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2024-05-15

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共6篇)

篇1: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一适用范围

⒈市政工程专业领域主要指:桥梁隧道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给水(含泵站及设备,下同)和污水处理工程、地方铁道及地下铁道(线路)工程。⒉本标准适用于从事市政工程专业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生产、监理、设施(备)使用、养护以及技术管理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

从事市政工程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时,必须依照下列条件进行评审。

二基本条件

⒈申报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⒉在任现职期间,历年业绩考核均为“称职”以上。

三学历和资历

⒈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博士学位,确定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二年以上。②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③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⒉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或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助理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四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⒈评审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注重考查申报人员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通过继续教育达到知识更新的程度。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特点,在具体科目上可有所侧重。

★①基础理论知识

⑴桥梁隧道工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线性代数等。

⑵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

⑶给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土力学、水力学、水质分析化学、建筑学等。

⑷地方铁道及地下铁道(线路)工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测量、工程地质等。

☆②专业知识

⑴桥梁隧道工程: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桥梁工程、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桥涵水文、建筑材料等。

⑵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基础工程、路面工程、建筑材料、路线设计、桥涵水文、高速公路、交通工程、机场工程等。

⑶给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给排水工程结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泵与泵站、建筑给排水工程、地基基础等。

⑷地方铁道及地下铁道(线路)工程:建筑施工、铁路线路、选线设计、路基、建筑材料等

■③相关知识

⑴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交通与道路网规划、运输工程、工程经济与管理等知识。

⑵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法规等。

⑶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⑷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市场营销、技术经济分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知识。

⑸掌握计算机知识,能够组织运用计算机对本专业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

⒉评审工程师资格应注重考查申报人员是否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毕业以上水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通过继续教育达到知识更新的程度。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特点,在具体科目上可以有所侧重。

①基础理论知识

较好的掌握★条款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专业知识

较好的掌握☆条款规定的专业知识。

③相关知识

⑴了解■⑴条款中相关专业知识。

⑵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法规等。

⑶熟悉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⑷了解本专业有关的市场营销、技术经济分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现代化科技管理等基本知识。

五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⒈评审高级工程师资格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对申报人员进行考查:

①能够熟悉地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市政工程领域内重要或关键技术问题。

⑴从事桥梁隧道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独立承担桥梁、立交、地下隧道等类型的中型以上工程和协调组织相关的道路工程专业技术工作能力。⑵从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独立承担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市区交通干线道路等中型以上道路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⑶从事给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独立承担给水、雨水、污水管道、河道疏浚、泵站安装、调试、市区防洪、城市污水处理等中型以上给排水工程的能力。

⑷从事地方铁道及地下铁道(线路)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独立承担铁道线路和地下铁道线路等中型以上工程和协调组织相关专业(桥梁、隧道、铁道、建筑、站场等)技术工作的能力。

②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或引进、消化吸收技术难度较高的市政工程技术产品的能力。

③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能主持或独立完成较大规模项目的立项调查、总体方案论证、实验及市场调研等工作。

④在市政工程开发中能不断提出新构思、新方案、并取得新成绩。⑤具有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鉴定的能力。

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较好地完成过下列工作之一:

⑴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并完成部、市级科研项目二项或主持、承担局(指市局、下同)重点科研项目二项。

⑵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大型工程设计二项或中型工程设计三项。⑶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二项大型工程或三项中型工程的施工,并在项目实施中实际负责预算、投标、施工方案的组织设计、工程监理、质量管理等技术工作。⑷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主持或负责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三项以上,较好地解决了设计、科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较高水平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撰写部、市级行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管理办法,其中两项以上得到部、市级主管部门的认可且付诸实施。

⒉评审工程师资格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对申报人员进行考查:

①能够较好地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市政工程领域内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⑴从事桥梁隧道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独立处理和解决桥梁、立交、地下隧道等工程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⑵从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承担干线公路、区县主要交通道路等中小型工程,具有及时处理工程中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⑶从事给排水及污水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承担给排水管道、河流疏浚、给排水泵站安装、调试、市区防洪、城市污水处理等中小型给排水工程,具有及时处理工程中较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⑷从事地方铁道及地下铁道(线路)工程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及时处理铁道线路和地下铁道线路中小型工程中较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②具有运用现行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本专业技术工作,并保证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能力。

③具有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完成工程项目的立项、论证、概预算、投标和产品开发等工作。

