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15

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通用14篇)

篇1: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信任

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信任

忽然,坐在同一排的林溢抬起头来对我说:“灵铮姐姐,能不能把你的《意林》借我看看?”说着,他从书包里掏出我的那本《意林》。

林溢,一个胖乎乎的男孩,长着一双小眼睛,是我们班典型的差生。

记得有一次,班主任陈老师让我一日之内尽量写出林溢的优点。我整整观察一天,观察结果如下:作业,语文、数学、英语,三项作业他没交一项;上课,他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论坛,就是趴在桌上沉沉入睡。至于体育,由于他体型的原因只能勉强混过关。在他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一个闪光点。

“灵铮姐姐,能不能把你的《意林》借给我?”林溢又轻声问了一遍。

怎么办?该借给他吗?万一我的书借给他就像他的作业一样石沉大海了怎么办?万一我这干净整洁的书借给他就像他的语文书一样变得皱巴巴的怎么办?我的内心翻江倒海般地翻腾,但望着林溢那双真诚的眼睛,我选择相信他。

我微微一笑,答道:“没问题。”林溢脸上露出从未有过的纯洁的笑容,轻轻地对我说了一声“谢谢!”我愣愣地望着他,简直不敢相信这么有礼貌的话语能从林溢嘴里说出来。

下课了,林溢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双手捧着那本《意林》,那样认真,那样投入地看着。我望着他,第一次见他这么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第一次见他对待一件事这么认真。以往,每次下课,他可总是第一个冲出及教室„„看着看着,我甚至忘了—他,林溢,是同学心中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是所有同学最排斥的一个同学。我甚至觉得他其实非常可爱。

下午第一节下课,林溢把书还给我,并又对我说了一声“谢谢”。我望着他,非常非常轻地说了声“不用谢。”

其实,林溢同学何尝没有优点呢?在运动会时,有的同学没穿班服,而被称为第一后勤小组(其实就是不参加走队列,在大本营为我们拿东西)中的一员的林溢,却毫不犹豫地与那个没穿班服的同学换班服。还有,自从老师实行班风评比,一向不交作业的林溢,竟破天荒地交了作业。

其实,林溢在不断地进步,只不过他进步得比较缓慢。

这一刻,我对他充满了信心,他并不是那个无可救药的差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口清澈见底的井。只是我们没有挖掘到而已。古人曰:“天下自古无可恶之人。”只要我们对他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怀疑。多一份微笑,少一份嘲笑,或许我们会触及到他内心深处的那口井,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那口井是那么清澈„„

篇2: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一个劳改犯在外出修路时捡到了1000元钱,不加思索地交给警察。可是警察却轻蔑地对她说:“你别来这套,变着法用自己的钱来贿赂我,想换资本减刑,你这种人就是不老实。”囚犯万念俱灰,心想没有人会相信他了。晚上,他越狱了。抢了足够的钱,然后踏上了去边境的火车,火车上很挤,他站在厕所旁边,有一个漂亮的姑娘走进厕所后发现门把坏了。姑娘对她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望着姑娘信任的眼神,他点了点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严严的把守着门。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信任的力量,来自金钱和武力,儿女因父母的信任而努力学习;职工因领导的信任而努力工作;战士因人民的信任而努力战斗;甚至不怕牺牲生命。社会在无时无刻的向我们展示信任的力量。雏鸟因成鸟的信任而展翅高飞;花苞因枝条的信任而开出美丽的花朵;小草因大地的信任而挺起腰杆。自然也在无时无刻的向我们展示信任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会信任自己的亲友,又有多少人会信任一个陌生人呢?有时信任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走的更近,有时信任还可以挽救一个人的人生。其实,信任也是一种美德,在信任的过程中,双方都会感受到快乐。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那么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最宝贵的东西。故事中的囚犯因警察的不信任而越狱,又因一个姑娘的信任而决定自首。可见,信任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啊!

信任会让身处低谷的人重新燃起生的希望;信任会激励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彼岸;信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信任之花开满每一寸土地,让信任的太阳每天都升起,让信任的歌儿响彻整个世界。

篇3: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一、以学生为主体, 理论指导评价

要使评价成为教学和学习改进的促进力, 首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管理者的评价观念要转到以学生为主体。

我校在开展学生评价工作探索的过程中, 引用了美国威廉姆和贝蒂的邀请教育理论。该理论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求教育管理者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尊重、信任、乐观、有意性”四个邀请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情景中向学生传达“邀请”的信息,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有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理论为指导, 我校教师能自觉地把评价当作对学生的一种促进。

二、以学生转变为目的, 创制评价标准

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从本质上说, 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无论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还是教师与学生的转变, 其围绕的中心始终是学生的转变。然而, 学生的转变直接受学校对教师评价的标准掌控着。根据这个道理, 我校把学生最终发生转变作为评价的目的制定了具有邀请教育特色的评价标准。

首先, 我校根据学生学科个人总分从高到低分别设为A组 (A1、A2) 、B组 (B1、B2) 、C组、D组) 、将学科分数从从高到低分别设为a分、b分 (b1、b2) 、c分、d分”等两类基本数据和若干“邀请指数” (合作指数、有意性指数、情感指数、欣赏指数、和谐指数) 为评价要素, 以班级为单位评价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评价标准, 引导广大教师去欣赏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促进了教师在情感、整合、实践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转变学生对老师的对学习的态度, 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 全面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真正成为了一种促进我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改进的措施。

三、突出学生主体, 开展多样化评价

1、评价方式:纸笔测验要与其他多种测验方式相结合

在评价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以邀请教育理论为指导, 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除了纸笔测验之外, 我们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评价方式, 如谈话观察、成果累计、项目评议、成长记录、活动点评、实践作业等方式, 既注重了学生知识水平的评价, 也注重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各尽所能展现自己, 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展现自己的风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主体地位凸显。

2、评价主体: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位一体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为多元。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由此可见,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 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潜能的, 活活生生的个体, 我们不能只注重学校、教师等这些外部力量的评价。根据学生终身的发展要求, 我们在评价中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把学生推向了学习评价的前沿阵地。

