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2024-05-24

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精选9篇)

篇1: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海提甫卡日孜学校禁止师生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及民族

分裂主义组织的措施和办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制定学校师生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的措施和办法如下:

一、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决制止个别组织或个人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坚决制止任何宗教组织强迫、诱使学生信仰宗教、在学校内从事发展教徒的活动。

二、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有关规定,自觉抵制宗教思想的影响,把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反渗透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三、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对学生进行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无神论的教育,进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师不得参加宗教活动,不得向学生传播宗教思想,不得胁迫和带领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四、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学校按照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规定,在相关年级上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坚持把“三维两反”(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反分裂,反渗透)贯穿于思想品德教学之中,联系我区实际,在有关教学科目中进行无神论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不得参与宗教活动,学生家长和他人不得强迫学生信教和参加宗教活动。

五、校园内禁止传播宗教意识。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学校散发宗教

宣传品,传播宗教意识,进行传教活动。

六、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法制辅导、知识竞赛、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座谈会、报告会、参观等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强化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使青少年知法、守法,提高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抵制宗教及邪教思想影响和渗透的能力。

七、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生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净化校园环境,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校办成健康向上,追求真理,学习科学的园地,增强青少年抵御唯心主义和宗教思想的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海提甫卡日孜学校2014.3.

篇2: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为保证校园安定稳定,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落实禁止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增强责任感。现制定禁止学生参与宗教活动工作责任书。

一、学生要进行辫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无神论)的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科学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要坚持不懈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要积极接受国家安全教育,提高自身自觉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破坏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政治敏感性。

三、星期

六、星期日和节假日期间,不得跟父母到教堂参与宗教活动。对班级出现同学参与宗教活动,应及时上报班主任,不得延误或隐瞒不报。

四、要和学校保持一致,认真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进行宣传,与家长形成共识,确保我校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五、对参与举办各类宗教培训班、少儿读经班以及少年儿童跟随父母进教堂参与宗教活动同学,将受到严重处理。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班主任与学生各执一份。

班主任:

学生:

上三宫小学东湾教学点

篇3: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共有高职院校20余所, 从中选取办学规模较大 (在校生6000人以上) 、影响力较强、具有代表性的4所, 并分别从它们的08级、09级、10级学生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2 6 0人, 女生2 4 0人。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大学生、高职生参加体育现状和对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2)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进行了效度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436份, 回收率87.2%, 其中有效问卷416份, 有效率95.4%。

(3) 访谈法。对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 了解上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访问所获得的有效数据, 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是一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 会得到某种需要和满足, 而这种愉快的激情又会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它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鼓励人们排除一切困难, 勇往直前[2]。如果一个学生对某项运动有强烈的兴趣, 就会主动参与到运动之中。相反, 如果他对该项目毫无兴趣, 就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阻碍其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通过调查显示 (见表1) , 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喜欢体育运动, 而一点不喜欢的只占7.35%, 可见上海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运动还是有着很大兴趣的, 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很高, 这为高职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学习,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兴趣“一般”的学生比例占到40.5%, 之所以出现这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主要是因为缺乏很好的组织与引导, 如果学校、体育教师在组织引导方面多下些工夫, 相信这一部分群体很容易加入到“喜欢”的队伍中来。

2.2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 它们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2]。运动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 是激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观动因, 调动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必须正确把握学生的参与动机。

调查显示 (见表2) , 上海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消遣娱乐、缓解学习生活压力、锻炼意志、健美减肥、提高运动水平、体现自我展示个性、人际交往以及达标考试等。

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是较为广泛和复杂的, 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不仅仅只为了健身, 体育运动中的娱乐、放松、自我展示、交友等功能, 都是诱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内驱力。综合分析学生回答问卷的情况, 可将高职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强身健体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线生产型和应用型人才, 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他们为社会发展服务而需具备至关重要的因素[3]。而某些运动项目中的灵活性、快捷性、创造性等特点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开发学生智能。从 (表2) 中也可以看出, 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调查中, 强身健体排在第一位, 可见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能够促进身体肌肉的发展, 保持健美的形体, 培养良好的气质是高职学生最大的需求。