④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组织生产、推广和实施的能力。⑤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组织、协调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较好地完成过下列工作之一:

⑴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局级科研项目二项。

⑵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设计并完成大型工程二项或中型工程三项或中型工程二项小型工程二项。

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不同类型的中型工程施工或设施养护管理工程三项,或中型工程二项小型工程二项,并在这些工程中的预算、投标、施工方案的组织设计、工程监理、质量管理等技术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⑷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有较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和能力,作为主要技术骨干负责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二项以上,且在提高工效、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或编制过大中型企业技术标准、工法或制定过本部门分管范围内的近、远期技术发展规划、技术规定、管理办法等,通过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六业绩成果

⒈评审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全面考查申报人员在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期间所取得的业绩成果,并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 在科研、勘察、设计、施工、设施(备)使用、养护和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如下业绩成果。

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额定人员)二项。

b.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或二等奖三项,并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且在实施中有较大经济或社会效益。

c.作为主要人员承担的部、市级科研项目二项以上通过技术鉴定,经同行专家评议,具有较高水平且在实施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⑵在设计、勘察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得部、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勘察二等奖(额定人员)二项。

b.获得部、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勘察三等奖(额定人员)三项。

c.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局级优秀设计、勘察一等奖二项。

⑶在施工、生产、设施(备)使用、养护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被评为局级以上优质工程。

b.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被评为局级以上优质工程。

c.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小型工程四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二项被评为局级以上优质工程。

d.负责主持完成大中修市政养管工程八项以上,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e.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有创新,或在新产品研制开发中取得显著成绩,经同行专家评议并经实践检验,公认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⑷在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得部、市级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b.在技术管理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贡献突出,经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② 撰写以下著作或论文之一:

⑴作为主要撰写人,正式出版过一部学术、技术专著或译著、教材或技术手册等。

⑵作为第一撰写人,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或市以上出版机关批准出版的科技刊物上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二篇以上。

⑶作为第一撰写人,撰写二篇以上重要的技术报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研制报告、技术总结等)。报告中要求有学术观点、论证有一定深度、测试数据齐全准确,并经专家评议,公认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⒉评审工程师资格,应全面考察申报人员在担任本专业助理工程师职务期间所取得的业绩成果,并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 在科研、设计、勘察、施工、生产、设施(备)使用、养护和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⑴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得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额定人员)二项。

b.获得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额定人员)三项。

c.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并完成局级以上科研课题二项以上并通过技术鉴定,经同行专家评议和实践检验,公认取得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⑵在设计、勘察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得部、市级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一项的主要设计人员。

b.获得部、市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二项的主要设计人员。

c.获得局级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三项的项目负责人。

d.在设计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在提高设施功能、产品质量、节约工程造价等方面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作出较大贡献。

⑶在施工、生产、设施(备)使用、养护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获局级优质工程。

b.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小型工程三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获局级优质工程。

c.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优良工程三项以上。

d.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大中修工程四项以上且质量优良。

e.在生产及设备维护工作中解决较大技术问题二项以上,并经生产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取得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⑷在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得局级以上先进(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b.在技术管理工作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经实践检验,取得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② 撰写以下著作或论文之一:

⑴作为主要撰写人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或市以上出版机关批准出版的科技刊物上,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一篇。

⑵作为第一撰写人,撰写二篇以上技术总结,要求有学术见解,并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有一定实用价值。

⑶作为参加者,正式出版过一部专著或译著、教材或技术手册等。七外语水平

⒈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

⒉申报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应掌握一门外语,并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八破格晋升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

⒈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

▲①具备规定学历和本文规定的其它条件,而资历不够条件者,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经部、市级以上部门批准,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或经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⑵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或部、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⑶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勘察二等奖或部、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勘察一等奖主要贡献者。

②具备规定资历而学历不够条件者,除符合▲①条款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必须通过相应专业知识考试合格。

⒉破格申报工程师资格条件:

●①具备规定学历和本文规定的其它条件而资历不够条件者,应符合下列条件:

⑴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或部、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勘察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⑵获得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⑶在主持完成的局级重点工程设计、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同行专家和主管部门的认可。

⑷获得部、市级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②具备规定资历而学历不够条件者,除符合●①条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必须通过二门以上相应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考试合格。

