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2024-05-04

《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通用16篇)

篇1:《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我分别用了三个小活动:学生讨论、学生演示、学生操作来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测量热水温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一、请学生上台演示水温的测量时,不管学生做的对还是错,不能一上来就让其他学生指出他的错误之处,首先要做的是表扬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欠缺,实验要求或许是老师讲的不到位,在记录数据的时候,有些小组热水的温度不下降反而还上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秩序。

三、上课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语有事过于生硬。

成功之处在于: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在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配有相应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三、整个课堂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规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试验计划—实验和观察—搜集整理信息—解释交流。

篇2:《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第一,科学书中的`活动一,“先将左、右手食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水中。”编者是想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从而引入使用温度计。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三杯水的温差,要调整好,温差小了,根本感觉不到其中的微妙处。(常温下的水在20度左右。)温差大了,热水的温度就会相对高一些,但又不能太高,不然会烫伤学生。如果有条件,我想让冷水温度再冷一些,甚至可以先把冷水冷藏一下,这样三杯水的温差比较大,学生会更容易感觉到冷热不同。其次,课本安排将两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课前,我进行了多次实验,感觉到分先后放入温水,其效果更加明显。

第二,在预测一杯热水降温的规律时,需要学生讨论,猜测可能是哪种情况,并要求说出理由。由于学生小的原因说不出理由,这一环节并没有让学生汇报说出理由,只是给学生的预测做了统计。

第三,在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时间是由各小组自己掌控的,我觉得既然是让学生去做实验,就应该完全放手。实验前说我提出要求,当液柱到达一定高度,不再升高时,开始计时,同时要把当时的。温度记在“0”分钟表格下。当然学生可能把握不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但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如果由教师统一把握,各小组领热水有先后,即使是同一热水瓶中倒出来的,也不会完全一致。课本上安排拿到热水后,立刻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就意味着记时开始,各小组液柱上升的快慢都不一样,那怎么统一计时呢?

篇3: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湿度能使冷热加剧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同样,在寒冷的冬季,湿度会使人感觉更冷。由于南方湿度比北方大,所以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人会感觉特别冷。

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绝对湿度,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或压强)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多少。在某一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蒸气的多少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气体叫饱和气。另一种方式是相对湿度,用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气的密度(或压强)的百分数比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里水蒸气离饱和状态的远近程度。相对湿度越大,空气里的水蒸气就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中可供水蒸气分子填充的“空位”就越少,蒸发也就越慢。湿度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是由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的。

天气炎热时,人体为了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就要不断地向体外散发热量,它主要是通过汗腺向体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发吸收热量,将热量带走。汗液的分子从汗液表面跑出来成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处在一个空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这些水蒸汽分子就会滞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保温层”。“保温层”中水蒸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大),结果汗水蒸发速度越来越慢,使人感到闷热。有人测定,气温是17.8℃、相对湿度为100%时,人体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28.6℃、相对湿度为20%时是相同的。

而在冬天,温度相同时,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南方湿度大,因为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吸走身体表面的热量越多,所以人会感觉阴冷潮湿,非常不舒服。我们知道水的比热比其他物质大得多,同样体积的水和其他的物质,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所以当冬天环境中的水多时,水为了保持和环境一样的温度,它吸收的热量自然比其他环境中的物质吸收热量多,所以会感觉更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气温下阴雨天比晴天更冷。潮湿空气的热传导性比干燥空气大得多,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高特别是下雨时,我们身上的热量散失快,就会感觉更冷。

冷热与风速有关

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我们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所示温度并未下降。夏天我们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人的冷热感觉除了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外,风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人们在刮风的天气里如果坐在敞篷汽车上时,似乎感觉到更冷一些,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一般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在大量医学气象科学试验中,人们找到了风速大小和人的冷热感觉的关系:如果气温为lO℃,3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5℃;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0℃。如果气温为1.1℃,2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2.8℃;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会降到15.5℃。根据实验,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冷热与体质、年龄、肤色、情绪都有关

