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你抒情诗歌

2024-04-08

远处的你抒情诗歌(共12篇)

篇1:远处的你抒情诗歌

记忆的远处诗歌

我,走向明天

你,留步前天

今天,长成天上人间

时间的沙画

脆弱了你我的身影

伫立,故乡门前崖畔

寒风,肥胖虚肿

雪梅,清瘦精干

父亲啊,你指尖盛开白红数点

矍铄了,伤痕斑驳的虬干

坚毅了,泪血期望的笑脸

天籁里,你炸响雷声

群芳,如只为春天而开

孩子啊,你别谄媚堆姸

你应是一株御冬的温暖

将寒香,在冰天枝头开满

岁末,我又肃穆在你像前

只想,只想——

灵魂攀香升腾

扶你,站在云海潮头呐喊

冬锢的`高原苏醒吧

天涯彷徨的春天啊

快魁梧,粗犷流汗的汉子

快亲亲,千山万壑的轻唤

……

篇2:远处的你抒情诗歌

微风携起一只风筝

枯瘦,单薄,透明

它们沿着琵琶,从低音

升到高音,就要弹破

厚实的云层

蓝色背景已经冰裂

仰望的眼神

迎着风的刀口

夹缝深处的故里

春暖花开,燕子归来

鸡鸣狗吠

没有谁来摇醒

村里那棵古榕树

也没有谁来拔除

祖辈的门牙——村寨中心

那些破旧平房

我们刚刚醒来

父亲已从田间收割了雾水

鸟鸣,杂草

泥土是他的`随身物品

唯一祖传家当

他一声吆喝

把我们的睡梦砸碎

孩子们

请从黑暗中醒来

午夜里的蒲公英

坠落的星辰

每当夏天来临

它们与我,都曾是

耀眼的流星雨

今夜,冬雪弥漫

远方依然有风声

轻轻呼唤

篇3:《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 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 靠采集蕨菜充饥, 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 叔齐想让位于伯夷, 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 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 (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 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 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 西伯姬昌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 东伐殷纣, 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 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 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 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 坚持操守, 隐居在首阳山, 不吃周朝的粮食, 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 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 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 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 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 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 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 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句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 声情慷慨, 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 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 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 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 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 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易水歌》并非绝响, 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 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 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 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 粮尽援绝, 他自知败局已定, 在率部突围, 虽杀伤敌军多人, 终因兵力单薄, 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 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这让我们想起, 秦始皇东巡, 项羽见其气势, 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 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 在第二、三句里, 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 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 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 大势已去, 他没有留恋, 没有悔恨, 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 虞啊, 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 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 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 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 顺路回乡时, 在沛宫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 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 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 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入咸阳灭暴秦, 他战垓下败项羽, 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 “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 建立了西汉政权, 发展了经济, 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 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 “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 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 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 短短三句, 计二十三个字, 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 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 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 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 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 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 (hé) 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矰 (zēng) 缴 (j iǎo) , 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 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 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 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 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 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 刘邦正在喝酒, 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 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 须眉皆白, 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 (四位贤士) 。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 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 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 我们义不受辱, 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 礼贤下士, 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 说道:“好吧, 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 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 刘邦召来戚夫人, 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 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 太子的羽翼已成, 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 哭泣不已。刘邦说:“你为我跳楚舞, 我为你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 (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 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 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 吕太后称制, 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 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 身为刘邦之后, 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 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 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 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 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 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 一语双关, 以禾苗之“种”, 谐喻帝王将相之“种”, 向专擅朝政的诸吕, 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 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 唯有一个办法, 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

此歌字面上, 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 无一人不意会, 就是吕后也不例外, 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 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 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 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 封为赵王, 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 实为监视, 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 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 断绝其饮食, 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 一律被逮捕问罪, 刘友饥饿难忍, 义愤填膺, 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 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 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 (hù) 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 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 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 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 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瓠子决口, 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 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口, 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 堵口终于成功, 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 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 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 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篇4:《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蕨菜充饥,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让位于伯夷,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西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坚持操守,隐居在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旬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声情慷慨,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易水歌》并非绝响。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在率部突围,虽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这让我们想起,秦始皇东巡,项羽见其气势,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大势已去,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虞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顺路回乡时,在沛官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人成阳灭暴秦,他战垓下败项羽。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政权,发展了经济,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短短三句,计二十三个字,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hé)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zēng)缴(jiǎo),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刘邦正在喝酒,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须眉皆白,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贤士)。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我们义不受辱,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礼贤下士,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说道:“好吧,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刘邦召来戚夫人,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成,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哭泣不已。刘邦

