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2024-05-12

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通用6篇)

篇1: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2011年3月—2014年2月)

一、学校概况

永川区莲花小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近百年老校。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总计559人。在编教职工54人。占地面积717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48平方米。校园内绿化布局合理,一年四季树木郁郁葱葱,各色鲜花盛开,暗香浮动。学校是永川市文明单位、永川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被评为平安校园、人文校园。

二、发展目标

我校在绿色校园创建过程中思想到位、有序部署、扎实推进、凸显实效。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客观分析现状的,今后我校三年将在以下方面继续突破与发展:

(一)规划目标

1.环保意识:师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使环保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环保行动:通过“绿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使师生的环境意识和校园的环境质量达到新的层次。

3.人文精神:“绿色”不仅指环境绿化、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的培养,还包括团结协作、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氛围的建立。

4.课程建设:进一步梳理、整合绿色教育内容,凸显环境教育课程化特色。

5.信息共享:通过网上搜寻、报刊参阅、实践积累等方

式,建立环境教育信息资料库。

6.教育成果:鼓励教师提炼、撰写创建绿色学校的论文、总结和优秀教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文艺活动等,为创建绿色学校作贡献。

(二)主要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采用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行和倡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

2.共同参与原则。学校不仅制定相应的计划、指标及实施方案,而且强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鼓励家长、社区、有关专家、媒体、政府等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有效参与。

3.循序渐进原则。绿色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特别是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灵活多样原则。学校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活动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积极推进绿色学校创建。

(三)具体措施

教务处:有全校环境教育学科渗透计划,并制定教育途径和教学方法。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定期进行环境教育讲座。能够及时将培训内容进行传达,综合实践教研组和其他学科

组要定期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教研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撰写环境教研方面的论文。设立环保读书角,订阅杂志等书报刊,开展环境保护主题的读书、征文、书画、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在环境教育中各级获奖情况。

总务处:校园清洁卫生,绿化美化得到有效保护并能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有固定的环境教育宣传栏;完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环保节能制度;开展无烟、无毒及环境安全教育;实行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完善节能减排措施;学校午餐、饮水安全可靠。学校污染控制达到环保局有关要求。学校开展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安全教育,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德育处: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定期更换宣传内容。有完善的环境教育政策,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在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中(升旗、班会、校会、少先队活动等)渗透环境教育,把环保行为与学生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组织师生参与学校环境监督活动,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开展各种“绿色校园”主题系列活动。

2011年3月

篇2: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我快乐

永川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永川小学在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按照“思想建设营造精神美、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和务使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目标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积极创建书香校园。

课外阅读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氛围浓厚,已是校园靓丽风景。来,尤其在省性的探究》研显著。以五年

自2007年学校开展课外阅读以级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讨和引领下,工作扎实,成果级学生为例背诵古诗词80-155首之间,读经典书籍40万字以上,撰写读书笔记每学期1万字左右,创办手抄报每2周1期,开展读书成果竞赛和展示活动每学期2次等,可谓形式丰富多彩,影响良好深远。

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晨会、班会、团队活动为载体,把握各种节日和弘扬民族精神月等时机,开展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文体、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锻炼了学生

体质、塑造了学生人格。

利用板报、文化长廊、绘画天地、墙壁展板等、书写中华经典、名言警句、优美作品,张贴伟人图像、行为规范,让校园处处充满文化美。

二、努力创建绿色校园

对学校花园、林地科学规划,精心管理,种植花木。使校园绿树葱茏、花团锦簇、实施绿色教育,美化、净化了育人环境。

依据季节气候条件,在室内摆放花盆,使学习环境优雅、生机盎然。学校周边洁净、安全,道路得以硬化,路灯安装整齐,道旁树木茂盛。

三、注重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安全制度更新完善,而且认真贯彻执行;安全职责能够严格落实,各种演练和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可谓逢会必讲安全,每天必查安全,为此全校师生安全意识高、防范意识强,学校安全、师生平安。同时,学校坚持每学期2节的法制教育课,确保教材、教师、课表、作业“四落实”。

篇3: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关键词:绿色;教育理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

一、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创设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环境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尤其是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一定的体育建筑场所、体育器械设备等物质条件。绿色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文化安全环境的构建居于首位,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只有借助于实物的场所和器械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所以,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最起码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在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锻炼设施和体育用品时都要做到尊重生命,呵护健康,以生为本。但是,只有完备的体育物质文化设施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要创设积极向上的绿色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要加强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小学校园特有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园的墙壁、走廊、门厅、教室后的黑板上张贴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报刊、体育标语等来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学校良好的体育校风,进而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二、提升师生素质,构建充满活力的绿色体育课堂

绿色教育理念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体育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我运动、我快乐”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绿色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品行作风和人格魅力在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意识的养成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学生是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绿色体育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上自觉贯彻绿色教育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运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自觉形成体育意识和素养。

