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x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中职学校

2024-04-15

mkx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中职学校(共4篇)

篇1:mkx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中职学校

月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为切实做好学校教研组工作,使教研组更好的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更有效的发挥各教研组内教师的特长、优势。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得以全面落实,并且在各优秀教研组评选中,有据可依,结合市教育局下达的优秀教研组评选细则,特制定本校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及细则。

一、评选时根据学校情况,按学月评比.二、拟评选的优秀教研,其全组成员必须无任何违反组织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若有一人次则一票否决。

三、教研组被评为优秀的,原则上该组组长也获相应级别的荣誉称号。

四、优秀教研组材料的规范整理应由教研组组长负责,组员全力配合完成。整理完备后交教务主任审核。

六、评选项目列为“常规检查”、“资料收集业务学习”、“教学研讨”、“课题研究”、“出勤”、“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总分100分。各项赋分详见细则。

附评选细则见附表

篇2:mkx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中职学校

1、树立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在家庭中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氛围,关注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对子女的成人与成才并重。

2、言传身教,以德育人。平时能严以律己,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做优良品德的表率,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以德育教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3、倾心尽力,教子有方。认真履行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熟悉孩子的个性特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家庭教育中,能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品学兼优的孩子。

4、和谐民主,平等共进。在家庭中,与孩子平等、民主相处,鼓励孩子参与,尊重孩子意见,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相互学习,并以身作则,带头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孩子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篇3:mkx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 中职学校

一、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是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缺乏兴趣, 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是勉强地、形式地去学习, 越学成绩越下降, 越对学习失去兴趣, 形成恶性循环。反之, 当学生对专业课程发生兴趣时, 就不会觉得学习专业课程是沉重的负担,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当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浓厚时, 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精力学习专业课程, 并从专业课程中获得快乐, 学好专业课程。所以, 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一。

学习兴趣一般从“有趣”开始, 进而产生“兴趣”, 然后向“志趣”发展。 (1) 中职学生对什么“有趣”、怎样激发其学习专业的“兴趣”、如何使其产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志趣”, 是“五课”教研必须首先研讨解决的问题。

(一) 让学生感觉“有趣”

有趣往往是人为客观世界所吸引而产生的结果。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对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只有朦胧的、浮浅的、表象的、初步的感觉, 但他们不墨守成规, 勇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 总想赶时尚, 敢于尝试新的东西, 表现出最原始的多维兴趣。所以, 从开发专业课程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开始, 到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每门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编制专业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 尤其是备课和实施专业课程, 都要深入分析学情, 掌握学生对与专业、专业课程相关的哪些事物“有趣”, 就将这些内容经教学化处理到专业课程中。中职学生第一次学习专业课程、第一次接触实训设备、第一次学习技能时, 总会有些好奇, 必须不失时机地使学生的这些“好奇”转变为对专业课程“有趣”。所以, 从学生学习某门专业课程、每次专业课开始, 都要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联系的“有趣”处着手,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专业课程。

(二)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兴趣发源于内部愿望。学生想要知道奥秘的愿望、想做成某样东西的渴求会变成不可遏制的迷恋,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吸引学生去行动。“教人未见其趣, 必不乐学。”如果教师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兴趣, 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内心在想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学生的个体差异, 专业课程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从简单易学开始、从创设职业工作情境入手, 设置有效的“问题”, 以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吸引学生, 以“奇”激趣、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境”激趣、以“美”激趣,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获得愉快的经验, 他们就会对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学好专业课程。

(三) 使学生确立“志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探索未会、未知的动力。中职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认识, 但需要学习的东西和矫正的地方更多, 发展的空间也更大。在专业课程中, 要让他们因学得好而获得称赞、荣誉、奖励, 或通过学习获得启迪和灵感、受到教益, 产生因获得知识与技能而受到尊重的满足感, 使他们的学习愿望得到强化, 让他们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学习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与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吻合, 兴趣就会发生飞跃, 发展为“志趣”。由“志趣”调整和规范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方向, 形成积极稳定向上的精神态势, 促成综合素质结构变化, 发展成促进专业、职业发展的动力。“五课”教研必须在弄清学情的基础上, 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研究透彻。

二、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构成职场智慧最根本的因素。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知识, 将这些知识, 包括为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理论知识, 根据学习 (工作) 任务的需要科学系统地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

