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误作文评析:寻根

2024-05-11

高考失误作文评析:寻根(通用5篇)

篇1:高考失误作文评析:寻根

“春节过得没意思,只想过情人节;不喜欢过端午节,却喜欢在端午节里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谁的恩。”作家冯骥才这样感慨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旧日传统文化的漠视,感慨外国的文化“侵略”到了中国。而作为语言,母语是否也遭到类似的“侵略”呢??

曾有学者批评那些在海外演讲演唱的学者歌手们,他们只懂得讲那里的语言,唱那里的歌,完全地道的英语,不懂得如何发扬自己的母语,不懂得如何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母语作为人与生俱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维护它,有理由发扬它。正是因为母语,我们才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能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秉承继续,发扬光大。?

先有成龙海外演出坚持说汉语,后有韩寒炮轰如今的中国“闭上眼睛以为在牛津,睁开眼睛却在天津”,痛斥英语在中国的泛滥。诚然,中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学外语固然没错,它能使我们更好地与国际友人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汉语的漠视。假如整日听到四周的人叽里咕噜地“ABC”,谁敢承认这是在自己的国家?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的根。?

作为中国人,我想第一是学会母语,第二是将母语传承并发扬下去,然后汲取外国的优良文化。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同样的,我们的根发扬光大了,不正代表着中国的崛起吗??

不是否定外国文化,只是强调一点,只有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守住并发扬光大,我们才有立国之本,才能更好地汲取别的文化。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母语,算什么呢??

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根,我们应该去热爱自己的母语,是它让我们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传承。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正是祖先们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吗??

守住根,就是守住了希望。?

守住根,就是守住了未来。?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话题“母语”,从反面入手,通过名人、学者之口,列举出种植恢厥幽赣锛按车南肿床⒓右云牢觯缓蟠诱娌瞿赣锏闹匾裕啡夏赣锸俏颐堑母耪俅蠹沂刈∥颐堑母劬莩浞郑急嫘越锨俊?

这篇文章的瑕疵在于“寻根”的提法欠妥。文中第四段提到“英语在中国的泛滥”,那只是“对汉语的漠视”,在中国,作为主流语言的汉语并没有丢失,说“寻根”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第五段里,提出了“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的观点,接下来的部分,就是围绕“守住我们的根”来论述的,这与前面的“寻根”并不一致,没有保持思维的统一性,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假如将前面部分的提法改为“守住我们的根”,前后提法一致,这篇文章可以得到更高的分。

篇2:高考失误作文评析:寻根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花开的意义时,我想,他也开始思考人生了。生命很绚丽,也很轻易枯萎,可又怎样传递自己青春的花香呢??

青春是一丛注定要历经风雨、注定要生气勃勃的植物。王蒙的《青春万岁》里就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这样响亮地唱着:“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我们也只有感受青春的激情,享受青春花开的声音,才能将青春的花香传递。我们应该蜕去青涩,震动生命的力量,开出花朵。我们的生命无法承载太过轻飘的生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难以承受之轻》诠释着生命的重量,诠释着青春的花香。当西西弗斯无休无止地推着石头上山时,他用微笑去承受生活的循环往复的单调和沉重,传递着自己的青春花香;当贝多芬在两耳失聪后还奏响《欢乐颂》的时候,他用美丽的旋律表达对音乐的渴望,传递着自己的青春花香。?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海子的青春,也许有许多痛苦,但是海子从来不把痛苦留在世上,他写诗,他创作,他在酝酿自己的青春的花香:“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虽然海子的生命早早地随风而逝了,但谁能说他没有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把自己的青春的花香在世间相向流传呢??

青春之花盛开的时候就必然要承受凋落,唯有在花开的时候让生命有了意义,让享受有了目的,让生命也插上了羽翼,才能将青春之花香传递。?

名师点评:?

文章以“青春的花香”为立意点,来写青春的内涵,并且扣住了“唯有在花开的时候让生命有了意义,让享受有了目的,让生命也插上了羽翼,才能将青春之花香传递”这一立意,较好。语言也颇有文化味道,诗意化,但有堆砌套作的嫌疑。?

文章在构思布局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是立意不具体不明确,什么是“青春的花香”,它有什么具体的精神内涵,虽然也有一些事例,总是在似是而非中滑过,没有明确的阐释。?

二是结构不严谨紧凑,中间的具体论证缺乏系统的调度组织,假如按照用什么是“青春的花香”来阐释内涵,用为什么要传递揭示“青春的价值”,用怎么样传递来延伸“青春的长度”,这样再丰实内容就会浑然一体了。?

篇3:高考命题失误评析

1近年高考命题失误例谈

1.1命题考虑不全面,造成答案开放

数学以严谨、周密著称,数学命题的条件、结论必须相容,条件不多、不少、和谐清楚,不出现歧义.但如果命题时考虑问题不全面,就会出现以下2007年高考浙江卷的一道填空题(即理科第16题,文科第17题)的问题.

