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教案《石头》

2024-05-19

大班美术教案《石头》(通用12篇)

篇1:大班美术教案《石头》

设计意图: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以用石头来做绘画材料为主,将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当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对于生活在石林的孩子来讲,石头虽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但对于在石头上绘画,孩子们还是感到新奇。这些石头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的亲密玩伴,通过他们,孩子们了解了自然,发现了自然。并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做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创造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石头画,不失时机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为孩子们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因此设计本次活动,借助石头这一特殊的物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为石头进行绘画装饰,让幼儿体验接触自然,独立创造的快乐,活动内容:石头画——奇妙的石头

活动目标:

1、尝试在石头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小鱼图案,并能大胆用色。

2.体验在石头上作画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石林图片、石头房图片、石头作品、涂好底色的鹅卵石、水彩笔(与幼儿人数相同)湿纸巾

活动过程:

一、由猜谜的游戏,引起幼儿兴趣。

1、敲一敲

师:“今天,我带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做猜一猜,你们想不想玩呀?”

“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老师轻轻敲一敲石头)

2、猜一猜

师:“原来呀,刚才的声音是石头发出来的。”

二、图片导入:初步了解石头的作用。

师:老师请小朋友看看有关石头的图片。

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石头,许多大的石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风景名胜,吸引许多游客来观赏,小一点的石头,可以盖牢固又漂亮的石头房,而小小的鹅卵石除了铺成小路,还可以做什么呢?

三、石头变魔法

1、师:“今天石头宝宝要变魔法,你们想看一看吗?”

2、出示小鱼图片

师:“老师先问问你们见过小鱼吗?”“在哪里见过呢?”“你见过的小鱼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小鱼图片)“那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呀?”“他是用什么制作的?”“原来这就是石头宝宝变得魔术呀,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变一变吧!”

3、老师示范画

(首先拿起一块石头,想一想你要把她变成什么样子小鱼。然后用黑色的彩笔给小鱼穿上新衣服,尝试运用不同的线条装饰小鱼的身体。

最后用彩色的笔涂上漂亮的颜色。)

师:“你们看,老师的小鱼变好啦,好看吗?”

“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

四、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每个小朋友面前有一块石头,看一看、想一想它的形状像什么,可以变成什么形状的小鱼?

2、和同伴说说你的石头可以变成什么?怎么变呢?

五、幼儿创作石头画,提出绘画要求

1、用黑色笔在石头上画出小鱼身上的线条、图案,彩色笔涂色;

2、保持石头画面干净;

3、小手脏了用湿纸巾擦。

六、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个别辅导。帮助个别幼儿进行石头创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体验独立创造的快乐。提示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画面干净。)

七、石头小鱼大展览

展示孩子创作的作品,让小画家和大家说一说,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他画的是什么?引导孩子互相欣赏。

篇2:大班美术教案《石头》

1.欣赏各种彩绘石头,感受彩绘石头上花纹与图案的美。

2.初步尝试利用各种作画工具在石头上创造性地进行彩绘。

3.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绘制,体验在石头上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奇石图片课件一套、石头彩绘课件一套、音乐。

2.扁平鹅卵石16块,奇石一块。

3.幼儿操作工具:水粉颜料、毛笔;水彩笔、蜡笔;油性笔;丙烯颜料、棉签;人手一个纸盘、抹布、水桶。

4.辅助材料:桌布、“美丽的石头画”标签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吸引幼儿兴趣

二、播放不同类型的石头图片课件,欣赏石头上的不同花纹图案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在石头上自然形成的一些有趣画面,有动物,还有风景,许多人非常喜欢这样的石头,有的人还把石头摆在家里做装饰欣赏它,很有意思,也很漂亮。

(出示一块没有图纹的石头)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块石头,上面没有图案和花纹。有人在这种没有花纹的石头上用彩笔画出了各种美丽的画面,你们想看吗?请小朋友们来欣赏,看看他们在石头上都画了些什么?

