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2024-04-17

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共10篇)

篇1: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终身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满足人在人生多个阶段个性发展、角色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的过程。成人高校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诸多的特殊性。这些个体年龄跨度大。社会生活背景差异显著,角色多样,层次悬殊,思想比较复杂。尤其近年来许多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入学起点相对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有的学生为未来就业所困扰,常常构成矛盾的心理;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存在混张毕业证书的思想,学习上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散,人生理想淡漠,价值观念错误,社会公德失范等等。几年来,我院成人脱产班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占福建师大“半壁江山”,如何以终身教育的观念,构建我院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学生管理机制。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端正成人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把育人格局的实施做为系统工程,树立“一体化连续化育人”的“大德育观”,努力实现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一体化。德育途径、队伍,内容、渠道一体化。学校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和办学院系领导把学生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加强检查。在不占用学校一分经费的情况下,利用社会的资金创建了可容纳5千多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基地,而且不断为学校赢得了创收,同时也形成了以教学区为基地,集教学后勤学生管理三点一面及继续教育管理,主办院系,基层班级三点一面的管理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的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逐步构成继续教育学院与主办院系相配合、辅导员与课任教师相配合,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格局。并把学生工作统筹规划,在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和党团建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工作路子,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责明确的工作合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机制。还重视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仅造就一个健康的学生管理组织,而且通过发展学生党团员,学生综合考评,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的评定等,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二、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育人观。

学院坚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中心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大力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学生的立身之本,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多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苦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迎接挑战,使他们适应社会。我院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一些大专毕业生进了戴尔等大公司,有些同学参加了全省全国比赛取得了好成绩,有的毕业生还自己创办了公司,当了老板。实践证明,要把人才的培养置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中去思考改革和创新。

三、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生工作载体。

几年来,我院坚持把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中开展以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注重抓好生活、纪律、卫生、礼仪等文明养成教育这一基础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文明修身、自律成才”工程,文明礼仪月活动,校园文明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等活动,强化学生文明教育。通过学习兴趣小组、系列讲座、专题论坛、心理咨询、就业择业指导、职业技能大赛、书画展、演讲赛、小发明、小创造、形象设计、自我展示、科普兴趣沙龙等,强化学生科学教育。通过规范升国旗制度和成人宣誓仪式,开展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听“三史”教育报告,访英雄模范人物,写爱国诗篇,唱爱国主义歌曲等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学生敬老扶幼送温暖工程,扶贫帮困送爱心工程是、礼仪风采表演、社会实践调查和勤工助学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鲜血俱乐部等强化学生公德教育。通过“爱校、成才、报国”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团活动,举行大型文明高雅的文艺晚会、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大学生班级集体建设力度,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制定适合成教特色的学籍管理细则,学生综合考评,学生行政处分条例。关于走读生的若干规定,学生的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辅导员工作职责,学生办事指南等,把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落实到学习、生活和多项活动中,使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四、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适应创新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身也需要创新,创新不仅是保持学生管理工作生机与活力的需要,也是面向新世纪的学生工作真正吸引青年的前提。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新路子,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广播电视闭路网络进教室,电信、电脑网络进寝室,办公无纸化进办公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与媒介,为学生工作注入新活动,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实现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进网络,进宿舍区,进社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训练、心理咨询活动提到安稳,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和对社会的应付能力。紧密联系时政、社会热门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节俭意识、环保意识和协作意识,对学生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宽和延伸,努力用反映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新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充实学生管理教育公寓内容,重新调整和确立新的道德评价标准,唱想主旋律,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饿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会学生求知、健体、审美,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努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长远、科学的发展观念与健康、持续的创新意识统一。