例1已知点O在二面角α—AB—β的棱上,点P在α内,且∠POB=45°. 若对于β内异于O的任意一点Q,都有∠POQ≥45°,则二面角α—AB—β的大小是______.

分析参考答案先给出的是90°,后来加以更正,答案改为:大于或等于90°,其实前者是错误的,后者从严谨性来讲也是不当的,笔者认为准确答案应为:[90°,180°]内的某一个角!并且其叙述方式出现失误,易误导考生.特注析如下:

(1)若二面角α—AB—β小于或等于90°,如图1,不妨设PS⊥β于点S,连结OS. 则由最小角定理可知,∠POS≤∠POB,即∠POS≤45°,即,这说明S点正好位于棱AB上,否则将与条件矛盾!则此时所求角应为90°.

由上可知,出题者仅考虑了第一种情况,忽略了第二种情况,从而导致命题失误,故答案应为:[90°,180°]内的某一个角.

1.2命题条件与结论相斥,导致无所适从

毋庸讳言,数学题目的条件与条件之间应该相互融合,不能出现矛盾或者顾其左右而言他的情况.而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一道解答题(即理科第18题,文科第19题)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原题如下:

例2从某批产品中,有放回地抽取产品二次,每次随机抽取1件.假设事件A:“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多有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A)=0.96.

(Ⅰ)求从该批产品中任取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

(Ⅱ)若该批产品共100件,从中任意抽取2件,ξ表示取出的2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求ξ的分布列.

分析我们都知道,抽取有2种方式:有放回的抽取和无放回的抽取.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抽取方式是有放回的抽取.根据答题原则,题干是背景,应当依照题干回答第(Ⅱ)问,在无法决定采取有放回还是无放回做题时,当然依照题干进行计算.这样如果考生理所当然的认为第(Ⅱ)问中的抽取是有放回的抽取并依此回答了问题,那么这样就会出现差错,因为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其当成了无放回的抽取,与题干相矛盾.

标准答案的结果(不放回抽取)(过程略)

1.3命题考虑不细致,引致答案不完整

由于命题人在命题时考虑不周全,忽略了某些特殊因素,导致了标准答案引发争议.下以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Ⅰ理科第15题为例加以说明.

1.4命题考虑不严密,引致答案错误

有时命题人在思维上陷入定势,不能看出问题的纰露所在.特别是出现在选择题中,可能出现选择支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形.下以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理科第12题为例加以说明.

1.5命题范围失控,引发考核超纲

高考考试范围应严格限制在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之内,但在高考命题时也出现了某些超纲的题目,导致众多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下以2007年宁夏、海南卷理科卷第18题为例.

评析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科内容中不包括复合函数的求导,而上题的解决过程显然要用到复合函数的求导,否则此题的求解显得繁杂异常,因此这道高考题有超纲之嫌.另外,宁夏、海南卷理科卷的解答题第(18)题中出现了新教材中被淡化的“二面角”的身影,等等.这些都是高考命题者对考试大纲及新课标研究不够所导致的.

另外,文[1]中也对实行高考制度始至2000年之间的高考数学命题中的一些失误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说明高考数学命题的确是白璧微瑕,值得深思.

2命题失误的原因探析

2.1主观原因

命题失误有命题和审题人员的主观因素,如责任心不够强、粗心大意、对数学命题工作

抱有轻视或者是对数学命题缺乏耐心、没有经过反复推敲审视等等.在编拟数学试题时,命题者要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周密.一方面,数学试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和严密性,即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必须满足条件的充分性、条件的相容性、条件和结论的相容性和条件的独立性,其中前3条是绝对的,第4条是相对的,这也是命题者常常加以忽略从而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除避免出现上述知识上的科学性错误外,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超纲、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是否与现实生活常识相悖、题意是否简洁明了等,所有这些都是命题者必须值得重视的.

2.2客观原因

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学科特征.它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正由于它具有前两个特点,所以在高考命题时,部分试题的条件与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着不易觉察的内在脉络,而恰好是这种内在的逻辑联系的不识得导致了失误的产生.在不能出现与各种层出不穷的模拟试卷雷同的情况下,编撰答案一般是唯一的高考试题,特别是构思出具有创新特点的试题,笔者认为,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困难.

3避免命题失误的几点建议

毋庸讳言,高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在分省命题逐渐推广后,各地可根据本地教育和考生状况命制难度适中、考试内容凸显地方特色、考试科目与形式符合本地要求的试卷,有利于发挥高考对地方基础教育的正面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逐渐推行高考分省命题政策,尽量保证命题质量是国家和各命题省份的责任,也是参与命题的专业工作者的义务.笔者认为以下措施对避免命题失误有借鉴作用.