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体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吕太后称制,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身为刘邦之后,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概种,立苗欲疏”,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一语双关,以禾苗之“种”,谐喻帝王将相之“种”,向专擅朝政的诸吕,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此歌字面上,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无一人不意会,就是吕后也不例外,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干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篼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封为赵王。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实为监视,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断绝其饮食,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一律被逮捕问罪,刘友饥饿难忍,义愤填膺,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hù)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甘。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蔷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日,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堵口终于成功,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篇5:幸福根本就不在远处诗歌

人往往忽略身边那片无名小草

总想去攀爬月宫的那棵桂树

篇6:你在远处静静走着的诗歌

这个时候,黄昏总拖着漫长的音符

打湿你修长的身影

篇7:高一抒情散文:的你

冬日如期而至,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律。她带来了寒冷,带来了干燥也带来了枯萎,将荒凉的掩饰——飞禽、走兽、鲜花、小草,无情地剥走,让那丑陋、现实的黄土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下。

早、中、晚,无论何时,当你徒步走在露天地上,都有一股弥漫甚久,不得净化的烧煤冒出的刺鼻气体,它仿佛是这“丑陋”的伴侣,一个无形的恶魔。增加这害人的物质;减少这久违的清新。

对了!雪!她在哪儿?她怎么没有赴约?难道她又一次的放了我们的鸽子?还是要做那压轴的角色?但是纵有千万个理由她也不能食言啊!她可知道渴望纯白,洁净的我们在等待?等待她那无暇的洁白将这丑陋覆盖,将这恶气掩埋!

我面对寒风,面对冬日,满怀怒气的向它们发问:雪是否还在,她可知道我们在等待?寒风呼呼,依然吹着,只是更加刺骨,更加徘徊;冬日凄凉,依然延伸着,只是更加沉闷,更加无奈。对我的发问仿佛闻所未闻,毫不理睬。其实我也明白它们嘴上的`阻碍。我回到家中,依然期待。终于,片片雪白由天空飘飘飞落,是雪!她来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问她同样的问题,只见她哭了,她说是我们阻止了她的到来!

篇8:浅谈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这是一种不带任何“附着物”, 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人直接表明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政治态度。“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 直接抒发了忧国伤时之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以下八种形式:

1.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①哀景写哀情。“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 唐明皇在逃往西南的路上, 四处是黄埃、栈道、高山, 日色昏暗, 旌旗无光, 悲凉的景色烘托出唐明皇的凄凉与落寞。

②乐景写乐情。“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恬静优美的山野、怡然自乐的农人共同构成了空阔清幽意境, 表现了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对农村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③乐景写哀情。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用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 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流离失所的凄怆心情。

2.托物言志 (象征)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涵的真理, 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3.借古抒情,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借古喻今 (吊古伤今) 。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诗人歌颂了诸葛亮忠贞不渝的献身精神, 痛惜他事业未竟, 借此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痛苦。

②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议论、评价来讽喻时事。“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 战士们衣锦还乡, 勾践过上了奢侈淫乐的生活。昔时的繁盛而今化为凄凉, 诗人借古讽今, 在对勾践的嘲讽中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4.借典抒情。诗人借助典故来表达复杂的感情或者感讽时事。“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 却只能空自期许, 诗人以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诗人借诸葛亮坚持北伐之事来自勉, 表明至死不忘恢复中原之志。

5.借事抒情, 即诗人将感情巧妙地蕴涵在叙事中, 从动作、心理等方面加以描述, 表达各种情感。“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诗人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又开封”的细节, 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寓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6.借人抒情, 即借他人故事表现自己的形象, 抒发内心的感受。“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全诗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的渔翁, 寄托了诗人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7.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写景, 实际上蕴涵着诗人的喜怒哀乐, 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如,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 词人抓住花落水流的形象,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人生易老的感伤。

篇9:诗歌怎样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诗歌鉴赏重点考查的项目之一,而我们只有明确了诗歌抒情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研究诗歌是怎样抒情的。

二、思想感情的内容

师问: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都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看大屏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古代读书人的追求是“文则提笔安天下,武则下马定乾坤”,连“谪仙人”李白也难免于俗,而当满腔的抱负实现不了之时,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师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是谁?有没有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贾谊?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才华出众,20岁左右就被汉文帝召去做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汉文帝还让他做公卿,但是受到位高权重的老臣的嫉妒,后来汉文帝把他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27岁时,汉文帝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回长安,做梁怀王的太傅,后来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抑郁而终。)

汉文帝是一位宽厚节俭的仁义之君,为什么贾谊会怀才不遇呢?