九其它

⒈本标准所列学历均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

⒉后取学历人员,可参照本评审标准,申报相应级别的技术资格。

⒊本标准中关于工程项目等级的划分,参照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有关规定执行。

⒋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机关及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其他性质单位可参照执行。

篇2: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申报条件:

学历资历条件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能力业绩条件

(一)能力条件

具有系统广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疑难技术问题的指导或咨询工作。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以奖励证书为据,下同)1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或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加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国家级或2项省(部)级重点工程(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下同)、科研、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等,下同)项目,经同行专家和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以成果鉴定书为据,下同),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同行专家和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5、主持完成省、市重要骨干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2项,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有2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以专利授权证书为准,下同),其发明专利已开发实施并取得利税600万元以上(要有税务部门的证明,下同)。

7、解决生产建设中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经同行专家和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3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有创见性的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正高级工程师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

(二)参加完成1项国家级或2项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研究、设计,在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篇3: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同时, 值得关注的是, 经北京市人事局同意, 将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 (食品药品) 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交由北京市药品监督局牵头开展评审工作, 在该评委会中, 增设了保健食品专业。

以上专业评审委员会的设立, 将有利于从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专业特点出发, 制定统一的评审量化标准, 形成社会化评审的统一管理模式, 对不断提升北京市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 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也将为首都医药 (医疗器械) 食品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报名条件详见北京市药品监督局网站 (职称评审)

篇4: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关键词 图书馆员 职称 职称评审

分类号 G259.712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the Library Sector

Su Jianhua

Abstract Comparing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of senior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for librarians in China and Americ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a's title evaluation fills with the defects like having no an unified standar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record of formal schooling and less attention to the works and personal ability, blurry process, tenure systems and quota restrictions, while America makes the strict provisions on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dures. Learning from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China should scientifically quantify the evaluation conditions, reduce man-made factors, strengthen the annual examination, cancel the quota limit, abolish the tenure system an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title appraisal system to accelerate the originally goal of title appraisal that motivates all the talents.

Keywords Librarian. Professional title.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图书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职称评审工作后,大大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但经过30多年的积淀,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存在重评审材料轻实际工作、外行评审内行等不合理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不少馆员踏实干工作的积极性。国内图书馆届不断积极探索职称评审的新标准新规范,各省先后推出了不少新评审规范,但由于缺乏统一可行的实际操作流程,国内图书馆员职称评审仍是问题不断,为此笔者特意调查了美国图书馆员的职称评审机制,并将其与国内的评审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国内图书馆的职称评审工作有所帮助。

1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概况

我国图书馆员职称评审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图书馆员职称评审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作,两国都形成了一定的流程和规范,为了详细了解两国的职称评审细节,下面通过表1从评审条件和评审程序两个方面比较分析。

2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分析

2.1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图书馆员职称评审时各有侧重,在学历资历和外语要求条件上基本相同,都要求有一定的图情专业教育背景,但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图书馆一直以来就是解决领导或专家家属的场所,造成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较低,而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图情专业学历外,还要有其他专业的第二学历,这样才能适应高级职称的岗位要求。业务能力方面,两国都列出了具体要求,国内的要求较抽象宏观,而美国则要求得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科研能力方面国内列出了具体数量要求,但没规定成果的实际价值,美国除了数量要求,则更注重科研成果和专业活动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美国的科研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从评审程序上看,两国好像也没太大区别,但细究起来还是差别巨大。美国的职称评审是以年度考核为基础的,而且考核有严格的程序,必须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从专业技巧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严格逐一考评,如果考核结果不合格就会被要求改善工作,或者不能加薪甚至被辞退。而且领导对馆员的考评都是公开的,这和国内的匿名评审完全相反,领导考评后进入馆员评审阶段更权威,一般由一个主席、两位委员和两位候补委员组成职称考评委员会,这个只能决定申请者在同一级别中晋升,如果申请者需要向高一级别申请,则需要再增加三个委员才能决定,这个过程是在严格监督下秘密进行的,如果考评委员会的结果和领导考评的结果不一致的话,再交由主管职称评审的副校长裁定最终结果。评审结束后,职称考评委员会及时将评审结果(包括职称考评委员会的投票结果和做出评审的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者,而且主管职称评审的馆长会在评审后一周内与未通过评审的申请者谈话,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2]。这个也比国内的人性,国内一般只告诉你通过与否,至于过程则完全是保密的,未通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联想到许多自己没通过的原因,有些过激者甚至会大闹评审现场。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许多美国大学图书馆将图书馆员职位定为终身教职,这个既提高了图书馆员的地位和薪酬,同时也拔高了图书馆员的岗位职责,有些大学甚至与同级别的教师岗位要求一致,实行五年一聘,通常在一个聘期的第三年末进行中期评审,第五年末进行最后评审,不合格的会被降级或解聘[3],这就促使图书馆在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被淘汰。而国内大多是一评定终身,评完后工作和科研热情大减,固步自封,坐等退休,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几乎无从谈起。

