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投资的方式

2024-04-16

跨国投资的方式(精选6篇)

篇1: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背景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截止到年底,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0484户,合同外资金额达7459.0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3954.69亿美元。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2001年,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为10.73%,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24.06%;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占工业资产总额的10.1%,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6%,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6.8%,利润占利润总额的29.2%,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8%;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国增值税总额的比重达25.91%(江小涓2002,见图1)。

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是否合理,国内一直存在担心和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是否会产生垄断。如果形成垄断,就会抑制国内投资,阻碍新投资者进入,并且向消费者索取高价,产生垄断利润,从而损害国内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这种情况存在,就意味着吸引外资导致的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等多方面的利益,不是以更适用产品和较低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我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以较高利润的形式被跨国公司吸收。

附图

图1 FIEs在中国重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

这种担心和争论在近几年有所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一些项目的规模很大,远远超过中国国内同类企业,占据着企业规模排名的前列,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较高比重。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微电子、移动通讯设备、轿车、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都占据着2/3以上的席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占据手机市场九成的份额,占据着轿车2/3以上的份额。其中一些企业,独家占据了市场很大份额,市场集中度很高。从理论上推论,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然,所有的商业性公司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论其是国内公司还是全球性公司。如果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有可能产生垄断行为。但是,跨国公司具有规模、品牌和技术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市场影响力更强,因此其行为特别引人关注。

对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上竞争行为的分析,是产业组织理论和跨国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跨国投资理论在它的形成阶段,就认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控制不同国家内的企业,消除竞争,使自己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实质上是垄断优势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扭曲,它会产生反竞争的不良效果(Hymer,1970,1976)。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都有垄断意愿,但其在海外比在其母国更易形成垄断行为,这是因为在海外市场上竞争的对手较少,串谋容易,企业就会产生进行串谋的意愿和行为。(注:串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主要厂商之间组成公开默认的价格同盟,对市场进行人为分割的行为。)通过串谋,将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企业就有可能获取相对稳定的较高利润(Caves,1982)。相反的观点也同样存在:由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市场上的企业数目,使生产和市场的集中度降低,因此加强而不是削弱了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Fishwick  1981;Gorechi,1976)。稍后一些,有学者注重研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假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垄断优势,而东道国企业间却是彼此竞争的关系,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较早时期,有可能增加东道国市场的垄断性,但从长期看,技术外溢是一种必然现象,因而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一种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企业迟早会变得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最终结果,增加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性(Das,198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投资增长很快,相关研究更加丰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大量吸引FDI,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不少基于多国情况和大样本案例的研究成果问世。但是,研究得出的结论仍然不一致。有一些研究表明,大型跨国投资特别是采用购并方式的投资,往往被用来消灭竞争(UNCTAD,);另一些研究却表明,跨国投资引起竞争结构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一家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扰乱了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均衡,其竞争对手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以确保其市场地位。他们或者扩大投资,或者结盟,或者寻求购并,总之要努力使市场不被其竞争对手所控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印度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获取了市场支配地位,例如联合利华获得了印度香皂市场75%的份额和洗涤剂市场30%的份额(Mehta,);一项对捷克87个制造业集中率变化的研究却表明,虽然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捷克制造业的集中度加强和FDI大量进入同时发生,但数据分析却表明,跨国投资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Zemplinerova  and  Jarolim,)。

本文分析FDI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对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行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定价行为,是衡量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垄断行为(注:如没有另外注明,本文中各个行业的情况,来自作者在1997、2001年的两次调研,其中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一次调研是。两次调研都包括对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访谈及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调研成果反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中,2001年的调研成果反映在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凡引自这两次调研的内容,文中不再加注。李蕊女士参加了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二次调研,并计算整理了部分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某些重要的产品市场上地位突出,一、两家企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在这种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企业确有垄断动机和垄断行为,典型的表现是不开发不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和产品价格居高不。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整个20世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被认定为技术先进企业的仅为2%左右,技术先进企业的投资额也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左右。不过,此时外商投资企业以海外华人资本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不转移先进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技术水平不高(江小涓1993)。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长很快,这些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它们来华投资的较早时期,向中国转移最先进技术的企业较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引进母公司最先进技术企业的比例仅为13%。(注:关于数

据来源、技术先进性定义等,参见本文第四部分中对表5的说明。)

下面是三个典型行业的案例。

1.轿车制造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轿车生产的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市场地位突出。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上海大众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轿车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桑塔纳轿车几乎占有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90年代初期占有9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到3月,上海大众在中国已累计生产了100万辆桑塔纳系列轿车。其间,1995年上海第二代桑塔纳轿车(桑塔纳2000)下线和投入市场。