人的“体感温度”还会因肤色、年龄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异。若从生理结构上考虑,如果一个人的皮下毛细血管的循环能力较好,那么他的皮表温度就较高,则他所感觉到的外界温度也应该较高,冬天也不至于感觉过于寒冷。

肤色深的人由于皮肤含色素深,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的入侵,因此其耐高温的能力较强,在夏天“体感温度”就比肤色浅的人低。而老年人往往在夏天时感觉更热,冬天时感觉更冷,所以也更容易在极端天气中受伤或者发生危险。

除此之外,植物神经系统也对冷热感有重大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是人体的应急反应系统,关键时刻影响重大。如受到惊吓、精神紧张,交感神经会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肠胃蠕动变慢、出冷汗等,体温一般正常或略有上升,人会觉得热。而悲伤、压抑等情绪令副交感神经紧张,这时候人体温一般正常但会觉得冷。

【责任编辑】蒲晖

篇4:冷热与温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冷和热》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连续测量了解热水变凉的规律。本课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有多高》,认识了温度,学会用寒暑表测量气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热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冷热与温度有一定的了解,能读写摄氏温度,对温度计有一定了解,能用寒暑表测气温。学生知道热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凉,大部分学生认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均匀下降。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5、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五、教学准备:

温度计,分别装有冷水、热水、温水的烧杯,空烧杯,系有线绳的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实验记录单,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三杯水,请同学们用手在烧杯的外壁摸一摸,感觉一下这3杯水有什么不同?(○1杯是热水,○2杯是温水,○3杯是冷水)。

2、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板书:冷热

温度)

3、研讨:关于温度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你能写出来吗?冬天里的气温一般有多少摄氏度?能写出来吗?老师写几

个温度,你们能读出来吗?(板书:摄氏度 ℃

温度写法,如: 23℃-5℃)

4、小结:物体有冷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冷热与温度》。(板书补充完整课题:与)

(二)、认识温度计

1、研讨:刚才同学们用手摸出了3杯水的冷热,你们能准确的摸出这3杯水的温度吗?(不能)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3杯水的准确温度呢?(用温度计测量)

2、观察:(出示温度计)老师这里有一支温度计,你们仔细的观察过温度计吗?知道它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吗?(板书:构造)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支温度计,请各组同学仔细观察温度计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3、学生汇报

4、小结:(课件出示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液泡、液柱、刻度)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红水温度计,它是由玻璃管、液泡、液柱、刻度四部分组成的。

(三)、掌握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

1、谈话:现在同学们认识了温度计,那你们想知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吗?

2、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课件出示,教师同步讲解与演示)

(1)它是易碎品,轻拿轻放;

(2)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手肘支撑在桌面;

(3)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4)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并且液泡不能离开水面;

(5)使用后将温度计用抹布擦拭干净,放回原位。

3、巩固:

(1)、看看下面几种方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说出错误的原因。(课件出示)

(2)、看看谁能准确的读出温度。(课件出示)(重点引导正确读出零下温度)

4、小结:温度计的读法:读零上温度时从0度开始向上读,先查大格再查小格,然后正确读出温度;读零下温度时从0度开始向下读,先查大格再查小格,然后正确读出温度。

5、练习:读写零下温度:-12℃

-25℃

6、实验:现在同学们想不想测量一下这3杯水的温度呢?那就请各组的每名同学正确使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各组组长要认真负责,开始测量。

7、学生汇报(教师用白板记录学生的测量结果)

(四)、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

1、谈话:刚才我们测量了热水的温度,如果这杯热水长时间放置在教室内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温度降低)

2、研讨:大家想一想,一杯热水由热变凉,它的温度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呢?(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几种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小组研讨一下你们认为可能是其中的哪一种?