三、开展各种活动,拓展永续发展的绿色体育教学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互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文化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来呈现。所以,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具体的体育活动来实现。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宣传活动,采用体育活动征文、活动剪影等形式,也可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体育氛围。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强化体育活动的氛围。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各种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开展不同性质和类别的体育比赛活动项目,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铅球、接力等,也可以开展竞技型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针对低年级的小女生还可以开展踢毽子和跳绳等比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校优秀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为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不断加强绿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接受健康绿色的体育文化熏陶,并且积极投身于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还可以督促学生成为一位身体健康、发展全面的适应绿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合格学生。

篇4: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据悉,社区科普大学是科协主导的社区科普益民行动的重要载体,已经纳入重庆市科协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度工作要点。7月11~15日,永川区科协副主席曾垂云随团参加市科协赴河南省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考察团,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的創建运行经验。7月18日,永川区科协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题听取考察报告,并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与相关镇街、事业单位达成共建共识,并就筹建永川区社区科普大学向区政府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孔萍在听取了区科协关于筹建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永川分校教学点的工作汇报后,就永川区社区科普大学筹建规划、经费、场地、师资等事宜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她还亲自向区计生委和区计生集爱医院、区生殖健康科普活动中心负责人致电,要求全力配合区科协高标准筹建好永川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

目前,永川区科协正抓紧完善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永川分校章程、各教学点的规划布局、科普志愿者选拔和有关配套激励机制。预计最迟8月底前完成筹建工作,9月1日正式开班教学。(曾垂云 何欢编辑:渝科)

篇5: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师资力量 教学实践

根据《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暑期开展全区村校和部分薄弱学校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专项培训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12年6月承担了全区村校和部分薄弱学校语文数学学科教师专项培训,此次培训主要包括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共计418人次。本次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较大,达到了预期目的。绝大部分教师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都十分满意。

1 领导组织到位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培训中,我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培训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积极了解广大教师培训的需求,精心安排组织培训日程,全面负责教学的实施和督导工作。在培训开始之前,学校培训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培训工作筹备会议,要求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明确培训的目标和意义,始终坚持以学员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提高培训质量为中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为载体,为教师培训工作稳定有序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保障。

2 开放的师资配置方式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选派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授课教师的水平和素养,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永川区教师进修学校积累了深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底蕴,针对此次农村教师培训已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的特点,我们除了配备区进修校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良好师德师风的授课教师之外,我们还邀请了区县名师、高校专家等知名人士对培训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和前沿理论探讨,引领培训教师深入把握教学理论,充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有效地拓宽了培训教师的视野,改善了学员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3 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是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依据

我校在培训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始终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中心,突出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经过多方论证,不断调整修改,力求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上,特别注重引导培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围绕新课标、学科教学等进行;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采用“学习、研究、培训一体化”;采用专题讲授、授课教师与被训教师对话讨论、被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有效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

4 严格的培训管理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基本保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被培训教师的管理、后勤服务、宣传报道等各个环节工作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全程实施精细管理,做到了工作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另外我们精心编印了《学员手册》来规范培训管理工作,同时,我们还编制了《学习简报》,方便学员学习、巩固和提高。在考勤管理上,严格执行考勤纪律。每堂课上指派了两名学风监督员,全程跟踪学风班风的监督管理,对课堂上听课也做出明确的“禁令”,人手一张座次表,每天上午8:55点名、下午2:25点名,下课前点评,课间抽查的三点名制,对学员的出勤情况进行通报。学员自觉管住自己的“嘴”,坚持在课堂上严守课堂纪律;管住自己的“腿”, 严格遵守请假制度和考勤管理制度;管住自己的“脑”,排除各种不必要的干扰,确保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严格的培训管理方式为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5 关于永川区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

一是大力加强高水平培训的数量。近几年,我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但对于基层一线教师而言,有的培训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提高和帮助,反而成了他們的负担。而教师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切实帮助的高水平培训和研修。大多低水平的重复培训不仅没给教师带来教育水平的提高,反而还增加了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培训费用的负担。

二是努力改变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农村一线教师的培训,不论是培训对象、培训的课程、培训时间都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培训的有效需求分析,培训的课程往往与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一致。改变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模式,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教师培训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等等;其次是重视农村教师培训方式的研究。找到最适合于教师当前教育教学需要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培训方案设置之中,让教师由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参与培训。

篇6:永川区莲花小学绿色校园建设规划

关键词 农村;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调查思考;重庆市永川区

中图分类号:F301.24;F32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暴露出流转服务机制不活,流转后劲乏力等不利因素,对此,必须加强政策研究,为持续、深入推进土地流转保驾护航。

1 土地经营权流转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加快土地流转的重要一个阶段,乡镇企业占地需求是推动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土地流转形式以租用为主,流转双方直接签订土地协议即可,流转程序不统一、不规范,容易产生纠纷。

