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

2024-04-12

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共8篇)

篇1: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重点课文复习(1——5单元)

班级姓名

《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草虫的村落》 作者是(郭枫)。

(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詹天佑》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1)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八达岭、居庸关和人字形线路画图(自己画)《怀念母亲》

1、作者是(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充分表达出来。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所以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虽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穷人》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有:《童年》、《战争与和平》、《复活》。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真实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可以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唯一的听众》作者:落雪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的帮助下,树立信心,刻苦练习,走向成功的事。表现了老教授关爱年轻人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1.“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装聋的、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

2.(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这么说?

老人并没有耳聋。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只有一个地球》1.“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2.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课文从地球的美丽、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等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自然资源有限”的?

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描写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生动形象地说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6.(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说明了距离的遥远,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作者:西雅图文章结构:总分总

1 西雅图酋长从哪几方面向白人提出强烈要求? 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文中出现几次?作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强调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眷恋与热爱。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4.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点明了人类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谁也没有权利,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万物,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

《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教材第80页

2、本课需要注意的字音:“正(zhèng)在厨房里”和“正(zhēng)月”;“仿佛(fú)”和“神佛(fó)”“五行(xíng)”“供(gòng)品”“畜(chù)生”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捡贝壳、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或为见多识广)

(从全文说: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4、关于“捕鸟”,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闰土聪明能干,是一个捕鸟能手。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6、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例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句话中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8、背诵第一自然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周晔,表达出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敬仰之情。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2)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从全文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每件事分别留下的印象: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3)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分为几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要点:五部分;第一段是总述(果)——深受爱戴,后几段是分述(因)——受到爱戴的原因。

(4)读读文中鲁迅先生的话,体会语言描写的好处。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

要点:“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这句话中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要点:这句话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面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从中看出鲁迅含蓄、幽默,慈爱宽厚的性格特点。

篇2: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

1.《山中访友》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索溪峪的“野”》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5.《詹天佑》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6.《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课文主要写了小高回家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8.《中华少年》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0.《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2.《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16.《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9.《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0.《有的人》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1.《老人与海鸥》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22.《跑进家来的松鼠》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23.《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歌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24.《金色的脚印》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25.《伯牙绝弦》歌颂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6.《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27.《蒙娜丽莎之约》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篇3: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

一年级上册课文第3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律, 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了解江南水乡的一些风俗。

3.学会本课生字, 重点学习“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颂诗, 引发兴趣

师:我们班谁读古诗读得最好? (指名读一首古诗)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 但是, 老师读得更好, 想不想听? (师配乐范读《古朗月行》)

师:为什么老师能读这么好呢?因为我不仅能读通顺, 还能读出格律, 读出味道来。 (板书:读得通顺, 读出格律, 读出味道) 想不想学?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格律呢?我们学过汉字的四声, 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在古诗里, 读一声二声时, 我们可以拉长声音, 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得短促一点。同学们看, 老师已经标出来了, “一”表示这个字音要读得长一点, “|”表示这个字音要读得短一点 (学生学习吟诵古诗) 。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中学习古诗, 教师课前示范诵读, 让学生感受古诗, 教师课前示范诵诗,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好, 易于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此时出示学习目标, 不着痕迹。而紧接着教学生读出古诗的格律, 虽很粗浅, 却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之上,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展示画面, 巧设铺垫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江南》。 (师板书课题《江南》) 课题的两个字都是生字, 谁来读一读? (指导学生读准“南”的鼻音)

师:江南是一个地方。同学们看, 这个像大公鸡一样的地图, 就是我们中国的版图。这条线代表长江, 江南指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地区”。从古至今, “江南”一直都很美丽富饶。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江南的美丽风光呀? (课件出示江南风景图)

师:在古代有很多人写诗赞美江南呢, 《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充满画面和色彩的。此环节用地图和江南风景图,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热情,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并在情境和意境上为他们学习古诗做了巧妙铺垫。】