3、汇报:(根据学生选择的规律,教师白板板书)

4、研讨: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你想怎样做这个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教师及时引导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6、教师讲解实验方法:(课件出示)为了实验成功,请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讲解和演示)

(1)、像老师这样组装实验装置:把烧杯放到铁架台上,再倒入大半杯热水,把温度计的线绳挂在支架上,把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底和内壁,整个的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水面。

(2)每隔3分钟由各组组长仔细观察并读出水温,记录员同学在实验记录单上做好水温记录,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温的变化过程。计时要听老师统一指挥。

(3)、在两次观察并记录水温的中间过程中,记录员还要计算相邻两次的水温差,并做好记录。

(4)实验结束后,全组同学认真分析实验中相邻两次的水温差,总结热水由热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5)水很热不要烫伤自己

7、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总结热水由热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8、研讨:为什么热水由热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9、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温度下降的也快;当水温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

减慢了,温度下降也慢了;直到水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等时,水温不在下降。

(五)、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冷热与温度》,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与技能?

2、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3、总结:关于物体的冷热与温度变化它有着许多的科学奥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连续学习有关热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摄氏度

℃ 23℃冷热与温度

温度计:构造

使用方法

九、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报告单

十、教学反思:

篇5:《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篇6:《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侧重生活,既要讲清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机制,又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又能激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的逻辑性比较强,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透彻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

在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时,边画图,边讲授,边提问,将整个思维过程在画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图画完了,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过程也直观的展现出来了。注重地理思维的活化、转移。

学生理解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后,联系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秋冬季节,雾、霜、露为什么只发生在无风少云的夜晚?学生在调动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自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结合教材给出的实验活动,在网上下载了这个实验视频,学生观看时,其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回到课堂,参与教学过程。原理讲完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得出“凸高凹低”的气压判断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简易示意图。并在图上分析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或者学生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而且贯彻了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大气的水平运动侧重于在气压图上做出风向,并予以判断。这样即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提高了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学生畏惧地理的心理。

篇7:医患的温度与医学的冷热

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高考“状元”中,无一人选择医学专业。而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断表示,说这个行业有多苦多委屈,来佐证行业的困境。与此同时,广东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50.3%的受访者却表示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位列“最期待”职业榜首。当然,各個医学专业的分数依然居高不下。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很多省份的分数线都是第一。由此可见,仅仅因为“状元”冷落医学就说医学遇冷属于严重的证据不足。

在这个背景下, “超七成医生不愿子女学医”,更大意义上是一种职业吐槽。就像教师不愿子女任教,记者不愿子女做传媒一样,是父辈对自身职业深度体味后的一声叹息。每个职业都有职业声望的光环,也自然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与阴暗。一方面公考在不断升温,一方面朋友圈热传——我为什么从中央部委辞职。正应了那句古话: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不愿意子承父业,也有人更愿意将自己家族在某个行业的优势和资源进行代际传递。这也是从前乡村的医教世家倍有声望的原因。

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日前表示,医学的冷热表象是医患的紧张,但深层次看来,却是医生社会地位的直降。早年的医巫同源,承天而来,医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让他们自然具备了内在的自律与外在的庄严。正如父母不肯在孩子面前作恶,老师不肯在学生面前折腰,医生自然不肯蝇营狗苟。但当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是一个“职业”、一个生计的时候,当他们苦读8年临床依然挂号费几元的时候,他与患者,自然不能维持从前“高大上”的关系。就像孔乙己在失去了国家层面对知识分子的禄米贴补,自然只能和短帮朋友混迹酒馆,斯文扫地。

前不久某地破获的买卖器官团伙案,抓获的医生护士们交代,他们每进行一台移植手术,都可以得到至少1万元报酬,约等于他们一个月的收入,约等于二三线城市一个平方的房价。在高薪养廉的语境下,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医生若依然要依靠药方和高价器械维持体面的话,医患的温度不可能上升,医生的职业声望也依然会徘徊在低谷。暴力袭医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只会烧不尽、吹又生。

有媒体报道,深圳推进“去行政化改革”,打破编制限制的医生,个别人能拿到200万年薪。而在我们身边的齐鲁医院,知名专家的挂号费已经高达200元,依然一号难求。但由此带来的就诊环境的改善和对专业的推崇,却对医患关系进行了正向调整。

在发达国家,医生一直是中产阶层的高薪者,他们对于社会正向的稳定功不可没。钟南山院士曾经透露,在广州市三甲医院,医生2013年账面收入是46012元,实际收入达到19万元多。这个收入虽然“比广东的公务员、普通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高”,但跟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所以说,拉高医生的职业声望,依赖于医生的收入的继续增长。即便把医生依然视为普通劳动者,也依然要从物质上保证劳动者的尊严。

