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2024-05-24

语文版四年级上册(共8篇)

篇1: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以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来源及其作用,让我们感受到地球的神奇、美丽和可爱。文章内容新颖、别致;全文笔调流畅,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深受启发。

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并列式的结构,运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会认3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探索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对气候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四、设计理念:

结合课文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及简洁明了的语言特点,依据课标“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的精神,采用“读——思——悟——议——说——写”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理解语言;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言,做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学习等学习实践中积累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居住在神奇美丽的地球上,每天看到日出东升,夕阳西沉,春之绿草,夏之红荷,秋之黄穗,冬之白梅。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人类居住的这个美丽的地球吧。

2、出示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相关地球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观赏后思考: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感受?

3、老师激情过渡导入:多么神奇壮观的地球呀,她还特别爱打扮自己呢。大家想知道,她都喜欢穿哪些颜色的衣服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吧。

二、板书读题。

三、依题读文,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

四、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五、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自学课文生字词。

yán mò zào tiáo xī zhí shàn kuò

颜漠燥调稀植善扩

五颜六色绚丽多彩覆盖阻挡调节干燥改善控制

3、边读边思考问题:课文写了地球哪几种颜色的衣服?这些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对气候和人类都有些什么影响及作用?(要求在书上批划圈点,找出相关重点词句)。

七、多向互动,师生交流: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初读自己明白了那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确的地方?

4、师生共同小结。

八,指导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自主学习第1——2自然段,找出课文的总起句,中心词:“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2、探究句子的表达特点: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地球与人穿衣作比较,准确贴切,生动逼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3、细读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填空:地球的衣服指的是什么对气候的影响与人类的关系

蓝色的衣服海洋、湖泊调节温度冬暖夏凉

4、学生独立填表,老师作巡视指导。

5、师生交流,共同梳理课文内容,订正填表情况。

九、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神奇美丽的外表,她把自己打扮得多么漂亮呀。还记得她有哪几种颜色的衣服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探讨,去了解地球其他颜色的衣服指的是什么,对气候和人类又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二、学法迁移,指导学生自学课文4——10自然段:

1、回顾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过程,迁移学习方法。

2、运用第三自然段的方法独立做填表练习,表格见第一课时。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分成四个自学小组,互相交流,研讨,分享自学成果。

三、读议课文重点,师生、生生互动,评议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评议:这一段介绍了地球的什么衣服?这些黄色的衣服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学生齐读这一句,拓展思维:你还知道地球上哪些地方有这种类似的气候?这种气候对人类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2、指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5、6自然段,读后评议:为什么说大气是地球最重要的外衣?这件外衣起了什么作用?(阻挡、吸收、调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没有大气,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评议后老师小结,并且齐读第5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7——9自然段,读后由学生自己评一评,议一议:这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地球什么颜色的衣服?(白色)这种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的气候及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冰雪覆盖降低温度)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你喜欢白茫茫的大雪吗,为什么?学生答后梳理、小结。

4、学生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读后讨论:这一段写了地球什么颜色的衣服?它对地球和人类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及作用?(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思路,畅所欲言,把绿色的作用谈深谈透)。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品读领悟,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2、激情导思,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是万物生灵的母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使她更加美丽,适合于人类居住,人们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做?

3、启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4、师生互动,总结归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爱护地球,保护自然环境,让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练习深化: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谈谈自己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体会.。

2、拓展练习:为了让地球的气候变得更好,更适合人类居住,你还有那些好的方法和建议?(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六、课外延伸:搜集有关资料或上网查阅,了解有关地球质量、环境变坏的情况,写一篇环保日记。

板书设计:

19、变幻多彩的地球

衣服颜色形成原因影响及作用

蓝色海洋湖泊冬暖夏凉

黄色沙漠、半沙漠更热更冷

最重要外衣大气调节气温、冷热适宜

白色冰雪覆盖降低温度

绿色植物、森林改善气候、适合人类

篇2: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1、学会8个字,会认2个字。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有关地球的风光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

2、师激情导入:多么神奇壮观的地球呀,她还特别爱打扮自己呢。大家想知道,她都喜欢穿哪些颜色的衣服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板书读题。

4、依题探文,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

5、学生快速读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6、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2、读完后请其他同学评议,相机指导“爽”、“置”、“善”和“燥”的读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多音字“薄”在文中的读音。

3、指名读由生字组成的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悟重点,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便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找出有关介绍地球不同颜色衣服的重点词句,摘录重点词填表。

蓝色的衣服→海洋湖泊→冬暖夏凉

黄色的衣服→沙漠、半沙漠→热时更热、冷时更冷

最重要的外衣→大气→调节气温、冷热适宜

白色的衣服→冰雪覆盖→降低温度

绿色的衣服→植物、森林→改善气候、适合人类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①读一读,议一议:各种衣服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②研读重点句段、探究拓展: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3、集体交流,梳理归纳。

4、指导朗读,印证理解。

二、品读领悟、升华感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激情导思,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是万物生灵的母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使她更加美丽,适合于人类居住,人们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做?