“汉文有道恩犹薄”,宣室,汉代未央宫的正殿,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他们面对面交谈,一直谈到半夜,文帝觉得贾谊讲得太好了,古代人都席地而坐,于是他忍不住将身子朝前移动,可是白白地向前挪了,因为“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诗人在悲叹贾谊的同时也是在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汉朝有一位美女也是很多人喜欢吟咏的,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她出使西域,她是谁?——王昭君,昭君怀貌不遇,所以,文人悲昭君以悲自己。

总结: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其他的情感,比如,登高望远,凭吊古迹的感慨之情;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闺中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诗人如此丰富的感情,是如何通过短小精悍的诗词抒发的呢?

三、诗歌怎么抒情

请看大屏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五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代版的“爱你一万年”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男女向对方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和直接抒情相对的是什么?——间接抒情。古人一般是比较含蓄的,像这种直接吐露心扉的情况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间接抒情。

再看这首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师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这首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了冷月、残烛、秋雨、惊鸟、寒枝等意象渲染了悲冷凄凉的意境,融情于景,烘托出诗人孤独、清冷的心境。

晕:借“暈”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入。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残烛”:将要燃尽的蜡烛,一盏孤灯独明,且烛影暗淡,不仅不能给人光明、温暖的感觉,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李商隐说:“滞雨长安夜,残灯客独愁。”“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的情绪。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鸟在凄风苦雨中难以栖息,不时发出哀鸣,烘托出秋雨之夜的清冷、空寂和诗人悲凉孤寂的心情。

总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此时的心情很悲凉,于是他看到的景物也变得很凄凉,“冷”“寒”“惊”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此首诗的景和情是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练习

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师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1.直抒胸臆。“忧愁不能寐”,“愁思当告谁”,表现了“我”夜不能寐又愁苦无告的孤寂、忧愁的情怀。“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以乐衬哀,衬托出客游之苦悲,表达了“我”欲归不得的思乡之苦。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皎皎明月,清凉如水,千里相共,烘托出寂寞冷清的氛围,表达了“我”思乡难归之情。

(皎皎明月,清凉如水,千里相共,最易勾起远客异乡的游子的乡愁。自古以来,人们特别容易见明月而起相思之情,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看到同一个月亮。)

篇10:错失的你抒情散文

走的路越多,就会越来越喜欢回忆过去。我特别容易想起过去,听说喜欢回忆的人一般都是现在的生活不如意的人,真的如此吗?我问自己。

17岁的盛夏,高考终于落幕了,我仅仅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的高考成绩会差到那个地步。

那一年寒假,他承诺说要跟我上同一所大学,他说他想上农大,学种植业。我笑了起来,我能感受到自己脸颊到酒窝的律动,以及内心深处抑制不住的渴望与向往。要是我们在同一所大学里读书,是不是以后就可以一起吃饭,一起逛校园,一起完成梦想,一起拥抱未来。所以,那一刻,本来就努力的我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的决心,为的只是能跟他走相似的路,陪他看惹人眼球的风景,书写我们的故事,有我们的一年四季,看我们的云卷云舒。

可是某一天,在黄葛树下,我看到他捏着一个女孩子的脸,笑得那么明朗,所有的阳光都打在了他们身上,我,躲在黑暗的一角,看着他们腻腻歪歪,脸上挂着豆大的泪珠。无言地走开了。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像个只知道学习的白痴,其实从来没有真正走入过他的心。

