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

2024-05-07

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精选8篇)

篇1: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

[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

《阳光总在风雨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一个乐观的性格,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一切,做一个乐观的人。

3、学习故事的主人公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性格对人的心态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四、课前准备:

水杯、水,彩色表情图片若干(电脑打印),电脑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相关课件资料等。

五、教学内容:

1、游戏活动

2、看flish画面,听下雨音效

3、讲故事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5、听歌曲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一起做音乐律动活跃课堂气氛。(幸福拍手歌)

2、教师导语引入游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面对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很多风雨,当我们面对这些困难和风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也是不同的,因此事情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那么你了解自己吗?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些游戏,对我们的性格进行一下测试。

(二)授新

1、“性格测试”游戏

(1)教师出示实物(半杯水)

师:当你口渴的时候,看到这半杯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会说些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大屏幕显示)!a:还有半杯水呐!b:只有半杯水了!

(2)请学生去体会这两句话,然后做出选择,并把答案写在本子上。(写a或b)(3)请选a的同学带着自己内心的感受说一下这句话,然后其它的同学根据 他的叙述来判断选a的同学的性格。(还有半杯水呐!)

(4)请选b的同学带着自己内心的感受说一下这句话,然后其它的同学根据 他的叙述来判断选b的同学的性格。(只有半杯水了!)

(5)教师小结: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对自己的性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 游戏之前老师曾经说过,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所表现出 来的性格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 雨中去感受一下!

2、“感受风雨”游戏

(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风雨情境(flish画面,下雨音效)

师:放学了,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同学们都没有带雨具,雨中的同学们,有的跑了起来,有的躲在了屋檐下,还有的用手遮用头在雨中慢慢地走着,同学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遮挡雨水,但雨水还是淋湿了我们的头发,我们的衣服,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说出当你经历了这场风雨之后的内心感受。(请学生自由发言)

(2)请学生选择表情图片(笑脸或哭脸)来表示你现在的心情,并把你所选择的表情图片贴在黑板合适的位置。

(3)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两个游戏的测试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4)教师补充总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同的,有的人是乐观的,他此时的心情就是开心,快乐的。而有的人是悲观的,他此时的心就和乐观的人是完全相反的,这就说明了,世界对于那些乐观的人来说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的,大多数事情都有是美好,可爱的。而在那些悲观人的眼里却布满了荆棘和危险,无论什么事情,都只能引起他们的恐惧和悲哀。乐观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迎着风雨向前走,而悲观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弃自己的追求。

3、讲故事(略)

(1)请同学们判断故事的主人公遥遥是什么性格?你们喜欢遥遥吗?为什么?教师通过讲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遥遥”产生敬佩之感,从而在心中体会乐观的性格会使人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和造成的的心理困惑。(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3)汇报分组讨论结果,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和造成的心理困惑,并引导其它的同学帮助他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4、归纳秘诀

(1)教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四幅图,请学生根据四幅图归纳出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的四个秘诀,在活动中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集思广益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努力,总结出四点秘诀:学会幽默、多交朋友、拥有自信、爱好广泛。要求学生齐读,引导学生理解四点秘诀,并将它深刻在学生心中,鼓励学生有目标的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5、总结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节课没有课题,并请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教师在黑板上的图画,为今天的这节课加上一个恰当的课题,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教案《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齐说课题(教师板书)(2)教师引学生说出听歌曲后的内心感受!

(3)通过总结课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课的内容和歌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明白人总是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雨后的彩虹,灿烂的阳光。

6、拓展延伸、提出希望

(1)大屏幕出示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语,要求学生大声念一念,并要求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座右铭去牢记:

无论多么困苦,请笑一笑。对生活笑一笑,对自己笑一笑。用乐观鼓励自己,用乐观欣赏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

通过几句话,引导学生记住,即使困难让你一筹莫展,你也有理由对自己说----我会乐观的看待一切,一切就会好起来。

(2)教师提出对学生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乐观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经历了风雨总能见到阳光的人。《阳光总在风雨后》说课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缺少那种吃苦耐劳、不怕挫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方面,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自己的心理有所了解,学会用心灵的力量,开发自身的潜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开设了小学心理健康课。《阳光总在风雨后》是长春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本课主要是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乐观是一种轻松的情绪,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应该相信乐观是我们的朋友,如果拥有它,它将激发你对生活火一样的热情,如果失去了乐观,那么在困难把你打倒之前,我们自己就先把自己打倒了。乐观是心理健康、意志坚强、充满信心的一种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探究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于是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拥有一个乐观的性格,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一切,做一个乐观的人。

能力目标:学习故事的主人公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性格对人的心态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使课堂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从而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改变教师一味的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游戏法:采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体会乐观和悲观两种不同的性格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多媒体感知法: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身处在风雨中,遇到困难时每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心态。

(3)引起共鸣讨论法:用学生中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鼓励学生说出与故事主人公相似的心理困惑,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想出解决心理困扰的办法。

