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严谨 内容丰富 效果显著

2024-04-20

组织严谨 内容丰富 效果显著(精选3篇)

篇1:组织严谨 内容丰富 效果显著

组织严谨 内容丰富 效果显著

----省联社举办2006年第一期联社主任培训班

8月4日-13日,省联社在北京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了2006年第一期联社主任培训班,来自辖内部分县(市、区)联社的理事长、主任和副主任共60多人参加了培训。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罗继东同志出席培训班结业仪式并作讲话。在省联社党委会和领导班子的关心和重视下,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谨。联社主任培训是省联社2006年培训计划的重中之重,省联社党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要求省联社人力资源部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培训机构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培训的时间安排等。7月24日,省联社领导班子办公会研究决定第一期联社主任培训班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并从全省各县(市、区)联社的高级管理人员中遴选出60人参加学习。为便于管理,培训班还成立了由黄子励、何沛良、马英文、戴礼荣和李宜心五位同志组成的班委会,并把60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实行分组管理。培训期间,1 班委会成员以身作则,在带头学习、维持学习秩序和解决培训期间生活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培训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金融培训中心也在组织教师上课、学籍资料管理等方面作了精心安排。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培训班刻苦学习蔚然成风,课堂井然有序。

二、课程合理,内容丰富。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这次培训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宏观性、综合性和前沿性方面的知识,且涉及面广,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农村金融改革、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等课程,又有人民币产品创新、银行公司治理、银行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金融管理和实务的课程。既注重学员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如开设了《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增强竞争力》、《卓越领导之道----领导力与执行力体系的建设》等课程;又注重对学员进行合作金融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安排了《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社风险防范》、《合作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与合作金融监管问题》等课程。问卷调查显示,54.4%的学员认为培训课程设计合理且能满足需求,45.6%的学员认为基本合理且基本满足需求; 2 40.4%的学员认为授课老师水平一流、讲授内容新颖深刻、讲究授课技巧、互动性强,认为授课老师水平较高、讲授内容比较新颖、较有深度、有一定授课技巧、有互动59.6%;认为培训教材系统性强、内容丰富的占35.1%,认为系统性较强、内容较充实的占63.2%,认为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占1.7%。

三、安排得当,效果显著。培训班聘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有关领导和清华大学知名学者为授课教师,以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为内容,采取以讲座为主,结合案例分析、演练、游戏等多种形式,系统而全面地对学员实施全方位提升性培训,使接受培训的各级联社领导干部在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管理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一是开阔了视野。使学员对国内外先进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特点、经营管理方法、国际银行业新的管理制度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许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或不解疑惑得到较好的解答,增长了知识。二是更新了观念。学员通过交流和参加培训,进一步转变了 观念,提高了认识。构造以资本约束为中心的风险机制、建立精确的绩效考核和富有激励弹性的奖励方案等理念已为大部分学员所接受。三是增强了动力。通过学习,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广东农信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与国内外先进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目标,懂得了追赶的方法,增强了前进的动力。学员在学习体会中纷纷表示要学以致用,把培训班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本职工作的新动力。

此次培训是省联社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联社主任研修班,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拉开了全省农信系统高管人员培训的序幕,同时也为培训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篇2:组织严谨 内容丰富 效果显著

关键词:技术要素,助动词,要求型条款,可证实性原则,语法,标点符号,英语字体

6月下旬, 作者参加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第二期化工标准化培训班。该班由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第一起草人、GB/T 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第二起草人——白殿一老师亲自教授, 他给我们讲解了这些标准起草的思路和原则。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令我们感动的是, 石化联合会要求质量安全环保部标准处、化工标准化研究所的有关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这种欲正人先律己的做法很令我们敬佩。

作者此前也曾有过一些负责起草制/修订国家标准的经历。以前制标时, 虽然我们也知道要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但对于GB/T 1.1的应用, 重点是根据标准的条文逐条对所起草标准的结构和编排格式进行检查, 对不符合的地方作些修改。如果能够拿发布后的印刷稿与标准报批稿进行逐一比对, 看看还有哪些差距, 回味一下对GB/T 1.1的认识有没有提高, 就已经算是很负责任的做法了。但这样做往往还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本次培训, 我不仅把原先对GB/T 1.1理解得不够透彻的一些地方搞懂了, 而且通过听课和对教材的研读, 我还发现本次修订不仅对于标准的排版格式等有了更详细、严格的规定, 而且对于标准条文的编写也是有讲究并作了明确规定的。所以, 这是很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

