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树》阅读答案

2024-05-14

《田野的树》阅读答案(精选7篇)

篇1:《田野的树》阅读答案

10.文中写了哪三株孤独的树?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三株树的?(6分)

11.指出第⑤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引陶渊明、茅盾作品中的句子,各有什么作用?(4分)

1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两句任选其 一)(4分) 一

A.它的树冠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像是凝固了的绿色爆炸,或者像凝固了的焰火。

B.它自然达观,心平气和,不骄不矜,不怨不怒,如一个历尽忧患、火气消尽的老人……

14.结合全文看,作者喜欢独自生长的树的原因有哪些?(6分)

篇2:《田野的树》阅读答案

一株长在路边的梧桐,让人“震撼”(或:高大雄伟,沉着大气)。

(共6分。三点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1.(3分)内容上强调那株梧桐给“我”的强烈印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起下文。

(共3分。内容上作用占1分,结构上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1)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强调孤独的树是奇特的、富有意味的。

(2)引述茅盾的文句,用来比较,强调我们这儿白杨有独特的美。

(共4分,每点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运用比喻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树冠的特征;连续用比喻,抒情色彩较浓。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①独立的树是自足的,不依赖于他物,本身就是一个世界;②孤独的树更能体现个性,更易让人辨识;③孤独的树一般都显得落落寡合,也很谦虚。

篇3: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1.C (完整理解文段1可得此答案) 2.C (满足不了人体需要, 不是说“营养不够丰富) 3.C (能帮助人体摄取营养) 4.A (原文是“有些分离出来的物质”, 不是全部) 5.B (A.和睦亲近。C.部落。D.财物) 6.B (A. (1) 动词, 到, (2) 代词, 他。B.均表转折。C. (1) 介词, 凭; (2) 介词, 用。D. (1) 介词, 同; (2) 连词, 和) 7.A (当时与何祇关系并不密切, “嶷宿与疏阔”) 8. (1) 当时人们议论想恢复旧郡, 授张嶷任越郡太守, 张嶷带领手下到郡 (2) 经过牦牛城寨时, 城寨首领襁负亲自出来迎接, 等到追至蜀郡边界, 他率领的跟随张嶷来朝贡的人达一百多9.齐宣王看到周文王的园囿认为大, 百姓认为小, 齐宣王就向孟子请教。孟子说:“周文王的园囿, 方圆七十里, 割草打柴的人可以进入, 射雉捕兔的人可以进入, 与百姓同享, 百姓以为小, 这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听说郊关内, 有园囿方圆四十里, 杀死里面麋鹿的人, 如同犯了杀人的罪, 百姓认为它大不是很合情理的吗?”楚灵建章华台, 伍举劝谏说:“先王建立台榭, 榭只是为了讲军事, 台只是为了观气象。”10. (1) 两首诗的画面都很开阔。不同的是:《浣溪沙》的景物动态感很强, 词中的“逐”“拍”“出”使画面显得生动鲜活;画面以平面展开为主, 显得疏朗开阔。《折桂令》的景物以静态为主;画面纵横、上下同时展开, 显得错落有致, 丰富而富于变化, 显得壮阔多姿。 (2) 反映词人内心矛盾的两句话是, “白发戴花君莫笑”、“人生何处似尊前”。前句表现了词人忘情欢乐, 完全投入到了自然美景和觥筹交错中;后句表明词人借醉酒忘掉人生不得志的不快, 词人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欧阳修刚正不阿, 忧国忧民, 可是宦海浮沉, 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 内心的苦闷何以派遣, 也只有忘情山水, 借酒浇愁了。由此往深处看, 忘情山水的乐, 是派遣;借酒浇愁, 也是派遣。二者的本质又是一样的。11. (1) 反复“突突”声以突出老人难过的心情。 (4分) (2) 原句用了反复和对举的语言形式, 突出老人外出的时间长和家人焦急的心情, 改后失去了这种效果。 (4分) 12.“船”的命运是因环境恶化、河水干涸造成的, 作者希望人们珍惜环境, 不让悲剧重演。 (每问4分, 共8分) 13.老人一如既往地珍惜他的船, 表明他对过去环境和生活的眷恋, 希望环境还能好起来。 (4分) 同时也在唤醒人们的关注。 (4分) 14.此段主要运用了行为动作描写。 (2分) 通过对老人动作行为的细致描写, 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老人对船的眷恋不舍, 从而表现出老人对过去美好环境的眷恋和对失去美好生存环境的痛心。 (6分)

(命题者提供)

篇4:《田野上的白发》阅读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能不白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儿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萌出嫩芽。母亲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四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吗?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灯光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扶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着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吗?