三、诵读古诗, 读出格律

师:这首诗我们以前读过, 所以读通顺肯定不成问题。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指导读准字音, 重点区分“南”的鼻音和“莲”的变音)

师:同学们读得很通顺。现在让我们迈上第二个台阶——读出格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讲了读出格律的方法:读一声二声时拉长声音, 读三声和四声时读得短促一点。

教师出示标示平仄的古诗《江南》,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试着练习读, 教师指名读,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最美处, 就是它的格律。格律, 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一年级学生初学古诗, 花大力气叫他们诵读, 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 符合国学文化的传承要义,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触摸到了古诗的精髓。】

四、走进意境, 感悟诗情

1.师:我们已经跨上了第二个台阶, 想不想跨上第三个台阶呀?

2.要读出味道, 首先要读出诗中的画面来。同学们仔细读一读, 边读边想, 看看诗里有哪些画面。 (学生交流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3.读出采莲姑娘的愉快心情。

(1) 教师配乐介绍古代江南六月庆祝荷花娘娘生日的风俗。

六月里, 荷花娘娘过生日的喜庆日日子, 年轻的女孩子都精心打扮起来。梳了头, 描了眉, 脸上涂上胭脂;穿上红颜色的衣, 绿颜色的裙子, 披上绣花的披风, 然后集中到荷塘, 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 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2) 师:同学们, 荷花娘娘的生日到了, 一直呆在家里的姑娘们可以出来采莲了, 心情怎样呢?哪位“采莲姑娘”用高兴地心情读一读诗的第一、二句?

(3) 师:姑娘们来到荷塘, 哇, 她们看到满眼的莲叶会怎么样呀?诗人是怎么夸的呀?谁来读一读? (相机指点:“何田田”就是说莲叶茂密。)

(4) 师:江南采莲的季节到了, 采莲姑娘们来到荷塘, 在茂密的荷叶间采莲多开心啊!听, 她们边采莲边唱着采莲曲呢。 (课件播放《采莲曲》)

师:姑娘们采着莲、说着话、唱着歌, 多快乐呀!请同学们连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第一、二句“可”和“何田田”表面上是写江南的莲子成熟、荷叶茂密, 实际上是以“可爱”之“可”、以“何田田”之“何”及叠词“田田”表达了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理解的难点。因此, 这里巧妙运用介绍风俗、想象画面、音乐感染等方法, 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出鱼儿嬉戏的开心。

(1) 师:姑娘们多快乐啊!还有谁跟姑娘们一样高兴呢?谁能把鱼儿快乐嬉戏的样子读出来?

(2) 师:想不想把小鱼自由自在做游戏的样子演出来?

师:现在你们都是快乐的小鱼, 层层叠叠的莲叶是你们的伞, 采莲姑娘的歌声是你们的音乐, 快乐地作游戏吧! (生边做游戏边读诗)

(3)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说鱼戏东西南北, 而要啰啰嗦嗦地分成五行来写呢? (介绍相和歌辞的知识:《江南》是一首民歌, 是可以用来唱的, 是一个人在这边唱, 那边有几个人对着唱。)

(4) 师生合作学习“和” (对唱)

5.学生齐读全诗, 感受江南的富饶美。

6.师:《江南》是所有写江南的诗中最美的一首, 所以有很多人为它谱写了曲子。谷建芬老师特地为我们作了一支曲子《江南》 (学生听、跟唱《江南》)

【设计意图:用表演法再现情境, 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鱼儿的快乐, 从而体验到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但这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古诗的真正精巧之处在于其相和歌辞的艺术, 适合歌唱的特点, 而这种“和”的形式也正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这些“”演“”和“唱”能让学生完全“激动”起来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体验了诗境, 品悟了诗情, 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达成。】

五、内化古诗, 拓宽视野

师:刚才我们把《江南》这首诗已经读通顺, 读出格律, 读出了味道, 可以看出江南的风景真美啊。其实, 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关于江南的古诗, 我们再来读两首。 (欣赏《忆江南》《采莲曲》)