2.2 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职称评审是个动态过程,而且是以实际工作效率为主兼顾科研和专业活动能力,而国内的则是以科研为主工作为辅,而且过程是不透明的,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1)职称评定标准不统一,可操作性差,国内的图书馆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各个系统的标准差别很大,而且评审条件中所列要求大多数是宏观层面的定性标准,很难按定量操作,因此每个评委评审的结果会相距甚远;(2)重科研轻工作,重学历轻能力,重形式轻内容,科研成果认定专业性差,很多评审者的文章根本和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不搭边;(3)职称评定有名额限制,评审过程存在论资排辈的人情照顾现象[4];(4)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优秀与合格没有严格界限,优秀有时会评给有需要的人,不合格的几乎没有;(5)外行评审内行现象大量存在,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内评审将除了教师以外的其他专业技术系列集中在一起评审,评委主要是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出自图书馆的评委只占到了11位评委中的2位,由于部门工作的差异,其他部门的领导怎么可能全面中肯地评价每一位申报职称者,过程中不免会掺杂很多人情因素;(6)职称与待遇结合过于紧密,高职称意味着高收入,图书馆人员由于收入较低,而且渠道单一,提高收入只能通过晋升职称来实现,很多人为了评上职称而敷衍本职工作,上班时间潜心写文章,或者花大力气疏通评审关节,花高价请枪手代写文章,对从事的岗位工作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3 改进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的措施

由上可知,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阻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人才的成长,借鉴美国的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笔者对国内的评审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3.1 科学量化评审条件,注重工作效率和专业活动能力

我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过于笼统,很难按照统一标准操作,而且由于图书馆的工作很难量化,对评审者的工作表现也就难以分出伯仲,因此职称评审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科研成果的大比拼,科研实力强的就比较容易通过,但这里也有个问题,由于国内图书馆行业没有资格认证,很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但为了评上职称,有些人会花钱请枪手为自己撰写论文,从而出现很多平时工作平庸的人评职称竟然拿出了若干篇高质量的论文,包括交叉专业的文章或者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文章,这严重挫伤了积极工作的馆员的热情。为此为了减少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不公平现象,必须制定出科学的量化条件便于操作。科研方面目前各个单位都有详细的量化标准,而且目前的操作也比较到位;工作业绩方面由于年度考核的形式化,很难让部分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但没有论文的馆员得到晋升。笔者认为,国内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时更应看重实际工作业绩,将读者满意度、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纳入考评体系中,从年度考核等次、群众评议结果、读者表扬次数、读者投诉次数、工作出错率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考察评审者的工作业绩[2],通过有效的计算分出考核等次,将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支撑材料。此外,图书馆学是应用性学科,工作性质实践性强,除了那些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以及文献检索教学工作人员外,绝大部分馆员都在一线从事服务工作,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是强人所难,因此笔者认为应降低科研成果在馆员职称评审过程中的比重,至于具体多少,这个就需要广大的图书馆从业者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3.2 建立多元化的职称评审体系

目前,我国图书馆员职称体系由管理员、助理馆员(初级)、馆员(中级)、副研究馆员(副高)和研究馆员(正高)组成,这个体系和教师系列职称体系类似,但由于我国众多图书馆从业人员人员素质较低,很大一部分年龄较长的馆员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图情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但又长期在一线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现有的职称体系科研要求使得他们无法正常晋升,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可将图书馆现有的职称评审分为两个系列:研究系列和基础岗位系列。研究系列可沿用现有的评审体系,突出其学术性、研究性特点,主要针对图书馆中专门从事研究工作、专业教学人员以及从事学科服务的馆员。岗位系列注重专业实际操作技能,专门面向图书馆一线人员,职称名称可分为:辅助馆员、专业馆员、高级馆员和资深馆员四级[5],每级内部可以分为2~3个等次,让馆员晋升的空间增多,如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就将图书馆岗位设为9个级别,调动了广大馆员的积极性。岗位系列各级别馆员的评审应以实际工作业绩作为主要标准,对其一般不要求学术成果,但论著或科研成果可作为晋级的优先条件。