(4)歌曲伴画感悟法:利用动听的歌曲伴着教师的彩虹板画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边体会边跟唱,深刻感悟课题《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含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只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和快乐。

2、学法指导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主要采用游戏、故事、歌曲伴画等形式引导学生选一选、贴一贴、听一听、议一议、唱一唱等方法逐步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3、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课中,我共设计了六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环节:渲染气氛、导入游戏

(1)课前利用欢快的音乐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律动,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2)教师导语将课程导入下一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面对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很多风雨,当我们面对这些困难和风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也是不同的因此事情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那么你了解自己吗?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些游戏,对我们的性格进行一下测试。第二个教学环节:测试游戏、感受风雨

(1)通过游戏“半杯水”引导学生体会当你口渴时,看到这半杯水,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会说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两种不同的说法(a:还有半杯水呐!b:只有半杯水了!)体会两种不同的说法,并做出选择,通过游戏使学生了解人在遇到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乐观和悲观)。

(2)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风雨情境(flish画面,下雨音效)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独白走进雨中去感受一下(放学了,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同学们都没有带雨具,同学们有的在雨中跑了起来,有的索性躲在了屋檐下,还有有用手遮用头在雨中慢慢地走着,同学们想尽各种办法来遮挡雨水,但雨水还是淋湿了我们的头发,我们的衣服,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说出当你经历了这场风雨之后的内心感受!(请学生自由发言)(3)请学生选择表情图片(笑脸或哭脸)来表示你现在的心情,并把你所选择的表情图片贴在黑板合适的位置。(4)游戏总结:请学生看黑板上游戏的结果,说出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补充总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每个人遇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同的,有的人是乐观的,他此时的心情就是开心,快乐的。而有的人是悲观的,他此时的心情与乐观的人是完全相反的。这就说明了,世界对于那些乐观的人来说是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美好、可爱的。而在那些悲观的人眼里,却布满了荆棘和危险,无论什么事情都只能引起他们的恐惧和悲哀。乐观的人遇到挫折,会毫犹豫的迎着风雨向前走去。而悲观的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放弃自己的追求。

第三个教学环节:走进故事、说出心声

(1)教师通过讲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遥遥”产生敬佩之感,从而在心中体会乐观的性格会使人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2)用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并引导其它的同学帮助他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解脱。

(3)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四个教学环节:合作探究、归纳秘诀

(1)教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四幅图,请学生根据四幅图归纳出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的四个秘诀,在活动中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集思广益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通过学生的努力,总结出四点秘诀:学会幽默、多交朋友、拥有自信、爱好广泛。引导学生理解四点秘诀,将它深刻在学生心中,有目标的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乐观的人。第五个教学环节:歌曲伴画、总结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节课没有课题,并请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教师在黑板上的图画,为今天的这节课加上一个恰当的课题,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2)通过总结课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课的内容和歌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明白人总是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雨后的彩虹,灿烂的阳光。第六个教学环节:拓展延伸、提出希望

(1)出示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语,要求学生大声念一念,并要求学生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座右铭去牢记:

无论多么困苦,请笑一笑。对生活笑一笑,对自己笑一笑。用乐观鼓励自己,用乐观欣赏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

通过几句话,引导学生记住,即使困难让你一筹莫展,你也有理由对自己说----我会乐观的看待一切,一切就会好起来。

(2)教师提出对学生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乐观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经历了风雨总能见到阳光的人

篇2:探索课教案说课(心理)

一、背景分析: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动被视为掌上明珠,这些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及周围亲人宠爱惯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和家长顶嘴吵闹也司空见惯,他们体会不到家长的艰辛,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虽然很爱孩子,但由于受个人从小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工作体验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爱孩子的方式方法未必是理智的、科学的;孩子未必能接受,因此,亲子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冲突。怎样化解矛盾,让学生接受客观现实、接纳并不完美的父母,学会换位思考,深刻感受父母之爱。并回报父母的爱,成为我选定本节课主题的出发点和目标。

感恩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之恩、感恩的人,他的幸福感要强。作为教师从小让学生怀有一个感恩的心,给予他们终身受益的一笔心理财富至关重要,而感恩首先要从与他们朝夕相处,并给予他们生命、含辛茹苦把他们养育成人的父母开始,为此,我设计了主题为《感恩父母》的这节心理课。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出化解和父母矛盾的办法。

2、帮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学会理解并接纳并不完美的父母。

3、帮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并把回报父母的爱落实到具体 的行动中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探究当和父母有冲突时,作为孩子

如何化解矛盾,不让矛盾升级。

2、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内心里消除和父母的抵触情绪、感

受父母之爱。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心形卡片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课题

1、出示案例 指名读。

2、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摩擦。

3、导入课题。

(二)团体心理疏导,感受父母之爱

1、鸡妈妈体验,感受母亲的不易。

2、心理放松,冥想练习。

3、学生真情告白,说出自己与父母难忘而感动事情。

4、播放《天亮了》更难受父母给予的大爱。

(三)踏上感恩之旅

1、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

2、指名回答。

3、当我们和父母有冲突时,怎样化解矛盾呢?

