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2024-04-22

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精选16篇)

篇1: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时光飞快,转眼间女儿已经8岁了,已经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很难有机会静心回忆和思考教育孩子的经验并分享。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育儿经验,本人不建议千篇 一律仿效某一位的经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去教育。

人到中年才明白,有父母才有家,父母是儿女的根,家庭是儿女的支柱,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学校的栽培,老师的教育,社会的磨练等等。

一、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找出可取之处,让孩子继续发扬。发现缺点,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努力引导孩子良性发展。

二、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

孩子还小,自尊心比较脆弱,控制力比较差,如果孩子有什么错误,最好通过侧面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充分认识自我,而不是用蛮力教育孩子。

三、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孩子处于成长阶段,涉世不深,我们要多和孩子沟通,充分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不管发生什么事,父母总是站在他身后,和他在一起。

四、控制情绪,别老想着罚孩子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你的大吼大叫会给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代沟,要心平气和,善于沟通。切忌让孩子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

孩子处于学习阶段,自控力比较差,加上涉世不深,比较幼稚,很容易被社会上和电视上的花花绿绿不良现象所误导,我们要时常提醒孩子什么是对可以做,什么不对不可以做。让孩子学会自我分析和判断。

六、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孩子正是学习的时候,对所有事情充满好奇,但是孩子的判断能力比较低,家长有义务帮助孩子解析,对于好的,能够锻炼孩子能力并且孩子爱好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每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的爱不能是溺爱,严格要求也是爱。要给足孩子自我发展空间,但不能放任不管,要松弛有度。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但是要确保孩子长大不给社会造成危害。

第一次写育儿经验,不足之处敬请谅解。马上就要春节了,期末考试成绩也出来了,很欣慰,孩子的能够取的好成绩家长是一方面,但终究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辛苦了,谢谢您老师。

作者:一5家长贾云鹏

公众号:好孩子好习惯

篇2: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导语

为人父母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玩具、最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最好的教育。有哪些教育方式是对孩子好的呢?

01

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孩子还没有长大之前,对什么都不很了解,不太可能明白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过来为其制定一个计划,帮助他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02

不要轻易打扰,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爸妈的介入越多,孩子学习的兴趣就越低,发散创新的能力就越差。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与思维去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索世界,是人在童年时期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技能之一。

03

教人向善

目前有很多家长对儿女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十分紧张,却很少教孩子学会关心与爱。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向善是很自然的,是修行的起点。古语也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正如爱是人类的天性一样。人们在得到别人爱的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父母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孩子用爱心回馈父母的养育。

对孩子的向善教育,可以从指导孩子从爱护身边的物品开始。小猫和小狗、花草树木都是孩子生命中值得怜爱的所在;对稍大的`孩子,则要教育他同情人、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给人以真诚的爱,使其成为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的人。

04

教导孩子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

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05

养成一个有益终生的爱好

精力日益旺盛的孩子,家长务必要将他们导向有趣、有益的兴趣爱好中, 这样他就有了富有积极意义的生活乐趣,以边玩边学、学习和动手为乐,就不会无理撒娇或吵闹。

试想,当一个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认物提问、学话识字、跳舞唱歌、下棋集邮、画画背诗、运动锻炼、种花植树……生活像万花筒一般美丽,他还会吵闹折腾而不听话吗?

人是精神的动物,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成功的诱惑就能让孩子快乐而上进。

06

教育方式也要与时并进

家长的教育是否成功,还要取决于子女长大后是否可以融洽地融入社会。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手段也要时刻改变、与时俱进。

篇3: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引领读书

无论是老师的谆谆教导, 还是家长的絮絮叨叨, 往往都会使孩子不胜其烦, 而引领和激励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 直接与文本对话, 与圣贤低语, 远离浮躁, 就能从中获得愉悦、智慧与启迪,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书达理, 实现自我激励, 励志而生成动力, 我们就能事半功倍。

培根最盛赞读书:足以怡情、传采、长才。且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高谈阔论之中、处世判事之际。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读书有成者也数不胜数:苏秦刺股发愤, 而能游说连横;曹雪芹十载披阅, 五次增删, 而成《红楼梦》;纪晓岚饱览群书而天下闻名。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或飞文染翰、吟诗作赋, 或治国平天下、科技兴国, 都最见读书功夫。思接千载, 心游万仞而视通万里, 读书可以超越时空。而今, 虽然网络信息发达, 但读书仍是增才长智、励志乃至陶冶性情、远离肤浅浮躁的重要途径。涉足书山——英雄豪杰、明君良臣、士农工商……人物何其多;泛舟学海——智略涛涛、知识浩瀚……信息何其广。看史事五千, 无须走马塞上, 可观楚汉交兵, 看战争风云;求醒世箴言, 何必程门立雪, 可赏天下贤文, 听诲语谆谆。这不比老师、家长的喋喋不休强吗?久而久之, 孩子自然是情愫得以陶冶, 心智得以启迪, 人格品质得以提升, 自会有自己的而趋于正确的是非判断取舍, 有自己的憧憬志向选择, 自然知道怎样做人、做事, 以及怎样加倍努力学习。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有人说:没有课外阅读, 就没有语文教育。那么, 没有课外阅读, 也难以实现自我教育。我们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实践着——引领孩子读好书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以期事半功倍。笔者当初就比较注意引导自己的孩子读书, 从最初的连环画到《上下五千年》, 到四大名著、《东周列国志》、“历史演义”之类, 虽然她后来学了理科, 但对于考大学到硕士毕业直到职场从业, 我省了心, 她自己也觉得受益无穷, 我也能与之亦父亦友较好地沟通了。近年来, 我开始留意从小学低年段引导读书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在我的激励下, 在小学段就读完了四大名著等书, 初一又读了《东周列国志》。

从去年开始, 我从二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全体学生读带拼音的课外书。课堂上, 部分学生如果超前完成了作业, 就可以做别的, 当然更可以读课外书。每逢周末, 我便提醒将在周一开读书会, 读得多、讲得好的, 贴红旗、上评比榜或给予其他奖励。读书会上, 一个孩子骄傲地说:他读《三国演义》了, 我问书中人物, 他说:“有张飞、关公、刘备。我最佩服刘备!我长大要当刘备。”“我最欣赏你了!人小志气高, 能读‘三国’了。”从此, 这个原本淘气的孩子学习专注了, 成绩迅速提升。另一个语文成绩总是落后的女孩, 半学期读了五本书, 随机点一本, 她居然能讲出大概, 被同学们评为故事大王, 贴红旗、发奖状……其行为习惯大为改善, 后来成绩居然常常第一, 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引领孩子读好书, 要从低年级开始。甘罗12岁为上卿, 曹植10岁写辞赋, 刘晏7岁举翰林, 王勃6岁写诗文……哪个不是很小就发愤读书的?借重国学教育, 不仅为增识字量、丰富和积累语感, 也为汲取间接智慧、提升认知发展水平与文化品位。引领孩子读书乃至背诵, 由榜样的激励与国学的滋养就可以生成动力, 心理品质、思辨能力也会提升, 正是寓教于无形。至少对于小学生而言, 识字量增多, 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教师就会省力。悦读自悟提效能, 好处也在不言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道德经》)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事半而功倍。

