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分配政策

2024-04-14

科研经费分配政策(通用8篇)

篇1:科研经费分配政策

营改增政策下大学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广, 高校也步入到税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如何让各高校成为税制改革的受惠群体, 成为高校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营改增”的背景出发, 从高校税负负担、发票管理及会计核算角度分析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 目的是为高校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科研事业的进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营改增”; 科研经费; 高校

一、背景

我国传统的税制体系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18个税种, 且增值税和营业税两项在整个税制体系中占比较大。传统的增值税主要适用于制造业, 营业税主要应用于服务业。众所周知, 增值税最大的优点在于实行“道道征税, 层层抵扣”, 而营业税最大的弊端则为“重复征税, 不抵扣不退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全球化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 改变传统的税制结构, 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 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改增”试点方案。年1月1日起, 上海作为试点区域, 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两个领域中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5月1日起, 中国“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从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延伸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 自此, 历时66年的营业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也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财税体制面临的又一次深刻变革。作为高校, “营改增”之前, 主要向地税缴纳营业税, 计税及扣缴方式比较简单, 而“营改增”之后, 高校全面取消营业税, 改为向国税缴纳增值税, 同时向地税缴纳增值税附加, 计税及扣缴方式等也比较复杂, “营改增”的实施效果及税务负担也因各高校的经营实际而不尽相同。

二、“营改增”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影响

高校科研经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纵向科研经费, 即由国家、部、省、市等政府机构提供的科研资金项目, 该类科研资金属于财政补贴资金范畴, 不征收增值税;二是横向科研经费, 即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科研资金。为积极应对“营改增”新政的正常实施, 各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中也在努力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执行, 以确保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经费的正常运转。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营改增”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影响。

(一) 税收负担总体下降

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 “营改增”之前, 营业税税率根据税目不同税率为3%~20%不等, “营改增”之后, 增值税税率基本按照3%征收, 很明显, “营改增”之后小规模纳税人只需缴纳相对更少的税负, 这对小规模纳税人是非常有利的。对一般纳税人而言, 税负相比“营改增”以前是否得以减轻, 主要取决于纳税人的增值税可抵扣额度。当有足够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时, 纳税人的税负会明显减轻。短期来看, 部分一般纳税人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进项税额发票进行抵扣, 导致其税负负担相比“营改增”以前会有所增加, 但只要纳税人改变思路, 加强管理, 树立科学的纳税筹划意识, 加快纳税筹划体系的构建, 努力将合理合法的纳税额最小化, 并利用好税收抵免政策, 从长远来看, 税负自然会得以减轻。

(二) 发票管理要求提高

“营改增”之后, 不管对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而言, 都只能开具增值税发票, 这是因为增值税发票不仅具有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功能, 由于实行凭发票注明税款扣税, 它同时具有完税凭证的作用。其中: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而一般纳税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 一般纳税人只要会计核算健全, 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规定, 应该尽可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这样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 确保一般纳税人应有的收益。同时, 财务人员应按照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与要求正确开具增值税发票, 不得虚开发票, 更不得开具发票内容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增值税发票, 如果发现已开发票与事实不相符, 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否则, 将面临一系列的涉税风险与危机。

另外, “营改增”也对发票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进行抵扣前必须先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具, 且须每月到相应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认证和申报之后方能进行抵扣。否则, 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则会根据相应的罚则条款对纳税单位进行处罚, 如果构成犯罪的, 将会面临刑事处罚, 这不仅对高校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也直接影响到科研经费发票的正常抵扣。因此, 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增值税发票的科学管理和使用, 预防各种增值税发票的不规范开具造成的涉税风险及给科研经费的直接责任人带来不便。

(三) 会计核算难度增加

“营改增”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的影响也显着增加, 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及税额的核算上。为了更详细直观地反映科研经费所涉税额的征缴情况,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对应交税费下设多个明细科目, 包括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在应交增值税二级科目下增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 如果出现预交增值税额后科研经费未到账的情形, 还应设置三级科目“转出未交增值税”, 或者多交了增值税的, 应设置“转出多交增值税”科目, 明细科目越详细, 越能直观反映科研经费的进出项情况及税额的征缴情况, 与此同时也给会计人员精准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应对举措

(一) 对内要加强学习与培训

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在进行“营改增”纳税角色转换过程中, 难免出现诸多不适应不熟悉的状况, 因此财务部门应该做到及时完善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 尤其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和高校实际的税收情况适时调整充实财务人员队伍,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和水平。

首先, 财务人员要加强“营改增”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准确掌握增值税发票的领用—开具—入账—抵扣—管理等程序, 特别是涉及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问题, 要清楚此类票据应如何进行认证、申报等工作, 如何申请使用税收减免的税政策规定, 财务人员要尽可能地熟悉掌握好国家的财务税收规定,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科研经费及科研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 财务人员要向本单位各部门、各院系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与解释工作, 各部门、各院系应配备专门的科研财务秘书, 财务管理人员可直接对接科研财务秘书,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对其进行专门的财务、税务等知识的培训, 目的是能够将科研经费负责人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专心投身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当中, 这也有助于将科研财务及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提高高校的科研研发效率及科研收入能力。