4、两人一组讨论如何表演情景剧。

5、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展示情景剧。

6、出示全国“孝心少年“赵文龙的视频。

7、交流观看感受。

8、总结并做《感恩的心》手语操。

(四)拓展环节

在你的爱心卡片上,运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想要对父母表达的情感。

说课稿补充说明:

其实,化解亲子冲突,需要家长、孩子两方面共同成长、共同学习、共同努力,是使亲子之间关系缓和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我今天讲课,主要是面对孩子一方,因此,讲课中主线的设臵、问题的设计都是针对孩子的。设计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个大致的调查,发现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不体谅、不理解父母,以自我为中心,与家长对立,于是我找了一个案例作为切入点,以当我们和父母发生冲突时,作为孩子的我们怎样化解矛盾,不让矛盾升级,这个问题作文本节课的一条线索,来逐步进到学生化解和父母的对立、抵触情绪。

教学过程说明:

一、案例导入,找出问题,导入课题。

二、心理疏导,消除隔阂、对立、理解、接纳父母

1、鸡妈妈护蛋行动,让学生体验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人世是多么地艰辛。

2、心理放松冥想训练,让学生学会理解、接纳并不完美的父母,体会父母的含辛茹苦。

3、真情告白,让学生说出与父母难忘的事情,体会父母爱我们的心永恒不变,但爱的方式却是多挣多样的,理解父母对我们的责骂。

4、感情升华,体会大爱。

三、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问题有层次)

1、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谈。

2、回到本课的线索,上课初提出的问题。

3、学生通过讨论、演心理情景剧从而自己感悟答案。

四、回归主题

其实,我们学会运用冷静智慧的方法化解和父母的冲突,不让矛盾升级也是我们感恩父母的具体表现。

篇3:《整数指数幂》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整数指数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2 章第2 节第3 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整数指数幂及运算性质.

2.内容解析

整数指数幂是在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 对幂指数的进一步探究和推广.它是幂的延伸和发展, 也是对幂的认识的一次提升, 为后续科学记数法完整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数幂, 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完成的. 验证的关键是将非正整数指数幂转化成正整数指数幂, 这一过程蕴含着类比的思想和化归的思想.

运算性质适用范围的扩大, 使性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从而给式的运算带来更大的便利.

基于以上分析,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理解及运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理解数学规定: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的合理性, 体会类比的思想.

(2) 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广, 体会化归的思想.

(3) 根据运算性质进行运算.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类比a0=1 (a≠0) 的规定, 学生能够体会数学规定:a-n=1/an (a≠0) 的意义和合理性.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完成对运算性质的验证和推广.体会化归思想在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的形式和特点, 选择恰当的性质进行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容易将a-n=1/an (a≠0) 理解成是证明出来的;对于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导, 学生容易受已有经验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的影响, 试图将其转化成乘方的形式解决.克服第一个难点, 关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限定条件, 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a-n=1/an (a≠0) 是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能够适用于m<n的情形而作出的规定.克服第二个难点, 教师在性质推广中, 通过举例推导引导学生将负整数指数幂转化成正整数指数幂, 给学生以研究方法上的引领和示范.

基于以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理、有序、有效的育人活动. 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回顾·设疑·导课、探究·交流·推广、应用·对比·感悟、总结·归纳·提升、作业·巩固·加深.

环节一、回顾·设疑·导课

【教学内容】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 完成填空.师生共同回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师提出:如果将性质中限定条件里的“正”字去掉, 性质是否还成立呢?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数学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引出课题.这里没有采用计算训练的方式来回顾旧知, 目的是让学生对运算性质的本身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 为接下来的性质推广及后续的应用奠定基础.

环节二、探究·交流·推广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在m不大于n的情况下, 还能否使用呢?

学生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由约分不难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回顾a0=1 (a≠0) 的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类比得出规定:a-2=1/a2 (a≠0) .

类似地, 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适用于a5÷a8, a2÷a6这样的运算, 应该做出什么规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概括起来, 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适用于m<n的情形, 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数学规定?学生通过类比, 归纳出结论.

体会数学规定:一般地, 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的意义及合理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数学规定, 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才能够解决m<n的问题.不仅如此, 这样的数学规定还能够实现负整数指数幂和分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还可以使分式的书写形式变得更简单.教师提出问题, 加强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举例a-5=_____;a-6=______;1/a7可以写成_____的形式,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规定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为研究的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 类比a0=1 (a≠0) , 说明a-n=1/an (a≠0) 这一数学规定的意义及合理性, 在引出负整数指数幂的同时, 去掉了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中m<n的限定条件, 扩大了性质的使用范围, 实现了性质的第一次推广.提出设问, 通过探究得出答案,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am中指数已经由原来的非负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弱化性质中的限定条件呢?去掉“正”字, 探究性质是否成立.