专业知识可以分为专业陈述性知识和专业程序性知识两类。专业陈述性知识是描述与专业相关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 主要包括专业符号表征 (如专业公式中的符号、一些专业量的代号等) 、专业概念、专业命题 (陈述两个及以上与专业相关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 、行业与职业标准等。专业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专业操作步骤、过程、要领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是关于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具材料、工作诀窍的知识, 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策略性知识是特殊的程序性知识。中职专业课程着重强调程序性知识。

专业知识来自于实践与环境, 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改写和升华, 只有用心去观察、感受、领悟和融入, 才能悟出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使专业认知结构发生量变与质变。专业课程内容来自职业领域, 专业教师要依据专业和课程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环境和氛围, 包括物理情境、心理情境、文化情境, 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 提高学习效率。以智慧点燃智慧。在学习情境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地方性, 注意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设理实一体化学习情境、工作场项目学习情境、任务引领与问题导入学习情境、小组协作与角色扮演学习情境、竞赛与考证学习情境等, 选择恰当的学习情境类型、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载体、整合好学习情境系统、现场呈现好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完成学习 (工作) 任务,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相关知识的内化, 进而形成能力。

专业课程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基于自己的专业经验背景主动建构的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五课”教研就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用心”学习, 更快地获得更多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充满知识与智慧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二。

三、专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一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应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主要经过若干门专业课程训练形成, 每门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承担相应独特的功能, 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若干项职业能力。所以, 要找到某专业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 按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组合,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中, 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包括三部分:一是步入职场之后的职业基本能力, 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二是胜任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 也就是运用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 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要求, 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三是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是在一定职业领域进行开拓、变革和创新、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能力, 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多元化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决策能力、对内合作共事和对外寻求协作帮助能力、组织协调应变能力、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技能是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主要包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是专业课程的重点。“五课”教研就是要探求如何设计系统有效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能力。学生能很好地提高专业能力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三。

四、科学方法

中职学生需要获得的方法主要有学习方法、工作方法、交往方法等, 学习方法又包括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专业技能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在专业课程中, 应让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有:

(一) 体验法——做中学、学中做

中职学生从专业课程活动中学, 在操作中学, 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 从尝试中总结知识、经验和教训, 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提升经验, 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 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成长。“做中学, 学中做”的精髓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不断去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职业教育任务驱动项目学习法、行动导向学习法是运用“做中学, 学中做”学习方法的典型,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 问题探究法——研究性学习

专业知识 (包括操作规范、行业企业标准等) 记载在各种媒介中, 中职学生必须在阅读中思考、求证、理解、领悟, 传承知识、悟出新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要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或预设问题) 、针对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目标 (基于问题与学情) , 在分析问题 (合作或独立, 教师引导, 实践或理论分析) 、收集和筛选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与决策、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生成) 、成果展示 (实践性、创新性、提高与发展) 、评价 (学生与教师共同小结与反思) 、练习迁移 (作业设计, 拓展与提高, 形成进一步的问题) 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提高, 准确地自我评价和接受他人评价, 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三) 交流法——合作分享

人的很多知识产生于与别人的分享。中职学生与教师、同学 (同桌、学习小组) 、企业技术人员和谐相处, 建立合作共赢获取知识的人际网络, 虚心、诚心、用心与他人交流, 在与人交流中自我发挥, 从他人处获得知识与启发。

(四) 反思法——经验总结

学生的许多知识应是基于对过去所发生的、经历的、了解的事情或案例以及已有的知识, 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分析和反思得到的。中职学生要形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能有条理地表述反思得出的知识, 与同学分享反思所得, 举一反三深化知识。

(五) 掌握技能的方法

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多样性课程中, 在观察、实践、反馈、对话、问题解决、探究、批判性思考、竞赛、模仿、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中,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掌握训练方法和有关基本知识, 注意手 (口) 脑并用, 发挥内部语言、意识的调节作用和专业技能间的正迁移作用, 科学安排训练时间与频度, 不断改进动作方式与智力活动方式, 掌握技能。对于动作技能, 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先易后难, 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模仿、掌握局部动作开始, 循序渐进地训练, 使动作达到准确、协调、速度适当、自动化、尽可能有某些创新的程度。对于心智技能,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设计规划、归纳推理发现等方法进行训练。学生技能的形成, 除了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前提 (如练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良好的情绪与意志品质, 注意力集中、稳定, 相应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 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