如此之类, 正是着力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既然学生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那么, 他们的教育与学习只有成为自觉的主动行为, 我们才会轻松从容。教师乃至家长都应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引导者。教育也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而引领孩子读书, 并养成习惯, 就是实现这一理念, 实现孩子可持续教育的好方法。

摘要: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 老师千方百计, 家长不遗余力, 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引导读好书就是教育激励孩子的最佳良方。

篇4: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国际育儿专家谢宏与郑州父母“面对面”畅聊育儿经

“该怎样培养孩子呢? ”6月19日父亲节当天,在郑州市青少年宫举行的郑州市青少年快乐大讲堂“谢宏与你面对面”大型公益讲座上,贝因美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国际育儿专家和亲子顾问谢宏与郑州市数以千计的家长齐聚一堂,热烈探讨了大家迫切关注的育儿话题。面对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谢宏以其原创的“成功生养教”体系为理论基础,紧贴现实、深入浅出地向在场家长答疑解惑。“胜读十年书。”“精辟透彻又实用!”会后很多家长纷纷感慨道。

重视亲子关系,注重家庭教育,家庭关系自然会和谐,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父母之爱也才能得以被孩子感知,让孩子获得身心的滋养。

亲子教育不容忽视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儿童教育的理解程度。然而这也恰恰是被国人长期忽视的。

亲子教育的缺失,一方面由于当下人们将社会生存和财务自由的追求做为主要目标,将教育的责任推卸给教师和社会,或者任由孩子在环境中自然发展。

在讲座上,谢宏呼吁国人重视亲子关系,注重家庭教育,家庭关系自然会和谐,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父母之爱也才能得以被孩子感知,让孩子获得身心的滋养。谢宏还希望自己的亲子教育理论可以帮助更多的家庭实践和实现和睦的亲子关系,让父母与孩子在育儿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成长。

在与主持人对话的环节中,谢宏深入浅出地向在场观众解答了育儿中常见的疑惑和困扰,例如:二胎如何教养、怎么看待隔代教育、亲子沟通怎么进行等。在随后的“ 现场家长提问”环节,他认真细致地为现场父母提出的育儿问题答疑解惑。

消费者所购买的每一罐贝因美奶粉都有这样的唯一身份证,扫码后就可以查到清晰的奶粉品质报告。这么做,也是希望大家可以买得更放心,让孩子吃得更安心。

为孩子选靠谱的好奶粉

谢宏讲座后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对于大家关心的假冒奶粉事件,谢宏表示:如今很多父母都喜欢网购或海淘奶粉,但事实上这并不安全。很多号称海外直邮的洋奶粉其实都是来源不明的假冒奶粉和贴牌奶粉,部分不良代购商销售存在大量质量隐患的奶粉给消费者就是利用消费者对洋品牌盲目崇拜的心理。因此父母们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被代购一面之词和几张照片所轻易蒙蔽。

谢宏表示:母乳是0-6个月婴儿最好的食物,购买奶粉,则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一定知名度的奶粉品牌。除此之外也应该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识来辨别奶粉的真伪,如:查看条形码辨认产地、看包装、奶粉色泽、尝味道、冲泡看溶解情况。一般优质的品牌奶粉是可以实现产品追溯的,通过扫描奶粉罐下方的二维码进入产品的追溯系统,就可以查询到这罐奶粉详细的物流及生产信息了。消费者所购买的每一罐贝因美奶粉都有这样的唯一身份证,扫码后就可以查到清晰的奶粉品质报告。这么做,也是希望大家可以买得更放心,让孩子吃得更安心。

这样看来,连“为孩子选靠谱的好奶粉”都是需要父母慎重考虑并做决定,更不必说孩子在成长中将遇到的诸多难题。任何的拿来主义,盲目跟风,都可能剑走偏锋,适得其反。这也是谢宏一直希望父母们在亲子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篇5:如何培养孩子的包容心育儿经验

方法1: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

方法3: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包容行为的危害。

提示,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篇6:家长育儿经验或孩子的成长小故事

我的孩子是文苑幼儿园的小朋友,今年4岁,自从他开始对事物感兴趣,要认知的时候,我便开始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成长。

如何才能够培育出聪明健康的孩子?有不少名家的经验之谈值得借鉴,我也有一些简单昀行的做法:

有一句话是3岁小孩子看大,也就是3岁的孩子就能看出他以后会是怎样的,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中,我是这样做的:

1、孩子入小班后,我坚持每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以前他只会听,并不会问为什么?后来随着他渐渐长大,会问为什么,以后我就故事内容给孩子提问题,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问题越多越好,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思维的活跃性,养成凡事都问为什么?

2、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在有自理能力后,他开始喜欢自己做事情,有时候还会帮我洗菜,做家务。

篇7: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女儿的出生,给我们这个平凡的家庭增添了一抹最炫丽的色彩,带给我们的是莫大的欣喜与激动。我们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今天应李老师之约,写下孩子教育方面的心得,心得真的谈不上,倒让我有了一个机会静下心来对孩子过去一段时间的教育进行了一个疏理。

作为一位妈妈,我常常在想:我们爱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什么?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让孩子受益终身?我认为爱孩子,不应该是单纯的抚养、爱护。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父母的怀抱,独自飞翔。我希望那天来临时,女儿已经有了一双能够展翅翱翔的翅膀。这翅膀一边是良好的习惯,另一边则是积极、坚强的生活态度。

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1、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孩子二至三岁时,我们便开始给孩子立下一些简单的规矩,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吃饭时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碗里的食物没有吃完前不可以放下勺子等等。但规矩的建立,不是妈妈的强制执行,我常常会试着用一些女儿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些方式去引导。如当我发现女儿将玩完的玩具乱丢时,我会跟女儿说:“玩具宝宝要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你会把它送回去吗?”当孩子把书放回原处后,我会对女儿说:“整理过的房间果然整洁很多了,玩具家族也一定很开心。” 一次次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会引领孩子重复这样的做法,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玩完玩具后收拾的好习惯。