教师示范:

即:a-4÷a3=a-4-3

学生交流合作, 完成对算式a5÷a-3, a-2÷a-5, a0÷a-6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研究, 学生对am中的指数又有了新的认识, 由原来的非负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由此, 教师提出是否可以继续弱化性质中的限定条件, 去掉“正”字, 探究性质是否成立. 学生在教师举例验证的引领和示范下, 通过类比和转化验证性质的成立, 体会化归思想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进而实现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再次推广.

【教学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条性质, 它们限定条件中的“正”字也可以去掉吗?我们来选择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验证.

活动要求:1.类比同底数幂除法的研究过程, 写出几个同底数幂乘法的算式, 要注意指数的多样性. 2.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 结合算式验证.

【设计意图】类比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推广, 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 经历寻找研究素材、推理归纳的过程, 进而验证了性质的正确性.对于其他几条性质, 由于探究的方法十分相近, 因此, 由教师说明其正确性, 并没有让学生逐一推导, 而是采用课后思考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也留白给学生, 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环节三、应用·对比·感悟

练习:计算 (1) x2y-3 (x-1y) 3, (2) a-2b2· (a2b-2) -3, (3) (2ab2c-3) -2÷ (a-2b) 3.

【设计意图】例题、习题的选择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做法.在加深对性质的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实现解题方法上的优化.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环节四、总结·归纳·提升

【教学内容】问题解决到这里, 本节课也即将进入尾声,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和体会.

本节课, 我们以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为研究的主线, 类比a0=1 (a≠0) , 规定了:一般地, 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并以此作为基础, 逐层弱化了性质中的限定条件, 进而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数幂, 从而使运算更加简便.随着学习的深入, 幂的指数还可以扩大到有理数的范围.

【设计意图】认知能力的提升来源于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和体会, 然后教师再现本节课的研究脉络和知识体系,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对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加深

【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必做题:89 页1 题、2 题;选做题:91 页7 题.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同时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了分层次作业.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有梯度的目标检测题目,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收获,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遗憾的艺术, 我深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同样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这恰恰是让我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 我非常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 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评析】

立足学情 开启智慧 导引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 对整数指数幂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是对性质条件数域的推广,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 发展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紧紧抓住了运算性质的条件推广主线作为显性明线, 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线作为隐性暗线, 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双线并用, 把学生从知识层面的学习引领到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

教材中对于a-n=1/an (a≠0) 的规定, 对于学生理解而言略显生涩, 特别是教材中的假设部分, 学生总是有理解上的误区, 认为是把正整数指数幂性质用错了条件得到的结果.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 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 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规定的意义和合理性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得到a-n=1/an (a≠0) 的规定后, 教材从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出发, 验证其他性质的推广.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延续性, 教师延续零指数幂的规定得出除法的一贯应用, 首先验证了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性质,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正向迁移.教材在探究环节要求验证其他所有性质的适用性, 考虑到在数学思维层面具有重复性, 在课堂上只探究了同底数乘法性质的适用性, 让学生感悟其他性质的得出, 通过数学常用的同理推理即可获得验证.

通过对于教材的重组构建, 使教学能够立足学情, 克服“只强调死记结论, 不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急功近利的“结论式”的教学心理, 并使学生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能够逐步加深对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学习, 又是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整体素养,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通常是课堂教学.本节课中, 教师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贯穿教学始终, 类比零指数幂的规定到负整数指数幂的规定, 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试验验证, 获得正确性的结论, 并在学生自己举例验证的环节渗透分类的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三、通过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节课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努力创设开放而有界的空间, 通过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并体会严谨推理过程, 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

四、通过深度对话助推学生生命成长

篇4:中职教师3W说课构架探索

关键词:理论Why;过程What;效果How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向专家或同行陈述其教学设计过程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主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业务素质与教学科研水平。经过多次交流、思考,总结出说课必须解决:为什么这么教(Why)、我是如何教的(What)、这样教的效果如何(How)三个方面的问题,简称3W说课构架。

这就对专业课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什么这么教(Why)、我是如何教的(What)、这样教的效果如何(How),在说课中圆满地解决3个W,才算完成说课任务。

一、为什么这么教(Why)

在《单叶和复叶》说课中,我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植物营养器官中的叶的形态与组成,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

意思。

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进行分析阐述。

教学重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单叶和复叶的区别,难点是复叶与裂叶的区别,复叶与生单叶小枝的区别。

教法与学法的采用,我分别阐述了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讨论法。

每一步分析与处理都是建立在所教内容应该科学体现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做好了说课的第一步。

二、我是如何教的(What)

这个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过程,首先阐述让小组采枝条、贴标签的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走进单复叶理一理环节。第二环节通过媒介展示,甄别单复叶交流讨论,多渠道获得信息的议一议环节。第三环节通过植物单叶与复叶识别竞赛评分表,进行质疑探究,点评总结评一评环节。第四环节通过表格形式评出各不组的得分情况,激发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第五环节通过鱼骨图进行师生共同总结单叶与复叶的区别;第六环节课外实践作业每组各采集5种具有单叶和复叶特征的植物枝条;组内及组间相互交换识别,要求能正确描述其叶的形态特性比一比环节。

通过几个环节的进行,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三、这样教的效果如何(How)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只有通过教学反思阐述才能让别人明白本节课成功与失败之处及以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说课不同于教师上课,为什么教师喜欢用大量的篇幅和时间来说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去说教学依据,或者很少说教学依据呢?原因很简单,这些教师肚子里装的教育教学理论太少了,以至于他们不习惯用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因而在说课的3W架构中必须找出授课的教学理论依据,这样让3W说课架构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绮,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淑云.说课的一般模式.教育实践与研究:A,2007(21).