篇2: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以和谐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思路、方法、手段和队伍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 者:赵清海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旅游管理分院,吉林,长春,130062刊 名:吉林工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200925(5)分类号:G641关键词:和谐理念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篇3: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一、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体力、智力的发展, 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 因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充实的健全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既是崇高的理想, 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居于首要地位, 而理想信念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第一要件, 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灵魂和人生观的核心。调查发现, 在“人生最最重要的东西”的“理想信念、知识、健康、金钱、情感、其它”六个选项中, 健康排在第一位 (38.8%) , 第二位就是理想信念 (32.3%) , 其余依次是知识 (9.7%) 、情感 (8.7%) 、金钱 (6.7%) 、其它 (3.9%) 。在对待“理想信念”的看法上, 四个选项的排列依次为,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49.9%)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较有抱负、志存高远” (29.4%) 、“现在最重要的是考虑怎样赚钱, 理想信念只是无意义的政治名词” (12.5%)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较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8.2%) 。可见, 除了健康这个“人之本”外, “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绝对重要地位, 它足可以左右人的发展轨迹。同时说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十分正确, 视之为人生支柱和动力。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1. 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认同感, 深切感受“发展”的伟大力量。

我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 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在这样的理想指引下, 我国的发展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不断进步, 国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公认, 并且认为“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原因排在四个选项的第一位) 。大学生对“发展是硬道理”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感悟到了“发展”的伟大力量。确立这样的理想, 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大学生, 大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日益深厚, 在“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上, 回答“非常热爱”和“比较热爱”的占91.5%。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毋庸置疑, 对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认同感。

2.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体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并彰显“人本特色”。

在“学习的最终目标”问题上, 大学生第一个选择的就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更好地发展, 80%的同学希望自己能达到硕士以上学历。这样的学业理想是和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相一致的。在回答“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时, 排在第一位的是“商界精英” (33.4%) , 其余依次是“业务骨干”21.4%、“其它”18.3%、“政府官员”15%、“尚未确定”12%。这告诉我们, 大学生十分现实, 更加注重自身的积累, 更加强调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人本特色”更加鲜明。难怪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商界精英, 如此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回答“当理想信念与现实冲突时您将怎么做?”时, 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视现实情况而定”的选项, 占74.9%, 远远高于“坚持理想”、“放弃理想”和“其它”这三个选项。说明大学生不会“死守”既定的人生理想, 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 这并不是大学生的理想不够坚定, 而是注重现实、彰显人本的重要体现。

3. 大学生有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生理想明确, 表示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怎样实现人生理想?”问题上,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自己努力为主, 别人帮助为辅” (77.9%) , 其余依次是“全靠个人奋斗”10.5%、“顺其自然”6.7%、“别人帮助为主, 自己努力为辅” (4.8%) 。说明同学普遍有着“我的未来我做主”的思想, 同时适当地得到别人帮助也是必要的。所以, 大学生在选择“大学期间应该怎样度过?”时, 普遍认为要“珍惜时间, 全面提高自己的内在综合素质”、“多涉足社会, 以便锻炼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86.2%) 。在“您目前的学习状态怎样?”问题上, 排在第一位的是“较为充实, 能把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大学生十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 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 大学生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满怀信心, 同时也充满期待。