(六) 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专业课程中, 中职学生需获得从现象到规律、从典型到一般、类比与迁移等科学探究方法。

在自然、动态、多样的课程中,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以及综合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有利于学习。“五课”教研应研究合适的课程模式、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学生掌握学习 (工作) 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四。

五、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 经过学习、实践、积淀形成的稳定内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左右学生的能力养成与人格形成, 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文化对群体而言是行业企业文化, 对个体而言表现为职业文化素养。职业文化素养是动态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丰富与演进。职业文化素养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互影响, 任何职业、任何岗位都需要良好的个人基本素养, 拥有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是拥有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是学生将来在某岗位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生将来在一个职业群或若干个相关职业群中顺利转岗、晋升, 即横向、纵向发展的必备基础。 (2)

职业文化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 (职业体能) 、职业态度 (职业心理、职业认识、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情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法律责任、生态意识、依靠科学技术、主张公平正义、爱国、友善、职业审美、尊重劳动等) 、职业规范 (职业作风、职业形象、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奉献社会、勤俭节约、健康安全、职业礼仪等) 、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风貌、诚信、价值观、理想追求等) 。

(一) 职业文化的养成从良好的职业意识开始

职业意识是学生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有什么样的职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专业课程, 让学生从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职业发展动态中, 了解职业与职业社会, 加深对职业的理解, 制定职业规划, 明确职业目标, 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养成作为一名职业人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如质量与规范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学习与创新意识、责任与自律意识等。

(二) 职业文化素养在优美环境熏陶中获得

在专业课程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良好的职业文化环境, 如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协同学习与工作气氛、职业道德舆论氛围和物化场景等, 让学生具有准确评价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 形成群体意识、对他人公正宽容、帮助别人、承担社会责任、公正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自信等, 养成职业美德。

(三) 文化引领课程, 行业企业先进文化进课程

中职专业课程, 应让学生体验、领会、融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文化, 包括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行业企业行为准则、行业企业标准、企业荣誉感等, 给学生以优秀文化浸润, 使学生对职业梦想有不懈追求。

“五课”教研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省级示范课应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文化是多元的, 养成学生高尚职业文化是省级示范课必备条件之五。

在专业课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科学方法、职业文化是在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同时获得的, 只是不同的学习过程获得的侧重点可能不同。

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潜能释放, 必须构建和谐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中也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等) , 注重课程中各元素的和谐, 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 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突出因材施教, 激发创造意识、完善职业人格, 倡导“全纳教学”精神、绿色教育, 打造魅力课堂、智慧课堂、情理课堂、生态课堂、幸福课堂, 最优化发挥课程功能。尤其应唤起中职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对职业生涯的憧憬和期待, 使他们的思维的过程、审美的倾向、认同和道德得到升华。让学生“带得走”智慧、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得更多、更牢、更好的知识, 让他们抬起头来、自信和满意地笑起来。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中职学生的3年中职生活里, 会有许多教师教过他,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后……有多少教师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长河中长久地闪烁?他会记住其中的几位?他会记住的是无私的爱——那些在他跌倒时真心帮扶他站起来的, 那些在他迷惘时耐心给他指路的, 那些在他登攀时尽全力支持他的……那些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像一盏盏明灯亮在他心里, 留存在他青春世界美好的影像中, 成为他终生的珍藏。 (3)

摘要:针对教师的“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 其成效着重体现于学生的发展。中职专业课程, 应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尤其在学习兴趣、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科学方法、职业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程,学生发展

注释

1章永生:《学习兴趣》, http://www.pep.com.cn/xgjy/xlyj/xskj/fzyjy/201008/t20100827_798235.htm。

2董显辉:《职业文化的内涵解读》, 载于《职教通讯》, 2011年第15 期, 第5-9页。

篇4:“优秀教研组”评比的思考

【案例分析】“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的初衷是将各组教研活动落到实处,真真实实地做到为教育教学服务,可事与愿违,在夯实的上报材料、繁荣的教育教学研讨课中,引发了一串串思考。