首先,应挑选本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命题,舍弃职称越高、学历越高,命题能力与水平越强的观点.并且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审核,控制各个环节以保证命题质量.特别是应让具有较高素质的高中数学教师或教研员参加审核,从而避免失误的发生;其次,命题者不但应具备扎实的数学能力,也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并积极对待高考命题的各种培训,严格执行命题程序;最后,为了加强命题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导致重大命题失误的责任人应取消今后继续命题的资格,同时对命题工作中表现杰出的专家等进行嘉奖,等等措施.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周志泉.高考数学命题失误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02,(12)

篇4:高考失误作文评析:请迷茫走开

少年强则国家强,反之,少年迷茫那国家之路又何处去寻?当今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在我看来是个严重的问题啊!如首段所问:为什么?是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还是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他们失去了精神依靠?

当工业的轰鸣声打破冰原上空的平静,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必不可能安然如昔;倘若没有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也就不会有无数英雄儿女在中华危难时挺身而出,只手擎天!所以我想二者兼而有之,在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和传统优秀文化的退缩中,青少年失去正确依托的不成熟的心智难以自觉形成完善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才出现了道德模糊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做,帮助迷茫的青少年找回丢失的信念?

那信念是埋藏在心底的种子,它只是需要一个春天!

那信念是游荡在天上的白云,它只是需要一片朝晖!

那信念是摆在桌上的纸飞机,它只是需要一次起飞!

这个春天来自于我们携手共筑文明的长城,抵御那些蛊惑人心的不正之气:要对外来的文化有分析有见解,要在区分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任外来的烟雾肆意纠缠我们的青少年!

这片朝晖来自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景仰与关爱,传承与发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有伟大的历史而骄傲,而我们不能浮于表面,更应该认真学习,圣人难至,但求君子。不要任先辈的教诲离现代的青少年渐行渐远!

这次起飞来自于我们对青少年至深至诚的关怀,把他们当做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根基:让他们自由地飞翔,更别忘了用年长者成熟的目光为他们护航!不要任一颗赤子之心在纷扰的世俗中失去自我!

就这样,迷茫的种子也会开出花朵,怒放;

就这样,迷茫的白云也会染满一身,金黄;

就这样,迷茫的纸飞机也会冲向湛蓝的天空,翱翔!

【失分警示】

这是一篇考场二类文。其优点在于:一、观点鲜明。开篇作者援引考题材料,亮出自己的观点:“当今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在我看来是个严重的问题啊!”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二、语言很有文采。大量排比、比喻、对偶、反问句的运用,使文章颇具美感。?

篇5:高考以寻根为题高中生作文

翻开一本书,轻嗅诗词的墨香。打开一片专属汉语的天地,唐诗作风,吹一缕盛世炊烟;宋词为雨,浸一片枯竭待生的地;元曲若云,缀满留白的苍穹;看它们从繁华中走来,带着它们的故事与魅力,在这个世纪走向世界。平平仄仄的发音,才能念出这些诗词的婉转流利,五千年的音韵,五千年的情怀。

踏上一座城,没有华美宫阙,没有笙歌夜曲,但它却带着满身风霜屹立至今。它经无数炮火的洗礼,洗尽了一身铅华;它经千载年轮的刻画,累累伤痕尽己结疤;它经无数昼夜的寂寞,终于有了世界的鲜花,光鲜,荣耀,终成了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啊!你的守候沉淀千年,你的伟岸永在世界之巅!

找寻一个人,打开《孔子》穿越千年来到春秋,探访一下这位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学者。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他杏坛讲学,桃李三千。孔子是中国智慧的投影,是仁义礼善的表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探访一处国,乾坤变化,王朝更迭。大唐盛世更是千载佳话,唐玄宗的励精图治,使唐帝国一度享誉东方的天堂,大唐的繁盛,是历史上最华美的一幅篇章,是如今之人想穿过千年想去看的画,是佳人满腹才情,才子信口成诗的时代,江山满是风华。

漫步一条路,他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十字路口。这是一条和睦之路,不论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可以合作共存,共同发展;这是一条丝绸之路,它让中国的丝绸风靡全球,《丝绸之路》中写道:自文化伊始,亚洲的中心就是帝国的摇篮。是的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丝绸是宋帝国最重要贡品,它象征着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它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而在这古往今来的几千年中,它也在经历着战火和硝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决意打造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当别的国家都在担忧新国崛起强国入侵是,亚洲屋脊上的交流网络正在被悄然编织在一起。这一条新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必将决定世界的未来。

京剧戏曲,中国功夫……这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词。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能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取胜。从千年之前到来的传统文化,相信他终能流传到那千年之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停歇。中国终以她自己的文化魅力,以世纪为歌曲,谱了一曲千年歌曲。

21世纪的中国,正以震惊世界的速度崛起。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同样追溯着“文化之根”。我们不以战争,不靠经济,不凭手段,只用这古老的,不朽的传统文化来征服世界。不管是平仄的汉语,蜿蜒的长城,仁善的孔子,繁盛的唐帝国,不断发展的丝绸之路;又亦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绮丽的桃花扇,名扬中外的茶……都是我们国人从未忘记并一直传扬的“文化之根”,更是不难忘的民族之根本,民族之灵魂,民族之精神。

上一篇:线路2:美国文化深度体验之旅(2011年暑假)下一篇:会议经费预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