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教案

2024-04-08

冷热与温度教案(共11篇)

篇1:冷热与温度教案

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的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篇2:冷热与温度教案

一、请学生上台演示水温的测量时,不管学生做的对还是错,不能一上来就让其他学生指出他的错误之处,首先要做的是表扬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欠缺,实验要求或许是老师讲的不到位,在记录数据的时候,有些小组热水的温度不下降反而还上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秩序。

三、上课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语有事过于生硬。

成功之处在于: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在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配有相应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篇3:冷热与温度教案

冷媒介和热媒介并非无稽, 理解冷热媒介的概念有两个障碍。第一, 冷热媒介理论中的冷热与日常生活中的冷热意义不同, 它所表达的是媒介呈现的信息量和人们使用媒介的投入量。第二, 冷热媒介对人的影响在当下往往难以体会, 现代人很难体会单一媒介对人的影响, 因为很难将单一媒介的影响从环境中剥离出来, 麦克卢汉在论述该理论时援引贝都因人 (Bedouins) 、巴厘人 (Balinese) 等现代化程度低的人的例子, 就是为了绕开这个障碍。

冷媒介、热媒介

如何理解冷热媒介?首先, 要明确麦克卢汉口中媒介的所指。麦克卢汉的研究并非仅着眼于传统概念上的媒介, 而是站在泛媒介论的视角上, 即所有的技术都是人类联系外界的媒介。因此, 在解读冷媒介和热媒介时, 不妨将其视作冷技术和热技术。

冷媒介和热媒介中, 冷和热的意义与我们常说的对温度高低的描述不同, 而是分别比喻“信息清晰度低、个人参与度高”和“信息清晰度高、个人参与度低”。信息清晰度是指信息的表意能力, 信息量大、表意清晰, 信息清晰度就高。个人参与度指个人在接收信息过程中的投入情况, 调动的感官越多、越主动集中注意力, 参与度就越高。冷媒介信息清晰度低, 所以需要人们主动参与以弥补缺失的信息;热媒介信息清晰度高, 不需要人们投入太大的精力。以电影和电视为例, 麦克卢汉称电影是光照射的媒介, 因为电影的画面是放映机照在荧幕上反射给观众的, 每一个瞬间, 观众看到的都是完整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充满信息, 很容易被观众接收;而电视则被称为光透射的媒介, 电视的技术是不允许直接投射画面的, 观众看到的是电视机通过快速扫描而留下的视觉暂留, 所以观众在瞬间看到的仅仅是“马赛克”, 也就是扫描线, 要将无数条扫描线拼凑成画面, 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因此, 电影是热媒介, 电视是冷媒介。

在《理解媒介》中, 麦克卢汉提到了与冷媒介和热媒介相似的配对, 如冷文化和热文化、冷内容和热内容, 还使用了这样的句式“用冷媒介和热媒介这个主题来表示就可以说”、“从冷媒介的意义上说”。由此可见, 冷和热的特征并非仅限于媒介。因此, 麦克卢汉不仅提出了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概念, 还赋予了冷和热新的含义。就好像流行文化中人们赋予酷——帅气、时髦、令人羡慕, 赋予萌——可爱、令人欣赏一样, 麦克卢汉用冷和热来比喻信息清晰度、个人参与度的差别, 而他自己主要将这一差别用于分析媒介, 或者说技术。

冷与热的作用规律

现实生活中, 冷事物和热事物交织在一起, 构成人们生活的环境, 在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冷热媒介有着自己的作用规律。

同类媒介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升温的趋势。选择性心理认为, 人对媒介的选择与否, 与报偿的保证成正比、与费力的程度呈反比。因此, 人们有选择热媒介的趋向。而媒介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动力的, 还拿电视来说,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数字电视, 电视的画面越来越清晰, 从小盒子到大背投, 电视的尺寸越来越大, 电视正在向着网络化发展, 而每次技术的更新, 观众都能得到更清晰的信息。类似的还有汽车, 动力系统不断完善、内饰日益豪华, 从防抱死系统到倒车预警系统再到自动倒车系统, 开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享受。在出现革命性变化之前, 技术的进步是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