从1983年到长达的时间内,上海大众的主导产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个期间,上海大众的外方母公司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球市场上淘汰了第一代桑塔纳这个车型,但上海大众却长期继续生产第一代桑塔纳,并没有引进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推出的换代车型。桑塔纳的市场价格也始终处于高位,在19年底之前,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近一倍。

上海大众这种基于市场垄断地位而产生的行为,长期受到国内各方面舆论批评,包括中方合作者上海汽车总公司,也对其不愿转移先进车型的行为不满意。年,上汽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用愿意将较新的车型放在中国生产。

2.无线通讯设备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通讯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通讯线路由1990年的1200万条,增加到的1.7亿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移动通讯业的增长速度尤其突出,以手机制造业为例,到2001年8月,中国的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速成长的无线寻呼市场和模拟手机市场几乎由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垄断,我国消费者以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使用其生产的落后于国际市场的产品,这个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获得了丰厚回报。

3.洗涤用品行业

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和美国P&G公司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开始在中国投资。1992-1995年,除P&G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继续大规模增加在华投资外,全球洗涤用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德国汉高公司,也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P&G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和汉高公司,都是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巨头,19,联合利华总资产280亿美元,总销售额440亿美元;P&G公司总资产321亿美元,总销售额381亿美元。而中国洗涤用品行业1999年的总销售额仅为192.82亿元人民币,约折合23亿美元,(注:这里的洗涤用品行业是指我国工业统计分类中的“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统计口径为国家统计局使用的“分地区轻工业系统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提供。)全行业产值仅为联合利华公司的1/19,P&G公司的1/17。规模如此悬殊,致使当时国内存在许多观点,认为中国洗涤用品制造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洗涤用品市场将由跨国公司垄断,甚至导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全军覆灭”。

到1995年底,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家,全部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位的大企业。这15家企业洗衣粉和香皂的产量,约占全行业产量的35%-40%。在这15家合资企业中,P&G公司投资的有5家,联合利华公司投资的有5家,德国汉高公司投资的有3家。在1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两家为中方控股,其余均为外方控股。在外方控股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外方股份比较高。外方股份在80%-98%之间的有3家,在60%-79%之间的有7家,在50%-59%之间的有3家。总体上看,当时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的主力企业已经由国外大跨国公司控股(15家企业的情况见表1)。

表1 洗涤用品行业排头兵企业的合资情况(1995年底)

企业名称合资企业的中方与外方

上海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 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上海日化公司、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白猫有限公司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香港新鸿基公司

北京熊猫宝洁洗剂用品有限公司 北京日化二厂、美国P&G公司

成都宝洁公司 成都合成洗涤剂厂、美国P&G公司

广州浪奇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广州浪奇公司、美国P&C公司

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天津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广州宝洁公司 广州肥皂厂、美国P&G公司

张家口联合利华公司张家口合成洗涤剂厂、荷兰联合利华公司

桂林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桂林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天津宝洁有限公司 天津香皂厂、美国P&G公司

四平汉高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四平市油脂化工总厂、德国汉高公司

合肥利华公司 合肥日用化工厂英国利华公司

沙市活力奔腾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沙市活力28集团公司、德国奔腾公司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这些合资企业当时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令政府管理部门、合资企业中的中方及更多的方面都不满意。合资企业生产的外方品牌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同类产品的价格,20世纪90年代中期,质量相差不多的外方品牌产品的价格要比中方品牌的产品高出50%左右。合资企业在广告宣传上,都将外方品牌放在主导地位,对中方品牌的宣传很少。1997-1999年,在35个大中城市中,宝洁和联合利华对其麾下品牌的广告费用一直排在所有产品广告的前列,这些企业当时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中方企业合资前的品牌,因此实际上是用中方产品的销售收入为其产品促销。1995年,某合资企业销售收入的95%来自中方原有品牌的产品,但企业每年投入5000万巨额资金为外方品牌作广告,中方原有品牌的广告费却仅占其1/20。

当时,有关管理部门按照这些企业的扩建规模和发展设想推算,到20,合资企业生产的洗涤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很高份额,例如合资企业的洗衣粉将占我国洗衣粉市场的60%以上,其中外方品牌产品的占有率会大幅度上升。管理部门还认为,这些合资企业在站稳脚跟后,会通过再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收编有实力的国内其它洗涤用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因此,中国洗涤用品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由世界三大洗涤剂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产品价格将处于高位,这些公司将从中国获取高额利润。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进口、多家跨国公司

进入和国内企业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往少数跨国公司居垄断地位的若干行业,市场结构迅速发生变化。三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入世后进口商品竞争预期

多年来,较高的进口关税和过多的非关税措施,对我国境内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在外商投资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中,贸易壁垒主要保护了外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即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已成定局,对国内产业降低保护前景明确。

