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2024-05-21

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精选7篇)

篇1: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内容摘要高校社团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和根据地,其作用和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近几年随着NpO(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高校社团与NpO逐步开始融合、交织、协作发展,形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开创了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本文立足于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通过调研和访谈等形式,了解高校社团与NpO合作的现状以及双方对于合作的类型、层次、程度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的三种模式,试图探索二者互动发展的创新之路,旨在为营造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有益参考。关键词高校社团 NpO 互动发展 校园文化 资源共享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1、高校社团。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高校社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NpO(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①组织性; 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NpO在我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社会资源短缺的现实情况下,NpO也不断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发展的新道路,近几年NpO越来越多地开始走进高校,走近高校社团,开始摸索与高校社团的合作之路。从广义上说,高校社团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但本课题所提到的NpO是指高校以外的、作为外部力量存在的民间组织。

(二)研究背景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营造的主力军和根据地,其作用正日益显现。当前,高校社团越来越多地参与到NpO组织的活动中,NpO也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对高校社团进行指导,两者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与联合,开创了高校社团与NpO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二者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通畅等问题,在合作的机制、模式等方面也不够成熟,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以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共对校内61个社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1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在61个社团中,公益服务型社团18个,占30%,兴趣导向型社团43个,占70%;成立不到1年的5个,占8%,1-3年的15个,占24%,3-5年的12个,占20%,5年以上的29个,占48%。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

1、组织与成立。高校社团在广义上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其组织与成立也是自发的。最初由几个有共同志向和目标的学生自发地成立一个组织,确定组织的名称、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组织的章程以及组织的活动计划等,向团委提交申请,团委审批通过后,由团委发出该社团正式成立的公告。

2、管理机构。目前高校的社团一般都归属高校团委管理,在校团委发出社团成立的公告后,也就表明该社团从此正式纳入团委的管理范围内,包括社团的人员变动、大型活动的审批、经费的使用等,都要经过团委的审批。

3、发展速度。从近年来我校团委审批成立的社团数量上看,社团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1997-2000年间是高校社团发展最旺盛的阶段,社团成立的频率较快、数量较多,申请成立的审批政策也相对较为宽松。而近几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社团数量逐步增加,学生社团逐步成为高校校园内的一股庞大力量,同时由于社团数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诸如社团重复建设、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所以对于社团的审批也逐渐严格起来,对社团发展的速度和数量有所控制。

4、类型。以上海财经大学为样本的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社团的种类涵盖较广泛,包括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几乎覆盖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高校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内部问题。主要包括“缺少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和“人员流动性太大”,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社团负责人的组织领导能力、社团章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人员流动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数据显示,上述两个内部问题的获选率一共有25%,所占比例不高。但这类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特别是高校团委要在指导和监督社团规范内部章程、优化人员结构等方面加强力度。

2、外部问题。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少”、“社团价值得不到认可”、“活动方案往往得不到批准”、“缺少校外相关的指导机构”、“与校外相关社团和机构联系太少”等。调查中,上述外部问题的获选率一共有75%。可见,社团成员感觉到社团发展遇到的问题最主要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有22%的社团反映资金来源少。关于社团资金来源的调查数据显示,42%的社团是社团成员自筹资金,27%的社团是社会赞助,22%的社团是学校团委支持。有15%的社团反映社团价值得不到认可。他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社团成立的时间较短、宣传力度还不够,希望能借助某些平台对自己的社团进行更多的宣传。有34%的社团反映缺少校外相关指导机构或与校外相关社团或机构交流太少。这说明,高校社团已经意识到走出校园的重要性,并越来越渴望能与校外的相关社团和机构进行更多的交流,提升自身水平。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反映出高校社团对于资源共享的需求。

(二)高校社团与NpO的关系

1、高校社团与NpO的合作现状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社团与校内机构(如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的合作是最多的,占31%;其后依次是兄弟院校的同类社团(30%)、校外NpO组织(21%)。其中,与校外NpO组织合作过的社团,多数认为合作中获得的最大帮助是扩大了社团的影响力和重新认识了社团自身的价值,少数认为最大帮助是对社团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这说明,高校社团与NpO的合作范围还不够广泛、合作模式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实践中的案例跟踪调查来看,在合作成功的案例中,高校社团与NpO双方都感到合作十分有价值,都从中得到很大收获,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在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学会和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的高校社团集体联合“格桑花”(“格桑花”是由一群热爱西部、关心公益的朋友自发成立的公益性民间助学组织)举行的大型公益活动中,从事前的方案策划,到活动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双方均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使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整个活动分为四部分:第一乐章为“同一片蓝天下的爱——‘格桑花’系列活动之写真板展示”;第二乐章为“讲座——NpO与社会发展”;第三乐章为“讲座——西域,我们一路走过”;第四乐章为“携手——‘格桑花’系列活动之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参与人数达1000余名,发放传单2000份,调研表格1000份;参与募捐人员800余人,共收实物3000余公斤,已于募捐的第二周运抵青海玉树州;友情参与社团10个,参与学生会5个。在这次合作活动中,一方面“格桑花”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各高校社团在此平台上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共同策划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同时也扩大了高校社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校社团在高校范围内深入宣传了“格桑花”组织的公益理念和志愿精神,同时就“格桑花”的公益性和志愿性在学生中开展了探讨NpO发展和NpO公益理念的讲座,使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2、高校社团与NpO双方对合作的需求一方面,对“是否愿意与NpO合作”,仅有1%的社团表示不愿意;此外,有34%的社团表示愿意合作,但是要视NpO的宗旨及类型而定,还有31%的社团表示愿意合作,但是要视合作的主题以及相互分工与权利而定。对“希望与NpO进行什么层次的合作”,55%的社团希望与NpO的合作是一个平等的、共同参与的协作过程;21%的社团希望自己策划和组织活动,NpO提供资金支持;22%的社团希望NpO能提供一个可供各高校社团与相关NpO组织相互交流的平台;还有3%的社团希望NpO策划和组织活动,自己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从对NpO组织的访谈来看,NpO组织的发展现状也不容乐观。在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很多NpO都已经开始主动寻找与高校社团合作发展的道路,利用高校社团这样一个阵地进行公益理念与志愿精神的宣传。在与“阳光之家”负责人的访谈中,他们表示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诸如资源短缺、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他们已经把与高校社团合作发展作为组织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目前许多NpO并不了解高校社团对于合作的需求,许多NpO对于合作还停留在以前的思路上——由自己提出活动主题和策划、组织活动过程,高校社团只是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协助。而现实情况是高校社团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合作,他们从社团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合作有了新的要求。