3、启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4、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作业超市

1、搜集有关地球质量与环境恶化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篇3: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这种理解渗透在他对两个生活状态绝然不同的孩子的描述中:“我”和闰土, “仿佛年纪”, 但闰土心里装着的“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我”和“往常的朋友”却全然不知;闰土的童年可以在广阔无垠的海边自由的“历险”和嬉戏, 而“我”和“我”的朋友抬头看到的却只有被高墙深院锁住的“四角的天空”。如果没有闰土, 也许“我”还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是生活的所有。是闰土让“我”意识到无边的“天”才是“天”, 而从前的“天”是那样逼仄与狭小, 是那样隔绝与沉闷。对比之下, 封闭而有了“四角”的天便不再是“天”。那么, 在鲁迅心中, 什么样的“天”才是属于儿童的“天”?在和“我”同龄的儿童的眼中, 什么样的“天”才是属于自己的“天”?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曾表达过这样一份心愿:“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地度日, 合理地做人。”由此可见, 幸福、快乐、广阔而光明的世界就是鲁迅理想中的属于儿童的那片“天”。

细读《少年闰土》, 我们也的确发现———

“天”是自由的游戏。百草园之所以被鲁迅称为“我的乐园”, 是因为那里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鸣蝉、黄蜂……所有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切都隐藏着“无限乐趣”。“我”和小伙伴们可以随意地在这里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可以无羁地翻断砖、抓斑蝥、拔何首乌, 不在室内, 不受约束, 远离大人的视野, 远离书本的单调。而少年闰土之所以能带给身为“少爷”的“我”种种惊喜, 也是因为他玩的自由, 玩的精彩, 玩的花样翻新, 玩的惊险刺激, 玩的无师自通。在鲁迅看来, “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的确, 玩是孩子的正经事, 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中让他们的花样年华悄悄绽放, 在玩中慢慢成长。而让孩子成长的“玩”不该是被成人规定了的“玩”、设计了的“玩”、关在温室里的“玩”、甚至是被创造了条件的豪华的“玩”, 而应该是无拘无束地在阳光下、风霜里、雨雪中、小河边, 只一汪水一把土一团泥几只虫, 加上一群小伙伴就能随心所欲而进行的“玩”。这样的“玩”, 是孩子热衷的玩, 是没有目的的玩, 也是轻松愉快的玩。闰土对“我”的吸引就是他玩的随意, 玩的自由, 玩在天地之间。所以———

“天”也是向自然的回归。少年闰土是大自然的孩子。“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深蓝的天空”是他出场的背景,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的“海边的沙地”是他活动的舞台。在这里, 他要与伶俐的猹较量, 与频繁出没的獾猪和刺猬斗智斗勇, 他会在贝壳里见到观音手, 在跳鱼儿里发现青蛙脚……大自然给了他勇敢, 给了他智慧, 也给了他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更给了他童年的乐趣和成长的空间。大自然给与闰土的一切也感染着“我”, 虽然只是听听, 也足以让“我”回味和满足。对于闰土, 鲁迅的笔倾注了少有的亲切与温和, 有关他的记忆就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深蓝的”、“金黄的”、“碧绿的”这些大自然中梦一般美好的色彩衬托着他欢快的童年。所以———

“天”还是活力盎然的世界。在少年闰土的世界里, 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一切生命都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西瓜是碧绿的, 猹和獾猪们是活灵活现的, 鸟雀们是飞来飞去的, 鱼儿是跳来跳去的, 而闰土就穿梭其中:或手握钢叉, 或撒谷布阵, 或海边弄潮, 撒不完的欢儿, 使不完的劲儿, 忙不完的活, 管不完的事, 享不完的乐……俨然叱咤风云的小英雄!仿佛他就是世界的主宰, 这片天地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样的活法怎能不让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的“我”由衷地向往呢?这样的世界如一块再合适不过的土壤, 任何一个成长在其中的孩子都会释放生命的能量, 都会积聚生存的本领。所以———