三、欣赏在石头上绘制的画面,幼儿了解石头彩绘的特点

小结:看了这些在石头上用五颜六色绘出的画面,不仅色彩鲜艳,轮廓也很清晰,有动物、风景、色块和条纹图案,你们觉得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在石头上画一些好看的颜色和美丽的画面?

四、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介绍分组材料:蜡笔、水粉、油性笔、水彩笔。

2.要求:幼儿大胆用笔,自由创作,颜色鲜艳,轮廓清晰。

3.重点:幼儿学习用各种作画工具进行彩绘。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构图进行彩绘。

五、作品欣赏与评价

1.将幼儿制作好的作品展示,幼儿相互欣赏、介绍创作方法。

2.教师小结:对幼儿的创造性、图案的表现以及不同彩绘方法的选用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1.幼儿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可用小型鹅卵石进行拼、摆,进行石头造型创造,如四块小鹅卵石摆成热带鱼造型等,并根据造型用水粉上色。

2.在生活中做一名有心人,捡拾的大石头可进行艺术造型,视觉审美。

篇3:大班美术教案《石头》

一、保护好奇心, 点燃持续探索的火花

我们在一日活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感兴趣的事、物、情景, 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 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案例:保育员阿姨把岑岑带到我身边, 生气地说:“何老师, 岑岑爬上桌子, 去博古架上搬木化石, 要是摔下来怎么得了!”岑岑低下头为自己辩解:“我只是想看看木化石里面的木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下面看不到。”原来是这样。

在主题活动——石头展览会上, 我们与幼儿共同搜集了许多石头制品和工艺品, 这其中当属奕杨小朋友带来的木化石最为珍贵。经过岁月的沉淀, 木头已和玉石浑然一体, 从玉石外清晰可见木头的纹理, 孩子们对木化石兴趣很高, 在听奕杨妈妈讲解过程中鸦雀无声。但由于木化石价格不菲, 讲解完之后, 我们将它置于较高的博古架上供幼儿欣赏, 却忘了架子与孩子的身高悬殊较大, 不便于孩子进一步观察与探究。了解这一情况之后, 我致电奕杨家长征得他们的同意, 将木化石放在窗台边, 并请保育员阿姨帮忙老师一同维持秩序, 让所有的孩子在不损坏木化石的前提下, 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这块神秘的石头。每次课后总有一群孩子围着木化石叽叽喳喳讨论不休, “你看这个地方的木头有个小洞, 是蛀虫蛀的吗?”“化石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形成?”“我见过恐龙化石, 和木化石有些不一样呢?”……对于“化石”的探究正悄悄酝酿形成。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是幼儿探索、创造的源泉, 没有兴趣, 幼儿产生不了好奇心, 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学习了。《纲要》科学领域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岑岑的“危险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指示信号, 它告诉我们, 幼儿在探索中光“听”是不够的, 他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触摸新事物。这样他才能有自己的体验和反应, 才能从中发现问题, 追根求源, 引发思考, 激起探究欲望。案例中孩子们那一连串的问题是在与木化石亲密接触后才迸发的, 如果木化石一直高高在上, 如果岑岑不爬上桌子, 也许我们就在无意识中熄灭了幼儿心中的那簇探索的火花。

二、“等待”与“点拨”, 推动持续探索的深入

“等待”与“点拨”, 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方式。教师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等介入方法, 是推动幼儿深入持续探索的必要手段。

案例:下午3:00大活动室制作奇石盆景活动

场景一:元元小朋友要将两块石头粘在一起, 她尝试用了白乳胶、万能胶、透明胶等来粘, 都以失败告终, 她转身喊:“老师, 我不会!”老师问她:“所有胶都试过了吗?”元元说:“还有泡沫胶没有用过, 但肯定也粘不住。”“试试看, 试完后还是不行再来找老师。”元元改用泡沫胶粘石头, 粘完后还给石头刷颜料, 这样又盖住泡沫胶的颜色, 终于成功了。