3、高校社团与NpO的双向促进实践表明,高校社团与NpO在合作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NpO对高校社团的促进第一,NpO能够利用自身具备的影响力和资源,为各高校社团提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其更容易交流心得和分享经验,同时可以整合各高校社团自身具备的资源,达到资源互补和实现资源共享。第二,NpO较高校社团而言,具有更成熟和完善的发展机制、相对固定的人力资源、更广泛的社会资源,高校社团在与NpO的合作中,能够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在NpO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培养锻炼自身能力,有利于高校社团的内部机制建设,使它趋于更加成熟和完善,从而实现高校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高校社团在与NpO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NpO提供的平台对社团进行更广范围的宣传,使社团的理念与宗旨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传播,让社团的价值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社团自身的目标和价值。——高校社团对NpO的促进第一,高校社团参与NpO的活动中,可以有效缓解NpO人力资源短缺的困难。人力资源的短缺和流失是NpO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而高校社团中的大量大学生成员正是缓解这一困难的重要资源。第二,高校社团是NpO宣传自身理念和价值的重要阵地,NpO可以借助高校这个平台,有目标有针对地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组织自身的价值理念,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将来毕业后可能进入NpO的接班人,使公益的理念和价值深入人心,这正是NpO组织的社会使命所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三、探索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之路

(一)在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过程中,团组织要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

1、监督作用。高校团委是高校社团的直接上级管理机构,它不能仅仅在社团成立的“门槛”处守门和把关,在社团成立后,高校团委应该进一步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在对NpO合作问题上,应该对NpO的性质、宗旨等进行审查,对合作的过程进行监督,以免有些不正当的组织打着NpO的旗号,利用高校社团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

2、纽带作用。高校团委应该鼓励社团走出校园,利用更广泛的资源,实现自身价值,而且应当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将NpO资源积极引入到校园内,为NpO与社团牵线搭桥,促成二者更多的合作机会,营造更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3、内力作用。如果说NpO在与高校社团合作的过程中是外部力量的话,那么高校团委则应该发挥增强社团内部力量的作用。社团的内部力量包括其宗旨目标、社团章程、内部机制、人员管理等方面,高校团委应注重社团内部力量的加强,在社团的章程制定、人员管理、机制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使社团从内到外强大起来。

(二)高校社团与NpO互动发展的形式通过调研访谈与实践总结,我们认为高校社团与NpO可以进行交叉式、接力式、项目式等形式的合作。

1、交叉式。交叉式实质上就是一种融合式的合作,是在高校社团与NpO建立起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二者的相关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组织策划部等,进行经常性、专门性的交流。NpO对高校社团进行定期的人力资源培训,指导社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平台使各高校社团能进行经常性的学习与交流,提供实习岗位吸收社团成员进行岗位实践等等;高校社团可以作为NpO的智囊团,对NpO活动的主题策划、宣传策划等方面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出新颖的、有创意的计划,为NpO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NpO的发展打破现有局面,体现出更具活力和更具生命力的势头。

2、接力式。由于高校社团与NpO自身所处环境的不同,二者的发展重点、发展优势、发展目标以及所熟悉领域等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长期的交叉式的合作对于大多数高校社团和NpO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实践表明,大多数情况是二者在某个主题活动上进行合作。接力式就是针对二者在某个活动上的合作而言的。在活动的主题确定后,高校社团和NpO在讨论中根据双方擅长的不同确定彼此的分工,因此合作就像一场接力赛,譬如,人员分配与安排上主要由NpO负责,宣传设计上高校社团承担,讲座由NpO联系演讲人,校园活动板块由高校社团组织负责,校园以外的社会活动就要调动NpO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如此一来,整个活动分工明确,双方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次主题活动。前面提到的高校社团与“格桑花”联合的活动,就是接力式合作的一个典型。