(二) 对外要加强交流与沟通

首先, 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联络, 及时掌握各税收相关政策及抵免办法, 既要协助税务部门监控税源, 预防一切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 又要积极向税务部门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科研经费税负。另外, 各高校也要积极将“营改增”所引发的正负效应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税务部门,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取得税收政策上的支持, 最终推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其次, 要加强同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学习, 共同探讨顺应“营改增”的新形势下更好投身科研事业的新路径。一要开源, 鼓励高校教师向各企事业单位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将高校的科研软实力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要节流, 各兄弟院校可联合向税务机关争取更好的科研政策优惠, 并利用好财税[]140号第十二条规定的关于“非企业性单位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鉴证咨询服务, 以及销售技术、着作权等无形资产, 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政策规定, 尽可能地向税务机关争取, 将各种形式的高校科研经费划归为此类服务并立档备案, 以尽最大可能享受科研税收优惠。只有开源与节流并举, 双管齐下, 才能更好地激励科研人员投身于科研事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白杰松.“营改增”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首席财务官, 2012 (07) .

[2]熊娜.“营改增”对高校税负及财务管理影响的探讨[J].会计之友, (04) .

[3]卢文, 卢思明.“营改增”后事业单位对增值税相关政策的梳理[J].经贸实践, 2017 (19) .

篇2:科研经费分配政策

浙教高科〔2012〕16号

各高等院校: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就认真贯彻执行《通知》精神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充分认识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是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重大问题由高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明确科研、财务、审计和纪检等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不得设立帐外资金、“小金库”,不得违反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支出。

四、项目负责人应做好经费使用的审核,不得把项目经费用于旅游、福利劳保、娱乐等活动,不得用于国家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审核,杜绝以下违法、违规的经费报销行为:

(一)使用虚假发票进行报销。

(二)列支与本项目无关的费用,尤其是对用于旅游、娱乐等与本项目研发无关的费用进行报销。

(三)使用项目研发期限外的不合理发票进行报销。

(四)使用记账联发票进行报销。

(五)使用发票复印件等无效凭证进行报销。

(六)与项目无关人员进行的报销。

五、财政性项目经费的劳务费发放,只能给直接参加项目研究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研究生或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项目研究的,应当在科研经费中据实安排其劳务费支出。所有劳务支出均直接打入本人个人银行账户或由本人签收。

六、各高校要定期地对科研项目合同签订、经费使用、经费划转、资产管理、结题结账等情况开展核查。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日常管理职能,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和纠正。

七、各高校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要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浙江省教育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

教财〔20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多年来,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有效改善了高校科研基础条件,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复杂化,个别高校也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甚至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

(一)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科研项目合同、计划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对于需要调整预算的情况,应遵照《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要求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变更预算和扩大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不得调整间接费用。

(二)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科研经费转拨必须订立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并经学校科研、财务部门审批,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不得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经费,不得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

(三)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全额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严格合同管理。不得设立帐外资金、“小金库”,不得违反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支出。

(四)加强科研经费大额支出管理。科研经费大额支出应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经过各级人员和各个部门审核和签字,不得违反程序进行大额支出;严格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强化专家论证,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五)加强项目劳务费管理。各高校应建立科学规范、实事求是编制劳务费预算的制度,不得简单按比例和随意编列。同时,严格劳务支出,科研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劳务支出,必须由本人签收或发至本人个人银行账户,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得由他人以任何理由代签。

(六)加强科研活动支出管理。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应与科研任务具有相关性,不得将无关的支出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票据进行财务报销,不得使用假发票;必须按照实际开展的科研活动据实支出,不得虚构经济业务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科研经费。

(七)加强资产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和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牟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八)加强项目间接费用和结存结余经费管理。高校应按规定、按比例核定和使用间接费用,并将间接费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经费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的结存结余,不得违反规定使用和转移结存结余资金。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一)明确高校学校一把手责任制。高校是所承担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学校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重大问题应按照有关规定由学校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科研、财务、行政等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全面支撑。

(二)建立落实各部门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科研、财务、审计和纪检等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三)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承担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负主要责任,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承担相应责任。

(四)建立和完善科研预算审核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制度。各高校应在财务管理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职岗位,协助项目负责人,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预算,并加强财务监督,提供全过程服务。学校财务部门应加强科研项目的核算,确保核算内容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完善科研项目评价考核制度。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项目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开展研究,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应按相关规定及时办理结题结账手续。各高校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估,注重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六)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和科研经费内部检查制度。各高校应逐步探索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项目信息公开以及违规使用科研经费行为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在校内得到解决,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

(七)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队伍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制度。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项目执行人员经费使用的指导,安排和落实专项资金,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进行经费预算、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八)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奖惩机制。对规范、科学、有效使用科研经费并做出突出成果的项目、单位或个人,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组织不力或行为不当的项目和单位,学校有权进行管理和干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报告项目委托单位。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和引导,加强师德教育和学风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篇3:科研经费分配不能只见物不见人