【设计意图:充满激情的学习结束了, 学生对江南美好的回味还没结束。此时让学生继续欣赏古诗, 一方面增长他们对有关江南诗的认识, 令一方面强化了古诗的朗读训练,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六、练习写字

师:刚才, 同学们美美地读了《江南》, 唱了《江南》, 现在我们再来写一写“江”“南”两个字吧! (重点指导“南”字)

篇4: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三字”指的是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由于语言的发展,用字问题成为阅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也成为影响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因素。

高中文言文注释中只有“某,通某”和“某,同某”两种形式,只用这两种形式给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种用字情况注释,并常有混用现象,势必造成学生对用字问题的不理解。目前,训诂学界普遍认为“某,通某”训释通假字;“某,同某”训释异体字,“某,后来写作某”来训释古今字。如果高中课本都能采用这种形式,就可让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与一些工具书与古代汉语书籍使用相同的注释术语,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工具书。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原注:共,通“供”,供给。

按:甲骨文中,“共”像左右两只手捧着一件物品。《说文》:“共,同也。”许慎认为,“共”的本义是“同”。这不妥。因为“共”字的甲骨文,是双手“供奉”一件物品,所以其本义应为“供”。如《周礼·夏官》中的:“共其羊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共⑤供给,供应。后作“供”。共,本义为共同,引申为供给,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供”。因此,共与供是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字。正确的解释为:共,后来写作“供”,供给,供应。

⑵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原注:说,通悦。

按:“说”与“悦”应是古今字的关系。“说”的本义是行解,解释。《说文》:“说,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也。”段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采部口:‘释,解也。’”“说”因有喜悦,解释。谈说等义,后另加偏旁忄,另选一个“悦”字,以“分其一义”。所以,“说”与“悦”是古今字,正确的注释应该为:“说,后来写作悦,高兴。”

⑶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原注:知:通“智”。

按:《说文·五下·矢部》:“知,词也,从口、从矢。”段玉裁注:“此‘词也’之上当有‘识’字。‘知’‘智’义同。故‘知’作‘智’。”“识词者”有“知(智)”,所以段在《白部》“智”字下说:“此与《矢部》‘知’音义相同。”清代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矢部》说到:“知,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

所以,知与智是古今字,正确的解释是:知,后来写作“智”,明智。

⑷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

原注:耆,通嗜,喜爱。

按:《说文·八上·老部》:“耆,老也,从老省,旨声。”又《二上·口部》:“嗜欲,喜之也。从口,耆声。”段玉裁认为这二字可以通用。其实,这样判定有误。

表面上看,作为老人的“耆”与作为“嗜欲”的“嗜”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它们都从“旨”这个根词派生而来。耆从旨得声,义亦兼得。“旨”有味美的意思,“耆”除了“老人”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兽类的里脊肉,这种肉最适合烧烤,并且味道鲜美,于是与“旨”的意义发生联系。清代徐灝作《说文解字注笺》明确指出:“耆从旨,即有嗜义。故古字以耆为嗜,后乃加口旁耳。”

因此,“耆”与“嗜”是一对古今字,而非通假字,课文的注释应改为“耆,后来写作嗜,喜爱。”

⑸祝曰:“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

原注:反,同“返”。

新注:反,后来写作“返”,返回。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反⑤返回,回到,后来写作“返”。“反”的本义是反覆《说文》:“反,覆也。从又厂,反形。”《说文系传》认为“又,反手也;厂,象物之反覆。”《说文通训定声》认为:“反谓反覆,其掌也。”后引申为违反,反叛,相反,返回等义。”反字因“本字多义”,另加偏旁,新造一个“返”字,以“分其一义”。

因此,“反”与“返”是古今字。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注释问题应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对于注释问题的处理存在很多问题,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我希望编者能够对文言文的注释进行深入考究,力求准确、完美。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P86-108.

