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名著读后感字

2024-05-09

大学的名著读后感字(共15篇)

篇1:大学的名著读后感字

最初想读这本书是出于对它的书名有些好奇,看到网上介绍“这是一本美国享誉全球、深孚众望的思想先锋、演说家、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搜索出后打开一读,书中那些看似平常而内含深刻哲理的话便深深地触动我的心灵:“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遇见变化,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追踪变化, 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我不禁为作者斯宾塞·约翰逊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而发出由衷的赞叹,虽然这是个寓言故事,但是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令人在感悟之中,引发深思,更让人变得聪明、睿智。

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同时也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小老鼠的名字寓意似乎是在不停的动作着,代表了它们会随时随着变化而动,而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去寻找新的奶酪——“奶酪”自然是个比喻,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幸福、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等等。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书中的两只小老鼠不会因为周遭环境的改变而手足无措,失去生命的意义。因为它们会去继续努力,不断追求,过去拥有的虽然已经失去,但是那只是人生经历,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执迷不悟,止步不前,那就只有面临饥饿,无助,颓废和灰暗无力的世界——一切身心的折磨。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名字也取得很有意义,两个小矮人与两只小老鼠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们面对变化犹豫不决,始终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幻想中,无法接受已经改变的事实,不愿意再去寻找新的奶酪,从而也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变得极度颓废,再没有了勇气和激情,于是生活在灰暗之中,不能自拔。好在后来唧唧终于战胜了自己,走向了光明,找到了新的奶酪。

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要和时代同步,才能够与时俱进,因为个人的奶酪随时会被他人拿走,被外界所移动,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只知道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而不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变化,陷入困惑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活在海市蜃楼般的“幻城”里面,不知觉悟,还自我安慰“面包会有的”,“奶酪会回来的”,到有一天,等发现失去的奶酪不会回来了,终会追悔不已的,因为不论面包也好,馅饼也好,奶酪也好,不会平白无故的从天而降,要想寻找到新的奶酪,就要学习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即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马上出去再寻找,简单的思维往往能够突破顾虑过多带来的障碍,而走向光明,创造成功,重新获得新鲜可口的奶酪。

小矮人唧唧到后来终于冲破了自己思想的束缚,毅然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奔入漆黑一片的迷宫,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它终于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它的伙伴哼哼还在怨天尤人中郁郁寡欢,无法解脱。

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她告诉了我们最为深奥却又至为简单的道理,让你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同时教会你怎样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知道怎样去适应环境,去改变一切的困难和逆境,从而放下包袱,走向新的开始,奔向新的生命。

篇2:大学的名著读后感字

这一天晚上,我读完了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三部《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我”十六岁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亲人,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但严酷的现实使“我”的愿望化为泡影,因为必须为生存而受雇去工作。于是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我”踏上人生之路的第一所大学。

在《我的大学》这本书中,“我”的生活无疑是困苦的,碰到了形形色色的让我对这个世界产生绝望的人,但也碰到了让我不断进步,思路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明确的人,罗马斯无疑就是让他每一根枝丫上都开出美丽的思想之花的促进者!

是啊,在苦难的日子里,书为高尔基搭建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同时也使他完成了在苦难日子里的自我救赎。也许正是由于经历了这么多,高尔基才会说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至理名言。

篇3:大学的名著读后感字

【关键词】大学哲学 哲学名著 阅读 作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7-01

哲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在很远的时代,哲学家也被称之为思想家,说明了哲学和思想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就大学哲学教育来讲,其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的展开上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哲学名著是哲学发展历史中得出的结晶,汇集了无数人智慧的心血。所以,在哲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哲学名著的阅读,以此深入了解哲学思想。

一、哲学名著阅读对大学哲学教育的作用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思维方式是哲学所注重的一个方面,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一整块钢铁直接锻造而成的,其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也不得漏掉任何一个部分,如此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完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即表明了哲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由此,通过阅读哲学名著,可以对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深入辨析,以此让大学生理解到哲学思想当中的内涵。在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中,其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对存在的界定和贝克莱对存在的界定具有较大差别,贝克莱对存在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客体的定义较为类似。由此不难看出,哲学上对于某些事物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别,若是不多多阅读哲学名著,是无法深入了解其中奥妙的。

(二)透彻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学习哲学,就必要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若只是浅尝皮毛,则对于学生学习哲学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想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就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展开哲学名著的阅读,通过哲学名著对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形成全面认识和了解。比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的“概念形式”进行的高度赞扬,称其具有最高的思辨思想。这之中的原因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对概念体系第一次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哲学内涵作出了分析,使哲学逐渐产生了学科理论的基本形态。恩格斯也曾说过:“一个民族若是想要达到科学的顶峰,就不能脱离理论思维。”这里所提到的理论思维是正确认识时代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就需要对这些哲学内涵予以明确,并且通过对相关哲学名著进行阅读,才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二、大学哲学教育中哲学名著阅读的实现途径