篇5:高中心理课《生命教育》说课稿

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接下来,我会通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这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程针对的是高一年级。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在经历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越来越多的思考自我和生命等抽象的问题,往往会遇到人生的困惑。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高中生对生命有一个理性的探讨和积极的思考,帮助他们健康地走进青春年华。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的情况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到积极生命观的重要性,学会探索生命意义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掌握如何探索生命的意义。拥有健康的生命观,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是生命意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通过心理课切实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的目的,我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故事、案例等丰富多彩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与教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教学难点

使理论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掌握探索生命意义的方法之后,在课下可以自己构建健康的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给全班同学分享小故事《放羊娃的故事》,通过“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样看似不变的循环引出主题,生命的意义。5min 向全班同学提问,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什么?(举手回答!3min)

2、点明主题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暂时不做回应,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回答观看漫画图片《生命与甜甜圈》,邀请一位同学与老师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朗读漫画中的对话。

以此引入课程主题:生命似乎本来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赋予它积极的意义。图片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是——热爱生活,享受过程。5min

3、主题深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佘艳小朋友《我来过,我很乖》的采访视频(3min)。向学生提问:除了漫画中提到的爱自己和享受生活,从小佘艳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生命还有哪些意义?

引导学生发觉更有价值的生命的意义,例如:陪伴家人,给他人带来快乐,帮助弱势群体,救助其他白血病小朋友。

4,讨论学习: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都可以有哪些?将自己想到的生命的意义写下来。并思考为此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写完之后4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在班级中分享。(20min)

教师总结:生命可以有很多的意义,爱自己、爱家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等等。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赋予生命积极的意义。

篇6:说课讲稿(营销心理学)

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营销心理学》,它是我系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而能够客观、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市场营销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进行营销心理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包括6个部分。

一、首先来了解一下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综合性科学,是系统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科学,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本课程的研究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说或概念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及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掌握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能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解决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心理对策,形成营销思想和各种技能,并能自如地运用于营销活动中,从而为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即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对前修课程《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后续课程《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课程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接下来谈谈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较好掌握营销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营销心理的规律,掌握营销心理策略,提高创造性能力,具备市场调研、分析、开拓市场的本领,能够在现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保险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市场调查、贸易谈判、商务推销、公关、商务代表、商务经理等岗位工作,成为服务于各类企业营销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具体目标分为一下三个目标:知识、素质、能力目标。

三、接下来是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需要有针对性,本课程的目标学生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家都知道高职高专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薄弱,被动式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但他们喜欢创新愿意接受新事物。所以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尽力要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掌握营销心理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从而提升学生营销技能。

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是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想,主要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导入新课提出重点,让学生了解课程任务目标;其次通过老师课程讲授并操作演练,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再次,通过学生互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拓宽思路,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延伸拓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表格显示的是本课程的课程内容,本课程一共13个专题,58个学时,其中蓝色标志专题为重难点专题。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运用练习更紧密更直接。包括:消费者的动机与消费行为,消费者的个性心理,商品与消费心理,价格与消费心理,广告与消费心理。

本课程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学生对纯理论不太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服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情境化教学为手段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

一下是根据课程的重难点设计了4个学习情景,包括:消费者心理(重点、关键点),商品心理,价格心理,促销心理。也只有通过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设计满足需求的产品,进而才能进行商品定价,以及商品的营销。

每个情景对应了相应任务。例如:消费者心理这个学习情景的任务就是1.消费心理资料收集与分析 2.购买决策及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案例收集并分析3.分析某一商品营销的效果4.为某一商品营销进行店面选址、店面设计,并分析对消费者影响的效果。

下面是一节课设计:以“消费者购买决策”课堂设计为例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了解购买决策的内容和类型。以及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消费者的洞察力。再则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及购买决策的内容和类型。教学途径: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本次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的过程根据时间段来划分,为3个环节。首先是通过小组讨论导入课堂(10分钟),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自己平时买大件东西时是如何考虑的,然后点名发言,再导入消费者决策课程。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主导部分(25分钟),主要是通过老师教授传递理论知识,讲授消费者决策的含义,消费者决策的内容:为什么买、买什么、怎么买,消费者购买决策类型:惯常决策、有限决策、广泛决策。最后环节是小结及作用布置(5分钟)

老师引导回顾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归纳的方式。再一次强化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怎样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能复习知识要点。