下面是作者在本次学习中获得的一些新的认知, 谈及了作者发现的现行标准中一些值得改进的普遍性问题, 也反映了作者以前在制标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与读者共勉。

1 技术要素的表述和助动词

GB/T 1.1-2009相比于上一版标准来说有了较大的变化, 它不仅整合了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 表述更加准确, 而且结构显得合理、严谨、全面。新版标准把老版的第6章分成了6、7、8三章, 把老版的7、8章合成了现在的第9章, 并增加了参考文献和索引两个要素, 力争把GB/T 1.1-2009打造成国内标准的范本, 使一些没有参加过标准编写培训、听到标准起草人对标准修订原则讲解的人, 也能够根据GB/T 1.1-2009的内容和形式, 大致明白该如何制/修订标准, 在结构和编排格式等方面“依葫芦画瓢”地起草出一份大致像样的标准来。

GB/T 1.1-2009将标准编写时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要素的表述”单列为一章, 并增加了“条款的类型”和“技术要素的表述”等内容, 可见对这方面的重视。

GB/T 1.1-2009在7.1.1条中将标准中的条款分为要求、推荐和陈述三种类型, 并且在第三章“术语和定义”中对相应的术语进行了定义和注释, 在7.1.3条中又专门对技术要素的表述和相应的助动词使用作了规定。这在上一版标准中是没有明确的, 2000版GB/T 1.1的标准仅在6.6.1条及附录E中对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进行了规定。这说明本版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已经结合了国际上标准编写方面的一些基础标准, 对今后标准的分类、条款的表述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GB/T 1.1-2009的本次修订中, 起草人还针对人们对中国语言的理解容易产生歧义的情况, 对助动词的使用及其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时的等效表述进行了修订, 以更好地对应于要求、推荐和陈述型条款。

这些要求看似简单易懂, 没什么难的地方, 但是真正应用起来, 可能就并不是那么简单了。现行的一些技术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 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是较普遍的, 看似没有语法错误, 人们也能够理解, 但是却不严格。这可能跟技术标准的起草人和审核人一般只关注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是不是恰当、先进, 试验方法是不是合理、科学, 而对其中所用的句型是不是严格不太关心有关。

从现行的甚至是新颁布的一些基础标准中也可以发现这些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 既有历史沿革、早先的重要法规已经引用了相关标准的编号或名称等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是因为有些国际标准本身就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 如在不该用“shall”或“should”的地方用了这些字眼, 导致一些人在原汁原味地翻译这些国际标准的时候, 又违背了国内编写标准的一些原则;也可能是因为我国对于标准的规定太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也很多, 以至于不同的人在负责起草标准时, 注重了某一方面的问题, 又顾不上其他方面的问题了……

对于一些易犯的毛病, 我们应逐渐形成一种检查、审核的习惯, 利用新版的GB/T 1.1标准对标准的编写要求规定得越来越详细、严格的特点, 认真领会基础标准的要求, 在起草完一份标准后, 把这些可能的毛病作为必检的项目, 再认真检查一番, 看看与标准制/修订的一些大原则是否抵触, 标准的名称和标准的内容、条文的型式是否有冲突, 有没有其它更好的表述方法。

2对要求型条款的形式作了严格规定

《标准的编写》教材中还分别对表达“结果”和“过程”的要求型条款的形式作了详细的规定。通过本次学习, 我了解到:在产品标准的“要求”中, 表达“结果”的要求型条款通常包含特性、证实方法、助动词“应”和特性的量值四个要素, 而且助动词“应”的位置应该在“特性的量值”之前, 而不应放在“证实方法”之前, 典型句式为——“特性”按“证实方法”测定“应”符合“特性的量值”的规定;而表达“过程”的要求型条款通常只包含三个要素:“谁”、助动词“应”和“怎么做”。