要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将哲学名著阅读的落到实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哲学教师说来,其本身对哲学充满了热爱与了解,因此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哲学名著,跟随先贤的哲学理念,一起畅游在哲学世界里。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身并无哲学根据,对于哲学的了解仅限于这两个表面,对其中内里实质认识严重不足。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哲学教育之后,学生就会表现出两极分化,即部分学生喜欢哲学,愿意深入哲学名著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不喜欢哲学,对相关教学活动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基于此,如何对哲学教学进行巧妙创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哲学名著的阅读当中,是哲学教师值得重点关注的。

首先,关于哲学的电影比较多,既有关于哲学家的纪录片,也有对哲学思想进行探讨的电影。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播放和所要阅读的哲学名著有关的影片,以此激发其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在学生阅读哲学名著时,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互动,并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对书中所涉及到哲学思想以及自身对哲学观念的理解,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阅读笔记交换,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哲学名著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比较了解教师对哲学名著的把握,以此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哲学名著。

最后,哲学名著的阅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演变成为漫无目的的读书。所以,在进行哲学名著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阅读目标或是阅读任务,以此推动哲学名著阅读更加深入的推行下去。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可以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为了了解哲学体系结构,可以阅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阅读这些哲学名著对于促进大学哲学教学作用显著。

大学哲学教育至关重要,哲学名著阅读对于促进哲学教育能够提供助推动力。所以,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认识到阅读哲学名著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强化哲学名著阅读,以此不断提升哲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篇4:大学生必读名著读后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品质。

邓小平爷爷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年代,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

在邓小平爷爷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充满激情的口号。每当口号声响起,邓小平爷爷就觉得他和自己的国家、广大的民众是那么紧密、那么心心相连。正因为如此,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切。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的,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为目的去做到。

篇5:大学生心理学名著读后感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人到老年,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社会交往、角色地位的改变以及心理机能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与情感,包括:

冷落感

想起母亲,不知不觉中,她的生活已开始“离群”,离我这个小家庭,离我的心理发展,离我的情感需要,便已力不从心的离开,像是一颗被剥开的果壳,脱离了对种子的依恋,不得已被分开。

孤独感

想起有一次和母亲争吵,妈妈生气回她屋里,当我回过神去房间找她,看到她独自在屋子里来回渡步,第一次觉得母亲是如此的孤独,我与母亲说“妈妈,别生气,我不是故意的,我怎么感觉到你是那么的孤独”,母亲若有所思的哭了,而我埋住了汹涌的情感,转入至我的世界,像是母亲的世界我进去过,又出来了。

疑虑感

母亲的敏感是正常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一触即发,为什么会那么强烈的“自尊心”,心里口里的倔强,为什么住在自己女儿的家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外人,生活的经验,事事的变化给母亲带来对生活的疑虑,在离生命终点越来越近的前头,我看不到她的忐忑,她还在生长着,带着热闹的心境,直到心灵越来越接近终点。

忧郁感

母亲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看不到她独自唉声叹气,报怨这个报怨那个,只是在她失去钱财或者看到我扔掉东西,她心疼的指责。我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在家看看电视,收拾屋子,做做饭,帮我管教孩子,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她喜欢收废品,堆满了自己的屋子,每天从早忙到晚,干劲十足,精神饱满。

我必须尊重母亲的精神需要,在她的世界里她做出了最适合的选择,她没有走忧郁之路,她在想办法排解忧郁,我幻想的场景是我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并不曾感知到母亲的真正需要,或者母亲已经放弃对我的需要,独立着找到了那份平衡。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老有所乐”,乐在哪里?大部分的父母在带孙子,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晚年做些什么?甚至很多父母还要为了生计去奔波,更何况没有儿女可依的心理状态,她们会有不满情绪,她们也是人,装着一辈子的风雨飘摇,她们的志向不在老有所依,她们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所收获,有所传承,有所归属。

我们也会老,这句话并不陌生,至少我还没有去仔细想想我的老年生活,那时的我,或许没有退休金,也或者身体衰退的变化令我总是力不从心,亦或许孩子这样的那样的需要仍拖着我年迈的激情,在现实的道路上心无所依,更或是只想着不要给孩子带来拖累,让他自由的好好的生活……

为了老了那天,现在的我必须要做些储备,随应身体、心理、精神的变化,培养自己的兴趣,跟着时代去进步,在心灵上包容更多,怀着美好的勇敢步步接近终点,在解决经济生存的压力、在受到冷漠孤独的情感消退仍保留着爱的火种,在肉体离开自己时,仍知道自己要将去何处,更年期犹如青春一样用障碍的戏份扮演着整个人生之路,喜乐交融的一路走来,过好现在,为未来做准备。

篇6:大学生心理学名著读后感

丁老师首先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含义一一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并总结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从生到死一生的心理发展现象。

在谈到心理发展特点的时候,丁老师告诉我们,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我们要尊重规律,不能逆规律行事,也不要拔苗助长。对于这段话,我感触特别深。

