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2024-04-10

关于名著的读后感(通用11篇)

篇1: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如果我们在真实的世界里缺乏挑战的勇气,和柯勒一起在远古荒野历险和成长,你终将会找到答案……”刻在书上的这段话让我走进了《狼国故事》。

主人公柯勒是一头有勇气的狼,它敢在巨齿虎嘴下装死;敢于和狼群决斗,争夺不属于它的肉;敢与雪崩比赛,获得生存的机会。它的勇气和不屈服都来自它不放弃的信念。它加入狼群后一直遵守着规则,在困难和危险前面,不是选择逃避而是面对。最终,它建立起自己的小团队,帮助卡斯梅消灭了“入侵者”—雪狼。

在狼的世界,想要生存就只能遵循自然法则,它像是一项长跑,比的是勇气、不认输和不认命的信念。虽然我们人类生存没有狼那么残酷,但同样需要柯勒的生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念。著名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中学都失败了,大学也是考了三年,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可他勇往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功创建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他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很多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故而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柯勒、马云身上的勇气和坚持,是我们所缺少的,更是我们所必需的。曾经的我在学习上面临一次次的挫败,总是选择逃避。面对学习更加漫不经心。直到“57”这分数刺痛了我。我才告诉自己,不能再自暴自弃了,定要全力以赴。我奋发向上: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争分夺秒复习,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终于迎头赶上。当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心里明白:没有奇迹,只有努力的痕迹!

走进《狼国故事》,和柯勒一起在远古荒野历险和成长,我找到了答案……

篇2: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学习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李光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我颇有感悟,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年代,社会对孩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且要培养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态的孩子。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培养,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就慢慢培养了起来,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与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传统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等活动,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其次,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也难免如此。这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因为过度地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会让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只学会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思想,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学生是最棒的。

最后,我认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外,还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喜欢数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熏染,培养孩子的兴趣。

篇3: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一、引言

在今天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 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 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 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名著之中,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作品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现状分析及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指导名著阅读课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有的教师甚至没有任何指导, 让学生完全自由阅读, 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名著的精髓, 从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二类是教师指导不到位, 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在无需指导的地方指导得过多过细, 在该指导的地方没有指导好, 造成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教学效果不明显。

2. 分析问题, 探究原因

指导力度不够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深, 没有足够的重视。二是教师对学情没有深入调查了解, 不知道学生对于名著阅读课兴趣在哪里, 也不知道他们阅读的障碍在哪里。指导不到位、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是因为教师囿于传统课程的讲授, 对名著阅读课这一新鲜活泼的课程很不适应, 也没有深入研究, 不知道如何指导。

3. 思路和措施

名著阅读课不同于教材中的精读课文, 也不同于泛读课文, 甚至也不同于读本教材, 因为名著一般是不同于一篇篇课文的经典作品, 内容弘深, 结构复杂, 难以驾驭。鉴于此, 名著阅读课的指导不仅需要微观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 还需要宏观的统筹和整体的俯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可采用“四步法”:泛读、精读、写读、研读。

(1) 泛读为先

首先, 泛读是观其大略, 是整体把握, 是总揽全局, 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先安排精读, 阅读就会一叶障目,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思维落于狭隘;如果先安排写作, 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思维无法打开。因此, 只有先安排泛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全书一探究竟, 这样就达到泛读的目的了。

其次, 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 而是指从名著的外围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外围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 作为教师, 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 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精读为本

首先, 明确精读的意义:在名著阅读中, 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精读名著, 才能理解它弘深的内容, 才能把握它复杂的结构, 才能深入体会它作为经典名著的精妙之处,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精读名著指导的重视程度。

其次, 指导精读的方法:一是为学生精细选择内容, 对于学习任务紧张的高中生来说, 精读大部头的经典名著几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有限的几节名著阅读课上, 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精细选择所读内容, 指定经典章节集中阅读并明确阅读目的。二是指导学生精细阅读, 建议他们做适当摘抄笔记, 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人物关系表、画人物行程路线图、绘建筑和房屋的布局图等等。三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以期让他们把精读内容精细消化。