在评价实践中, 我们首先通过发动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学校通过组织多种活动为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供舞台。例如:在学业评价中, 我们尝试着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通过推举组成作业、试题编写小组, 制作考试试卷。考试的方式多样化, 允许学生挑选考试的方式, 可以使简单的书面考试, 也可实践作业评定或成果的展示等。另外, 我们也重视情境化自我评价方式, 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预习、听课、小结、作业、检测等各阶段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式方法进行自我反思, 写成学习日记, 同学和教师帮助会诊提出改进意见。在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时刻跟踪, 教师不时的鼓励, 延时评判, 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 学生在自觉内省和反思中不断取得进步。

3、评价程序: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指出: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为了学生今后能够长足的发展。过程性评价应该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做的每一个工作作为评价的项目, 不论好坏, 只要学生付出努力都应该给予表扬、肯定, 都应该将其列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总结性评价, 不仅要通过纸笔测试, 还要借助成果展示, 如作业展示、文艺展示等列入评价的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当评委, 指导学生相互鼓励, 然后在此基础上, 教师给予必要的评定。

四、以学生为主体, 改进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 其评价的结果的呈现必然是多样化的。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了纸质成果、档案袋管理、成果展示会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定量评价淡化分数意识和名次意识, 以优、良、及格等形式呈现。

定性评价主要用于难以用等级反映的问题, 对于这种问题我们给予以语言陈述方式呈现, 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另外, 我们还把学生的特长列入评价项目, 让每个学生从中看到付出努力后得到的发展, 内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 体现了“评价应该是一种促进”的理念, 突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乐观, 给学生更多的的发展机会和促进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摆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在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价确实可以对教与学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评价是一种促进”教师要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来指导评价, 制定评价标准, 开展多元学习评价并要把评价结果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关键词:评价,观念,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凯:《校本学生评价透析——学生评价分层及其角色认同》, 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第11期第42-46页。

[2]薛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何以可能及如何可能》, 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第11期第38-41页。

篇4: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有一次我做了一道数学题,爸爸在旁边看报纸,过了一会我做完了,他转头一看立刻喊了一声“错!”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连忙仔细检查,可是在草稿纸上反复验算都得到一个相同的结果。我立刻对爸爸的话产生了质疑,询问他哪里错了,他却愣是不吭声,说要我自己好好检查。虽然我很忐忑,但是处于对老爸的信任,我还是把原来的答案擦掉,准备到学校询问老师。到了学校,老师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袁博啊,这么简单的题你居然都不会做?”随后她只用了一分钟便写了出来,过程、思路和答案都与我之前的一模一样,这可让我颜面扫地……设想如果考试我也这样不信任自己,那么就是多大的损失啊!

很多人都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了怀疑,可是有很少的人能坚持怀疑一直到自己成功,可是往往坚持怀疑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众所周知,哥白尼是提出日心说并且让公众普遍接收的人。可又有谁知道阿里斯塔克斯才是第一个提出日心说并且做出解释的人呢?他算出地球直径是月球直径的3·5倍,与现在只相差不到5%,可是他怀疑自己,觉得自己计算方法有问题,所以没有坚持自己的推论。哥白尼不同,他坚持并信任自己,将日心说被大众所接受。

篇6: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那是在这学期的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留下来打扫卫生,结束时已经六点钟了。当我赶到BRT车站,一掏口袋,我大吃一惊,口袋中的零钱踪迹全无。我慌了手脚,立即翻找书包,还是分文皆无。沿路来往的B1、B2倒是不少,我却一筹莫展。车站售票的姐姐透着玻璃,明白了八九分。她走了出来,弯下腰,温柔地说:“小朋友,你怎么了,是不是没钱坐车啊?”我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姐姐立刻伸手扶了扶我肩膀,说:“不碍事,快进去吧,妈妈在家等你呢,下次坐车的时候,主动补上就可以了。”姐姐把我送进车站,当我坐在车上时心中感到十分温暖,脑海中不断闪出刚才的情景。回到家,我告诉了妈妈,妈妈再三叮嘱我明天坐车时一定要补上。

我满口答应,但当第二天走到车站,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留着这一元钱吧,反正姐姐也不一定认得我。”我没有补上这一元钱,而是一直留在身边。后来,每当我走到车站坐车时,总觉得售票姐姐的眼睛在看着我。终于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我跑到售票窗口问售票姐姐:“姐姐,你还认识我吗?”姐姐满脸疑惑,茫然地摇了摇头。“如果有孩子说他没有带钱,你会让他进去吗?为什么?”“会呀,因为我信任你们。”姐姐毫不犹豫地回答。听到姐姐的话,我羞愧难当,恨不得地上有个缝我好赶紧钻进去。趁姐姐不注意,我赶紧把那块早已准备的硬币投了进去。

篇7: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我扮演的是盲人,当我带上眼罩,无边的黑暗就向我袭来,一阵恐惧涌上我的心头。我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张老师分组。一会儿,一只手握住了我,从她细腻的手指间,我感到自己跟一位女孩分到了一组。她先是用一只手抓住我的一只手慢慢地走。虽然我的一只手被抓住了,可我心里还是很惶恐:黑暗中,我会不会跌倒?于是,情不自禁地,我用另一只手在空中盲目地挥舞着,好象要抓住空气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她似乎看出了我心里的不安,赶紧用另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我,就像姐姐拉弟弟一样温柔,我不安的心润进了一丝安宁。

跌跌撞撞地走了好久,我觉得有些累了,不时地用手拍拍背。她大概看出了我的累意吧,默契地把我扶到一块大石头边上让我坐下,还给我扇扇风,拍拍背,我很是惬意。

休息了一会儿,又上路了。现在我对她更信任了,只管跟着她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在上阶梯的时候,我差点摔倒了,她歉意地拍拍我手背,好象在问:“有没有事?”我很感动,也赶忙拍拍她的手,作为回答:“没事!放心!”