2.2.2 改善心理状态的需要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困扰学校学生工作的一大难题[4], 而体育运动中集娱乐、健身、人际交往等为一体的功能, 为广大学生交流感情、陶冶情操、强健身体、提高技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迎合了学生的文化追求和精神追求, 满足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体育运动中, 对培养学生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个人来说, 体育运动是学生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 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 及时调整自己不良情绪,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

2.2.3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调查中, 展示自我、人际交往也是其选择体育运动的动机因素, 可见体育运动不仅是学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需要, 也是他们展示个性,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本科学生而言, 踏入社会比较早, 要使自己尽快地融入社会, 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体育运动能够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展示学生个性魄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他们走上社会、展示自己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2.3.1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

经对收回的41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其中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163人, 占39.18%, 偶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234人, 占56.25%, 几乎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19人, 占4.5 7% (见表3) 。而据调查, 我国1 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2], 这说明上海高职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这可能与高职的课业压力相对较轻, 时间较充裕有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生多于女生, 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体育项目适合男生的多, 另一方面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往往被男生所占据, 女生融入不进来, 学校也没有为女生专门指定运动场地。

另外, 从调查中得知, 在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中, 一、二年级多于三年级, 究其原因, 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前两年都在学习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 压力相对较小, 到了三年级则要进行专业考级考证, 更多的实间是要走进实习场或进入实训基地, 这个阶段是关键期, 学生的压力比较大, 所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就少了,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也就少了。

2.3.2 学生选择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学生课余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表4) , 篮球 (6 4人) 和排球 (5 4人) 两个体育活动项目, 是学生最喜爱参加的项目。其次是羽毛球 (4 3人) 和乒乓球 (3 9人) , 分列第三、四位。

对男生而言, 篮球和足球、跆拳道项目排名在第一、二、三位, 这三个项目相对来说趣味性和竞争性较强, 存在较激烈的对抗, 这对男生个性来讲会比较具有吸引力。

对于女生而言, 排球项目位列第一, 这主要由于排球项目属于集体项目, 趣味性较强, 也无直接的身体对抗。跑步散步和羽毛球项目, 撇开竞技体育的竞争性, 单从娱乐的角度来看, 其可操作性强, 受场地限制条件少, 活动强度较小, 因此很受女学生的欢迎, 在最喜欢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 分列第二、三位也属理所当然。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 跳绳项目在女学生中也非常受欢迎。这种项目只需要一根绳子, 器材简单, 空间场地限制条件少, 活动强度自己控制, 花样繁多, 具有一定的竞争和趣味性, 而且坚持跳绳锻炼能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提高肌肉长时间工作能力。在对女生最经常参加和最喜欢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中, 跳绳排在第5位, 对于学校来说, 可以适当发展女学生的跳绳项目, 促进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2.4 学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情况

学校应重视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应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 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课外选修、课余辅导等活动,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满足学生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弥补体育课教学项目和学时的不足, 从而来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课余学生运动队训练是开展群体活动的重要一环, 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不开展课余训练, 或是有比赛就有训练、没有比赛就没有训练是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5]。

然而, 通过调查、访谈得知, 上海市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课余活动、课余训练未列入学校常规教学安排之中, 偶有青年体育教师凭借自己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工作的热情, 自发组织开展课余运动队训练, 但最终都因为经费的不足而不得不放弃。

3 结语

体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健身、娱乐、教育、社会交往等功能,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浓厚, 动机正确, 如果再加上学校、教师的正确组织与引导, 必将带动更多的的学生加入到课余体育活动的队伍中来, 整个学校将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也将有效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责任。

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来说, 首先, 要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发展观, 应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培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 使之慢慢地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每学期要定期举行各种体育比赛, 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并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 来协助课余体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校职能部门来说, 如学工部、团委等, 要积极配合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形成联动机制。对于学校来说, 应更加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课余训练的开展, 加大这方面投入力度, 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并从根本上满足学生锻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伟清.高职体育"职业性"改革: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4) :135.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8~58.