2、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父母放入言行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女儿面前,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她的影响。记得上学期,为了培养女儿吃饭不拖拉的好习惯,我和女儿绘制了一张“爬格子,换心愿”的表格。我们约定每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就可以在当天的格子里贴上一个贴纸,爬到指定的格子里就可以向妈妈提出一个愿望。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在吃饭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的。终于有一天,她的第一个礼品格里贴上了贴纸,她兴奋地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的第一个愿望是买一对漂亮的发卡子”。我一听女儿的愿望并不过分,就立马答应了。但由于那段时间工作上的原因,没过几天就忘记了。直到有一天女儿问我:“妈妈,你说话到底算不算话的?你什么时候才会带我去买发卡子呢?”一句问话真让我汗颜,那一晚,我在日志上郑重地写下了“教育的底线,说话算话!”这几个字。从那以后,在女儿面前,我再也没有说过空话,要求她做到的事情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比如要求女儿不看电视,自己就不看;要求女儿讲卫生,我们扔垃圾时就一定丢到垃圾桶内;要求女儿讲秩序,我就绝对不在公共场所插队;要求女儿不浪费,自己就吃光饭碗里的每一粒饭„„

二、树立积极、坚强的生活态度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女儿差不多两岁时独立的要求越来越多:不让妈妈拉着走,要自己走;不让妈妈喂饭,要自己吃,显得很“不听话”。这些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时我满足女儿的需要,鼓励她自己去活动。同时我也发现她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情做得并不是很好。吃饭时桌面弄得一团糟,衣服穿得参差不齐,洗手时袖子总是被打湿„„这个时候我并没有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而去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我知道一旦我伸出了手,孩子就会开始依赖,这样她就永远无法长大。正因为自己的这份坚持,女儿两岁半去上小小班,允许陪读的那两天,我和老公因工作的原因没有出现在女儿的教室里,可是乖巧的女儿没有像别的小孩一样哭闹,可以做到自己喝水、上洗手间、吃饭、铺被子。平时我们在外出时,女儿都会背上自己的小包,而小包里的东西则需要孩子自己整理,这里面有水杯、纸巾、隔汗巾等。看着女儿跑进跑出忙碌的身影,妈妈的心中倍感欣慰。

2、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积极的态度

在生活中遇到女儿摔伤、擦伤、打针、上药等情况时,虽然自己看着心里着急,但还是会镇定地对女儿说:“一点儿小伤,没问题。”这样的神情行为会给宝女儿很好的暗示,使她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面对。其次我会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如爬山、徒步、滑冰等等,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安全的教育,使孩子在活动中既学会保护自己,又能感受到快乐。当孩子不慎受伤时,我会依据情况处理伤口,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受伤,受伤后应当如何处理,今后如何避免受伤。女儿之前被蚂蚁咬过一次,因为没有及时告诉我,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在看过医生后,我告诉女儿:“如果被咬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涂一些药油手就不会肿,也不会起脓包了。现在你应该尽量避免弄破泡泡,小心发炎。”从那以后女儿去草地玩就会更小心一点了,被蚊虫叮咬后也能自己涂一些常用药了。

篇8:论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

一、父母的良好形象和一致导向

这里所指的思想上的认识主要应当是以下的两方面意识。一方面是指家长对于孩子的榜样意识要到位。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要多于在学校的时间,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源,所以家长的举止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孩子往往将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的偶像,为此作为一名家长就必须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那么作为家长就应当在孩子面前多看一些书,少玩一些诸如麻将一类的游戏,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要讲求文明礼貌,那么,就需要用自己的谦谦君子之风、温文尔雅之气、彬彬有礼之体,使孩子时时都能够沐浴在文明所赢创的和煦阳光之中,因此,榜样也好、表率也罢,主要就是应当强调家长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形象影响,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实际教育效果。一方面是指家长应当加强和老师的配合意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祖宗的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双方应当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互补式的关系,尤其对于家长来说不能有过于依靠老师的心理,更不应当有怀疑老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不尽心的态度,确保家庭和学校都能够成为孩子接受正确教育的良好场所。

二、与学校和老师要经常沟通相互配合

再孩子到幼儿园特别是到学校后,父母要与老师经常沟通相互配合,这是确保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政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家长来说应当积极主动和老师经常取得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采取电话沟通的方式还是书信沟通方式或是电信沟通的方式,都需要在每次沟通之前,把需要向老师了解的或者是需要向老师反映的问题理清头绪,做到表述清晰、主题明确,确保在与老师沟通时不会丢三落四或是不明要领,而因此达不到通过沟通所要取得的效果。此外,家长要重视及时准确反馈老师所询问的问题或是老师所反映的问题,确保老师在主观上顺畅和家长开展沟通协调。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在与老师进行情况沟通的时候,应当保持态度友好,做到“不以事喜、不为事悲”,即使遇有不随心不如意的情况,也需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确实对老师在某一方面有意见或想法,也应当坦诚说出自己的看法,一定要避免发生不文明的纠葛,以避免影响到家长和老师之间今后的沟通。总体来说,这种沟通应当在相互信任、互相给力的基础上进行。

三、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善于倾听循循善诱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绝不应当是单向的强迫式交流,而应当是双向的积极性的交流。要杜绝以下几种交流方式,一种是倾泻性的,也就是说只强调家长自己想说的,而不考虑是否能够收取应有效果,这样的交流只是由家长唱独角戏,“喋喋不休”成为唯一的表演方式,对于孩子是否听得进去,是否起作用,并不做为交流的目的;一种是随意性的,也就是想起来就说根本不做更多的思考,根本不做交流前的准备,特别是有的时候把孩子都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交流也就只会变成孩子的耳旁风了;一种是藐视性的,也就是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想法或意见,只求家长的一言堂,只强调我要你怎么做,由此在孩子的内心就买下了逆反的诱因。针对这些不可取的交流方式,我们应当提倡和实践这样的几种做法,一种是适时得当法,就是要把握好时机并考虑好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至于发生时过境迁后的效应削减,也不至于产生方法不当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种是尊重倾听法;就是要予以孩子以尊重,使孩子在与家长交流时有人格上的尊严感,确保孩子能够形成愿意与家长交流的意愿,更进一步说就是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和机会,并对孩子的正确意见给予足够的尊重;一种是表扬鼓励法,我们深信还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恰如其分的表扬和恰到好处的肯定,都将会给孩子形成自豪感从而树立起满满的自信心,同时也会拉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刺激起孩子们强烈需要交流的意愿,确保交流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孩子的教育要耐心细心精心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时紧时松,不能随着自己的情绪来,需要做到“耐心”、“细心”、“精心”。

“耐心”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觉得孩子有逆反心理后,父母极其容易对孩子“动粗”。也有的父母再孩子屡屡出现问题或学业成绩很难提高上去的时候,会产生教育孩子的焦虑心理,甚至于会认为孩子犟,怎么教育也“不进盐酱”,会产生急躁心理,更加不讲求耐心教育,这样的想法和作法要不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努力找到事情的症结,对症下药的效果会出现。

“细心”,就是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不足或错误,并且对于别人指出的问题要虚心接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孩子能够得以茁壮成长起来。

篇9: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那一天,我带着儿子小森爷去游乐场途中,经过一条走廊,看见了一位小孩子独自一人坐在中间的地板上哭,整个长廊没有看到大人,森爷安静的走过去想问那个孩子是不是找妈妈?!要不要帮忙?!