3.3 废除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

我国的职称只要一评上,除了往上续评外,一般不会重新评价,这就形成了职称的终身制。美国职称评审鲜见终身制,除一些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终身教授外,一般人员聘期内必须要接受1-2次考核,如果在此期间没有造诣或者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便会被警告、降聘或者解聘。如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校园图书馆规定,对专业馆员除平时考察外,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警告,无改观者取消专业馆员资格,这样使得馆员永远保持上进的动力。我国的职称只要获聘便可持续到退休,除了一些想续聘更高职称的馆员外,其他的人则原地踏步,一劳永逸,丧失了进取的动力。因此,我国的图书馆员职称评审应改变一次评审、终身受益的惯例,取消名额限制,将职称工作分为初评和续评两种制度,特别要加强评后考核工作,最好实行评聘分开。拿到职称资格只是说明具备了相应的任职资格,至于能否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还需要通过专门的岗位入职考试才可聘任;聘任后还要加强考核,如果聘期内没有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应采取培训、分流、低聘、转岗等手段,促使其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对年度考核成绩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升迁、高聘、奖励等手段,鼓励其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6],形成一个能上能下的动态评审机制。

篇5:副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

农机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评定申报评审条件 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农业机械化(包括农机制造、农机推广、农机维修、农机鉴定、农机监理等)和农村新能源的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历

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外语、计算机

1、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2、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研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市以上重点科研项目的科技攻关、研究开发的全过程,完成任务较好或得到实际应用。

2、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本行业较高难度、较复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二项以上,得到同行专家认可并推广应用和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从事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曾担任一项大型工程项目设计的负责人或二项以上大型工程项目设计的分项负责人。

2、曾担任三项以上中型工程项目设计负责人。

3、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省(部)级工程专业方面行业规划或老企业改造规划的编制并被采纳及有关技术经济评价的项目得到同行专家认可(一项以上)。

(三)从事生产、技术引进、开发、推广、管理和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生产、技术管理或新产品、新工艺设计中,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重大生产、管理技术问题,或解决疑难技术问题二项以上,或曾负责消化、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2、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在省内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改造、新技术引进、开发与推广项目或省(部)级组织推广的先进技术项目二项以上,实施效果良好。

3、曾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本区域、本行业、本企业的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或技术管理文件(工艺文件、检验规程、科研报告、项目建议书、企业标准等)二项以上,实施效果良好。

4、曾作为主要起草人,承担国家或行业或省地方标准的制(修)工作。

5、主持或主要参与拟定市级以上行业管理政策、法规或业务规范,且实施效果好;或负责组织实施,成效突出。

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获省(部)级三等成果奖二项的主要完成人(额定人员内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本专业某一生产、技术管理方面做出过突出成绩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如新产品设计,或改进现有工艺流程,或选用新设备,或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环保,或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扩大应用新领域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得到市以上相关方面鉴定认可。

3、在设计、施工或在设备的使用维修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主要贡献者,并得到市以上相关方面鉴定认可。

4、消化、吸收引进新技术,创新发展或使之适应当地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并得到市以上相关方面鉴定认可。

5、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及骨干,在组织施工、科学管理方法,推动ISO9000、14000系列认证,争创名牌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6、在行业技术业务管理中有创新,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或社会效益,并获得市级以上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7、获得有较大价值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本专业发明专利。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要),撰写有较大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2、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

3、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交流论文2篇以上。

4、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破格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可破格申报:

1、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两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三篇,省级五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一部(独著十万字以上,合著二十万字以上)。

附则

(一)主持人:是指承担科研、科技成果推广或工程项目任务,从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全面管理到项目结束,在总结、鉴定、验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地组织、指导的第一负责人。

(二)参与主持和主要参加者:参与主持是指科技、工程项目进行中作为主持人的助手,参与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到项目结束全过程,协助主持人负责组织实施,或负责某一重要方面的工作;主要参加者是指科技、工程项目中,在主持人的领导下参与项目全过程或某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亦称项目执行人、主研人员或骨干人员,某一方面的负责人。