场景二:睿睿手里拿着几块石头, 反复翻看, 眼神一片茫然, 老师问“睿睿, 想出要做什么吗?”睿睿摇摇头, “你去看看石头盆景画册, 还可以到讲台上看看老师的奇石盆景, 模仿着做一个, 好吗?”“好的!”睿睿高兴地开始他的创作。

场景一中元元在尝试了许多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放弃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方法, 而是鼓励她继续探索, 最终她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那种成就感是无可取代的。而场景二中睿睿能力较弱, 想要独立完成一个活动过程有一定困难, 教师则让他从模仿做起, 积累经验, 激发他的探索热情。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技能上或是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的难题, 这都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

案例:上午9:40班级活动室科学活动《称一称》

在称一称石头重量的活动中, 我要求幼儿利用自制的天平, 找一找什么样的石头一样重, 并为活动做好记录。活动近尾声, 大家都在收拾整理, 我发现雨宏还在寻找相同重量的石头, 这块不行, 又换一块还不行……我没有着急催促她收拾, 只在默默观察她的举动, 同桌的阿杰要帮她, 她没有拒绝, 可阿杰试了三次也没有成功。一直目不转睛注视阿杰操作过程的她突然眼睛一亮, 她抢过阿杰手里的石头, 屏住呼吸轻轻把石头放在天平上。一边

是大石头, 另一边是三块小石头, 天平平衡了, 雨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等待”是一种特殊的介入, 在“等待”中, 既有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又更显示出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信任。从上面的案例记录可以看到, 当雨宏沉浸在思索的过程中时, 她可能会暂时没有明显的行为表现, 这时做为老师“等待”比“帮助”更可贵。

教师只有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等介入方法, 才能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感到成功的滋味, 也只有感受了成功才能唤起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

三、借助表格记录, 促进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再验证再发现

观察记录是探究活动 (特别是科学活动) 的重要环节, 幼儿借助表格真实记录活动的各种现象结果, 便于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过程, 能促进幼儿对探索过程进行比较, 从而让幼儿萌发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探索后会乐于拿着记录表与同伴交流结果, 在交流中一经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便会产生争论, 有了争论就会相应地产生再次实践验证的动力。

1. 这是幼儿在探索吸铁石吸附能力的记录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对吸铁石吸附物体属性的判断已经很准确。活动后幼儿借助记录表中提出了新的问题, “吸铁石是石头吗?为什么和平常的石头不一样”幼儿发现的新知识体验是:有的东西看起来像铁但不是铁, 有的叫做铝, 吸铁石不能吸附铝。

2. 这是幼儿在区分泥土和石头实验过程后的记录表。不同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录, 活动后他们拿着自己的记录表互相交流, “为什么我把小石头放进水里, 水也变浑浊了呢?”“回家我也要把泥土和石头放在火里烧, 看看有什么发现”……幼儿通过交流记录表, 发现了许多新问题, 进而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验证、再发现, 并且从图表中不难看出幼儿探索的方法呈多元化, 探索的热情也相当高涨。

四、及时评价, 强化幼儿的持续探究欲望。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话时, 都无一例外地笑逐颜开, 但教师的评价仅仅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吗?其实, 评价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我认为, 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 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 评价是为了支持幼儿更深入探索的需要。思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就是在此过程中推动幼儿的思维进程, 强化他的探究欲望, 这才是有价值的评价。就如下面片断中, 我们是这样做的:

案例:科学活动《泥土和石头》中, 幼儿正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区分泥土和石头, 突然“砰砰砰……”一连串刺耳的敲击声吸引了在的目光, “国国你在干什么?”老师走过去问, “我在区分泥土和石头啊, 用大石头一敲, 是泥土就扁了, 不是泥土的小石头是砸不扁的。”他得意地回答。“可是你敲击的声音太大了, 影响了别组的小朋友。”老师说:“这样吧, 如果你想继续在教室里实验就要考虑换个方法, 如果不愿意换个方法就到活动室继续探索, 你觉得呢?”国国想了想选择去了活动室。