篇5:小学语文第一册

这样做主要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 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的规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为基础,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精心准备资料,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次评优课的布置比较早,因此给了我们足够用的时间做准备。我就利用同学关系找到了中央电视塔的照片,配合课文,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如课文第二段:“那圆圆的塔楼,像一盏宫灯。”这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看教材时我想不出好的方法,可是当我看到同学给我发来的照片,我大喜过望。学生一旦看到这张照片,这个句子我就不用讲了。夜空中的电视塔高高耸立,圆圆的塔楼五彩斑斓,照亮了夜空。这张图片的效果太好了。

上课时孩子们正是借助这张图片,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感受了语言的魅力。这一点通过他们的朗读就可以体会到。除了恰到好处的照片,我还上网查了大量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塔的资料,丰富了我的课堂,使简单的课文变得完美。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课文里介绍的电视塔,还知道课文以外的电视塔。

为我的“…….有…….有…….还有……”句式训练奠定了基础。从上面这张图片,孩子们便能够体会到电视塔的神奇――“它能使我们和各地相连。”也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多彩的世界。课文采用“让角色自己说话”的方式,介绍了中央广播电视塔的外形特点和功能,反映了北京的变化。根据课文特点,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体会电视塔的“高”,我让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课文,想象电视塔的“高”,有感情地朗读: “多高的塔,离我很近很近。”自读、同桌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反复朗读后,孩子们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感悟到了电视塔“高”的特点。电视塔的“有趣”的特点,我是通过朗读和变换句式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的。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了t望台、旋转餐厅等生疏的词语。

这时,我设计了语言训练“…… 有……有…….还有…….”,孩子们不但能够说出课文中的内容,还可以说出拓展的内容: “教室里有…….有…….还有…...” 学生的朗读代替了我繁琐的讲解,在朗读中他们体会到了电视塔的特点:高、美、有趣、神奇。“神奇”这个特点是不好理解的,我没有死死地抓住这个词不放,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看到那么好看的动画片,理解这座塔的作用。我又让学生观看课件,看看电视塔能够接收到那么多信号。

这时候,再让学生读课文,他们自然理解了“神奇”的意思,在品词品句中,感悟到了电视塔的神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到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背下来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课上完了,尽管准备的很精心,还是难免百密一疏。孩子们读得兴起,说得兴奋,课堂上显得乱了,有点收不住。

影响了课堂效果。再有,上课时有点晚,我又多说了几句闲话,占用了上课时间,由前松后紧之嫌。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做的不够充分,学生的训练面不够广。

篇6:小学语文第一册家 教案

华润小学 郑珍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认识笔画“L”。2.理解课文,渗透爱大自然,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本课生字要求。

三、教具准备:

1.生词、生字卡片 2.写有全文的小黑板 3.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感知家的温暖

孩子们,我们每天放学都要回家,回到家里,我们可以做好多事情:读书、写字、看电视、和爸爸妈妈做游戏„„肚子饿了,可以吃到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累了,可以睡在自己暖和的小床上,我们的家真温暖。其实,不光我们有家,好多好多东西都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家》。它就藏在书的17页,请打开书。

二、读通课文,认熟生字 1.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你会读这首儿歌吗?自己读书,遇到困难可以问同桌问老师。强调指读儿歌。

(2)齐读儿歌。

2.指导看图,认识词语(出示多媒体),认识生字。(1)师边指导看图边叙述,相机出示词语(“家”组词语)头上是美丽的蓝天,蓝天下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旁边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清清的小河旁边是一片松软的泥土。认读词语,齐读,男女生轮读。(2)继续看图,引出家庭成员的词语。