物极必反, 当媒介升温到某一程度时会发生逆转, 革命性变化即将发生。尽管电视越来越热, 但青年人并不痴迷于它, 相比之下, 青年人更倾向于使用网络, 而网络同样也在经历一个升温的过程。从纯文本网页到图片网页再到多媒体网页, 互联网在20世纪末不断升温, 在升温中获益不菲的门户网站们却没能抵挡住Web2.0时代社交网站的冲击。相比于单向传播的传统门户网站, 交互传播的社交网站的出现是互联网降温的一个表现, 这是一种逆转, 而人们对此欣然接受, 甚至乐此不疲。汽车也是一样, 尽管汽车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汽车的销量却并没有应声而涨, 相反在油价不断上涨、环境污染加重、道路越发拥挤的今天, 人们开始呼吁停驶私人轿车。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 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在媒介相互作用的环境下, 任何一种媒介过度的发展, 必然要对环境造成一个压力, 当对外部环境的压力达到一定限度, 这种压力就会转向内部, 促进逆转的发生, 而逆转后的媒介则会开始另一个升温直至再次逆转的循环。

冷热媒介的作用规律背后是人类需求的相互作用。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认为, 人类有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需求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开始, 层次逐渐提升。今天, 大多数人已经摆脱生理上的需求, 并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使人联合, 而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人分离。冷媒介信息清晰度低, 需要人的主动投入才能顺利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 人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热媒介信息清晰度高, 容易掌握, 在技术上削弱了性别、劳动能力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减少了人们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媒介的升温与人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有关, 汽车、电视机的发展与个人财富的增加同样有这种关系。如, 游戏本是一个冷环境, 但网络游戏在发展过程中, 从公平游戏到人民币道具的出现, 再到以人民币玩家为中心的游戏运营模式, 都与人们希望通过花费金钱在游戏中实现自我有关, 随着游戏的升温, 人们的情感和归属需求越发得不到满足, 于是人们会转向, 逆转发生, 烧钱的游戏走向没落。

冷热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冷热媒介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麦克卢汉提出了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概念, 但并没有进行详尽的论述, 他使用的一些例子也有待商榷, 但无论如何, 冷热媒介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媒介的新角度, 从这个角度看去, 我们可以理解过去和今天的媒介, 或者说技术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媒介的发展趋势。有趣的是, 由于人们并不具有真正的预知未来的能力, 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借助故有的经验, 麦克卢汉将这种现象称为后视镜效应, 即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着步入未来。报业史上, 相互责骂的政党报刊在便士报面前不堪一击, 黄色新闻大战最终使《新闻报》销声匿迹, 今天网络谣言和名人在网络上的相互谩骂再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但今天我们看到了理性的呼唤, 人们已经知道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不成熟的冷热媒介理论成为了麦克卢汉媒介演进理论的源流。在晚年, 麦克卢汉将媒介演进理论逐步完善, 归纳出四条媒介定律。即:

1.这个人工制造物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强化?或者使什么成为可能?或者使什么得以加速?这个问题可以用来研究一只废纸篓、一幅画、一台压路机或一条拉链, 也可以用来研究一条欧几里得定理或物理定律, 还可以用来研究任何语言的任何语词。

2.如果情境中的某个方面增大或提升, 缘由的条件或未被提升的情景就会被取代。在此, 新的“器官”使什么东西靠边或者过时呢?

3.新的形势会使什么行动或服务再现或再用?什么曾经过时的、老的基础得到恢复, 而且成为新形势固有的东西?

4.新形势被推向潜能 (另一个互补的行动) 的极限后, 它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新形势的逆转潜能是什么?