[3]施兴成.新课程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其策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2) :100.

[4]江雪芳.高职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J].教育与职业, 2008 (29) :62.

篇4: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思想认识方面。自己虽然没有宗教信仰或参与过宗教活动,但是对身边存在的个别党员信仰宗教、甚至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没有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深入思考,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员信教、参与宗教活动是从根本上与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相违背的,缺乏坚决抵制并纠正一些错误观念、行为的斗争精神。

二是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党的重要理论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系统,主要精力聚焦在完成单位领导安排的日常工作上,在补强理论知识短板上做得不够。

三是在参与组织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方面。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新入职工作的年轻党员,在参加组织生活时缺乏将自己摆进去的主人翁意识,导致自己在进一步转作风、专理念、锤炼党性修养上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的更要求还有差距。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够。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领会不够、理解不深,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够。

二是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全面。在学习安排上,主要依靠党支部集中学习和网络课程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有限,没有经常读原文、看原著、悟原理,许多时候浅尝辄止,没有完全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存在差距,指导实践时也就不能真正做到真懂、真用,造成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深。

三是缺乏主动学习、举一反三的主观能动性。在参加党支部会议、党小组会议等集体组织生活时,对一些集中通报的党员信仰宗教、参与宗教活动的典型案例的学习上,有时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程度上,认为这些行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离较远,缺乏将典型案例作为镜鉴,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深入查摆问题,引以为戒的严谨态度。

三、努力方向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政治定力。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思想认识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认真参加所在支部各类组织生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再下功夫。

二是强化纪律意识,树牢理想信念。始终把“党员干部不能信教和参与宗教活动”的党内纪律挺在前面,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及党的各项纪律要求规范行为,认真总结汲取反面典型事件经验教训,争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篇5: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活动总结

为优化育人环境,优化教风、学风,学校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减少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专项治理行动,经部门、年级联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成效显著。总结成功的经验,有利于鼓舞信心,现对治理行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整治背景

1、曾面临的形势

学生在校园内、在家里使用手机随处可见,通过手机衍生、诱发各种乱象:就寝纪律混乱,被窝通宵上网,课堂睡觉,考试手机舞弊,早恋频发。领导头痛,教师反感,学生受害,家长担忧,社会不满,校风恶化,学校声誉受损。

2、五大危害

一是影响身体健康,分散学习精力;二是网吧进了教室,家里,毒害中小学生;三是干扰他人休息,降低学习效率;四是严重败坏考风,彻底击跨学风;五是事端容易滋生,事故防不胜防。

二、整治措施

1、确定工作思路

三个关键词“深入民心”“专项整治”。

2、专题会议部署

通过班主任会、主题班会方式,讨论计划,拟订方案,形成检查策略,安排督办措施。让全体参与治理的教师,从提升办学品位、捍卫学校荣誉、收敛学生心性、维护校园安全、清扫校园乱象的高度,来认识禁手机的必要性、紧迫性。

3、充分宣传手机禁令

①下发《关于禁止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的倡议书》,让家长签订配合治理承诺书;

②电子屏滚动播出禁手机标语:禁用手机,教师拥护,家长支持,学生受益,校园安宁;

③利用升旗仪式公开宣讲禁手机纪律以及手机对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及危害;

④召开主题班会,人人表态发言,让禁手机命令深入人心。

4、集中收缴

方式:①组织集中检查;②组织随机抽查;③班级不定时自查。

区域:教室,寝室 时间:自习课、午休、晚上就寝

5、机动收缴

以部门为主,在校园公共区域,包括教室、寝室、办公楼、图书楼、厕所等等,针对死角,针对空当时间,机动查处。

三、治理成效

篇6:中学禁止学生吸烟活动实施方案

一、 目的意义

吸烟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己经成为严重影响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烟草危害是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教育部发布了《在全国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宜的通知》,我校也对禁烟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全校禁烟活动,既是创建“无烟校园”、整顿校风校纪的要求,更是保障全校师生健康成长、保证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需要。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整治学生吸烟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宋继光 沙慧君