在感情面前,我们总是执迷不悟。

我告诉了他的父母,我说,他的成绩下降了很多,如果再不努力,可能上不了重点大学。望子成龙的父母赶到了学校,得知他正在热恋中,狠狠地批评了他之后,把他带回了家。他离开时对我的眼神,凌烈,憎恨,如一匹受伤的狼一般,我又怎么会忘记。我的心也跟着湿漉漉的,对自己的做法有了些许悔意。我只是固执地认为高三谈恋爱真的会影响学习,那他的梦想怎么办,我只是希望他长大以后不要后悔,这一辈子活得心安理得。

几天后他来了学校。

“我们去做几个物理题吧。”我跟在他的身后,以为自己拉回了一个失足少年,那样地洋洋得意。

“滚!”他猛地转过头来,眼神狰狞起来,神情里不带一丝昔日的情意。然后流星快步地走了。

我站在那里,呆呆地,就像一只被射伤的小鹿,眼睛湿漉漉地,眼泪在不停地打转,他是第一次对我这么凶,还是为了一个认识不到几个月的小女生。

我真的做错了吗。

那个寒假过得异常辛苦。我每天都沉浸在那个没有情意的滚字里,我希望他能给我道歉,可一直都不曾等来那通电话。学习不进去的我,眼看就要高考了,怎么办呢。我把自己的脚放在一盆冷水里,不去想他,不去想他,我还要考农大,他一定可以考上的`,我们要一起加油。我总是这样安慰着自己,让冷水冻住我的骨髓,我的神经,这样才能好好考农大。

很多事情时间可以证明它的对错,好坏。

如今我已经二十了,比起十七岁,成熟了很多,在大学里待了几年,学会了很多非课本知识。他在那一年如愿以偿有了他想要的大学。而我,则在另一条小路上与他失之交臂。

前几天他看到我,他说起了当年的事,跟我道了歉,他说,对不起,因为我,你没能考个好大学。我说,没事,我的梦想你一并替我实现了吧。我们已经好几年没见过面了。其他的我也没有多问,可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只是把他当成友人,视为青春了吧。

篇11:从审美意象观中西抒情诗歌异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西方意象派,审美意象,异同

根据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 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体裁。而在这些体裁中, 始终贯穿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并且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富有韧性的当属抒情诗歌, 而西方抒情诗歌则是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为其发展的两座高峰。虽然都是抒情, 但是二者相互独立, 在不同的文化舞台上演出情节有别、风格各异的文化正剧。在这个梳理过程中, 我发现, 中国古典意象论、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意象派”、西方抒情诗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中国古典意象论——中国古典诗歌——西方“意象派”——西方抒情诗歌。由此可见, 中国古典诗歌是西方“意象派”与中国古典意象论之间的“中介”, 通过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意象论影响到西方“意象派”。本文重点在于浅析中西抒情诗歌的异同, 所以我们首先对中西“审美意象”的发展作个梳理。

一、中国的审美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说的是在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思时, 通过借助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因此, “意”和“象”就联系结合起来了。《庄子·外物》中就讲到:“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 在中国古人看来, “象”只是“意”的表达, 当“意”得到表达之后, “象”是可以舍弃的。

王夫之是中国一位大思想家、美学家。他认为:“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含无垠。”就提到只有当“情”与“景”的统一, 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即“情不虚情, 情皆可景, 景非虚景, 景皆可情”之意。

《周易》《庄子》有关“意”“象”关系的论述, 可见古人舍“象”而求“意”, 重“意”而轻“象”的思想。随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唐宋后, 审美意象论的发展得到更进一步, 并突破了前人有关意象中的形神、心物、情理等关系, 而进入到探讨审美意象中的虚实关系, 追求“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等。到了明清时期, 则由王廷相、王世贞等人发展了这一审美意象论, 王夫之可以说是这时期的集大成者, 他把审美意象论推向了发展史上的高峰。

二、西方的审美意象

西方现代主义中的“意象主义”或“意象派”, 20世纪初期由一些英美诗人组成的诗歌流派, 随后以美国诗人庞德为主发起的“意象派运动”, 使得“意象派”在西方造成了轰动式的影响, 被看作是英、美现代诗的开端。20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后期出现在内容上无病呻吟、因循承袭, 在艺术上追求意象模糊、词藻华丽, 即“维多利亚诗风”。“意象派”诗歌的出现, 是诗人为了突破这种僵局, 反对抽象的感慨、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 强调用准确的意象客观地发泄主观的情绪, 力求以短小精悍的“中国式”诗体和鲜明的意象去反对在当时统治英美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