翻翻近年来更新、发布的化工类的产品标准, 就可以看到在“要求”一章中常用这样的描述:“某产品应符合表1的规定”。对照上述的典型句式, 我们就可以发现, 这样的描述还是有毛病的, 没有体现出按什么样的证实方法。有些化工产品标准甚至还存在着将“要求”写成“规格”, 将“应”写成“见” (把要求型条款写成了陈述型条款) 等一些问题。

没参加过本次培训, 似乎还发现不了这样的问题;参加了本次培训, 就能发现已发布的标准中不严格的现象还是有的。这可能与老版本的GB/T 1.1等标准或培训教材规定得还不够严格, 以往在标准编写方面的培训还不够深入, 标准条款格式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标准制/修订人员及标准审核人员的足够重视有关。相信随着标准化培训的加强, 标准化工作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 这方面的问题会逐渐减少。

3与“要求”有关的原则

通过本次学习, 我还了解到:在起草标准的过程中, 对于技术要素的选择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目的性原则、性能原则和可证实性原则, 分别对应于标准化过程中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对某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标准化、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标准化和哪些内容可以标准化。要求的表述方式应与证实方法保持一致, 凡是能用“结果”来证实的要求, 就不应用“过程”来表示。对于转瞬即逝的“过程”要求也应有方法进行证实。如果对“过程”的要求无法列出证实方法, 则不能做出规范型的标准, 而只能以管理体系等形式来作出安排。

这些也都是人们以往在制/修订标准的过程中因为概念混乱、原则不清常易出现的问题。

4符合语法和标点符号使用的要求

标准作为一种既要表述严格、又要力求简洁的文件, 人们在编写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一些长句子, 甚至把几句句子并到一句句子中。在这个过程中, 就很容易出现违反语法要求的错误。

如根据GB/T 20000.2的要求, 当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着差异时, 应在前言中说明技术性差异的情况及原因。在这样的要求下, 我国标准在前言中一般都采用列项的形式加以说明。但是, 我国现行标准在前言中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破折号、圆点或字母编号后并列的内容不对等。有时为了把某些章条的多处修改集中在一处反映出来, 就在一个列项中出现了数个分号。有些标准的前言为了既体现技术性差异的情况、又描述出原因, 甚至在列项末尾以分号结束时, 还在该分号的前面出现了句号, 也就是说该列项已经断过句了。这显然是违反我国的语法规则的, 而且也没有符合标点符号使用的规则。

GB/T 1.1-2009的5.2.6的示例4给出了列项中的每一项后为句号的示范, 也就是说对于列项中要表达的层次太复杂的情况, 可以在每一项之后用“句号”, 甚至在该列项中就出现多个句号。当然, 对于层次太复杂的说明, 还要不要用列项的形式来表述, 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5中文标准中英语的字体

GB/T 1.1-2009对于标准的编排格式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 甚至对表的外框线等要用粗实线、页码在单双数页编排位置等一些细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这也是为了与出版界的严格规定更趋一致。这些细节虽然在上一版标准中没有明确, 但是经过标准出版社等单位的把关后, 前几年正规出版的标准已经体现出这些规定了。有所不同的只是以往出版的标准, 对于表注和 (或) 表内的段的上框线一般采用的是细实线, 而新标准则规定也应为粗实线。

但是, 作者发现GB/T 1.1-2009对于标准中的英文该采用什么样的字体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只是在附录J的表J.1中对于标准中不同位置的字号和字体, 不分中文和英文, 作了一些规定, 以至于人们据此认为标准中的文字,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 主要都应采用宋体或黑体。而且人们如果采用标准的模板, 哪怕是最新的模板, 来编写标准时, 其中的英文也是以宋体或黑体出现的。

实际上, 我们随便拿一本正规出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来看, 都不难发现封面上和标准中的英文采用的不是宋体或黑体, 而是Times New Roman字体或其加粗的字体。宋体或黑体与Times New Roman字体或其加粗的字体还是有肉眼可以分辨的差别的。这实际上也很好解释, 因为使用英语的国家根本就没有宋体或黑体, 在他们的印刷文稿中也不会出现宋体或黑体, 所以国内的标准出版社在正式出版、印刷标准时, 也遵循国际惯例, 将标准中的英文尽可能排版为英语国家习惯使用的字体了。