篇8: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信任文化,性别,民族,宗教,政治面貌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曾经指出:“实际上, 每一起商业交易都内在的含有信任成分, 无疑, 任何一种交易都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 经济落后很大一部分程度是由缺乏相互信任造成的。”[1]现代信任理论研究认为, 信任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同类型的群体其信任文化是否存在差异呢?这正是我们力求去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资料来源

(一)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 信任文化。

按照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定义, 信任 (trust) 就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2]。信任文化被看做人们支撑他们的信任赌博的基础之一[3]。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将信任文化这一概念操作化为社会诚信评价这一变量。在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您对社会诚信状况的整体评价是什么?”选项有五种, 一是很好, 二是比较好, 三是一般, 四是不好, 五是很不好。不同的选项代表不同的社会诚信评价, 而社会诚信评价比较好的表达了信任文化状况。

2. 民族。

赵利生认为, “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 以文化区分的, 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3]我国有56个民族, 根据研究的需要,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民族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种类别。

(二) 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中偏下, 但是它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又有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并且少数民族人口多, 信仰宗教的人口也比较多, 对于研究不同群体的信任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意义[4]。数据库的样本容量为1 155份, 其中对社会诚信评价进行回答的样本有1 062份, 占数据库样本总量的91.9%。其中男性样本529份, 占样本总量的49.8%, 女性样本533份, 占样本总量的50.2%;汉族样本556份, 占样本总量的52.4%, 少数民族样本506份, 占样本总量的47.6%。

二、信任文化群体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 统计描述

在本研究中, 笔者采用的是社会诚信评价这一变量来测量信任文化。首先我们对社会诚信评价进行了统计描述, 总共有1 062份样本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很好的样本有18份, 占总样本的1.7%;认为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好的样本有185份, 占总样本的17.4%;认为社会诚信状况一般的样本有723份, 占总样本的68.1%;认为社会诚信状况不好的样本有112份, 占总样本的10.5%;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很不好的样本有24份, 占总样本的2.3%。从这些样本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样本对社会诚信状况的评价是一般, 有少部分样本认为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好或者不好, 有极少数样本认为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很好或者很不好。表明中国的社会诚信状况比较合理, 也反映了中国的信任文化处于良性的状态。接着, 笔者分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对社会诚信评价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本研究中, 我们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 民族类别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类, 宗教信仰分为信教和不信教两类, 政治面貌分为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两类。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见表1) :

表1描述的是分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的社会诚信评价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哪种类别, 其社会诚信状况评价的分布与总样本的分布相类似。

(二) 非参数检验

由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都属于定类变量, 社会诚信评价属于定序变量, 所以笔者在分析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和政治面貌与社会诚信评价的关系时使用的检验方法是非参数检验[5]。通过非参数检验, 其结果 (见表2) :

要分析社会诚信评价是否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以及政治面貌有关, 主要参考三个数据:平均秩、Sig值和K-S Sig值[6]。从表2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少数民族、信教与不信教、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的平均秩不同, 意味着他们的分布有可能不同, 但是其Sig值和K-S Sig值都大于α值0.05,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男性与女性、汉族与少数民族、信教与不信教、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他们的社会诚信评价有着相似的分布, 也就是说, 社会诚信评价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以及政治面貌无关。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是信任文化总体是处于良性状态, 这与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信任文化与性别、民族类别、宗教信仰以及政治面貌无关, 这与波兰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研究也存在差别之处。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研究中认为, 权力和宗教都可以增进信任文化[2]。但是他的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得到验证, 其原因需要我们今后去探索。同时, 中国的信任文化受什么因素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Kenneth J.Arrow, “Gifts and Exchang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 (Summer1972) :357.

[2]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 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5:33-176.

[3]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60.

[4]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 (批准号:04XSH003) 的数据库.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51.

篇9:信任的力量

信任是一种充满幸福的鼓舞力量

雷夫老师说:“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信任的环境中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搏击,相信他能战胜一切困难和险境,也要相信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学校楼梯间的木门一次次被学生踢坏,学校不得不一次次请木工把木门钉好,甚至还在门的四周和门面加上了一层铁皮。但没想到,学生更起劲了,很快,门又被踢坏了。有老师又请木工把门修好,还贴上温馨提示:足下留情,但依然无济于事。于是,老师们向校长建议换一扇铁门,这样总不会被踢坏了吧?校长思考了好一会儿,然后说:换,一定要换。后来,门真的换了,但换了一扇玻璃门。许多人不理解,心想:那不是更糟糕,更容易坏?奇怪的是:新装的玻璃门,居然没有挨过一脚,孩子们经过时还轻手轻脚的。这下,大家明白了:校长换上的不仅是一扇玻璃门,更是一扇信任门,信任人是幸福的,而被人信任也是幸福的。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信任是双向的,教师不妨从“我”做起,对孩子们多一分信任,让他们感受信任,再反馈信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近学生,才能与学生心灵交融。在这个互相信任的过程中,打开精彩之门的不仅仅只有孩子,还有我们自己。

信任是一种可以内化成自我教育的力量

信任教育是一种以心换心的教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所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充满爱意和尊重的信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孩子忘带作业,相信每个老师都有遇到过,但很多老师处理的步骤是:你是忘带了还是忘了做?为什么会忘带?轻则打电话让家长送来,重则是惩罚,如让学生罚抄课文等。久而久之,学生从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害怕,害怕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慢慢的,孩子就越来越依赖父母,每天的书包都要大人帮忙整理,一旦忘了带作业,总是说:我妈妈或是谁没有帮我整理,这样一来,本该是孩子的责任也变成了大人的责任。然而,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呢?他举了丽莎的例子,当丽莎忘记带作业本时,雷夫老师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而是充分信任她,并教育她养成认真整理事务的习惯。因为雷夫老师充满尊重的信任,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丽莎从来没有忘记过带作业,而雷夫从可能依规惩罚孩子的恶人,变成了受她信赖的老师和朋友。可以看出,信任能内化成一种约束力,变成自我教育的力量,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我们才能教好学生。