医生的吐槽,是一种社会情绪,表达了他们心理与现实的多层需求。纾解一个行业的焦虑,会治愈整个社会的痼疾。

篇8: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学理论反思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结论一: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篇9:《温度和温度计》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篇10: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以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或经验)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以及温度的单位和简写。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2号杯和3号杯的水温是一样的,但学生难以辨别),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这也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四个学生为一组发一个温度计,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由于三年级的学生事先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学生很难归纳和发现出来。于是我让学生用手心握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体验温度计里的液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学生很快发现,玻璃泡内的红色液体在缓慢上升,学生都感到很神奇。由此,引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接下来,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教学生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在这里,零上的温度的读和写都比较简单,我先出示一些温度让学生读和写,再用ppt出示一些温度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读和写的行列中来,并且可以互相纠正错误。紧接着,出示零下温度的读和写的方法,并让学生跟着屏幕上的数字读写,然后用ppt出示几个零下温度,再同桌互相读和写。这样练习下来,每个学生基本都学会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也为接下来的认读温度计模型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认读温度计模型时,我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及零度来指导认读。并提醒,零一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学生结合模型来观察和理解,比较形象和直观,也较容易理解。

本课的难点就是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我设计为找三个学生上台认读我手中的温度计。分别让他们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出读数,从而得出三个不同的答案,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同时用ppt出示这三种读数方法,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加深印象。

最后作为拓展和运用,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体温计,并简要介绍了它的读数方法。整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我的教学环节也很紧凑、连贯地完成了。

由于课前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份记录单,这样学生们边学边记录和练习读写温度,可以说参与度非常地广,学生的注意力也都很集中,学起来也感觉很快乐,我觉得我的目标达到了。

篇11:温度游戏,冷热跳跃好气色

许多女孩都深受肌肤黯沉的困扰,这里我们先来听听月月和Judy的对话吧!

月月:我的肤色偏黑。现在又开始出现褐斑,而且总不见好。我该怎么办呢?

Judy:黯淡的肤色通常来自于层出不穷的小斑点。在正常情况下,皮肤产生的适量黑色素颗粒可随着新陈代谢而消除,不会影响我们的肤色。然而,在内、外界诱因作用下,肌肤往往会产生过量的黑色素颗粒,进而形成色斑,从而导致肤色黯淡、不均匀。

小周:我的皮肤虽然没有斑点。但肤色看上去苍白且没有光泽,请问我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Judy:想要获得健康、白皙的肤色,其基础是保证表皮下为皮肤提供养分的激循环畅通。疲劳与压力会减慢血液流速,限制红血球细胞的数量,皮肤也就相应地显得苍白。因此,为了获得健康、光泽的皮肤,必须重建表皮良好的微循环。

海子:我的肤色偏黄。即使上过粉底还是显得黯沉。请问应怎样提亮肤色呢?

Judy:黯淡无光的偏黄色肌肤,除了遗传原因以及本身肤质偏油性外,常常是由于表皮角质层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才导致如此结果的。

海子:哇!原来。保养温度也大学问哦!

如果你遇到以上问题也不必着急,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很有价值的保养方法一“温冷交替美容法”。在做护肤功课时,温度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其实,它在整个护肤过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热敷升温。促进循环!

要点:按摩+蒸脸

跟着做:

Step1、将卸妆乳点在脸上。

卸妆乳点在额头、两颊、下巴等处,按摩时推匀至全脸。

Step2、由内而外开始按摩。

从鼻翼到两颊、眉心到额头、下巴到耳朵下方以画圆方式推开。

Step3、冲洗卸妆乳。

用大量的水冲洗干净卸妆乳,不要用擦的方式抹干,过分磨擦会给肌肤带来负担。

Step4、毛巾浸入温水中。

以40℃比手温略高的温水完全浸湿毛巾,并且扭干水分。

Step5、毛巾覆盖全脸30秒。

靠温度再次加强血液循环与淋巴排毒。

冰凉肌肤,准备开胃!