“天”必然是新奇的发现。对每一个孩子而言,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用自己的体验去获得, 也许永远比来自于书本和师长的间接传授印象更深, 快乐更大。在书中可以长知识, 在生活中可以长见识。认识世界需要理性, 也需要感性;需要思索, 也需要触摸。而对于儿童来说, 没有比直观的呈现和近距离的走近更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故乡的土地上, 闰土知道了捕鸟的门道, 掌握了刺猹的办法, 分得清贝壳复杂的种类, 叫得出鸟雀拗口的名字。而同样属于这片土地的“我”却显得孤陋寡闻, “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 不仅让“我”有了新鲜的经验, 新鲜的感受, 也推开了世界的别一扇门, 让“我”看见了不曾见过的辽阔的“天”。从此, “我”的童年因为闰土讲的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变得丰富而有光彩。所以———

“天”更是开放的心灵。心灵的开放需要自由, 但仅仅自由并非开放的全部。相对于自由, 开放的心灵更需要兼收并蓄, 需要包容接纳, 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诚意认同自己陌生的智慧和价值观, 发自内心地否定甚至批判一些生来如此不曾怀疑的东西。比如那些做少爷的日子, 那些深宅大院的日子, 那些之乎者也的日子, 那些对大自然、对生活“单知道”皮毛的日子……在《少年闰土》中, 我们看到, “我”是那么乐于走近闰土, 那么急于接受闰土, 那么相信闰土所说的一切。闰土讲的每件事, “我”都充满好奇, 爱听, 爱问, 也爱学。想更多地知道, 更细地了解, 更快地操作。知书达理的“我”非但没有小看一个没有上过学堂的同龄人, 没有不屑于一个乡下孩子的描绘, 相反, 却由衷地认可、羡慕和钦佩。这种心灵的开放只有熟悉的故乡才可能滋养, 只有纯朴的闰土才可能浇灌。它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单纯而充实, 它让一个人的童年斑斓而富有。美国作家JOAN AHO RYAN的《向孩子学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愉快, 因为他们的心是开放的, 向色彩, 向观点, 向趣味, 以及编织成我们生活的万千气象敞开。他们伴随每一新的经验, 发展、长大, 毫无成见地拥抱生活。”少年闰土是这样的孩子, “我”也因为闰土而成了这样的孩子。所以———

“天”尤其是无暇的友情。“我”和闰土是事实上的主仆关系, 然而, 在孩子的世界里, 没有尊卑高下, 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壑, 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未曾谋面, 便万分想念;初次见面, 便熟如旧友;相处几日, 便难舍难分。两个小伙伴在一起, 平等友好, 亲如兄弟。玩的是只有孩子才感兴趣的游戏, 聊的是只有孩子才感兴趣的话题, 想的是只有孩子才会当真的“新鲜事”, 留恋的也是只有孩子才会珍惜的友情。这一切完全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 简单、透明、真挚、无所顾忌。伙伴关系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一个孩子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很多, 得到很多。尤其是闰土这样带着泥土味和海鲜味的伙伴, 对“我”而言更是一种难得的朋友, 他带我走进了孩子应有的世界, 拥有了一段孩子最需要的美好时光。

……

闰土拉我跳出了习以为常的“四角的天空”, 让我看到了这无边的“天”有多大, 世界有多奇妙, 生活有多生动。只可惜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留住。30年后, 重返故乡的“我”虽记忆犹新, 但成年的闰土已经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了”, 他对“我”的那一声恭敬的“老爷”, 使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丢失了的美好, 反而让这份美好更加刻骨铭心, 难以忘怀。

《少年闰土》其实是一篇对师生都有启示的课文。对学生而言, 读到的不应只有鲁迅对人物生动的描写, 还应有鲁迅先生对儿童世界深刻的认识, 从而珍惜伙伴, 善待童年;对教师而言, 帮助学生成长无疑是份内之事, 但帮助的前提是了解。在少年闰土和“我”身上, 鲁迅倾注了他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理解, 他知道:“孩子的世界, 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 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少年闰土》让我们扪心自问:过去和现在, 面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做到“先行理解”了吗?学生因为我们的“先行理解”而快乐了吗?也许我们力量有限, 无法改变世界, 但可以改变自己, 可以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小环境, 让今天的孩子不再依然笼罩在“四角的天空”下, 从而健康地长大, 轻松地做孩子。其实, 这样一个小环境也不易独善其身, 但凡事都有起点和开始, 借用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最后一句话:地上其实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篇4: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单元。学生对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的了解相对缺乏,但对影视作品却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还是影视或影星迷,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教学时可先从师生都熟悉的一部影视作品切入,然后引出剧本的写作,介绍剧本的特点: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本单元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与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把握剧本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的特点,加深对现实人生的了解与体验,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日出》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一部力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成就与创作风格。《钦差大臣》是俄国杰出戏剧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所揭示的结构性腐败被称为“绝对的、永恒的、世界性的邪恶”,因而超越了时空,至今回响不绝。《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国街头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三个剧本,横跨中外,风格各异,有助于学生认识多样的人生和多样的文化。学生对本单元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幻灯片、录像)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生平与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全剧剧情,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戏剧的特点,也为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戏剧作品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通过分角色表演和课本剧排演,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冲突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在活动中体味探究与创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烈的戏剧冲突,凝练的戏剧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戏剧排演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