信任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力量

雷夫老师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果教师能充分信任每一个孩子,孩子就会在老师的信任中得到发展,并创造奇迹。记得有一次中考复习,我为了学生能巩固课本基础知识,给他们留了一份家庭作业是做填空题试卷。有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问:“老师,我会了不做行吗?”我说:“当然可以,只要明天检测能过关就行。”按照那位学生的平时表现,当时我是料定他明天是过不了检测关的,但想不到学生对我的反应非常满意;更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天的填空测试中,我发现他掌握得比其他同学都要好。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做得更好。从那以后,在布置作业时,我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去做,有疑难时再找老师商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并让我惊喜的是,作业质量并没有降低,考试成绩甚至比以往还要好。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积极暗示与期待,在于诱导学生表现潜能,期待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促使学生自我实现的心态。怀疑学生,只会让学生学会怀疑周围的一切;而信任学生,不仅让学生学会信任,还能收获一个信任的世界。

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而信任学生则是这门艺术的基石,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作者单位:嘉兴市嘉兴教育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篇10: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我缓慢地挪着步子耷拉着头,眼睛红肿,时而小声地抽噎时而攥紧拳头。但无论如何,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愤怒和伤痛,恨不得把那个不知名的“小偷”揪出来狠狠地揍一顿。

为了一个钱包,就将友谊抛到九霄云外,从而来怀疑我。我感到愤愤不平。这一切原因,都缘于早上的一件事。

早上的阳光一片明媚,就像我快乐的心情一样。一切还是那么的平常。然而就在一堂体育课后,事情发生了转变。一下课,大家回到教室,同桌刚坐下就惊讶地说:“咦,我的钱包呢?”接下来声音越来越大,把附近的同学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谁上课时来过这个座位?”有同学好心地帮忙问。后排的同学喊了一声:“他!”随即指了指我,大家的目光便都转了过来。“我……只是想取一下水杯而已。”我急头白脸地向大家解释道。“那你为什么又在你同桌的座位上取呢?”那位同学再次追问道。“我就是图个方便啊!”不知道为什么,短短几句话,就让我感到不耐烦了,又感到很生气。可是,当我说完后,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和那异样的眼神却让我感到了委屈和恼怒。

上课铃声打破了这种尴尬,也让我暂时“解脱”了。但后面的几堂课,我却没有心思听。脑海里一直回放着那不信任的话语与眼神。

雪,下的越来越大,我却好像没有感觉一样。我用力地踢着脚下的一粒凸起的.小石子。突然,一双脚出现我的眼前。抬起头看时却见我的同桌站在面前。我很疑惑:他不是不走这条路吗?他在这儿干什么?同桌搓搓手,笑着对我说:“哎呀,终于来了呀!等你老半天了。”说话间,他对我说起了早上的事:“我相信钱包不是你拿的,我也为那个同学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对你而深感歉意。我更坚信我们俩的友谊比金钱重要的多!放心吧,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说完话,同桌拍拍我的肩膀,随后做了个“再见”的手势,就微笑着离开了我。我愣在那里,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突然好受了很多,一下子觉得整个人都轻松无比,我想大声喊叫,我想高声歌唱!

篇11: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一)我们可以轻松而温馨地品味母亲冲调的一杯热茶,而往往谢绝列车上坐在身边的朋友的一焙香茗;我们可以轻松易地相信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调侃,却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忠告感到满腹狐疑。

这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屡见不鲜的骗局,肆意在生活的舞台上上演;流言和谣传,让每一张陌生人的容颜显得居心叵测。我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间,不敢伸手去触及外面的世界。甚至害怕从外界来的所有„„

有一个静静的夜晚,你在小路上寂寞地走着,突然你看到前方的一个陌生的影子,而且他向你走来,看了看你的眼睛——他要干什么?抢劫、殴打、甚至„„他是不是盯上我很久了,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你惶惶地想,甚至不自觉地把手捏成拳头,以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可是他一言不发地走过,溶入了夜色。你开始平静下来,却仍然在想,这件事情,是不是还有下文?„„

累了,我们都累了,我们忘了曾经呼唤过的信任。隔膜和顾忌,让信任变得像是遥远的星辰,可望而可不即。你为一道难题搔首踟蹰的时候,一位与你只是点头之交的同学轻轻地告诉你答案。你怀疑,你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闪烁着和善和友爱,于是你释然地微笑。

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一位好心的路人问起,并帮你解决了疑惑。你怀疑,可是你从他的话语和行动中感到了关怀和诚挚,于是你衷心地道谢。

其实有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给我们疑惑,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因为戒备而多疑;我们不应该因为感情的生疏,造成认知的误区。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让自己变得简单,把别人看得简单,这就是一种深层的信任。一杯香茗,你可以品味出信任的醇香;一句忠告,你可以领略信任的意味。

信任亲友是人的天性,而信任他人则是一种美德,在信任的过程中,快乐而全面地,认识这个看似复杂的世界。

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二)信任会使人生其乐无穷,信任还可以引我们走向成功。

交往之中,我们需要信任。《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俗语又有言:“善良的人总比邪恶的人多。”我们应该信任自己的伙伴,信任他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信任他是真心想和我们做朋友,信任他不会欺骗自己。我们也该信任自己的老师,信任他是一心为我们好,信任他是真心想帮助我们、教导我们。如果交往之中没有了信任,那么,将不会再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你,愿意去爱你,因为你不信任他,他当然就没有理由信任你。想要交到好的朋友,想要让别人相信你,惟有先去信任别的人。可见,交往之中信任是多么重要。

工作之中,我们需要信任。我们应该信任自己的领导,信任他在分配工作时是公平的,信任他不会交给自己完不成的工程。我们也应该信任自己的工友,信任他能和我们一起,完成庞大的工作,信任他会在我们遇到困境时伸出援手。这样,我们的工作会变得顺利许多。试想,当你与领导、工友之间失去了信任的桥梁,会是什么样?领导给你永远写不完的文件报告,工友也对你不理不睬,相信这份工作是不会长久的,又何谈成功呢?可见,在我们的工作中,信任的作用之大。

生活之中,我们同样需要信任。我们应该信任所有旁的人,即陌生人,信任他们对自己没有恶意,信任他们不会没有缘故的加害于自己。我们应该信任社会、信任国家,信任他们不会让“瘦肉精”等不安全的事件再次发生,信任他们能维护谁会的安定、保卫公民的安全。一旦我们失去了这种信任,就会担心一切,人人自危,不仅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自己也必定不会愉快。长此以往,便会成为“杞人二号”了。这样的生活,是人们想要得到的、充满快乐的生活吗?可见,信任在生活中存在的必要。

为什么信任有如此大的魔力?因为多数人是不会轻易信任别人,才会那么需要信任,以至于将你当作是他们的至亲至爱一般对待,正是因此,你会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而他们也会将你引上通往成功的路。

让我们一起,沐浴在信任的光辉之下,享受它给我们的福音吧!