3、项目式。由NpO根据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设立不同的项目,通过吸引高校社团成员(或者面向所有高校在校生)参与到项目中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于NpO,可以利用参与项目的人力资源优势,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社团,可以利用NpO提供的资金、培训机会等,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工作方法和价值理念等,同时也增加了与其他高校社团交流的机会。对于项目式,实践中也有很典型的样本。如NpO信息咨询中心实行的“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该项目的背景是,NpO信息咨询中心了解到草根NpO面临“找不到人、留不住人、发展不了人”的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而这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对NpO的工作不了解,缺乏认同。基于以上的思考,NpO信息咨询中心与社区伙伴启动了这个为期一年的试验计划,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小额基金的支持,以鼓励大学生到从事农村发展及自然保护工作的NpO进行较长期的实习,推动建立一个民间组织联合培养人才的公共平台。这对整个社会而言,通过在青年中传播草根NpO的理念和价值,即使他们不能选择在NpO从事农村发展工作,也能重新思考城乡发展关系,关注农村,好比种下公益的、志愿的种子;对机构和整个NpO而言,通过使青年参与到NpO的工作,可以缓解草根NpO的人力资源需求,对草根NpO的青年人才可持续性储备和培养也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新的可能。在项目式合作的思路下,NpO可以尝试更多类型的项目,在解决自身更多问题的同时,也给高校社团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会。

(彭剑斌、赵蔚、李梅)

篇2: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大学生体育社团已由过去的零星小规模状态向多层次、多形式、多项目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整体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实施有效的运动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社团作为推动大学体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从内容上看,主要以单项运动项目分类构成的组织形式,它在体育场地、器材、技术和竞赛等方面,离不开体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为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堂与体育社团的联动发展,形成和谐校团的良性互动,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各个社团中去担任指导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比赛。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体育兴趣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也不同于体育课,大都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管理,并没有强制性的管束与监督。社团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在活动参与和表演比赛中,更加依赖学生的主动性。高校体育社团由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创立,受其管理和资助,它是独立于高校团委和学生会而独立存在的,但它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灵活,在形式上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因此主要以自愿性为主。相对来说,这部分学生自觉锻炼意识较强,有一定的凝聚力,比较好组织安排活动。

2 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体育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既能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又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特点,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需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2 . 1 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按照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学生在课堂内学习专项技能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和运动技能的掌握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的浓厚兴趣,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意识的加强,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既有对抗竞争,也有相互协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对培养学生顽强拼博、团结向上等意志品质起着巨大的作用。既增强了同学间相互交流与接触,同时也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大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要承受着各种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压力,会产生情绪低落,沮丧抑郁等不良情感,而各种社团活动能助其转移注意力,减缓心理压力。另外,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大学生骨骼和肌肉的生成、心肺功能的增强,改善大学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状况,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促进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2 . 2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发展

自2000年以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增长,各高校体育资源虽比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健身需求。尤其是游泳、羽毛球、网球、体育健身舞蹈等对场地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更是供不应求。高校各项体育社团的成立,弥补了学校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如体育课程开设不完善、体育项目不够多样化、教学资源条件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有助于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弥补学校体育设施与学生参与活动比例不协调,各专项体育设施使用不均衡,弥补了学校体育师资、财力、物力等各方面条件的不足,让原本有限的体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满足了一部分学生所喜欢的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其次,体育社团还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人说中国当前的健身状况是“青年人在沉睡,中年人在觉醒,老年人在奋进”。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形式还是以体育课堂为主,而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一节体育课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在健身效果上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体育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团体,它面向整个学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扩大了学生间的交流面,社团成员相对较高的专项技能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使学生由课堂上的“要我学”变成社团中的“我要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由于专项技能不高、没有运动氛围、无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自我要求不高主动性不够强等方面的障碍。实现了学生更多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使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在课外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延伸,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2 . 3 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 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社团工作几乎都需要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安排,体育社团成员无论是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还是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譬如社团要组织一个活动,首先要在人力安排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动员,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协作,协调体育活动组织、竞赛编排、裁判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在物力方面需要和学校方方面面做好协调工作,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在财力方面需要去到企业和公司拉赞助,做宣传。在有效的社团活动中,学生能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满足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培养与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意识。从而使自己走出游戏,走向操场,远离那些低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文体活动,有效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更好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3 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和谐互动的对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显性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教学训练体制、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等隐性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据此,可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畴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

3 . 1 加强体育社团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已成为了当前全面推动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更好地落实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影响力,形成一定规模,提高其知名度,要做好体育社团宣传工作,通过定期参与组织或承办校、院两级单项竞赛活动,评比体育活动先进社团,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面。新兴体育项目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多样化,体育社团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网球、排球、围棋、体育知识竞赛、篮球、轮滑、定向越野等比赛。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大学生热爱上体育运动,培养体育锻炼终身意识与习惯,从而使各种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3 . 2 强社团管理体系制度, 完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体育社团的认识,深刻意识到体育社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注重加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使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避免无序和混乱。加强社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学生会员制度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多开展社团活动,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对考评差的社团应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对考评好的社团给予表扬和鼓励,评选年度最有影响的体育社团,使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思想指导下,形成各个项目随需而发的宽松局面。其次,注重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将体育社团干部纳入到学校团委及学生会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提高社团干部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最后,拓宽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社团活动在时间、场地器材基础设施及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繁荣、健康的发展。

3 . 3 加大体育社团投入, 丰富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经过人对自然物质的改造与利用所形成的文明形象,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中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氛围都要经过设计,进行改造和利用,构成物质文化活动的新环境。因此,学校要有计划地加大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体育社团的活动提供必需的场地。同时,打造校园体育标志性建筑品牌,让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条件和标志性建筑,成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最好载体。

