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居然超过80%,也就是每10个死者中,有8个因慢病而死,给国家和个人所造成的经济负担更加惊人,有鉴于此,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慢病调查的主持者、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王世勇。

《新民周刊》:习惯上,公众总是认为急性病和传染病,比如“非典”啊,“禽流感”啊对公共卫生影响最大,对个体存活影响最大,至于慢性病嘛,你们对它们危害的描述,是否有点……夸张?或者言过其实?俗话说“好好地活,慢慢地拖,一年还有几万多……”

王世勇:(笑)这恰恰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错误!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医疗卫生体系是为应对急性病、传染性疾病而设计的,一个显著的软肋就是没有充分考虑慢病防治的需要。您可知道?举国震惊的“非典”和“禽流感”死了多少人?事实上,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才919人(当然,那也是不幸),病死率近11%。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非典病例死亡349人。但是慢病呢?我们再三说过,在中国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居然超过80%,也就是每10个死者中,有8个因慢病而死!

换句话说,每年800多万的人死于各种慢病,那是一种“井喷”!

奇怪的是,太多的人对如此巨大的死亡比例却视若无睹!要是800多万人死于“非典”,岂不天都塌了?可见人类习惯抵御“迅速接近的死亡”,而无视“慢慢接近的死亡”,温水煮青蛙效应。

而所谓“好好地活”,得了慢病,能“好好地活”吗?能有什么好的生活质量呢?而“慢慢地拖”——大家可知道有多少人“拖”成了贫困?“拖”成了崩溃?须知,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的比重为68.6%,几近70%,可想而知,这个社会有多少“医保”财富、家庭财富、个人财富被其吞噬啊!

慢病如虎。据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至2040年,如果中国政府和社会每年(在现有基础上)能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其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也就是高达“10.7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约等于70万亿人民币这样一个令人天旋地转的数字!

这还是仅仅指慢病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后所产生的巨大财富,如果还包括“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率都降低1%呢?

如此巨量的财富已绝非常人所能想象,我很想提醒诸位的是,为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中国政府当年“4万亿”资金的投放已经惊世骇俗!

所以,慢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影响之大,几乎毋庸我再细说了。

《新民周刊》:至少1949年以来,公众的印象是:传染性疾病和职业病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应该控制的。但慢病的发生似乎是无序的,俗话说,人食五谷,岂能无病?所以……就算我们知道了慢病的现状,我们又能如何作为呢?

王世勇:很抱歉,恕我直言,您的观念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慢病的发生是可以控制的,也不是“无序”的。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从2009年至2011年进行了三年左右的合作,调查研究了中国慢病流行现状,参与的机构除了国家发改委,还有中国卫生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组成的实力空前的科考团队,我们的结论是:慢病流行可能给中国的未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它是可控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亿(中国已跃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每年肿瘤新发患者200万,脑卒中患者700万。我们的调查表明,未来20年,(现年)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上述慢病人数将增长2倍;快速增长则发生在未来10年,糖尿病人将是慢病最大人群,而肺癌,将增加4倍!

是的,您已注意到,我在表述这些数字时显得很无情,但现实就是如此无情,我们都无法想象,当一个国家的糖尿病人一旦增加到3个亿、高血压患者达到6个亿时,山一样的财富将如何被海一样的医疗费用吞噬……

《新民周刊》:医疗费用就是用来控制疾病,或者慢病的,这是必需的支出。

王世勇:不对!医疗费用只是被动的支出,而且并不是“必需”的支出,在控制慢病的方面,我们可以有更高明、更省钱、更釜底抽薪的选择:那就是改变致病的生活方式!

