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2024-04-30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共12篇)

篇1:《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篇2:《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下面为大家带来《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翻译/译文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直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鉴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篇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译文和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

②平明:天刚亮。

③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篇4:《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篇5: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篇6:芙蓉楼送辛渐古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辛渐:诗人的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②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③连江:连着江水。

④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指江苏镇江一带地方。

⑤平明:天亮的时候。

⑥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⑦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独。

⑧如相问:如果问起。

⑨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⑩玉壶:玉制的壶。一片冰心在玉壶:意思是说,(我的心)像在玉制的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绝不会因为在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解读翻译

秋冬时节的冷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

天亮时我送你离去,感觉留下的自己像楚山一样孤独。

如果洛阳的亲戚朋友问起我的情况,

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像在玉制的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赏析

篇7:芙蓉楼送辛渐改写

雨,在长江上萧萧落下,十分凄凉。清晨,当第一丝的曙光划破了黑暗时,王昌龄怀着沉重的心情起床了。他的心情非常地沉重:辛渐去了洛阳后,还会回来看望我吗?到了芙蓉楼,辛渐已在椅子上等候多时,王昌龄多么想留住辛渐啊!朝夕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友谊天长地久。难道就这么一走了之吗?

朋友,一路保重!王昌龄含泪说道。再见!我会记得你的。望着辛渐远去的背影,王昌龄热泪盈眶。一阵凉风飘过,落叶纷纷飘落。辛渐回过身来,颤抖地说:还有什么事要转告洛阳的亲友吗?王昌龄含泪说道:如果罗样的亲友提到我,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晶莹剔透。

辛渐渐渐走远了,模糊的背景渐渐消失在了旷野之中。山,也那么寂寞、孤独。王昌龄心想:辛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这里还有一个朋友,一份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的友谊,一颗永远惦记着你的心。

王昌龄回到家里,提笔便写下:

《芙蓉楼送辛渐》行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 寒雨连江夜入吴,窗外迷蒙的雨滴滴答答的下着,笼罩着整个吴地江天。窗外的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秋雨的寒意不仅仅弥漫整个江城,更沁透在王昌龄和辛渐明天一早就要惜别的两位朋友心里。清晨,天色已亮,一夜都没睡好的王昌龄睁开朦胧的双眼,心情无比沉重,为什么又要分别呢?王昌龄赶到芙蓉楼,看到辛渐凄凉的背影,让他的心无比的寒。友人辛渐要回到洛阳,与亲朋好友相聚。他想:我何时能还乡呢?辛渐转身的热情问候让离别黯淡的气氛九霄云外。送走好友辛渐,只剩下楚山的.孤影和他做伴。孤零零的王昌龄望着对面的楚山,哀叹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世间为什么要有分离?看来只有你楚山矗立在苍莽平野上坚定不移。

在他们道别时,两人已是热泪盈眶。辛渐拍拍王昌龄的肩说:又要分别了,人虽分离了,但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王昌龄忍着快掉下来的泪,把辛渐拥在怀中。想着自己被人诬陷的一些事会传到洛阳亲友耳里,慷锵地说:如果亲友们问起我的状况,就告诉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晶莹剔透,永不改变!辛渐的背影渐渐消失,王昌龄望着小时的背影,寂寞感油然而生在他的心头,作诗的灵感也涣然而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民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改写 迷蒙的烟雨,仍然弹奏着无比伤感的曲子。空气中,满是淡淡的离愁。吴地的一家酒馆里,一盏灯彻夜未眠。我和辛渐在那里一直饮酒,为他饯行。再多的酒,也浇不散彼此离别的伤感,浇不散那股淡淡的离愁。

朋友啊,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不能和你一起走,你可知我的内心是多么的凄凉、孤寂!如同那挺拔的楚山,即使再高大、再雄伟,也没有群山陪伴,是那么的形单影只,那么的孤寂、无乐!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把我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朋友啊!此情此景,我纵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言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也模糊了你的眼睛。不久,你将踏上归途。我,将会独自留在他乡,只能思念那远在天边的故乡。

在此,我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朋友啊,请你珍重,珍重!

