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2024-05-16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共14篇)

篇1: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原文】

其一

鹧鸪天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⑤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⑥花。

【注释】

①鹧鸪天:小令词调, 双片55字, 上片四句三平韵, 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作品介绍】

《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该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白话译文】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创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这二首词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第一首《鹧鸪天》(《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

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篇2: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代人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前言】

《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时期词作家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本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注释】

晚日:夕阳。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教:使,令。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

深知;明知。

阑干:栏杆。阑。同“栏”。

【翻译】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鉴赏】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细细揣摩词意,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篇3: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作为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英声壮慨之气。同时,辛弃疾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偷安江南的小朝廷不兼容,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诫他不能肆意逞辞,他大失所望之余,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冲天的豪放中兼有杜甫式的壮志难酬的沉郁悲壮、喑呜沉雄之气;但他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隐居江西前后二十年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也有诸如化刚为柔、恬淡清丽、婉约妩媚、闲雅飘逸、意境清新的一面。

这首《鹧鸪天·代人赋》的词作,正是通过乡村田野清新自然的初春美景描绘,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深婉厚重的心理块垒,用意巧妙,情感丰富。

词上阕纯粹运用白描的描写手法,不着颜色,不加烘托,笔墨简练,单线平涂,选择“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等最能渲染早春特点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早春傍晚乡村景象,清新朴素。“陌上柔桑破嫩芽”两句,写出阡陌上排排桑树开始活泛起来的景象,“柔桑”暗示春风吹醒了万木,而着一“破”字,不仅写出了桑树嫩芽铆劲绽发的动态感,亦能让人感受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东邻蚕种”是用以点带面的手法告诉我们,春天的脚步已给农人带来了新的生活希望。“平冈细草鸣黄犊”两句中,前一句如电影艺术中蒙太奇手法,继续叠加色彩清新的画面:平坦的山坡上,经过一冬圈养的黄犊乍见春草、鸣叫在碧天嫩草间,欢快无比,恰如词人心情。后一句表面看来与前三句的意境不和谐,但是仔细推敲,“斜日”点明时间,“寒”字正合初春傍晚乍暖还寒的时令特征,这些皆可看作是客观写实,既巧妙地渲染出料峭寒气,又为清新画面设置了一个广阔而真切的背景,进一步增添了写景的生活气息;“暮鸦”在传统心理中是衰朽、渺茫、萧瑟的象征,寄寓的情感是压抑、苍凉、愁郁、凄苦的。如马致远《天净沙》中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但此处因一“点”字的点染,使得此句盎然生趣:黑色乌鸦飞也是一个小圆点,栖也是一个小圆点,正是因其在山间林际的自由无拘,才让人沉迷于淳朴而简单的农村劳动生活。“斜日”、“寒林”、“暮鸦”这些本来衰飒的景象,经过“点”字之妙,使全词生活气息更浓,并把词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传达出来了,因而与前三句的意境是一致的。

词的过片继续写景叙事,但境界拓宽,把笔触延伸至远方,观察景物的角度由上阙的近而变为远,勾勒出一片浓浓春色的大背景,那远近连绵的群山,那纵横通达的小路,还有那风中飘浮的酒旗,无不展示着春的足迹。词人赏玩其中,感受到静美淳朴的山村生活兴味;而“青旗沽酒有人家”中一“有”字道出词人惊喜之情,山村野外惊喜不尽,更有美酒助兴,这种生活怎不令人陶醉其中?由此逼出歇拍两句城中桃李花和乡村野荠花的对比,“城中桃李愁风雨”二句感情突转,上阙那真实且生机勃发的美景,下阙那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活都掩盖不住词人对现实的感怀。词人仕途失意,看到小溪边的荠菜花开得茂盛,虽朴实无华,却透着无限生机,春意盎然中,喜不自胜的词人还是禁不住联想到城中桃李妖艳香浓,似把春光占尽,但它们愁风畏雨,很易憔悴伤残,转眼即逝;如同勾心斗角残酷失意的官场生活,就词人本意言,鄙薄城中桃李而绝爱乡间野花,词人通过两种景象和两种生活的对比,表露出心中不平之气。这是词人脱俗不凡的审美情趣的反映。总之,下阙婉曲表达作者对农村自由生活的满足,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却又无法释怀的复杂的感情。寓意厌弃官场之风雨无准,爱好田园之春意常在。