(3) 写读结合

名著阅读课为什么要加入写作?首先是因为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就会有表达欲望, 想把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表达出来。其次是因为阅读不是目的, 理解并运用才是目的, 我们不能为了读名著而读名著, 应该把理解名著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再次是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高中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以后,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量的积累上完成质的飞跃。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 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 低起点, 缓台阶, 稳提升, 循序渐进。这种方法不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而且教师也易于操作, 学生也能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果, 学有所获。首先让学生用给定的句式进行类似仿写的片段练习, 选出优秀段落, 进行优秀作品展示, 然后让学生进行二次写作, 争取全面开花。

例如, 在开展《红楼梦》读写训练时, 我给出了两个备选半命题题目《我看________ (人名) 的____________ (性格) 》《从_________ (事件) 谈____________ (性格) 》;还推荐了一个句式“……之所以……不仅仅是因为……也不仅仅是因为……更主要的是因为……”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文章片段。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而且也易于写作成文, 所以写作热情很高,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又让学生在自己片段写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最终写成一篇入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评论文章, 所有的学生都很有成就感。

(4) 深入研读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面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 研读责任巨大, 我们教师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 我发现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有丰富的阅读经验, 对名著的把握应该更加准确, 对名著的理解更深入。在这种前提下, 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让他们在一个高起点上继续深挖潜能, 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力争最好。

例如, 在精读《宝玉挨打》一节之后, 我写了《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宝玉挨打的余波看宝玉对他身边三位女孩的态度》, 发给学生看了以后, 学生都很有感触:“原来读书要这样读啊!”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了争鸣式的研读和写作, 结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作文。

三、结语

1. 转变观念, 与时代接轨, 主要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 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 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 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 研究新课标, 创新思维, 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切实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一直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学中实施得不尽人意。教师指导得过细, 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 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名著阅读课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新事物, 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存在力度不够和不到位等问题。对于名著阅读课的教授, 我们教师应该加强重视, 创新思维, 本着泛读为先、精读为本、写读结合、深入研读的“四步法”思路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 激活名著, 为我所用, 使名著阅读课的开设取得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2]张锁军主编.个性化读与写.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3]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9) .

[4]包南麟, 戚万军主编.语文教学之友, 2009 (9) .

篇4: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探讨

纵观古今,横论中外,名著的存在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名著,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此点是毋庸争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加多述。名著阅读的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2011年的正式修订版《课程标准》中又加以强调,在《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建议中提到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及科幻作品等。在实施建议中提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故此,名著阅读教学也自然成了很多教育人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二、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细研人教版﹑苏教版﹑语教版的教科书,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也都在每册书的后面选取附录了2至3种名著的有关简介。但对如何阅读,都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名著阅读更是基础的基础。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多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有的文学性极高,有的则是思想性很强,有的是兼而有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蕴含的甚是明确,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起到了积极作用。《课程标准》具体建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很多省市在中考试卷中大都增加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虽分值不大,3至5分左右,但也不容小觑,无疑对名著的阅读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所以,名著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做人,为文,升学考试等方面都有着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伴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讨论成长了十年。这期间,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可谓从无到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实际研究发现,大多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根据课后指定篇目自由阅读,无任何指导和总结,读完了事;另一种是把课后的内容简介、有关背景读读背背即可,无需读具体的原著,纯粹为了应付考试。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欠妥的,无论从长期或短期来说,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对名著阅读的教学一定要抛弃“让学生随意读”和“为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

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读,讨论,体悟。

1.引读

教科书中所附的名著虽很优秀,但由于时代的间隔等诸多原因,与当今的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隔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材料加以引导。指导学生读《骆驼祥子》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要关注祥子生存的那一段社会背景,关注老舍的籍贯和语言风格,实际上,这是为以后分析祥子的悲剧成因和把握老舍的“京味”做铺垫。另外,对任何一本名著,都要求学生先读书中的导语﹑目录和后记,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宏观把握。再者,考虑学生的可利用时间,虽说已经“减负”,但科目和作业依然很多。所以,在指导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分时而读之”。譬如《格列佛游记》,全书八十五页,我便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5页,这样读完一本书大约17天。当然,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关注,每三天检查一次。时间到后,学生大部分都可以读完,甚至有的学生提前读完,很好的做到了“灵活性”和“强制性”。