其次, 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 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如在下面片段中对记录表的评价, 教师能针对每张表格的优势展开评价, 引发幼儿的讨论和思考, 并让幼儿从中学到可为自己所用的方法, 这才是评价的关键所在。

案例:科学活动《泥土和石头》结束, 老师和全班幼儿对记录探索过程的表格进行评价, 晗涵的记录表被评为“最清晰的记录表”, 她虽然也采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可她在每幅图的边上配上数字, 让我们了解整个流程顺序。奕杨的记录表被评为“详细的记录表”, 他用的是图式加文字的记录方法。小萱的记录表是“最佳方法记录表”, 她采用的区分方法能很快区分泥土和石头, 但没有标注顺序, 看起来有些费劲……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 最后老师说:“这几种记录方式都很好, 让人一看就明白刚才你的实验过程, 你喜欢哪种记录方式?下次在记录时也可以学习记录。”

五、开设区角, 提供自由探索的条件, 延续幼儿探究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有利的支持。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物质环境, 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是孩子们自由操作、持续探究的重要保证。鉴于这一点,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中, 将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 使幼儿与主题活动环境、区角活动形成三维互动, 使幼儿在没有压力和框架的状态下, 随时随地直接操作, 自由进行持续探究, 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开展探索性主题活动《石头也疯狂》中, 石头已深入班级的各个区角中, 美工区里有用石头作画, 建构区里有用石头玩叠叠乐, 科学区里有各种矿石和孩子们超级兴趣的打火石, 另外班级还有一条用石头铺的小路, 每个孩子都喜欢光脚在上面走走踩踩, 既有趣又达到健身的目的, 可谓一举两得。区角中, 孩子自由探索, 轻松创意, 每次分组活动孩子们就分散在各区角中, 平时爱玩的玩具和游戏此刻都被打入冷宫。各类石头成了他们的新宠, 在游戏中他们发现问题:“打火石碰撞后会有一股味道, 那是什么味道?”“为什么有的石头有尖角, 有的石头是圆溜溜的?”……

幼儿在轻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 面对如此丰富的物质材料的刺激, 就会集中精力毫无顾虑的持续探索。幼儿心底的意图、潜在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地发挥与展现, 他才能体验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和成功者。那份自豪和满足是不言而喻的, 这对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持续探究、创新精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篇4:大班美术活动:我给石头化化妆

1.欣赏各种彩绘石头,感受彩绘石头上花纹与图案的美。

2.初步尝试利用各种作画工具在石头上创造性地进行彩绘。

3.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绘制,体验在石头上创作的乐趣。

1.奇石图片课件一套、石头彩绘课件一套、音乐。

2.扁平鹅卵石16块,奇石一块。

3.幼儿操作工具:水粉颜料、毛笔;水彩笔、蜡笔:油性笔:丙烯颜料、棉签;人手一个纸盘、抹布、水桶。

4.辅助材料:桌布、

“美丽的石头画”标签牌。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吸引幼儿兴趣

二、播放不同类型的石头图片课件,欣赏石头上的不同花纹图案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在石头上自然形成的一些有趣画面,有动物,还有风景,许多人非常喜欢这样的石头,有的人还把石头摆在家里做装饰欣赏它,很有意思,也很漂亮。

(出示一块没有图纹的石头)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块石头,上面没有图案和花纹。有人在这种没有花纹的石头上用彩笔画出了各种美丽的画面,你们想看吗?请小朋友们来欣赏,看看他们在石头上都画了些什么?

三、欣赏在石头上绘制的画面,幼儿了解石头彩绘的特点

小结:看了这些在石头上用五颜六色绘出的画面,不仅色彩鲜艳,轮廓也很清晰,有动物、风景、色块和条纹图案,你们觉得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在石头上画一些好看的颜色和美丽的画面?