我国科研经费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项目为主, 人员费则按照15%的固定比例分配, 近日, 有政协委员建议:科研经费分配不能只见物不见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认为,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增长迅速, 2012年全年支出10240亿元, 比2011年增长17.9%,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然而, 在这块巨大“蛋糕”的分配中, 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项目为主, 人员费则按照15%的固定比例分配。这种被“固化”的人员费, 一方面使得难以招到合适的科研人员, 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着住房、待遇、子女教育等众多现实问题, 过低的收入容易造成现有青年科研人员流失。要学习先进国家经验, 科研经费不仅仅是买设备买硬件, 同时应该提高年轻研究员的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说,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键是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最重要的不是仪器设备, 而是人才。要提高一线科技人员的待遇, 要加大交叉学科建设及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经费预算制度和支出结构, 将人员费用支出提高到50%, 淡化指标考评, 提供宽松的成才环境。

篇4:科研经费分配政策

关键词:科研经费;农业科学院;使用问题;建议

科研经费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资金保障和来源,对科研成果有直接的影响,充足的可养经费可以保证科研项目更好地实施,但是由于在科研经费的报批和使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使其在使用时更加科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应将经费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研究政府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进一步研究科研管理制度和创新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打下基础。

一、现行科研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對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科研单位更注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项目经费的争取、科研成果的评奖、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认识不足,科研单位更看重到账的经费是多少,而在经费的日常使用管理上却比较宽松;其次,错误的将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做项目科研经费的负责人,使得科研人员觉得自己争取来的项目经费可任意支配和使用,财务人员在经费使用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一些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监管责任的动力或认识不足,在利益的驱使下,将科研经费挪为他用。

(二)科研项目立项时不严谨

虽然国家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进行了相应的财政改革,实现了提前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国库支付等,并逐步加强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使用混乱的局面,一些科研单位并不是为了科研需求出发,而是打着科研项目的幌子为自身谋取利益,为了得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权,不惜费尽心尽,巧立名目挂牌立项,该行为不仅有悖于严谨的科研精神,而且大大降低了国家用于科研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单位经费使用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但课题负责人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知识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经费使用的预算编制,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相关的及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仅凭课题负责人的主管意识和具备的经验进行编制,很明显经费使用编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参与到经费使用预算编制中,很难对经费使用预算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缺失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

科研经费的考核内容有: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内容进行考核,然而并没有针对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过程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分析,缺乏立项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加上在具体的工作中,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程序复杂,使得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关于科研立项的相关知识,所以对科研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即便有评价也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财政性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建议

(一)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宣传,提高员工对其的认识

科研单位要切实落实好对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宣传和引导,做好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制度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对经费使用管理的意识,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确保每笔科研经费均用在刀刃上。

(二)严格管理科研立项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纵向课题的取得虽经过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专家组的审核,但为了从根本上打击立牌子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与此同时,还要防止一些单位在同一研究课题上变换花样,改头换面,在不同部门进行重复申报情况,有必要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科研经费横向课题一般是与委托单位以协议的形式实现的,并不是必须通过专家的审核,针对这种现状,更要严加管理科研立项工作,全面监督横向课题经费的取得过程,避免科研经费被挪为他用。

(三)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预算管理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预算编制问题,科研大内管理者要对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并且根据自身所在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在编制课题经费使用预算时,课题组、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就是统筹协调课题编制工作,各个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针对科研内容并结合科研工作量进行细致、科学、准确的分析,以保证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编制的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化,以避免科研经費的浪费或超支。

(四)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科研经费使用的财务管理中,有助于科研人员随时查询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准确地编制科研项目的会计报表,做好课题项目核算变更说明与财务信息披露,通过该方法可以尽快发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会越来越重视,所以科研单位务必加强对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做到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记录在案,严禁杜绝一切以科研为名的虚假经费申报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较高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刘亚晖.农业科研单位财政科研经费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579-581.

[2]周尊丽,高显扬.基于风险导向的财政科研经费监管方法研究[J].财政监督,2016,20:37-39.

篇5:科研经费审计及科研合同审计

审计调查工作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根据学校审计工作计划和巡视整改工作要求,经学校科研经费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14年11月上旬开始,在全校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及科研合同审计调查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审计目的

通过审计,掌握我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和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为学校科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审计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17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以及《山东大学科研经费审计暂行规定》等文件。

三、审计范围

(二)2013年结题的部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2011年立项的部分纵向科研项目;

(四)2011年以来立项的部分横向科研项目。

(一)2013年结题的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以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及科研合同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必要时可以追溯到以前,审计过程中,涉及校内其他单位的,可以进行延伸审计。

四、审计重点内容(见附件)

(一)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三)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四)科研资产购置及管理情况;

(五)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和结余资金情况;

(六)科研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

(七)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五、审计程序

(一)审计处下达审计通知书;

(二)按学院(部、所、中心)召开审计进点会,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科研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科研秘书参会;

(三)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四)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后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六、审计时限和工作时间

(一)审计时限

主要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为主要审计时限,必要时可延伸审计至其他。

(二)工作时间从2014年11月4日开始实施,到12月中旬完成。

七、审计要求

(一)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部门、各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审计工作,充分认识科研经费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积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按要求如实、及时提供所需审计资料,对提供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保障审计顺利开展。