2.讨论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又强调“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在阅读完文本的基础上利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逐个表达出来和其他学生共享。学生可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谈作品的内涵,可谈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可谈作品特有语言语句,可谈一个点,也可谈总的轮廓,都不一而足。指定一位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课后整理归纳,逐条列出,形成知识点,发到每位手中。可以说,这是对文本的第二次深层次阅读。

3.体悟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及彼此不同思想的碰撞,已经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甚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写的是自己切身感受,说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很容易进入状态。《朝花夕拾》中学生们读出了温馨的回忆和鲁迅的另一面和蔼形象;《骆驼祥子》中学生们读出了人间的辛酸,语言的美味;《童年》里学生们看到,苦难和挫折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教师在批阅的同时,伺机加以鼓励和点评,如此一来,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影响到一生,当然,对待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这样,学生阅读名著,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的多重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5:关于克苏鲁的名著读后感

翻开封皮就是环衬,放眼看去简直就是复活节——全!是!彩!蛋!除去一脸连鬓络腮触须的克总,我们还能看到古老者、哈斯塔、夜魔等等神魔事迹的剪报,混杂其间的,还有瑞典神秘学家奥斯瓦尔德沃思所绘的“巫魔会山羊”和法国神秘主义学者埃利法斯利维所画的“安息日之羊”,也就是恶魔巴风特。注意右下那位老绅士,那是爱手艺的祖父威普尔菲利普,他才是真正影响和造就爱手艺的人!如果说爱手艺写作文风和灵感受了爱伦坡或是邓锡尼的影响居多的话,那他祖父便是为其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启蒙的奠基者——有座装满古籍的图书馆和满肚子哥特鬼故事。

翻到扉页,不禁笑了。那只坐在石墩上萌呆的克总,也是爱手艺真迹,出自他与友人的信件中,后同古老者的那篇笔记,也是爱手艺本人所绘的设定图。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克苏鲁的召唤》篇,要放《疯狂山脉》的笔记,而这本书根本没有包含那则故事。书中为了还原一种“真实”,还将各种线索分别以笔记、摘要、剪报、手绘等等风格一一体现,其中萌呆的手写体和隽永的篇章形成相当大的反差,私以为手写字体完全可以更“疯狂”或是恣意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毕竟许多笔记都是当事者在SAN值骤降下所书,结合时境适当加以变换,能够更增加临场感。

临场感,这是爱手艺的另一个特色。在惯用“我”的视角下,爱手艺更偏向用拟声词或细致的环境描写来营造这种气氛,并用华丽的形容词来加以修饰。简单来说,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这种晦涩的文风待到描述那些神祇时就显得不够用了,这时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可名状”,语言已不足以形容神祇的全貌,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的自知之明,大抵勾勒轮廓性状,点到为止,这种状态直到爱手艺晚期作品才有所改善,那是他离婚许久之后的事,在此不再赘述。

这本《克苏鲁神话》主要收录了爱手艺风格确立的后期作品,招牌篇目《克苏鲁的召唤》其实算不上爱手艺最得意的作品,甚至在最初投稿时,是被《诡丽幻谭》退稿的,毕竟在当时来说,那种拼凑素材的写作手法,缺乏大纲,整体显得凌乱易读性差,同时“外太空会说话的乌贼”的设定,亦不算新鲜,可爱手艺的做法很简单,那就是过几个月再试试?终于,这则故事终于在1928年2月号的《诡丽幻谭》上,这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稿费是165刀。克苏鲁成为爱手艺的代言,却又是他身后之事了,这又得归功于其头号粉丝——奥古斯特德雷斯,可能是德雷斯太喜欢《克苏鲁的召唤》了吧,而爱手艺在世时,只是在信件中提及过“阿卡姆系列”和“尤格索托斯神话”。而克苏鲁可以成为爱手艺代名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为喜爱爱手艺洛式神话的作家们,创造了一个世界架构,尽由后人去填充和延展克苏鲁神话体系。纵观爱手艺一生作品,严格分类的话,也只是早期模仿爱伦坡和邓锡尼的“恐怖故事”和“幻梦故事”时期,以及后期确立风格的“克苏鲁”时期。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收录了爱手艺最具代表性的克苏鲁时期作品。