副组长:祝君年 穆晓民 顾东升 赵金余

组 员:德育处、团委全体工作人员,年级组长和各班主任

三、实施步骤

1、宣传阶段:(20XX年12月1日—20XX年12月6日)

学校成立整治学生吸烟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大力营造整治氛围。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教育,增强师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控烟自觉性。

2、主题班会:(20XX年12月7—20XX年12月11日)

积极组织师生开展“远离烟草,珍爱生命”主题教育班会,各班可以利用报纸、图片、视频等材料,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在班上做好吸烟有害健康、杜绝烟草进校园的宣传学习教育工作,让每个学生深入了解青少年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禁烟知识,培养学生自觉抵制吸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同时组织开展板报展评等活动,促进控烟活动稳步扎实开展。

3、集中检查教育:(20XX年12月12日—20XX年12月20日)

领导小组对校园查处的各班抽烟学生,德育处要登记造册,对查处的学生及时教育并处理,除对学生进行校纪处理外,要取消该生评选各类优秀资格,取消帮困补助等资格,并与班级考核挂钩。

过后要对本学期抽烟违纪的学生进行集中教育,通过观看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视频或学习报纸等形式,让学生撰写观后感、个人心得体会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使其从思想上彻底远离烟草。

4、总结巩固阶段:(20XX年12月21日—20XX年12月31日)

班委会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建立禁烟教育的长效机制,撰写活动总结上交德育处。

四、实施措施

1、检查人员分工

(1)学校值周领导组织本周值班教师,在课余时间对校园进行巡逻检查,处理吸烟违纪行为。

(2)各楼层带班教师组织班主任在课间及晚自习下后对各层厕所内进行巡视检查,处理吸烟违纪行为。

(3)值周班学生配合德育处工作人员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进行巡视检查,处理吸烟违纪行为。

(4)安保处工作人员在校园巡查中发现吸烟想象进行了解纠正,并将情况及时转告德育处。

2、对违禁者的处理

(1)给予校纪处分:首次发现为警告,第二次发现为记过,第三次发现为留校察看。

(2)发现每人XX次,扣除该生所在班级周综合评比考核分2分。

(3)学生违禁吸烟两次以上,取消该生本学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团干”等的资格。

(4)贫困生违禁吸烟被查,则取消本学年贫困生困难补助资格。

篇7: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发展灵敏、柔韧、力量、协调素质, 使肌肉发达, 耐力增强, 而且能使神经系统反应灵敏, 心肌纤维坚韧强盛, 呼吸器官强壮有力, 消化功能得到改善,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功能, 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状况。从个性心理角度看, 开展各项课外体育活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调整和促进作用。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通过情感变化而影响内脏器官的活动, 积极、愉快的情感对学生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 有助于发挥学生机体的潜能, 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运动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运动能缓解学生平时的心理压力, 运动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快乐。因此, 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 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学生个性, 使学生更自信、自强, 并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从事课外体育活动, 可以充分了解自己, 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 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 还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多样化、运动现场情况的瞬息万变都促使参与运动者随机应变、及时判断、迅速采取有效手段处理遇到的各种变化。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灵活、果敢顽强的品格是个很好的锻炼, 为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变化创造了条件。

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1. 场地设施因素

场地设施的缺乏是阻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的学校为了在有限的校园环境内解决学生的住宿和教室问题, 甚至不得不挪用或占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使本来就不足的校园体育设施再次被占用, 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由于场馆的严重缺乏, 造成现有场馆、器材的超负荷运转, 如不及时维护、保养, 很多场馆、器材的使用年限将大打折扣, 在体育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 学校在一些投资额大、保养难度大、器材消耗快的体育项目上采取了适当收费的政策, 因此也就出现了管理维护与使用的矛盾。