在蓝天里住着谁呢?(白云)说话训练出示文中句子:蓝天是白云的家。在树林里住着谁呢?(小鸟)说话出示句子:树林是小鸟的家。在小河里住着谁呢?(鱼儿)说话,出示句子:小河是鱼儿的家。在泥土里住着谁呢?(种子)说话,出示句子:泥土是种子的家。认读词语,齐读,开火车读,注意正音“是”“种”“林”。(3)把词语带出家门,识词,识字。

出示词语卡片,齐读、开火车读,再一个个读,从词中抽出生字认读,正音,扩词,你怎样记住“种”、“林”、“天”等?(4)巩固生字

a.词语里的字娃娃太淘气,趁你们没注意逃了出来,它们想考考你,有问题吗?注意别叫错了名字。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注意正音。

b.字娃娃该回家了,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生字圈出来。

3.指导写字,认识新笔画 “ L” 范写、生书空、书桌、书手

三、细读全诗,领悟内容,拓展思维训练

1.师:咱们到“白云”、“小鸟”„„的家里去看看好吗?看图,引读前四句诗。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你觉得白云的家怎么样?你能把这句读得美一些吗?蓝天里还住着谁?

(2)为什么树林是小鸟的家?树林还是谁的家?(3)为什么小河是鱼儿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

(4)为什么泥土是种子的家?多媒体演示种子的生长过程。3.领悟末句,升华情感

(1)师:你有家,我有家,白云、小鸟也有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她是谁呢?(祖国)多媒体出示句子: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a.齐读句子 b.点出“祖国”、识词、识字 c.再读句子(2)读了这两句话,丁丁有两个问题要考考你: 多媒体出示地图、国旗,提问: 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 我们的国旗是什么?(3)感情朗读这两句。

(4)渗透爱大自然、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

“白云、小鸟„„”它们的家很美,我们的家也很美,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家呢?你能说一说吗?

四、感情朗读全诗,可加上动作

五、背诵全诗

一年级语文《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练说一句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爱家情感

1、前几天同学们发给老师的家庭生活照片老师挑了一些,配上了音乐,你们想看吗?播放吉祥三宝配乐,学生在家里幸福生活的照片。

2、看了这些照片,想想你们的家,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下——

家是爱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有家的地方就有快乐,就有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趣的小诗,看看里面都写了谁的家。

师板书:“家”。一座大房子,宽敞又明亮;一条长板凳,横在屋中央;奶奶坐旁边,爷爷坐中间;爸爸妈妈坐左边,我和哥哥坐右边。

二、感知全文情境识字

1、媒体动画朗读课文。

2、你们想读吗?拿好书,(课件出示:读书姿势)和屏幕上的同学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端正。

要求:自由拼一拼读一读,读准每个字音,难读的地方多可以读几遍。

3、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4、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看书跟我读。

5、(课件)带有生字的词语从课文中走出来了,认识他们吗?

6、它们把拼音帽子摘掉了,谁还认识他们?自己先试读一遍,读好了老师请你当小老师领大家读。小老师在哪里?

红色的字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你是怎么认识他们的?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

7、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们可真是又聪明有爱学习的好孩子。

8、生字宝宝看到同学们能认出他们非常高兴,从屏幕上走出来单独和大家见面,我们一起认一认吧。

读的真不错,想不想开火车读?火车要往哪里开?

三、初读理解:

生字宝宝已经是你们的好朋友了,他们回到课文中,有了他们的帮助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有进步,看着大屏幕读读试试吧?

课文有几句话?

出示第一句话:

这句话都写了哪些小伙伴的家呢?板书

老师这里有些词卡,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积累。

1、同学们帮小伙伴们找到了家,他们在家里做什么呢?我们去看一看。课件逐个出示。

2、这些小伙伴在家里生活的都很——快乐,幸福,开心。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第一句话。

3、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幸福的家。这些幸福的小家呀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大家,这个大家庭就是——(卡片)它是我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地图)简称中国。

4、我们一起听一首小朋友们歌唱祖国的歌,放松一下,可以边听边唱边跳!《娃哈哈》歌曲视频,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同学们,在祖国的怀抱中,你们就像小花朵一样成长,是多么地幸福、快乐,你能把幸福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出示课文。

5、同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课文,如果能背下来再试着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6、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快乐了!现在我们来观看一组图片,仿照课文说话,看谁说得好,声音响亮。

出示课件:()是()的家。

你还能想到()是()的家。

四、写字

田字格是谁的家呢?