如果,亲人们询问我的情况,请你务必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同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保存一颗高尚纯洁的心,一定会为官公正廉明、两袖清风,一定会坚贞不屈地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

篇8:《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1

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处的干脆收尾。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啰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自我反思:

备课时我做到了从普通读者的欣赏性阅读出发,感受文本美、意境美、人格美。

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感悟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4、图片可不可以用书中的寒江、楚山?可以指导学生看图。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2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果然名不虚传,诗意密而又清。诗题一个“送”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不舍的、伤感的!一个“孤”字更是道明了,好友归家乡后自己的生活状态孤独、孤寂!虽然内心深处很难受,但依然坚守本心。

本诗与其他送别诗又不一样的地方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更表现了诗人那颗初心不改的坚定,以及追求“冰心”之心的坚强。

在教学中,学生预习完整仔细。所以我只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如古代衣食住行、驿站、长江中下游等。发现补充了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对于古诗本意更理解了。也成功的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课后还有学生特意跑过来跟我说他最近在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呢!另外我还发现四年级的孩子好奇心非常重,对历史地理方面还是很想去了解的。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针对本次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的思考仍在继续,无论是自身的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以人为本,完善自己,改进课堂,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4

1.关注预习习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5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6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7

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诗眼,把握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开拓想象,感悟诗人的内心。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熟悉和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王昌龄孤寂的内心时,抓住诗眼“孤“来层层深入理解。

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一)》,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在理解后两句时,采用的换位想象,如果你是家中的某一位亲友,见到辛渐会如何询问,而诗人在与辛渐分别时只有一句嘱托,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再抓住诗眼“冰”和“玉”了解其特点,通过三次引读深入感悟诗人那种高风亮节、矢志不渝的品格。通过多元解读,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有缺陷的课才有探讨的价值和改进的动力,通过实际教学,也呈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和说话的口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而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要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诗人。

2、要关注学生的感受,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应环环相扣,不露痕迹。如:让学生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这样提问显得有些生涩,破坏了学习这首诗的整体感。何不这样问: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再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一)》再次抓词感受诗人的心情,这样就从整体到部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3、教学的主线要明确。理解后两句时,应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想,辛渐即将返乡,诗人可能会让他捎回什么去呀,,再插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对诗人遭遇的了解中,就会明白诗人那种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品格。最后作为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出示了《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8

这首送别诗以事件命题,前两句写事,后两句借景抒情,比较好理解。所以,我采用多读多想,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的方法。让学生把各自理解的诗句组合起来,成为对整首诗的理解,就像拼图一样拼出完整的画面。

学生在反复自渎的基础上,开始表达自己看到的画面。

梁旭说:“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见长江向天边流去。”唯,只。天际,天边。我说:对。我让学生随手做了笔记。再读理解想象其他三句的画面。

郑杰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尽头。碧空是蓝天。封伟思说:孤帆,一只孤单的帆船,远影,我启发全班同学想:孤帆远去,江面上会看见船的什么?——影子。连起来说这句诗意思是——“一只孤单的帆船连同它的影子,消失在了蓝天的尽头。”

周琪接着说:“平明送客楚山孤”客,指老朋友辛渐。孤,诗人很孤独。我补充:平明,指早晨。连起来,是说——“早晨,送走老朋友,觉得楚山和自己都很孤独。”

张杰站起来说:“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雨很寒冷,是秋天的雨。江,长江。我补充说:连江。秋雨灌满了长江。夜,黑夜。如,来到。连起来是说——“在秋雨绵绵的黑夜,我赶到吴地送别老朋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9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篇9:《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我在这课当中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了太长时间,反复读有关送别的古诗,再缓缓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诞生,但是结尾明显嗦,余味少了一些。

2、古诗教学应打破传统逐字逐句牵引的模式,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翻译式的古诗学习方法,冲淡了古诗的韵味,实为败笔。学生只需要讲出大概意思,教师启发想象当时情景就好。

3、学生不能主动讲出诗意的原因是:老师给孩子自学的时间太少,充分读悟之后才能有所得。

4、学生无法说出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课前不了解背景,老师也没有介绍。

5、学生在最后两句诗句中存有疑问,应该让学生自己发问。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出示资料的顺序最合理的是什么?王昌龄和辛渐的资料口头讲就够了吗?

2、学诗部分是否配乐?配在什么地方?

3、学生自己发现:王昌龄难道不思念亲人?思念谁?有这个必要吗?

篇10: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1)试背DD互背(2)指名背DD齐背。

三、积累训练

篇11:《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篇12: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选自课外的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 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嘈杂的世界自己的宁静作文700字下一篇:开学家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