2. 运动项目因素

由于受到场地、环境和师资素质等条件的影响, 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和一些新项目无法开展, 在没有其他合适项目替代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因此放弃了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中的体育课多以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为主, 其他项目内容较少。这样使许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自我锻炼, 造成体育运动兴趣和应用能力下降。现有的体育师资结构不甚合理, 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只有少量的体育教师接受过职后培训, 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进而对学生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和培养体育兴趣产生不利影响。

3. 组织指导因素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无人组织指导是制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虽然经过了多年的体育教育, 多数学生仍然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而目前各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不尽如人意, 学生直接参与率低。课外体育活动多是学生自由活动, 无体育教师指导。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 倒是一些由学生自发组成的小团体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非常活跃, 他们依靠兴趣爱好和相互间的情感维系, 经常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体育活动, 且在活动中极为投入。但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 亦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

4. 心理因素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除健身、娱乐外, 增加与他人交流也是主要动机之一。喜欢小群体的体育活动方式, 喜欢集体性运动项目, 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在运动中更需要同伴的支持和鼓励。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兴趣更广泛, 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常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 不易获取社会支持, 易产生孤独感和自闭心理, 甚至形成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尤其是一些群众性的、集体性的体育活动, 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交往, 扩大交际面, 并产生归属感。因此, 我们应积极利用体育锻炼在增进学生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5. 体育兴趣与体育能力因素

爱好是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因, 它使这部分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成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内驱力。与此相反, 对体育活动没兴趣是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只对体育考试的内容进行练习, 不会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和作息时间来合理安排体育锻炼计划、锻炼时间, 选择锻炼方式、内容和运动量;不会运用多种体育运动和身体练习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 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活动。

三、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1.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营造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体育氛围是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兴趣及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的土壤。要加强宣传的力度, 体育活动的宣传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通过多种途径,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校报、宣传窗、校园网、体育知识讲座等宣传手段, 加强体育的宣传力度。

2. 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应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发展适应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健身、娱乐体育项目, 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 为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主管领导及体育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宣传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 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去抓。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专长, 注重实用性体育,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3. 建立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校园体育文化节在普及健身意识, 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欲望,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校园生活, 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扮演了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通过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 使之能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学, 为学校素质教育, 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可以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随时调整、充实体育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另外, 课外体育活动, 应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性, 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4. 加强体育场馆、器材建设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 体育场馆和器材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瓶颈。应加强场馆、器材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提高场地利用率。避免因场地、器材利用过于集中和分散, 造成其磨损和浪费, 以及由此而使学生放弃体育锻炼等情况的出现。应合理地规划和配置体育场地、器材,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 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具体地讲, 应做到以下几点:要重视体育场馆建设, 配置足够的体育器材;要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 做到经常维修、定期检查, 并设专人负责管理体育场地、器材;要合理安排场地、器材, 充分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加强安全管理。

5. 鼓励体育教师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需要许多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 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数量, 直接影响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学校要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与培训, 并与年终的考核挂钩、职务竞聘挂钩, 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嘉奖。

参考文献

[1]李振斌等.体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祥.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篇8: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一、“聆听”———以“我”之心

“聆听”是音乐实践活动最基础的一环, 胎儿在母体内就能聆听、感受音乐。中学生的聆听虽带有更多理性色彩, 但在理性的理解中又必须带有感性的共情与共鸣。就拿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来说, 一首音乐剧选曲《回忆》如泣如诉, 展现了主人公“魅力猫”孤寂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一定要抓住“猫”的内心就是人的内、就是“我”的内心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让他们与主人公产生共情与共鸣, 从而结合作品风格、技法等要素挖掘作品深层次的美与内涵, 让学生知道不管校外遇到什么音乐作品, 只要以“我”之心去聆听、去感悟、去分析, 就能听懂并甄别出作品的好坏与雅俗。