(三)主要完成者:是指对某项科技、工程、技术成果做出某方面重要贡献的人员。

篇6:气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气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和学术水平,加快高层次气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结合气象业务、服务和技术工作特点,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 本评审条件是从事气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申报和评审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资格名称为高级工程师。

第三条 凡按照本评审条件、经司局级单位副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者,表明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其岗位聘任由所在单位根据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专业划分及适用范围

本条件中,共设定天气预报、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综合气象观测、雷电防御、气象信息技术、气象教育培训等八个专业。

(一)天气预报专业

本专业适用于从事天气分析预报、数值预报、空间天气分析预警,以及相关的业务、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业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气候与气候变化专业

发、技术保障、应用研究、业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八)气象教育培训专业

本专业适用于从事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教育培训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基本条件

凡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和气象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学历和资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满5年。

2.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满4年。

3.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满2年。

4.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合格出站人员,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5.用后续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申报者,须在取得后续学历(学位)之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满1年以上,其前后的工作资历可以累加计算(全脱产学习时间除外),并符合相应的工作年限要求。

出突出贡献,取得比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司局级以上部门3次表彰、奖励者;或在本地区科技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曾获司局级科学技术类一等奖或2项二等奖的主要完成者。

(六)在1至3类气象艰苦台站,或在高山(海拔2500米以上)、或在海岛的气象局(站)工作累计满15年,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

(七)在全国业务技能竞赛中获个人全能三等奖及以上,或省局业务技能竞赛中获全能前3名者。

原则上,学历破格只能降低一个学历层次,资历破格只能提前一年。学历、资历不能同时破格。

(八)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外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回国工作1年以上,有主持2项司局级以上课题(或项目)的经历,可以不受资历限制,按其实际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七条 专业理论水平

(一)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对本专业某一方向的学术或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

(二)熟练掌握本专业现行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工作规程等,能正确凝练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第八条 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要业务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2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2项,有1项以上研究或开发成果投入实际业务应用一年以上,并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3)对于主要从事业务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并且主持设计(主笔完成)1项司局级(或3项县处级)以上单位业务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标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等,并在实际业务中被采用,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二)气候与气候变化专业经历与能力

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

1.从事本专业关键岗位工作2年以上。完成本单位同级人员同一时期的平均工作量,并且相关业务质量、服务水平、研发能力、社会效应等方面应保持上升趋势,或高于本单位同级人员同一时期的平均技术工作质量。具备独立承担本专业某项业务技术工作的把关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本专业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凝练出科研或业务项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主要从事气候与气候变化业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预测预估、影响评估、应对措施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方法。在省以上工作的,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2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或在本省区域范围内得到推

项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从事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本地党政部门与公众服务的需求,能抓住服务的热点和关键点,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服务,参加重大服务项目,掌握较为系统的服务产品。在省以上工作的,在决策气象服务或公众气象服务中发挥关键作用,解决过2项以上关键技术问题,并在3个地市级以上单位推广应用,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2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或在本省区域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在地市以下工作的,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地市局以上主管部门认可,或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并取得显著的服务成绩,得到相关部门及客户认可。

(2)对于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2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2项,有1项以上研究或开发成果投入实际业务应用一年以上,并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3)对于主要从事业务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并且主持设计(主笔完成)1项司局级(或3项县处级)以上单位业务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管理

以上单位业务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等,并在实际业务中被采用,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五)综合气象观测专业经历与能力

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

1.从事本专业关键岗位工作2年以上。完成本单位同级人员同一时期的平均工作量,并且相关业务质量、服务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应保持上升趋势,或高于本单位同级人员同一时期的平均技术工作质量。具备独立承担本专业某项业务技术工作的把关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本专业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凝练出科研或业务项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主要从事综合观测的专业技术人员,累计3年完成本单位年平均值班任务,获得中国气象局业务质量优秀类奖励。在省以上工作的,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2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或在本省区域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司局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在地市以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地市局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2)对于主要从事仪器装备、计量,以及相关的业务、技术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大型探测仪器或气象观测

效应、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应保持上升趋势,或高于本单位同级人员同一时期的平均技术工作质量。具备独立承担本专业某项业务技术工作的把关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本专业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凝练出科研或业务项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对于主要从事雷电业务、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主持完成防雷业务,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相关部门及客户认可);在省以上工作的,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2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或在本省区域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相关部门及客户认可);在地市以下工作的,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一年以上,业务质量或服务效果得到地市局以上主管部门认可(或相关部门及客户认可)。