由于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他们有别于中国儒道文化相协和的独特风采, 充满着探索宇宙自然的好奇心和进取精神, 具有重辩论的特点, 含有较多分析性、逻辑性色彩。在对西方“意象派”理论的追溯上, 我们发现“意象派”是建立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理论上的。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认为, 理性关注的是事物的实用性, 只有直觉才能探知事物的独特性, 而艺术家为了表现事物的“独特性”, 必须“创造意象, 以便表达新颖的印象, 使事物从视觉中呈现出来”。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 “意象派运动”领袖庞德给意象的解释是“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复合物。”可见, “意象”是一个包含着作家对感情的体验和生活理性认识的复合体, 这种体验和认识构成“意”的两个基本要素, 彼此相互交融, 通过“象”在“一刹那间”来呈现。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中, 对审美意象的沉思最具代表性观点的应是德国美学家康德提出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意象”。他认为, 意象具有“表象直接和愉快及不愉快结合着”的特点, 是审美意象引起无功利的普遍愉悦的根本原因, 即主观的心理机能与审美表象结合, 引起人的知解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和谐运动。这个运动, 使人感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康德说:“对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和自由的愉快。”

三、中西审美意象之异同

中西美学家都认为审美意象具有虚幻性, 但却是可感知的。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美学把审美意象归结为虚与实、情与景的关系, 在虚实相间、情景交融之中产生出审美意象。西方近现代美学家则认为审美意象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认为形式是情感本身的形式, 情感是形式化了的情感, 两者合二为一不可分割。

由于中西方文化起源和学术背景的不同, 在探析“审美意象”的发展中, 可以在不自觉中发现中国古代美学家提出的理伦观点, 带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特征。而西方近现代美学家的理论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更重视在哲学上的思辨。

“意象派”除将以上各理论家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外, 还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意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庞德可以说在学习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中国古诗如贺铸《青玉案》、马致远的《秋思》有一个典型特征, 即将许多意象并置或叠加:“……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形式的诗歌并不是几个意象的简单衔接, 而是一种极富韵味的艺术创造, 更具思想内涵。西方意象派如庞德《诗章》第49章的几行诗, 就曾以汉语诗歌的这一特征进行传创作: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虽然在英语语法特征的限制内, 诗中未能完全摆脱动词和介词的束缚, 但庞德在诗中将多个名词并置, 力图减少连接词, 使诗歌构成全方位的立体感受, 读起来同中国的“枯藤老树昏鸦”相似。由此可见, 西方意象派这种意象的并置手法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借鉴来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也恰恰是通过中国古典诗歌来对西方“意象派”产生影响。

庞德曾说:“与其写万卷书, 不如一生只写一个意象。”可见他非常注重意象。他最著名的意象派作品《在地铁站》, 初稿为二十行, 半年后修改为十五行, 一年后则精炼为仅有的两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首诗歌自它出现之始便引起轰动, 以高度浓缩的意象来表现阴暗、明亮比照的鲜明印象和那种飘忽不定的易逝感, 被视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代表之作。

庞德这首诗歌确实经典, 但是与中国的古典诗歌相比还是缺少了诗歌内涵的神韵和灵气。中国唐朝时期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 使物我合二为一,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与此相比, 西方现代意象派选用的意象多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 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缺少含蓄蕴藉的意味。庞德在《诗刊》上也有相关论述, 认为“意象”应当描绘为“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 只有“准确的意象”才能找到情绪的“对应物”。

不过,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了“意”和“象”两个内容。“意”为主观, “象”为客观。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形式, 主观的“意”借助客观的“象”来表达, 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在创作诗歌过程中, 中国古典诗人注重即兴手法, 面对事物的客观景象由此激发抒情的内心感受, 使作品一气呵成, 内容契合无间。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注重情景交融, 实际上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观念, 主客体和谐统一的思想传统。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即非常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因此在许多鲜明生动的物象中暗藏含蓄而又丰富的多义外味。