二、“演唱”———须建立自信

“演唱”是音乐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害怕又想唱”是变声期学生对歌唱任务怀有的普遍心态。此时, 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课堂教学任务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 找出真正适合他们学习的歌曲或片段才是关键。对于变声期青少年来说, 多听、少唱且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轻声歌唱才是最有效、最符合生理状况的学习途径。多则七八分钟, 少则四五分钟, 教师每堂课应安排一定时间指导学生练习歌唱的呼吸、发声技巧, 通过讲道理、提要求, 使他们逐渐养成每天适当练习歌唱基本功的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能胜任许多歌曲的演唱, 歌唱自信心由此建立, 心态也随之阳光起来, 不时跃跃欲试参加一些校内外歌唱比赛。

三、“探究”———激发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拿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来说, 其教学最大目标是让学生喜爱并且主动探究音乐剧相关文化。作为教师, 第一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丰富多彩、精心剪辑的课件比播放全剧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剧的新鲜感、好奇心和喜爱之情, 一旦浓厚的兴趣产生, 课后他们就会主动查资料、看视频, 听、唱音乐剧选曲, 主动去学习、探究音乐剧相关文化。对教师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抓住契机, 以一个相对吸引学生的点切入教学内容, 带动整个教学层面有序、活泼推进, 教师的语言应提纲挈领, 力求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 在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好每一部作品。

四、综合性艺术表演———校外是大舞台

广场大家唱、社区汇演……这些都是校外音乐实践活动广阔的舞台。从选歌到表演细节, 教师都能提出指导性意见: 表演作品不宜过大、过难, 具有青春气息、优美积极、学生完全能胜任的歌曲才是中学生表演的首选。学生可以先在班上找找“上台”的感觉, 在同学们的掌声与喝彩声中, 表演的学生容易找到自信、收获经验, 也容易产生学习的动力; 全体学生通过互当观众、良性互动, 营造出积极学习、乐于表现的良好氛围。教师还可组织“拉拉队”, 亲自带孩子们去观看学生演出, 通过观摩和感受, 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校外音乐表演实践活动中去。

五、“音乐编创”———植根民间

“音乐编创”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高级形式, 其相对其他音乐实践形式具有更大难度和深度。简单的作曲来源于生活的口语化,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 具体教学中可先用念白的形式编创简单的乐句或歌谣, 比如“今天我很高兴啊”这样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投入感情、带着音乐节奏去念, 一遍两遍三遍, 把自己的高兴劲念出来, 念到顺情、顺心、顺口, 最后由念变成唱, 一个简单的乐句即编创成功了。音乐编创一定要走出校园, 在我们大凉山, 校外有丰富的音乐资源, 如彝族、藏族民间歌手表演的许多歌, 优美且蕴含着很多音乐创作技法, 教师可带学生去民间聆听民歌手的演唱并进行录音、分析, 学习、借鉴其编创技法。什么是“鱼咬尾”“换头合尾”“变奏”……从聆听作品到分析、讲解理论知识;由实践性的欣赏回归到创作技法研究, 这样才能保住学生学习音乐编创的兴趣并真正提高他们的编创技巧。

总之, 中学音乐教学既要利用好校内规范的教学资源, 更要充分利用校外丰富、多层次的教育资源; 教师即要指导学生校内音乐实践活动, 更要指导学生校外音乐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音乐的灵魂与内涵。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教师是参与者, 更是引导者; 在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一定事必躬亲, 但必须给学生指明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其自学音乐的能力。音乐作为青少年抒发感情表达自我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在很多方面都极大地影响着新一代的成长,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中学生的校外音乐实践活动作好指导!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既要利用好校内规范的教学资源, 更要充分利用校外丰富、多层次的教育资源。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 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 尽最大努力指导学生进行校外音乐实践活动。

关键词:校外音乐实践活动,聆听,演唱,音乐编创

参考文献

篇9:禁止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当前, 我国已提出“科技兴农”的口号, 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职业教育。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涉农专业的学生, 将实现免费就读”的优惠政策。但是, 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偏差, 教学设施落后, 实践教学手段匮乏, 导致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面临素质差, 就业难、招生难的困境。