怎么才能写好看呢?示范边写边说,师生共同评价,修改.四、拓展作业:

篇7:小学语文第一册复习要点

各位家长:

您好!期末考试即将临近,为了让您的孩子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请您配合老师依照以下内容与要求指导您的孩子进行系统地复习:

一、拼音

1、能准确认读43页拼音汇总表中的内容。准确背诵及默写声母表和韵母表,熟读整体认读音节(建议有能力的孩子记下来。)

2、能准确拼读所有拼音,能正确区分声母、韵母、音节及整体认读音节,能辨别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翘舌音与平舌音。

3、能在四线格内正确、规范地书写所有拼音。

4、能记住ü与j、q、x、y相拼应省略上面两点的规则,并加以运用。

二、识字与写字

1、能正确认读140—145页生字表

(一)中的所有生字,并口头组词。(建议家长让孩子不看拼音读字,检查其是否能读正确。)

2、能在田字格中按照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146-147页生字表

(二)中的所有生字,并书面组词。每课之后“我会写”中的描红提示了每个字正确的笔顺及写法,建议听写时考查。)

3、能正确认读148页中所有笔画的名称。

三、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本中的所有儿歌、古诗及课文。

2、能正确背诵以下页数中的内容:42、44、57(咏鹅)、59、61-62、64-65、66-67、72(画鸡)、74、76、78-79、81、83-84、87(东西南北)、100(悯农)、102-103、111-112、1233、能正确完成每课后的所有练习题。(如:“我会读”、“读读说说”、“读读连连”)

四、语文园地

汉语拼音部分的复习(一至四)以及后面的语文园地(一至八)都是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巩固及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均要求能正确完成里面的所有题目。

提示:请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掌握情况对以上内容进行有重点地复习或指导,尽量不采用机械式抄写多遍的方式让孩子记忆,而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复习(如:比赛、做游戏等)。请不要过分加大难度或增加题量,以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另外,请提醒您的孩子在考试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写好班级及姓名。

2、认真倾听监考老师读题,弄懂每一个题目的意思与要求。不要因为有没做完的题目而影响

听下一题。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大胆向老师提问。

3、认真、规范地进行书写。书写不达标将要扣书写分。

4、做完每一道题目,不要漏题,不会做的题目也要尽量按自己的想法做上。

5、做完后应耐心、细心地进行检查。

篇8: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提升,实践

1 人文素养内涵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有男有女, 而且男女天生就有区别, 男刚女柔, 这是天文, 也就是自然;一对对人类夫妇据此而结成, 又进而转化成家庭, 并由家庭组成国家, 最终由不同的国家构成世界, 这是人文, 是人类的文化。据此可知, 人文与天文是相对的。天文是指天道自然, 是人类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智力资源和精神粮食。而人文有别于自然、质朴、野蛮、成功、武略等等, 是因为人文有人伦、文明、文雅、文治教化等内涵。由此可知, 人文其实就是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素养即“平日的修养” (现代汉语词典) , 指在训练或实践中获取的技巧或能力, 常用来修饰人的行为道德。

由此可知, 人文素养其实就是指人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关人类历史、自然、文化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涉及个人的文化涵养、思想道德水平、思维方式、理想和追求、审美情趣、人格、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表现为是否“尊重生命, 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 倡导平等、自由、理解、宽容、接纳的意识和态度以及责任心、同情心等”。 (任继梅, 2010)