(二)规范实施,欢迎监督

审计期间,审计处要严格按照上级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山东大学科研经费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全面、有效地审计,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举报电话:88369166。

(三)加强审计结果应用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尽快进行落实整改,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学校还要对落实整改情况进行后续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各课题组充分利用本次审计结果,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规范管理使用科研经费,提升学校科研管理水平。

附件:科研经费审计和科研合同审计调查重点内容

山东大学

2014年11月7日

附件

科研经费审计和科研合同审计调查的

重点内容

一、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一)财经法规和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有无“体外循环”、“小金库”现象;

(三)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各学院(部、所、中心)、项目负责人等科研经费管理职责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二级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一)项目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指标完成情况;

(二)是否存在编制虚假预算、擅自调整、变更预算问题;

(三)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科研项目经费,自行分解、擅自转拨科研项目经费等问题。

三、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重点关注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对外转拨、外协费等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准确性。

(一)是否严格执行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履行完备的手续;

(三)是否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二)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存在虚假业务,虚假票据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科研经费情况;

(五)是否存在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情况;

(六)是否存在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账户等情况;科研协作协议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有无将科研经费层层转拨、变相转拨或假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问题。

四、科研资产购置及管理情况

(一)科研项目购买设备、材料、软件或工程是否符合有关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相关规定,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置设备、耗材等;

(二)是否存在购买与科研项目研究无关的设备、材料等情况;

(三)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入账、管理,是否安全完整,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是否私自隐匿、转让、非法占有、谋取私利;

五、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和结余资金情况

(一)财务决算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反映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期成果及效益完成情况;

(三)是否存在科研项目经费结题不结账或不及时结题,或长期挂账报销费用、冲帐等问题,课题结余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

六、科研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

重点审查科研合同的管理、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

(一)科研项目合同管理情况1.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设专人和部门管理科研合同、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职责是否明确、落实到位;

3.是否存在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对外签订合同现象; 4.科研合同登记、统计、保管、归档、查阅制度是否健全。

(二)科研项目合同的订立 2.科研合同的审查、授权审批制度和签署权限是否健全、明确;1.订立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规;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有无有关专家参与谈判;

2.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合规,重要条款有无遗漏,是否经过科研部门、学校法律事务室或财务部门审核;

3.合同订立方的资质情况;是否存在私自编造虚假合同转拨经费。

(三)科研项目合同的执行和风险管理1.是否严格履行合同,有无因违反合同出现纠纷;2.因对方或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履行合同的,是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无给学校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

3.合同履行过程中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把有关合同作为依据;4.学校主管部门是否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5.是否存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泄露涉及的国家、学校或工作秘密现象。

篇6:科研经费管理调研

1.主要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哪些,分别占多少比例?

2.财务处如何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纵向经费如何管理?横向经费如何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或者体制是什么?包括经费收入情况、申请使用情况以及结余情况的具体流程等,具体职责有哪些?科研经费管理费计提办法?

3.能否详细介绍财务处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报销制度或者办法?相关部门的具

体职责?

4.最近五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科研经费决算报表?

(包括科研经费总收入分别是?纵向科研经费与横向科研经费收入分别有?来源及数额包括不同经费来源渠道的经费收入分别是?例如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其他拨款以及科研事业收入等)

5.介绍一下2010年针对该校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经费项目(或者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或者973项目只要两个无论什么都行)经费具体报销数据明细,包括办公费、劳务费、材料费、设备费、差旅费、资料费、印刷费、设备费等等的具体金额花费?

6.财务处除了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外,与项目部、项目负责小组或者

科研处有无其他互动呢?比如监督其具体资金运用情况,还是单单凭借报销单?

7.您认为科研经费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制度对经费管理有何影响?

8.科研项目经费中结余经费如何处理?有无结题不结账的现象?

9.科研经费使用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

篇7:中国科研经费症结

本文来源《财经》杂志 2013-12-29

科研经费分配改革千头万绪,关联甚广,科技主管部门只能通过不断探索、试错,找到既符合国际科学界的普遍规律,又适合中国科研环境的路

科技部部长万钢连用两个“愤怒”表达他“无法容忍”科研经费贪腐的心情。2013年10月11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万钢通报了近期两起科研贪腐案。11天之后,财政部披露数据,全国财政科技支出从2006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22.73%,七年累计2.42万亿元,占到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4.37%。

科研经费增长迅速,使用过程却不乏寻租,致使大量经费未能发挥效能。《财经》记者收集了近十年判决的科研领域较典型的15个案例分析,被告有财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亦有学术带头人。典型犯罪手法包括伪造签字、盖章等支取科研经费;签订虚假合同,或以劳务费、差旅费的名义骗取经费等。案例多以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定罪量刑。在量刑上,十年及以上有期徒刑的6例,其中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称基金委)卞中被判死缓。

2014年已近,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原院长陈英旭因科研经费腐败问题,还在等待一审宣判结果。陈英旭案使中国环境领域投入最大的科研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蒙尘。

