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2024-05-23

14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共6篇)

篇1:14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第1次课(绪论、第一章 加工精度分析 1.1、加工精度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规程的编制,对工艺问题能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措施。

2、掌握零件加工和机器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原则,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3、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方法。

4、掌握机床夹具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设计机床夹具的初步能力。

5、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提出保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途径。

二、教学内容纲要

1.绪论(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发展方向)

2、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各种精度的获得方法

三、重点、难点

各种加工精度的获得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本次课共两学时,其中绪论占一学时

六、布置思考题

1.了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针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现状,指出我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3.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略来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处于世界的前列?

4.尺寸精度、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相比较,那种要求更高些?

第二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1.2、几何及原理误差、1.3受力变形)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明白在机械制造当中存在的构件受力变形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机械制造分析中能够从力学受力变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 2.工艺系统的刚度

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4.机床刚度的测定,接触刚度,5.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

三、重点、难点

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

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及原理误差(25分)2.工艺系统的刚度及测定(45分)3.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5分)

4.接触刚度,减少受力变形的措施;(30分)

六、布置思考题

1.查阅相关的资料,思考和比较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在工作的时候,哪个系统受力 的影响更大些?

2.几何误差与原理误差的区别?以车床为例说明机床的几何误差对零件的加工精度有何影响?

第3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 1.4受热变形1.5内应力变形)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够系统地掌握工艺系统的热变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能够熟练的掌握误差测量及起计算.二、教学内容纲要

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1)工艺系统的热源,(2)工艺系统的温升及其计算公式,(3)机床的热变形对工件的影响,(4)工件遇刀具的热变形,(5)工艺系统热变形的对策;

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

三、重点、难点

.工艺系统的热变形: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 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工艺系统的热变形:(45)

2、.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45)

六、布置思考题

1.自己将误差的内型总结和归纳.2.试举例说明在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受热变形会对零件的加工精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这些影响?

第4次课(第一章、加工精度 1.6测量误差1.7误差分析 1.8提高措施)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测量误差;

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

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三、重点、难点

1、.测量误差;

2、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 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测量误差;(45)

2.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法:(60)(1)加工误差的性质,(2)分布曲线分析法,(3)点图分析法;

3.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30)

六、布置课后思考: 1.本章重点讲述了加工精度影响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方法以及保证高的加工精度和质量的具体方法,应重点掌握此方法,并提前预习下章“表面质量”.第5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1表面质量含义)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解掌握各原理的基本模式概念和特征,能举例说明各原理;

2.通过实际问题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对机械制造表棉质量和粗糙度的个体认识,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纲要

1.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讲解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表面质量的含义以及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六、布置思考题

1.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思考高精表面质量在现在的高科技行业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 2.机器零件的表面质量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为什么说零件的表面质量与加工精度对保证机器的工作性能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6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2粗糙度影响因素2.3物理机械性能)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引导学生能够对机械的相关性能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二、教学内容纲要

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 2.表面加工硬化:

三、重点、难点

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 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 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表面粗糙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刀具切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50)2.表面加工硬化:(35)

六、布置思考题

1.课后复习这一堂课的重点内容,下堂课提问.2.影响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7次课(第二章表面质量2.4机械加工振动2.5提高表面质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解掌握机械加工振动的具体概念和分类; 2.熟练掌握提高表面质量的具体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纲要 1.受迫振动,2.自激振动;

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 自激振动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 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受迫振动,(30)2.自激振动;(30)

3.提高表面质量的方法(30)

六、布置思考题

1.预习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2.何为强迫振动?它与自由振动有何区别?减少强迫振动的基本途径哟哪些?

3.何谓自激振动?它与强迫振动有何区别?目前关于自激振动的学说有哪些?其要点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可以抑制自激振动?

第8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1 基本概念 3.2制订步骤)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

2.使学生在设计中能应用工艺规程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

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

三、重点、难点

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

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 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45)

2、工艺规程的制定步骤(90)

六、布置思考题

1.什么是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 2..熟练掌握工艺规程的概念和步骤,为机械工艺规程的设计作准备

3.制订工艺规程时,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划分或不严格划分加工阶段?

第9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3 毛坯选择3.4基准选择)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种新机械名词的概念;

2能熟练掌握基准的选择和路线的拟定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毛坯选择

2、基准选择

三、重点、难点

1、基准选择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 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毛坯选择(30)

2、基准选择(60)

六、布置思考题

1.熟悉课堂所讲的内容,选择一个具体的实物分析和研究。2.什么是工序、工步、安装、工位?

第10次课(第三章、工艺规程制定3.5路线拟定3.6工序内容3.7经济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能熟悉工序的具体内容,能进行具体的经济分析

二、教学内容纲要

1、路线拟定 2.工序内容 3.经济分析

三、重点、难点

1、路线拟定 2.工序内容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 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路线拟定(60)2.工序内容(50)3.经济分析(25)

六、布置思考题

1.查找图书馆关于经济分析的具体书籍,扩展经济分析的能力和认识.2.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有哪些? 3.什么是时间定额、单件时间?