四、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介绍分组材料:蜡笔、水粉、油性笔、水彩笔。

2.要求:幼儿大胆用笔,自由创作,颜色鲜艳,轮廓清晰。

3.重点:幼儿学习用各种作画工具进行彩绘。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构图进行彩绘。

五、作品欣赏与评价

1.将幼儿制作好的作品展示,幼儿相互欣赏、介绍创作方法。

2.教师小结:对幼儿的创造性、图案的表现以及不同彩绘方法的选用

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1.幼儿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可用小型鹅卵石进行拼、摆,进行石头造型创造,如四块小鹅卵石摆成热带鱼造型等,并根据造型用水粉上色。

2.在生活中做一名有心人,捡拾的大石头可进行艺术造型,视觉审美。

篇5:《石头》大班教案

1、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造型石头。

2、学习运用不同的方式在石头上装饰与绘画。

3、能大胆联想,给石头做大胆造型。

活动准备

1、形状各异,洗净的小石头。

2、各色橡皮泥、颜料

3、几件制作好的石头造型作品。

活动过程

一、幼儿展示自己的石头

二、我给石头造个型

1、光溜溜的石头们要参加一个舞会,可是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做设计师,你想给石头做什么造型呢?

2、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石头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给石头做造型的。(水彩笔、颜料、橡皮泥)

3、每位幼儿分发石头进行想象并请幼儿说说手中的石头能变成什么,老师及时肯定幼儿的想法。

4、分发材料,幼儿自主创作,鼓励幼儿给石头大胆造型。

三、展示石头造型

1、你把石头变成什么了?你给它增添了什么?

2、请幼儿把石头造型作品展示在一起,互相欣赏和介绍。

活动延伸

篇6:有趣的石头大班教案

1、勉励幼儿充实施展想象力,做一件和别人纷歧样的石头故事图

2、造就幼儿的想象力、缔造力及来往互助本领,能专心谛听他人的报告

3、体验美工运动和说话运动配合带来的兴趣

运动预备:

1、事先带幼儿去山上捡回石头

2、预备油画棒、水粉、棉签、废旧的蛋糕盘、泡沫板、彩色沙子、铰剪、棉花、彩色皱纹纸、湿毛巾等等。

3、已有创编故事的履历

4、石头工艺品录象

运动历程:

一、发言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先生本日把这神奇石头梳妆成什么啦?

幼儿谈话

师:本日先生也要请你们把本身的石头梳妆一下,把它们酿成漂亮的画

二、旁观录象

1、看电视录象,回想山上“寻石”的历程,引出用石头做工艺品这一主题;

2、幼儿手工制作幼儿经由过程观察石头,和搭档举行评论辩论,说一说发明石头象什么?

三、幼儿操纵

1、幼儿着手操纵,老师巡回引导;

2、勉励幼儿将装潢好的时间加上底座和金饰,使之成为一件完备的石头故事图

四、幼儿施展想象创编故事

1、老师巡回知道幼儿报告,使之说话连贯、思绪顺畅报告

2、请个体幼儿边操纵本身的石头故事图边报告故事,幼儿观赏

篇7:大班美术《有趣的石头画》

设计意图:

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来讲,石头虽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物,但对于在石头上绘画,孩子们还是感到新奇。这些石头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的亲密玩伴,通过他们,孩子们了解了自然,发现了自然,并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作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正处于创造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石头画,不失时机的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以及创造能力,为孩子们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颜料或各种辅助材料来装饰石头,体验在石头上做画的乐趣。

2、能合作为石头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尝试用装饰好的石头造型来创编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1、油性笔、水彩笔、涂改液、各种大小不一的石头

2、各种形状的纸碟38个

3、石头画成品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小河边的石头引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小河边两边有什么?我在小河边捡了很多石头,你们想不想看看呢?”

2、观察石头

请幼儿观察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扁的,有的是长的,有的是短的„„(二)、石头的画展

1、师:“今天美术馆想举办一个画展,邀请所有的石头宝宝参加,他们可高兴了,现在需要一些小画家帮他们设计图案哦。”

2、请小朋友欣赏已有作品。

3、出示绘画步骤图

首先先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观察它的形状,想一想你要给它设计什么样的衣服,然后用油性笔画出图案,最后用水彩笔给石头穿上新衣服,再用双面胶将石头固定在纸碟上,最后对纸碟进行装饰,完成作品。

师:“石头画好看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三)、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每个小朋友去挑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看一看、想一想?