其实,辛弃疾在上饶长期隐居生活中,寄情田园,留恋山水,早已把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的陶潜引为异代知己,写了大量词风恬淡清丽的田园词、山水词等隐傲溪山、与世相忘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句子描写了充满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景象;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优美如画,恬静自然,体现了清新俊逸和绰约自然的风格。这些词作纯粹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语调自然平淡,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及其知足达观的恬淡心情。

篇4:《鹧鸪天 代人赋》教案

《鹧鸪天 代人赋》教案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相关常识。 2、识记并理解生字、生词。 3、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和不忘国家命运前途的思想。 4、背诵并默写本词。 教学重难点 1、词的上片“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做,体会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领悟这两句流露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来学习了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唐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描写春天的词。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初读熟悉全诗: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再范读。 四.研读与赏析: 1、题目解说 “鹧鸪天”是词牌,“代人赋”是题目,实际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文全解: 诗意: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3、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思路点拨 (1)、“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2)、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3)、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4、寻找词中都写了哪些意象,便感叹谈他们的作用。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和路,其中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桑柔 嫩芽 幼蚕 细草}农村生活气息图 鹧鸪天 代人赋{黄犊 寒林 暮鸦 }勃勃生机 {山 路 青旗 }粗线条勾勒山和路 {荠菜花 桃李 }形成对比

篇5: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无穷:无尽,无边。

般:种。

只应离合是悲欢: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译文1: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译文2:

唱完送别的《阳关三叠》歌曲啊,我的泪水还没有干,功名官爵啊那纯粹是身外多余的事, 暂且还是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吧.那浮云和江水啊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啊,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有多少使人愤恨的事情,又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会使人心情悲哀?只有聚会才会使人欢乐吗?尽管江上啊会有大风大浪,那还算不上**险恶,更有人世间的行路做事啊,比那江上的**还要险恶还要艰难!

赏析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赏析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篇6: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让山寺讨厌。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篇7: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一、讲解:从“不了解”到“了解”

古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要通过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要读对文字的音和义。《鹧鸪天·代人赋》里的哪些词语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沽”这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学生是可以通过查字典独立解决的。若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成语“沽名钓誉”,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更到位,而且可使学生学会运用。“东邻蚕种已生些”中的“些”怎么理解呢?《古代汉语词典》中有“xiē”和“suò”两个读音,前者有“少许”的意思,后者是《楚辞》中的句末语气词。从诗句的意思上来看,“少许”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了少许的蚕蚁了。“句末助词”也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蚕蚁了。怎么读呢?这时,需要给学生讲一点有关《鹧鸪天》这一词牌的格律知识: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根据这一格律要求,上阕的“芽”“些”和“鸦”都应该押韵,所以教材注释为“sā,句末语气词”。下文中的“路横斜”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一样,可以读作“xiá”,也是基于诗词格律押韵方面考虑的。

其次,要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词汇。如“弹劾”“解官归居”等词语,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弹劾”是“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解官归居”是指“古代官员被罢官闲居”,而不是官员如陶渊明般“主动辞官归隐”,也有别于古代官员的降职远调。如果对这些意思不理解或理解错了,会影响对诗词情感的准确体验。

再次,要理解文言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古诗词为了使表达诗意和音韵和谐,会适当调整一些语句的表达顺序。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学生对“平冈细草鸣黄犊”“山远近,路横斜”的理解可能会有困惑,甚至有人怀疑“路横斜”是诗人喝醉了后的迷离所见。造成这样的误读,是因为学生不懂得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子的结构(“平冈细草黄犊鸣”“远近山,横斜路”),这两句的意思便会明了。如果学生因此而懂得诗词的表达方式“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一种特别的需要,以使一些美妙的时刻、一些特殊的感觉和印象在我们的内心得以驻留和延长”[2]331,那么,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点拨:从“不关注”到“关注”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阅读时一定要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泳、玩赏,拼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读古代诗词,应该“关注”什么呢?