(2)对于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2项,或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2项,有1项以上研究或开发成果投入实际业务应用一年以上,并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3)对于主要从事业务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并且主持设计(主笔完成)1项司局级(或3项县处级)

314(2)对于主要从事业务技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完成司局级以上业务技术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县处级以上项目1项),并且主持设计(主笔完成)1项司局级(或3项县处级)以上单位业务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等,并在实际业务中被采用,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

(八)气象教育培训专业经历与能力

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

1.从事本专业关键岗位工作2年以上。在教学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保持上升趋势,或高于本单位同级同类人员同一时期的平均技术工作质量。具备独立承担教育培训工作的把关经历与能力。

2.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本专业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关键技术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凝练出科研或业务项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从事教育培训一线工作,能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教学经验丰富,已经独立完整地担任1门以上主干课程或2门以上专业、技术课程的授课工作(不低于30学时),且得到学员认可,完成专业辅导讲座等教学任务3次。主持完成司局级以上项目1项(或县处级项目3项;或独立编写2万字以上的培训教材或讲义),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一年以上(或在省区域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质量或效果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2)从事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及教学资源与业务系统建设等工作,作为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业务骨干,平均每年制作完成的多媒体课件不

516 告2项以上),使本单位某项业务工作有较大改进,质量(或效益)明显提高,被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二)主持和参加(前三名)的技术研发项目中,至少有1项成果在省以上(或3个地市级)的业务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气象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

(三)被司局级以上单位确定为科技业务骨干或其它人才工程较高层次人选。

(四)承担地市级以上业务技术把关工作2年以上,在本专业业务技术工作中业绩突出(或预报预测准确率高、或服务效果好、或业务质量优秀、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在司局级气象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获得2次司局级以上业务技术表彰或奖励。在地市级气象局工作的技术人员,获得1次司局级以上业务技术表彰或奖励。在县气象局工作的技术人员,获得3次县处级以上业务技术表彰或奖励。

(五)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省部级科技类三等以上奖励1项,或司局级科技类二等以上奖励1项(或三等2项);地市以下气象局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完成者获得县处级科技类二等以上奖励2项(或三等奖3项)。

(六)获得与气象专业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并在气象行业内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七)作为主要撰稿人编制司局级以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设计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2篇以上,并得到司局级以上单位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八)作为主要完成人撰写的3篇以上重大气象服务材料、重大

718 报告,或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大会交流过2篇以上论文或技术报告。

2.在本专业业务、科研或服务等工作中,第一作者完成2篇以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报告,并经同行专家确认具有较高水平和实用价值。

3.完成业务技术手册或培训教材的编写,并被司局级以上气象部门采用,其中独立完成2万字以上。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条件中的表彰、奖励、考核等均以正式书面材料为准。本条件中的确定、确认、认可是指主管部门组织的验收、鉴定、评比、评审、批复、列为推广项目等方式做出的正式书面结论。

第十三条 本条件中的全国核心期刊是指申报当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或《中国科学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期刊。按总被引用频次排序确定论文等级,被收录的论文排名在200名以内的为1级核心期刊论文,排名在201-500名的为二级核心期刊论文。同一种期刊在上述两种报告中排名不同时,按就高原则确认。被SCI、SCIE收录的论文视同为一级核心期刊论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视同二级核心期刊论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以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视同为第一作者。此外,论文排名兼顾影响因子项,当影响因子单项进入前500名时,视为二级核心期刊论文。

第十四条 本条件中“项目主要完成人”是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性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人员,须按照项目验收材

920

(四)项目:包括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或合同规定的,与申报人所从事的工作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业务建设、推广应用等课题及任务。

(五)单位或部门级别:一般表述为:国家级、省部级、司局级(同:市厅级、地市级、地厅级、厅局级)、县处级(同:处局级)、乡科级(同:镇科级)。

(六)学术会议:由单位或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指由省部级单位、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国际学术组织或国际学术组织委托我国相应学术机构组织召集的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议指由司局级单位或省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市级学术会议指由县处级单位或地市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

第十九条 本文件执行后,过去有关文件与本文件不一致的,按本文件执行。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人事司负责解释。

上一篇:高三备考班主任发言稿下一篇:加班管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