第11次课(第四章结构工艺设计4.1尺寸标准4.2精度标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各种标准的具体概念;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尺寸标准

2、精度标准

三、重点、难点

尺寸标准和精度标准的具体确定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尺寸标准(45)

2、精度标准(45)

六、布置思考题

1.何谓加工精度?何谓加工误差?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2.获得零件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的方法有哪些?影响形状精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何谓调整误差?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或大批大量生产中各会产生哪方面的调整误差?他们对零件加工的精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用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将课本中的课后习题做完。

第12次课(第四章结构工艺设计4.3便于加工4.4装配工艺性)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机械加工中的毛坯结构的工艺设计原则,以便于加工和装配,同时又满足 精度要求和尺寸要求。

二、教学内容纲要

1、便于加工

2、装配工艺性

三、重点、难点 装配工艺性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

1、便于加工(45)

2、装配工艺性(90)

六、布置思考题

1.常见的装配性工艺问题有哪些?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预习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

第13次课(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5.1 尺寸链的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画出尺寸链的具体方法和熟悉掌握和运用相关 尺寸链进行具体设计.二、教学内容纲要 尺寸链的概述: 封闭环的具体分析 :

三、重点、难点 封闭环的具体分析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尺寸链的概述:(30)封闭环的具体分析(60)

六、布置思考题 1.尺寸链的概念 2.什么是封闭环?

第14次课(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5.2 尺寸链的解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画出尺寸链的具体方法和熟悉掌握和运用相关 尺寸链进行具体设计.二、教学内容纲要 尺寸链的解法 找封闭环

三、重点、难点 找封闭环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尺寸链的解法(65)找封闭环(70)

六、布置思考题

1.尺寸链的解题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2.如何确定封闭环

3.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下节课讲解答案.第15次课(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5.3过程尺寸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画出尺寸链的具体方法和熟悉掌握和运用相关 尺寸链进行具体设计.二、教学内容纲要 封闭环

2.过程尺寸链的概念 3过程尺寸链的其他知识

三、重点、难点 过程尺寸链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封闭环(45)

2.过程尺寸链的概念(20)3过程尺寸链的其他知识(25)

六、布置思考题

1.什么是过程尺寸链?

2.封闭环在过程尺寸链中应如何确定?自己设计关于封闭环的题目,同学一起研究解题方法

第16次课(第五章、尺寸链的应用5.4装配尺寸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以及怎样画出尺寸链的具体方法和熟悉掌握和运用相关 尺寸链进行具体设计.二、教学内容纲要 1.装配尺寸链的概念 2.封闭环

3.装配尺寸链的其他相关知识

三、重点、难点 1.装配尺寸链的概念 2.封闭环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装配尺寸链的概念(30)2.封闭环(60)

3.装配尺寸链的其他相关知识(45)

六、布置思考题 1.对本章关于封闭环的确定做一个总结.2.在解装配尺寸链时,什么情况下用完全互换法。什么情况用大数互换法?两者在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17次课(第六章 典型零件加工6.1轴类加工6.2 套筒加工)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轴类加工,熟悉套筒加工

二、教学内容纲要 1.轴类加工 2.套筒加工

三、重点、难点 轴类加工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轴类加工(45)2.套筒加工(45)

六、布置思考题

1.如何设计轴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2.如何设计套筒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套筒加工的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第18次课(第六章 典型零件加工6.3 齿轮加工6.4箱体加工)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齿轮加工的一些具体方法,重点掌握箱体加工的具体原则和工艺要求.1.了解掌握新型结构设计;

二、教学内容纲要 齿轮加工 箱体加工

三、重点、难点

箱体加工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齿轮加工(75)2.箱体加工(60)

六、布置思考题

1.如何设计齿轮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齿轮零件的加工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2.如何设计箱体加工的工艺路线?箱体加工的工艺哟哀求有哪些?

3.箱体加工的工艺原则是什么?

第19次课(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7.1成组技术概述7.2数控制造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成组技术,熟悉数控制造系统的相关的内容,为工厂实习奠定知识基础.二、教学内容纲要 1组成技术概述 2数控制造系统

三、重点、难点 1组成技术概述 2数控制造系统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组成技术概述(40)2数控制造系统(50)

六、布置思考题

1什么是成组技术?成组技术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2.分类成组的方法有哪些?

3.数控制造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第20课(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7.3柔性制造系统7.4集成制造系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柔性制造系统的内容, 为工业工程思想的具体深化和机械制造的具体应用做准备, 并了解集成制造系统.二、教学内容纲要 1.柔性制造系统 2.集成制造系统

三、重点、难点 柔性制造系统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柔性制造系统(65)2.集成制造系统(70)

六、布置思考题

1.柔性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具有哪些功能?

2.柔性制造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都有什么作用? 3.柔性制造系统有哪些经济效益?