2 大学英语教学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现状

当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老师和学生都很积极、紧张, 他们整天的英语学习计划都围绕着四六级这根指挥棒在转动, 因此, 大学英语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篇章写作等, 这些基本上可以说是高中英语学习的继续。但当他们结束大学英语学习之后被问到大学到底学到了什么的时候, 多数人的回答要么是“不知道”, 要么是“什么也没学到”, 要么是“过了四六级”。确实是这样, 除了会做题之外, 他们对于英语材料中所携带的人文知识很少注意。

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不是很高, 常表现为对文史知识一问三不知或一知半解, 这种情况在理工科学生中尤为普遍。当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有学校方面的原因, 也有家庭方面甚至学生自身的原因。

3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加强对人文社会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古往今来, 但凡伟大的科学家或是政治家, 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他们很多还是思想家或文学家, 被称作“建国以来最有才的外交部长”的李肇星是一个外交能力极强的政治家, 但他也是一位诗人, 在外交事务中处处用他的人格魅力去征服他人, 这种人格魅力就源于他的人文素养。“屈原有高尚的人格, 《离骚》中才有忠贞的思想;陆游有爱国情怀, 诗篇中才渗透了发自的救国热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读到一个人的作品, 就看到了他的人格。有些作品思想苍白, 情感肤浅, 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强大的人格力量, 是人文素缺乏的表现。” (杜国伟, 2006) 就是说, 个人的言行举止无时不体现着自身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也一样。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他们品质的优劣关乎这个国家的未来。而人文素养又是一种基础性的个人修养, 对于个人其他各种素质的塑造有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还有利于改善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他们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都具有很大的重要意义。

4 大学英语课对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及实践

大学英语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主要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教育部, 2004)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是其目的之一, 教育部通过文件的形式使其上升到国家层面, 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使大学英语教学实现这些目标, 全国各界都在努力奋斗, 教材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新视野大学英语》则是教材中的一个范例, 编者们在编著这套书的过程中可以说付出了许多。为了使教材符合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以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 编者不仅围绕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来组织相关栏目, 如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课后练习等, 而且其中选用的课文材料都包含着很强的人文色彩, 目的是把文化信息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是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如第一册第三单元课文A主要讲述了一位身残志坚的父亲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拾心理平衡的故事, 文中首尾呼应的一句话“You set the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将整个故事串在一起, 并通过一些父亲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事情来展现父亲的各种不同的“good heart”。在欣赏这篇课文的时候, 读者不仅需要弄清楚整个故事, 更重要的是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人文信息, 如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对周围事物的包容、对自身优势的发挥等等, 以及在各个情况下父亲的不同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good heart”的真实内涵。而该单元的课文B则讲述了一个军人由于错误的原因而匆匆赶到医院, 以及如何在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最后的时光里假装成老人的儿子为老人传递勇气和信心, 并在老人的病床边守候了整整一个晚上直到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错误的人在正确的时间里做的正确的事情, 而且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 是替他人着想的人性真善美。这种人文关怀如果不认真思考而只是注意文中的语言知识是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当然, 只要认真注意、理性思考, 《新视野大学英语》全套书中有很多单元都是了解并掌握人文信息的极好素材。

当然, 要吸收阅读材料背后所隐含的信息, 尤其是人文信息, 不是一件易事, 单靠学生的阅读估计是很难实现, 或者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帮助。因此, 对大学英语老师来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们的任务还比较重, 他们在其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仅要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来为学生传授如何去寻求人文信息, 还需要用自己多年以来所积累起来的鉴别能力来为学生选择有利的授课内容, 更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近朱者赤”,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 真正实现大学学习的目的:学会工作, 学会做人。

5 结语

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 从大的方面来说会影响国家进步及国民整体素养的高低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小的方面来说会决定个人未来事业的成败、人生的成败。所以, 大学教育不仅仅需要进行科学教育, 也需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迫切需要大学生和大学老师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国伟.写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任继梅.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途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1) .

上一篇:南亚——印度教学设计下一篇:田头小学数学网络教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