四、接下来说课的第四部分是教学方法与考核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元化,但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教师教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四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贯穿在教学始末,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运用案例教授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讲授。本课程属于理论性课程所以大多数时间教师主要以讲授、讲解、讲读的方式为主,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组织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针对目前市场营销的发展动态和敏感问题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摸拟。模拟各类市场,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下面是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是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内容讲解:告诉学生为何做、怎么做;再次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做;最后是情景实训: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过程性成绩及终结考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10%包括:依据平时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过程性成绩占40%:主要是根据小组作业打分。终结考核占50%,主要根据期末笔试及情景考试打分。考核的目标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及格。

五、教材使用与教学资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王永主编的《营销心理学实用教程》(第二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在2014年9月出版。教材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教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较为紧密,注重案例学习。与此同时,还大量参考了其他教材,如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营销心理学》等。

目前拥有的教学资源,主要四个方面

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有汽车营销实训室、营销综合实训室、营销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室。例如汽车营销实训室。内设有接待区、汽车整车展示区、精品及附属产品展示区、保险与理赔区等。满足学生锻炼销售技能的情景教学场所。

其次是校外实训基地,包括重庆同成置业顾问有限公司、重庆九鼎房地产有限公司、重庆东风南方汽车销售公司等。通过与企业合作,达到三赢的效果,首先企业通过接受学生参与实习能减少员工成本,其次学校把学生送去企业锻炼能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最后是信息网络教学资源,有房地产销售流程视频、样板房视频、汽车构造、汽车介绍、汽车营销技能大赛等教学片,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能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在课程中还要运用网络资源,如中国市场学会、cmc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等。我建议学生关注这些营销相关的权威网站,教材一般滞后于网络,学生通过关注网站了解行业内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六、改革思路

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本课程师资队伍,强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在企业聘请营销专业人员来学校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积极编制本课程的专业教材,加强网络学习资源运用,完善远程教学功能;加强学习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实习实训的内容与质量。

篇7:小学心理健康课说课稿2

一、主体的选定:

自我校“心灵小屋”开办以来,有许多学生通过书信、询问、交流等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我发现小学生成长到中年级,其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独立性增强。不仅体现在和父母的交往上,还体现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同甘”但不能共苦,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是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少能过主动分担,友善相处。从发展的角度看,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接纳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搞好同学关系能为今后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与同学友善相处、共同进退的前提就是能够体察、感受对方,进而“以心换心”,传递彼此的理解和关怀。所以,确定“换位细考”这一活动主题既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引导,也是为他们社会性成长奠基。

二、目标的解读:

基于该阶段学生与同伴的交往进入一个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理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1、创设情景,尝试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接纳“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的人际交往法则;

3、学会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三、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具体特点,我注重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教学环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活动对形式的趣味性相对低年级要求略低,但对于活动的参与性、情感性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点、开展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本节课,我还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交往现状这一因素,课前深入学生生活,留心观察,分层了解学生的情况,积累了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懂得理解、关怀他人。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学会交往,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2、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3、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4、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本节课上,我由一封信引发学生对类似感受的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产生共鸣。听完了这封信,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我说“: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烦恼,有谁想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我记得其中有名学生这样说:“老师一次课上我想上厕所,但又怕耽误学习,我的身子接不自觉的左右搬动,老师看见了却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不遵守课堂纪律,当时我又委屈有难过。”这样通过几个同学的发言进一步呈现里在学校生活中与老师、与同学间的种种烦恼和内心的感受,此时倾诉自己的苦脑和传递彼此的理解关怀,就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二、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是啊,当我们感到苦恼、感到孤独的时候,多么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在校园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不开心的事,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中尽情的倾诉,小组的同学会非常的欢迎你们!”听了我的活,孩子们消除了心中的顾虑,敞开心扉尽情的倾诉,在进一步激发小组合作后,我请同学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们,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怎样做?是一句最真诚的话语、一个最有感染力的动作、还是一幅最漂亮的图画?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关心和理解传递给彼此,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伴着大家熟悉的歌曲《朋友》,孩子们第一次真正尝试了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三、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我通过巡视监控、个别辅导、参与其中来发现典型案例,以便情感分享。在我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向我说出了心中的故事,我们彼此换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刚才我真希望有一个摄像机,把大家传的理解和关怀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因为老师看到了每一位同学脸上真诚的微笑,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是什么感动着你们呢?”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我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灵活,那样的富有创造力。我记得我们班的孩子用了好多表达关怀和理解的方法:有真诚的话语、富有感情的动作、讲笑话、唱歌、亲手绘制图片、倾听心声等等。当时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并及时的做了小节:“同学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会像春天灿烂的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动作传递着无言的理解和鼓励;一幅亲手绘制的图画包含着多少关心和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纳了人际交往的法则“换位思考”。

四、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篇8:《光源光的传播》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光源光的传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目标检测这七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光源光的传播》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入门课, 是光学一章的开篇,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至关重要, 同时又能使学生意识到, 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小学《科学》课中, 对光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将对光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另外,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等知识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1)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了解光的应用;

(3) 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 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 形象思维比较好, 但他们对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还不是十分顺畅, 在数据收集以及根据收集的数据总结得出结论方面还须多加锻炼, 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部分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有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上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经历来形成他们对问题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策略