4.集成制造系统的定义是什么?它由那些部分组成?我国的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现状如何?

第21次课(第七章、先进制造技术 7.5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7.6快速成形)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和快速成形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纲要

1.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 2.快速成形

三、重点、难点 快速成形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45)2.快速成形(45)

六、布置思考题

1.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在现代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快速成形?快速成形有哪些优点?

第22次课(第七章、先进制造技术7.7敏捷制造7.8精益制造)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敏捷制造和精益制造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敏捷制造 2.精益制造

三、重点、难点 1.敏捷制造 2.精益制造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敏捷制造(65)2.精益制造(70)

六、布置思考题吗

1.敏捷制造和精益制造包括那些具体内容? 2.我国的敏捷制造和精益制造的发展现状如何?

第23次课(第八章,机床夹具设计8.1夹具概念8.2工件定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机床夹具设计的具体概念;

2.使学生在设计中熟练掌握工件定位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卡具概念

2、工件定位

三、重点、难点 工件定位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

1、卡具概念(30)

2、工件定位(60)

六、布置思考题

1.机床夹具都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组成部分起何作用?

2.试分析使用夹具加工零件时,产生加工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与零件公差成何比例? 3.一批工件在夹具中定位的目的是什么?它与一个工件在加工时的定位有何不同?

第24次课(第八章,机床夹具设计8.3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定位方式和定位元件,为课程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纲要 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三、重点、难点 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本此课可以采用黑板教学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两种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启发式和讲解式、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

五、时间分配(3学时)定位方式(75)定位元件(60)

六、布置思考题

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2.什么是“六点定位原理”?工件的合理定位是否一定要限制其在夹具中的六个不定度? 3.试举例说明何谓工件在夹具中的“完全定位”、“部分定位”、“欠定位”、“重复定位”?

第25次课(第八章,机床夹具设计8.4定位误差8.5工件夹具与夹紧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求

重点掌握典型卡具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的水平.二、教学内容纲要 1.定位误差 2.工件夹具 3.夹紧结构

三、重点、难点 1.定位误差

2.工件夹具与夹紧结构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2学时)1.定位误差(50)2.工件夹具(20)3.夹紧结构(20)

六、布置思考题

1.在夹具中对一个零件进行试切法加工时,是否还有定位误差?为什么? 2.工件在夹具中夹紧的目的是什么?夹紧和定位有何区别?

第26次课(第八章,机床夹具设计8.6典型夹具8.7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典型夹具 2.夹具设计方法 3.夹具设计步骤

三、重点、难点

典型夹具、夹具设计方法与步骤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3学时)1.典型夹具(50)2.夹具设计方法(45)3.夹具设计步骤(40)

六、布置思考题

1.试举例论述设计夹具时,对夹紧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有何要求? 2.典型夹具有哪几类?如何设计?举例说明

篇2:14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案

资料简介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案 0-1绪论 §1-1 砂型的制作 §1-2 浇注、落砂和清理 §2-1概述 §2-2 自由锻、冲压 §3-1 概述 §3-2 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4-1 概述 §4-2 车削方法与车削实例 §5-1刨削、插削、拉削 §6-1钻削 §7-1铣削 §8-1 概述 §8-2铣削方法 §8-3铣削 下载地址:www.xuehi.com/docs/33891.html 更多资料请访问学海网:www.xuehi.com/  

篇3:14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关键词:Modal纤维,工艺,纱线性能

0 引言

Modal纤维是由奥地利Lenzing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种高湿模量粘胶纤维, 该纤维以欧洲的榉木为原料, 经打浆、纺丝而成, 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可自然降解, 其具有良好的光泽和手感, 织物悬垂性好等特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纺织品当中。

实验采用的原料为Modal及棉纤维, 根据纤维的性能检测结果以及对成纱质量的要求, 纺制14.8tex的Modal纤维纯纺纱和Modal/JC 60/40混纺纱, 并对所纺纱线的性能进行测试。

1 Modal纤维及原料预处理

Modal纤维属于纤维素纤维, 由纤维素大分子构成, 与棉纤维相比, 它的结晶度较低, 非晶区较大。Modal纤维的纵面形态为表面有沟槽。纤维的截面形态为不规则类似腰圆形, 较圆滑, 具有皮芯结构, 皮层较厚[1]。Modal纤维基本性质如表1所示。

Modal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积聚而绕锡林、缠罗拉, 为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 在进入车间前应先在相对湿度比较大的储棉室平衡24h左右以增大其回潮率, 或者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抗静电处理。Modal纤维蓬松, 纤维开松度好, 整齐度高, 杂质少, 因此对纤维的开松和除杂可适当降低要求。

2 Modal纤维纺纱工艺流程

2.1 Modal纤维纯纺纱工艺流程

A002D型自动抓棉机→A006B型自动混棉机→A036B型豪猪式开棉机→A092A型双棉箱给棉机→A076C型单打手成卷机→1181型梳棉机→FA315型并条机→FA315型并条机→A454E型粗纱机→FA502A型细纱机。