或许是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了,很多人都处于恐慌之中,尤其是做了父母的人。看着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父母就开始担忧他们的未来,很早就为他们规划了一条成长之路。所以,孩子刚会张口说话,父母就开始自己的培养计划了。三四岁的孩子,就已经上了各种辅导班一一钢琴、舞蹈、主持、声乐,甚至还有英语、奥数。为了迎合家长,现在的幼儿园,几乎就变成了小学低年级的课堂,幼儿园的孩子们要学习拼音、写字,还要学习算术、加减。

老师和家长们都忽略了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觉得自己是在给孩子增加营养,好让孩子强筋壮骨,有能力在这个世界中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实,他们却是在揠苗助长一一过早被催熟的孩子往往没后劲儿,甚至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同样违背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还有父母对孩子的掌控。孩子三岁,就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七八岁,他们开始进入第一个逆反期;而到了12岁,则进入第二个逆反期。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父母就应该适当放手,退到孩子身后。但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因为不放心孩子,而把孩子限定在自己身边,事无巨细,都一一插手。还有的父母则是过于依赖孩子,舍不得与孩子分离,因此通过情感纠缠的方式,将孩子拴在自己身边。正如丁老师所说,孩子该独立的阶段,一定要让ta去独立,不要留在身边。如果现在你放不开孩子,孩子长大之后也放不开你,他会事事依赖你,甚至会变为啃老族。

从这一点来看,所有做父母的,都应该好好学习心理学,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心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平衡性。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的阶段特别快,有的阶段则很慢,但各个阶段都有发展的任务,过了这个阶段,想发展就很困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关键期。比如孩子3到5岁时,正是立规则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就要受到惩罚。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3到5岁这个规则教育的关键期,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就会无所畏惧。一个无所畏惧、任意妄为的孩子是最可怕的,他会像小怪兽一样席卷一切、破坏一切。此时你再想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关键期。

篇7:大学由四部名著组成

大一:《彷徨》

大一,刚刚步入大学,兴奋迎面而来。终于迈进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象牙塔,终于没了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催促。可是这种兴奋劲儿没持续几天就被接踵而来的茫然无措所代替,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行解决”。

众多的学生社团该“投足”于哪个门下?应该读些什么书?该怎样安排突然多出来的课余时间?该跟哪些人交往?甚至今天去哪个食堂吃午饭……平时潜伏在高考下的问题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它们一拥而上,令我们常常问自己:人生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选择题要做?

总之,大一这一年我们也没闲着,可除了Money用了不少,老乡认识了不少之外,其他的好像什么也没干,懵懵懂懂的一年就这样结束了。

大二:《呐喊》

彷徨的大一过去了,进入大二,眼前的迷雾散开了一些,我们顺利地进入了“呐喊期”。

大二课程增多了,许多专业课一上就是四节,呆到第三节课时肚子就开始抱怨了,盼天盼地终于盼到老师说了句“好了,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奔出教室,没有去食堂,而是在路边买了一个大饼,边啃边奔向“下一站”,十二点还有一个会要开呢,如今大小社团里我们可是主力。

此外,大二我们已经开始把“魔爪”伸向各种证书。有些同学还学起了小语种,报了日语、韩语辅导班。

奔波了一天,晚上躺在床上仍然久久不能入睡,在想:明天要不也跟他们去练瑜伽?

大二这年,我们每天都在心里为自己呐喊。

大三:《伤逝》

奔三了,感觉自己一下子“老”了许多,再也找不到大一、大二时的那种激情了,班里往日的那些“活跃”分子如今也安静了不少。

同学在一起聊天,除了叹惜时间的飞逝,就是说:“总是感觉我的大学生活才刚开始,没想到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开始后悔大一、大二时虚度了那么多的光阴。

以前,总觉得考研、找工作这些离我们还很遥远,如今也开始关注各方面的信息。学校有招聘会,我们也会跑去凑凑热闹。听到上一届的师哥师姐有人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我们也暗自为他们高兴,想着要是自己明年也这么幸运就好了……

大四:《朝花夕拾》

大四,课程基本都结束了,学校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我们自己去支配。以前总是觉得没有充足的时间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如今彻底地从课堂中“解放”出来了,却不知自己该干些什么。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去找工作?“这的确是个问题!”

看到那些“一心只读考研书”的同学很是佩服,听到有人被某公司录用了更是羡慕不已。找一地方实习,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欠缺很多,不仅是实践能力,有许多理论知识也是一知半解,突然对知识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真想回去好好给自己充充电,可是一切都还允许吗?

常常在想: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来一次,我一定要把学校图书馆四分之一的书给翻破;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个实践的机会;一定要……

篇8:大学生心理学名著读后感

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

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

篇9:《红楼梦》经典名著大学生读后感

读书时在外面兼职,办公室里,有一个很“娘炮”的男同事,说起话来捏着嗓子,走起路来风摆弱柳,人送外号“贾宝玉”。开始还只是背地里叫叫,后来发展到,只要该男同事一出现,众女就会用甜得发腻的声音叫他:“宝哥哥!”他倒是无所谓,“哎”的一声应得云淡风轻,我听在耳里,暗自捏起了一只小拳头,心里有个声音呼之欲出:宝哥哥,他也配!