4 结语

体育社团是集健身、娱乐、知识、兴趣、实践、竞赛于一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教育,而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学校课余体育的主力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其特有的形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二者和谐互动能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气氛的形成。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课外的延伸与补充,是丰富与展示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窗口。它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及丰富高校大学生业余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应从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与渗透: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社团管理体系制度,完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加大体育社团投入,扩大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篇3: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氛围,其中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最具有活力和生机的校园社团,将为学生讲述具有特殊含义的高校第一堂课,它不仅承载着丰富校园文化的任务,还是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科学的锻炼身体,还可以拓展视野、促进个性发展、增厚同学情谊、丰富大学生活,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平台,大大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实际出发,对高校体育社团与学生有偿锻炼互动的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和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功能、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新型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与学生有偿锻炼互动的进一步发展。

社团指的是社会群体。我国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社团是公民自愿参加和组织的,可以实现成员共同愿望的,并能够依据其相关章程组织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活动的社会组织。根据体育社团的基本概念,国外学者萨拉蒙依据体育社团的五个基本性质界定体育社团,这五个基本性质指的是:(1)组织性。每个社团都有社团内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社团的管理;(2)民间性。体育社团具有民间性质,不属于政府部门的组成成分,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3)非盈利性。体育社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活动的组织,不存在利润的积累;(4)良好的自治性。体育社团具有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的性质,不受任何部门的限制和控制;(5)志愿性。社团成员都是自愿参加,具有主动性。在我国,体育社团指的是在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后依法登记成立的,并由各级体育局监管的社会组织。高校体育社团是将具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社团。高校体育社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发展的平台,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一高校体育社团的功能

(一)思想教育功能

体育社团具有坚定的集体观念,陶冶学生的精神文明,严格规范学生的道德养成,方方面面体现着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教育具有灌输性和导向作用,体现在学生进行自我要求和发展方面,常常以生动的形式影响学生,具有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群体凝聚功能

体育社团具有满足社团成员共同愿望的性质,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内容和成员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的爱好和奋斗目标是体育社团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原因。因此,高校体育社团对于具有共同特性的学生有群体凝聚功能。

(三)社会适应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善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够关心社会,又要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而高校的体育社团正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与社会相接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提早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团体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

(四)文化再植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是文化专业课的开设,而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种方式。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对校园文化具有再植功能:一是可以将体育专业课、课余体育活动及假期实践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集专业知识学习、拓展课外兴趣、丰富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组织;二是拓展了社会的基本功能,尽可能的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与学生有偿锻炼的基本状况

(一)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概况

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规模

目前,我国体育类的社团基本上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黑龙江省所有高校都具有数量相当的体育社团,包括足球、篮球、武术、游泳、健美、舞蹈等多种体育项目。

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成员结构

通过调查,在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中,低年级学生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而高年级学生则占有较小部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每年开学时,体育社团的招新对象主要以低年级为主,因为高年级学生有较为繁重的功课及实习和就业的压力,致使高年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造成社团人员流失。经过对成员结构的分析,发现不但存在年级的不同,还有着性别的不同,一般是男生较女生多一些。

3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及原因

一般来说,动机指的是能够引起并维持人们坚持参与活动,以到达预期目标的动力。通过对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的调查,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多种多样,并具有明确性,从而反映出体育社团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是因为运动的快乐,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丰富大学生活,或者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体育水平和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4体育社团的运作方式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组织各种社团活动,通过精心的组织、丰富的活动内容及安排的合理性来评价体育社团的运作是否良好。通过对社团成员的训练和辅导,满足成员对体育运动的基本需要。社团内部的比赛,既可以为成员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又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而相对较大的校级比赛不仅可以进行比赛交流,还可以宣传体育社团,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从总体来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

5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频率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活动的频率是平均每周一次或者两次,少部分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频率不太固定。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分体育社团在安排体育活动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状况endprint

1黑龙江省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及态度

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每年在500元以上的学生占比较大的比例,而其中每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上的学生占一半多,由此可知,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体育消费能力了。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些观念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增加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健身的队伍中,由此产生的体育消费也日益增加,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体育器材和装备。赞同由高校体育社团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进行有偿锻炼的学生占到一半,而同意由学校投资,由体育社团引导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到四分之一,由此可知,学生乐于在体育社团的引导下进行有偿锻炼,适当的收取一定的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

2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

经过对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可知,学生的主要消费是运动服装。由于学校体育课严格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装,从而加大了体育消费量。加上一部分同学存在攀比和追名牌的心理,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体育消费。与服装相比而言,运动器材和体育类书刊仅占较少部分,绝大多数的器材都是由学校专门为学生免费提供的,因此,大大减少了资金的支出。

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关系

由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经费保障、场地不足、社团成员流动速度快,加上组织的活动层次较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到限制。

作为体育消费的主要对象,大学生具有的体育价值观、消费观及消费能力成为影响体育市场的主要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断更新。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集中了大批具备高学历、高技术、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员,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体育技能和组织能力,也具有比较丰富的训练、指导健身的经验,还具备着较强的体育市场开发能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有偿锻炼互动。

4黑龙江省体育设施有偿服务系统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从黑龙江省体育设施服务对象的经济状况分析来看,大学生仍处于弱势群体,而却有一部分学生花钱大手大脚,还有一部分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通过兼职、勤工俭学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们的体育消费则比较少,由此看来,经济基础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一定的会费会打击经济基础薄弱的大学生,限制了他们以后参加有偿体育锻炼,从而影响了运动质量。黑龙江省体育设施的有偿服务系统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有助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总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社团的内部管理和监督上比较粗放,还未走上规范道路。在社团内部管理上,经常存在感情用事的现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自律机制,促使人发生一些不良行为,远离了组织的共同目标。其中学生的有偿锻炼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应加以宣传和强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是保证黑龙江省体育社团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从法律上、制度上建立健全有利于体育社团发展的规定和制度,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避免社团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为社团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加大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促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越,史臻,申鸿鹏,曹丽娟.山西省高校体育社团与学生有偿锻炼互动发展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12).