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 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翻身解放、改革开放、生活奔小康,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国人心中, 在“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看法”上, 依次为“永远不会变” (46.3%) 、“目前不会变” (37.4%) 、“很难说” (16.4%) 。在“共产主义能实现吗?”依次为“能” (46.8%) 、“很难说” (35.5%) 、“不能” (17.7%) 。由此看出, 认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会变”的超过8成, 大家对共产党是满怀信心的。当然近四成的同学认为“目前不会变”, 还有接近四成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还“很难说”, 说明大学生对共产党又是充满期待的。的确, 党在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绝对领导作用, 但是不同的时期, 也都有着挫折, 就目前而言, 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改善的地方。目前, 强调科学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 就是我党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的英明决策。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 用“人化”理念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必须转变以往过多强调大学生必须讲究奉献的“物化”教育观念, 为“注重奉献的同时, 更加尊重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人化”教育理念, 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身潜能。当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个性因素得到健全发展的时候, 他的发展必将更加全面, 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会得到充分彰显。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选择上,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从调查中看出, “名人名言故事”的教育被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排在第一位, 占32.4%) , 带根本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上, 必须采取多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形式。调查中发现, “传统的公共理论课教学方式”被排在五个选项的最后 (11.5%) , “其它”, 却被排在第一位 (29.3%) , 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教师的课堂渗透” (25.3%) 。因此, 应该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 充分尊重其现实而又合理的需求, 用更加灵活的方式, 以“人化”理念为主要内容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 用发展眼光看待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您最喜欢的名人”中, 选择的排序为, 周恩来57.5%, 比尔盖茨33.5%, 张海迪4.8%, 雷锋4.0%, 由此看出, 大家十分关注人格魅力, 同时对商界精英也十分仰慕, 而对于“为了实现理想而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 坚决与病魔斗争”的张海迪、“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代表雷锋, 大学生则不怎么喜欢了。大学生喜欢周恩来, 就因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杰出的才能、卓越的品格、非凡的魅力;喜欢比尔盖茨, 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变化, 由过去的单纯奉献型转向了更加“利我”的务实型。大多数学生把“商界精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同时证明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当然, 在大学生看来, 衡量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标准也是发展的, 当前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排在四个选项的第一位, 占34%) , 如果能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 那么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所以, 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而这些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是积极的、深刻的,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3. 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血气方刚,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 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在追求美好人生理想的同时, 也越来越要求彰显个性, 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大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任何工作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综合的教育系统工程, 更要遵循教育规律, 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注意其个性发展, 要努力在大学生基本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 使每个人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在依法从教的前提下, 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必须尊重并立足这样的现实, 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自由得到最大的满足、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

4. 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努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理论水平。

理论是理想的向导、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科学的理想信念来自彻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 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 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是一个十分彻底的理论, 对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生目标, 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利益, 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坚定科学信念,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看到,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低位性、嬗变性、不稳定性、多层次性、务实性的特点, 他们处在价值取向多变的年龄阶段, 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不稳定, 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 会因为听了一场学术报告、老师不经意之间的某句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因此, 我们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将之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使大学生们懂得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努力提高其科学理论水平, 从而不断增强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王锐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3]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 2008, (4) .

篇4: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56—0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的又一个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文件,也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動纲领,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实践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教育观念,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一、对实践的界定

实践这个词成了现实生活的一个中心词,许多论文和著作都把自己的出发点、论证过程和最终的论点完全放在实践上。“实践”可以解释成:实行;履行。《宋史·理宗纪》:“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顥、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絶学,始有指归。” 明徐渭《季先生祠堂碑》:“[先生]著书数百万言,大都精考索,务实践。”[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吾恨不从牧令出身,事事由实践。”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也可以将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毛泽东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艾青《光的赞歌》诗:“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沿着实践前进。”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三章:“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

中国哲学关于实践的概念多包含在“行”这个词的意义之中。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客体事物本身的运动状态;人的空间运动;人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人自身的活动和作用与外界事物的活动;指人的专门行为,尤指品行、道德行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强调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其二,辩证法,强调的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人的实践的“对象性”和“可对象化”;其三,文化进化论的历史主义,强调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同时进行改造的意义,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奥秘。

本文认为,实践范畴构成了一个意义系列,不同领域的实践有着其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实践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运动,以及生物的生命过程;后者又包括生物的生命功能和人的生存活动过程;人的生存实践又包括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的活动。所以,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精神(民族精神);同时也包括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团实践、建设实践基地等实践活动。

二、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文化开放的大环境。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如果不以实践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缺少其发展的动力,没有发展动力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适应文化开放的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必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深入的研究在新时期的新形势,在实践的深入中探寻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判断、选择、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影响教育对象的目的,只有以实践的旗帜为导航,才能与时俱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新形势下,以实践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就会注入鲜活的思想、知识,就会充实指导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完善、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实践使教育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推动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格发展要经历以人的依赖关系的“依赖人格”,以物的依赖关系的“独立人格”,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三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思想政治教导我们: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人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是否要做到、做好这些,就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并用实践来鞭策这种思想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实践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的助推器。