进口商品竞争预期是市场竞争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跨国公司继续在中国使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或者向中国消费者索取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消费者就会转向购买进口商品。中国境内的汽车制造商在1999年后多次下调产品价格,应对入世后进口汽车的竞争是一个重要因素。

2.跨国巨头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展开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在一些行业中放弃了以往坚持的“一个行业中只引进少数几家跨国公司,以便给国内企业留下市场空间”的政策取向,开始允许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当一两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较高收益时,其它跨国公司不会长期对这个潜力极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是跟随先行的投资者,也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使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相互竞争。

在手机制造业中,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和投资于这个市场的高回报率,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1994年中国数字移动通讯网建成后,诺基亚、爱立信开始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摩托罗拉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三家企业一直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此起彼伏,交错变化。其它几家制造手机的跨国公司也相继续进入中国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形成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松下、三星等众多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局面。

轿车制造业中,以往坚持多年的轿车布点“三大三小”的原则,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明显松动。按近几年全球汽车业收购兼并后形成的九大汽车集团考察,到2001年底,这九大集团全部在我国有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杯通用汽车公司、长安铃木公司、昌河铃木公司、江铃公司、庆铃公司、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北铃专用车公司、南亚公司、南京依维柯公司和云雀公司。大众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福特集团的投资项目有江铃公司、长安福特和海南马自达。丰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天津丰田公司和四川丰田客车。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投资项目有北京吉普公司、亚星奔驰公司、北方奔驰公司、湖南长丰公司、沈阳飞机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和起亚悦达公司等。本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广州本田。雪铁龙―标致集团的投资项目有神龙公司。雷诺日产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三江雷诺、郑州日产、杭州东风日产柴和风神公司。宝马公司的投资项目有沈阳华晨宝马。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3.国内竞争者的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有一批内资企业竞争力迅速提高,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轿车行业中,已经有天津夏利、一汽红旗、安徽奇瑞、沈阳中华、浙江吉利等多款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品牌车出现在市场上,而且不断扩大着市场份额。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也出现了同样趋势,国内企业的贡献突出。一批内资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程控交换机市场由原来外资品牌产品之间竞争的局面,转变为外资品牌与内资品牌产品之间交错竞争的局面。

洗涤用品行业的情况更典型。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外商投资企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外商原先的市场战略,是以国外流行的大比重高活性物的浓缩洗衣粉取代普通洗衣粉,并为此进行了密集的广告投资,但由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洗涤用品市场仍以中方品牌产品为主。

这个时期的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合资企业大力促销的外方品牌产品,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缓慢;而合资企业对中方原有品牌的销售力度很小,使这些原先市场份额很高的产品的影响力下降。这种状况给国内一些原先居于“第二梯队”的企业提供了扩张机遇。一批改制后的上市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表2是1992年和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名录,入围企业有较大变化。在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位的企业分别是南风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力公司(集体企业)和纳爱斯公司(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排序并没有明显上升,在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中,仅有汉高一家跨国公司排名第二,在前10位大企业中,利华公司和宝洁公司分别列在第6位和第8位(见表2)。

表2 排名前10位的洗衣粉生产企业(1992年,2000年)

序号 1992年产量最大的10家 2000年产量最大的10家

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1 广州浪奇实业公司 南风公司

2 天津汉高公司 汉高公司

3 上海合洗厂 全力(集团)公司

4 徐州合洗总厂 纳爱斯公司

5 南京莞基苯厂 白猫公司

6 北京日化二厂 利华公司

7 成都合洗厂 活力美洁时公司

8 潍坊合洗厂 宝洁公司

9 济宁合洗厂 杭州万里公司

10   武汉油化厂 开封矛盾(集团)公司

资料来源:作者19、2001年两次调研。

如果以单个企业为统计口径,合资企业在全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按工厂法统计,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中的合资企业,19为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8.6%;1998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3.4%;1999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1.4%;2000年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5.2%。产量排名入前10强的合资企业,产量比重2000年较1997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

表3 洗衣粉行业外资产量比重

年份   外资企业产量占 外方控股企业产量

全国产量的比重 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35% 25%

1997   35% 26%

1998   28% 19%

1999   22% 17%

2000   22% 19%

料来源:作者2001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3是1996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方品牌产品在我国洗衣粉产量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量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较快增长后,90年代下半期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下降。总之,由于国内竞争者的出现,洗涤用品市场竞争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