2)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又一个重要阶段,种养殖业用地需求是推动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土地流转形式以互换和转包为主,互换一般采取口头协议,容易产生纠纷,转包流程一般采取草拟合同→镇农经站鉴证→签订合同,合同文本统一,流转程序规范,镇农经站负责合同管理,指导、鉴证和纠纷的调解。

3)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是推动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流转形式以转包和租用为主,在区(县)农委和镇(街)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转包流程一般采取草拟合同→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分别审核,鉴证→签订合同,合同文本统一,流转程序规范,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共同负责合同管理,指导、鉴证和纠纷的调解。

土地流转的总体趋势;一是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由小规模集中转变为适度规模的集中;二是土地流转程序逐渐规范,由自发流转到自觉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三是流转作用机制不同,由市场作用机制转变为财政引导、市场作用的双重推动机制;四是土地流转呈现的不利因素不断变化,由程序规范问题转变为规模流转困难问题。

2 新时期土地流转存在的困难和不利因素

2.1 流转土地有风险,影响各方积极性

一是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偏弱,农业投入高、风险高、利润低的特性未得到根本转变,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积极性。二是转包群众有双重风险,首先是租金收入风险,一旦经营主体亏损无力支付租金,转包群众将蒙受租金损失;其次是还耕风险,一旦实施农田整治、农业设施等基础建设项目,原有田土界线被打破,还耕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抑制了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三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风险,一旦出现还耕困难,租金支付等有关矛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难逃其责,影响着镇(街)农业服务中心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积极性。

2.2 土地兼具保障功能,群众不愿轻易流转

虽然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但土地对农民仍然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导致群众不愿轻易流转。首先,土地流转给群众带来的经济收益不高,即使粗放经营或者撂荒,仍然可以享受财政补贴带来的收益,导致群众流转土地的愿望不强烈。其次,土地征用与土地流转利益差别悬殊,一旦因为土地流转影响到日后土地征用的收益,后果得不偿失,降低了部分潜在群众的流转需求。最后,土地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城镇农民享受不到城镇社会保障,危机感迫使他们不得不抓住土地经营权。

2.3 农业基础条件参差不齐,推动土地流转后劲不足

一是资源禀赋好的良田肥土流转情况较好,普通田土流转较为困难,田块流转情况较好,土块流转情况较差。二是水利、道路等基础条件好的土地流转情况较好,反之则流转困难。三是近年来流转好田好土的速度较快,后续流转一般田土比较困难,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2013年以来,发展势头可谓迅猛,但是水源充足的河流两岸,交通便利的公路旁边和农业综合开发整治的土地几乎流转殆尽,继续流转则困难较大。

2.4 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单一,体制不活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土地流转服务依靠镇(街)农业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单一,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体制活力不足,队伍结构老化;人才流动缓慢;知识更新跟不上;监管监测不到位,服务经费保障不足。

3 推进土地流转的思考

3.1 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不断优化公共财政支农结构,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全面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努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二是政策兜底,消除转包群众双重风险,首先,建立健全租金风险保障机制,采取公共财政投入、经营主体投入和保险公司保险模式,切实保障流转群众租金收入;其次,加快制定三轮土地承包政策,保持土地流转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农业经营主体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合理制定岗位职责,科学考核履职效果,全面提高基层农业服务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加强城镇农民社会保障,降低农村土地保障功能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推行城镇流转土地农民享有城镇居民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个方面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降低城镇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作用,鼓励城镇农民主动放弃土地承包权,逐步解决城镇居住农民的“两栖化”问题。二是加强农业执法打击,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行政执法政策,打击和处罚耕地粗放经营特别是撂荒行为,加大撂荒成本;同时,降低耕地的普惠性财政补贴,减少土地经营权带来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3.3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土地流转后劲。

一是加快建设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二是加快规模流转土地的综合治理,完善水利排灌设施,机器耕作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加强政策宣传,鼓励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运用“反租倒包”等模式,争取公共财政支农项目,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土地流转活力。

3.4 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一是构建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流转服务主体,多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存的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等社会化组织围绕土地流转开展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队伍建设,建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适时选拔科技人才进入队伍,建立知识更新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三是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经费增长机制,确保经费增长率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率,切实提高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同时,将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障农业服务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四是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首先,要加强土地流转价格监测,引导双方合理确定价格;其次,要加强土地用途监管,保障土地农业用途。再次要健全承包经营调解仲裁体系,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4 结语

推进土地流转责任重大,不利因素错综复杂,关键在于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只有国民经济做大做强了,才能统筹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城镇农民社会保障不足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才能加大财政支农保护力度,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增收增效,以农业的发展拉动土地流转。

上一篇:小学教辅资料管理方案下一篇: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