三、在实践中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新对策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那么只有用“实践”这支利箭配上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把大弓,才能“一箭穿心”。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说理与情感的综合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实现“灌输”基础上的 “渗透,达到情理交融。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多媒体手段,满足大学生快速而广泛接受信息的需要,提高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以此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让大学生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整合教育资源以大力推进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模式。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课程特点、实践基地接待能力等要求,建立的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切实解决了学生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契机,各教研室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基地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形式。探讨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成才愿望更加强烈,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他们反感空洞的说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一种偏离或逃逸状态。在寻求自我发展、意愿表达、个性展示上,他们热衷于通过加入社团来实现愿景和获取需求满足。社团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组织形式,社团生活成为了学生普遍接受的一种校园生活方式。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着力整合全社会力量,注重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尽可能帮助大学生妥善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应当引起重视。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因此,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基础上的改进和创造。以实践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扬起时代的长帆,涌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2]张红霞.王冬梅.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7,(3).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2005-09.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5]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篇5: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小学生教育管理;以生为本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总是强调以教师为主,学生应当服从教师的指挥,而教师应该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感觉。而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如今的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模式才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强化学校及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培训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去,用切合实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作为校园管理者应当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时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关心学生的理念。最后,在召开的班级会议或是家长会中教师应当时刻注重家长对学校建设以及对学生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反思和改进,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2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在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中,要谨慎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多交流,相互了解,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建立这种平等的交流环境,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2.1班主任要积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待小学生时,不应该像对待初中生和高中生一样严厉,而应该循循善诱。不能树立起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学生容易与教师产生隔阂,对教师的敬畏从而也会演变成对学习的害怕。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弹性的教学,积极与学生融成一片,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成为学生的朋友,该严厉时还应一丝不苟。从而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好教师、大朋友的形象,这也是为人师表应做的事情。因此,想要建立平等尊重的平台前提是:教师应该注重自我修养,树立好自身形象,拥有该有的气度和品质。

2.2平等交流需要建立相关机制

建立一个相对融洽的班级光靠教师的一人之力是很难办成的,因此,教师还应该建立相应机制。如:通过选举产生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科代表等,一方面,给全班同学作好表率作用,同时也能约束学生自己;另一方面,这些班干部也能及时向老师反馈班级最近情况,使得教师能够大致了解学生的最近情况。另外,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通过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最近情况,这一措施也是有极大的帮助。

2.3教师对学生应该多方面关注

在学校教师给学生传播知识,而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在课后多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工作。举行班级春游、踏青、开展公益活动,或是教师通过走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同时教师也应该紧跟潮流,和学生交流最近有哪些好看的书籍、电影、玩具、动画等,这些也是教师能进一步走进学生心里的一大途径。

3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

3.1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能实施“以生为本”重要保证。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遵守校园准则,从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作为校园管理者应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人性化地管理整个校园。其次,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环境。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工作,而教育工作的维持需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好坏。最后应该提倡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由于学生大都处在年龄较低的阶段,心智和思想都很不成熟,而且刚进入学校总会有一种害怕和恐慌的情绪。因此,人性化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担忧,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人性化的管理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都是有极大地好处。

3.2注重教育理念的差异性

在现如今的教学理念中,学校按照成绩划分学生的好坏已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有些教师会选择优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视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使得班级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这样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利用小组交流等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而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分组,将学习能力大致相似的学生分成一组,针对不同的能力布置不同的任务。最后还应该定期调整分组情况,避免学生与其他组同学产生隔阂。这些教学理念的基本核心应该是“以生为本”,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4“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的意义

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工作,在不断改善和提升教育水平中则能体现出教育管理中的价值所在。现代的教育环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能动作用。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人性化教学,切实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能动作用,才能产生较为融洽的教育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的提升。