四、课时分配

本单元总课时为10课时:《日出》3课时,《钦差大臣》3课时,《放下你的鞭子》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1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

《日出(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日出》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考虑戏剧特点的前提下,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排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二是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和有关剧情,在丰富学生戏剧知识、帮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语言特点,特别要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

2.从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出发,把握作者憎恶腐朽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戏剧特点,培养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二)讨论感知戏剧情节

请几个同学口述课文梗概,互相补充和订正,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在把握戏剧内容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后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传神:

①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心里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是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2.两人一组选择某一人物的某一段台词,诵读并解析,互相评议,进一步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心理。

四、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日出》。

《钦差大臣(节选)》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钦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故事: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个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逢迎,拼命贿赂、拉拢。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很适合排演课本剧,宜在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和相关剧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体味作品漫画式的人物形象、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从而充分发挥戏剧表演的学习功能。“哑场”一节,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此时各种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简约传神的舞台说明分析作者笔下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2.欣赏作者精巧独特的剧情设计和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这部讽刺喜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钦差大臣》影像资料。学生为分组排演作必要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相关剧情,导入新课。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目的有三:其一,进一步了解剧情;其二,揣摩人物语言和心态,把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个性特征;其三,为短评写作奠定基础。

(三)分小组表演,思考问题:

1.以竞赛形式分两组演出,学生评点、交流。

2.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想象一下,真钦差到了之后,他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4.画出赫列斯达可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以此入手,分析赫列斯达可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五、写作指导

自选角度,写一篇小剧评。参考题目:1.一幅绝妙的讽刺图——《钦差大臣》人物形象分析;2.讽刺戏剧的一个范例——谈谈《钦差大臣》的语言艺术;3.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析《钦差大臣》的“哑场”设计。

六、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整部《钦差大臣》。

《放下你的鞭子》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初期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街头剧。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欣赏戏剧的一般方法。故此,应让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把握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社会意义。同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对戏剧特别是对街头剧的认识。运用本单元知识,尝试自编自演小话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卖艺汉、香姐、青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普遍的社会意义。

2.在整体把握剧情的基础上,了解街头剧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

3.巩固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自编自演小话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1.街头剧

街头剧又称活报剧、广场剧,多以大众关注的政治时事为题材,对观众进行形象化的宣传,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烈火燃遍中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激起了观众对日寇的极大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部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而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有力武器。

(二)从整个剧情和相关台词入手,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编写小话剧

篇5: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的好处。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3.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4.培养表达能力,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5..自改习作,并和同学交换修改,评选自我修改完善的“啄木鸟精灵”。【重点】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自改习作,并和同学交换修改。【教具、学具】 1.教具:PPT课件

2.学具: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授课类型】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的好处。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语文百花园,我们快看看,这座百花园里都有哪些迷人“景色”,让我们欣赏?请你浏览一下,看看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二、新课: 1.学习温故知新

在这座语文百花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温故知新》。快看看,它的提示牌。

(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A读句子,体会引用名言名句的好处 指名读题目。

自己读下面的三个例句,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及引用名言的好处。交流: 第一句:

先理解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再体会作用——通过引用,更表现了文天祥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怎样体会的?(先弄明白引用的语句的意思,再想引用的作用。)

第二句:引导学生自己汇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都难免一死,但死得价值之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大家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把高深的理论诠释得透彻、易懂。

第三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一分钟的精彩的演出,在台下要付出多日的心血。

京剧演员盖叫天为练出眼睛圆睁,在眼皮中间支火柴棒,为腿部挺直,走路时在腿弯处绑削尖的竹筷子,可见成绩取得来自于苦练。通过引用来把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体会了引用的作用。你能选择名句名言,填入句字吗?