一、凭借教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新的课程纲要提出中职涉农专业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01年以来, 中职涉农专业的专业教材在叙述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作了很大的改进, 这些新教材有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应注意如下方面:

1. 教学过程中应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具体要求

引导观察要有顺序, 指导实验要有步骤, 否则就有可能使观察和实验流于形式。教师提出的观察实验要求应具体明确, 让学生明白先看什么, 然后看什么, 重点看什么, 如何操作, 并设计好需要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实验。

2. 教学过程中精心选取观察和实验的实物材料, 这也是备课阶段的重要工作

上好观察课的关键是精心准备实物材料。理想的观察材料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 还要有内在的联系和典型性。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观察课的质量。如教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 教师应在课前尽可能多地选取观察材料, 如:保护色, 可选用蝗虫、蝈蝈等;警戒色, 可选择瓢虫、蜂类等一些周围常见的动物。同时, 也准备一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材料,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 从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去总结,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目的的培养。

3.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深入实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如《生态学》中“环境保护”一节通过调查当地的生物种类、环境污染, 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参观环保单位的历史资料, 总结人类、自然的相互关系, 认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关系, 就如何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将每个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印成专辑, 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学习。

二、开展农业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素质

“未来的人才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造精神, 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特征和特长等”。结合涉农专业课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特别是动手实验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科技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结合课堂教学, 补充具有乡土特点的内容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一些实用技术

如针对本地的经济特点, 给学生补充介绍“肉鸡的饲养”“甲鱼的增养技术”“烟叶的生产技术”“黄花梨的种植”“毛竹的高效抚育”等, 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同时, 介绍部分当前农业的高效产业, 龙头经济“花卉的集约经营”“插花的保鲜”“畜禽产品的深加工”等。

2. 与当地经济体制相结合, 面向广阔的社会, 与种养专业户、

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推广单位, 广泛开展共建活动, 以便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 请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讲解、示范, 进行技术指导, 向他们学习动物的饲养管理、植物的栽培技术以及具体的插花、嫁接、扦插等技术, 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 深入自然保护区, 参观防护林带, 捕捉昆虫;开展植被、土壤、母岩、水文、生态等因子的调查;参观访问当地环境监测站等。了解环境保护的检测仪器;调查农田或果园中所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种类、数量;调查当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的开展情况;走访工厂对于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处理情况;走上街头观察记录噪声测定仪器所显示的噪音数值。结合教材内容, 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的科技意识。

3. 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

(1) 建立“生物园”。根据各校的条件, 建立“一校一地”或“一校多角”, 上述活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既发挥生物园的教学功能, 又具有科学实验的内容。可以种花、养草或饲养动物, 并进行学名标注, 种类应尽量丰富, 切忌单一。其中的花、木、草等可以作为实验的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分类、花草的栽培、修剪、病虫防治等, 从中获取的知识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2) 建立“桩景园”。我市山区、农村野外素材分布极为广泛, 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植物种类分布进行统计调查, 选择离村落较远的小山坡, 或人少的溪谷边, 挖掘那些怪异树桩, 或经人采集、虫蛀、根茎外凸的素材, 经过精心的培育、上盆、制作、造型, 完成学生作品。完成作品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劳动实践的体验, 同时赋予了学生极大的成就感。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寻找、挖掘树桩的同时, 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防范、环境保护等问题。

(3) 建立“示范园”。根据学校自身的环境条件建立“生态示范园”, 遵循生态循环规律, 种养结合, 选择成本低、投资少、适应能力强的物种, 如“鸡粪—蚯蚓—养鸡—粪便—种植蔬菜—菜叶养殖蚯蚓”模式。示范园建设规模切忌庞大, 能够做到示范作用就行。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多操作, 并做好观察记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学生提出建设性方案, 改进措施。

农业科技实践活动能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特别是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今天将起到促进转变的作用。学校通过农业科技活动的教育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上一篇:县委统战部二OO五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QS办理流程 QS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