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4-04-11

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共4篇)

篇1: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

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1年,我省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15.4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和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工作

为全面掌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今年初,我们组织3个调研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省10个市(州)和部分高校,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普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已上报省政府,此次调研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奠定了基础,摸清了底数。

二、明确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为实现高校毕业生质量就业、体面就业,2011年1月,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明确要求落实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推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力争实现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 1

75%以上,年底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三、召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6月28日,我们以省政府名义组织召开了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视频会议,王化文副省长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领导,锐意创新,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此次会议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四、起草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为落实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现已完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小组范围内的征求意见工作,上报省政府,待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下发。

五、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活动

为充分挖掘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省人才市场举办了两场大型交流会和汽车行业(大学生)人才招聘大会、吉林省民营企业(大学生)人才招聘大会、技术人才(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夏季(大学生)人才招聘大会等专场招

聘会。截止6月底全省各级人才市场举办大学生招聘活动80场次,进场人数182199人次,进场单位6849家次,提供岗位76494个,达成意向54817人次。

六、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在连续两年完成20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础上,今年继续组织开展10000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已征集就业见习岗位12924个。见习组织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继续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今年继续组织“三支一扶”计划,经笔试、面试共确定297名高校毕业生为吉林省2011年“三支一扶”招募人选,有关体检、培训等事宜待补招活动结束后统一进行。

八、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招募工作

为加强地方行政村经济发展,为基层输送人才,2011年招募高校毕业生1219人为“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人选,人员需求情况正在与基层行政村进行对接。

九、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工作

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在对全省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基础上,7月 18日召开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实地考察了长春万易大学生创业园和辽源东北袜业大学生创业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通知》,制定了省级创业园区标准条件以及创业园申报、指导服务、专项资金申报等程序,目前各地正在积极申报中。

十、开展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工作

为全面掌握我省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情况,摸清底数,组织全省各级人才中心,通过各地基层平台,开展未就业毕业生登记统计工作,截止7月底,已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180人,其中本地生源15581人,非本地生源599人。

十一、开展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为加强信息互动,实现就业信息互通互享,经多方考察论证,与山东省人才中心合作开发建设吉林省人才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将建立覆盖高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部分用人单位的公共人才就业服务平台,拟于10月初正式开通。

十二、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登记统计工作培训班

为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和登记统计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在白城举办全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统计工作培训班,通报全省各地区落实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培训,针对登记统计工作的重点、疑点等问题进行讲解并进行现场交流和互动答疑。

十三、召开东北四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 为落实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精神,组织召开了

东北四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东北四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分管副厅长、公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人、吉林省各市(州)人才中心主任参加会议,会议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机制,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互通互联达成共识。

撰稿人:刘大鹏联系电话:***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篇2: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让今年毕业的5万名大学生充分就业,同时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广州市除了通过现场和网上举办多场招聘会,以及继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外,还将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地区接收毕业生的大户实施“专员”机制,即有关部门指定专人为企业提供“热线”式的“贴身”服务;同时为民营、私营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单位提供包括需求信息、推荐优秀生、直接申报接收、代办招工手续、就业政策咨询等直接有效的服务。

此外,为了减轻毕业生的就业负担和后顾之忧,广州市还将继续推行免费为高校毕业生保管、转接和整理人事档案,就业指导和未就业登记、就业推荐等政策。对于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将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措施给予补贴。(张碧霞)

篇3: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合, 造成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未来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 因此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差距明显;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带动, 高校盲目地追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 导致“热门”专业学生人数剧增而失去就业市场;有些高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 增设了一些无特色、无特点的专业, 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有些高校的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学生录取后便要求调换专业, 学校也不能审时度势, 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导致学生毕业就失业。

2. 高校扩招与培养模式的冲突。

有些高校以盲目扩招来增加自己学校的实力, 但扩招后, 高校教师仍然停滞于传统的授课模式, 在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上没有发生改变, 教学手法也相对落后, 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不过硬, 与市场需求无法对接;学生数量增加, 由原来小班上课的精英化教育, 转变为大班上课的大众化教育, 课堂纪律、讲课效果没有保证;扩招后高校对教师需求也是成倍增长, 学校选拔教师人才时为了数量忽视了质量, 导致师资力量较薄弱, 教学质量下降, 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 高校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脱钩严重, 重视知识传授, 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和实际操作。

由于很多高校不注重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缺少专业实习的机会和平台;很多专业授课老师本身就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授课时只注重讲授专业理论知识, 而较少引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偷工减料, 企图蒙混过关, 导致专业技能较差、实际操作能力欠缺。毕业生应聘到用人单位还要进行岗前培训等, 增加了企业成本, 因此应届毕业生不受欢迎。

4.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辅导。

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课程可以帮助毕业生做到有的放矢, 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为就业市场输送优秀人才。有些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晚, 起步低, 甚至在大学生毕业前也未能及时给大学生开设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 导致大学生求职面试时无所适从。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 是社会进步、祖国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和毕业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因地制宜, 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开辟良好的就业之路。

1. 政府应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畅通就业渠道。

针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一要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 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二要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毕业生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就业之路。比如:加快人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强化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改进和完善招聘会形式, 举办更多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供需见面会,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三要借助国家的宏观政策, 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去基层工作, 促进人才流动, 例如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教育硕士”、“大学生村官”等就业机制。

2. 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为就业做好预演。

企事业单位结合未来招聘需求, 有目的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去实践, 去演练, 去熟悉未来工作的模式,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 也可以提高企业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 而且在实习期间不支付工资或支付较少的工资可以节约成本资金, 不但锻炼了大学生, 也给大学生初入职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高校应针对社会需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