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

(三)信任是双方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最美丽的语言。一个信任的眼神可以化解矛盾的坚冰,一个信任的口吻,足以让人刻骨铭心,永难忘记。对孩子,信任是母亲眼里的慈祥;对老人,信任是肩上的那付担子,老人担不动时,儿女们接过来又默默地放在自己的肩上。

我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但是,在那一秒,我竟觉得我们之间有着一堵无形的墙——信任。一次,我刚刚放学回到家,爸爸就把我叫了过去,他问我:“茜茜啊,你老实告诉爸爸,是不是你拿了爸爸的20元钱?”我一脸茫然,说:“没有啊!”爸爸又说:“没关系的,如果是你拿的,你就告诉爸爸,爸爸不会说你的。”“我真的没有拿啊!”我委屈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拿了就拿了嘛,又没关系!”爸爸对我大吼起来。我气极了,对爸爸叫道:“说了没有就是没有嘛!你干吗要怀疑我?难道我就那么不值得信任吗?”说完,我便气冲冲地跑进了房间„„事后,清洁工到我们家搞卫生,在爸爸妈妈的床底下捡到了20元钱,跟爸爸说。当时,我看到爸爸恍然大悟,脸上明显有些红了。第二天,爸爸到我房间里跟我说:“茜茜啊,上次的事是爸爸不对,你能原谅爸爸吗?”我笑着说:“我本来就没有怪你呀!不过,以后你可不许再怀疑我了啊!”“一定!呵呵„„”我和爸爸哈哈笑起来„„

自从发生了那件事以后,我们一家人的感情不但越来越融洽了,而且我也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大到民族、国家,小到团体、个人,没有信任,便如行驶在大海上的船失去了航行的路标。信任——与金钱无关,却与一个人的操行相连。当母亲将手放在患儿的额头上,当做儿女的搀扶着年老多病的父母坐在待诊的长椅上,信任的暖流便散发着芬芳,温暖着彼此的心房。

篇12:以信任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妈妈在我们家可是出了名的大嗓门呀!你瞧,这会儿,又在和一个卖包子的小贩发生矛盾了!今天我生日,我陪妈妈在菜市场买了一些蔬菜,准备做一餐美味佳肴一方面是为我庆祝生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犒劳犒劳妈妈,因为前的今天是老妈的受难日。这一路上我们母子俩有说有笑的,途中我们还买了两个包子。等回到了家里,妈妈在清点钱数的时候发现那个卖包子的小贩少找给她一元。妈妈对钱最敏感了,这时她的脸从原本的“晴天”立刻变成了现在的“阴天”,说不定一会儿就会“打雷”了。我知道了后,立刻劝妈妈:“老妈,您这样去找人家多失面子呀!你不嫌丢脸,我还嫌呢!不就是一元钱的事吗,至于和他们斤斤计较吗?如果您是冲着这一元钱去和他们吵的话,我替他还你,还不行吗?还有,人家做个生意也挺不容易的,你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我苦口婆心的劝阻丝毫没有打动妈妈,反而还给我上了一堂课“我并不是故意找他们的麻烦,只是这微不足道的钱足以放映他们的人品和诚信。”唉,就当我刚才什么都没说过吧!不用想也知道,以妈妈的个性准和人家吵得“天翻地覆”“昏天暗地”的。

妈妈吵完后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战况”如何,妈妈告诉我,她只是批评了那个小商贩几句而已,后来菜贩子就心不甘,情不愿的把钱还给了她。听完妈妈的讲述,我心里的那颗好奇心才平静下来。我在想:估计那家店以后估计没什么生意可做了,因为妈妈曾经和一家新开张的面包店吵过,结果那家店生意那叫一个惨啊!

这件事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任,这种信任一旦破灭,就很难再重新建立起来了。信任,也许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所以我们要诚信待人。

篇13:以信任的力量为话题的作文

2003年, 我国启动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自主招生改革, 开始了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破冰之路”。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 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高中毕业生, 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毋庸置疑, 在一系列的高考改革探索中, 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为目的的自主招生政策最具开拓性与实践性。然而, 高校自主招生从一开始就广受争议, 其“黑幕”屡见报端, 致使一些公众将自主招生与“走后门”、“托关系”、“暗箱操作”画上等号, 对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的质疑也不断出现。据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578名公众的调查显示:68.6%的人认为存在权势者的“暗箱操作”, 是高校自主招生结果频繁引起争议的原因, 81.9%的公众呼吁自主招生过程更加透明[1];又据2009年该中心对2117名公众的调查显示:66.7%的人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中权钱交易不可避免, 56.8%的人认为过程不够透明[2]。高校自主招生缘何遭遇公信力的质疑呢?