2.2 Modal纤维混纺纱工艺流程

A002D型自动抓棉机→A006B型自动混棉机→A036B型豪猪式开棉机→A092A型双棉箱给棉机→A076C型单打手成卷机→1181型梳棉机→FA315型并条机→FA315型并条机→FA315型并条机→A454E型粗纱机→FA502A型细纱机。

3 Modal纤维纺纱工艺参数及检测结果

3.1 清花工序

Modal纤维细、蓬松、无杂质、整齐度好、抱合力差和容易开松, 为减少对纤维的损伤, 在清花工序应贯彻“多松轻打、以梳代打”的工艺原则, 另外, 适当降低车速、加大隔距也能起到良好的纺纱效果[2]。Modal纤维由于静电作用常产生绕罗拉的现象, 所以要注意控制清花工序车间的温湿度。

试纺车间温湿度为干温:20.5℃, 湿温:16.5℃, 相对湿度为57%。清花棉卷罗拉速度设计为13r/min, 豪猪打手设计速度为369r/min。

3.2 梳棉工序

梳棉工序的主要问题为棉网飘头、断条、缠绕锡林。首先, 确定合理的生条定量, 可以防止堵塞喇叭口和圈条斜管, 避免棉网易漂浮。采用较低的道夫速度, 可减少棉网破边、破洞。其次, 降低刺辊和锡林转速, 可减少纤维损伤, 减少棉结。最后, 降低盖板速度, 以利于减少盖板花, 节约用棉。

车间实际温湿度为干温:27.5℃, 湿温:22.5℃, 相对湿度:58%。梳棉工序的工艺设计如表2所示, 梳棉工序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3.3 并条工序

并条工序采用“轻定量、慢车速”的工艺原则, 罗拉隔距及摇架加压适当偏大掌握, 以减少纺纱过程中的绕花现象[3]。Modal纤维质量比电阻大, 静电现象特别严重, 车速要适当降低, 防止纤维缠绕皮辊和罗拉。为改善条干和减少成纱毛羽, 头并的后区牵伸要大, 有利于纤维伸直平行度的改善。适当增大加压, 保证足够的握持力与牵伸力相适应, 确保纤维在牵伸过程中稳定运动, 提高条干水平。Modal纤维纯纺纱并条工序的工艺设计如表4所示。

试验采用的棉条为A201D型精梳机梳理的精梳棉条, 其基本性能如表5所示。Modal/JC60/40纱并条工序工艺如表6所示。

Modal纤维并条工序检测结果如表7所示。

3.4 粗纱工序

Modal纤维蓬松、卷曲少、柔软和抱合力差, 因此, 采用“重加压、适当大捻度、慢车速”的工艺原则。捻度和卷绕密度也应适当偏大, 这样有利于减少成纱毛羽;定量要适当偏轻, 可减少细纱总牵伸倍数, 有助于减少纤维在牵伸运动中的移距偏差, 并可改善条干不匀率;回潮率应适当, 减少纺纱中纤维相互排斥和静电积聚现象。

车间实际温湿度为干温:28℃, 湿温:22.5℃, 相对湿度:59%, Modal纤维粗纱工序工艺设计如表8所示, 粗纱工序检测结果如表9所示。

3.5 细纱工序

细纱工序以降低每千米棉结数、改善条干为重点。Modal纤维蓬松、光滑、纤维卷曲不稳定, 纤维之间抱合力较差, 因此, 纺纱时容易产生大量的毛羽和粗细节, 所以生产中采用“大捻度、小后区牵伸倍数、大后区隔距、小钳口隔距、中加压”的工艺原则。为了提高纱线质量, 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使用硬度适中的胶辊有利于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 缩小加捻三角区;

适当降低车速和锭速, 从而降低离心力作用和静电积聚现象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Modal纤维对温度较敏感, 应严格控制车间的温湿度[2]。

车间实际温湿度为干温:29.5℃, 湿温:20℃, 相对湿度:64%, Modal纤维细纱工序工艺设计如表10所示, 纱线的主要质量指标检测如表11所示。

4 结语

Modal纤维易静电积聚, 纺纱时应进行预处理来提高纤维的回潮率。Modal纤维细、蓬松、无杂质、整齐度好、抱和力差, 容易开松, 为减少对纤维的损伤, 应贯彻“多松轻打、以梳代打”的工艺原则;为防止棉网飘头、断条、缠绕锡林和损伤纤维, 应确定合理的生条定量, 降低道夫速度及刺辊和锡林转速;为改善条干和减少成纱毛羽, 头并的后区牵伸要大, 有利于纤维伸直平行度的改善;粗纱的捻度和卷绕密度应适当偏大, 这样有利于减少成纱毛羽;细纱工序中应适当降低锭速和车速。

参考文献

[1]董敬贵, 张爱华.莫代尔与细旦涤纶混纺纱的生产实践[J].现代纺织技术, 2009, (4) :28-30.