本部分的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变化:技术转移和定价

1.产品价格下调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坚持的产品高价位战略发生了变化。

合资品牌轿车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第一代桑塔纳为例,1998年底到2001年底三年时间,第一代桑塔纳在北京汽车市场上的价格下降了近40%。通讯设备行业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资企业提供低价位产品的能力,使交换机的价格成倍地下降,例如局用程控交换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每线300美元左右降到90年代末期的每线35美元左右。同时,各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增多,包括融资、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主要的手机制造商,都开始在中国采用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定价机制:新款手机在市场上露面两、三个月之后,价格就开始大幅度下滑。以往那种产品更新缓慢、价格长期处于高位的现象已经消失。

面对激烈竞争,外方品牌洗涤用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调。以宝洁麾下的碧浪为例,1998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7.99元,1999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6.14元,到2000年底,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市场价已经低到5.16元,三年时间,产品价格下降了35%,而同期国内大致相同质量的洗衣粉价格仅下降了不到8%。2001年底,宝洁公司在市场上出售的主流产品是声称为第三代产品的碧浪漂渍(400克),价格已降至4.98元,与国内品牌产品的价格基本上持平。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合资企业外方品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开始有所上升,占合资企业产量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见表4)。

2.加快转移先进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笔者主持了一个系列的调研项目,对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四个城市127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是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1997年,笔者曾主持了一项类似的调研,将这两次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行为的明显变化。

两次调研,我们都以其母公司为参照系,考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相对技术水平。(注: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参照系:国内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按这个参照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绝大多数提供了等同于我国国内的先进技术。详细情况参见江小涓(2002),第三章。)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可以发现,2001年与1997年相比,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比率大大上升(见表5)。

表4 洗衣粉行业外资品牌产量比重

年份   合资企业外方品牌产   外方品牌产量占合

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资企业产量的比重

1996   8%   22.86%

1997   7%   20.00%

1998   4%   14.29%

1999   7.73% 34.60%

2000   9.50% 42.81%

资料来源:作者2001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5 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

1997年(%)   2001年(%)

与母公司相比

使用最先进技术   14   42

使用比较先进技术   53   45

使用一般技术   33   13

注:1997年样本为96户企业,2001年样本为127户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来自美、日、欧盟和韩国的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为了避免技术水平认定时产生歧义,我们简单地以时间作为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母公司最先进技术,指在母国企业使用不足三年的技术或投放市场不足三年的产品;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指虽然在母国企业使用时间已达三年以上,但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技术或生产的产品;母公司的一般技术,指母国公司已经不使用的技术或不生产的产品。

1997年,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很低。向其在华企业转移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跨国公司,仅占被调研企业的14%;转移比较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占比重最高,达53%;还有33%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技术和产品,是其母公司已经不再使用的技术和不再生产的产品。

到2001年,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到了41%,有45%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使用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使用母公司已经淘汰技术的企业仅占13%。

几个行业的案例也很典型。从1998年开始,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市场份额开始被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和天津夏利等产品分割,同时还有更多的新车型上马,特别是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的上马,才迫使德国大众改变态度,于1999年底将其全球流行车型帕萨特引入上海大众,使B2级的桑塔纳跃升三个等级,一次性升为B5级的帕萨特。此后,中国轿车车型乏善可陈的局面迅速改变,2001年和,跨国汽车巨头至少将11款全球流行新车型提供给了中国的消费者。手机制造业中,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家跨国公司都在不断地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和降低产品价格。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完全能够享受到与国际市场同档次、同价格的手机消费。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手机市场的产品换代档次和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市场同步变化,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有新款手机问世。

五、简短的结论

中国的经验证实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全球性企业,在垄断性的市场中,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速度较慢,而且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以获得垄断利润;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能够引导企业的行为合理,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不断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求在市场竞争

中获胜。

中国的经验还表明,在一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已经较高、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时候,东道国政府对国内产业实施较高的保护措施和限制国外投资者的数量,实际上是保护了现有的国外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垄断能力,比在其母国市场上更强。

从中国的实践看,虽然跨国公司规模巨大,而且在海外市场上有垄断愿望和垄断行为,但是,与许多国家较早时期的封闭状况相比,进口商品的竞争、多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以及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竞争,会大大减少少数巨型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居于控制地位、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只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内改革政策,被少数跨国公司长期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更小。可以说,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行为在中国市场上不普遍和不能持久。

国内企业与跨国巨头的规模差距,并不是一个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具有优势地位的因素。引进外资的同时,技术、管理、观念等诸多因素必然产生外溢效应,推动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汽车、移动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这三个技术特性和经济规模有较大差异行业的开放实践,都展示了中外企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

最后要着重指出一个长期误传的概念。许多提出“跨国公司已经垄断了中国市场”的观点,是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利益整体,计算其市场份额。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自不同的跨国公司,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不是稳定的串谋关系,因此,即使外商投资企业总体上占有较高份额,但若这个份额由多家跨国公司分割,就应该视其为竞争性的市场而不是垄断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1993:《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贸关系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 ―,2002:《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1997:《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外商投资情况的调研》,《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

4 王洛林主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 王志乐主编:《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

6 Caves  E.R.,1982,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Analys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

7

Fishwick,F.,1981,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Econom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8 Gorechi,P.K.,1976,The  Determinants  of  Entry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58,PP

485-498.