公信者, 公众信赖之谓也。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 是指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通过其公正、公平的招生行为而赢得公众之认可、信任乃至美誉的能力, 是高校依据其自主招生的理念和行为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其本质是高校自主招生与社会期待的契合度。一直以来, 我国社会呼吁基础教育要走出应试格局, 打破将高考分数作为唯一依据录取学生的选拔方式, 可是为何当高校被赋予少量的招生自主权以去除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时, 却引来如此多的质疑?客观地说, 当前我国高校各类自主招生方案的探索, 都已经于方案设计之初, 便充分考虑到了公众对其公平性的质疑和检验。在笔试阶段, 各自主招生联盟内的统一出题、统一阅卷, 已经形同“小高考”, 其公平性大致可以放心;而在面试阶段, 各高校也以设立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等方法, 力求在程序设计上取信于考生和公众。然而, 但凡存在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 权力就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 尤其是近年来, 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空间扩张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而与之并存的, 又是相关法律和制度规范的缺失。

纵观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程, 与教育部设定规划、原则相比, 高校自行探索的成分似乎更多一些。近年来, 高校自主招生除了招生比例不断提高外, 对于考生录取的自主权也不断增大。倘若仔细研究各自主招生高校的招生优惠政策, 就不难发现, 以“自主招生加分”为直接表现形式的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空间着实不可小觑。以2011年为例, 这一年高校自主招生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自主招生加分相当给力且获加分优惠的学生数大幅增加, 一些名校纷纷上演“录取优惠政策”大比拼, 自主招生分数门槛大降。据统计, 2011年全国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认定加分40分以上的学生有近100人, 其中获得60分自主招生认定加分的学生就有十余人。不少高校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即借鉴“复旦大学模式”, 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直接与学生签订预录取通知书, 学生高考成绩仅为录取之参考。与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空间持续扩张相伴随的是相关法律和制度规范的缺失。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收符合特定条件的生源的法律行为, 它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关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而且在微观层面上涉及特定考生受教育权的平等法律保护, 理应纳入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之列。然而,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走过八个年头, 国家仍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必须明确规范的一系列问题尚缺乏权威性的制度设计, 如:自主招生到底应该掌握在多大范围内?自主招生能否突破高考分数的限制?自主招生应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程序?如若发生舞弊现象谁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等[3]。“近年来自主招生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 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享有更大招生自主权的同时, 有关的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 以致自主招生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广受质疑。”[4]

二、高校自主招生透明度与公众信任度

公平与公正是高考改革的核心, 也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那么, 公众心目中认为能保证高校自主招生公平公正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呢?2010年12月6日, 来自上海市民信箱对1400多位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市民的首选是“录取过程公开、透明”, 占80%;其次是“成立专门的监督纠察机构”, 占72%;其他依次是“对录取结果进行充分公示”、“制订统一的程序和规则”等[5]。这一调查结果清晰地显示了公众对自主招生透明度之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 也清晰地呈现了高校自主招生透明度与公众信任度之间的正相关性。

那么, 何谓高校自主招生的透明度呢?世界银行治理问题专家丹尼尔·考夫曼曾对“透明度”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并对其特征做出了概述。他认为, 透明度是指及时可靠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信息的流动, 可以被所有利益相关者获得。透明度包含以下特征:可获取性、综合性、相关性、质量与可靠性[6]。国内学者俞可平认为透明性是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 并将透明性界定为“信息的公开性”[7]。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语境中, 所谓“透明度”就是高校自主招生相关信息的公开度, 亦即有关自主招生的录取方案、工作流程、动态信息、咨询答复等信息的顺畅流通并可以被公众自由获取的程度。高透明度的自主招生的最大特点在于招生信息的可获取性, 即把高校的自主招生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的“众目睽睽”之下, 消除不必要的所谓“信息保密”。高校自主招生的透明度代表着招生过程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透明度的提升使高校的自主招生行为暴露在阳光中, 处在公众的监督下, 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评价将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具有很强的社会强制力, 形成对招生人员内心和行为的有效约束, 防止其滥用权力, 迫使其不得不遵章办事。这股社会力量的强制性正是公众监督机制得以发挥效能的根本之所在, 也是高校自主招生能够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之所在。

高校自主招生透明度与公众信任度之间关系的梳理和明晰应当用于观察和指导实践。审视现实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尝试着通过一些创新性的举措公开信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 但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透明度总体而言还是不尽如人意。《现代教育报》曾刊文指出, 当前影响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操作透明度不够;笔试试题的选择特别是面试的评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其本人和家庭的信息披露非常有限[8]。例如在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 “具有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名单”信息栏的信息公告中仅有考生姓名、毕业学校名称、所在省份、录取学校名称四项信息。而且, 作为自主招生主体的高校, 其在校园网上所公示的关于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信息一般也仅限于上述寥寥数项, 这种低信息含量的公开自然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 高校无须抱怨公众对其自主招生公信力的质疑, 不必对“各种腐败现象在自主招生的环境中找到了生存空间”等说法耿耿于怀, 而是应当充分认识到招生信息透明是获得公众信任的根本前提, 也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唯一方式, 并积极地回应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需求。

事实上, 当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实践中已经开始呈现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典型案例, 期待研究者深入剖析案例并汲取其中的珍贵养分。以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众所周知的“孙见坤事件”为例, 虽然孙见坤在已进入复旦自主招生序列的情况下, 因高考分数未及一本线最终与复旦失之交臂, 但他作为“在中国古典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被学校认可、被社会舆论接受的过程, 为高校自主招生指明了一条道路。如果高校都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自主招生, 那么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将得以确立。因为孙见坤在此次自主招生中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 通过复旦对其信息的公示, 具有真名实姓的教授的评价, 记者的深入调查, 媒体的报道等, 公众得知孙在国学上的造诣颇深, 是个难得的人才, 进而对之予以肯认, 甚至对其最终无缘于复旦的自主招生而扼腕叹息。因此, 倘若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尽可能充分地公示相关学生的详细信息, 包括中学成绩、中学综合表现、中学推荐、学术研究成果、高校面试考察评价等, 可供公众监督、质疑者复查的话, 那么所谓“自主招生为潜规则大开方便之门”等说法自然会不攻自破, 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的提升便可期待。

三、信息公开视角下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 高校公开自主招生信息的行为与态度、信息的有用性、信息的易用性等是决定自主招生透明度的基本要素, 也是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提升的根本抓手。既如此, 高校自主招生中采取以下行动方案是积极而理性的, 当然也是极为必要的:

1. 自觉、自愿、自律地公开高校自主招生信息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来说, 撬动公信力的阿基米德支点就是提升招生透明度和信息公开性, 并以此为前提实现考生和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公开就是最大的公平公正”, “信息越公开、越透明, 群众就会越放心、越拥护”等质朴话语所蕴涵的真理性, 并以之为指引端正信息公开的行为和态度, 自觉、自愿、自律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 规范和完善自主招生实践, 形塑高校自信、开放、阳光的公众形象。高校应当把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自主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公平公正为核心, 信息公开为重点, 制度建设为基础, 优质服务为依托, 有效监督为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更加公开透明的自主招生工作体系。