此次猫靴洗版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次译者是BY叔。前文提到过爱手艺行文晦涩,用词生僻难懂,对译者来说也是个巨大考验,此前收过一版,但多人合译的结果就是风格严重不统一,多处前后矛盾,语句不通。而BY叔翻译的特点就是中规中矩,浅显易懂,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整体流畅也更容易融入故事。当然,在一些拉丁文或是更古老的文字上,还是忠于原著的选择了照搬。私以为,照搬原文的句子,不妨换个更帅的英文手写体,可能更好。

此篇书评猫靴只介绍这本书本身质量和卖点,总体说来,绝对是本收藏级的《克苏鲁神话》,相比之下,前版就像盗版书一样劣质。至此,猫靴不打算再对克苏鲁神话做科普扒八卦,也不想再谈洛式神话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这些资料真是一抓一大把,有兴趣了解洛夫克拉夫特生平的同学可以参看传记纪录片《未知的恐惧》,想系统了解洛式神话则推荐去维基百科(内容真是不少),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我懒。

篇6:关于克苏鲁的名著读后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种存在古老而又邪恶,尽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他们的痕迹,可如今已被深埋于海洋,仅有少数种族间仍然流传与那些邪恶存在交流的方式或举行膜拜的仪式。若仅仅如此倒也罢了,民间流传着它们会重返陆地的言论,还有人在深山或海洋中遭遇过它们,于是邪恶与恐怖的力量开始与日常生活产生交集,哪怕不去探究这些存在,邪恶与诡秘始终存在于那里,无法抹除殆尽。最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故事是一位无神论者与居住于林间的隐士之间交流的故事,那位隐士是位学者,也是偶然遇到那些邪恶存在的人,他以委婉的方式劝说无神论者相信这世间还有令人难以想象的一些存在,于是无神论者渐渐相信了邪恶存在的真实性,并开始着手研究,于是二人之间以书信或电报往来的方式互相沟通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虽感到害怕,却不可抑制般地进行下去,而隐士的字迹也越来越模糊,讲述的故事也越来越诡异,终于有一天,隐士邀请无神论者,也是这篇故事的讲述者来到他家里,给他展示那种存在的科学水平,说他们并非邪恶,而是强大到超越了人类的文明水平。可以脱离肉体用精神控制等等,就在那天夜里,感觉到异常的无神论者发现方才不久前与他说话的隐士,只在座椅上剩下一副脸的皮和两只手,还有交谈时他缠绕满身的绷带。

所以方才的隐士完全不是本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可为何不直接杀了无神论者,或者直接控制他呢?故事没有给出答案,可故事中透出的诡异气息令人惊骇莫名。如果单说是外星人,可能反而不会起到故事里的惊悚效果。后面的几个故事更是将克苏鲁与地球外的星际文明和异现状靠拢,令人无法摸清克苏鲁到底是一种古代文明的存在,还是一种邪恶种族的首领?相信每个人看完克苏鲁神话后都有一套自己的解说方式。

篇7:四大名著关于情节的读后感

我就特别爱看书,特别是小说。比如《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西游日记》等等,但在那么多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中,三国演义里惊心动魄的故事最让我难忘。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供货方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显神通。我曾为关羽单刀赴会的勇气而握笔叹服,也曾为赵云大战长坂坡的英姿飒爽而敬仰万分,更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而拍案叫好,还有吕布、曹操、周瑜等这些诸多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为该书增添了几抹亮点。给我们这些读者饱了眼福,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这些人的画面,罗贯中先生真是太赞了!

三国演义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小标题,像什么桃园三结义啊,还有赤壁之战什么的。让读者印象深刻,在朗读之时还能为故事情节而喝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心怀嫉妒,甚至一心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心生一计,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就够了。原来,诸葛亮早就料算到三天内的一天晚上,江上必会起大雾。这样,他只要准备好十二只装满草人的船就行了。到了第三天诸葛亮率领着军队驾驶着装满草人的船到了曹军那里,命令手下士兵擂鼓呐喊。而曹军听到了挑战的鼓声却因为江上雾大而看不清对方的情况便很害怕中埋伏,只好命弓箭手向对方放箭,一时间,万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草人上。待雾快散去时,草人身上的箭足足有十万支了。于是,他们便把箭运回去了。从中我体会到,周瑜不仅忌妒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而诸葛亮不但智谋多,而且善于观察天气。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每当我无聊时,我都会拿起这本书,兴致勃勃地看起来,虽然我看了很多遍但我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它给我带来的东西就越多。