篇4: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大学生社团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社团活动被列为其中一项内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凡是社团活动比较活跃的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效果就比较突出,其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就比较好。因为学生在根据自身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中,较好地发挥了自身优势,从而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才干、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思维、发展个性、实现价值的作用。笔者认为,搞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大学生社团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我们应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与改进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作用

1. 有利于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的微型文化群体,而学生是校园建设的主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将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目前高校社团发展非常迅速。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规范,作用发展是否正常,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否繁荣和活跃。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在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温柏格曾告诫学生: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最好的学生和较好的学生的分水岭。学生在社团中,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座谈讨论、参加科研等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意识的发挥。同时在社团中,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维持社团内部的团结,自己决定社团发展方向,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筹集资金等等,这些对同学们的组织管理与交际能力都是一个较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事实证明:凡是参加社团经受过锻炼的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尤为突出。

3. 有利于配合老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校团委主持和指导,制定计划,组织活动,然后分配到各个下属部门进行开展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社团充当着老师与学生间的中介载体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契机引导大学生社团工作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社团活动是素质拓展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拓展具体目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通过对部分高校社团工作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仍需要加强和改进。

1. 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生社团活动中的自我服务意识

社团干部被视为学生中的“领导”角色,更需要认真地进行内功修炼。定期地进行干部培训、考核,有计划地举办学生社团干部研讨班,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现场说教和咨询,是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社团工作管理水平的几大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这一状况,学校须支持和引导学生及时成立大学生生活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咨询中心、择业就业研究会等学生服务性团体,矫正大学生思想在理想和现实中存在的偏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 积极引导社团开展活动

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而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的社团建设能为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架设一道中介桥梁,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的有效发展途径。

3. 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

笔者认为,每个社团原则上应聘请威望高、有专长的1~2名教师来担任社团的指导工作,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确保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促进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指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和集体商议解决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我们应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的最大动力来自学生自己,只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外因才能够对内因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大学生深深意识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深深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深深认识到提高综合素质对自己的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时,他们就会焕发出立志成才、苦练本领的强大内驱力。在实践活动中,他们就会克服各种困难,以极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篇5: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学生社团 发展 研究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社团队伍的不断壮大,社团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阵地和重要抓手。社团的作用在高校不断凸显,使得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宣传、学生管理等部门都越来越重视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尝试对社团的持续良性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

1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状况及特点

1.1 发展状况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社团发展至今已有近25年的发展历史。1989年9月,学校第一家学生社团——“法学会”成立。随后,学校学生社团的成立如雨后春笋般,各类社团在校园中陆续成立。经历了近25年的发展,目前我校共有学生社团67个,涉及学术、体育、文娱、民族、公益、实践、语言等七大类别。学生社团呈现出种类齐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目前,经学校注册的社团成员总人数超过了9000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近51.4%,社团已逐渐成为引领校园文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和“先锋队”,更是丰富学校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各类社团均衡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多年来,在校党委的领导及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也日渐成熟,社团活动也正积极地朝着“精品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1.2 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也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有力抓手。首先,学生社团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政策理论学习、人生价值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能坚定同学们的政治方向,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使同学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让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成为一种自觉,牢固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其次,学生社团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各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年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有利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学生社团也为同学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能帮助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第三,学生社团是高校实现对大学生分类引导的有效抓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的学生社团,可以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使各类青年大学生从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完善,促进学生对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以致用的精神和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习惯。

云南民族大学是培养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民族类综合性大学,有着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民族特色和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在校的民族类社团,也成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美德的最有力体现。民族类社团的成员组成都是由不同民族的同学组成,大家都因为对民族文化怀有特殊感情和兴趣走到一起,能够增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不同的少数民族同学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美德、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这一目标而团结和睦相处,相互帮助,是对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最为自然、最为有效的方式。学生社团还积极开展各项民族语言授课、民族知识讲座、民族文化沙龙、民族文艺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也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渠道。通过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民族团结成为少数民族同学的一种生活习惯,使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自觉,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能够成为民族团结的自觉维护者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2 学生社团发展的瓶颈和困难

2.1 社团组织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不足,社团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从社团内部组织管理的角度看, 组织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还不健全,管理缺乏科学有效性。社团成立自发性强、随意性大、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社团管理不科学、办事不规范、活动安排不合理、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保存不及时、不完整;社团管理缺乏创新手段、效率得不到提高、执行力不强,使得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社团干部流动频繁,不注意学生干部的提前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干部“传帮带”形成断代,甚至会出现干部断层的情况。

2.2 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不高,活力不够

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模式较为活跃、追求个性的独特和张扬、依赖网络生活、缺乏与人面对面沟通的兴趣……这些特点使得学生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对传统模式的活动参与度不高。加之有些社团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组织的活动过于单一化、形式化,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得很多社团举办的活动参与度低,最终处于闲歇状态。