宝哥哥,曾经是这世上最温柔可亲的名字。在八十年代,一部电视剧《红楼梦》红遍街头巷尾,让这个名字从才子佳人的案头书中,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初次见到这个名字的主人,我还只有七岁。那时邻居家有一台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屏幕小小的,信号不太稳定时动不动就是满屏的雪花,就是在这台电视机中,我见到了你,还有林妹妹。在电视里,林妹妹老是和你怄气,动不动撂下你就走,你追在她身后,一叠声地直唤:“好妹妹,好妹妹,可别气坏了身子。”

我那时太小,不懂林妹妹为何这般爱赌气,所以不喜欢她,认为她太小心眼了。但我还是爱看她和你生气的场景,只为了听那一句句“好妹妹”,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将妹妹叫得如此好听,那样温柔的声音,就算心肠再硬的人听了心里也会变得软绵绵的吧。难怪你再三惹林妹妹生气,她还是放不下你。

偶尔你们也不吵架,有一次,桃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你坐在桃花树下的大石头上读书,这时林妹妹荷着花锄过来了,伴着你肩并肩坐下,一同默默地低头读书。春风吹得落英缤纷,桃花簌簌地落了你们一身,你们的脚下,是流水潺潺。电视机本来是黑白的,那一瞬间,我眼中的世界却忽然鲜活起来,流水是淡绿色的,桃花是粉红色的,你身上的蟒袍,是大红色的。

在没有懂得什么叫做缠绵之前,我早已经领略过缠绵的滋味,从你和林妹妹的故事。

七岁的我连“贾”字都不会写,只会翻来覆去在旧台历上写“假宝玉”三个字,惹得姑姑姑父一顿嗤笑。姑父问我是不是以后长大要嫁贾宝玉这样的男人,我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是的。我还只有七岁,已经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人,他会和你一样笑容永远温熙、声音永远温和,我生气的时候,他会饱含柔情地叫我一千句“好妹妹”。

后来读了《红楼梦》的原著,我确定了你身上的衣服是大红色的,确定了你对林妹妹是一条心,确定了你如我想像中一样完美。不,还要完美。领略过你的柔情的人,不仅仅只有林妹妹,还包括大观园中众多的姐姐妹妹。知道袭人爱吃豆腐皮的包子,你就巴巴地为她留着。晴雯冬夜里穿着小衣起床,你忙不迭地为她暖手。

你的温柔纯粹出于天性,即使是对素不相识的女孩子,你也毫不吝惜这份柔情。看着龄官在那画“蔷”字,你一片好心去提醒人家,却浑忘了自己也在淋雨。刘姥姥信口开河胡诌了一个什么穿红衫子的姑娘,你就信以为真,大老远地想去一瞻芳华。你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雅,即使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酒宴上,你脱口唱出的竟然是《红豆曲》那样精致伤感的曲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的珍贵,在大多数人眼中,你只不过是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你为姐妹们操尽了心,姐妹们却笑你“无事忙”。幸好还有林妹妹懂你,所以只有她能和你共读《西厢》,只有她从不劝你热心功名。我相信黛玉临终之际并无遗恨,被你那样精美地爱过,这一生又怎称得上遗憾。

成年后我喜欢的每个男人都像你,不管是张国荣还是段誉。我以为全世界的女人都和我一样,渴望被精美地爱着。我以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温柔是男人最重要的特质。后来我才发现,世界已经变了,变得如此强硬如此冷酷容不下半点柔情,姑娘们爱硬汉爱浪子爱小开唯独不爱侠骨柔肠了,这样的年代,难怪你要被人弃之如敝屣,“贾宝玉”三个字甚至被误读成娘娘腔。

我一度也曾羞于提及自己深爱过你,这是一个盛产铿锵玫瑰的时代,连女人都修炼成了百炼钢,我又如何能够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只爱绕指柔?于是,我像个男人一样投奔于职场,像个男人一样蝇营狗苟狼奔豖突。我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得铜皮铁骨,可是,当我坐公交被五大三粗的硬汉们挤成一张纸时,当我工作上出了差错被男上司训斥得像一条狗时,当我和老公吵了架默默在床头抹眼泪时,我是多么怀念你。

我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幻想着能嫁给你一样的男人,但是我多么渴望,遇见的男人们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你身上的温柔。也许他们也有温柔的时分,在情人面前,在热恋尚未冷却时,他们谁都比不上你,你的温柔与生俱来,从不更改。

世上已无宝哥哥。

如今遍地都是贾琏、焦大,却再也容不下一个优雅精致的灵魂。你这样的男子,注定只能生长在温柔富贵乡里。红楼选秀里不乏俊俏男儿,但只是空得一副好皮囊,没有人能演出你与生俱来的温柔。

篇10:经典名著的读后感200字

大家好我是实验学校七一班黄铂,我在寒假阅读了《西游记》这木书,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师徒四人过火焰山,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情节,这段情节一共分为三次借芭蕉扇,第一次借芭蕉扇孙悟空被铁扇公主一扇吹到了小须弥山,第二次借芭蕉扇孙悟空跟牛魔王大战,后来孙悟空变成牛魔王借到了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然后牛魔王知到了这件事就变成猪八戒拿到了芭蕉扇,第三次借芭蕉扇孙悟空又跟牛魔王大战了几