[2]赵博, 石陶然.Modal纤维纺纱工艺的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 2004, (1) :26-30.

篇4:2.14制造激情销魂夜

如果能了解他在做爱的时候脑子和身体都发生着哪些变化,你就能成为他最棒的亲密爱人。“咔嗒”一声破译他的兴致密码,送他和自己过一个激情四溢的美妙夜晚。

他,到底都想些什么?

你就从来不希望知道在做爱的时候另一半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吗?当你慢慢地津津有味地魅惑他的时候。他在想什么,感觉又怎么样?你温柔的双唇和纤细的双手在哪里逗留才可以激发他更强的欲望?

知识就是力量——谁对男人的情欲原理一清二楚,谁就能挖掘出他们的最大潜力。所以我们请教了专家,在做爱的四个步骤中。从前戏到后戏,男人的身心究竟会经历怎样一个过程。答案不仅令人亢奋,也让人大长知识。专家们还给了很多小窍门。好让你们的性爱更有情趣更满足。目标就是:给他幸福、让他High,让他带着你也一起幸福到九霄云外!

第一步:前戏助兴

无所谓是三分钟还是三个小时:热吻、亲舔、爱抚赤裸的肌肤能烘托气氛,迅速热身。他脑子里想:碰触、性感耳语或是女人的体香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激起男人的欲望。如果魅力够浓,你的爱人就一触即发了。原因在于他的大脑分泌了各种荷尔蒙。混合在一起的作用使他再威猛不过。睾酮,刺激性欲的激素,男人分泌的比女人多20多倍。另外,脑部的应答系统会保证他满脑子就只想着那件事。一旦得到回应,大脑就会派出“信使”——多巴胺让他完全进入状态。

他身体变化:热情一被点燃。大脑里的性爱中枢就会接过主宰的接力棒。作为控制中心的下丘脑和边缘系统里的两个区域会刺激副交感神经。根据专家介绍,这个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传导通路里的一部分。可以让整个身体都亢奋起来。体温上升,心跳加速。然后,“信使”黑色素皮质素会调动脊髓延髓里的神经勃起中心,这样,你另一半的“宝贝”就立刻变硬了。

给他加把劲:抚摩男人的敏感部位,想尽办法。挑逗他做他想做的——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事了。别忘了,你的手决不是你唯一爱的武器。动用你的语言攻势吧。轻轻咬耳朵,告诉他你想和他一起玩点什么。可以对他吐露你最狂野的幻想,也可以干脆直白地说。你的告白越火辣。他的表现就越亢奋。只是现在最好先别碰他。暂时停留在渴望做爱的阶段,等大脑再多分泌一些多巴胺,他自己会渴望用身体感受你的双手,越来越需要挣脱束缚。

第二步: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切皆有可能。无拘无束,水乳交融。

他脑子里想:前戏一旦谢幕,他就好比脱缰的野马,怎么还停得下来?专家认为,对男人来说,性爱往往就代表英武阳刚。在多巴胺的作用下,他再也等不及你的回应,那个之前就默许的、期待已久的回应。性爱并不只是男人的独角戏,也会担心女伴嫌弃过程太仓促结果不满意,就在中途适可而止地踩一下刹车。对你,那可一样是场理智和情欲的较量。还得先让理智占上风……

他身体变化:理智屈服于肉欲,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专家认为,内心的渴望可以武装起全身的每一块肌肉,他的宝贝那里积聚了10多倍的血液。前列腺和睾丸隆起并保证次次触动都能带来甜蜜的痛楚。持续到三分钟,马上会有高潮,这时他就等着你最终批准他释放所有积蓄的热望了。

给他加把劲:难忘的性爱指的是尽快把一个男人带到高潮的边缘。为的却是让他再多踩踩刹车,就好像和他在玩游戏。按摩他的胸腹肌肉。他大口深呼吸,氧气为性器官提供了更多能量——插入。此时此刻,他背部的肌肉松弛到似乎突然没了兴致,当然只是为了叫你再加把火焰点燃……专家建议换成骑马姿势,稍稍引领一下他。用你的阴道围住他的宝贝,再通过阴道肌肉收缩来刺激它。很多男人都迅速愈发兴奋起来,顿时达到出乎意料的境界。

第三步:达到高潮不可思议的“性”福之旅!一股热力从下腹蔓延开来,身体快活地抽搐,一切都尽在掌握,记得要再接再厉哦。

他脑子里想:刚要到达高潮的时候,男人会突然停止思维,好比大脑停电似的。从现在开始,他就完全沉醉在感觉里,休想再让他想点别的什么。幸福催化剂多巴胺负责在接下来的15至30秒内保证各大感官尽情享受高潮。

他身体变化:经历高潮当然可以令一个男人大获满足,不过也会让他筋疲力尽。专家解释,血压会上升到正常水平的两倍。心跳也加速到每分钟180跳,呼吸则是40下。大爆发之下,浑身颤抖。大部分男人都会感到腰背部发痒。全身好像有电流通过,往往倒是只有女性才能在高潮中感受得到。