5总结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整个学校的建设及学生和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实施地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且责任重大的任务。在实现时应当注重多方面的改进,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从而提升教育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作者:吴幼程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店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篇6:以创新老干部工作理念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中央对海南的新要求,是海南人民的新期盼,是海南在新时期、新起点上的新使命,也是海南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从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好老干部,让他们更加幸福、快乐地生活,发挥余热,融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去,这是新时期摆在我们老干部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作为海南老干部工作者的一份子,结合老干部工作的实际,谈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使老干部工作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站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起点,海南老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新挑战,就必须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的老干部工作队伍。作为老干部工作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老干部工作,以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发展,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老干部工作者。

二、创新工作理念,顺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不断推动老干部工作创新和发展,要求我们老干部工作者,必须具备创新的理念,开创的精神,只有适应新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准确把握老干部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在旅游岛的建设中使老干部工作真正得到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指导思想,维护社会稳定。

贺国强同志在任中组部部长时曾经说:“老干部工作政治性、政策性、责任性都很强,不是中心却牵动中心”。这句话既概括了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们老干部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准确掌握老干工作的特点,与时俱进做好老干部工作,是我们必须不断深入探索的工作任务。做好我省老干部工作,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创新老干部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把上级精神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全面把握好上情、吃透上情,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了解情况、创新思路、创造特色。一方面认真学习各级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重大部署和会议的精神,明确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实开展 调查研究,掌握基层老干部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老干部的意愿和期盼,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探索新思路。当前,老干部工作要紧紧围绕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积极探索创新老干部工作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路子,努力改进老干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尊老、爱老、敬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干部工作影响大局,牵动中心。尊老爱老首先要尊重老干部,做好老干部工作正是体现了对老同志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作出榜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老同志具有很好的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但毕竟离开工作岗位久了,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相对要慢一点。因此要及时了解老干部的思想状况,了解改革发展中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给老干部思想带来的冲击,要多做一些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释疑解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省老干部工作更好地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国际旅游岛和谐发展。

(二)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和谐社会。老干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形成的特殊群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老干部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事关老干部队伍的和谐与稳定,也影响着海南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做不好会关系到人心向背,影响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强化尊老敬老意识,是我们做好各项老干部工作的思想基础,老干部是国家的财富,我们要以敬父母之心、儿女之情来尊敬老干部,维护老干部的权益。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服务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干部心中,用我们的热情服务赢得老干部的信任。扎扎实实地为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党对离退休干部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党的政策落实到老干部各项工作中去,使老同志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体贴,感受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成果,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去,促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三)创新工作方式,解决难点问题,排除老干部后顾之忧。

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就是让海南人民过上更有质量、更加幸福的生活。建设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建设国际旅游岛同时也是实现强岛富民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样一种大好形势,给我省 老干部工作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离休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给老干部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更加显现出来。如,离退休党员的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不适应老干部“双高期”的特点;“三个机制”不够健全、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问题;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安置管理不到位、待遇不落实的问题;老干部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机制不完善问题;基层老干部工作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老干部活动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配套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创新工作,如何把老干部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点作为创新老干部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找出症结,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是对我们老干部工作者执政能力的考验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老干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探索老干部工作规律性结合起来,总结经验,建立机制,想方设法为老干部解决难题,近年来,五指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注重研究解决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1)规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纳入我市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之中,常年坚持开展活动,同级党委坚持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指导和领导,有效地加强了广大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2)将全市行政单位离 休干部离休费全部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实现离休费按月通过银行个人帐户足额发放,将所有事业、企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全部纳入市劳动保障部门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3)将全市所有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部纳入市社保局按月实报实销,彻底解决了离休干部的医疗费报销问题;(4)将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全部上收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了安置到位、待遇到位、管理服务到位;(5)虽然我市一些离休干部的子女就业问题、住房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但是,经过我们老干部工作者积极反映,创新工作,努力协调,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妥善解决;(6)成立老年体协协会,老年大学,资金统一使用,活动统一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广大老干部和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时也为我市广大老干部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总之,创新老干部工作机制就是要从具体工作环节的衔接上找准切入点,从一些具体工作环节抓起,研究细化工作程序,不断创新工作措施。在运用、继承和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改革老干部工作中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在继承与创新中完善老干部工作程序,因此要求我们老干工作者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努力迎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挑战,让我们的老干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我们共同建设的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中,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任重而道远。