2. 及时、有效、充分地公开高校自主招生信息

为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高校自主招生相关信息的公开必须遵循及时、有效、充分的基本要求。及时公开可缩短招生信息处于未公开阶段的时间, 限制获悉这些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士可能进行的内幕交易的时间, 减少监督自主招生权不当行使的难度。招生信息公开的有效性是对所公开信息“质”的要求, 它首先表现在信息的准确性上, 要求公开的信息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例如当先前公布的招生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不准确时, 须及时予以更正, 此即为承担合时义务;其次, 信息公开的有效性还表现在信息的重要性上, 即公开的招生信息应当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对考生及公众作出相应的选择和判断具有实际意义。充分性是对高校公开自主招生信息“量”的要求, 除涉及相关秘密与隐私依法可不予公开之外, 高校应充分公开其所持有的招生信息。

3. 有序、规范、严谨地公开高校自主招生信息

在高校自主招生程序的演绎过程中, 高校应当有序、规范、严谨地公开各个环节的招生信息,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其一, 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订自主选拔录取方案, 并纳入学校招生章程, 向社会公布。其二, 高校组织专家组, 按照自主确定并经公示的标准和考核办法, 对考生材料进行审查, 再进行面试等相关测评、考核后, 提出候选人, 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后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其三, 考核通过的入选考生名单须及时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备案, 并在考生所在中学、自主招生高校的网站以及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或新闻媒体上公布。其四, 高校对先期考核通过并且符合统考成绩要求的考生, 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录取工作结束后, 由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通过省级招办信息平台和有关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高校亦须及时将已录考生名单在该校网站上公布。

在上述四个基本的自主招生信息公开环节中, 第二个环节是最为核心的, 也是最为考生和公众所关注的, 因此, 确保该环节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相当重要。该环节中高校应当特别关注如下两个问题, 并尽最大可能满足考生与公众的信息需求: (1) 未通过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初审的理由说明。这是当前考生及家长相当期待的, 也是媒体呼声颇高的信息公开事项。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对“初审”筛选过程普遍语焉不详, 只规定初审“合格者”才有机会进入笔试和面试, 至于如何“初审”, 什么才算“合格”, 招生简章却没有相关信息的公开。 (2) 面试试题来源、专家团队的组成及过程公平性的保证。面试环节是高校自主招生中最具自由裁量空间的环节, 当然也是高校提升自主招生公信力最可有所作为的环节。当前, 自主招生面试一般都由高校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进行, 对学生的气质品格、表达沟通、知识结构、逻辑思维等作出综合评价。为提升面试环节的公信力, 如下一些为专家所力荐或已为少数高校所尝试的做法颇值得学习、思考和借鉴, 如:设立面试“两库” (即试题库及专家信息库) 以完善阳光招生;配备一定数量的面试后备专家;邀请校外人士担任面试考官;面试投票采用实名制;于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学校招生监察小组、媒体等的公开监督下, 在面试现场随机安排面试双方, 即由考官、考生临时抽签决定其所在考场以避免提前泄露相关信息;对抽签和面试的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监控, 等等。

4. 多元、互动、灵活地公开高校自主招生信息

为提高信息的易用性, 高校应当多元、互动、灵活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 实现公众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畅通和信息获取过程的简易便捷。

其一, 启动信息公开的“双引擎”动力装置。

高校应当启动“双引擎”动力装置———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向公众发布自主招生信息, 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高校公开自主招生信息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是主动公开, 即高校主动公布招生信息而无待申请。对于涉及广大考生切身利益的,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 反映自主招生程序运行各个环节操作规程和基本概况的信息, 高校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 高校应当通过校园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公开,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利用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多元化的路径公开自主招生信息。二是依申请公开。高校除主动公开自主招生信息外, 还应依申请人的申请而提供相关信息, 如果高校拒绝公开被申请信息, 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其二, 变信息公开的“单向度”为“双向互动”。

自主招生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高校应改变自身作为信息发布者的单一角色定位, 乐于、敢于、善于面对公众的困惑、疑问甚至是质疑, 以真诚善意、开诚布公的态度及时作出回应, 变自主招生信息公开的高校单向度“独白”, 为高校与考生、公众之间双向度的“互动”, 并借助于这种互动将信息公开推向深处。因为公众基于其利益立场、观察视角和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尖锐, 甚至直接击中要害, 而高校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回应也更能实质性地释放相关信息, 同时也更能考验高校信息公开的态度和诚意。为促进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的双向互动, 高校应建立健全自主招生考生申诉制度, 以确保考生申诉渠道的畅通, 并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快速反馈, 问题迅速处理的有效工作机制。在此问题上, 英国高校的相关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让考生清楚了解投诉和申诉的程序, 如考生提出要求, 高校应当给予及时答复, 反馈拒绝录取的原因。应有专门的招生考试监管机构, 要求高校制定招生录取的操作规程和合理、公平的投诉政策和程序;相关的申诉政策能够确保及时对学生提出的对录取结果的申诉给予答复, 要求高校对录取的过程和原因作记录以便做出及时反馈。” (王立科, 2009) 其三, 搭建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公开平台。

高校应当增强服务意识, 创新信息公开的方式, 搭建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公开平台, 灵活自主地公开招生信息。例如2006年复旦大学为保证复旦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公平、公正地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 校方邀请杨浦区公证处给予公证, 由此, 复旦成为国内首个在自主招生活动中引入公证环节的高校。通过公证的方式确保过程演绎的透明, 信息传达的权威, 赛事进行的公正, 充分表达了复旦对此次自主招生环节的重视, 同时也能让考生和公众对复旦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严谨更具信心。又如, 2010年参加清华等五校合作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不仅可以上网查询笔试成绩, 以及自己是否入围面试, 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份五校通用基础测试试卷的详细《成绩报告单》, 提供基于考生笔试结果的七种专业性“兴趣”与“胜任力”的分值, 以帮助考生了解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擅长点、欠缺点[9]。再如, 复旦也从2010年开始为参加“复旦水平测试”的学生提供中英文两个版本的测试报告, 报告提供的信息既有助于考生了解其测试总体成绩、排名及各科学业水平, 又有助于考生申请国外院校出国深造。类似于此的信息公开方式彰显了高校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服务精神, 自然也更能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

参考文献

[1]肖舒楠, 等.自主招生黑幕不断81.9%公众呼吁过程透明[N].中国青年报, 2008-07-21.