要点:冰冰化妆水

跟着做:

Sfep1、从冰箱里拿出化妆水。

化妆水本身就比较清凉,放置冰箱降温后镇静肌肤的效果会更佳。

Step2、用化妆水浸透化妆棉。

把化妆棉拉紧,以充分吸收化妆水。

Sfep3、用手轻轻拍打。

不要用拖拉的方式一搽而过,用手轻轻拍打可增强肌肤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能力。

Step4、用化妆棉湿敷3分钟。

在毛孔较大处用蘸过化妆水的化妆棉加强湿敷3分钟,以加强肌肤的收缩与镇定。

Step5、手背轻压以帮助吸收。

甩手背轻轻拍打,让肌肤吸收得更均匀、更彻底。

温度回升,镇住营养!

要点:暖暖乳液

跟着做:

Step1、用手掌心温热乳液。

手掌包裹乳液,默念5秒钟,待温度微升后再涂到脸上。

Step2、顺着肌肤纹理推到全脸。

此时不必再按摩,顺着肌肤纹理由内而外推匀即可。

sfep3、利用手温包覆全脸。

这样可以让肌肤整体温度提升,加速对保养品的吸收。

Step4、脸干时再敷。

篇12:《温度》教学反思

1、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借助相反动作游戏作为课前调控的奠基点,突出生活中有许多相反的量。从同学们喜欢的旅游作为突破口,把他们带进天气预报的视频中,从而进入《温度》的教学。

2、抽象知识直观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所以在本课的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时,我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拨温度。

①拨+5℃、+10℃、+15℃等零上温度,学生从温度计的显示中会发现,温度的数字越大,指针越高。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

②、拨-2℃、-5℃、-15℃、-20℃等零下温度,学生会发现: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指针越往下,温度反而越低。

在师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0分界点。借助了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高低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为学生搭好一层阶梯,把数学知识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并非常透彻地给予学生认识和使用温度计的机会,使难点迎刃而解。

3、巩固练习的灵活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要使小学生由懂到会,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组织练习,提高练习效益,减少学生练习的无效或低效劳动。

我首先让学生体验温度在生活中应用,为他们介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沸水的温度100℃;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夏天热时,空调会调到26℃达到环保、省电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接着排列各城市的温度,突出城市的位置与气温的联系,丰富课外知识的延伸;最后以分类站位、动作比较温度大小的游戏活跃课堂的气氛,把整节数学课推向了高潮。

篇13:《温度》教学反思

其一,第一课《温度与温度计》安排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用手指感知水的冷热,引出“要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使用温度计”。第二部分从认识温度计到了解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最后以温度计读数时的正确姿势来结束。这一课因为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不多,时间上显得比较充裕。可是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第二课的.内容安排包括认识各种不同用途和样式的温度计、学习测量水温的办一个法、实际操作学习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和热水瓶里的热水的温度、连续测量上述四种水在10分钟内水温的变化。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上节课的一项教学关于温度计的度数如何读取的内容。这样看来,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有些多。另外,从内容衔接上来说,我也觉得应该是从认识温度计的种类和学习定实际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放在一课,而要将连续测量四杯水的温度和关于温度和热量的知识放在第二课才比较合理,时间上也避免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其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分析,这些假设合理吗?”,教材的本意一定是想让学生认识到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壁上产生的小水珠与里面的冰块有关系,这样才好引出下面的对比试验“拿两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装上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也会出现小水珠”。很显然,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不可能形成小水珠。加满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上也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却有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关系。

这本来没问题,问题就出在了前面的那两个问句,学生们可以想起很多产生小水珠的情况,比方说浴室的墙上、烧饭的锅盖上,都和冰没多大关系!一味的引导学生认为,小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总觉得有些牵强,也容易误导了学生。还有“水蒸气”在上个学期《水》这课中和学生简单交代了一下,让学生知道水的气体状态是水蒸气而已,学生对水蒸气根本没什么概念,所以在这一课想让学生做出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有关系,确实有些困难啦!更何况还要回答出“水蒸气从哪里来?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真的有些难为学生了。第六课《水和水蒸气》一课又从水的蒸发说起,总显得有些倒了,倒不如把第六课《水和水蒸气》放到第五课的前面更合理一些。