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2014年科技预算从严从紧的信号已初显。只有从源头上制度革新,才能使科研投入用于正途,既提升国家创新力,亦使科研人员远离犯罪。

划拨:行政化协调弊病

卞中,原基金委财务局经费管理处的会计。他是《财经》记者收集案例中量刑最重的一名被告人。1992年,29岁的卞中进入基金委工作。从1995年至2003年间,他采用虚构拨款事实、偷盖印鉴、伪造进账单、削减拨款金额等手段,贪污基金拨款达1262.37万元之多,此外还挪用了2亿多元公款。

因贪污、挪用公款两罪,2004年其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基金委成立于1986年,是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其所管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仿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模式,主要资助科学家在基础科学方面的自由探索,由科研人员自由提出选题并申请,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选题通过后,可获得小额经费资助。

中国的国家科技经费,主要掌握在科技部手中,次之是中科院,第三是基金委,教育部排在第四位。

科技部掌管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及科技支撑计划构成。除“973”计划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外,其余两个计划也面向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的项目堪称“巨无霸”,由中央财政拨款。2011年,科技部实际支出的中央财政科技项目经费达到275.1亿元。

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申报程序与基金委不同,它是由科技部明确设定研究方向、范围、领域、性质、规模等;研究机构、大学根据科技部的指南,提出项目申请,编报预算;科技部组织立项评审与预算评估;通过后报经财政部批复,之后下达课题预算。

中央用于科技的财政拨款连年增长。2011年,基金委所发生的科研项目支出达到科技部半余——146.1亿元。基金委一直坚持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研究空间,主管的自然科学基金也是国家层面自由选题研究的唯一渠道。可惜的是,这一赢得科研人员普遍好评的基金资助机构,爆出了这起贪污、挪用巨额科研经费案件,震惊科研界。

基金委庞大的经费曾一度掌握在三个人手中——副处长吴锋、会计卞中与另一名出纳。至2003年案发前,基金委一直采用“以拨代收”的方式管理经费,也就是基金会将课题经费拨出后,收到银行回单和银行对账单,即视为课题承担单位收到款项,并不要求对方提供收据,而且,由于人手缺乏,会计和出纳混岗,卞中正是利用这些财务管理缺漏,以退汇重拨和伪造进账单等手段贪污和挪用科研经费。

卞中案后,基金委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整改。对每一笔拨款都事先下发通知书,并要求受资助单位核对金额后寄回收据作为入账凭证。

不过,除了财务纰漏,此案还暴露出一个更匪夷所思的情况:在长达八年时间里,因卞中的行为,有将近200家单位没有拿到所承担的课题经费,或者只拿到了一部分,却无人对此提出质疑。

科研经费拨款普遍滞后,在科技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据了解,年初启动项目,年中甚至年末经费才到账的现象经常发生。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介绍,课题申报获批并与科技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后,研究所的财务处一般就可以给课题组开设专用账号,财政部门划拨的经费到账前,研究所往往用自有经费先行垫支,供项目启动使用,经费到账后进行冲抵。由于划拨经费滞后是常态,科研人员和申请单位大多不会主动去催划拨经费。

实际上,有受资助单位打电话催款,卞中以尚未收到相关手续来搪塞,被催紧了,就腾挪其他项目的经费救急。

科研经费划拨迟滞这一怪现象,源于一个项目时常牵涉多部门、多单位,“立项”和“经费划拨”由不同部门掌管,各部门之间协调、衔接时有脱节(参见图表)。这些项目也十分庞大,下设多个子课题、数个研究机构参加。

“财政部门每年在短期内要处理几万个项目的预算审核、划拨经费,同时又缺乏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中间组织的支持,还不能粗枝大叶,导致经费划拨时间漫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说,这反映出的是长久以来存在的行政化协调弊病。

对于拨款迟延问题,科技部和财政部开始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拨款速度,要求每年90%的拨款任务在4月底完成。财政部专门印发通知,要求2011年立项的民口重大专项项目预算于2010年7月30日前报送,以保证经费及时到位。然而,截至2010年9月底,没有一个专项报送2011年预算。从2008年的数据看,当年1月-9月,科技部所属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算执行率只有75.24%,基金委只有33%。

课题负责人:科研管理一手抓

中国多数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责任的设置上,都是采用“课题组负责制”。

课题立项后,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设立单独账号,实现经费的独立核算,以确保专款专用,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课题负责人享有科研经费的有限使用权和有限审批权,对每一笔支出的真实、合理、合法负责。

所谓有限是指支出额度和使用范围。如中科院一些研究所规定:3000元以内的经费支出,课题负责人签字即可报销;3000元-1万元的支出,需要由实验室主任审核签字;1万-5万元的支出,则要由主管副所长签字;5万元以上的支出,必须由所长签字才有效。

尽管如此,课题负责人通过化整为零等方式,对所承担课题的经费具有更大的支配权。

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段振豪事发时,担任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课题负责人,按规定他可以做主1万元以内的报销。自2002年至2011年间,段振豪承担项目资助经费约计1081万元。这些经费的使用基本由他本人和秘书车春兰掌握。两人以报销科研项目经费为由,使用虚假票据报销差旅费、复印装订费,骗取科研经费共计124万余元,车春兰得到少量好处费。另外,车春兰独自用虚假票据报销租车费、劳务费、差旅费共计17.85万元。