篇11:赫钦斯与芝加哥大学名著教育

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具备,并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极目的。

大学的崇高理想,乃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真活动,其他一切追逐外在的价值活动,不应让大学去实现。

1929年11月19日,赫钦斯就任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这是芝加哥大学建校以来第一次正式的校长就职典礼。就职典礼隆重宏大,连创始校长哈珀都没有机会享有这样的荣耀。

赫钦斯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芝加哥大学今后发展的一些初步观念和设想:突破系科界限形成大学共同的事业和项目,注重整体而不局限于院系;延续自由传统,用新观念进行教育实验,加强本科生教育。很少有人预料到,这些计划将成为大学乃至全美争论的开端,尤其是采用西方名著课程来培养新型大学生这一计划。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和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社会进入金钱、权力和利益相勾连,注重市场、实际和效用的时期,这些特性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从而产生了诸多乱象。

当时美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育实施上日益趋向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实用重于学术。在课程方面,大多数高校过分迎合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注重提供给学生实践工作的训练。在教育评价上,大学教育评价也日渐流于形式化、数量化和机械化。学分制、成绩等级、修业年限等数字纪录,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

在研究方面,大学为了配合社会、经济、工业的需求,研究的主题热衷于实用,侧重科学工业方面的专门研究,并积极转向经验性实证研究;大学系科为满足这些需求,愈分愈细,研究题目,日益偏狭,形成大学各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孤立;强调人性教养的人文学科地位一落千丈,即便存在也作为专业研究的领域而不再是陶冶教养人性的内容。各个公私立大学,为提高自己的声誉,争相以高薪延聘能吸引资源的名教授,而不管其教学能力、研究项目是否适合本校,不问其是否能真正担负对学生智性陶冶的责任。

在校园生活方面,当时的高校为了吸引学生,重视学校物质环境,讲究校园设施的豪华舒适。

赫钦斯认为,知识的追求沦为实用性教育的附庸,大学慢慢沦为社会的服务站,学生难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教育陷于琐碎片面的困境,失去了教育智性陶冶的功能。这同时也使大学丧失独立的功能与职责,失去了大学的真正价值,无助于学生理性和道德的培养,只能让学生们更注重实际利益和职业收益,难以成为在社会中能正确行动的整全的人。

赫钦斯针对某些大学认为在富丽堂皇的校园和雅致的社交场所里进行活动,就能熏陶出学生高贵的品质,培养成国家所需的公民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这是“旅店论调”,“品格的表现是选择的结果,除非锻炼学生的心灵,作出最智慧的选择,否则,无从看出品格是如何发展成功的。”

在1936年出版的《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赫钦斯提出产生上述混乱的原因有三:

一是追逐金钱。他说:“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决定采取一些行动,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同时通常也得不到金钱。这很可悲,但却是千真万确的。”对金钱的追逐就会导致对公众要求的服从而丧失了大学的独立性。二是混乱的民主概念。这种民主概念会导致应该接受教育的学生和那些并不特别了解大学的公众代表们去决定或者影响大学做出不那么恰当的决定。三是对进步概念的错误认识。即将进步完全依赖于科技和经验,这会导致对直接性和有用性的过度强调,就会导致对经验科学的过分强调,就会导致将经典著作和人文学科排除在教育之外。

这些原因无疑与当时美国的主流观念有着重要关连。美国文化是物质与科学文化,崇尚实用、实证的哲学,使得物质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拜金主义成为大部分师生思想型态中主要构成,以物质实用来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

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的这些目标,与赫钦斯心目中的大学意义是相左的。

在赫钦斯眼中,大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问题的最高所在,因此“高等教育最关切的,乃是对于基本问题的思考”。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具备,并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极目的。大学的崇高理想,乃是为真理而追求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求真活动,其他一切追逐外在的价值活动,不应让大学去实现。

赫钦斯认为,学生应先接受自由教育,先具备一个“人”的条件;而后才接受专业教育,再养成其专门的职业才能。这种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古典名著来进行。

1930年,赫钦斯找来了曾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名著课程助教的莫蒂默·阿德勒等人帮助设计开展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并于秋季学期亲自给学生开设课程。原定20名的名额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增加到了80名。这门课后来成为了全美国最著名的本科课程之一。芝加哥大学也成为了真正的“赫钦斯大学”。

1931年,芝加哥大学的自由教育计划继续扩张,变成了一个包含多门综合课程的项目。1942年,一个专门进行自由教育的四年制学院——赫钦斯学院建立,而那些名著项目的推行者们通过师生、朋友、同事等关系形成一个团体网络,凭着共同的信念掀起了自由艺术运动和名著运动。1947年,参与名著教育的“名著仔”们开始通力合作编辑54册的《大英百科名著丛书》,该丛书罗列了74名作者,共选7433本名著,列出了102个伟大观念。这套丛书于1952年出版,卖出了将近100万套。但是,因为芝加哥大学校内反对声音的日益高涨,赫钦斯在丛书出版前一年,即1951年离职,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停办。这也成为名著运动的转折点,它在高等教育中不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专业性教育的洪流,阶段性地失败了。名著运动也在阿德勒的领导下,将重心转向了社会、成人教育和中小学。