西方诗人在表达情感时, 常常以背景事物和客观事物来暗示情绪, 以此作为个人特殊情绪的“对应物”用以避免感情赤裸裸的流露。如英国诗人雪莱的《时间》:“深不可测的海, 它的波浪就是流年, 时间之洋, 它那愁苦无底的水, 是被人类眼泪中的盐份所渍咸。”在柏拉图的理式世界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普遍逻辑结构等理论的影响, 西方人普遍认为人是从自然界中相对独立出来的整体, 特别强调以自我来解释、分析非我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对他们来说, 物质和精神之间以及物与我之间都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这些都表明, 通过对直觉这一理智的体验和对美的事物的关照, 西方人可以在主客体对立的世界里创造一种物我交融的短暂的主客统一世界。

经过对中西审美意象的探析发现,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以蕴味、神韵为诗歌创作的终极目的, 而西方意象派则是以情绪找到客观“对应物”的意象作为最终归宿。在西方意象派诗人看来, 意象诗歌应杜绝抽象概念的侵入, 对事物进行直接的处理, 然后精确地呈现给读者的物体感受恰似诗人写这首诗时, 物体在诗人头脑中呈现的那个样子。因此导致在这种近似无预期目的的创作情形之下, 对于读者而言, 瞬间生成的情景交融也只有通过刹那间的直觉, 这种情感的力量是片刻即逝、缺少内涵且不容易经受考究的, 它们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那样经久回味, 越品越香醇的丰富韵味。

参考文献

[1]肖君和.论中国古典意象论与西方意象派的区别[J].贵州社会科学, 1987 (10) .

[2]徐延春.论中国诗歌的含蓄性[J].燕山大学学报, 2002 (3) .

[3]张晶莹.西方意象论的主要观点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07 (4) .

[4]秦朝晖.西方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晋中学院学报, 2007 (10) .

篇12:谈谈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

先说意象,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像我们学过的诗歌《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潭水”,《雨巷》中的“雨巷”“丁香”,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冷雨”等。它们没有进入作者视野之前,都是客观事物,没有情感,而进入作者视野之后,便成为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寄托,这就是意象。古诗词中一些意象的代表意义是固定的,如“夕阳”,它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它来抒发念古、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图”等诗句就是如此。又比方说梧桐,它代表着凄凉、悲伤、愁苦。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都是一种悲苦心情的写照。因此,读懂诗歌先要把握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再说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由一连串的意象组成。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意象选择只是第一步,把意象连串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氛围来表情达意,就是意境。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凄美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而成,它们连缀在一起勾画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在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借景抒情的两种表达方式。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往往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关系即正相关与负相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与以景衬情两种模式。每种模式在答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举例说明。

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黄花”“西风”“雁”,这些是古诗词中描写秋景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天就是一幅肃杀的景色,它不像春天万象更新,不像夏天生机勃勃,也不像冬天纯白无瑕,秋天是“天凉未寒”的季节,似凉非凉,似冷非冷,这种感觉最是恼人,所以一般文人都用秋景营造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表现一种或痛苦或压抑的感情。此时莺莺和张生刚刚新婚,本来应该开始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结果却因崔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迫使张生新婚第二天就要去赴京赶考,就这样新婚燕尔面临分别,心中的无奈、痛苦不言而喻,因而此景正应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离别的无奈通过凄清的景物全然表现出来。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组成的幽寂冷清的氛围中,客子又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种羁旅的孤寂袭上心头;而同时,又从这清寥幽美的风物中,领略到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因此我们在赏析此类诗歌时应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模式,即作者用怎样的景物(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 以景衬情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此处出现的意象是“春风”“花”“月”“车”“马”,通过它们描绘出一幅春暖花开、热闹繁庶的图景,然而引导全诗情感的却是“恨”,此情与此景全然无关,绝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景情切合,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根据词的内容我们知道这是李煜在被浮后作为阶下囚的他晚来入梦,梦到当年为人君时的幸福生活,用现实与梦里生活的差异来凸显如今的没落,所以梦中景物描写愈是美好,面对现实的心理落差愈大,愈能表现作者的“恨”。在修辞学上,这是一种反衬的修辞方式,在抒情方式上,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情手段。因此同学们在答此类题时应遵照“何景渲染何种气氛,衬托何种情感”的答题模式作答。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每次创作都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简单附会,字字句句、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作者情感的描述,而这种情感很少有人能像李白那样从胸中喷薄而出,而是含蓄地假借他物表现出来。因此咏诵诗歌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意境与情感寄托。

上一篇:锐器伤的职业防护下一篇:「转」如何写好工作汇报材料--应把握五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