四、创新老年人文化,打造老年人品牌,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增添“亮点”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发展老年人文化,创新老年人文化,提高老年人文化品位,给老年人文化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定位,是值得我们老干部工作者思考的现实问题。海南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山好、水好、人更好,非常适宜老年人休闲度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发展老年文化,必定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创新老年人文化模式,努力打造老年人文化品牌,一是将旅游、文化体育,特别是老年文化体育、文化娱乐、休闲和社会回归自然融为一体,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和旅游品牌;二是在建设国家旅游岛中发展老年文化、创新老年文化,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有机制地进行管理,推动海南旅游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老年人的思想、道德、伦理水平的提高,使男女老少对健康、生态、环境的理念更加了解认识,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发展老年人文化,合理调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增强老年人的体质,丰富旅游文化体育生活,是整个老龄社会的需要,发展老年文化不仅保证老年人健康和正常活动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塑造海南老人健康长寿的形象,打造海南老年人文化品牌,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篇7: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

。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

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

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

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

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篇8: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教育手段创新不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取得足够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师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不够, 没有真正做到将学生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位置。其次,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组织材料, 做到有的放矢。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过于传统和主观, 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教师作为主导, 学生作为从属, 学生在思维上一直保持跟随状态, 自主程度较低。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 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 加强“以生为本”理念的渗透, 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 进而优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 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 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 渗透“以生为本”理念,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切实落实相关工作,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最后, 融入“以生为本”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以及校园整体氛围的营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以生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 采用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情感教育方法

在“以生为本”理念下, 通过人文关怀实施情感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具体来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作为主要途径, 从学生学习和生活这两个层面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在学习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方法论、矛盾论等理论创新工作形式, 给学生更多学习方面的指导, 以此逐渐对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在生活方面,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心爱护, 可以开展谈心活动, 通过加强和学生的日常互动, 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2. 重视主客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教育

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并非就是将学生完全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 这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错误理解。在“以生为本”理念下, 构建主客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教育模式才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高职院校中, 要落实主客体共同参与措施, 首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制订出详实的教育方案。为更好地实现主客体共同参与, 可以通过构建一定的实践教育活动以达成这一目标。在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和解决,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

“以生为本”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得到了思想政治教师的广泛运用。需要认清的是,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是一致的, 即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目标理念上都是一致的。在专业教育方面, 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支撑, 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方法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可以通过专业教育, 使学生具备认识世界、辨析真理的基本能力, 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过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 不仅可以强化“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更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教育进步的根本, 在高职院校中, 思想政治教师应当认识到“以生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从情感教育、实践活动以及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三个方面入手, 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畅.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前沿, 2012, (10) :175-176.

篇9: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是占据了一定地位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企业对待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校为了实现与社会的人才对接,就需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并且要以學生为本,明确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导学生要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新型的师生关系带动整个校园氛围的改变,从而做到高校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要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应该要明确一点,就是需要更新思想理念,不能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为基本展开思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在进行学生管理时,管理者还应该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管理者应该要尊重这一点,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在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保留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能够单独开展的,它需要广大教师与管理者共同努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与管理者都应该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让这一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完成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就高校教师而言,教师应该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专业技能水平,做到为人师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把育人作为指向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学生能够遵守校规,并能够在大学生涯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作风与习惯。在高校中负责后勤的人员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并围绕着高校学生做一些实事好事,让高校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的向其靠拢。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全面合理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一学生为基本的围绕着高校学生所展开的学生管理工作局面,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目标融合进教育目标中去,在无形中带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以学生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作为保障,这样可以规范并且约束学生的一些行为,让学生能在长久的习惯中实现自主管理。不管多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都需要有一个硬性的规章制度,这样能够让管理者依照规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失格的事情要严令禁止,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这一套规章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应该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能够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起到一定的规范与约束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在不自觉中改变自己本身一些不好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行为,在大学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最终变成一个较为完美的人。良好的管理制度应当还包含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动力的进行奋斗,充分发挥出学生管理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潜能