B选择名言名句,填入句子里。指名读这几句名言。逐一说一说名言名句的意思。自己根据语境选句填空。汇报。第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那个难忘的中秋之夜,身居美国的钱学森是多么思念亲人、思念祖国啊!

第二句:不论清早、夜晚,不论往东往西,我在这条长长的胡同里走着的时候,总听见寓所斜对面高楼窗户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这弹琴的人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第三句:爱国华侨陈嘉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振兴,他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家乡兴办学校,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读一读这三句话,再次体会引用的作用。2.拓展与交流:

这座百花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大家去瞧瞧。(课件出示要求:)

本单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正气的故事。同学们学后有哪些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所欲言吧!指名读要求

同座位同学读读提示和对话内容,互相说说都可以从哪些方面谈? 回顾5篇课文,想一想自己从哪个角度谈感受。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从不同角度谈学习体会。3.阅读平台:

离开拓展与交流的舞台,我们又来到阅读平台,看看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文章?

默读文章,你能总结出小作者有什么好的读诗的方法? 看看你受到什么启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朗读给大家听。4.积少成多(课件出示陈毅元帅的《青松》)请同学们一起背诵陈毅元帅的《青松》。

【板书设计】

文百花园四

名言警句

积少成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2.写一份调查报告。【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错字与病句。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整理汇报。

二、新课: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汇总问题: 先在小组内汇报发现的问题。

小组内进行整理、分类。(读错音、错别字、病句、不规范)初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各小组汇报交流。

每个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分析及建议。同学们可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3.每个同学写一份关于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报告。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传承祖国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今天,我们发现了这些问题,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都知道,都提高认识呢?

今天,我们就开展一项撰写研究报告比赛。怎么写呢?(课件出示出示研究报告写作要求)1.姓名调查时间

2.资料来源(书籍、报刊、辞典、影视、网站)

报告正文

问题提出:

调查与分析:

改进的措施

报告正文分为“问题的提出”、“调查、分析与研究”“改进措施”

三个部分。

这三部分,哪部分有问题? 学生可能主要问:“问题的提出”

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此次社会调查。简要写明原因。书写研究报告。有时间汇报。【板书设计】 文百花园四 明确要求

倾听发言 【板书设计】 准备提纲

全班展示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学习通过事件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2.在习作与交流中,受到思想教育,拓展知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1.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大家通过走上街头、看电视等方式查找了错别字、病句,撰写了研究报告,我想大家一定收获很大。2.创设情境:

同学们,学校马上就要开展“啄木鸟小精灵”评选活动,我们年级决定选出我们年级的“啄木鸟”,再推到学校参加评选,快看看有什么标准。

二、新课: 1.指导选材

①提问:要想成为为语言文字治病的“啄木鸟”,就要把调查过程中发生的事写好,打动别人。怎样才能打动别人呢?(选择一件值得你思索或让你触动的事。)

②在这次活动中,你肯定遇到过不少事,选择最让你思索、触动的事,说一说。2.指导写法

①怎样才能把这件最值得你思索或让你触动的事写清楚、具体哪?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随机板书要求。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介绍得要具体。着重写你想描述的重点场面。

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②明确重点要求:

你认为这些中哪一项任务最难完成?(内容具体)

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做到具体?然后,把自己所选事的重点情节部分说一说。

请一位同学说。同学们评议。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课件出示记叙重点)

要想说具体,就要细致描绘人物动作、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周围人的表现等。让这位同学在大家帮助之后,再次讲述这件事。

总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把事的重点情节说具体?

引导学生总结:描绘人物动作、神态,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周围人的表现等。

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写。

作业:完成本次作文。【板书设计】 调查中的“小插曲”

1.起因、经过、结果

2.内容具体。(语言、动作、神态)

3.感受真实。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3.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评选“啄木鸟精灵”。【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进行“语言文化大使”的评比工作。

(二)新课:(课件再次出示习作要求)1.明确要求回顾本次习作要求。2.展示赏析

(1)精彩题目展示。(课件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出示学生的习作题目,请大声读读题目。(2)精彩内容展示。

①小组赏析。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②集体交流。

请各组推荐出的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要说说推荐的理由,并演示,划出精彩的地方。