这一点虽然也是小节, 却是在制/修订每一份标准的过程中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本文列出这方面的问题, 是希望GB/T 1.1标准的修订人员在下一版的标准中把这方面的内容规定得更加到位, 在标准的模板中也能够针对中、英文采用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同的字体, 使得标准起草人利用Microsoft Word软件或标准模板起草出来的标准与印刷稿之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6起草标准的正确过程

以往在制/修订标准、尤其是修订标准的过程中, 起草人一般只重视要不要提高技术要求, 要不要采用先进的试验方法, 而在编写标准的过程中, 往往以上一版的标准或同一系列标准中的其他标准为蓝本来起草, 而且往往是按照从第1章到最后一章这样的先后顺序来起草的。这样就很难在标准的结构上进行创新, 而且会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不符合GB/T 1.1和GB/T 20000.2等基础标准要求的情况。

譬如:对于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由来就不容易认识清楚:究竟是应该先在第2章列出规范性的引用文件, 统一“注日期引用”或“不注日期引用”, 还是根据标准正文中要引用内容的需要, 选择性地采用注日期或不注日期地引用, 在正文写完后再将文中出现的引用情况归纳到第2章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呢?对于这方面的疑问, 通过参加培训或仔细阅读教材, 就不难获得正确的答案。

在本次学习过程中, 白老师还通过小结的形式给我们归纳了正确的制标过程。

对于自主研发的标准, 在确立了按照GB/T 1.1-2009的要求来制标的指导思想后, 应按照下列过程来制标:

a) 明确标准化对象, 草拟标准名称;

b) 选择需标准化的技术特性, 包括确定标准的种类;

c) 考虑并应用总体的原则;

d) 搭建标准的结构;

e) 具体编写标准, 包括:要求、可证实的方法、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标点符号、符号、代号、缩略语、图、表、公式、规范性附录 (通过附录来调整标准的结构) 、注、示例、脚注、图注、表注和资料性附录等要素;

f) 对于标准正文中出现的引用文件, 根据其性质, 将规范性的引用文件按照顺序在第2章中列出, 对于一些资料性的引用文件, 则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g) 综合所起草标准的总体内容, 给出标准的范围, 确定标准的名称;

h) 必要时给出引言, 必须编写前言;

i) 必要时增加索引、目次;

j) 最后按要求编写标准的封面。

当采用国际标准时, 则要确立按照GB/T 20000.2-2009的要求来制标的指导思想, 准确翻译国际标准, 分析研究该国际标准, 然后开始标准的编写, 对于标准的结构和编排格式则仍应满足GB/T 1.1-2009的要求, 最后根据标准编写的实际情况, 确定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在前言中按照GB/T 20000.2-2009的要求陈述一致性程度的信息, 清楚地标明并解释结构变化、技术性差异及原因、编辑性修改等情况。

7结束语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自己”。光靠短短的几天时间, 还是很难把要讲的内容都讲完的。要学好这些基础性的标准, 重要的还要靠学员自己学习教材、理解标准, 真正把这些内容当作知识来学。

其实, 学好GB/T 1.1-2009和GB/T 20000.2-2009标准, 还只是做好标准的基础, 真正要把标准做得有水平, 还要推广应用GB/T 6379等一些涉及统计学原理的标准。

篇3:整合单元内容 有效组织教学

下面以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猫》和《母鸡》两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如何把握单元整体目标要求,巧妙进行多维度整合。

一、课文与单元学习主题的贯通与整合

每个单元的学习除了有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些常规目标之外,还有一些围绕单元主题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目标。那么,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是否都是机械地重复完成这些目标呢?《猫》和《母鸡》两课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1.分解目标,递进实现

教师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后,应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分解,把目标落实到位。例如《猫》和《母鸡》两课所在的单元有“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这一必须完成的具体目标。

教学《猫》一课,教师通过“了解作者描写猫性格古怪的具体事例,以及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来引导学生重点感受猫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

有了《猫》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教学《母鸡》一课,则通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以及了解母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来让学生重点感受老舍笔下母鸡的可敬。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升、完善,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会更多元,不会仅仅停留在小动物很可爱这样的层面上,从而对动物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2.深化目标,巩固提升