高职院校要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就需要能够在管理过程中认识的学生的重要性,明确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并接受新型的自我教育观,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带动并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这将十分有利于以学生为本理念而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并不是凌驾于被管理学生之上的存在,二者之间应该是一个朋友的关系,能够平等地交流。管理者要主动带领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之中去,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自我管理能力。管理者应该要多与学生或和班级团干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参与者,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学生团体之中的领导能力与影响力。学生管理者可以在学生团体中挑选出一些学生参与到宿舍楼或者一些校园日常事务的管理过程中来,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能够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意识,让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与技能。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好分寸,在起到了引导作用后,不应该过分干预学生,应该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四、加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严格遵守纪律,具有较强政治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能够有效帮助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参与者是各辅导员与班主任,而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则决定着整个高校的氛围与学风。所以,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他们应该要从多个方面来关怀照顾高校学生,并给予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定的补助或者是政策上的优惠。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不断完善目前现存的规章制度,让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学生自身的利益,并明确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权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主要重点是就指导学生,并且围绕着学生开展一系列服务,让学生能在一个氛围良好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高校学生管理者通常不止一个身份,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对自身有深刻的认识,能够随时切换身份,摆正自己的姿态,努力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服务,营造出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成长。

五、结语

以学生为本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诞生出的全新理念,这一思想强调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求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开展,并且尊重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涯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学校多方共同努力。但就目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能够真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以学生为本,这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及时更新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生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探析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以人为本”的视角[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0(1):40-44.

[2]李娜.以人为本语境下服务型高校管理体制架构路径略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109-111.

作者简介:甘露(1988—),女,湖南省长沙市,助教,工作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篇10:以终生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我校职称改革、评聘工作在校党政直接领导下,根据上级职改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在深化职称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以制度为统揽,以信息公开为手段,以严谨规范的评审程序为保障,评聘工作实现创新取得一定的成绩,促使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步入了正常化轨道,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发展,获得了广大教师的广泛赞誉。现将几年来的职务评聘工作总结如下: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我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每年都将职改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校长亲自主管职改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党政领导和有关处室领导组成的职改领导小组。职改领导小组每年都召开职改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职政工作,及时了解职改动态。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有关职改文件,明确职改工作的重要性和有关政策规定,传达职改精神,明确了职改工作的意义、目的和内容、做法。

二、完善考核制度、严格评聘程序。为了适应新形式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注重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条件并重,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修订《教师职务评聘实施细则》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职务评聘机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职称评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师工作考核制度,根据平时对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实绩对教师德、识、能、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晋职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措施得力,近年来考核工作愈来愈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把好教学、论文关。严格执行评聘程序,掌握政策,按章办事,方能保证评聘质量。我校评审程序自下而上为:个人申报,教研推荐,校办初审,领导小组评审。我校评审结果合理,没有出现偏差,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满意。

三、科学定编设岗、合理进行职务指标的分配。我校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编制计算方法和学科建设需要重新调整了各学科的定编人数,各级职责和岗位职务的要求,计算各级教师职务的合理结构,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按现有目标要求制定出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确定了达到目标的步骤,使我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既从现实的任务和现状出发,又能着眼于长远的需要。我校评聘高级教师的都是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或接班人,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职改工作人员扎实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几年来,我校职改工作人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默默地替别人做“嫁衣裳”,并经常为赶材料加班加点。他们严守纪律,严谨工作,服务态度好,耐心接待来访,宣传职改精神,做领导的好参谋、好助手。在岗位的设置、调整、摸底,职数的测算、申报、论文送审、资格初审等各项基础工作和各个环节都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为每次评审工作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使每次评审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此外,还经常向兄弟院校了解情况,沟通信息渠道,学习先进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所有这些为我校的职改工作,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五、科学调整评审领导小组成人员。根据学科评审需要,为使教师职务评审工作高质量的开展,使评审工作更加公正、公平、更具有权威性,我们专门调整教师职务考核、评议小组:一是作风正派,师德高尚、工作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二是教育教学能力强、业务上出类拔萃的骨干教师;三是增加一线教师的比例。