首先,要关注诗词本身。阅读,首先是阅读“这一篇”,而不是“这一些”。学生作为特殊的读者,是通过学习某一特定文本,不仅理解、感受“这一篇”,更主要的是以此获得、提高阅读“这一类”的能力。因此,真正阅读“这一篇”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对学生进行的关于《鹧鸪天》的初读体验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游离文本的随意解读,即只关注局部个别词或注释等资料的“高钙(概)片”式贴标签,如:“这首词给人一种被解官归居时的抑郁感,‘愁’‘荠’表明作者一种心境凄凉、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伤”;“‘鸣’字用得好,写出了黄犊的叫声,有一种悲伤的感觉”;“诗中的‘愁’字用得好,结合当时下雨的环境和诗人被解官的经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不满和愤恨”;“‘鹧’字在诗歌中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本词正是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所写,体现作者对故乡的归依与官场的厌弃之情”;“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表达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等等。怎么解决?教师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细读文本,读好每一个字,读懂每一句诗,读出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只有细读,你才会读。”[2]389

其次,要关注诗词中的生活图景(意境)。叶嘉莹教授在《小词大雅》中说:“词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叙事了,经过诗的叙事过程以后,词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一句词可能就是一幅画,一首词可能就是多个画面组合而成的一幅大画。辛弃疾的这首词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桑条破芽、蚕卵孵化、平冈细草连绵、黄犊欢愉、斜日寒林、暮鸦归巢、远远近近的山绵亘、横横斜斜的小路蜿蜒、小路尽头酒旗飘飞、溪头荠菜花盛开等生活场景,画面感极强。再细看这些画面,每一幅几乎都充满了早春的气息,勃勃有生气。将这一幅幅独立成画的画面按镜头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全景式的乡村春景图,它“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家园。”[3]13

再次,要关注词中富有表现力的炼字。如“破”“鸣”“点”“有”等词,就很有嚼头,因为在这些文字背后往往隐含着诗人微妙的情感。“破”字,多数学生能够关注到一些: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桑树抽出嫩芽的动态,写出了春日生气勃勃的特点。但这样的感受又好像隔着一层纱,不够真实真切。学生有“不通”处,就可以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了。一是从关注诗句的结构理解诗意:“柔桑破嫩芽”,也就是“桑树柔软的枝条萌发出新芽”;二是从关注诗意所表达的逻辑理解诗情:“‘嫩’怎能‘破’呢?”孙绍振教授说:“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的关注和发现。”[3]13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态,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而“点”字,却是容易被学生“不关注”,他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熟悉的意象“斜日”“寒林”“暮鸦”上,并根据学习《天净沙·秋思》所获得的语文经验,认为“斜日寒林点暮鸦”表现的是诗人解官归居的忧郁和怅惘。而孙绍振老师却认为“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3]13。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点”并从中发掘隐含在其背后的诗人微妙的情感呢?孙老师的解读是一段很好的教学内容:“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一个‘点’字,使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反而成了精致的细节。”[3]13也就是说,傍晚归巢的暮鸦,在林间或飞或栖的形态犹如一团团水墨画,极有韵味。

如此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品味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味,而且有助于他们提高真实地细读文本的能力。

三、锤敲:从“不能读好”到“可以读好”

有时候,面对一篇好作品,学生由于生活体验、语文经验与作品中的情感有距离,往往会体会不到它的“好”,也可能是有所感觉但“读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让作品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感动”[2]312。

就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而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最大距离应该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前面的几句,都是白描式的写景,意象、意境都相对明朗。而这两句既像写景,又像发议论,是全词的点睛句。尤其是“城中桃李愁风雨”:从文势来看,是由实到虚;从意象选择来说,“城中桃李”和“风雨”是“陌生化”了。

学生的阅读,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能感觉到“愁”字用得很好,但又说不出好在哪里;“愁”的主客体混乱,理解五花八门,如“诗人为自己的解官归居而忧愁愤恨”“诗人为志向未能为实现忧愁”“读书人愁功名利禄”“诗人为官场的明争暗斗苦恼”等。