(刘益善/文,有改动)

⒈简要说说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第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第{11}段中以“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吗?”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⒌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43页)

参考答案

篇5:《父亲的树》阅读答案

②有一年夏天,父亲从外地带来了几棵小树,纤弱的树枝上长着硕大狭长的绿叶,仿佛一叶扁舟。我兴奋地跑过去,问道:“父亲,这是什么树啊?”“这是粽叶树,粽叶可以包粽子!”父亲抚摸着我的小脑袋,笑呵呵地说。“有粽叶就可以包粽子吃啰!”我的眼中流淌出莫大的喜悦。粽子,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美食,想一想都感觉口齿留香!

③父亲在屋后挖了四个树坑,撒下一层绿肥,把粽叶树种在里面,平土、压实、浇水,每天当做宝贝疙瘩似的精心照料着。刚刚种下的时候,我每天都跑去看他们成活了没有,小小的内心盼望着,期待它的翠绿。第一天,叶子还有点卷;第二天,叶子便挺起来了;第三天,小树的叶子便泛了光,看着精神起来了。小树们没有辜负父亲的深情,长势旺盛,迅速抢占地盘,不到一年,就长到一人高。叶子挤挤挨挨、层层叠叠,葳蕤葱翠。沐浴晨光,随风起舞,父亲没事时就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仿佛在看他的小儿子,眼神中满是欢喜。

④端午节前夕,阳光火热,夏风习习,蝉声把大地濯洗了一遍又一遍。父亲兴奋地带着我和姐姐来到粽叶树下,采摘粽叶。那一片片扁舟似的粽叶在风中挥舞,发出沙沙的声响。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翠绿饱满的粽叶摘下,轻放在篮子里。这些脱离母体的绿叶,依然保持着盎然的青翠,将与粽子一起走上人们的餐桌上,奉献出淡淡的清香。父亲对我和姐姐说:“粽叶树生命力强,不择地而生,为人们倾尽所有,奉献出生命的翠绿。要求于人的极少,给予别人的很多,我希望你们以后做粽叶树一样的人!”

⑤我们摘了满满一篮子粽叶,提到水井旁,洗净,拿到家里包粽子。父亲把柴火烧得噼里啪啦的,母亲包粽子,我和姐姐在一旁打下手。母亲将粽叶折成一个小袋,把洗净的糯米、枣儿、花生搅合在一起的馅儿放入其中,压实,一折一扣一绕,再把粽子线系上,一个饱满笨拙的粽子就成型了。然后把粽子放在热气腾腾的锅里煮上两三个小时,等到粽香溢出时,粽子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手去拿,父亲说,小心烫着,心急吃不得粽子!这时,父亲会吩咐我和姐姐把粽子和粽叶送给左邻右舍,共同分享粽叶的清香!

⑥长大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粽叶树实际上就是箬竹,粽叶就是箬竹叶。箬竹叶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不仅可以包粽子、做斗笠,还可用来加工制造箬竹酒、饲料、造纸及提取多糖等,对癌症特有的恶液质具有防治功效。想不到,在我的认知中,单纯的粽叶竟然有这么多的用途!小小的粽叶都能如此,我是不是也多发挥一些光和热

⑦岁月流转,传承不断。端午节快到了,大街上又开始卖艾蒿和各种各样的粽子。粽叶飘香中,遥远的山村,父母已经再度泡好了米,正在一片片摘下粽叶,一边叨念着远方的我。

18.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情感发生的变化。(3分)

好奇——————

19.品析语言。(6分)

(1) 第一天,叶子还有点卷;第二天,叶子便挺起来了;第三天,小树的叶子便泛了光,看着精神起来了。(从描写的角度)(3分)

(2) 那一片片扁舟似的粽叶在风中挥舞,发出沙沙的声响。(从修辞的角度)(3分)

20.文章主要围绕“父亲的粽叶树”展开,第 ⑥段却在写粽叶的作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分析。(3分)

21.联系整篇文章,思考寄托了父亲和我怎样的情思?(3分)

答案:

(三)(15分)

18.(3分)喜悦,期待,小心翼翼(包含深情)(一词1分,共3分)

19.(6分)(1)(3分)“卷”“挺”“泛”等词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粽叶生长舒展的形态(1分),表达了我对它成长的期待之情(1分)。(2)(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粽叶比作一叶扁舟(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粽叶的形态,表达了我对粽叶的喜爱之情(1分)。