六、把信息公开纳入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在职称评审工作开始之初,我们在校务公开栏上发布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程序安排。把职称工作意见及相关补充通知等文件全部公布。评审过程有关工作环节、内容和评审结果全部按照程序在校务公开栏上公开发布。

几点收获:

几年来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发展,使我校出现了新气象:

(一)打破论资排辈,促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过去的职称评定工作存在一个主要的弊端就是论资排辈,平时大家经常议论,上次评到哪一年,现在该评哪一年毕业的等等,这种做法弊多利少,调动不了大家的积极性。近几年来,我校开展选拔优秀中、青年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强调注重实绩,不论资排辈,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学校高级职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既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又缓解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老化断层的矛盾,同时又对广大中青年教师以激励和鼓舞。

(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化。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某些年龄段过于密集,各职务之间比例不合理。经过几年努力,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使我校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三)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的发展。几年的职改工作,我校比较合理的解决了师资队伍中中学系列教师的晋升问题,尤其是对选优教师的职务评聘,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我校还鼓励年轻 教师积极参与竞争,以新促老,以老带新,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再不象过去那样在职称评定问题上等时间、论年限、比资历,而是积极请求承担教学任务,想方设法开展科研学术活动,撰写科学论文,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

存在问题:

(一)重评轻聘。我校目前实行的是评聘结合。申报对象一旦取得任职资格,就无须再经过竞争,就当然受聘,所以重评轻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暴露了教师职务聘任中的不足,使教师失去不断竞争的外部条件。

(二)聘后考核工作不够完善。教师一旦被聘上一定的职务,既使未很好的履行岗位职责,也不能解聘或缓聘。特别是到一定职务的教师,只要他不想再晋升高一级职务,就失去了内在的激励机制。

(三)受岗位和职数的限额,对后面人的晋升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建议:

(一)、岗位设置。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岗位设置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

(二)、岗位目标任务的确定。根据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要求以及不同系列职务的工作特点,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和权限。

(三)、科学考核。进一步探讨考核的组织机构、考核的内容与标准,考核的方法与程序,考核结果的认定,考核档案及备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问题。重点要解决考核工作不走过场问题,使考核结果真正体现个人的履行情况和工作绩效。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考核制度,以职务评聘为重要手段,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履职考核,强化评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真正和教师聘任、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挂钩。以职称评聘为杠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激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严格奖惩。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合理地确定聘任双方的责、权、利;订立符合法律规范,有约束力的聘任合同条款;考核认定履行聘任合同情况;制定符合专业技术工作和岗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等,切实按照履行聘任合同情况搞活职务升降和工资分配制度。

(五)、竞争上岗。实施全员动态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个人申请、公开竞争,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动态聘任。要从制度上解决“一聘定终身”的问题。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确定聘任期限,实行职务聘任合同化,解决好履行工作合同与个人职务续聘、低聘、解聘、缓聘的关系。真正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充分利用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促进教师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六)、试行分级。目前的高级讲师队伍在不断扩大,而且还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同样是高级讲师,有的水平差异却相当大,但却拿一样的职称,一样的工资,贡献大的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另外,高级讲师是教师职务的最高级别,很多人三、四十岁就已评上高级讲师职务,如果没有不同的级别来肯定高级教师取得的新的业绩,缺乏继续奋斗的目标。学校的教师职称都有一定的职数,同在一个级别上,有时就会因职数的影响而导致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高级教师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深化职称改革的过程中,可按教师水平试行分级,使不同水平教师的能力和贡献得到肯定。

石狮鹏山工贸学校

上一篇:某安防产品公司营销渠道管理计划下一篇:这个秋天我遇到了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