所以个人以为,本单元比较合理一些的安排应该是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第二课《连续测量水的温度》,第六课《水和水蒸气》,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第七课《水的三态变化》。

篇14: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温度与温度计》是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能读和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并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

教具准备:实验室温度计25支、毛巾25条、红墨水1瓶、细塑料管若干、青霉素瓶50只、烧杯3只、热水瓶3只、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魔术激趣 巧设悬念 教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接着出示一个装置,教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教师换左手捏着小药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几个学生回答后,师述:同学们有各自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待新课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图片导入 实验感知 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

1.由二张图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引出温度概念。媒体出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课件)

2.出示三杯水,一学生上台演示,让学生感受到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基础上,提出有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课件)

三.引导观察 认识结构

出示实验室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1.两人一组进行观察。媒体出示:仔细观察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进行讲解,了解温度计的结构。教师要着重讲清:

(1)温度计上“C”的意义:表示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同时板书。

(2)刻度的由来及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小刻度所表示的摄氏度数。

教师要点及温度计是由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知识点及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四.课件模拟 学会读写

教师出示课件模拟温度计(FLASH)

1.根据指示刻度读数、写数。据课件模型中的显示提问学生。教师适时板书。2.展示学生信息掌握、反馈(请几个学生板演)。3.纠正、巩固学生的反馈信息。五.了解种类 正确使用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然后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导入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读一读当前手中温度计刻度读数。2.学生交流读数情况

3.教师质疑并一起回顾学生的使用情况。(课件)4.提出使用规范。(课件)

5.再读手中温度计读数,同桌检查是否符合使用规范。六. 适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学生完成作业。

2.反馈,对于第三题要借助课件再次点拨。七.总结揭秘 拓展延伸 1.总结。

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同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2.揭开魔术奥秘。

①师问:为什么老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

②抽二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

③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④师述: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拓展:课外做一个简易温度计(教师按小组分发材料)。

教学反思: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篇15: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角度与温度

一、关注教学细节。找准反思的角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教学反思中的问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不知道教学反思是什么,反思什么,属于糊涂型反思;另一类教学反思是讲课改大道理的,属于唱高调型反思。这两类教学反思既达不到诊断教学的目的,又无法给别人提供教学参考,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选择恰当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最为重要的前提。而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细节,则就成为找准教学反思“角度”的关键所在。下面以“三角形特性”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寻找教学反思的角度。

[教学案例]

A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如果小棒的长是4 cm、5 cm、9 cm,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不假思索地说)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如下图)

生2:我觉得能围成,(边说边用手势比画)每个角是180°,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就是扁一点。(边说边比画)

师:(指着课件上的图,赶紧说明)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怎么行呢?

生:(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B老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因为4+6=10 cm,10 cm等于10 cm,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生2说的有道理吗?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还有不少学生)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有一些学生开始动手用小棒摆了起来)

生1:能围成。(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一部分学生赶紧说)不能。

师:所以,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还是B老师,抑或是C老师,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三角形,归纳出数学规律,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3位老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一类是圆柱形的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无论是哪一类小棒,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还有一定的“厚度”。当发生“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问题就会出现了,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有人不能。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却摆成了。

二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情况下的三角形,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思维定式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

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具体可见下图。

图1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即如果我们使用了小棒内侧的线段时,所有参与搭建的小棒,都以内侧所在面上的线段端点为连接点,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图2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当出现特殊情况“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这样一来,当“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有一些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认为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想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3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不是真正地了解学生,不知道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状态,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这样一来,教学中一旦操作起来,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为此,课前,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主要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对小棒这一类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思考,总认为这些常用的学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忽视了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小细节的解读,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具,全面了解教、学具的特点,有效地整合教、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教、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往往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通过模仿等活动,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很难达成预设操作效果。因而,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代,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针对性强,效率高,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它,而应冷静地分析,迅速地找出原因,快速地构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提升。切不可盲目或草草地打发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注课堂“小棒”之类教学细节,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更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教师要经常从类似“摆小棒”的教学细节中观察、思考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符合儿童学习实际,越来越符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得到提升。