突然转弯处躲着一位妈妈探出一个头,严肃的喊着“你过不过来?”很明显就是孩子的妈妈,孩子就是坐在地板上哭不愿意过去,然后那位妈妈就躲回转弯处偷看着她的孩子,等待着孩子会因为害怕而过来找他!

这应该就是之前孩子闹脾气,妈妈哄不好,想利用这样短暂的消失,希望孩子害怕而妥协。

回顾过往,我也用过这招的,而且止哭是有些效果。可是,看到刚才那位妈妈的表情,我发现真心不好看。我想我那时候也一样的可恶,甚至更加丑陋!

当孩子大庭广众下反复撒泼、哭闹的时候,常常能听到家长大吼的说“你走不走?不走我走啦!”“你还哭?你再哭我走了!”等等离开恐吓的言语……

我理解此时此刻的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哭闹,已经失去了理智,那一声怒吼已经是当下想到最急切的方法了,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最愚蠢的方法。因为周围所有的人都在看着你和孩子这一幕吐血连续剧的演绎,这样的举动并不是丢脸这么简单,它还是伤害孩子自尊心以及破坏你们亲子关系的利刃。

作者:森滴妈咪

篇10: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在生命的长河中,每一天我们都是在成长。孩子并不是上苍赐予父母的礼物,父母并不是孩子的所有者,可以随意地主宰孩子的一切;每个孩子而是上苍安排给各自父母在漫漫人生路上的同伴,一起细细品味点点滴滴生活的欢笑与泪水、付出与收获、成功与挫折,相互依赖与支撑,同时给予对方安全、信心以及生活的勇气。

十月怀胎,呱呱坠地,51cm的身高,3600g的体重,是一个新世界的伊始。柔嫩的肌肤、无邪的眼神、天真的笑语,还有那让人难以抗拒的童趣,带给家庭无尽的欢乐与幸福,同时带给父母的还有本能的责任、无数的不眠之夜、以及那不停歇的牵挂。

造物主虽然为每一个人赋予了一颗心,父母在孕育生命的同时,还自然而然、本能地用一颗心衍生出多个心,用心地耕耘未来,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首先是爱心。舔犊之情,人皆有之。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应该是动物的本能,无需熬述。有意识去爱当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去爱以及会正确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够做得到的。比如,孩子想吃面条,父母只会熬粥显然是不够的。现实上,很多人也是在为人父母之后,努力修炼了爱的能力,就鲜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扰了。另一个关键是要学会正确的爱。比如,溺爱虽说也是一种爱,但却可能会误导孩子一生,就不是一种正确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类似的剧情在上演?天下又有多少父母正以爱的名义,却又是毫无知觉地摧残着孩子的幸福?

其次是耐心。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最最需要的是耐心,最难得的也还是耐心。面对多彩而又繁杂的大千世界,丰富而又缥缈的人情世故,广博而又奇妙的文化知识,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也并不是都能够明白其间的道理与奥妙的,虽然很多熟视无睹,甚至是麻木了。但是,对于一个初生而又懵懂的孩子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奇特与有意思,随时随地都是在努力地学习,饥渴地摄取各类知识。有时问的问题是极其简单的,有时问的问题或许是无聊的,有时问的问题还是一遍又一遍是重复的,为人父母的耐心就是不厌其烦,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为孩子一次又一次释疑解惑。

再次是细心。特别是在孩子的生活护理方面,更需要为人父母的细心。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心智还不健全、习惯还有待培养、是非观念不清晰、好坏判断还模糊,有时还不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控制不好自己的行为,需要父母悉心、细心全面地照顾。比如:饮食方面,需要多餐,幼儿阶段还需要特别的进行细致加工;卫生方面,需要勤洗澡、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洗衣物;

睡觉方面,在孩子翻动时,要及时让孩子上厕所,在孩子踢被子后,防止着凉,要时不时地为孩子盖好被褥;安全方面,更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做好预防,防止孩子受到意外的伤害,在细节上考虑更要周全些。

再次是恒心。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日子组成的,每一日子都是生活的一个小片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做父母的不能今天有爱心、明天有耐心、后天有细心,还美其名说变着花样过生活,其实,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哟。事实上,我孩子一晃都快4岁了,慢慢开始喜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而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每天却慢慢变少了,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进一步却反相地将会越来越少了!上小学后,孩子将会更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上中学后,孩子或许还会有叛逆期;上大学后,孩子可能一年只能回来几次;大学毕业后,要是在远方工作,可能几年只能回来一次;当孩子有了孩子之后,做父母的或许只能接接电话、看看照片了。所以,其实恒心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孩子能呆在父母身边的日子是多么的难得与宝贵,为人父的我现在非常珍惜与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

最后需要一点狠心。特别是在培养、训练孩子品格与意志方面,非常有必要需要有一点狠心。父母缺乏狠心、无原则的妥协,对于孩子而言不亚于慢性毒品的危害。如果说孩子的啼哭是不舒服的表现的话,孩子的哭闹声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种纠结的折磨与煎熬,为人父母的都特别不愿意听到孩子的哭闹声,但是,在孩子无理取闹时,在有品行不端表现时,在意志薄弱之时,做父母的必须要有狠心,帮助孩子克服不足,塑造优良品质。毕竟,漫漫人生路,还得靠孩子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人生路上的坎坷,还得孩子自己去跨越。做父母的也都没有办法替孩子承担所有的苦与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孩子赚足亿万家财,不如狠点心来塑造孩子的优良品质,更受用一生,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终究会明白父母的苦心的。

为人父母的我经常给孩子说“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是不能不讲道理”。因为懂道理远比听话更重要,况且任何人的话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对的,并且,过于听话的孩子由于太迷信权威,就会泯灭孩子难得的创新思维。

努力让孩子保持住纯真的童心、奇妙的好奇心,长大后成为一个善良、勤奋、勇敢、敢于承担责任的男子汉,是我的企盼,也是我的努力方向。

为人父母的我要努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孩子的幸福,更是父母的幸福,还会收获双份的开心,何乐而不为?但我也深知要真正实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的不太容易。

篇11: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在这一个月里我面对了我们班几个孩子哭泣,他们的哭是不一样的有伤心的哭、有感动的哭、有委屈的哭、还有开心的哭。其实哭是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个方法,哭泣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虽然我站在孩子的身边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但是在这些哭中我却更加了解我的这群宝贝们。