9 Hymer.S.H.,1970,The  Efficiency  Contradictio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s,Vol.60,pp441-448.

10 -1976,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Cambridge,Mass:MIT  Press.

11 John  H.dunning  eds,1994,United  Nat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18.The  United  Nations.

12 Mehta  P.radeep  S.,1999,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erger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s  Global  Competition  Policy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r  Heading  toward  World

Monopolies.?“,UNCTAD  Series  on  Issues  i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pp,19-26.

13 S.Das,1987,Externalities,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Multin

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In  john  H.dunning  eds.United  Nat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18.The  United  Nations.

14 UNCTAD,1997,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7: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Policy.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5 Zemplinerova  Alena  and  Martin  Jarolim,2000,FDI  through  M&A  vs.Greenfield

FDI:the  Case  of  Czech  Republic,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CTAD  Seminar  on  FDI

and  Privatiz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Mimeo.

篇2:跨国投资的方式

先给应聘者一个文件筐,要求应聘者将所有杂乱无章的文件存放于文件筐中,规定在10分钟内完成。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完成,公司只是借此观察员工是否具有应变处理能力,是否分得清轻重缓急,以及在办理具体事务时是否条理分明,那些临危不乱、作风干练者自然能获高分。

统一公司——先去扫厕所

统一公司要求员工有吃苦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凡来公司应聘者,公司会先给你一个拖把叫你去扫厕所,不接受此项工作或只把表面洗干净者均不予录用。他们认为一切利润都是从艰苦劳动中得来的,不敬业,就是隐藏在公司内部的“敌人”。

松下电器——70分以上我不要

到松下应聘,该公司都要求应聘者据实给自己打分,那些给自己打70分以上者公司一般不予录用,该公司认为自认为优秀的人员,或者眼高手低,不服管教;或者跳槽率高。因为公司要的是“适当”的人才,70分就已足够。

通用电器——木板过河游戏

公司将应聘者分为两组,开展“木板过河”游戏比赛,内容为每组有一个“病人”需要送到“河”对岸,要求用手中的木板搭成“桥”将“病人”送到河对岸,谁先送到“河”对岸则录用谁。实际上“桥”的长度不可能达到“河”对岸,公司设计此考题的目的就是观察此两组应聘者是否有团队意识,因为只有当两组木板合并起来才能过“河”,如果两组应聘者都只想着自己过“河”,则没有达到公司所应具备的人才要求,都将不予录用。

摩托罗拉——拒答**方录用

摩托罗拉公司会故意问你几个难堪的问题,如结婚否?啥时要小孩?男朋友标准?你乐意性开放吗?以问题为个人**为由拒答者,公司持赞赏态度,他们认为这些应聘者不会因个人的眼前利益而屈服压力。有个性,有尊严,表现在工作上就会少受诱惑,坚持原则,始终以公司利益为先。

IBM——没有缺点请离开

篇3:对贵州企业跨国投资的实证研究

贵州企业跨国投资至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投资规模普遍偏小 (见表1) 。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2010.

从表中可见,贵州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7年才开始起形成增长,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如2010年贵州省的对外投资流量仅相当于四川省的0.04%,云南的0.056%。贵州省企业境外投资发展规模远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对省内经济增长形不成有效的拉动。

(2) 投资方式与投资目标市场较单一,绝大多数采取以技术、设备、原材料投入为主辅以部分资金投入的实物型直接投资方式,只有少数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国外企业的资本运作形式的投资方式。

(3) 投资行业过于集中,初级加工制造业所占比例严重偏重,这些行业的技术要求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但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使得贵州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往往利润很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也很弱。

二、贵州企业跨国投资的优劣势分析

(一) 实施跨国投资的优势分析

1. 资源开发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

贵州资源富集,在水能、矿产、生物资源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喀斯特地貌水电开发、悬岩高空架桥、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开发技术优势。此外,贵州机电、纺织、食品加工、传统酿酒、烹调、制药等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一些传统工艺是现代科学技术难以代替的。

2. 邻近东盟的区位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势。自从2002年西部出海大通道打开之后,贵州产品出口东盟国家已变得非常便利:第二,习惯互通。在东盟国家中华人多,语言障碍相对较少,消费习惯比较接近:第三,产品互补性强。贵州省的特色资源、磷系列化工产品、烤烟、民族药等在东盟很有市场,东盟市场已逐渐成为贵州企业最有开发潜力的海外市场之一。