2、说说你想设计什么样子的石头画。(四)、自主创作石头画

1、幼儿自由创作,对石头进行装饰

2、教师个别辅导。

帮助个别幼儿进行石头创作,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体验独立创造的快乐。提示幼儿注意色彩的搭配,保持画面干净。(五)、石头画大展览

篇8:大班美术教案《石头》

关键词:石头,创作,美育

石头是山区独特的资源, 多、奇、特。虽很普通, 但也有它的美丑、胖瘦、表情甚至感情, 有很强的可塑性。把小石头作为教学素材, 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平时的教学中, 我从色、形、纹、质等方面, 让学生发现、领略石头的美。

一、低年级拼摆石头———发现美

低年级学生, 对事物的形没有局限的概念, 他们大胆, 富有想象力, 不拘泥于老师的讲解!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 我们可以利用石头独立成型或组合造型,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石头, 触摸石头质感、观察石头纹理, 在摆弄石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形状和色彩的随意组合,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具体操作时, 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1.学生根据题目寻找石头

老师选择一个题目, 比如:“制作一个帽子”, 然后请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哪些石头像帽子。学生因为有了目的性, 所以能够有意识地去寻找石头, 果不然, 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帽子石头”。有三角形的、圆形的、花边形的, 各不相同, 充满自然美!然后请学生用橡皮泥、彩色纸、树枝树叶等物或贴或剪或摆, 做出帽子上的花纹, 十分有趣, 漂亮极了!他们的天性、灵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教师根据石头加以启发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可爱的石头, 带到学校, 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拼摆。可以一块石头交工, 可以两三块石头结合, 数目不加限制,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看看自己拼出来的像什么, 找到石头中的“事物”。 那些原本不具有生命意义的石头在学生手中被创作成“机器人” “父子俩”“戴草帽的小朋友”“手机”“稻草人”“小狗”等形象, 最后用橡皮泥、彩色纸、树枝树叶等物加以点缀。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立刻呈现在眼前。

二、中年级画石头画———表现美

石头来源于生活, 很朴实。用佛家的语言来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都有其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 石头也是, 有其自身的生活经历, 有独一无二的外形。利用石头作为媒体来创作, 使色彩依附石头“跌宕起伏”, 并富于变化和灵性!用色彩来强化、点缀石头, 能使学生的装饰水平、表现力、想象力得到很大的发挥!中年级学生对水粉颜料有过接触和运用, 有能力在石头上利用水粉来创作。我总结出两种方法:

1.画彩石

这是一种把水粉画在石头上的创作, 选择各种各样的石头, 可以是小巧玲珑的小石子, 可以是具有一定形象的“事物石”, 可以是如同石板的“光滑石”……几乎所有的石头都能用来画画!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和心中的色彩涂画在石头上, 表现出石头之美, 生活之美。

步骤:

(1) 挑选挑选出自己想表现、有表现欲望的石头。

(2) 清洗。洗掉石头上的灰尘和泥土, 恢复石头的原始面貌和纹理。

(3) 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 或大胆或细腻的表现。

(4) 上漆。为了保护颜色的鲜艳性, 我们就需要在石头上上一遍清漆, 让石头上的色彩更加融合。

2.石拓画

石头的质地有很多种, 如, 在中国山水画中就有多种皴法来表现石头的质地, 如: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雨点皴、解索皴、卷云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发现每块石头显现出的纹理更不相同, 把这些纹理拓印下来, 就是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在具体使用中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先请学生观察哪些纹理里有一幅“画”, 找到抽象的形后, 涂上色彩, 拓印在纸张上, 那就是具有朴素意味、斑驳有趣的画了。学过纸版画的人就会发现, 方法与纸版画类同, 只是把底版换成了石板, 把制作的画面用石头本身的纹理代替了!