1. 注重学生体验, 实施探究式教学

准备实验器材, 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 结合小学《自然》知识完成实验,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为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的舞台,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独立总结、概括出“光的传播”相关知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刚刚接受探究教学, 虽然已经有前几章的铺垫, 但学生还不十分熟悉探究的流程。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 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 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 张扬学生个性,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改进实验器材, 加强课堂实践, 提高课堂效率

按以往的常规教学, 本节课要准备很多器材, 很麻烦, 还要不断制造烟雾环境, 不够环保。所以我改进了实验器材, 使现象明显, 易于操作, 对比强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现象,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 了解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学生能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能够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解释一些与声学相联系的现象,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主要思考了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怎样显示光路, 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怎样设计实验, 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两个问题。重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 本节课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留给学生, 而把设计与组织“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物理是注重思维的学科, 观察与实验更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课堂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 有逻辑、有条理, 注重思维训练的育人活动。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情设疑, 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色彩斑斓的光, 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美丽迷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光的世界。请欣赏视频 (一段精彩的激光舞表演) , 感受光带给我们的震撼! (教师要极富激情, 很有感情)

你们知道这千变万化的光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传播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源光的传播》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动感的舞台、绚丽的灯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疑问,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自然引出新课。

环节二:巧妙点拨, 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问题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让学生自主实验并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方案:1.详略得当, 改进实验器材, 抓好实验、提高效率。

具体做法: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 一是探究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得出光的传播介质;二是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第一个探究是第二个探究的铺垫,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 为第二个探究的“放”做准备。器材简单, 易于上手, 学生很快便能得出结论。

由于本节课要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 以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光射向镜面等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径, 如按常规方法, 需要准备很多仪器, 而且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我进行了仪器改进。最后, 除“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 在一个实验箱中就能演示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其余实验, 而且现象非常明显。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成功, 也让学生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自制光学实验箱:将装“波力海苔”的透明容器两侧分别粘一个小平面镜, 一块玻璃砖。在容器下面装滴有牛奶的水, 使容器上面充满烟雾。

2.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用开水配置四种浓度不同的糖水, 用化学实验室的长颈漏斗分别注入, 把溶液分层。最先注入清水, 然后按浓度从小到大顺序分别注入糖水。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相辅相成, 第一个探究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并为第二个探究做准备, 避免学生面对器材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在上层均匀的水中沿直线传播, 在下层不均匀糖水中却发生了弯折, 对比强烈, 印象深刻。

问题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操作, 怎样记录观察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个探究实验, 要将课堂全面放手给学生, 最后再收回来。但如何放, 如何收, 让我颇费了一些脑筋。为此我专门请教了教研员王丽英老师和林树艳老师。

我们在第一次试讲时发现, 学生拿着手里的实验器材不知道如何使用, 不知从何入手, 不知如何做实验。然而如果这时老师说得过多, 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无法真正放开课堂。

解决方案:1.实验操作的提示既要到位, 还要点到为止;2.教师的过渡语以及问题的设置或者温馨提示都要给学生以提示作用, 要恰到好处。

具体做法1:明确问题、示范引导、烟雾演示、示范记录。

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现象猜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来证实一下。大家请看 (教师打开激光笔, 将光点投射到墙上, 学生没有看到光的路径) , 请注意观察。 (教师打开激光笔, 用小喷壶制造水雾环境, 一束绿色的光显现。学生非常惊讶, 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借助水雾的环境, 我们看到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一条直线。为了更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我们可以采用作图的形式。你们说, 可以用什么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呢?

生:可以用线。

师:什么线?

生:直线。

师:好, 可以画一条直线。为了便于研究, 请大家把老师的实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切换展台) 大家看老师 (教师示范记录实验现象) 。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根据生活经验, 学生猜想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教师借助水雾环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 也间接告诉了学生, 烟雾环境能够显示光路, 不着痕迹地突破了一个难点。为了收集证据, 并为后来总结归纳做准备, 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 在实验报告单的第一栏, 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记录收集实验现象, 这也解决了如何指导学生收集证据、记录现象的问题。

我们没有告诉学生具体怎样做, 只是提供足够的器材, 让学生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探究,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该做什么来探究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 既要放手给学生, 还要让学生清楚要干什么, 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具体做法2:过渡引导, 进入探究。

师:我们知道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玻璃、水等其他介质中, 也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在说玻璃, 水时加重语气, 做铺垫, 有引导作用) 科学是严谨的, 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 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是的, 实验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验探究环节。

设计意图:恰当的过渡语言, 使课堂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

具体做法3:探究前, 介绍器材, 使学生明确其功能。

重点介绍光学演示箱的结构以及事先配好的不均匀 (强调) 的糖水溶液。

设计意图:实际上, 我们很多老师都习惯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印在实验报告单上, 但很多学生不会认真看, 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因忙于动手实验根本不看。所以在器材的介绍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明确器材的功能, 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使实验效果更好。