2.3 社团活动缺乏创新理念,活动内容单一、影响力不大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活动的创新性和吸引力要求不断提高。然而,高校中许多学生社团由于宗旨、目的不明确,特点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工作对象和发展方向等原因,出现了活动缺乏创新性、定位不准确、活动针对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部分社团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社团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许多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甚至是“数年一贯”,这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明显缺乏吸引力。同时,社团活动涉及的面不广、点不深,并且很多社团活动仅是面向其内部成员开展,很难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长期参与其中。

2.4 学生社团可利用资源有限,后备力量、协作互助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由团委组织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但由于高校团委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基层团组织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大量工作,又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工作人手少等问题,使得投入不能满足社团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社团经费短缺。由于各高校团委的活动经费有限,且共青团工作繁多,经费使用也分散,使得社团的活动经费不能完全满足社团的发展和活动需要。第二,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目前,各高校社团指导老师虽然大多来自各自院系和专职团干,但无论是院系专业教师还是专职团干,都是身兼数职,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因此在时间和精力上不能兼顾周全,社团指导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亦不能满足社团的发展需要。第三,社团指导教师奖励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高校没有针对社团指导教师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奖励考核体系。

3 如何实现学生社团的持续良性发展

3.1 健全完善社团的管理体制,规范社团行为

由于社团的成员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要对社团进行管理,确保社团工作的延续性,让社团活动充满活力,增强社团内部的凝聚力。在建章立制上,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健全和完善社团章程和管理体制,确保社团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社团管理体制,不能把社团管得过死,也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要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搞活”。同时进一步完善社团的考核奖励制度,要做到“抓两头,保中间”,要及时表彰先进社团,树立典型,打造品牌,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社团的发展;也要保住传统社团,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断在社团工作中找到新突破,形成新亮点,以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3.2 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

社团是按不同的类别组建的,每个社团的建立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在社团的建设中,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开展极具创新性且结合自身特色的社团活动。同时,还要不断在实践中改革社团管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我校的学术类与民族类社团,可根据学校实际与社团自身性质,开展民族文化、文学的宣传介绍活动。从意义来说,这将实现我校发扬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目标,让广大少数民族同学与非少数民族同学,更深刻体验到我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活动也因为迎合了众多同学渴望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需求,参与度得到提高。

3.3 重视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凝聚功能

文化建设能最终实现社团内部协调发展,增加社团的工作效率,提升社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社团成员要充分认可社团文化,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能力,让目标效果实现最大化,提升社团工作活力。因此,社团应该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来增强社团内部的凝聚力。

结 语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社团管理和发展上下功夫,让社团朝着良性健康方向发展。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发展应做更深入、更透彻的探索与研究,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社团朝着良性方向健康持续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理想、更广阔的锻炼舞台、展示舞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关注和对社团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必将形成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宋晓宗.高校学生社团特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7).

[2]洪元琪.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超越[J].高等教育,2007(3).

[3]毕洪东.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可能选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2).

[4]向咏.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管理建设的挥示[J].四川教育学院报,2010(6).

[5]袁嵘.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发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篇6: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管理建设

0引言

近年来,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中,高校学生社团展示了它的重要作用。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平台,规划好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有效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发展学生社团的目的是“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能力”,在这一思想的促进下,新形势下的高校社团呈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在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社团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高校社团。下文即就当前高校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的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1高校社团的发展特点

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系以工程技术为优势、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过三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五四优秀青年团队”、“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并形成了特色优势,其在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值得各高校社团相互探讨与借鉴。

1.1科学地管理是高校社团发展的基石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丰富社团文化,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1.1.1社团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决策能力、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团能否健康发展正是因为行知学社的社团骨干们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开拓创新意识,相互间积极交流、学习、促进,从社团的文化、管理、组织、活动等多方面建设进行有效探讨,才有了行知今日卓越的成绩。

1.1.2独立的社团管理体系是社团发展的有力保障社团发展是否健康与社团体制的完善程度密不可分。明确的社团章程能够使社团运作井然有序,表现出良好的规范性。行知学社始终坚持“学于书,践于行,行知并举,勇于实践”的办社宗旨,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项目+团队+平台”模式和实验室开放的良好传统共同形成了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行知网站、简报、海报等一系列宣传方式形成了行知系统的开放交流平台。

1.2丰富的活动是社团发展的基本动力

1.2.1教师的专业性指导为社员们保驾护航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舞学生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遇到专业性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对社团发展提出了建议、指导,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促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也能为社团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1.2.2实验室的开放为科技类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强化和丰富所学的知识,将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益于活跃思维、启发创造。使用一些专业设施设备进行亲身实践,营造一个学习、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从简单、机械的被动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不但提升个人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在团队互动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1.2.3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近年来,行知学社多次协助学校开展了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等多项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鼓舞、引导社员参加如结构大赛、实验大赛、论文大赛等省、校级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王少杰、马文明、吴昆等杰出同学,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团学习氛围,并且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优良校风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3创新思维是社团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行知学社的灵魂。而就一个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决定了他走出校园后的发展方向。社团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想法,勇于尝试新方法,脱离传统思维的约束,亲身实践,在与社团成员不断探讨的同时,施展自身才华和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达到全方位发展。

2高校社团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在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之际,社团发展的新阶段已然到来,高校社团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然而,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限制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1经费问题制约社团的发展社团经费来源稳定性差,经费匮乏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较为普遍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是社团得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动力。而资金的短缺、硬件设备、活动场地的限制使许多社员的优秀创意无法实现,许多社团活动不能长期开展,限制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稳定发展。