这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处,又是学生的疑难处,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这时需要教师补充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关“风雨”意象的知识。可以先出示诸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等诗句,让学生感知“风雨”对于“桃李花”意味着摧伤、凋零,常用于表达“残败伤春”之意。有此作基础,继而介绍辛弃疾词中的“风雨”,如“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爱花惜春表面下抒发内心志向的本质,理解辛词中“风雨”意象的独特意义———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

二是介入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这一个人”在“这一刻”的情感世界。这里,教师可能需要介入两方面的信息:以罗列时间、事件的方式让学生对辛弃疾的经历一目了然,即“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年是被免官,放废家居多次,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以便让学生知道辛弃疾是“用的生命谱写他的诗篇,是用他的生活实践他的诗篇的”[4];引入辛弃疾在归居带湖期间的诗词,以及《上梁文》中的“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等诗句。从“这一个人”角度更好地理解“城中桃李愁风雨”的涵义。

如此教学,学生对“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理解会多一分自己的体验。因为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意境”“这一篇”“这一个人”,比较真实地体验“这一个人”在“这一刻”的情感世界:这里有闲适,有喜悦,有愁苦,有纠结,有自慰,有互勉,有希望……

一节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讲什么、不讲什么,在保证文本的“语文价值”之时,要以学情为起点———教学生所需要的。

摘要: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从“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出发。以学情为起点的古代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于学生“不了解”“不关注”“读不好”的内容,真正引导学生读好“这一篇”。

关键词:古代诗词教学,教学内容确定,学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1.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篇8: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宋代: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篇9: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伤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历遍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人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过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篇10:鹧鸪天掩鼻辛弃疾赏析

一、从不绝望作葬花残叶萎顿抱病咽露困苦之声;

二、热爱生活,永葆少年人般新鲜感,永远兴高采烈。

一年到头,一天到晚,自己给自己找到无穷无尽的赏心乐事。与此词同期庆元四至六年(1196-1200)吴子似任铅山县尉时所作一组词可为例证。

这年中秋,稼轩卧病博山寺中,作《水调歌头》却是要与李白、苏轼宇宙航行,“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俛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李)、赤壁(苏),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蝨其间。”戚戚于富贵者,不能作此真诚洒脱清狂语。重阳节,稼轩和老伴忙活半天,置酒请吴子似县尉等诗友,黄花还未开,寻而未得,诗兴却颇盎然。同时写的.另一首《鹧鸪天》道,“都无丝竹啣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挺乐。这首一上来道,“掩鼻人间臭腐场”,斩钉截铁与XXX*官场划清界限,在座有铅山父母官吴子似,大概此公也是位疾恶如仇的高人,所以他能容得如此“过头”语。“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这略带夸张的倔强颇令人神旺,也颇使人辛酸。

“黄花”是这首词的词眼。她寻而无有,逃避佳节重阳,神龙现首不现尾。细按“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和另首“黄花不怯西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的作意,“黄花”在此词中乃是悬鹄甚高的一种做人标准,是不怕风霜摧残折磨的傲然风骨,而且是打击之锤越是沉重,迸发开放的花朵就越发璀灿夺目。稼轩词的丰收就是如此。

另首中有“酒徒今有几高阳”句,与本首起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句遥相呼应,寄慨甚深。“高阳酒徒”是汉郦食其,他自荐于刘邦要纵论天下事,因貌似儒生而为司阍和刘邦轻视。郦瞋目案剑叱曰:“吾高阳酒徒,非儒生也!”表现出磊落伟岸勇往直前渺视阻力的气质。在稼轩面对的“臭腐场”中,唯唯诺诺扰扰于私利者比比皆是,明辨是非有头脑的“高阳酒徒”越来越少了。“寻菊花无有!”萧瑟之气遍被华林,所以稼轩以“只怕诗人两鬓霜”和诗友们共励,要坚持“高阳酒徒”的凛凛高蹈以抵制“臭腐场”中的庸毒之气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生平

篇11:读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赏析

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唐诗宋词中充斥着很多“离愁别绪”,想想也难怪,“离别”本就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对于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也许真应了费玉清的那首《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离别时。即便对于生性豪放的辛稼轩,也是难免如此——只不过他的所谓“泪未干”别有一番隐情。