在“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过程中, 可以看到冷热媒介的相互作用规律。媒介四定律发展了冷热媒介理论, 使人们理解媒介的视角从同一类型的媒介放大到了媒介全体。

麦克卢汉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冷热媒介理论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哲学上的决定论是一个很极端的词汇, 将这个意义上的决定论套到任何一个学者身上, 都会遭到拒绝。学术研究中的决定论, 是指研究者讨论问题的角度, 而非这一角度的唯一决定性, 如经济决定论以经济范畴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技术决定论以技术为思考问题的角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 麦克卢汉是技术决定论者, 但我们不应忽略他理论中的人文关怀。媒介四定律说明, 人的技术是人身上最富有人性的东西。冷热理论阐释了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描述的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状态, 与技术表现的具体内容无关, 从这个角度看, 冷热理论与熵理论颇为相似。热力学认为, 熵的增加是孤立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是孤立的体系, 因此人们可以对熵进行控制。同样, 麦克卢汉认为, 尽管技术发展的规律客观存在, 人依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其进行控制。技术对人的影响是加强某些方面的能力, 同时造成另一些能力的麻痹, 这种麻痹是人对技术的无意识反映。麦克卢汉认为, 任何媒介都有力量将其假设强加在没有警觉的人身上。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也就是说, 人们应该认识到技术与人的关系, 而不要仅承认技术的客观存在性, 进而陷入以其为天经地义的惯性思维之中, 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要我们抱着那喀麦斯的态度, 认为自身的延伸真正存在于人体之外, 真正与己无关, 我们就会以强为不可为的策略去迎接挑战, 并因此土崩瓦解。”

摘要:长期以来, 人们对冷热媒介理论存在着不解和误读, 而冷与热体现在媒介呈现的信息量和人们使用媒介时的投入量上。冷热媒介理论为理解媒介提供了新的角度, 是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的基础, 理解冷热媒介的概念对于理解麦克卢汉及其媒介演进理论, 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冷媒介,热媒介,麦克卢汉

参考文献

[1][加]Marshall McLuhan著, 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1][加]Marshall McLuhan著, 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2][美]Paul Levinson著, 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美]Paul Levinson著, 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美]Eric McLuhan, Frank Zingrone编, 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美]Eric McLuhan, Frank Zingrone编, 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湿度能使冷热加剧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同样,在寒冷的冬季,湿度会使人感觉更冷。由于南方湿度比北方大,所以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人会感觉特别冷。

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绝对湿度,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或压强)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多少。在某一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蒸气的多少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气体叫饱和气。另一种方式是相对湿度,用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气的密度(或压强)的百分数比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里水蒸气离饱和状态的远近程度。相对湿度越大,空气里的水蒸气就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中可供水蒸气分子填充的“空位”就越少,蒸发也就越慢。湿度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是由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的。

天气炎热时,人体为了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就要不断地向体外散发热量,它主要是通过汗腺向体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发吸收热量,将热量带走。汗液的分子从汗液表面跑出来成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处在一个空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这些水蒸汽分子就会滞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保温层”。“保温层”中水蒸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大),结果汗水蒸发速度越来越慢,使人感到闷热。有人测定,气温是17.8℃、相对湿度为100%时,人体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28.6℃、相对湿度为20%时是相同的。

而在冬天,温度相同时,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南方湿度大,因为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吸走身体表面的热量越多,所以人会感觉阴冷潮湿,非常不舒服。我们知道水的比热比其他物质大得多,同样体积的水和其他的物质,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所以当冬天环境中的水多时,水为了保持和环境一样的温度,它吸收的热量自然比其他环境中的物质吸收热量多,所以会感觉更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气温下阴雨天比晴天更冷。潮湿空气的热传导性比干燥空气大得多,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高特别是下雨时,我们身上的热量散失快,就会感觉更冷。