3. 后发优势

贵州企业要想提升跨国投资国际竞争力,就应当把握经济全球化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一方面贵州省政府一直大力贯彻支持企业跨国投资的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跨国投资;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存在外部溢出效应,贵州可以通过引进获取先进知识和技术,从而节省下大量研发费用,规避研发投入风险。

(二) 贵州企业跨国投资的劣势分析

(1) 跨国经营起步时间晚,投资规模小,经营能力薄弱。贵州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总体上还处于贸易出口和小规模对外承包工程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还刚起步。经营能力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2) 信息不灵,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信息系统。而目前贵州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的功能还相当落后。

(3) 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运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目前贵州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一大主要障碍是缺乏擅长国际化经营的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仅如此,还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这都严重阻碍了贵州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

三、贵州跨国投资对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分析

企业实施跨国投资不仅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本节拟建立Granger数学模型对跨国投资与贵州省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选取研究的时间区间为1997-2010年。因为统计资料显示贵州省对外经济活动主要是外承包工程,所得数据可作为贵州省企业跨国经营数据。具体数据见表2。

首先,对变量GDP、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进行相关性检验,使用EVIEWS5.0得出两变量的相关系数是0.836865,表现为较强的相关性,可以对GDP、A做Granger因果分析;其次,对变量GDP、A做平稳性检验,以排除产生“伪回归”问题: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GDP、A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GDP、A均为二阶单整,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所得结果见表3。

第三步,本文拟采用EG两步法来进行文中两变量A、GDP之间的协整检验:

得协整方程:GDP=1026.067+0.099499A

对残差做平稳性检验:ADF值为-5.860016(α=0.01)小于临界值-4.992279表明et为平稳的,因此,GDP与A是(2, 2)阶协整,说明了该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最后,对时间数据GDP、A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最优时滞检验标准,Granger检验的最佳滞后项为2,因此采用lag=2对GDP, A进行Granger检验。得出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 Probability=0.04909,表明A是GDP的格兰杰原因。但二者的回归系数不明显,说明贵州省跨国经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表现如下:

(1)贵州省企业跨国投资处于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净跨国投资规模都非常小,对贵州省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非常小。

(2)贵州省企业实施跨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很低,因此,企业在跨国投资过程中获利不高,并未对企业利润产生大幅度提升。

(3)贵州省企业受自身实力所限,再加上现阶段普遍处于跨国投资初期阶段,所实施的跨国投资项目多为试探性的投资,真正意义上成为企业支柱的投资项目并不多。

四、推进贵州省企业实施跨国投资与经营的思考

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证层面都表明,跨国投资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贵州企业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力创国际品牌

规划企业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的认可程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鼓励和支持。贵州省政府要加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培养跨国经营企业领导者现代品牌战略意识。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引进或者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致力于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的研发,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完成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对外科技合作的主动性,寻找提升技术水平的合作机会。

(三)积极培育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贵州企业跨国经营急需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企业等多方合作。高校应当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为贵州培养一批国际化经营人才。企业也要积极建设一整套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性机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注重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长期以来, 贵州省对外开放程度低, 跨国经营一直发展十分缓慢。贵州企业必须主动“走出去”, 否则, 将使贵州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本文从中国及贵州省企业的对外贸易现状入手, 通过分析贵州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及优势, 跨国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论证和分析了贵州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贵州企业

参考文献

[1]商务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 2010.

[2]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贵州省情[Z].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4]杨建清.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析[J].当代财经.2004 (05) :105-108.

[5]王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北方经贸, 2004 (12) :27-30.

篇4:重庆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

[关键词] 重庆企业 跨国投资 区位选择

一、重庆企业跨国投资与区位选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重庆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也逐步增加。2003年境外投资11个,投资1749.7万美元,2004年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3个,投资2355万美元,2005年上半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额达到1.8亿美元,实现营业额1.2亿美元,对外投资2850万美元,新派劳务3300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但与国内外平均水平相比,重庆市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显得较为落后,从海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比例来看,世界年均比例为1.1∶1,其中发展中国家约为0.14∶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年均比例为0.08∶1,重庆2003年仅为0.03∶1,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和国内平均水平。从单个企业的投资规模来看,国际上平均项目投资额,在发达国家约为600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约为450万美元,原苏联国家140万美元,我国为100万美元,重庆2003年为128万美元,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重庆企业海外投资所具有的这种投资少、规模小的特点既不利于海外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和重庆市要求发展一批集团化、国际化的跨国性大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因此,如何发展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并培育出世界级的跨国企业集团是摆在重庆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重庆跨国投资区位现状分析: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主要集中在港澳和越南,老挝,印尼等周边地区。其主要原因为:(1)这些国家(地区)紧靠中国大陆,交通方便、信息灵通,有着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地理位置的相近和人文的相近,可以降低成本。(2)重庆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投资于邻近地区往往更容易使比较优势得到发挥。(3)相对发达国家成熟的跨国公司来讲,重庆这些企业非常缺少国际经验,且投资规模又较小。