欣赏一二篇完整的文章,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3.修改完善

上面这些同学已经获得“语言文字大使”称号,其他同学想不想当?好文是改出来的,我们都来把自己的习作修改得更精彩。(课件出示修改要求)①示范评改

出示一个片断,师生共同修改。②自主修改 ③自我展示

请同学对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并为自己组员打分。各组除刚才已获得称号的同学外,另外分数最高的同学也获“啄木鸟小精灵”称号。【板书设计】 调查中的“小插曲” “啄木鸟小精灵”奖

【教学反思】

篇6: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要正确认识、审视自己的烦恼,恰当表达感受和体会,并学会沟通与理解,帮人解决烦恼。(重点)2.认真倾听并正确理解对方的意见,排解烦恼。(难点)3.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挫折,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一课时,情景导入(2分钟);自学互研(10分钟);交流展示(23分钟);当堂演练(10分钟)。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日子在匆匆中溜走,年岁在匆匆中增长,青春正匆匆地向同学们走来,大家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因此失去光彩。你们现在正面临着升学的考验,看到你们时而紧皱的双眉流露的不安与躁动,听到家长们心急如焚的倾诉,老师的心在悸动中思索,今天的语文活动课我们就一起来谈困惑,解烦恼。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搜集资料,识烦恼。

1.古人也是有烦恼的,他们把烦恼寄托在诗文里,借此舒缓心情。请你说出古人有关“愁”的诗词,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示例:(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2.搜集有关烦恼的名人名言:

示例:(1)一个人思虑过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英国)莎士比亚

(2)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是小小的烦恼,只要一开头儿,就会渐渐地变成比原来厉害无数倍的烦恼。(美国)马克·吐温

(3)烦恼是心智的沉溺。(美国)富兰克林。

(4)深沉的烦恼、苦闷和痛苦比浅薄和廉价的快乐毕竟要幸福些。(中国)赵鑫珊

(5)把烦恼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污垢,染之不惊,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中国)王蒙

知识板块二 自我反思,说烦恼。

3.步入中学的我们,处于青春“断乳期”,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心理的蜕变、青春意识的萌发,都会给稚嫩的我们带来烦恼。

(1)请写出自己最大的烦恼,小组交流、汇总、展示。

示例:学习成绩上不去,心理压力大;和班上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看到老师就胆怯,有问题也不敢问;喜欢班上的异性同学,因此影响了学习;和父母没有交流、沟通;喜欢唱歌、绘画,但父母不支持;总想上网,克制不住自己;想学校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觉得生活很单调,想寻求一点刺激。

(2)总结归纳以上同学们的烦恼包括哪些方面。

学业方面;与家长相处方面;与同学交往方面;自身形象方面。知识板块三 群策群力,解烦恼。

4.请你针对上面归纳的几个方面的烦恼给出解决的方法或建议。

示例:①学业方面:要有决心、有恒心、勤奋、刻苦;②与家长相处方面:要把家长当成朋友,心平气和面对,平心静气沟通,用心去体会;③与同学交往方面:要宽容大度,多为他人着想;④自身形象方面:要整洁,不要攀比。要注重自身气质修养的良性培养。

5.你还能想到哪些解决烦恼的好办法。

示例:①到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阳光,欣赏自然风光。②听音乐,舒缓心情。③与快乐的人在一起,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

6.欣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并齐读。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搜集资料,识烦恼。(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自我反思,说烦恼。(对应第3题)知识板块三 群策群力,解烦恼。(对应第4~6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篇7: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本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画面感特别强。本文适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

2.整体把握

(1)从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切入

①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思考: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应该删去哪些内容?

②探究讨论:删去的这些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请同学们概括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

(2)从文中的“特写镜头”切入

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并为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

②探究讨论: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特写镜头”呢?

③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这一事件的意义,在每一个镜头后面作者都有精当的评论,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找出评论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义。

④请同学们结合镜头与评论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旨。

(3)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的题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题目。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②阅读分析:文章用了哪些“特写镜头”来表现题目的含义?

③探究讨论:在表现当天的事实以外,文章还写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方法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方法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2)帮助学生总结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方法一: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在讨论交流中完善。

方法二:介绍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

篇8:语文版四年级上册

我们从教材用字和2500常用字的比较来看, 教材中文言文用字现象凸显, 也综合反映出《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在当初选取汉字时没有考虑到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的情况。而在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 (意见稿) 在第三级汉字就专门列出了部分中小学文言文用字。我们对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情况进行分析, 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阐释, 也为研制基础教育教材分级字表打下基础。