冷热与风速有关

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我们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所示温度并未下降。夏天我们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人的冷热感觉除了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外,风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人们在刮风的天气里如果坐在敞篷汽车上时,似乎感觉到更冷一些,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一般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在大量医学气象科学试验中,人们找到了风速大小和人的冷热感觉的关系:如果气温为lO℃,3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5℃;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0℃。如果气温为1.1℃,2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2.8℃;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会降到15.5℃。根据实验,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冷热与体质、年龄、肤色、情绪都有关

人的“体感温度”还会因肤色、年龄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异。若从生理结构上考虑,如果一个人的皮下毛细血管的循环能力较好,那么他的皮表温度就较高,则他所感觉到的外界温度也应该较高,冬天也不至于感觉过于寒冷。

肤色深的人由于皮肤含色素深,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的入侵,因此其耐高温的能力较强,在夏天“体感温度”就比肤色浅的人低。而老年人往往在夏天时感觉更热,冬天时感觉更冷,所以也更容易在极端天气中受伤或者发生危险。

除此之外,植物神经系统也对冷热感有重大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是人体的应急反应系统,关键时刻影响重大。如受到惊吓、精神紧张,交感神经会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肠胃蠕动变慢、出冷汗等,体温一般正常或略有上升,人会觉得热。而悲伤、压抑等情绪令副交感神经紧张,这时候人体温一般正常但会觉得冷。

【责任编辑】蒲晖

篇5:冷热与温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冷和热》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连续测量了解热水变凉的规律。本课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有多高》,认识了温度,学会用寒暑表测量气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热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冷热与温度有一定的了解,能读写摄氏温度,对温度计有一定了解,能用寒暑表测气温。学生知道热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凉,大部分学生认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均匀下降。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5、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五、教学准备:

温度计,分别装有冷水、热水、温水的烧杯,空烧杯,系有线绳的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实验记录单,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三杯水,请同学们用手在烧杯的外壁摸一摸,感觉一下这3杯水有什么不同?(○1杯是热水,○2杯是温水,○3杯是冷水)。

2、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板书:冷热

温度)

3、研讨:关于温度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你能写出来吗?冬天里的气温一般有多少摄氏度?能写出来吗?老师写几

个温度,你们能读出来吗?(板书:摄氏度 ℃

温度写法,如: 23℃-5℃)

4、小结:物体有冷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冷热与温度》。(板书补充完整课题:与)

(二)、认识温度计

1、研讨:刚才同学们用手摸出了3杯水的冷热,你们能准确的摸出这3杯水的温度吗?(不能)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3杯水的准确温度呢?(用温度计测量)

2、观察:(出示温度计)老师这里有一支温度计,你们仔细的观察过温度计吗?知道它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吗?(板书:构造)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支温度计,请各组同学仔细观察温度计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3、学生汇报

4、小结:(课件出示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液泡、液柱、刻度)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红水温度计,它是由玻璃管、液泡、液柱、刻度四部分组成的。

(三)、掌握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

1、谈话:现在同学们认识了温度计,那你们想知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吗?

2、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课件出示,教师同步讲解与演示)

(1)它是易碎品,轻拿轻放;

(2)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手肘支撑在桌面;

(3)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4)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并且液泡不能离开水面;

(5)使用后将温度计用抹布擦拭干净,放回原位。

3、巩固:

(1)、看看下面几种方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说出错误的原因。(课件出示)

(2)、看看谁能准确的读出温度。(课件出示)(重点引导正确读出零下温度)

4、小结:温度计的读法:读零上温度时从0度开始向上读,先查大格再查小格,然后正确读出温度;读零下温度时从0度开始向下读,先查大格再查小格,然后正确读出温度。

5、练习:读写零下温度:-12℃

-25℃

6、实验:现在同学们想不想测量一下这3杯水的温度呢?那就请各组的每名同学正确使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各组组长要认真负责,开始测量。

7、学生汇报(教师用白板记录学生的测量结果)

(四)、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

1、谈话:刚才我们测量了热水的温度,如果这杯热水长时间放置在教室内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温度降低)

2、研讨:大家想一想,一杯热水由热变凉,它的温度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呢?(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几种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小组研讨一下你们认为可能是其中的哪一种?