大家可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健康教育上投入1元,等于在医疗上节约8元?换句话说,要消灭或减少慢病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医疗,而是生活方式!是的,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新民周刊》:生活方式有时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千年以来的习惯积淀,如果说,它是慢病的元凶,是否请举例说明。

王世勇:比如食盐。按国际标准,中国人吃得极咸,江西人、浙江人和湖南人都吃得特别咸。这是一种习惯,不良习惯。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量是6克,但是国人的日均食盐摄入量至少超过12克。众所周知,食盐量过高而引起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如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夹层动脉瘤等,铁证如山。那么请问,这种生活方式是无法改变的吗?为什么宁可脑中风,也要吃得那么咸呢?再比如烟熏食物和腌制食物,它们的易致癌性已是公论,这种生活习惯也是不能改变的吗——哪怕冒着大批人群生癌的危险?

我们的调查表明,2010年中国至少有5.6亿人具有至少一种或以上的与慢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其中70%—85%发生在65岁以下的人群,未来20年,如果不加以控制,生活方式与营养危险因素将使中国的慢病负担增长50%——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很可能就是“家家扶得慢病归”,也就是每家都有一到两个拖累家庭、拖累社会的慢病病人,他们年龄并不是很大,往往因为慢病而四五十岁就削弱甚至早早地丧失了劳动力,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场景。

《新民周刊》:防控慢病,政府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王世勇:慢病防控,政府责无旁贷。从经济学视角看,为实现社会福祉净增长,政府干预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手段,现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国的卫生体系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的中风死亡率是日本、美国和法国的6倍,慢阻肺死亡率为日本的30倍!癌症和糖尿病死亡率也明显高于欧美。我们的调查还表明,一方面,55%以上的县,没有慢病防治机构;一方面,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迅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内,卫生总费用可能会进一步增长70%,这样的增长不见得就是社会的福祉,因为激增的费用不仅给政府预算带来压力,而且也加剧了老百姓,特别是农村贫困人群的负担,因为目前自付费用占到卫生总费用的37%,不少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所以中国老话“上医治未病”,才是最高明的,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才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大的无上功德。

《新民周刊》:究竟如何改变生活方式和提高健康素养呢,很想听听您具体的指导意见。

王世勇:有鉴于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在这个领域的多年探索,我介绍我出色的同行,上海健康教育所所长张立强先生为您解答。

“把大量患者从医院里解放出来!”

作为中国首个开展健康城市建设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市健康教育所” 最近几年备受政府和世卫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的重视,原因就是各方都意识到:健康城市建设与医疗改革,若要取得真正的成功,不应该决战在医院,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推广、普及健康新概念,才能把大量的患者从医院解放出来!

换句话说,只有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改变公众落后的生活方式,让市民“不得病、少得病、缓得病”,巨额的社会财富才不至于流入“病薮”而造福于民。

前面已经叙述,由于中国的人口众多,未来的20年或30年,慢病的發病率只要降低1%就能释放几十万亿美元的巨量财富。如此骇人的数字在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张立强的眼里是一个真正值得“月月讲、天天讲”的惊叹号:“我们以往谈慢病的角度,多从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出发,这当然没错,但如果兼顾经济角度,其效果会更加触目惊心”,他说,10万亿美元的概念是令人脚软的,你知道3万亿美元可以做什么事?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就可以买下苹果、微软、IBM和谷歌这四家美国最好的高科技公司,拿出其中的不到三分之二,就可以买下美国的全部农田,一举解决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问题!美国反恐十年,金钱淌得像流水,才花了2.5万亿美元,所以拥有10万亿美元的财力相当于你拥有了整个美国!

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坐落在胶州路、武定路口,规模不大而能量不小,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经他们全方位推动,上海市民的总体健康素养从2008年的6.97%逐步提高到2011年底的14.27%,受到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可。

关于“慢病井喷”,张立强的见解直率而独特:“营养太好了!”他说,尽管巨大的收入差异客观存在,但是即令一个底层人群,也会出现“营养过剩”现象,时代走进了“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能量”怪圈,一个扫大街的也可以每顿大吃红烧肉,某种角度看,所有的慢病基本都是“日积月累地吃出来”的。