另一种就是利用石头纹理来丰富色彩装饰。在一幅画中可以根据需求, 采用多种纹理来涂色。但有一个注意点:纸张不能太厚, 不然一些细微的纹理就不能表现出来。

三、高年级改制盆景———创造美

在高年级制作盆景与学生的总体水平有关, 他们有了构图的准备、色彩的准备, 认识的准备、操作的准备, 能制作出优美有趣的盆景!

制作山石盆景是一项很高深的学问, 但在小学阶段, 讲究的是童趣和初步的理解创作。下面我做简要的讲解和说明:

首先要选石。选择好石头是完成优秀盆景的第一步。不要求学生到山中去挖掘石头, 只要“心中有石”在生活中常观察, 就能找到好石头!完成一件作品, 需要多块石头, 每块石头的质地都要一样。 石头不一定要大, 小石也能做盆景。

其次, 初步构图。按照老师讲解过的构图原则, 拿出自己的石头拼摆构图。同时, 也要结合自己石头的特征, 加以寓意。这是学习创造的重中之重, 可以展示学生的多项能力。同时, 也要修整石头。 敲、锯、磨都可以!

接着是创作完成。学生要先用水泥调些水, 呈带有黏度的液状就行。然后捧些水泥放在废旧报纸上, 用山石进行造型, 制成盆景。 待其阴干就行了!

最后是命名。给盆景起个好名字, 能让盆景的意境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另外, 还可以利用盆景进行美术教学!盆景具有其浓缩之美, 把大千的山水浓缩于小小盆景之中了, 学生利用石头创造出了小山美景, 我们还可以让他们进行再创造。克服学生原先对大山大水一无所知、没有经验的问题, 使学有景可依、有景可画, 提高他们的写生水平, 同时也能讲解山水画法。

篇9:石头剪刀布(大班)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涉及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即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例如,幼儿原本拥有3片雪花片,每输一次失去一片,每赢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所剩雪花片数量为0,那么他应该是连输了三次。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雪花片数量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拥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赢得的,根据每次赢1片的游戏规则就能推断出他赢了3次。

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介绍玩法和规则,并试玩一次,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次是开展两轮游戏,每轮游戏后引导幼儿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块表征雪花片数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直接感知和验证。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会自然运用“分解与组合”这一数学核心经验,但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需要幼儿先在头脑中表征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再用语言加以表述,这对大班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辦?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请幼儿进行第一次游戏。游戏中教师提问:现在有小朋友手上只剩下两(一)片雪花片了,他还能玩几次游戏?

(2)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3)请幼儿进行第二次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他的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输了,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为什么是输了3次?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nlc202309082356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6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请幼儿游戏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6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输了,那么他们每人输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塊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12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么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延伸活动:

提问:你们觉得用2片雪花片换一张粘纸或用3片雪花片换一张粘纸,哪种方法能换到更多雪花片?如果2片雪花片可以换取一张粘纸,那你手里的雪花片可以换到几张粘纸?

(说明:游戏结束后,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不是急于要求幼儿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旨在再次给予幼儿尝试推理的机会,鼓励幼儿直接用自己手里的雪花片探索、摆放。幼儿如能摆放出正确答案,可让幼儿用赢得的雪花片换取粘纸等小奖品。)

篇10:大班美术教案《石头》

执教人--朱 莹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音乐游戏则是反映幼儿的生活和他们的情趣,在幼儿生活、学习、娱乐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爱好及动作特点,积累起来加以提炼,反映幼儿生活。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抓住这一点,结合幼儿喜爱的游戏,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爱好,我设计了此音乐游戏。

二、活动重点:

1.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并用良好的心态对待输赢。

2.在老师引导下初步尝试与同伴间的合作学习与游戏,增进与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三、活动难点:

根据音乐旋律和节奏匹配动作,学会换位置找朋友的方法,遵守游戏玩法与规则。

四、活动目标:

1.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集体讨论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将两两结伴游戏转变成集体游戏,尝试游戏的不同玩法。