但赫钦斯给芝加哥大学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在赫钦斯离职后十年来到芝大担任历史学教授的何炳棣还依然能感受到赫钦斯的影响。在其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对赫氏的总结性评论中可以看出反对意见的缘由所在。他说,赫氏不懂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之相互补益牢不可分,从而使芝大治校政策起了大波折,在长期科研教学上吃了大亏,在担任校长期间成为美国高教最富争论性的人物。但赫钦斯设立的名著课程和自由教育项目也确实出了一批人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大卫·里兹曼,小巴林顿·莫尔,丹尼尔·贝尔,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威廉·麦克尼尔(2009年度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还有艾伦·布鲁姆等等都是他的学生。

作为运动的名著教育衰落了,但是经典著作阅读作为一种突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学教育的经典形式却留存了下来,并引发了长久的争论和思考。通过名著教育接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并获得深刻的文化教养,理解和欣赏人类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以及在这种崇高理想中所包含的我们生存的道德维度。在名著教育中去感悟人性、价值和真理,从而为有着不同生活的人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劝勉自己正确行事,避免错误。甚或作为思考者在名著教育中探讨关乎人类生存和最好生活方式的真正大问题,并致力追寻最美好生活,以及在追寻美好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中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理性行动和道德实践。这些在某些大学某些人看来是无用的教育也许都将成为抵抗利己主义的武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铸一道信念的护身符。

有意思的是,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低潮之后,自90年代开始,名著教育开始了低调的复兴,目前在美国大约超过40所大学和学院设有各种形式的名著课程或教育项目。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圣母大学、波士顿学院、西雅图大学和一些小型学院。其中圣约翰学院和托马斯·阿奎那学院等四所学院则提供本科四年的全名著课程。而根据美国高等教育数据中心的统计,从1992年到2001年,圣约翰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最终获得人文学科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在全国所有大学中位列第一。

看来无用好像也有大用。

篇12:于名著的读后感400字

写人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一言一行,这样才会把你介绍的人物写活。最主要的是要写真人真事,不能胡编乱造。

写事的时候要把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写清楚,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写你觉得最有意义、最熟悉的事来写等。

写读后感的时候要读透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并弄清楚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把自己对原文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最主要的是要写出对自己的启发等。

篇13:名著的读后感700字左右

《西游记》中,一个本领高超的孙行者,一个大慈大悲的唐三藏,一个老老实实的沙和尚,以及一个总能引起人笑 的猪八戒。总觉得孙行者的通天本领和他上天入地无拘无束的形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最高追求。在这里,我学到了人生的真谛,一向一好人形象出现的唐三藏,也会给妖怪的表面现象迷惑,所以我们在当好人时,也要有认清事物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则给我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说是战争还不如说是智慧上的战争,每个人都在战争中展示自己的智慧。一向被认为奸雄的曹操其实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水浒传》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水浒传》也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作品,虽然结局有些遗憾,但他们留给我们的意义却是深远的。

最近比较火的一件事,就是关于《红楼梦》重拍这件事,现在研究“红学”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红楼梦》到底有多少未知的谜要这么多人去探索呢?《红楼梦》主要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以及四大家族走向没落的一个过程,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必将走向失败的事实,有人说,如果后40回还是曹雪芹写的话,结局可能会不同,艘仪现在有很多人在续写后40回,可是我绝得这结局已经不是那么重要,故事的魅力在于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只要《红楼梦》能教育我们,结局什么样都无所谓。

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已经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知识了。

篇14:名著《童年》的读后感400字

《童年》是一本很好的书,这本书我以前百看不厌,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实在太好看了!

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小时候的童年。里面的文笔很深奥,所以我以前总是囫囵吞枣地看一下,可是后来越看越有意思,所以我由略读转换成精读了。

里面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很可怜的孩子。他的爸爸死了,他随妈妈来到外祖父的家。外祖母对他异常疼爱,但外祖父却是刻薄吝啬的小气鬼,而且经常毒打家里的人。阿廖沙生活在一个黑暗狭小的.空间里,但他因为有很多好人的帮助,成长得健康,而且乐观、坚强,读了这本书我真是对阿廖沙赞叹不已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我们的童年基本都是快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里过着“小皇上”的日子,所以我们不能体会阿廖沙的悲伤与哀愁。他每天都要面对一群为名利着想的自私鬼,而且还要受他们的欺侮。幸亏阿廖沙有外祖母陪在他身边,不然他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呐!