二、重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按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具备的,但是区位优势是一动态的外生变量,只有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自身无法创造。因此,区位变量作为跨国企业行使生产和经营职能的外部条件,其不断变化会给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带来风险,跨国企业必须通过正确选择投资区位才能消除或降低投资风险。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对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

1.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贸易制度和法律的完备程度等。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是不同的。对企业来说,这类因素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重点探讨制度因素的作用。区位优势的选择是重庆发展境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区位论、投资要素诱发理论等对跨国企业区位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目前,影响跨国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重庆企业境外投资的直接目标;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是否有利于发挥重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有利于重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重庆境外投资的影响;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人员的可得性等。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又分为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收入水平等。各国的经济环境都有各自的特点,重庆企业要想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占领他国市场,必须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加以收集信息,作出选择,这样才能更加积极和主动地进行对外投资。由于经济环境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最直接,因而在考察国外投资环境时,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应当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果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目的与东道国资源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那么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分析也将是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区位决策的重要内容。

3.影响重庆企业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

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和互补。世界各国的技术、资金、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禀赋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又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进行跨国经营,可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彼此间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此外,宗教信仰、社会风气、教育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消费心理等的差异,导致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使地域市场变得既丰富多彩又纷繁复杂。跨国企业必须认真考虑东道国的社会、教育和文化环境。

三、重庆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重庆企业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战略从区位选择来说有两种选择,即上行投资和下行投资。上行投资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其目的在于打破技术封锁,直接获取发达国家的一流技术,或避开贸易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或打入第三国市场。下行投资是我国贸易对其它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稍低的发展中国家,以移植本国处于成熟化的产品或技术,从而实现产品或技术的第二次或第三次生命周期。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重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当前东亚及南亚周边国家(地区)应成为重庆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这是因为:首先,重庆与许多国家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渊源,与这些国家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减少进入障碍;其次,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再加上这些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机会较多,有利于重庆不同层次的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再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各自的经济运营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大部分国家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强了宏观管理和调控,经济日趋健康,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发展潜力更大。

重庆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周边的几个国家(地区)。2001年重庆对外投资的最大项目是重庆东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越南合资组建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越南优奈特摩托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投资额达600万美元。2002年重庆对外投资的最大项目是重庆力帆集团有限公司和越南合资组建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力帆—越南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投资额达到370萬美元,进行摩托车整车装配。

2.重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重庆企业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投资,并努力发挥其“窗口”效应,通过在这些领域兴办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把掌握的高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最新科技动态等反馈回国内,装备自己的新兴产业,使重庆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样既可以获取重庆经济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又可以抓住发达国家产品周期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带来的机会,从而促进重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重庆跨国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政府应积极筹建境外投资促进保障机制和为跨国经营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政府应做好跨国企业的跟踪和成功海外企业的宣传工作;在国际贸易规则协商,保护本国企业在海外各项正当权益上,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纯属政治偏见、意识形态的经贸打压,政府在双边谈判、贸易磋商中更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通过贸易杠杆表明中国的态度立场,以正当积极的博弈,维护本国与本土企业的应有权益,帮助民族企业在海外获得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

参考文献:

[1]万解秋贝政新:现代投资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黄晓玲宋沛:中国对外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孔淑红梁明: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M].商务印书馆,2001年

[5]江小涓:十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趋势研究:全球背景、投资规模与重点选择[J].管理世界,2001,(1)

[6]胡迎春罗丹:全方位进入——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战略选择[J].桂海论,2002,(18期)

[7]杨长春: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李兴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及产业选择策略[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9,(3)

篇5:跨国投资的方式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大多数跨国公司会选择通过收购并购的方式。然而相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东道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都远远落后。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会导致企业技术升级,这就会引发企业的“技术缺口”,进而使得企业内一部分工人所掌握的技术过时,企业可能会辞退这一部分工人。同时,企业效率提高也会产生许多富余人员,这也会导致企业解雇员工。如果被收购的企业与跨国企业某些子公司的 职能重复,也会削减机构,减少就业。如果被收购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也会导致失业。等等,众多因素导致“合理化”的裁员。