20.(3分)①本段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1分);②补充交代粽叶的其它用途,丰富文章的内容(1分);③表达作者对粽叶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1分)。(意近即可)

篇6:《父亲的树》阅读答案

那时的阳光多好啊。深蓝色的瓦屋,赭黄色的矮墙,组成了四四方方的小院,透过树林的间隙可以望见瓦蓝的天、飘逸的云、晶莹的星和微红的日。枣树就长在院子的显眼处,很灵性地撑起一片天空。多年以后 ,父亲每每谈及这些情景总是满脸笑意,总是嗔怪说幼时的我脾气如枣树一样倔。

树龄跟我一样。父亲说他是在我出生的那天栽下这棵枣树的,很自然地代表他的儿子。父亲还说,小时候他的儿子很壮,刚会爬的日子,在小院里,儿子总爱一步步爬到那棵枣树旁,嘿嘿地用力,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望着一旁的他,哈哈地傻笑。然后,父亲看看又黑又瘦的我不停地叹气:这娃子吃的饭哪儿去了?哪儿像小时候又 白又胖的模样……东拉西扯的闲谈,如散文的方式,只容纳了一种岁月的变幻。

父亲一停下手中的农活儿,就蹲在屋檐下,抽着旱烟,悠闲地观望他的枣树。金秋时节,枣树也总是用一树的丰盈回报父亲。这时候父亲的嘴角和皱纹便会漾满一种沉思。

在父亲悠闲的观望中,枣树一年一年地长大。枣树春意来得迟,院中那我喜欢的泡桐早已绿意满目,影绰着生命明丽澎湃的色彩,它才刚刚令人惊疑地从那似乎枯槁的紫褐色枝端探出一些鹅黄的淡芽。不久,矮矮的枣树便被高高的泡桐遮盖起来。

还是父亲把所有的泡桐都砍掉了。说不出为什么,心中感到几许淡淡的哀伤。因为我觉得父亲几乎所有的关爱都给了那棵枣树。

枣树花开花谢,一晃十几年匆匆而过,为了求学我来回漂泊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港口,却很少驻留于家的那个港口。于是,我离枣树越来越远,离父亲越来越远。

高三那年,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枣树却没有探出鹅黄的淡芽。光秃秃的枝桠刺向天宇,似乎在等待温柔的阳光,等待蛰伏的花期。“实际上它是枯了。”我不屑一顾地说。父亲依旧悠闲地观望着那棵树,舍不得砍去。

但那年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就在我整理好行囊恨不得一下子飞走时,我听见父亲莫名其妙地叹气:“走吧,走吧,都走吧……”

我知道父亲又在怀念他的枣树了。可那是怎样的一棵树啊,它的树身还没有我高,一枝延伸成肩,一枝兀立成柱,恰如人的形象,负重与挺拔。多少年,就是这棵树,和我一样吸吮这方天宽的鲜润。走的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对他那“无根”的儿子有一种抛不却割不断的情缘!

这棵树在唤我回首张望,张望……我揉了揉眼角,有泪。

其实啊,我才是父亲的枣树 。为了我的成长,父亲给予了他所能给予的一切。日益苍老的父亲总是望着在他的呵护下的枣树能衍生一些青枝绿叶,而我却总是误解着甚至根本不清楚那份关爱,企图去寻找另外的天空。

注定在这细雨轻敲的夜晚,我寻回了最初的亲情。人是一棵树啊,而我是父亲的树,这棵树是父亲一生最大的付出,我该怎样顺应天地四时长成一个卓然而立的自己呢?又何时才能为我的父亲撑起一片天空作为回报呢?

篇7:妈妈的树 阅读答案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 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它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3分)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4分)

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5分)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3分)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白杨树伴‘我’成长;弟弟爬香椿树采摘香椿芽;给我们家带来欢乐的柿子树被砍了。

2、‘美’指蛮熟狮子的美景,也指‘我’看到‘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时的得意。

3、例:(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4、照应开头,表现了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田野的树》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父亲的田野阅读答案08-09

通往田野的小巷现代文阅读答案06-13

走不出那片田野阅读附答案04-10

曾卓《悬崖边的树》阅读答案04-08

田野即景04-21

田野风流05-27

田野调查05-03

走过田野诗歌05-22

田野之美作文05-24

玩耍田野作文04-16

上一篇:中药房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合作方案范本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