篇8: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一、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中学生还受到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名著缺乏必要了解。与此同时,受网络信息的诱导,从而让名著阅读倍受冷落。所有,首先要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充分的利用课内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国内外名著,我们利用课内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专门来介绍这部作品。教师从中选几个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读这部名著的兴趣。再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主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的真谛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个体总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对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可能出现比较贴近原文,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也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指导。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反映典型的生活化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阅读中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人生的启迪。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总是通过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语汇,既能反映作家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给学生推荐书目。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从面上得到收获,同时又能从点上得到指导。

三、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素养,从阅读中可以让文本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实现视界的融通。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摘抄。最后,是写读后感。批注是表明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摘抄是借鉴作者的独到之处,读后感是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对阅读名著中的批注与摘抄,能够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效果。例如: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要求学生仿写童年时期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阅读《西游记》后,仿写生活中人与事,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与写作中,不仅丰富了原作品,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模仿写读后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名著。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四、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如本学期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让每个同学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书面说出自己的推荐理由,然后把书临时捐赠给班级。这样,同学间相互共享这些书籍。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书籍一律归还给大家。但是,把所有同学的推荐语整理到一起,并用精美的封面装订起来,冠名为《名著阅读集萃》,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在班级开展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第一个月举办《暑假读名著心得体会》,然后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计划。保证在学生学有余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要: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走进名著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围绕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真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的内驱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友军.让阅读殿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4(1).

[2]陈玉芬.多读,善读,寻找写作的源流[J].语文月刊,2015(6).

篇9:关于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必要性意义和措施

一、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地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也规定高中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这就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等教育。而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原因,文学氛围比较淡薄,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低,因此名著阅读正是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文学艺术形式,可以开拓他们的生活领域,使学生的视野扩大,让他们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可以启迪和充实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思想。

同时名著阅读考查已成为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值占十分。这些都要求重视高中的名著阅读。

二、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人格、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人性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而名著阅读成为人们对美和道德的善的追求与实现人文教育的的最重要的方式。古往今来,经典名著书册浩如烟海,它们是历代圣贤名士的智慧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可以熏染中学生的情感,构建健全的人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语文学习本身来看,名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那么农村学生名著阅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一些专家曾对农村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做过调查研究,得出令人担忧的结论:非常渴望阅读、渴望阅读名著的同学总共只有38%,只占三分之一强一点,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渴望阅读名著的也有13%。据了解,学生家里能提供文学名著,并支持文学名著阅读的不到15%,不能提供文学名著的却达12%,不支持阅读文学名著的,更是高过31%,其中怕影响学习的占94%。而且目前高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基本上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存在着诸如追踪流行、热衷读休闲、偏爱谈名人、寻章读妙句等误区。回观我们的学生,一捧起稍长的文学类作品,看了几页就不耐烦,对于大部头作品更是不屑一顾。一捧起与那些影星、歌星杂志就如痴如醉,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中学生的视野,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这种状况实在堪忧。语文教师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改变这种局面,正确引导高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走上康庄大道。

三、农村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措施

(一)制定名著阅读计划

名著阅读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正如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得那样:“……如果不加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有人调查为什么不读名著,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回答:大多数名著太长,没有时间读;没有老师指导,提高能力太慢;太难,读不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对名著阅读提出如下篇章: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锺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由浅入深规律,确立高中阶段的阅读计划,按照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的阅读顺序,确保每一位学生实施一个较完整的阅读计划。教师每一学期安排几部,以积累为主,强调数量。并且加强对名著阅读的指导,把名著阅读提到课堂上,把它作为一门课来教学。同时在班级内部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学生讨论、交流。