看了这本书,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虽然有时候有点不开心,但总归是幸福的。

篇15:大学的名著读后感字

【关键词】大学生 经典名著 阅读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into the status quo of classic works reading and find out its main problems in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s. Thus the reasons will be analyzed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classic works reading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Classic Works; Reading

一、引言

阅读使人进步,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不仅关系到个人,而且关系到社会。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广大大学生更应重视阅读活动。但随着互联网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浅阅读”。传统的深度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离现代人脚步越来越远。大学生阅读的内容囿于专业知识或者学科知识,以及为轻松愉悦身心而进行的休闲阅读,涉略的图书大致为市场畅销书、娱乐体育杂志、人物传记、武侠言情小说、网络小说之类,这些阅读的共同特点是轻松、快速、时尚。虽然这些“浅阅读”也属于阅读范畴,但是对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和素质来说其“质”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呼吁大学生回归经典阅读,重视名著阅读,重返传统观阅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经典名著阅读的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经典名著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广泛流传。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灵魂,而且这还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内涵与修养,是整个民族的精、气、神之所在,精神文化之走向。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且空余时间较多,阅读条件优越,氛围良好,并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欲,具有绝佳的阅读经典名著的条件,所以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且必须阅读一定量耐人寻味、咀嚼品味的经典名著。然而, 在这个充满压力、诱惑与信息化、快餐化加剧的时代,经典名著的阅读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尤其是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若是对其放任自流、疏于引导,那么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必将被逐步侵蚀,所以必须给予其高度重视。

通过阅读名著,大学生在形成自我人格意志、情感情操、想象力和创造力、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第一,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在于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修正与完善,使其能够通过中外经典名著了解世界、感悟人生、衡量人生价值。可以通过外国经典名著了解除我们生活的地区、国家以外的未知而新奇的世界,了解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与观念;可以通过现实主义书籍中主人翁的经历窥视我们大学生即将步入的泥沙俱下的社会,一个既瑰丽多彩又充满诱惑与危险的世界;还可以矫正我们之前原有的价值观——摒弃物质上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第二,经典名著还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功能。有人会说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读一些传统的“育儿书籍”毫无意义,然而我想说的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时至今日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名著依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其中的许多美德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都已被我们渐渐忽视甚至遗忘,所以我们需要多加温习,时刻谨记这些传统经典名著中的精髓。第三,大学生多加阅读经典名著还有助于我们净化个体人格。在阅读各类经典名著后,心灵将会受到涤荡,灵魂将会被净化,从而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犹如烈日暴晒后的树木,终等来甘霖的滋润,洗涤尽灰尘与疲惫,重整精神,所剩的是清新与空灵。在阅读经典后,在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重塑下,灵魂将得到重生,人格将得到完善。最后,阅读经典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教会其处理各类情感问题。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仍旧在青春期,易躁、易怒、易冲动,稍有不慎,便可能会酿成大祸,甚至有牢狱之灾。然而在大学,情感也是较为丰富的时期,对父母不再那么逆反,取而代之是眷恋与不舍;对友情也更为渴望更为看重;对爱情虽仍懵懵懂懂,但却更为大胆,这一切的情感变化都需要得到更好的呵护与引导,这时经典名著便起着这样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富含着大量关于各类情感的描写与处理,书中主人翁的情感经验和心路历程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