2011年5月间,段振豪又利用科研经费设立虚假子项目,套取现金。此案证人证明,其曾帮助段振豪以网站制作名义串过现金,合同数额为5.85万元。2013年元旦前,段因贪污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

段的作案手法,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多项规定中均严令禁止。《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但这些作案手法在科研圈已不鲜见。

与中国课题组制相似的英国,项目经费拨款后,也是由所在学校管理,由校财务设立项目账户。“课题负责人不直接管钱,且对经费使用非常自律。”一名在英国高等研究机构服务的研究员说。

课题负责人将科研经费视为自家“小金库”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约有80%的科研经费需要通过竞争获取。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经费,自行制定内部政策,允许从课题经费中提成作为科研人员的奖励。

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商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宁分析,收入与课题数量挂钩,这是变相鼓励科研人员多申请课题,而不是根据自身能力和学科发展需要量力而行。

项目执行: 管理和财务脱节

涉及科研经费的犯罪案例与经费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中国课题经费不乏使用过程的财务监督,但未能起到效用。

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程序十分严格:课题承担方每年度要填写财务决算报告,讲明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报送科技部后,才能获得下一年度继续拨款。项目还需做中期评估,由科技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会同财务部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在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还要协助课题承担单位向科技部提出课题财务验收申请。

问题主要发生于课题承担单位财务与科研两部门的脱节。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科技拨款体制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下称《科技拨款研究》)分析,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部门,导致科研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而经费使用是否合理有效,不在其评估和职权范围内;财务部门又对科研管理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规定,无法判断是否合理。

按理说,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拥有审核权、核算权和监督权。比如,在申报课题预算时,规定要求课题负责人会同财务部门制定预算,但实际操作中,“财务只是履行表格上的签字盖章,很难对课题经费有发言权”。《科技拨款研究》课题负责人汝鹏称,“清华财务部门管理已经很严格,即使支出经费买书,财务人员都要求看小票,检查是否与课题相关,但因专业偏差,财务很难监管到位。”

这就使一些经费执行人员有隙可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下称北航数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孟江涛案颇为典型。程序上,北航数学院的经费支出,需经大学、学院及项目负责人三层财务监督。然而,由于财务人员对课题经费使用没有行使权力,孟江涛得以通过伪造领导签字这一简单手法,多次作案。他伪造副校长、院长签字,虚开会议通知,虚构会议支出和办公用品等,多次挪用项目经费共计237万余元。

北航副校长郑志明在数学院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依据他的说法,在项目执行实施阶段,如招投标、采购、召开会议等,主要由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负责,负责人便是孟江涛。直到孟案发时,郑志明查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才发现原本100多万元的经费只剩下4000多元。而案情的最终败露,并非财务人员对项目使用的合理性质疑,而是北航数学院的一名行政秘书偶然发现,孟江涛经办的几笔经费报销单上,领导签名的笔迹与以往不同。

经费使用:侵占“潜规则”

课题经费使用通常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前者系课题研究过程中直接计入成本的费用,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和其他研究经费等。间接费用又称管理费,是因实施课题而发生又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

这在具体执行中为课题承担方制造了寻租空间。在所有案发的科研经费贪腐中,都存在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巧立名目,通过报销形式非法支取或占有科研经费的直接费用的现象。

课题组一般由研究人员、辅助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组成。依相关规定,由科技主管部门拨款的课题,劳务费应在项目申请书及项目任务书中有预算,且劳务费只能发放给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参与课题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

虚发劳务费是公开的“潜规则”。2012年,“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近亿元福利”的报道沸沸扬扬,中科院新闻办公室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承认,根据审计署的审计,该院所属九个单位在部分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扩大人员经费开支范围的问题,其中绝大部分用于职工工资,极少量用于科研项目聘用人员的社保费等。事后,中科院将科研经费归还原渠道,并调整了会计账目。

科研人员对此亦有无奈情绪。汝鹏就表示,“该花的人工钱,项目经费无法列支。比如,一个项目请博士后就不能够列支劳务费用,研究员在项目上的劳动付出也没有回报。按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规定,只能够去请一些对项目意义不大的学生,这不利于项目的进行。”

国外的科研经费也有很大比例用于人工费支出,是依据市场定价的基础,付给课题组长以外的博士后等人员。比如,美国大学的教授,如果是9个月岗位,其申请的项目经费可以用来支付自己另外3个月的工资,必须以其现有工资为参照,而且必须在项目申请的预算里明确列出;如果是12个月的岗位,则教授不允许从科研经费中支取劳务费。

“在中国,课题组长们从科研经费中提成最多,这是不合国际惯例的。”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商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宁表示。

《科技拨款研究》以英国的草原及环境研究所为例,展示了这家研究所2003年-2005年的财报数据,显示三年中员工成本稳定保持在项目经费总支出成本的52%-54%之间。“这保障了英国科研人员的收入,使得他们不会因小钱而去贪污挪用科研资金”。一位英国研究人员表示。