有些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难点就需要突破,要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熟练,在熟练中内化。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已掌握了的重点知识与方法,可以在略读课文中熟练、深化。

例如这个单元的学习还要求学生体会同样是写动物,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这个目标的达成对四上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在《猫》和《母鸡》两课的教学中就结合整个单元的这一学习任务,采用不断深化的方式,融会贯通地进行落实。

《猫》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体会小梅花与脏脚印的写法,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因为对事物的喜爱,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会美化面前的事物。

《母鸡》一课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眼光去改写1~3自然段,通过自己的动笔实践去体会面对同样的事件,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欢。

从“小梅花”写法的品读,到对母鸡喜爱的改写,两节课形成了一个整体,前后呼应,不断提升。

3.围绕目标,前后贯通

单元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光盯着课文,如果能将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回顾·拓展等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猫》这课语言特色的学习中,教师结合单元园地中“我的发现”——明贬实褒的写法,再次回顾《鹅》《白公鹅》中相似写法的句子,并引导学生学着写一写,显得自然,水到渠成。

而在《母鸡》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描写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园地的单元习作中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学习与单元学习的整体目标贯通整合起来,不仅能纠正以“篇”为教学单位带来的孤立、片面、随意的弊端,还能帮助语文教师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而引导学生也养成整体、全面思考的习惯。

二、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不仅正好一篇是精读课文,另一篇是略读课文,而且这两篇文章又是同一个作家写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关注两篇课文的联系,整合起来学习。

1.从扶到放,体现提升

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却同等重要。

首先,《猫》和《母鸡》的教学都可以抓住具体事例来展开学习。但同样是抓住具体事例的学习,在精读课文《猫》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更为细致些,而略读课文《母鸡》的学习教师引导的成分少些,完全由孩子自己来汇报这些事例,而且学生能体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再小步子地进行引导感受,教学显得粗犷。因为有前面精读课文学习的引导,所以略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就能独立阅读,这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2.导语连接,自然过渡

略读课文之前的导语往往被教学所忽视,然而导语的设计也有它独特的功效。

《母鸡》一课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老舍先生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于是《母鸡》一课的学习,就从学习导语的前两句开始,导语中正是从《猫》过渡到《母鸡》的,可见编者也是这个意思,学习课文前后要有一个联系,教学中这样的导入也正是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另外,《母鸡》课文前的导语,还在引导学生该运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延展出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孩子们照着导语中的方法去读课文,也体现了略读与精读课文的整合。

3.对比阅读,凸现整体

结合导语提示,在《母鸡》这课的教学中我们出示了这样一张表格(见右上表)。

让四年级的孩子来比较写法的异同太理性,也太难了。出示这张表格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将两篇课文打通,进行比较学习。因为“写法”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比较陌生,所以用表格作为扶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当然,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头头是道地完整填写这张表格,只是让他们有这样的比较前后课文学习的意识。

三、品读与课堂练笔的呼应与整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课堂练笔应建立在对课文阅读的基础之上,而阅读的成效也是通过练笔来检验的,这才是阅读和习作的双赢。

《猫》的课堂练笔是在学习作者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后,让学生用两三句话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母鸡》的课堂练笔是尝试从喜爱母鸡的角度改写课文1~3自然段。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展开如下策略:

1.抓住语言特色,以读促悟

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抓住课文语言特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是两篇课文教学的相似之处。课文的语言特色不同,教学的策略也不同。

《猫》一课的学习通过抓关联词体会猫的古怪,品读“任凭……也……”体会猫的贪玩,品读“非……不可……” 体会猫的尽职等等。而《母鸡》一课中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就是建立在读之后的悟。

2.适当范文铺垫,体现层次

品读之后的写是有阅读作为铺垫的,如在阅读和练笔的连接之处再设计一些铺垫,效果会更佳。

《猫》一课学生练笔之前教师提供水文作为示范和启发;《母鸡》的练笔前则给学生提供两个开头,体现一个递进的整体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整体把握每个单元的目标,正确认识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园地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整合起来教学,将实验教材的优势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必将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大学化学公式大全下一篇: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