2.2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当前普遍大学生存在依赖思想,并没有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多学生在选择社团时存在结队现象,而到了社团中就出现了很多学生没有把自己真正当成社团的主人,亲身参加到社团的各个活动中来的问题。积小成大,长此下去,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就导致了整个社团发展动力的下降甚至枯竭。

如今行知学社名声在外,慕名而来者众多,这种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行知学社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学社中发展自我,便产生消极情绪,进而扩大到周围同学,最终也导致社团了社团发展的动力下降。

2.3社员众多,僧多粥少许多社团发展势头猛,声名满校园,每当纳新之际,总是“大丰收”。然而,这种“大丰收”也带给了社团一个头疼的问题——如何使尽量多的同学在社团中得到锻炼。如果很多学生渴望却得不到锻炼,对社团的名声和今后的招新工作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行知学社属于科技类社团,已超过700人,严重的僧多粥少问题困扰着行知学社。每年的各类科技项目有限,各类竞赛也有限,虽然行知学社在社团活动上下足了功夫,但是能够满足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

3应对新时期高校社团发展的一些举措

为了实现社团的导航功能,加强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和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加强领导重视,保证活动正常开展充分发挥学校团委以及社团管理中心的作用,努力获得其支持,多方筹集活动经费,以政策、经费为依托,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运行。开发社团潜在功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通过高校社团这一组织平台,真正达到育人内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本职要求。

3.2进行有效激励,提高社员积极性树立优秀榜样、推行多项激励政策,进行监督、考评、奖惩体系,提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自主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扩大社团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同学积极自主的加入到社团活动中来,承担发展自身创新能力、加强社团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义务。

在这一方面,行知学社社员参加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得到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和综合测评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员的积极性。

3.3建立对外交流渠道,加强校内校外社团沟通一个社团要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优秀社团的联系,借鉴其管理上、活动上的优异之处,多交流、多互动、多协作,避免造成闭门造车的不良现象,提高社团自身发展力。

在这方面,学校和学院的社团管理中心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定期集合各个社团,汇报某一时期的社团工作,交流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好的社团管理理念和方法、解决社团问题的实例等。另外,各社团也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兄弟社团的联系,参观、讲座、交流会等诸多形式都是良好的交流平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社团的不断发展,社团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将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及时、合理、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发现并直面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途径,确保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校园文化中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勇,徐云燕.高校社团文化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8).

[2]李立夏.高校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报,2010,(3).

[3]王从严.加强学术科技类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学习月刊,2010,(2).

[4]蒋蛟龙.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9,(SI).

篇7:高校社团与NPO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网络社团;挑战;机遇;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被网络打破,基于相似兴趣爱好及需要的大学生组建了各种网上社团,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社会,改变着传统的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模式。高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思想交流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也隐含着缺乏规范管理和引导的危机,正日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领域。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产生背景

根据社团组织形式、学生参与途径、活动涵盖内容的不同,大学生网络社团可以划分为:第一,现实校园社团的网络化;第二,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虚拟社团;第三,利用一些专属的网站、新媒体来建立的社团群体。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应运而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网络技术进步的结果

传统的正式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社团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伴随网络技术的进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社团应运而生。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根源于大学校园的社团组织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代,高校社团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组织效率,拓展活动空间,扩充社团成员。因此,现实中的高校社团纷纷以网络为依托,实现社团网络虚拟化,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密切互动。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更自由地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更利于他们言论的自由,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的宣泄。

(三)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互通性为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学生网络社团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能够更好的满足在校大学生在学业情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使用也体现出便捷性。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方式的选择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更倾向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与名校名师交流,得到更广泛的信息来源。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特性透析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形式虚拟性

大学生网络社团依赖网络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讨论及组织功能。网络论坛、QQ群、微博圈、微信圈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平台,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起源地和主要阵地。因此,虚拟性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最根本特性。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交流平等性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一致的目标志向,成员和成员之间处于平等的关系,他们相互尊重,各抒己见,发挥才能,共同进步。网络社团为大学生追求全面的成长创造了自由的氛围和有利的发展条件,提供了个人才能展示的平台,激发了成员的参与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互动中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

(三)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活动隐秘性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组织活动“空间”不受地域限制,是无形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会分散于全国各地,大学生可以跨越空间,同时活跃在不同的网络社团中。此外,网络虚拟化的组织动员行为是可在瞬间完成,组织活动多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存储于传输信息中,很容易被篡改或删除。

(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组织管理困难

现实中的高校学生社团,是需要向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备案相关材料,经过审核批准后才可成立的,社团活动也是在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的监督下开展进行。而大学生网络社团则是依赖网络生存的,社团内成员通过网络相互沟通联系,大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关注点和价值取向分享信息、传递技术、宣泄情感,通过彼此紧密联系形成相对稳固的社会群体。社团成员的流动性、分布的广泛性及活动开展的隐蔽性,造成高校监督和管理难度增大。

三、以郑州大学为例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社团概况

为了更好地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现状,我们选取郑州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填问卷和结构访问的形式,对该校学生参与网络社团情况进行了调研。为避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网络社团情况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选择调查对象分别为文科、理工科、医科和艺术体育四大门类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8%,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结果使用社会科学软件统计包(SPSS)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访谈大学生,挖掘他们对网络社团作用的真实评价,弥补问卷调查量化的不足,全面掌握事实资料。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调查概况

1.网络社团平台利用广泛

调查显示,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参加调查的496名学生中,337名学生的参加网络社团的年限超过3年以上,占全部人数的67.9%。其中,50人以内的网络社团占20.6%,50人以上的网络社团占总人数的79.4%,说明大学生网络社团组织的规模巨大,形式丰富多样(见图2),不同类型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交叉重叠,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社团群。