3、汇报:(根据学生选择的规律,教师白板板书)

4、研讨: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你想怎样做这个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教师及时引导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6、教师讲解实验方法:(课件出示)为了实验成功,请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讲解和演示)

(1)、像老师这样组装实验装置:把烧杯放到铁架台上,再倒入大半杯热水,把温度计的线绳挂在支架上,把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底和内壁,整个的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水面。

(2)每隔3分钟由各组组长仔细观察并读出水温,记录员同学在实验记录单上做好水温记录,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温的变化过程。计时要听老师统一指挥。

(3)、在两次观察并记录水温的中间过程中,记录员还要计算相邻两次的水温差,并做好记录。

(4)实验结束后,全组同学认真分析实验中相邻两次的水温差,总结热水由热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5)水很热不要烫伤自己

7、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总结热水由热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8、研讨:为什么热水由热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9、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温度下降的也快;当水温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

减慢了,温度下降也慢了;直到水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等时,水温不在下降。

(五)、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冷热与温度》,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与技能?

2、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3、总结:关于物体的冷热与温度变化它有着许多的科学奥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连续学习有关热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摄氏度

℃ 23℃冷热与温度

温度计:构造

使用方法

九、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报告单

十、教学反思:

篇6:4上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稿

江苏省兴化市沈伦中心校

范宝强

一、学习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2、科学探究: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难点: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教具媒体

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物体的冷热:

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每个小组成员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试验并交流。

3. 人们通过手眼等身体器官能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

(二)、测量水温:

1.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 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 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引导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让他们把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根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从活动中体味发现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学。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形成温度概念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我让学生亲自测量、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在运用课程六大理念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实验法测量三杯水温度,用比较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法了解温度计构造,用测量法、分析法发现热水变凉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等等。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篇7: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鄂州市第六中学

文勇华)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

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 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和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教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教师让学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可知,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它是地球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吗? 学生回答:略。

从图中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并讲解: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 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看个实验视频。

教师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学生观察气流流向。玻璃缸中的烟是怎样飘动的呢? 学生回答:略

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垂直方向上,热水上方的气流上升,冰上方的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顶部气流由热水流向冰,底部气流从冰流向热水。由此可见,冷热不均引起了空气的运动。

地面的冷热不均跟地面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有关。太阳辐射在地表的纬度分布规律怎样?

学生回答:略。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动画展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师生互动完成课件上的相关环节。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我们称之为等压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空中的等压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展示动画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从热力环流的受热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例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教师先讲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海陆简图,让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知识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问:海岸边白天和夜晚分别吹什么风?

学生回答: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承转】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在海边,对海陆风没有直接的感受。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却有这样的感受,市区的气温一般比郊区高。这是为什么呢?

展示市区和郊区景观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展示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让学生讨论: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3、思考:城市风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有益处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面的冷热不均

2、气温、气压、高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

同一高度

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 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篇8:冷热与温度教案

冷热水混合系统是一套实验室装置, 主要由冷水箱、热水箱、混合器I、混合器II、水泵、变频器、传感器、电热棒等构成, 可以用来模拟各种典型的工业控制系统, 其结构如图1所示。本系统采用研华公司生产的PCI-6014数据采集卡来采集系统内混合器I的温度传感信号, 借助美国国家仪器 (NI) 公司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对系统的混合器I的温度进行实时控制。

2 PID控制

PID控制为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控制方法, 其控制规律为:

式中, KP为比例系数;e为偏差信号;TI为积分时间常数;TD为微分时间常数。

为方便在LabView上编写图形化程序以实现PID控制功能, 我们对式 (1) 作变换得:

式中, , 为积分系数;KD=KPTD, 为微分系数。

从式 (2) 可知PID控制可看作是由比例、积分、微分3项环节相加而得。在LabView软件上编写相关的比例、积分、微分3个程序模块, 当采集卡采集到混合器I的温度信号后, 再将其传送到这些程序模块进行运算处理, 便能输出信号到变频器控制单元上进行控制。

混合器I的PID控制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中分析可知, 系统控制超调量较小, 基本能够满足系统的控制需求。

3 增量PID控制

基于虚拟仪器的控制是一种采样控制, 它只能根据采样时刻的偏差值计算控制量, 因此上面PID控制是带有一定误差的计算。为提高控制精度, 对式 (1) 进行数字化, 以一系列的采样时间点kT替代连续时间t, 以矩形法数值积分近似替代积分, 以一阶后向差分近似替代微分, 即:

可得离散PID表达式为:

式中, Kp为比例系数;KI=KpT/TI为积分系数;KD=KpTD/T为微分系数;T为采样周期;k为采样序号, k=1, 2, ……;u (k) 为第k个采样时刻的输出值;e (k) 为第k个采样时刻所得的偏差信号;e (k-1) 为第k-1个采样时刻所得的偏差信号。

由式 (3) 可得:

由式 (3) 减去式 (4) 便得增量PID控制算法:

设Δe (k) =e (k) -e (k-1) , Δ2e (k) =Δe (k) -Δe (k-1) , 即式 (5) 的增量PID算法可变换为:

利用LabView的Formula Node节点输入该算法程序, 可以降低编写图形程序的复杂性, 使程序执行效率更高。

增量PID控制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中分析可知, 增量PID控制具有比PID控制精度更精确、达到稳态响应时间更短的优点。

4 结语

美国NI公司开发的LabView软件是一款图形化编程软件, 具有测量、运算、控制等强大功能, 实验室冷热水混合系统正是基于LabView为平台开发的测控系统。系统通过采用工业上常用的PID控制和增量式PID控制方法, 实现了对冷热水混合系统的温度实时控制, 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这对于在工业上引入虚拟仪器测控技术, 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金琨.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篇9:医患的温度与医学的冷热

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高考“状元”中,无一人选择医学专业。而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断表示,说这个行业有多苦多委屈,来佐证行业的困境。与此同时,广东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50.3%的受访者却表示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位列“最期待”职业榜首。当然,各個医学专业的分数依然居高不下。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很多省份的分数线都是第一。由此可见,仅仅因为“状元”冷落医学就说医学遇冷属于严重的证据不足。

在这个背景下, “超七成医生不愿子女学医”,更大意义上是一种职业吐槽。就像教师不愿子女任教,记者不愿子女做传媒一样,是父辈对自身职业深度体味后的一声叹息。每个职业都有职业声望的光环,也自然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与阴暗。一方面公考在不断升温,一方面朋友圈热传——我为什么从中央部委辞职。正应了那句古话: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不愿意子承父业,也有人更愿意将自己家族在某个行业的优势和资源进行代际传递。这也是从前乡村的医教世家倍有声望的原因。

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日前表示,医学的冷热表象是医患的紧张,但深层次看来,却是医生社会地位的直降。早年的医巫同源,承天而来,医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让他们自然具备了内在的自律与外在的庄严。正如父母不肯在孩子面前作恶,老师不肯在学生面前折腰,医生自然不肯蝇营狗苟。但当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是一个“职业”、一个生计的时候,当他们苦读8年临床依然挂号费几元的时候,他与患者,自然不能维持从前“高大上”的关系。就像孔乙己在失去了国家层面对知识分子的禄米贴补,自然只能和短帮朋友混迹酒馆,斯文扫地。

前不久某地破获的买卖器官团伙案,抓获的医生护士们交代,他们每进行一台移植手术,都可以得到至少1万元报酬,约等于他们一个月的收入,约等于二三线城市一个平方的房价。在高薪养廉的语境下,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医生若依然要依靠药方和高价器械维持体面的话,医患的温度不可能上升,医生的职业声望也依然会徘徊在低谷。暴力袭医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只会烧不尽、吹又生。