给他加把劲:为了让你的爱人也体会到通电的感觉、心驰神往的高潮,给他准备一次冲刺。就像什么都还没做过一样。在他就要离开的时候,最后夹紧他的宝贝。想让他感觉更甜蜜?专家提示。如果玩玩爱抚。用指尖轻拍会阴和龟头之间区域,很快你就会发现他接近高潮了。研究表明,男人在高潮期间喷出的精子越多,欲望就越强烈。因为伴侣射精速度越快,女性就越有快感。

第四步:最后云淡风轻有一种无稽之谈,说男人在高潮之后就想倒头大睡。尽情享受身心放松吧。

他脑子里想:高潮后的感觉类似吸食软毒品后的神魂颠倒。除了提神的多巴胺和羟色胺外,大脑还会分泌内啡肽,和身体对毒品产生的反应一致。要是他不想搭话,千万别惊讶。他还陶醉在你们刚刚躺在一起的那一刻,在高潮之后他感觉和你靠得更近、更加融为一体。他身体变化:过了高潮,男人立即没了兴致,来得快去得也快。血液又从生殖器官流回来,在催乳素的影响下,肌肉也变得松弛。重要的是生殖器周围很敏感,现在才想要歇一歇。所以在这个时候碰触阴茎的话,很多男人都会觉得不舒服。可以先轻抚龟头,就算不能让他亢奋,但会感觉很不错。

篇5:模具制造工艺学教案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程组织结构

 第2章为曲柄压力机,它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结构最典型,用途最广泛、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种压力机。 第3章介绍了其它常用的几种压力机

 第4章为液压机,液压机也是板材冲压加工和塑料成型加工中常用的设备之一。

 第5章为塑料挤出机,主要介绍挤出机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典型结构等等。

 第6章为塑料注射机,它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1.2 材料成型基础知识回忆  材料成型方法主要有:

金属液态成型

金属塑性成形

连接成形

粉末冶金成形

非金属材料成形

 1.3冲压设备和塑料成形设备

 冲压设备和塑料成形设备是指材料冲压加工和塑料成形加工的工艺设备

 冲压加工以金属材料为主要主要原料,在常温下对材料进行变形处理

 塑料成形加工是利用塑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具有流动性,通过塑料模具成形

 1.4冲压设备和塑压设备的分类

 冲压设备是锻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半以上),对锻压设备

第 页

分类:

机械压力机(J),液压机(Y),自动锻压机(Z),捶(C),锻机(D),剪切(Q),弯曲校正机(W),其它(T)。

 塑料成形加工设备:塑料机械类的代号为“S”。

塑料机械分类:

挤出机(J),吹塑中空机(C),压延机(Y),注塑机(Z)。

 1.5成型机械发展趋势 

1、数控成形机械迅猛发展

2、高速成形机械的高速化水平不断提高 

3、成形机械精度不断提高 

4、新兴成形技术的出现 

5、FMS柔性制造系统的出现  1.6学习目的

 作为一名工艺人员和模具设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适用工艺范围和生产能力,能根据具体工艺情况,正确合理得选购和选用设备。

 作为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如何正确的使用、调整和维护主要机械设备

 了解部分专用、先进和精密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性能

 第1章 模具机械加工基础  工艺规程设计

第 页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设计、制造与使用的关系  2.1.3 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和步骤  2.1.4 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  2.1.5 毛坯的设计  2.1.6 定位基准的选择

 2.1.7 零件工艺路线的分析与拟定  2.1.8 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的确定  2.1.11 工艺装备的选择 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 了解掌握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等概念;  掌握工序、工位,安装、工步的概念;  熟悉零件的工艺分析、毛坯的选择 ;  掌握定位基准的选择;  了解工艺路线的拟定;

 熟悉确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 了解工艺装备的选择; 重点、难点

 工序、工位,安装、工步的概念及应用;  零件的工艺分析、毛坯的选择 ;  定位基准的选择;  工艺路线的拟定;

 确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 机床与工艺装备的选择、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基本概念

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第 页

包括:(1)产品投入前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产品试验研究和设计、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及制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产组织等方面的准备工作;(2)毛坯制造:毛坯的锻造、铸造和冲压等;(3)零件的加工过程: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4)产品的装配过程:部件装配、总装配、检验和调试等;(5)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原材料、半成品、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以及产品的油漆和包装等。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工艺过程:生产过程中为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工序:工序是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它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又是生产计划和经济核算的基本单元。

划分工序的依据:是工作地点(或设备)、加工对象(工件)是否变动以及加工是否连续完成.如果其中之一有变动或者加工不是连续完成,则构成另一个工序。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工步:在一个工序内,往往需要来用不同的刀具和切削用量,对不同的表面进行加工。为了便于分析和描述工序的内容,工序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工步。当加工表面、切削工具和切削用量中的转速与进给量均不变时,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为工步。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进给(走刀):有些工步,由于需要切除的余量较大或其它原因,需要对同一表面进行多次切削。刀具从被加工表面上每切下一层金属层即称为一次进给。如图1-6所示为车削两个不同直径的外圆柱面时应划分为