[2]王聪聪.近7成受调查者认为自主招生中权钱交易不可避免[N].中国青年报, 2009-11-24.

[3]刘卉.专家呼吁尽早制定高校自主招生法律规制[N].检察日报, 2009-11-23.

[4]朱小龙.自主招生如何赢得信赖和支持[N].光明日报, 2009-11-30.

[5]调查显示八成上海市民担心自主招生暗箱操作[N].新闻晚报, 2010-12-07.

[6]刘飞宇, 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7.

[7]俞可平.引论:治理和善治[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9.

[8]自主招生公信力遭质疑需防招生“过度自由”[N].现代教育报, 2010-01-19.

篇14:信任的力量

——艾琳·卡瑟

“徐福林的良心被狗吃了!若俺还有机会出去,非宰了这个狗杂种!”一个面目狰狞、身体粗壮的死囚狠狠地吐了口唾沫。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了巨石,一阵涟漪急速荡开:“对!杀了这个不讲信用的小人l扒了他的皮!”感觉蒙受了奇耻大辱的死囚们恨声附和着。中秋早晨的长安城已然凉风习习,然而389名死囚犯却个个满头大汗,忧心如焚。他们不是担心即将到来的处决,而是为一个同伴的爽约而痛心疾首。

这是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长安城大理寺司衙大门前。按照帝国的惯例,再过几天是秋决的日子。然而这次事件非同以往,牵动了全长安市民的心,一大早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知道:9个月前被释放回家的死囚们,能够如期赶回领死吗?当今天子的骇人举措,会不会变成一个天大的笑话?这场亘古未闻的离谱豪赌又该如何收场?

原来,贞观七年腊月唐太宗李世民视察朝廷大狱,全国390名被判死刑的犯人系狱待决。在例行的问话中,死囚们都对再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有着强烈的渴望。太宗博大宽容的胸怀、果敢坚毅的性格几乎在一刹那间促使他做出了一个奇特的决定:释放这些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让他们在亲情和关爱中度过短短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热泪盈眶的死囚们在再三击打自己的面颊确认此非做梦后,带着无尽的感激返回家乡。临行前死囚们与太宗约定:来年九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

而今时限已至,389名死囚陆续归案,只有家住京畿扶风的死囚徐福林迟迟未到!35岁的年轻大帝不理会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的轻声劝说,以他一贯的坚忍和冷静等待着他的囚犯。即使是一个死囚,太宗也相信他有自尊和良心!因为太宗的成功史就是一部用诚心换忠心、用信任换人才的奋斗史!

短命的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划出了一个怪异的抛物线,在刚刚呈现出一点盛世迹象时,就迅即被倒行逆施的隋炀帝拖入了狼烟四起的大动乱中。关陇贵族集团代表人物李渊趁势起兵,在大儿子建成、二儿子世民的帮助下迅速抢占了长安,并利用宇文化及弑君称帝的有利时机北联突厥、西击薛举,废掉了过渡性皇帝杨侑而建立大唐。当其时,中国群雄并起、皇帝林立:强大的突厥雄踞漠北,秦帝薛举虎视陇西,定杨可汗刘武周盘踞马邑,夏帝窦建德陈兵乐寿,许帝宇文化及坐拥江淮,魏公李密占据瓦岗,郑帝王世充称霸洛阳,更兼萧铣、辅公佑裂土巴蜀等地。这些崛起于乱世的英雄好汉距离九五之尊都只有一步之遥,惨烈的兼并大战将为未来的中国遴选出一位雄才大略的真正君主!

年轻彪悍的秦王李世民目光如炬,他临阵沉稳、临机果决、临敌勇猛、临事冷静,一往无前的凌厉杀气和折节求贤的祥和瑞气是如此奇妙圆润地交织在一起,往往在一鼓作气消灭对手的同时赢得敌人的真心感佩!勇冠三军的尉迟敬德、犯颜抗上的魏征、畅晓军机的李靖,神机妙算的徐懋功、英雄盖世的秦叔宝、福寿齐天的程咬金、老当益壮的屈突通——这些位列凌烟阁的开国功臣,都曾是上述与李世民殊死搏斗的对手之股肱重臣。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李世民以其自信大气的人生风范,感染并引领着这个决定中国未来的精英集团。通过无条件地信任别人,他与这些本应是不共戴天之仇的四海豪杰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并且凭借着这种友谊横扫六合、吞并宇内,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乌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惨烈内讧从未上演,君臣彼此信任,在幸福的生活中共同老去。

当皇家竞技场上的参赛选手全部被淘汰出局后,武功被及时转换成文治。虽然拥有无上的权力,但终其一生太宗都在小心翼翼地同自己的欲望搏斗,避免被绝对权力的利剑所伤。他知道惟有克制方能带来诤言和上下同欲,惟有仁爱才能带来真正的敬畏。三省六部制的分权艺术、宰相附签的公文制度,从善如流的庭议风度,是太宗从杨广身上学到的历史教训,是太宗杀兄戮弟后的自我砥砺,也是大唐王朝迷人风韵的源泉。在理解了服务是权力的本质之后,太宗的勤政爱民有了深刻的理论基石和体系保证。

站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国际都市的长安城里,“天可汗”李世民最终等到了与他生死相约的徐福林——由于途中患病,他雇了辆牛车,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时辰赶到。390名死囚从容赴死的侠义之举与唐朝开国功臣们的忠心为国如出一辙——慷慨的信任激发了无尚的忠诚感和荣誉感——事件以太宗赦免全部死囚而收尾,遂成千古美谈。

上一篇:小学一张照片作文450字下一篇:高处作业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