伤心哭泣的是笑轩小朋友,那是在一次语言活动中,小朋友们争着到前面来表演儿歌,轮到笑轩了,他是信心十足上来的,他相信自己一定是最棒的。或者是儿歌记得太熟练了,宝宝以很快的速度念着,一下没有留神,宝宝念错了一个字,伙伴们哈哈大笑起来。笑轩回到位置上哇哇地伤心哭起来,我只好赶紧来到他身边安慰他,只听到宝宝一边抽噎,一边生气地说到:“有什么好笑的,我又不是不会,为什么要笑我呢?我不喜欢别人笑我。”呵呵,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宝宝自尊心可强了,他可不喜欢别人笑话自己。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别人笑自己,这是多么不礼貌的事情呢,这样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的.宝宝和大人是一样的,开心的笑和嘲笑他们可分得清楚呢。

感动的哭泣的是廖子琦宝宝,他在上个星期我们学习毕业诗时留下了眼泪,是诗歌里面的一句句温暖的话,一句句亲切的话让宝宝红了眼眶DD“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幼这里,玩具扔满地,还要发脾气。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脸上再也没有了泥,手帕、袜子自己洗……还懂得了很多道理。亲爱的老师,我从心里感谢您!”我轻轻地拉上孩子坐在我身边,问他为什么哭了,琦琦告诉我他很舍不得老师和伙伴,听完他的原因我的心里是暖烘烘的,但是又有酸酸的,因为孩子的感情那么直白和真切,也因为我没有想到他会说出这么动听的话语。也许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孩子不懂事,很多东西不明白,但是现在我们却应该了解情感这样东西孩子虽然说不出,却也和大人一样懂得留恋,他们会因为朝夕相处哭,也会因为离别而留眼泪,孩子的哭泣真让我们感动。

委屈哭泣的小贝贝,那是一天下午,我们看到三个孩子扭打在一起,其中一个就是贝贝,于是老师赶紧叫住了他们,并严厉地告诉他们不可以打架。过了一会我们看到贝贝坐在椅子上轻轻擦眼泪,于是我忍不住问他哭泣的原因了,贝贝小声告诉我他不是在打架,是在拉开那两个小朋友。哎,原来宝宝是我们错怪了孩子,让他觉得这么委屈了,于是我赶紧给宝宝道了歉,告诉他老师没有看清楚就批评你真不应该。再过了一会看看他,正开心的笑呢,还和另外两个小朋友说起了悄悄话。别看孩子小,可你错怪他就不行,他会委屈地哭泣呢。

篇12:关于教育中的实证与经验研究

一、究竟如何理解实证研究

在西方学术界,真正标榜自己所从事的是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的学者很少。 为何如此,这要从实证研究的源头实证主义(positivism)谈起。实证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孔德, 在19 世纪自然科学已经成为知识和文化领域主宰的氛围下,孔德提出了人类的智力与精神进入他所谓超越传统神学、形而上的实证阶段。 严格而言,孔德的实证论是一种关于社会知识的哲学主张,而不是方法。 他认为对社会研究只有追随自然科学的规范与路径,以对人类感官可感受的现象观察为出发点,才能获得确定性、具有预见性的知识。继孔德之后,奥地利的维也纳学派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立场,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一系列主张:所有合法的知识都源于经验,科学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辨别知识是否有意义就在于它是否具有经验意义上的可证实性。但凡不能通过经验证实的如终极的精神和价值,统统都被视为形而上学而应该予以拒斥。

无论是孔德的实证主义还是逻辑实证主义,从立场角度而言,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排斥传统形而上层面的思辨研究,而逻辑实证主义则不独于此,在强调基于经验事实、把一切知识都还原为统一的物理科学的同时,也把社会科学研究中始终无法撇除的价值乃至价值事实逐出了合法性知识范畴,如此激进主张难免遭人诟病。由是,在现实之中,西方极少有人甘愿冒领这个多少有些极端的标签,把自己的研究归为“实证”, 而更趋向于认同一种 “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说法。 当然,即使有人愿意认领,要做到也委实不易。 因为如果循名责实,在社会科学领域恐怕除了少数如行为主义研究以外,几乎大多研究都难以符合这种近乎苛刻的条件与要求。

也许是由于中西语境差异,我国学术界称自己为经验研究者少之又少,这大概就与质性研究者不愿用“定性”说法的情形相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误解为工作总结性质的浅表研究。 故而,我们学术界中素常意义上所言的实证,其实大都不严格,甚至其规范程度未必能及西方的经验研究。那么究竟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所有研究都起于经验,所不同之处在于对研究的预期和对经验的理解存在差异。严格的实证研究所推崇的是自然科学研究路向,它强调主体与客体间严格的二分,即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对象化关系,通过基于远距离观察(即价值与情感无涉的旁观者),以综合归纳的方式寻求共性特征,即现象意义上的共相或“是”。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立理论假设,并演绎推断出不同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以外在客观的经验事实来验证假设,进而揭示共相背后的机理也就是回答“何以为是”的问题。 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通则即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如同自然科学研究结论一样,它具有确定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和可预见性。研究过程与结论具有脱域性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因而结论不仅不受情境的限制,而且也与研究者的立场、情感和价值偏好无关。

二、关于经验研究一解

由此,不难发现,实证研究其实是一种非常苛刻的研究取向,它更多代表一种理想化的研究范式诉求和立场主张。 而在现实之中,鉴于研究者本身以及研究对象的错综复杂性,这种如同以物理学或生物学来研究社会的方式注定是臆想。即使存在某些共识性结论,它充其量也就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具有图像论一一对应的确定性。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秉持实证立场的人们也往往尽量回避实证说法,而给予更为弹性的提法———经验研究。 因此,经验研究实际上与实证研究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存在一种包容关系,即实证研究其实只是经验研究谱系中的一种极端取向。

经验研究的对立面是纯粹思辨, 与实证研究一样,它主张研究始于经验,但是,在此所谓的经验未必一定是外在的可观察到的事件和事实。 在我看来,诸如人们的主观感受、直觉、个体阅历、集体历史与文化体验、直接与间接经验等等,都不妨可以纳入经验的范畴。 进而言之,经验研究的观察方式可以是远距离的也可以是参与式的观察;它可以是带有因果推断的解释取向,也可以是带有意义理解的诠释取向;研究素材可以是带有客观化、可测量的数据,也可以是有意义的文本和符号; 它可以是量化也可以是质性的,甚至二者兼顾;经验研究未必苛求于推断性结论的结论证实,它可能是解释性研究,但也可以是探索性、描述性和诠释性的研究。