第 页

两个工步,第一工步车φ80mm外圆仅一次进给,第二工步车φ60mm外圆为两次进给。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安装:件在加工之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先占据一个正确的位置,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称为安装。在一道工序中,有时工件需要进行多次装夹,如表1—1中的工序1,当车削第一个端面、打中心孔时要进行一次装夹,调头车另一端面、打中心孔又需要重新装夹工件,所以完成该工序,工件要进行两次装夹。多一次装夹,不单增加了装卸工件的辅助时间,同时还会产生装夹误差。因此,在工序中应尽量减少装夹次数。,这就是定位。定位后对工件进行夹紧的过程称为安装,安装要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时的正确位置不变。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 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其组成

工位:为了减少工件安装的次数,常采用各种回转工作台、回转夹具或移位夹具,使工件在一次安装中先后处于几个不同的位置进行加工。此时,工件在机床上占据的每一个加工位置都称为一个工位。

 基本概念—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

生产纲领:企业在计划期内应生产的产品产量(年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生产纲领。生产类型:

单件生产:单件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仅生产一件或数件,同一个工作地点的加工对象经常改变,且很少重复生产。成批生产: 成批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但同一产品均有一定的数量,工作地点的加工对象周期性地更换。

大量生产:大量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单一而固定,同一产品产量

第 页

很大,大多数工作地长期进行一个零件某道工序的加工,生产具有严格的节奏性。

 设计、制造与使用的关系  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和步骤

1.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2.工艺规程的作用:(1)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2)是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3)是新建或扩建工厂或车间的基本资料。

 3.制定工艺规程的基本原则

保证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和最高的生产效率,可靠地加工出符号设计图样要求的产品。

 4.工艺规程的种类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主要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和中批生产的零件。其格式见表1-4。

2、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用于大批、大量生产中的加工零件,中批生产以及单件小批生产中的某些复杂零件。

 5.工艺规程的要求(1)生产质量的可靠性;(2)工艺技术的先进性;(3)经济性;

(4)有良好的劳动条件。

 6.编制工艺规程的步骤

(1)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进行工艺分析;(2)确定生产类型;(3)确定毛坯;

第 页

(4)拟订工艺路线;

(5)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6)选择各工序使用的机床设备及刀具、夹具、量具和 辅助工具;(7)确定切削用量及时间定额;(8)填写工艺文件。

 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  零件结构的工艺分析

1、零件形状构成

2、零件类型

各种零件大致分为五大类——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环类零件、叉架类零件以及箱体。

3、零件结构的工艺性

 表1-6列出了几种零件的结构并对零件结构的工艺性进行对比。 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

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1.零件的技术要求

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各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表面质量、零件材料、热处理及其它要求。2.分析的目的

通过分析,判断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合理选择零件的各种加工方法和工艺路线。

 毛 坯 的 选 择  毛坯的种类

锻件、铸件、焊接件、各种型材及板料等。

 毛坯的选择

第 页

选择原则

(1)零件材料的工艺性及组织和力学性能要求;(2)零件的结构形状和尺寸;(3)生产类型;

(4)工厂生产条件。

 毛坯形状与尺寸的确定 1.毛坯余量(加工总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的设计尺寸之差。2.毛坯公差 毛坯尺寸的制造公差。3.毛坯长度

如图1-6所示。

 毛坯形状与尺寸的确定  组合毛坯

某些形状比较特殊的零件,单独加工比较困难,如图1-9a中的圆弧R14mm,可将两个(或数个)零件组合在一起,如图1-9b所示。使R14的圆弧面成为一个整圆,加工容易。加工合格后再将其分割成两个零件。

 1.4 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制定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时,正确地选择工件的定位基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定位基准选择的好坏,不仅影响零件加工的位置精度,而且对零件各表面的加工顺序也有很大的影响。

 主要内容

一、基准及其分类

二、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

四、工件的装夹方法

第 页

 基准的概念

零件都是由若干表面组成,各表面之间有一定的尺寸和相互位置要求。零件表面间的相对位置要求包括两方面:表面间的距离尺寸精度和相对位置精度(如同轴度、平行度、垂直度和圆跳动等)要求。研究零件表面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离不开基准,不明确基准就无法确定零件表面的位置。

基准:就其一般意义来讲,就是零件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面。

 基准的分类

基准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

 基准的分类 设计基准:

在零件图上确定某些点、线、面的位置时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即在设计图样上所采用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如图1-10所示零件。

 基准的分类

工艺基准:零件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称为工艺基准。

 基准的分类

工艺基准按用途不同,又分为:

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 基准的分类

工序基准 :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位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