我们对四套语文教材数据库中对2072篇课文进行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标注。其标注方法是在数据库中新增加了一列即为“yuyan”列, 再对四套教材的所有文言文做了“g”的标注符号, 即其古文的首字母“guwen”。被列为文言文范畴的大致有:古代诗歌, 如《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寓言故事, 如《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古代散文, 如《短文两则<陋室铭>、<爱莲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代小说, 如《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等。

一、四套教材共有和独有现代文和文言文篇目分析

在现代文统计过程中, 我们通过检索查询得出:

共同出现在四套教材中的现代文课文共7篇, 分别为《詹天佑》、《乌鸦喝水》、《快乐的节日》、《家》、《海燕》、《春》、《背影》。共同出现在三套教材中的现代文课文共28篇, 分别为《社戏》、《草原》、《吃水不忘挖井人》、《翠鸟》、《大自然的语言》、《凡卡》、《故乡》、《和时间赛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皇帝的新装》、《济南的冬天》、《七颗钻石》、《白杨礼赞》、《秋天》、《珍珠鸟》、《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司马光》、《松鼠》、《苏州园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叔叔于勒》、《我是什么》、《小小的船》、《小英雄雨来》、《永生的眼睛》、《雨后》、《掌声》、《穷人》。这35篇课文在四套语文教材中显示出很强的共有率。现代文篇目中只出现在一套教材中的共有1300篇。从四套教材的独有篇目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四套教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文言文统计过程中, 共同出现在四套教材的文言文课文共7篇:《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范进中举》、《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出现在三套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共7篇:《马说》、《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口技》、《曹刿论战》、《醉翁亭记》、《三峡》。无疑是说明这14篇非常经典, 值得学生学习。而四套教材中独有的文言文共有192篇。

二、四套教材课文数及文体分布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四套教材在总课文数上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语文版以552篇课文领先, 列为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这里的课文数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7) 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我们在后期教材数据库中补录了小学低年级的拼音识字部分的课文。而苏教版最少, 为470篇课文。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文数居中。

其中, 现代文部分人教版名列第一, 为469篇。北师大版和语文版教材依次为435篇和422篇。苏教版为最少, 为422篇。

文言文部分中, 语文版有文言文98篇, 名列第一。北师大和人教版排第二、第三位, 分别为74和72篇。苏教版最少, 只有48篇。

在整个四套教材2072篇课文中, 现代文比例占85.9%, 而文言文的比例占到14.1%。相比较而言, 现代文由小学占绝对的优势92.5%到初中部分下降到72.3%, 而文言文则由小学部分的7.5%上升为27.7%。目前我国语文学界有一个呼声, 想提高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 大致要把文言文提高到占整篇目的20%—30%。看来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还要吸收更多优秀而经典的文言文来加以补充。

三、四套教材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情况考察

我们分别统计了四套教材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情况。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 在四套教材中, 现代文和文言文用字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文言文的文本占有量为14.1%, 而在汉字总数中却只占有7.2%。现代文的文本数为85.95%, 而汉字总数却占有92.8%。这说明整体上文言文的篇幅较现代文为短小精悍。在字种上, 文言文的字种也较现代文少, 只有3570个, 而现代文高达4794个。文言文和现代文字种共有3293个, 文言文字种不见现代文的为277个汉字, 现代文不见文言文的字种为1495个。

文言文按频次和文本的降序排列前20位的:不、一、人、有、无、日、天、中、之、下、上、也、是、为、时、其、见、以、出、二。

现代文按频次和文本的降序排列前20位的:的、一、了、我、是、不、在、他、有、人、来、这、上、着、们、地、个、子、到、大。

文言文字种累计频率由高到低的前100位为:不、一、人、有、无、日、天、中、之、下、上、也、是、为、时、其、见、以、出、二、者、大、子、而、来、两、里、与、自、知、山、何、于、水、行、此、在、得、然、三、可、诗、如、风、相、白、月、生、首、后、入、至、古、欲、能、千、去、所、十、家、曰、又、我、明、长、问、间、从、四、声、百、东、则、地、花、小、望、夜、将、头、已、故、今、万、未、心、闻、年、道、过、处、西、前、若、云、言、作、身、说、门。

现代文的字种累计频率由高到低的前100位为:的、一、了、我、是、不、在、他、有、人、来、这、上、着、们、地、个、子、到、大、里、小、就、说、那、天、你、下、也、去、时、得、看、出、中、过、么、和、起、要、生、为、可、把、多、好、没、家、都、它、只、年、然、儿、还、以、后、自、又、会、样、头、水、国、面、能、她、心、从、想、而、道、开、成、声、长、很、走、花、对、老、像、学、发、见、用、前、手、回、山、于、树、种、什、亲、动、高、给、两、边。