一、组内教研课

作为组内教研课,执教者必须反复揣摩教学的重点、难点,几易其稿,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而现状是精心准备好一份拿得出手的教案上传到校园网站上,发个短信通知一下教务处,组内教师中拉上一两位教师随堂听课就行了。稍微负责任一点的组长,在组内活动时拿上来,做个简易的探讨交流,台下鲜花和掌声冲昏了执教者不安的心灵。就此现状就会出现一种病态的恶性循环,最不受尊重的是执教者,辛苦的准备未能受到同仁的光临与认可;最受伤害的是年轻教师,就本课而言或多或少有点看法,可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犹豫了、迷失了。

二、教研组活动

单周小组活动,双周大组活动,是我校一直不变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召集等待时间很长,会议讨论时间很短,草草收场,重在签名点到。活动记录主要由组长安排年轻教师补录上去。这样的教研组活动未能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功效,没有为年轻教师做到排忧解惑的作用,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長。

三、教案的修改

现在我校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教案采用的是集体备课形式。一个教师主要负责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研备工作,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修改初稿,形成教案,其他教师在主备教师的教案上做30%的个性化修改。首先,30%的修改是不是比例大了一点,值得商榷。其次,集体研备活动是真实开展的吗?不能是拿来主义呀!最后,集体备课的形式是好的、积极的,便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的钻研过程中,只有真实地将集体备课落在实处,我们的教学才会真的轻松起来。

四、教学反思

现在我们收集上来的教学反思70%都是打印稿件,究其原因不言而喻。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对此信息加以分析、归类、总结而得出的文稿。现有的资源可以共享,但绝不可以直接兑现,可以引用过来揉入自己的观点,从而变成自己的教学反思。

五、学期活动计划、总结

学期活动计划千篇一律,大帽子、高标准、严要求,一看就发觉很难开展下去,不少的计划就是从别人的文稿中剪出来的;不少的总结就顺手一并带过来了。学期活动必须从本组成员的个人特长出发,进行合理的分工,制订一个相对完善的工作计划;总结必须在各组员上报组长材料后,组长对本组的活动情况做一个相对合理的汇总性总结。

六、学生活动

各年级组长也花了不少的心思,筹措一些简单易行的、便于开展的学生竞赛活动。如,四年级英语组安排的“单词听写”大赛;四年级语文组安排的“词语听写”大比武。学生活动的主旨必须明确;学生活动的难度必须适宜,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学生活动的范围必须面向同一年级的所有孩子。

【案例反省】在当前以实施新课程为基本背景的情况下,教研组的工作就必须以“发展”为基本导向,以“发展”来诠释我们的教研组工作。

首先,教研组本身的发展。教研组作为以教学研究为基本任务的教学研究组织,必须密切联系本学科的实际情况,以全体成员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标。如果不确立这样一个高度来推动教研组的工作,仅仅重复原先的东西,活动得再多再好,其实际意义也不大。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通过组内以及组外的同伴互助的形式,让所有教师在专业素养上,与新课程的要求同步,与新课程共成长。

其次,教师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教研组活动,通常都很容易造成教师个性的泯灭。原因何在?在于其家长式的作风。一般而言,以往的教研组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研组长一个人说了算。因为教研组长大多年龄较大,资历较长,有的甚至是组内年轻人的师傅;业务能力一般也强于其他成员。这样的结构很容易给“一言堂”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得我们的一些年轻教师,一些业务能力本来就有待提高的教师,只能听命于他人,甚至连一些本来业务能力比较强,个性比较鲜明的教师,也受到了业务上的压制,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我们当前的教研组织,应该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与发展教师个性上多做文章,让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启发教师个人,让教师个人获得发展,个性得以展现。同时,教师个人的发展,个性的展现也有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形成良性互动。这是尤其重要的一项工作,这是今后每一个教研组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教研组必备的基本条件。

最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的教研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把是否能够获得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作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另外,还把组内教师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优质课奖励作为非常重要的方面,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教研组工作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研组本身,而在于它之外,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因为我们有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所以才有成立教研组的必要,才有进行教研组活动的必要,也才有提高教师素养的必要,否则,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如果不跳出教研组来看教研组,那我们的眼界就太低了。而不管怎么看,怎么衡量,教学质量总是一个牛鼻子,必须牢牢抓住不放。

上一篇:2011行政人事工作总结下一篇:明德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