相较于排斥性的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可能也追求自然科学研究所推崇的理论简洁和精致、有指向通则的偏好,但也不拒绝基于各种各类外在与内在经验解读所形成的片段性认识,甚至它可不以建构理论或提供理论解释为目的。譬如现实中大量被误作实证研究的量化描述性分析和趋势性分析,就是典型的经验研究,这种看似无理论深度和品味的研究,其实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因为正是通过这种基于经验证据的归纳并形成的特征描述,我们才能够至少在现象意义上知其所是,从而生成理论问题,为何以为是的机制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现实中,众多非理论取向的经验研究往往是严格实证研究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是严格实证研究问题与理论生成之源。

除此之外,诸如带有诠释取向的民族志、口述史和叙事研究,偏重于编码、归纳和理论抽样的扎根理论研究,注重现实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关注效果比对的实验、准实验研究与循证研究,如此等等,也大致上可以把它们纳入广义上的经验研究范畴。后文将对此做进一步展开论述。

三、关于实证取向经验研究理解所存在的误区

鉴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人、事)的特殊性,以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来苛责和规范社会科学研究不过是一种奢望。 但是,无论在哪些领域,寻求确定性、稳定性与秩序性,以此来驾驭和控制周遭世界与环境变幻莫测的变化,这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知偏好。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如上,我并不认可现实中存在一种理想意义的实证研究, 故基于名实相副的原则,姑且称之为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便多少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这种堂吉诃德式骑士精神。 在此,尝试对该取向研究在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略加以辨析。

第一,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并不排斥理论思辨,相反,它是做好研究所必备的素养。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旨在通过经验证实的路径揭示现象背后的因果关联机制。 这种因果关联并非源自人的直观经验观察,而是研究者合乎理性与逻辑的主观推断。故而,所有实证取向经验研究的理论假设(变量关系)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概念抽象化到具体可操作化的演绎过程。由于研究起始的理论在先和过程中的理论渗透,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不得不求助于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学。 即使排斥它形而上的成分,但至少需要以之作为分析的工具。

第二,实证取向经验研究的“中立”与“客观”,大多时候不过是一种迷思。 通常而言,实证取向经验研究始于问题,求证过程来自观察,但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观察过程却往往与个人的价值、信念、信仰与立场判断存在关联。 即使在研究过程中,例如测量工具的设计也往往难逃价值污染。 调查过程中问项如何表述,采用负面还是正面语义,应答者对题项的理解与当下心境与心态,都难免影响结论的客观性。

第三, 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未必一定是定量研究。 可测量是实证取向的偏好所在,但这不意味着但凡定量就是实证,各种定量的描述性研究、趋势分析以及目前所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所关注的多为对现象的特征描述以及不同类项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建立因果关联的理论解释;同样,实证取向也未必一定就是定量研究,基于田野观察与实验设计,以定性证据对有关现象内因展开推理并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解释,我们也可以将其归为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

第四,目前广为盛行的循证研究,也未必是实证取向的研究。 循证的确关注经验证据,但是这里的证据更倾向于验证干预的效果而不是对内在机理的求证。 如传统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异研究, 它所关注的是干预手段不同所带来的效果检验,以干预是否有效与有用为目的,与实证取向的理论偏好迥然不同。前者意味着同样的效果可以通过不同手段来实现,这就如用筷子还是叉子用餐,而后者则执着于各种表象背后的统一归因。 现实之中,很多自称为实证性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如果没有关联到内在机理与机制的探究,是循证而非实证取向的研究。 但是,循证有益于实证取向的研究,可以为后者的内在机理探究提供索引与启发。

第五,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与诠释取向的质性研究并非存在对立关系。 传统上,实证与质性取向间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本体论与认识论意义上的分歧,譬如,究竟是否存在所谓的客观实在? 这种实在是结构化的还是建构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以求真为指向还是为了达致意义的理解? 在经过长期的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状态之后,如今人们逐渐超越了本体意义上的歧见,越来越趋向于认同在方法意义上各有取舍的共融。实证取向不再回避其所关注的事实本身的人为建构性,它在强调对人的外显行为以及集体事件观察的同时,也赋予其关于人的动机、意图、情感和价值乃至生命意义的理解,因此,诠释自然也是实证取向无可回避的选择;同样,质性研究虽青睐特定情境中一切都可视为“文本”的深描和意义解读,无心外在效度,但它也未必排斥实证工具如定量方法的使用,譬如在内容分析方法和扎根理论研究中对编码的统计分析和处理。甚而至于,它也不局限于研究的外在效度,而接纳不同情境差异中的研究结论的“家族相似性”。总之,至少在方法取向上,诠释也罢解释也好,并非水与火的关系,而是存在互补、互证甚至融合的可能性。如果非要执迷于一种本体论上的立场对峙,各自持守一端,则要么落入决定论的误区,要么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

四、倡导多种方法混合与共融的经验研究

为与传统的思辨和经验研究(即有关工作总结与体会性研究)划清界限,也是为了与西方研究话语以及范式接轨,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方法以及方法论热持续升温,方法似乎已经成为提升研究水平的不二法门。因为历来缺乏实证与量化传统,上世纪90 年代后我们在根本不同轨的时段,却将错就错地搭上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质性与量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的末班车。 于是,在量化研究不过还是一个稻草人的语境中, 质性研究在我国也一度成为告别传统的显学。 进入20 世纪之后,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式微、带有实用取向的循证研究开始抬头,尤其大数据分析风行的环境中,我们方才发现,西方学术界中始终占据主流的实证取向(特别是量化取向)经验研究历来就是我们的短板。 由是,倡导教育的实证研究又成为一种风尚。不同取向不同风尚纷纷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意无意之中难免相互贬抑,都希望表演独角戏。 针对这种乱局与倾向,结合上述分析,在此尝试提出如下认识。

首先,倡导教育研究要面向现实与实践,开展广义上的经验研究。 如此,我们不会再纠结于严格实证与非实证、定量与定性、宏大叙述与日常生活叙事、共时性与历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各种取向间的内在紧张,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赋予各种“证据”及其内涵理解以合法性,认清不同方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其次,教育研究需要重视方法,但是,方法与逻辑一样是作为研究者的素养,而不是探究未知的万能钥匙。 寄望于以方法及其规范,对日常教育现象甚至其中的一个片段的揭示或解读达到芝麻开门之功效,其实是方法(工具)至上主义的妄念。 须知:在方法与问题之间,永远是问题为王。而问题的生成、分解以及假设形成和演绎推断过程,却需要研究者具备必要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素养。 故而,以采用何种方法、取用和挖掘哪些素材,如何去审慎地求证,求证结果是否因为方法偏颇而存在局限性,这更多取决于研究者对现实的洞察力、问题意识与理论准备,方法本身不是做好研究的独门秘笈。

第三,方法有如十八般兵器,但拥有兵器却未必代表能够掌握十八般武艺。研究过程中究竟是采用定量还是定性,使用什么工具,取用什么材料作为证据,是各种数据、影像、田野观察记录、口述记录还是历史档案等等,这都取决于研究者基于研究问题和情境的心领神会,以及对不同方法的灵活取用。因此,围绕问题的研究并非是一种方法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需要实现不同方法的混合与共融。