“阳关”即阳关曲,也叫阳关三叠,还叫渭城曲——这狗血的名字可以出一道很烧脑的填空题。这是根据诗佛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古曲,古时文人骚客离别时唱这首歌烘托一下气氛,那泪花子就滔滔不绝了——然而辛稼轩应该不至于唱完了还“泪未干”,这里的“功名馀事”更来得有些突兀,可如果联系到他这一生的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原因何在——想来他所面对的是一位知己,所以酒过三巡之后,心底的不忿也随之而来,功名并非多余之事,只是时光如白驹过隙,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渺茫,纵然愤愤难平又能如何?还不如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候来他个一醉方休。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渲染了一幅令人压抑的送别场景,“树”的远去只是视角的`转换,其实是“人”的远去——也或者是理想正变得越来越渺茫?乌云裹挟着雨水将苍山遮蔽,一如友人此去那扑朔迷离的前程,也或者恰似辛稼轩只因外界的种种阻挠而被一再放逐的戎马半生?从古至今有多少往事令人愤恨,是一千件,还是一万般?难道唯有离别才使人悲伤,唯有聚首才令人欢畅?长江风高浪急,但不见得真的险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其一》)”,想在人世间混出个人样,才是真的难!

篇12:《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翻译

京城上元佳节有感,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一同赋词。

皇宫春色浓郁,华灯宝炬与月色焰火交辉。玉皇大帝端坐于彩云之上,各种人物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陆上,有的在海上。

斗转星移,龙驾回宫。贵家池馆一派和气繁荣。如今白发三千丈,只能忧愁地与数点寒灯作伴。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紫禁:指汴京皇宫。

烟花一万重:形容春色浓郁。

烟花:烟云与花朵。

鳌山:元宵节之灯山。

端拱:端坐拱手,无为而治。

玉帝:指玉皇大帝。

陆海:陆地和海洋。因为花灯中的人物有的在陆地上,有的在海上(八仙过海)。

五侯:后汉桓帝一日封五个侯爵。此指贵家池馆。

赏析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读者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读者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此时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发人遐思,是全诗的传神之笔。

创作背景

篇13: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赏析

《鹧鸪天·戏题村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词中所描写的大约就是带湖附近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笔触轻灵,情趣盎然,流露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下面是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赏析,请参考!

该词语言朴实清新,通过对平常事物的刻画,形象生动的描写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辛弃疾鹧鸪天·戏题村舍赏析

鹧鸪天①·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②。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③。

新柳树,旧沙洲④,去年溪打那边流⑤。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⑥。

词句注释

①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②桑麻句:陶潜《归园田居》诗:“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韩愈《寄卢仝》诗:“每骑屋山下窥阚,浑舍惊怕走折趾。”屋山:即屋脊。

③要底都无:别无所求。饱便休: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太医孙昉号四休居士,山谷问其说,四休笑曰:‘粗羹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山谷曰:‘此安乐法也。’”

④沙洲: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⑤打:即从。

⑥聘:即以礼物订婚。

白话译文

鸡鸭成群到了晚上也不关起来,桑麻生长超过了房脊。什么都不在乎,我正羡慕农村生活;什么都不要,吃饱就行。

新生的柳树,旧日的沙洲,去年溪水是打那边流。人们说此地的`儿女们,不是嫁给余家,就是娶了周家。

文学赏析

该词所描写的就是带湖附近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这里鸡鸭成群,桑麻茂盛,山民吃饱便罢,别无所求,嫁女娶媳,怡然自乐,宛若世外桃源。此词题为“戏”作,故笔触轻灵,情趣盎然,流露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词中描述鸡鸭成群,桑麻生长的生活,这朴实、安静、平稳的农村生活使词人羡慕。他希望做个农民,过过这种生活,什么都不用想,只要能吃饱,安安静静的生活就算了。“新柳树,旧沙洲”,农村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冲击和变化,只有这条小河水,去年从那边流,今年从这边流。就是这个地方的儿女,不嫁余家就聘周。这就以典型的细节描写,反映出农村极为朴实的生活情景。

词人写农村的朴实,是为衬托官场的复杂;写农村的简朴安静,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恶浊与倾轧,从而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

篇14: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翻译

《鹧鸪天东阳道中》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小叶为你整理了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二、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三、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上一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 学习心得下一篇:感受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