2.学生加入网络社团的原因分析

网络社团因其独特的组织特点,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互动,本调研通过对网络社团的优势分析得出学生们为什么乐于加入网络社团。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学生选择了“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这一项,其次是21.7%的“发动成员迅速快捷”和18.7%的“传播交流匿名性”,另外还有13.4%的同学选择了“运营成本低”。网络社团享用网络中的全部资料与信息是其他社团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并且网络结构用比任何其他现有的组织结构更快速、更节省能源的方式沟通信息、组织成员,所以网络社团成员不再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汲取信息的社团建设者,所以网络社团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问及参加社团的目的时也充分了印证了这一点,65.0%和59.5%的学生是为了“交友沟通”和“学习知识”才加入网络社团的。

3.学生在网络社团中的交流特点及关注热点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客观看待网络社团中的热点问题。48.4%的学生选择“不大相信或选择性相信”网络热点问题,仅有8.3%的学生会“跟帖评论”,说明同学们还是能对网络社团中的自由言论、热点话题持保留态度,不会盲目跟风,客观的评价热点问题。其中53.2%的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了解社会动态”,23.3%的学生是为了“娱乐心情”。其他还有15.2%的学生选择了“拓展自身见闻,提高看待事物的能力”,8.1%的学生选择“提升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网络社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沟通平台,使我们的思政教育拥有更多有效载体。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社团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

大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网络社团中也存在“网络意见领袖”及普通受众。调查中显示11.1%的学生是网络社团中的“领导者”,44.6%的学生是“信息的发布或传播者”,“接收者”为44.1%,“其他”0.2%。这说明一多半的学生都在网络社团中起着主动影响他人的作用。随着网络社团的发展,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在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不足作用,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2.网络社团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挥

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没有完善的社团备案和社团人员实名登记,所以其产生的影响很难监控。调查显示77.9%的学生曾经在网上见到过不和谐的日志或博文,23.5%的学生还经常见到。由此可见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

3.大学生期待校园主题教育网络社团建立

学生网络社团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它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或限制它的存在和发展。高校学生呼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宣传“正能量”。调查显示,55.9%的学生认同网络时代传播的“正能量”话题,并认为正能量是一种“倡导真善美、营造良好氛围的积极行为”。但还有28.7%的同学表示“不赞成”,其中8.5%的学生“非常不赞成”,认为所谓的“传播正能量”只是做表面文章而已,完全没有用处。

四、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积极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当前,大学生网络社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高校建设信息化的校园文化,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降低其负面影响。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影响力,扩展其辐射面。

(一)正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地位和积极作用

网络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网络文化有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因此,高校应积极支持网络社团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健康的文化气息与蓬勃的创造精神。高校社团管理者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既不能过分担忧,管理过紧,要求过高;也不能无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存在。合理利用大学生网络社团,扩大其积极的功能,有助于繁荣高校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文化道德水平,使大学生取得全面的发展。

(二)主动介入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与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与时俱进,围绕教育部“绿色校园网络计划”的方向,还要采取和把握规律的可行性,掌握主动权,完善监督机制,引领科学的发展方向,加强横向的强强联合等策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核心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社团,分析它们发展规律,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团的特殊性,并积极参与到网络社团的建设中去。

(三)给予大学生网络社团规范化足够的重视

高校应积极筹备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网络社团走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道路上。第一,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登记制度;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社团实名的注册制度;第三,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内部制度建设;第四,建立健全网络社团的管理机制。

(四)督促大学生网络社团监控机制的建立

第一,通过登记备案,广泛调研,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信息资料库。第二,大学生网络社团也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每个加入社团的会员进行实名认证。第三,要不断创网络社团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网络社团监控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第四,可以凭借必要的网络技术手段,根据IP地址的管理办法,建立地址的使用信息数据库以及IP地址分配使用的逐级责任制。第五,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日常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社团成员的动向,如若发现不良信息,应快速坚决地予以删除。第六,不断加强网上出现的群体性问题的教育疏导,引领大学生网络社团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建设多样的主题性教育网络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要与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把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题网站作为重点,共同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多样的主题性教育网络平台促使学校主流网络可以成为真正广泛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媒体之一,成为高校大学生不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进行网站建设时,不能机械地照搬,把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转移到网络平台上,而是应该紧紧依靠学生的生活,贴近实践,以学生们的现实需要和情况为依据,创办出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的网络单元。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要支持以人为本的网上平台交流互动模式,促使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六)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社团类型结构失衡的现实情况,应采取对应的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首先,高校应对学术科研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给与积极倡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其次,关注公益服务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为逐步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推波助澜,培养有益于学生德育情操。再次,虽然大学生网络社团举办的文体娱乐活动能够极大的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闲散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但由于这些社团数量较多、内容杂乱,因此,高校要在继续推动其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这类社团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取缔一些“三俗”的网络社团,提高社团的质量。最后,高校应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更好的指导大学生择业,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旭:《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杨伯淑:《因特网与社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

[3]赵莉:《大学生网络社团参与动因分析》《黑龙江史志》,2008,(20):94-95.

[4]王春雪:《大学生网络组织的特点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分析》,《华章》,2010(1)

[5]杨连生,胡继冬:《大学生网络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学术论坛》,2011(6)

上一篇:男朋友生日快乐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安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