第四,研究需要逻辑但更讲求证据,即在逻辑与事实之间,永远是事实为王。 然而,如何理解事实? 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现象与观察的事实, 其客观表象背后的内在机理却往往带有主观性。在教育研究中,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客观的,但它往往源于不同的主观意图与动机。 比如,辍学是两位学生共同的外在客观事实,但是,一个可能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一位却可能是因为班级中师生或同学关系。因此,研究如果不深入到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缺乏诠释的客观解释却极有可能与真实归因南辕北辙。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人及人的境遇的研究,抛开人所共同置身的场景及其历史与文化,研究者是否具备一种现实、本土和价值的关怀姑且不议,其所谓的客观结论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理论解释是否有深度,都很值得商榷。

总之,在如今一个越来越讲求方法特别是关注实证取向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方法本身不应是置于人的洞察力与创造力之上的樊篱与窠臼,而恰恰是被人们富有智慧与想象力掌控的策略与艺术。 执着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范式和立场之争,拘泥于刻板程序与规范工具主义取向,排斥各种方法间的互补性,并不会使得研究成果更可靠,更遑论它本应具有的生动、品味和厚重。这正如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所言:“一流的社会分析学家会避免僵化的程序,尽力发挥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想象力非常关键,不受方法与技巧的制约……,对一流的社会学家来说,方法与理论都不是独立的王国,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诚哉斯言!

摘要:带有自然科学化倾向的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概念,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并不广泛,反倒是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概念因为其变通、开放与包容性而更为流行。即使是实证取向的经验研究,我们对其日常理解也存在众多误区。鉴于教育研究问题以及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更倡导方法多元、混合与共融的经验研究。

篇13: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很多幼儿都有过说大话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本篇文章将介绍幼儿说大话的心理和一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上星期叔叔带我捉蚯蚓,在地上挖呀挖呀,挖出好多条,我还把它们放在脚上、手心儿里,可好玩了……”4岁的冬冬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讲他的“壮举”。站在一旁的妈妈禁不住皱了皱眉头,因为冬冬的讲述的确夸大其词。其实,不少幼儿都有过“吹牛”的经历,而且他们通常都说得理直气壮。

孩子为什么会有说大话的行为?

1、听话“断章取义”

三四岁孩子的专注时间有限,“听话”也有所侧重。其注意力全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面,忽略了妈妈提的条件。同时,要求孩子听一遍,就能把妈妈说过的话全部、清楚地记下来,的确比较困难。由于这个记忆上的“失误”,孩子在回忆妈妈说过的话时,便会用自己希望的样子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说出来的话自然就难免有“吹牛”的成分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听话”的丢三落四状况会有所改变,理解力也会提高。

2、谁都不如我

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表扬和赞美的声音,久而久之他就确信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了表示自己的“强大”,往往以炫耀和吹嘘使自己表面占上风,以获得心理平衡。也有的幼儿,自尊心强,好胜心切,把话说得大大的,以压倒对方来维护自尊。另外,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的“壮举”时,也会夸大其词。

3、想象惹的“祸”

孩子富于幻想,天马行空。但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不强,经常将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说出一些“大话”,比如想象着自己在海洋馆里穿上潜水员的衣服,和大鲨鱼比赛游泳。这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听到孩子说大话怎么办?

当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夸夸其谈、盲目自大就会成为不自觉的行为,而孩子的虚荣心也会越来越强。下面这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少说大话。

1、还孩子一个真相

一旦孩子的话与妈妈的“原版”相比走了样儿,妈妈一定要还事情一个本来面目。否则,孩子很容易将自己曲解的内容和想当然的成分信以为真。

2、强化自己的说法

妈妈讲话时母子一定要对视,语速要慢,确认孩子听明白了。另外,不妨多说两遍,指望这么小的孩子听一遍就能记住是不可能的。

3、争强好胜与实事求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要恰如其分,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父母不妨对孩子的争强好胜给予肯定,但也要策略地告诉他们:争强好胜不能夸大其词。使之明白:实事求是不丢面子,言过其实才是不受欢迎的。同时,恰当引导孩子的好胜心,多鼓励。

4、孩子也要换位思考

当听到孩子夸耀自己、贬低同伴时,父母应悄悄提醒他:“如果小朋友这么对待你,你心里怎么想,是不是很不舒服?”启发他将心比心、设想一下他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感受。让他意识到,处处占上风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嫌弃,最后就没有朋友了。然后,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当他下一次想吹嘘自己有多棒时,就先来告诉爸爸和妈妈吧,“我们愿意做你的听众。”这不但能抑制孩子吹牛,还能帮他学会尊重别人、为他人着想。

5、利用“大话”激励孩子

孩子的“大话”,有助于父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趁机引导他们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想象和期望的。告诉孩子,有愿望是好事,我们要从零开始,好好学本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比如,要想在海洋馆潜水,就得先学会游泳,且要坚持不懈。学潜水是第二步。

6、多带孩子去“开眼”

经常带孩子实地学习,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有了这个基础,即便孩子的思维信马由缰,其想象也能远离不切实际的“吹牛”。

篇14:育儿教育经验

虽然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很小,但是家长也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不是像我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做父母的要多理解孩子,然后再充当军师,给他们一点意见和建议。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这点非常的重要,我跟好好爸爸约定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要好好说一次“我爱你”。一般你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爸爸妈妈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孩子还不懂怎么去表达,这样做可以有效的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到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一个夸孩子的习惯,比如说他在学校表现很好或者好好吃饭,都会夸一下他。所以,家长要多夸夸自己的孩子,但是一定不要滥用表扬。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虽然孩子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已经有自己的自尊心了,经常批评孩子会很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心平气的教育他,告诉他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

篇15: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关于萌萌提到的育儿知识书,马东老师这样说的:“书本上是所有人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统计出来的更好的经验。”因此,育儿知识书是大数据下的经验总结,经过科学认证的,存在一定的客观根据的。

虽说父母意见带着一己之见,有些疑问,但萌萌的科学育儿就那么的肯定吗?育儿知识书大部分都是对已知的答案的汇总,而未确定以前的症状判断完全依靠数据就能笃定下定论吗?这倒也未必。

辩论中,蔡康永老师说的一句话很中肯:“这件事凭书上教的知识就这么放心,最后证明了他们是对的,万一是错的呢?那么孩子就已经………”

引起发烧这件事有许多原因,幼儿急疹只是其中一种。萌萌第一次当妈妈,也就是说幼儿急疹也是第一次遇到,而她又不是医生,所有的判断都充满着疑惑和不确定。只是最后事实出来了才得以定心并肯定的说“这是幼儿急疹,可自行护理。”