具体做法4:利用温馨提示适当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体验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提示。实验前我在温馨提示上做了点文章。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 学生根据提示很容易用提供的器材让光在一种介质或者两种介质中传播, 从而发现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具体做法5:收集证据与实验同时进行。

师:1.实验时, 各个小组间要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分工明确, 有人实验, 有人记录;2.实验时, 小组可以选派代表随时把发现填写在前面的实验报告单上。注意:重复的就不要再填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的铺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节省了时间。

环节三:对比梳理, 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问题三:如何根据收集的证据归纳梳理出实验结论。

八年级学生因为刚刚接触物理学科, 没有经过利用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系统思维训练, 面对众多证据, 出现了不知从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的情况。

解决方案:1.巧妙设计实验报告单, 渗透分类思想, 让学生有抓手;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 引导性。

这是我设计的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第一个证据收集教师已做了示范, 学生很容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使学生填写报告单的过程比较顺畅。

具体做法1:巧妙设置问题, 对比分析、引导归类。

下面我根据课堂实录, 讲讲学生是如何逐步总结归纳出结论的。

师: (过渡语) 请大家观察报告单, 对表中收集到的证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哪几组证据可以归为一类?你的理由是什么?经过归纳概括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阐明观点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观点, 更可以亮出你的主张。 (小组讨论)

(1) 学生对比分析证据, 按介质个数分类, 得出初步结论。

生:可以把一种介质的分为一类, 两种介质分为一类。

师:你能指出哪几个序号是一种介质的吗?你发现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怎样?

生:实验序号1、3、4 是一种介质, 而且我发现光的传播路径都是一条直线, 所以我认为“光在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对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生:我不同意他的结论, 序号7 不均匀糖水也是一种介质, 可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一条弧线。

师:你能快速地发现问题, 并大胆质疑, 真的很棒!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这个结论呢?

(3)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发现, 在不均匀糖水溶液中,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直线, 变成了曲线。所以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师:那你认为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直线传播呢?

生:结合实验1、3、4、7, 我认为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光才沿直线传播。

(4) 学生根据实验2、4、5 的证据进行总结, 当光斜射入两种介质表面时, 学生说光是折线传播, 教师引导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师:真为你们高兴, 你们非常棒, 掌声送给自己。

师:我们在物理学中经常会用到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在众多证据或数据现象中, 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归纳、总结, 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力求使结论严谨、全面、准确。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科的魅力。这种分类思想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经过实验探究, 我们知道了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条件是 (停顿一下) ———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让学生学会分析, 即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学生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初步总结, 再质疑, 再逐步完善。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的特点, 学生总结的结论虽不准确, 却恰恰证实了学生是通过动脑梳理总结出来的, 是有生成的课堂。这也达到了我们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环节四:应用感悟, 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影子的形成。

设置手影比赛, 尝试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强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习的兴趣, 并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收获与体会, 结合教师板书 (将知识纳入系统)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 拓展延深

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1.参照课本59 页家庭实验室, 制作针孔照相机, 课下交流展示;2.上网查询有关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有关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资料;3.你知道光速有多快吗?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 会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新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 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激发并保持学生乐于探究、继续探究的延续性。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七、目标检测设计 (略)

【评析】

做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

杜威在九十多岁时感慨:“教育是一门神秘的艺术。它是无尽的, 这种无尽、无限、无边, 这种意想不到, 这种生命美好的相遇, 你是需要带着情感去领悟的。”生活和物理之间也没有什么界限。作为物理人, 我们应该将怎样的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多一些物理的记忆, 多一些来自物理的经历?怎样将物理学科的魅力发挥出来, 提升孩子们的能力, 伴随他们生命中的每一程?这都是我们应常常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是光学的起始课, 从“带给人强烈视觉震撼的激光舞”入手,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将学生带进绚丽多彩的光世界。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仅仅围绕着“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条线索, 把学生对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层面, 逐步把学生引领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突出重点, 大胆取舍

将光传播信息、能量、光速等内容安排在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 突出重点, 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教, 体现以生为本, 少讲多学, 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实验探究设计的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非常注重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设置的实验环环相扣, 教师注重引导点拨。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主动学习, 互助学习, 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提高了科学素养。我们知道,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 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最大突破是就地取材制作教具, 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制光学演示箱以及配置的不均匀糖水溶液, 实验效果很好, 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懂了,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热爱学习, 是为人师者共同的追求。

三、倡导小组合作探究, 构建学习共同体

我们常说, 教育是慢的艺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兴奋点也不同。本节课在实验中倡导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协作, 合理分工, 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实验, 并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承担的角色, 有效创建了学习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 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培养了生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在汇报环节生成了诸多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评价、质疑交流、相互启迪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落实, 也学会了倾听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

四、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质疑精神,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在分析论证环节, 学生已把实验现象科学记录在报告单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及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同时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凸显了教师的智慧, 以及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份尊重与大气。

五、加强体验, 追求生命的阳光与丰富,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上一篇:结婚对联适合父母房间下一篇:医院安全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