文言文独有的字种 (277个) :孰、辄、妾、嗟、裘、鸢、梓、挈、俟、邈、弈、诎、讫、篁、樽、嵁、邹、霪、畚、麾、壹、鬲、髫、瞑、滁、龀、阡、臧、戾、恁、畎、蹴、盂、浔、陟、恂、鞯、媪、柝、瑜、圉、蹰、烨、踣、徇、鬟、祎、琊、沔、佁、诹、廪、殂、濯、涘、枥、蔌、缊、鬻、闾、壬、觥、雎、媵、彀、牒、晞、彪、怫、眦、衽、妪、狎、鲋、樾、沆、暧、壕、谯、挛、尻、阚、姝、砀、仕、戟、瘘、竦、莅、巳、疠、兕、傀、祲、颍、苫、刈、祗、沂、杵、赧、逑、曩、隳、恚、倩、鼍、鼋、玠、曈、蒹、湄、箠、踠、罾、蚩、髑、捱、鸱、徧、鸨、踟、笞、踔、骖、晁、麨、坼、淬、蹉、槎、迨、徂、腠、郸、跐、啗、餈、萏、艟、婢、揲、葆、郴、黜、樗、杓、纨、僮、缇、逖、跎、缃、詨、廨、歆、跣、斡、隰、铣、寤、麝、昇、觞、荏、穰、轫、襦、溽、蓍、泝、狲、闼、菽、渻、儵、鸶、旃、诤、卮、趱、酂、舴、邅、揸、札、缒、擢、缁、谘、偬、俎、贽、轾、铚、骘、纣、麈、踬、飖、炀、泫、薰、枒、湮、悒、昱、雩、渝、茔、堙、郢、牖、袆、菅、泾、釂、逡、镬、赍、笈、暨、蛱、亟、倥、逵、馗、箜、僦、罥、獗、橛、蹶、枹、旰、鲂、鄜、悱、舸、燔、蘅、篌、猢、濠、曷、庋、邯、菡、辇、琨、醲、纆、愍、拏、铙、箝、愀、惇、丕、蘋、鄱、皤、裣、蓼、琏、囷、赉、卯、泖、袂、艨、艋、垆、蒌、荛、帩、蕖。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四套教材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汉字使用的情况如下:

(1) 教材中现代文与文言文用字差别很大。汉字总数上, 现代文使用了1494 383个汉字, 而文言文仅使用汉字115766个。字种数上, 现代文字种略多, 为4794个, 而文言文字种为3570个。

(2)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汉字频次、文本分布和累计频率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3) 文言文课文长度比较短, 用字比较分散。文言文课文的高频用字比普通课文更集中, 而且是越高频的越集中。这点结论与张红武在分析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得到的文言文用字情况相似。

我们还曾经就四套语文教材覆盖率占前2500教材用字与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的一级字作过比较, 发现前2500教材用字不见于一级常用字的有281个。其中有230个出现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二级常用字 (2501至3500字的1000字) 。也就是说还有51个汉字未出现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按频次排列如下:曰、吾、矣、哇、惟、哦、莎、羚、炳、焉、汝、迪、蔺、弗等。我们还发现了教材中常用的文言文用字没有出现在常用字表中, 如文言文常用的高频用字, 例如曰、吾、矣、汝、弗、哉、耶等。吴格明等在对四套初中实验语文教材用字分析中, 也阐述了相似的观点。“在这些非常用字中, 频率较高的有‘曰’、‘吾’、‘矣’、‘汝’等文言用字, 这些文言字出现是有必要的。”对文言文用字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教材中文言文用字和文言课文的情况, 同时也为最后研制教育教材分级字表服务。所以我们在比较教材语言和分析教材语言的特点时, 必须分析和考虑教材对象语言中的文言文用字情况。考虑到文言文多出现在第四学段, 我们在研制分级字表时必须建立在文言文用字的基础上, 在适当的时候还要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来实现字表的研制符合教材语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红武.基于语料库的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语言统计与分析.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吴格明, 等.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文字频统计分析.课程·教材·教法, 2010 (4) .

[3]周美玲, 苏新春.四套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的用字状况调查及思考.上海教育科研, 2009 (4) .

[4]苏新春, 等.教材语言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意义.语言文字应用, 2007 (4) .

[5]李镗.中小学语文课文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语言文字应用, 2000 (3) .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人事档案调档申请书下一篇:一名人民警察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