中科院新闻办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科技资源配置制度的深化改革。近年来,国家部分科技计划已经允许在科研项目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开支必要的人员经费。

审计:堵漏晚矣

一个科研课题结题时必须通过财务审计验收,事实上因审计而发现问题的案例多属意外。

中科院自动化所生物测评中心原主任助理何杰因国家审计署的专项审计而案发。案发之际正值其新婚,这个“被带走的新郎”令经办该案的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二处副处长张小兵记忆犹新。他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审计署审计发现有一个公司总是收到科研经费,但没有产生产品,去工商局调取该单位法人照片,恰巧审计过程中有相关人员是搞人脸识别技术的,一眼就看出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就是何杰本人,他用的是高中时候的照片。”

这完全是审计署的偶然发现。“何杰的案发属于延伸审计,而一般不进行延伸审计。”张小兵称。

检方指控,2005年至2006年,何杰以自动化所名义,与北京蓝盾信安科技公司签订两份虚假协议,并使用蓝盾公司出具的发票,在自动化所报销71万元。该公司是其伪造“刘长利”虚假身份证明注册的。此外,何杰还利用职务之便,截留7.2万元测试认证费。最终,何杰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以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为例,按照程序,结题时,专项经费1000万元或以下的课题,由课题承担单位在科技部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内,自行选择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结题财务审计。专项经费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由科技部条财司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广州一位大学教授告诉《财经》记者,“审计相当严格,我有九笔报账清单被要求查看,有研究生补贴、实验经费、交通、内部合作转账等。其中,内部合作转账一项,我的研究生在经办时第一次打错银行卡,于是又转了一次,对此审计提出疑问。按要求,全部审计完后,对有疑问的账目需要课题负责人当面解释说明。”

依据审计报告,课题主管部门再组织财务验收专家组,或者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财务验收。验收结束后,课题承担单位需在规定时间内,将课题结余资金按原渠道上缴。

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外部“事后”审计较为严格,但许多贪腐之举此前已经完成。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副局长罗猛对《财经》记者分析,“绝大部分单位对权力运作的事后监督多,预防性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少。”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监察审计处工作人员薛凯麟的观点是,传统的“事后”监督应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立体式监督模式,由传统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子部门-经费使用人”的纵向审计,向“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的横向审计转变。

此外,目前国内没有“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益性相关的责任制度,缺乏对经费使用的有效监督手段”。薛凯麟说。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的一份通知中提出,将逐步建立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篇8: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性思考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政策性问题

(一) 政策执行的主体有缺陷, 导致高校重申报、轻管理

政策执行就是要把抽象的政策具体化, 所以执行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就至关重要。由于不同的利益诉求, 客观存在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可能性。高校科研处管理科研合同, 财务处管理经费的收支, 科研项目实际执行人为科研项目负责人, 三者“各自为政”, 表面看都在对此负责, 实际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畅通, 都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 科研处、财务处两个部门主要承担服务、指导功能。由于宣传、培训不到位, 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应的预算知识和技能, 不熟悉政府对相关资金管理的政策, 对项目经费的支配使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科研处作为管理者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 只对到账的科研项目提取相应的管理费, 而对科研项目经费实际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实行“追踪问效”, 使得这种管理流于形式;对财务部门来说, 由于会计不掌握科研项目的预算标准, 只能在文件规定范围和项目经费余额内实报实销。这样, 财务部门就成了科研项目经费的“保管者’, 导致了对科研项目经费审核与监督的“缺位”。

(二) 政策执行的程序不完善, 导致支出与预算相背离

目前, 虽然国家对支出的科目和比例有相应要求, 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细则, 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机制尚不完善, 基本处于行业自律状态, 实际支出完全靠科研负责人自身素质。一方面, 由于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 虽然制订了预算, 在课题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 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等费用确实有调整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 高校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争取得来的, 经费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课题组所有, 学校无须过问或干涉过多, 科研经费的使用由课题组负责人说了算, 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而高校为鼓励教师搞科研, 更是将科研项目与经费的取得和相应的考核指标相联系, 为此广大的教职员工积极地投身于搞科研, 学校科研项目的数量逐年攀升, 科研收入也不断增长。由于监管不力, 在后期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学校财务只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做一般审核后就准予报销, 这种以学校对科研工作量的奖励为导向的“投机”做法往往会导致实际的科研支出与预算相背离, 有时甚至差距很大。

(三) 政策执行的监督有空白, 导致支出效率低、不合理

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从预算编制来看,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在编制预算时, 看菜吃饭, 本着尽可能把经费用足的思想, 而不考虑经费列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科学研究具有探索和不确定性因素, 设施设备的采购、材料消耗、以及工作量、劳务支出等费用很难在事前做出精确的、合理的估算。从支出绩效来看, 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由于科研人员对国家政策和财经制度不透彻, 预算执行的意识不强, 预算调整也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导致支出不尽合理。另一方面, 由于对违规行为惩罚不力, 导致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在经费的使用上存在侥幸心理, 容易产生违法乱纪行为。从财务管理来看, 由于项目工作周期与支出不同步, 财务部门对科研工作不熟悉, 在报销时仅注重票据是否合法、签字等手续是否完备, 对报销票据的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把关不严, 导致科研经费支出结构出现了不合理、随意性、专款未必专用现象。有时, 因为同事关系, 对违规行为会产生人情难却的思想。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过程中, 往往导致大量科研剩余资金长期闲置挂在账上, 造成年终会计报表未完成科研经费大量留存, 使会计报表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1) 从独立监督的角度来看, 尚缺乏专业性的独立第三方进行年度审计, 并对审计结果进行奖惩。