(二)激发名著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名著阅读的关键。为帮助学生熟悉《三国演义》的情节,我设计这样的题目: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十六计中哪些妙计?有哪些大型的战役?诸葛亮一生几次运用火攻的计策?比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我设计这样的题目:小说中表现葛朗台贪婪和吝啬的故事情节分别有哪些?比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我设计这样的题目:堂·吉诃德有几次出行?有哪些荒唐的行为?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也基本上把原著读了一遍。

当然,引导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此时,就向学生推荐原著,如讲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曹雪芹《红楼梦》,并进行拓展《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分别是哪些人?你最喜欢哪一个?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等。总之,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篇10:关于名著的读后感

直到这个寒假,妈妈特意为我买了《陪你长大——孩子,请好好说话》这本书,才知道妈妈一直实践着书中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本书透过小主人公神话、花一朵及他们的同学、老师和家人给我们分享了说话的技巧、秘密和乐趣,让我获益良多,明白了好好说话的重要性。如果说要用一句话将这书总结一番,那便是:请好好说话,好好掌握和善于运用不同的说话的技巧。

不是所有的话都要说出来,可以透过表情、眼神或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前阵子自己看过的一个新闻。正值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团圆的好日子,可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并迅速蔓延。一位护士妈妈坚守岗位,站在抗疫的最前线。大年初三,已经十天没有见到妈妈的女儿,在爸爸的陪伴下,带着妈妈最喜欢吃的饺子来到医院看望妈妈。妈妈担心家人被传染,让他们站在离隔离站5米开外的地方,他们一家人隔着大马路挥手和点头,蓄满了泪水的眼睛里有着浓浓的牵挂。这一幕撼人心扉的感动让我泪流满面,原来眼神和肢体动作也是爱的语言啊。

吵架中,谁都不是赢家,往往是赢了吵架却输了友情或者亲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和哥哥弟弟因为各种小争执,而吵得面红耳赤,最后闹得不可开交,还被妈妈批评。现在,我学会了礼让,却惊奇地发现,哥哥弟弟也有了“绅士风度”,我们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少,竟让这个因疫情而显得格外漫长的寒假变得有趣起来,家里多是一派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看来,“战争”可以因为任何一方的宽容和大度而偃旗息鼓,继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差异大。以前,我经常忘带文具,每每向哥哥借用时,哥哥总是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来教训我,虽然我知道哥哥其实是想以此让我改掉丢三落四的小毛病,但因为他的用词不当,总是引燃了我的暴脾气,常常令我俩不欢而散。然而,妈妈在和颜悦色中就让我接受了她的建议,并下定决心改掉缺点。可见,说话还是要讲求艺术,不然好心也可能办坏事。

谅解他人,包容让语言更美。调皮捣蛋的弟弟总是喜欢来我的书房摆弄我心爱的积木小玩具。笨手笨脚的他,总是把我的乐高小人弄得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每次都把我气得上蹿下跳。如今的我,明白了破坏不是弟弟的初心,还常常耐心地教弟弟怎么玩拼乐高,并不厌其烦地帮弟弟“收拾残局”——整理好乐高。弟弟也在我的“言传身教”中,慢慢学会了“善待”乐高小人,也越来越喜欢和我一起玩。果然,谅解和宽容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让我们的敌人变少,朋友变多。

篇11:关于马哲名著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可见应该对于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_人所领导的_的文化_。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_即__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_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_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可以分为一下几点来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_是先进的,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先进的_家、革命家为了解决救亡和发展问题,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了。_高瞻远瞩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纵观中国的国体问题,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都是行不通的。在抗战期间,_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以此为基点,构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_框架。并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达成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殊过渡时期。_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就国就亡的革命_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_。它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取得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_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_宝库。在这套先进_的指导下,中国共产_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先进政治、文化的基础。

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共和国,它在政治上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在经济上也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如果没有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就成了空中楼阁。因为特定的社会形态首先表现为经济形态。_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_》一文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作出分析,认为被破坏的自然经济、软弱的民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占的不平衡经济,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罪魁祸首。从而得出了引导中国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实施的经济纲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实行“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和“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的经济政策。先进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营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经济。_的远见为中国的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_基础。

三、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_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篇幅最长的是建设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正是因为这种新文化的指导,中国从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四、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_和迷信_,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_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_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_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_即__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_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上一篇:舞蹈教室租赁合同下一篇:单庄小学传统节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