对于跨国公司的裁员,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对策来解决,尽量把损失减小到最小化。第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使得在跨国并购中失业的工人能够及时的受到各种保障。第二,采取积极地劳动市场政策,这包括提供失业工人培训和再培训,提供工作搜寻和就业的服务及时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机会等措施。第三,采取补贴等形式控制跨国裁员规模。第四,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保护工人的各种权利。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就业的消极影响除了直接影响,还有间接的影响,就是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后,可能会挤掉当地的企业,进而造成当地的失业问题。对此提出的政策有:

1、加快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国内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内开放市场优于对外开放,给予国内企业以并购优先权。发展中国的大企业,就必须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业绩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这是对付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有效举措,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跨越的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同时,培育我国的大公司、大企业与之抗衡。2增加企业的品牌意识,保护民族品牌。品牌代表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是企业的标志。它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武器。并购中应体现我国品牌的无形资产,勿使国有资产轻易流失。3加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尽量避免恶意并购。跨国并购中的技术扩散对东道国的贡献程度有多大,取决于引资国自身的技术能力。东道国的技术能力越强,当地企业便愈具有学习、培训、适应和竞争的能力,从而越有利于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一般会选择优势的环境,比如中国的东南部,这样就加剧了东道国的地区不平衡性。然而正是跨国投资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平衡性,给各地区资本形成、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工业化、区域贸易和区域创新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针对区位不平衡性,企业和政府都应该采取一些对策来减小上述的消极影响。

篇6: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一、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贸易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最早由Mundell  1957年提出,他建立了一个标准的2X2X2的贸易模型,该模型假定其中一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该国对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设置贸易障碍,从而使该国资本的边际产量上升,引起外国资本流入。根据Rybczynski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资本要素的增加将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减少,从而资本流入替代了贸易出口。此后20世纪80年代Markuson和Svenson在标准的2X2X2模型中假设两国存在技术差异,导致要素价格不同,引起要素的国际流动,每个国家都将获得其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根据Rybczynski定理,两国要素禀赋的变化会促使其出口部门的扩张,从而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传统的国际贸易纯理论是建立在商品贸易基础上的,而服务贸易存在某些与商品贸易不同的特征,第一,国际服务贸易是劳动与货币的交换,而不是物与货币的交换;第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大多同时同地发生,服务不可储藏;第三,统计方式不同,国际服务贸易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统计,而货物贸易由各国海关统计。尽管服务贸易存在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目前主流的经济学观点仍然坚持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服务贸易是有效的。Sapir在1981年进行了一系列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论是:“传统贸易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Deardorf  1985年在标准的H-O模型框架下,通过改变个别的约束条件成功地解释了国际服务贸易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目前国际经济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服务贸易领域同样存在比较优势的合理内核”。因此在分析跨国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时,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纯理论方法。

我们分析的起点是假设经济是完全竞争的,在国际市场上每个国家都是小国,每个国家产品产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变化,而且假设一国由两个经济部门组成,M是制造业或农业部门,S是服务业部门,两部门都以资本K和劳动L作为要素投入,体现消费者效用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位似的。

外资的流入增加了一国的资本要素禀赋,通常情况下都假定外国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流入后可以在各生产部门间自由配置,但是本文中我们认为跨国投资是与具体的行业相关联的,也就是说,FDI不会在本国的各行业间自由流动,资本流入之后就锁定在特定的行业中,这样的假定对各国生产函数的影响与通常的情况不同。当FDI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时,对两部门的生产能力都造成了影响,而当FDI与具体行业相关联时,只改变该行业的生产能力。

在对跨国投资的特性作出规定之后,我们首先分析外国资本流入发达国家的情形,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在服务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以用图1的产品空间来表示该国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情况。在图1中,坐标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该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品产量,M[,1]S[,1]是其生产可能性曲线,P[,1]P[,1]′是相对价格曲线,在不存在要素变化的情况下,可知该国在A[,1]点生产,在C[,1]点消费,该国的净出口量是B[,1]A[,1]。考虑FDI流入该国,由于其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所以流入的FDI中相当大比例的部分投资于服务业,于是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到M[,2]S[,2],其中,服务业增产的比例高于制造业。因为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价格曲线的斜率也保持不变,平行外移到P[,2]P[,2]′,此时,该国将在A[,2]点生产,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位似的,所以在C[,2]点消费,服务净出口是B[,2]A[,2],可以看出,该国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都增加了,但是可以证明在此服务生产的增加大于服务消费的增加,所以,服务净出口增加了。也就是说FDI的流入增加了该国的净服务出口,增加了该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附图

图1  FDI流入导致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变化(发达国家)

其次,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有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相对而言其比较优势在制造业或初级产品产业,此时可以用图2的产品空间来表示其生产、消费和贸易。在FID流入前,该国的生产和消费点是A[,1]′和C[,1]′,是服务净进口国,服

上一篇: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下一篇:(福建专用)(新课标)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4 默写+语言文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