有媒体报道,深圳推进“去行政化改革”,打破编制限制的医生,个别人能拿到200万年薪。而在我们身边的齐鲁医院,知名专家的挂号费已经高达200元,依然一号难求。但由此带来的就诊环境的改善和对专业的推崇,却对医患关系进行了正向调整。

在发达国家,医生一直是中产阶层的高薪者,他们对于社会正向的稳定功不可没。钟南山院士曾经透露,在广州市三甲医院,医生2013年账面收入是46012元,实际收入达到19万元多。这个收入虽然“比广东的公务员、普通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高”,但跟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所以说,拉高医生的职业声望,依赖于医生的收入的继续增长。即便把医生依然视为普通劳动者,也依然要从物质上保证劳动者的尊严。

医生的吐槽,是一种社会情绪,表达了他们心理与现实的多层需求。纾解一个行业的焦虑,会治愈整个社会的痼疾。

篇10:八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

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

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3.读出图中,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上时刻的气温。

2时_________℃

8时_________℃

14时________℃

20时________℃

4.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布置作业】

1.认真看书复习本节课的知识,预习下部分内容。

2.书上作业第3题。

篇11:温度与温标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体会生活中的热平衡现象。了解热力学温度的应用

3、理解温度的意义

4、知道常见温度计的构造,会使用常见的温度计

5、掌握温度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温标、热力学温标,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转换关系。

学习重、难点

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本节的重点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初中物理中对“温度”的定义是:

2.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

3.你还知道哪几种温标?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仔细反复研读教材初步掌握本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状态参量:在研究系统的各种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磁性质等等)时需要用到一些物理量,例如,用体积描述它的几何性质,用压强描述力学性质,用温度描述热学性质,等等。这些

,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

2、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补充说明】

在外界影响下,系统也可以处于一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但这不是平衡态。比如: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0C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在00C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界的影响,当撤去外界影响,系统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就会变化。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而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物体的运动状态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由于涨落,仍可能发生偏离平衡状态的微小变化。

3、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是指

【说明】热平衡概念不仅适用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因此可以说,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他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我们就说这两个系统原来是

4、热平衡定律又叫

,其内容表述为:。

5、温度的概念:

6、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是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

例如:在一个绝热的系统中,有一块烧烫的铁块,还有一些较冷的沙土。使两者接触,铁块会慢慢变冷,沙土会慢慢变热,后来她们变得一样“热”了,就不再变了。这种“冷热程度相同”就是他们的“共同性质”。这个“共同性质”的物理量即为

。[

7、温度计与温标:

用来测温度的仪器叫,自从

制造了第一个温度计后,温度就不再是一个主观感觉,而形成了一个客观的物理量。到目前,形形色色的温度计已经应用在各种场合。

如果要想定量地描述温度,就必须有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

。也就是说,为了表示出温度的数值,对温度零点、分度方法所做的规定,就是温标。

【补充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不同的温标都包含三个要素:第一,选择某种具有测温属性的测温物质;第二,了解测温物质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第三,确定温度零点和分度方法。

8、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做,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用符号

表示,单位是

,符号是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是。

【例1】关于热力学温标的正确说法是()

A、热力学温标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温标.B、热力学温标的零度为—273.150C。叫绝对零度.C、气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期体积为零

D、在绝对零度附近气体已经液化.【导练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B、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C、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K

D、物体的绝对零度是—273.150C.【例2】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0C=240.15K。

B、温度变化10C,也就是温度变化1K.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

D、温度由t0C升至2t0C,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15K+t 【导练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温标中每1K与摄氏温标中每10C大小相等.B、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0C C、热力学温标中升高1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0C.D、某物体摄氏温度100C,即热力学温度10K 【思考与练习1、4】

布置作业

上一篇:营利性医院申办流程下一篇:学生考试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