二、落实人文关怀,呈现反思的温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材、教学过程上,容易忽视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一些现象抱怨多于思考,责备多于策略。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不仅只是数学知识学习,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育人,离开了育人的数学教学,是无人的教学。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把育人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温度,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中成长。下面以“找回藏着的明天”为例,谈谈如何呈现反思的温度。

[教学案例]

“老师,我们组就小军没有交作业了。”第三组的小组长一边整理练习册,一边报告着。

“是吗?什么原因呀?”

“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小组长很委屈地说:“老师,小军什么作业都是这样的。你问他要作业,他说明天带来,可到了第二天,他还是没有。”

确实,小军这孩子如小组长说的那样,各门学科的作业很少能及时完成,各科的老师面对他都头痛,你说他吧,他认认真真地听着,可一转身,什么也没有。如此,时间一长,好像他可以不做作业,他自己习惯了,同学们习惯了,连有些老师也习惯了。

与此同时,小军的学习也一天不如一天,有时甚至连上课也无所谓了。怎么办呢?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正好今天他的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平时数学作业虽然迟些交,但总能完成),得找个机会与他先聊聊。

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虽然,我没有正视小军,但眼睛的余光能感受到小军有点不自在,可能以为我会在上课时批评他。可一直到下课我都没有提及他作业的事,只是课间改好其他同学的随堂作业时,看他在座位上玩,就很随意地问小军。

“昨晚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有呀!”小军很轻松地说。

“作业怎么没有做呀?”

“不是的,我做了,在家里没有带来。”

小军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无意中瞟见他书包里有数学练习册。可能小军感到我发现了什么,本来很轻松的神态。一下子变得拘谨起来。

“老师,我明天一定带来。”小军很尴尬地说着。

我摸着小军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小军,这可是你说的话哟,明天可不要失信呀!”

“老师,我保证明天一定带来。”

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小军一路小跑地跑了进来,“老师,我的作业本找到了。”

“是吗?真不错,你很守信用。”

小军不好意思地抓着头笑着。

“小军,老师有个事想向你调查一下。”

小军一听,又紧张起来,“什么事?”

“是这样,老师想了解一下最近大家对老师上的课有什么意见。课上得快不快?上课能学会吗?”

“老师,我喜欢你上课,好玩。”

“作业会做吗?多不多?”

“会呀!不多,做得快十几分钟就行了。就是你布置的思考题,我不怎么会。”

“那你可以把作业做好再做思考题呀!如果你能每天及时把作业交上来,我第一个改你的,如果做得又对又好的话,我给你打一个大红星,怎么样?”

“真的?”

“当然是真的哆!不过你不能告诉别人,其他人如果知道了都比你还早,那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好!”小军兴奋地跳着跑出办公室。

小军平时经常拖拉作业,别说作业做得有多好了,能完成就很不错了,自然平时只能看着其他同学你一个,我一个红星,他从来没有得过一个。

在接下来几天里,数学作业一布置,小军再也不东追西跑了,总是利用课后的一点时间及时地把作业做完,并悄悄地拿给我改。我也悄悄地给他批改,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他找出来,每次当他全部做对后,都给他画上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每天发作业本时,小军都把作业本翻开放在桌子上,让自己的红五星显露着,看着周围又怀疑又羡慕,那种得意劲别提了。

其他同学也在私下里问我:“老师,小军怎么一下子变了?”

“怎么,不好吗?说明小军自觉了,懂事了呀!”

虽然.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军拖拉作业的习惯,但如果平时多从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军会养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篇16:温度和气温教学反思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在实验之前,还是要简单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在测量温度,我让学生外出活动,首先强调了外出实验的规则。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指定了四个人为一组,并且设立组长,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并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实验。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脱离”小团体独自行动,我实验后对小组实验进行评价,这样让他们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上一篇:永兴县跆拳道协会章程下一篇:现金收款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