二、原因分析

(一) 政府不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由于政府监管缺位, 虽然有相关管理规范, 却没有执行力。而美国在这一方面的立法经验值得借鉴, 根据1978年制定的总监察长法案 (1982年修订) 规定, 在美国行政系统许多部门 (和独立机构) 设置OIG, 它相对独立于部门, 直接向本部门首长和国会负责。OIG在全国范围内有权对本部门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它相关事务, 进行独立的、有目的的审计、评价、调查和检查, 并向部长、国会和公众提供及时、正确和可靠的信息 (包括计划及其管理的问题) 以及改进的建议。OIG能够发现并杜绝舞弊、浪费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并可通过司法程序, 追回滥用的相关经费。 (2) 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经费监督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 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把相关规范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

(二) 高校自律体制不健全

如何加强行业自律、科学管理科研经费, 各高校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主要精力往往放在如何争取科研立项、获得经费支持。在高校内部往往也是多头管理,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哈佛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 该校在学校财务管理系统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 负责制定学校科研财务政策, 对学校所有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 通过提供专业化的资金拨款管理、优良的客户服务, 有效地协助哈佛大学研究与学术团队开展各项科学研究活动, 并向上对学校首席科研监察官负责并汇报工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也没有把自己放到科研工作的对立面, 其工作职责也强调对学校科研人员相关权益的维护, 并通过协助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确保经费赞助人的利益与未来的持续投入。 (3) 加强机构和职能建设, 明确分工和职责, 通过追究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形成倒逼机制。

(三) 立法空白减轻了违规成本

国内少有因科研经费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对科研经费方面的贪腐很宽容。美国科研经费监督从国家立法、外部监督到内部控制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 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成熟的监督机制。德国的预算从编制审定到执行均在严格的约束机制下进行。年度预算按照政府拨款标准自下而上编制, 提交委员会审批。一旦经费核定, 就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严格执行, 不允许超预算范围和标准使用资金。如果有超预算开支情况, 责任人将被罢免或追究刑事责任。 (4) 我国急需出台司法解释, 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细化,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惩处力度。另一方面, 有关经费使用的奖励制度并未得到真正实施, 或者激励作用不明显, 也不能发挥激励作用。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培训, 完善政策的传播机制

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 相关管理者、科研人员不了解、不认同甚至不信任政策, 则难以配合政策的执行。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队伍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制度, 对项目执行人员经费使用的指导, 安排和落实专项资金, 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进行经费预算、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使得各方在利益和价值互动中了解与认同政策。同时, 加强政策实施的正面和负责典型的宣传, 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二) 规范管理, 完善政策的执行机制

高校应加强自律, 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专业化, 学校财务机构应提前介入, 既要规范管理, 又要做好服务工作。对科研经费的全部收支活动集中核算和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政府采购、招投标、资产管理等的规定。由财务处设置相应的财务项目管理科目, 科研经费到账后, 由高校财务处通知向科研处发出“科研经费到款通知单”, 科研处根据项目立项批准书、科研合同和到款信息确认并通知科研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到财务处办理经费使用手续。

(三) 公开信息, 创新管理的舆论监督机制

高校为获得资助的项目设定专门账户, 公开所有账目的支出状况, 接受监督。高校应科研、财务、审计三方联动, 共同参与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机制, 应逐步建立一个共享信息平台, 连接科技、财务、审计、资产等相关职能部门, 将课题负责人申报预算、预算审核、款项到帐、立项、经费使用、支出额度控制、资产入库, 授权、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实现网络化管理, 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 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应逐步探索建立项目绩效情况公示、项目信息公开以及违规使用科研经费行为公开制度, 在单位内部对课题组人员构成、课题设备购置、预算调整、外拨经费、间接费用使用情况等进行公开, 要积极推进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四) 完善制度, 加大对违规的处罚力度

一方面, 健全经费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严格课题预算调整审批程序, 按时提出财务验收申请, 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 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 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科研、财务、行政等管理部门对课题实施的全面支撑。对经费支出的监督, 既要有对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的监督, 主要是对项目执行和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计, 又要有对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给出建议。另一方面, 引进专业性的独立第三方进行年度审计, 对规范、科学、有效使用科研经费并做出突出成果的项目、单位或个人, 由资助方列出专项经费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从舆论上实行谴责, 问题严重的, 诉诸法律, 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注释

1 马晓霞, 龚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 (综合) , 2010, (11) , 第64页.

2 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 2006, (1) , 第18页.

3 张伟.哈佛大学科研经费及其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1) , 第117页.

上一篇:粉喷桩分包合同下一篇:诚实守信道德与法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