如果事实证明不是幼儿急疹呢?那是不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呢?发烧不可怕,高温惊厥以及并发症才是可怕的。

传统育儿知识自己累积,科学育儿知识从书籍吸取,而根据大数据书籍内容,我们可以做基本的疾病判断,却不能做疾病诊断。

疾病诊断是医生做的,没有一个普通人能在没有任何仪器和医疗知识的情况下,能如此笃定的作出幼儿疾病的诊断。

而萌萌的孩子或许有幼儿急疹的症状,但是当下40度高温不下,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妈妈能诊断治疗的事了,而奶奶和姥姥的传统经验又用不上,她们感到紧张和慌乱是正常的。求助于医生,这是她们当下解除疑惑和不安的可行方法,也是她们正确找寻帮忙的途径,即便医生最后还是确诊为幼儿急疹,但在接下来的照顾工作中,大家就都能处之泰然了。

因此,在事实根据前,并没有哪一种育儿意见更胜一筹,上一辈老人的意见不似那么不可取,萌萌妈妈的判断也不似那么笃定。

总结的话:

年轻一辈的科学育儿知识是我们育儿的参考书,但不是说明书。传统一辈的育儿经验是我们生活经验的珍藏,却不一定就是经典。

就萌萌这件事来看,根据书籍的大方向有了判断可以帮助了解病情,婆婆和妈妈两位老人家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也许她们也相信育儿书籍的观点,但是面对孙子的生命考验,她们对高烧不退有了疑惑,有了担忧,才会更加紧张和不安。

或许在生命面前,我们没必要太坚持己见,有时候互相理解,互相妥协会更好。哪怕最后去医院证明了孩子是幼儿急疹没太大事情,也只是浪费一点时间和医疗费,反而更能让彼此安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科学育儿知识做出预估判断,再反复观察孩子的反应变化,选择适当的应对措施。

但是家人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沟通。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逆转的!!

所有的争执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但是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更是我们能给孩子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作者:森滴妈咪

篇16: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育儿经验

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首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世后, 最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孩子最先了解的人就是父母。第一个给他玩具、逗他嬉戏的是父母;扶他学步、教他学语的也是父母。初生的孩子大脑里一片空白, 是在父母的抚育关怀和直接教育中学习。因此,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孩子脑中形成了最深的印象。孩子掌握初步的知识、智力的早期发展、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形成, 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

其次, 父母教育的很多条件是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无法相比的。一是时间长。孩子从出生就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从0—3岁, 孩子只接受家长的教育 (少数上托儿所的孩子除外) , 即使孩子到3岁以后, 上了幼儿园, 也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在这么长的时间内, 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 那么, 教育效果肯定是非常显著的。二是教育手段丰富多样。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不是上课, 而是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家庭游戏、外出活动、平常交谈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丰富多样, 是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手段无法相比的。三是最能因材施教。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 是老师面向一批学生的教育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 老师们难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但是,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却是完全的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方式。只要家长对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真正地了解, 又有适当的教育方法, 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 我们强调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并不意味着降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可以让孩子学到系统、全面的知识, 发展孩子各种能力, 使孩子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是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家长既要重视家庭教育, 又要配合好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育, 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进行游戏, 寓教于乐

l.做游戏的有心人。

每做一个游戏, 要有一定的目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 在别人看来, 是家长和孩子在其乐融融地玩, 在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也是沉醉在游戏之中, 其乐无穷, 不知道做某个游戏可以学到什么。而父母心里应清楚做游戏的目的, 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例如, 教孩子倒数10—1。我运用了“火箭发射”这个游戏。在孩子已能牢靠而又熟练地顺数1—50的基础上, 针对孩子对电视新闻中播放的火箭发射比较感兴趣的情况, 我提出要与孩子做火箭发射的游戏。孩子当然非常高兴。于是, 我们一起动手用积木制作“火箭”, 准备“发射”。在“发射”前, 我给孩子讲了火箭的作用, 火箭发射的程序。火箭发射前要倒数10。所以我要孩子在“火箭”“发射”前, 也要倒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要求孩子先倒数5—1, 孩子很乐意, 并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 我逐渐将倒数的数增加至10—1。孩子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 以至于在不到4岁时就能倒数20—1了。

2. 做游戏的协调者。

孩子爱做游戏。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戏就能做得到。因为有的游戏用现成的玩具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为孩子另外准备一些游戏用的材料。这些材料除可以购买外, 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游戏, 如凳子、椅子、被子、锅碗瓢盆等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游戏, 就是孩子在两岁左右, 一次逛街回来, 他非要做“卖鳝鱼”的游戏。而且还要给他准备纸条 (当鳝鱼) 、钉子、两根小板凳、小盆、小刀 (玩具塑料刀) 。准备完后, 他就真的卖起鳝鱼来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 用小刀划钉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纸条 (鳝鱼) , 凳子下面的小盆用来装划好的鳝鱼。孩子做得很投入, 津津有味, 持续时间不下半个小时。显然, 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 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后, 孩子几乎每次外出活动回来, 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关他见过的感兴趣的游戏, 家长自然就是一阵忙碌。但可喜的是, 孩子专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 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这对于他以后专注于正规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3. 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

一般来讲, 孩子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重复多次, 比如搭积木 (可拆装的积木) , 可以由简单搭到非常复杂, 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搭, 到自己独立搭, 而且搭出家长都难以想象的形状来。但是, 有时孩子也对某种游戏很快产生厌倦。这样, 就需要家长变换游戏的方式, 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进行。就是同一种类的游戏, 也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识字游戏, 就有讲故事、学识字, 卡片法识字 (卡片上有字, 还有人、物、花鸟的图画) , 生活中识字 (将字与生活中的实物对照) 等等形式。

4. 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

家长怀着饱满的情绪,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泼有趣的游戏。孩子对游戏有兴趣, 教育效果才会好。为了让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 家长应多说说鼓励的话。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 兴致就会更高, 头脑会更灵活。家长的鼓励, 还能培养孩子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自信, 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三、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习惯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模仿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看见小朋友做什么, 自己也要去做, 看见别人有什么, 自己也想要。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建立良好的习惯;同时, 成人所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行为小节, 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不良习惯。因此,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也在育人。例如, 家长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幼儿就会无意识中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品质时, 家里成员之间应互敬互爱, 使幼儿在互相关心和谐氛围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家长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有孩子在家尽量少看电视;等等。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要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 需要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共同努力。本文只就家庭教育方面, 谈了一些肤浅的看法,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欢迎广大同行指正。

摘要:对于入学前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究竟持什么样的观念,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呢?一是要认识到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首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 父母教育的很多条件是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无法相比的。二是进行游戏, 寓教于乐。包括做游戏的有心人;做游戏的协调者;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三是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上一篇:会务工作方案下一篇:韦伯合理化理论的科学史语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