3.乐意与同伴交往,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五、活动准备:

1、DVD光盘一张。

2、幼儿熟悉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百树教育集团

地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火距三路66号

集团客服热线:0791-8103699

六、活动过程:

(一)、玩猜拳游戏,引入活动。

1.小手玩游戏。

师:你们玩过猜拳游戏吗?猜猜看老师出的是什么? 2.幼儿尝试玩一玩。

师:石头、剪刀和布。谁赢谁输?谁来试试看?(二)、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唱歌曲。

师:老师把:“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这首歌的名字叫《猜拳歌》,现在我们仔细听一听,歌里都唱了什么?

2、师:歌曲里说了什么?几个手掌?几个指头?几个拳头?

3、教师再次边做动作边范唱。

4、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学唱歌曲,可以加上动作表演。

(三)、游戏一:猜拳。

1、师:我们都会唱猜拳歌了。它还可以玩游戏呢!可是怎么玩猜拳游戏呢?

2、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讨论猜拳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规则一:剪刀可以剪布,布可以包石头,石头可以敲剪刀。

师:剪刀石头布是怎么玩的?怎么分输赢,谁来说说?

规则二:唱“嘿”的时候再猜拳。出相同动作时要再次唱“剪刀、石头、布,嘿”进行猜拳,直到分出输赢。

游戏二:变魔术。

(1)魔法师引入。魔法师说:“你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要变成小猫,谁输了

百树教育集团

地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火距三路66号

集团客服热线:0791-8103699

就要变成小老鼠,如果是平局就变成小鸟。”

(2)提问:赢了变成什么?那输了呢?什么时候变成小鸟?(3)两位教师示范游戏。(4)幼儿尝试合着音乐玩游戏。(5)请幼儿站起来合着音乐完整游戏。

3、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师用手来玩猜拳游戏的,那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呢?你们回去想一想,下次来告诉大家,我们再一起玩。

百树教育集团

地址:南昌市高新开发区火距三路66号

篇11:大班艺术《石头画的故事》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的在石头上创意作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作画的兴趣。

2.通过石头画的故事,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石头、棉签、调色盘、丙烯颜料、石头画课件、湿巾、废旧报纸、蛋糕盘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手指游戏《黑猫警长》。

2、以故事的形式引出石头画。

二、幼儿欣赏石头画,尝试并探索作画。

1、欣赏石头画,激发幼儿创作的石头画的.兴趣。

2、教师示范作画,讲解画法及注意事项。

3、幼儿再一次欣赏石头画,调动孩子的创作兴趣。

4、幼儿尝试并探索创作石头画,教师指导。

5、鼓励幼儿把石头画的故事讲述给小朋友听。

三、作品赏析

1、请幼儿展示作品,讲述石头画的故事。

篇12:大班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教案

活动目标:

1、学玩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在学习歌曲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2、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舞曲音乐即兴舞蹈,并在“熊”出现时能保持自由造型不动。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熊”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1、在《蝴蝶找花》乐曲中进教室。

2、复习儿歌《十二生肖歌》。

齐唱歌曲,注意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

集体歌表演。结合歌中的动物形象,边唱边做动作,生动地表现它们的不同神态。

3、学习歌表演教师范唱歌曲《熊和石头人》。

幼儿说出歌曲中的歌词内容。

熟悉歌词教师放慢弹奏速度,幼儿跟琴学唱歌曲。

教师与幼儿讨论歌曲的感情处理。

“小朋友和小动物在树林里快乐的玩,怎样唱?”“如果大熊来了,大家别乱跑,该怎样唱?”即兴歌表演。根据幼儿动作予以综合完善,并与幼儿一起练习。

4、随乐即兴舞蹈并学做石头人。

在舞蹈过程中,乐曲突然停止,幼儿必须保持一个动作姿态不动,既变为石头人了。

5、学习“熊走”动作。

鼓励幼儿在“熊走”音乐声中,用不动的动作扮演“熊”,并合拍地行走。

上一篇: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霸气驾校招生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