三、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理工院校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大学生的经典阅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其一,大学生的课外读物阅读量较少,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阅读量。据调查有43%的大学生每周的平均阅读时间在3小时以上,同比例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在1至3小时,而每年的课外读物平均阅读量有35%的大学生阅读了3至5本,分别有29%与31%的大学生阅读了5本以上及1至3本。但是经典名著的阅读状况则是:有51%的大学生每年平均都只阅读了1至3本名著,仅有12%平均年阅读量超过5本。其二,大学生阅读范围狭窄,结构不合理也是一大问题,常读畅销书、网络文学的大学生占比33%,而常读动漫幽默、娱乐消遣、休闲娱乐的也不占少数,占比和29%,但令人欣慰的是有27%的大学生常读传统经典书籍,例如古代文章与名著,且有58%的大学生常读现代文学书籍,如小说、散文等。第三,大经典阅读的隐性问题则是大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不强,经常漫无目的读书,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的大学生是有计划的阅读,而有47%的大学生是感兴趣时就读,43%的大学生是有空闲时间才读,且64%的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都是因为兴趣爱好,44%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仅有40%的大学生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而阅读。其四,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大学生越来越浮躁,难以定下心来,这导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浅阅读的情况。虽然大学生在阅读时的状态还是较好的,35%的大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并能联想到相关知识,39%的大学生能至少仔细的阅读,只有26%的大学生是快速的浏览的。但是对于经典名著,诸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现代小说、散文等,仅有7%的大学生多次反复地阅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而较大部分即41%的学生只是有时候读,仅读过一部分,这充分表明了现代大学生阅读经典并不是主动吸收,而只是被动的接收。同时,仅有7%的大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会经常做笔记,更有44%的大学生基本上阅读时从不做笔记。在学校方面,大学生对本校图书馆的经典名著种类和容仅有23%表示非常满意,47%及35%是比较满意和一般,这说明学校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欠佳,还未充分意识到经典阅读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并且,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经典名著阅读氛围很好,大部分即57%的学生仅认为一般,只有部分同学会阅读名著,更有22%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基本都不喜欢阅读名著,这间接的表明了学校对经典名著阅读的宣传力度不到位,仍有待加强。而对于图书市场而言,因为市场上都充斥着伪经典,并且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泛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将注意力转向了更为吸引人的流行文化,从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经典名著的阅读,甚至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学习与传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令人堪忧的经典名著阅读现状呢?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其一,是因为大学生较为繁重的课业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他们无暇阅读经典名著。有49%的大学生表示因为没有时间而较少阅读经典名著,平时上课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而空余时间基本都是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是社会实践,所以留下来能够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其二,是因为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了“读图”时代,大学生受到了图像文化的影响。文字总是让人厌倦的,读书总是让人不过瘾的,大学生需要图片不断刺激眼球,激发求知欲和触动麻木的神经。因此大学生选择了看电视、玩电脑、看漫画等,而摒弃了传统的阅读书籍,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优良传统。其三,是因为受到了现代各类文化的冲击,譬如网络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快餐文化、消费文化等。有39%的大学生表示对经典名著并没有兴趣,所以不去阅读,现如今大学生仍旧处于一个易受诱惑的年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他们便变得浮躁、不安,不堪一击地被击垮了,屈服了,抛弃了所谓“老而旧”的经典,转而追求所谓的“时尚”,对网络畅销小说、言情武侠小说等趋之若鹜。最后,还有一些因素也阻碍着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那就是我们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依旧不够。虽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高学历人才,但是其社会经历毕竟还是较为匮乏,因此许多经典名著中的深层含义难以看透,这些名著也是需要经历过世事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味道,所以羽翼仍未丰的大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依旧有待加强。而对于图书市场而言,有两大成因使得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成问题,首先,是名著本身的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有38%的大学生表示阻碍自己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章晦涩难懂,过于深奥,尤其是一些传统的经典名著,例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令能力有限的大学生们难以啃完原著。其次,是在电子传媒的冲击下,纸质图书市场骤缩。经典名著鲜有完整免费的电子版本,网络图书市场多为畅销书、网络小说,这直接导致阅读纸质书籍的大学生人数大幅减少,更少有人记起阅读经典名著了。于学校方面,其一,是阅读教育的功利性过强,过于强调实用性,有49%的大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为了精通专业、通过考试,更有59%的大学生经常阅读的课外读物都是与专业技能有关的考试辅导等教辅类书籍,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丧失了阅读的自主选择权,即使对经典名著有渴求欲也无法阅读。其二,便是如上所述的校园的阅读氛围营造不够,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强,引导程度、重视程度不够。

四、启示和改革措施

针对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状况的每况愈下,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学校以及图书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解决此类矛盾。首先,大学生应该制定一定的读书计划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这样方能吃透每一本名著,领悟每一本经典真正的内涵与意义,做到紧贴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方面,可增设经典阅览室,完善图书馆馆藏,为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呼吁教师以身作则,多多阅读经典名著,以此感染、带动学生共同阅读也不失为一个良方。与此同时,学校必须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减少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使其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阅读,才能真正使其爱上经典、读懂经典。最后,学校还可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譬如可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做读书笔记并进行优秀作品展示;亦或是在图书馆内陈列推荐阅读书目的简要说明;还可以开设系列经典导读课;组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如设定阅读月,开展读者座谈会等。通过创造这些载体,学校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对经典的看法,提升学生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进而使阅读经典名著成为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再者,图书市场也需要创新名著的出版形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特点来完善经典名著,比如对较为晦涩难懂的传统经典名著加注诠释,在原本基础上增加白话翻译或是改成简体字本。另外,还可通过促销、降价等活动、手段来刺激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以此加大经典名著的流通量和购买量。其三,还可进一步完善网络图书市场,上传种类更为齐全、版本更为完善、搜索更为简便、阅读更为方便且免费的经典名著,使更多历久弥新的经典名著能够实现在线阅读。

历经千百年的锤炼,经典名著依旧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然而不必讳言,经典名著的阅读却并没有处于蓬勃开展的状态,而是一再为现代大学生们所遗忘。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曾经说过:“文学对于人扩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跟世界,和无限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人只有在文学中才能最好的表达自己,才能见到最高真实。”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与重要性,主动地将阅读经典作为人生的一项必修课。逝者如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时代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校的师资资源和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在阅读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知识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我们越来越远离精神家园时,我们应该在那里寻找到精神的皈依。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类书籍,我们应有一定的理性判断,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享受阅读经典名著的乐趣与惬意。本文便意在呼吁当代大学生回归经典阅读,并希望各方能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让大学生多读一点好书、多读一点经典名著。

参考文献:

[1]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中天学刊,2009 (2).

[2]党怀兴.倡导阅读经典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3]孙淑华.后阅读时代大学生经典名著的阅读现状及对策[J].图书与情报,2010(4).

[3]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 (1).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5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理工院校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现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125)。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下一篇:2010年造价工程师技术与计量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