实现学生就业, 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生存的位置,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要找到有效的方法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转变就业观念, 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 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 并培养教师服务学生就业的意识。其相关措施如下: (1) 拓宽专业口径, 使专业设置更普遍化, 通用化, 更加符合职业的需求。大学生找工作便不受专业口径小、就业面窄的影响。 (2) 课程设置要因材施教, 要有利于大学生考取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书和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各专业课程可参考有关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上岗证和职业要求进行设置, 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来赢得市场,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教材最好与当今提倡的大学生创业相联系, 在大学生中开展与创业有关的课堂教学活动, 加大对创业知识理论的讲授,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思维, 创业技能 (3)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注重培养大学生能动性和适应性的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要从填鸭式授课转为互动交流方式授课,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开展好学校的第二课堂。以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为选修课开课依据, 开设一些与应聘以及职场需求相关的选修课。比如:团队合作技巧、沟通技巧、社交礼仪、公文写作等。 (5) 学校争取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与就业岗位相似的实践机会, 让他们适应未来就业,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作。 (6) 开展全面化系统化的就业发展教育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 并且要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素质能力与素质拓展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等。还可以针对大二、大三开展就业竞争力活动, 有针对性地举办简历制作, 面试技巧, 就业形势, 就业信息搜索等方面的讲座, 还可以开展优秀毕业生访谈会和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为他们打好预防针。这些课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 及早地了解自己的职业潜能、职业素质, 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成功地制作简历, 熟练地掌握面试技巧, 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更好地提高就业竞争力。 (7)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中心近几年已经在各大高校建立, 它的建立有利于政策宣传, 完善就业流程, 规范就业指导等。规范化的就业服务中心每年组织2—3次大型综合性毕业生招聘会, 这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为企业录用人才奠定了基础;开展毕业生回访工作, 走访收录毕业生单位, 多方面了解毕业生在单位中的表现及发展前景, 根据反馈信息, 及时解决实际操作工作中的问题;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获取更多的就业资源;还可以充分调动校友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8) 建立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指导。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进行团体性辅导和个体性分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消除就业困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让他们在咨询中重新建立找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让他们在系统的咨询与辅导中正确认识自我, 分析自我, 突破自我, 成就自我。

摘要:本文首先进行了高校就业难相关性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政府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畅通就业渠道;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为就业做好预演;高校应针对社会需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将教学与提高就业力联系起来, 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海贞.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理论学刊, 2006, (2) :76-77.

[2]陈绍奇, 叶梓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对策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72.

[3]莫春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因及破解对策.文教资料, 2009, (1) :189-191.

[4]李飞.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0, (4) :51-53.

[5]陈绍奇, 叶梓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调查与对策思考.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72.

篇4:为促进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招募5070名毕业生到乡镇基层

一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 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二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 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三是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 由政府补偿学费, 代偿助学贷款;四是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 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目前, 我市已确定2009年将招募507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基层服务。

二、1亿作毕业生创业基金

市里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 准备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实行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 专门设立了1个亿作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三、国企吸纳1.3万人

从今年开始,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实际向政府提供未来3年的人才招录计划, 保证每年新录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不低于人才引进总数的70%。国企去年招录大学生6500人, 今年将招录1.3万人, 增加一倍。

四、中小企业和民企招毕业生有补贴

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要联合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优惠政策, 对一次性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 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可由政府提供一次性财政补贴, 补贴标准按每人1000元计算。各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要为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对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 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高校、科研单位每年聘三千人

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 各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 聘用期限最低一年。

根据目前的数据测算, 全市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单位, 由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六、今年定向免费培训6500名待就业毕业生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 重点针对电子、软件、化工、汽摩、装备制造等行业需求, 以提升毕业生的技能为重点开展定向培训。

一是培训工作由劳动、人事、教育部门、相关企业和中介机构等承担。培训对象为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在经过3-6个月的培训后, 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实现定向就业。

二是财政按照每人2000元 (3个月) 高校毕业生的标准提供培训经费, 实行免费培训。个别特殊专业, 如果培训经费超过2000元, 超过部分由学生承担。培训经费实行分期支付, 承担高校毕业生培训的单位在完成培训、实现稳定就业一年后可领取全部培训补贴。

三是整个培训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 人事、教育部门共同推进实施。2009年完成6500名待就业毕业生 (总数的5%) 定向培训任务。

七、增建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

目前我市已建立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20家, 区县级基地53家, 已接收高校毕业生2000余人。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一是今年市里要加快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进度, 全市建成市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100家 (每家50人) , 区县级100家 (每家20人) , 使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二是要提高政府对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的补贴标准, 由原来每月1 5 0元提高到每月300元。

八、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既是响应国家号召, 履行公民义务的需要, 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形式。

一是要建立健全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由政府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的政策。

二是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 国家予以优先。

三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后参加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 实行优先录取。

四是具有高职 (高专) 学历的, 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或经过一定考核, 可进入普通本科学习。

五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 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 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九、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是整合资源, 把教育、人事、劳动等市级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 进一步完善市场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提供全方位服务,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毕业生提供档案、户口、人事代理等方面的服务,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

三是要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四是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设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专项经费, 加大就业指导服务力度。

十、就业困难毕业生可获援助

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多方面的援助。一是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在社区就业岗位就业, 与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签订1年以上劳务协议并缴纳社会保险的, 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5000元。二是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登记毕业生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签订劳动合同6个月以上, 按每人不超过100元补贴给职业介绍机构。三是对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培训的, 按每人每年600元补贴给培训机构, 参加职业鉴定的, 根据职业鉴定等级标准, 按每人100-990元补贴给职业鉴定机构。

上一篇:飞标司司长胡振江简历下一篇:四字新春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