这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他说,我们的年龄都还记得“营养短缺时代”,那时有什么“慢病”呢?不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极少,癌症也极少,偶尔有个癌症病人大家都视作稀罕现象,那时多的是各种传染病和溃疡类疾病嘛,著名的“老三届”算是横跨两个时代的“背负十字架者”,他们曾是饥馑时代的受害者,现在又是营养过度时期的主要慢病人群,根子就是落后的“生活方式”。

比如抽烟,抽烟凶猛和烟龄之长都以他们为最,众所周知,抽烟正是慢阻肺、高血压、肺癌和糖尿病的主要致病源,而我国男性公民吸烟率是恐怖的54%,高居全球之巅,这样的环境想不生慢病都难!因为二手烟是更大的“癌场域”。

“男人平均两人中有一人抽烟,这比例太大,”记者说,为什么总是控而无效呢?有没有刚性的措施?劝服并不总是有效的吧。

张立强听了回答:“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已在中国正式生效,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高层都已经向中国政府建议:提高烟草税和零售价是控烟的“国际最佳做法”,经测算,假如中国烟草税调整从生产价格推行到零售价格,那么,香烟的零售价将提高3.4%,可使约70万烟民戒烟;或者,每包烟的特种税只要提高1元,预计能挽救380万人的生命,并给国家带来102.7亿元的生产力收益。

这样的刚性措施,多少人盼着啊!还有酒。也许经历过太多的坎坷,“50后”与“60后”的酗酒者也众多,而酒精的过度摄入更加剧了四类慢病的恶化,保守的估计:我国现有酒民约2亿,每年的白酒消耗量超过一个西湖;每年因酒而慢性致病的不计其数。烟酒互搏,当他们潮水一样步入中年时,慢病也就“潮水”一样地缠上了他们……

“流行病学统计表明,一个人的健康受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影响,远大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张所长说,因为错误的生活方式的覆盖,稍后的“60后”、“70后”乃至“80后”都不能在“膳食”上完全挣脱慢病的阴影。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主要以植物为基础的膳食结构很快被巨量的动物性食物的高脂肪、高热能膳食所取代。调查表明,过多食用脂肪、糖和含盐食品将直接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能膳食与抽烟和过度饮酒相结合成为四大慢病的主因。在一定程度上,“美味”就是慢病。

说到世卫组织每日限盐6克的标准,有人说不好掌握,“其实很容易掌握”张所长说,一只啤酒瓶盖子填满盐,就是6克盐。肉食标准也一样,一天的肉食量不超过一只网球大小,就是健康摄入量。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各地的饭店到处灯火辉煌,无数的人在那里心安理得地暴饮暴食,挥霍高蛋白和高能量号称世界之最,所以我国慢病的井喷规模,无论相对数还是绝对数,都居世界之最也就不足为奇。

慢病体质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运动。

我们的调研表明,汽车社会普遍出现的体力活动缺乏现象将直接导致慢病的井喷状爆发。研究证实:缺乏体力活动至少会引起 26种慢病症状的发生,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Ⅱ型糖尿病、乳腺癌、结肠癌、忧郁症、胆结石、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胰腺癌、前列腺癌、脑卒中等,上海目前已加速度地进入汽车社会,大量的年轻人因此而更脱离体力活动,我们有理由担心,慢病的后备队伍会正日益膨胀。

尽管如此,我们对健康城市的未来仍然乐观,张立强说,为不断促进本市市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从2009年开始至今连续开展了3年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几乎启动了所有的媒体,传播普及《健康66条》,除了被上海市民普遍认可的健康顾问“12320”外,我们还举办了上海市首届健康教育达人秀、全国健康素养大赛、上海市健康大讲堂,上海市民的总体健康素养从2008年的“6.97%”逐步提高到2011年底的“14.27%”的现象,其本身就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向传统的生活习惯告别、向慢病告别。

“这条路走来很坎坷,但多想想10万亿美元吧”他幽默地地说,“我们毕竟已奋力地在路上!”

上一篇:家乡的变化满分作文脱贫攻坚下一篇: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