 工 序 基 准

如图1-11a、所示,设计图上键槽底面位置尺寸S的设计基准为轴心线O。由于工艺上的需要,在铣键槽工序中,键槽底面的位置尺寸按工序

第 页

标注,轴套外圆柱面的最低母线B为工序基准。

 基准的分类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使工件被加工面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据正确位置(即将工件定位)所使用的基准,称为定位基准。

 定 位 基 准

如图1-12a所示轴套零件,在加工键槽的工序中,工件以内孔在心轴上定位,则孔的轴心线O是定位基准。若工件以外圆柱面在支承板上定位,如图1-12b所示,则母线B为该工序的定位基准。

 基准的分类

测量基准 :零件检测时,用以测量已加工表面的尺寸及位置所使用的基准,称为测量基准。

 测 量 基 准

图 1-13为检验零件大端侧平面位置尺寸所采用的两种测量方法。图a用极限量规测量,母线a-a为测量基准。图b用游标卡尺测量,大圆柱面上距侧平面最远的圆柱母线为测量基准。

 基准的分类

装配基准 :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称为装配基准。

 装 配 基 准

例如图1-10所示零件φ40h6及端面B既为装配基准。

 工件正确定位

在机械加工中,工件被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取决于工件相对于刀具和机床的正确位置和运动。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位置的过程称为定位。为防止在加工过程中因受切削力、重力、惯性力等的作用破坏定位,工件定位后应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称为夹紧。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

第 页

的过程称为装夹。制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必须选择工件上一组(或一个)几何要素(点、线、面)作为定位基准,将工件装夹在机床或夹具上以实现正确定位。

 工件正确定位应满足的要求(1)要保证加工精度

(1)应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占据一个正确的位置。

 工件正确定位应满足的要求(2)要保证加工精度

位于机床或夹具上的工件还必须相对于刀具有一个正确位置,方法有: 1)试切法:试切——测量——调整——再试切,反复进行到被加工尺寸达到要求为止的加工方法。一般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采用。2)调整法

先调整好刀具和工件在机床上的相对位置,并在一批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保持这个位置不变,以保证工件被加工尺寸的方法。多用于成批和大量生产。

 工件正确定位应满足的要求  定位基准的种类 粗基准 精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 1.粗基准

机械加工的最初工序只能用工件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做定位基准,这种定位基准称为粗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 2 .粗基准选择

1)如果要求保证加工表面与非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则应选非加工面为粗基准。

第 页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 2 .粗基准选择

2)若要保证某加工表面切除的余量均匀,应选该表面作粗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 2 .粗基准选择

3)如果零件上有几个不加工表面,则应以其中与加工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 2 .粗基准选择

4)若零件上每个表面都要加工,则应选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 2 .粗基准选择

5)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尽可能平整,不能有飞边、浇注系统、冒口或其它缺陷。

6)一般情况下粗基准不重复使用。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精基准 1.精基准

用已经加工过的表面作定位基准则称为精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精基准 2.精基准选择

1)基准重合原则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以避免因基准不重合引起基准不重合误差,容易保证加工精度。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精基准 2.精基准选择

2)基准统一原则 应选择几个被加工表面(或几道工序)都能使用的

第 页

定位基准为精基准。

3)自为基准原则 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这时应尽可能用加工表面自身为精基准。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精基准 2.精基准选择

4)互为基准原则 两个被加工表面之间位置精度较高,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时,多以两表面互为基准进行加工。

 定位基准的选择——精基准 2.精基准选择

5)定位基准的选择应便于工件的安装与加工,并使夹具的结构简单。

 工件的装夹方法

工件安装的好坏是机械加工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加工精度、工件安装的快慢、稳定性.还影响生产率的高低。为了保证加工表面与其设计基准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工件安装时应使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相对机床占据一正确的位置。

在各种不同的机床上加工零件时,有各种不同的安装方法。安装方法可以归纳为直接找正法、划线找正法和采用夹具安装法三种。

 工件的装夹方法 1.找正法装夹工件

用百分表、划针或目测在机床上直接找正工件的有关基准,使工件占有正确的位置称为直接找正法。多用于单件和小批生产。有两种:(1)直接找正法(2)划线找正法

 工件的装夹方法 1.找正法装夹工件(1)直接找正法

第 页

用百分表、划针或目测在机床上直接找正工件的有关基准,使工件占有正确的位置称为直接找正法。多用于单件和小批生产。

 工件的装夹方法(2)划线找正法

在机床上用划针按毛坯或半成品上所划的线来找正工件,使其获得正确位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要多一道划线工序,划出的线本身有一定宽度,在划线时又有划线误差,校正工件位置时还有观察误差,因此该法多用于生产批量较小,毛坯精度较低,以及大型工件等不宜使用夹具的粗加工中。

 工件的装夹方法 2.用夹具装夹工件

利用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使工件获得正确位置。夹具是机床的一种附加装置,它在机床上相对刀具的位置在工件未安装前已预先调整好,所以在加工一批工件时不必再逐个找正定位,就能保证加工的技术要求,既省工又省事,是高效的定位方法,在成批和大量生产中广泛应用。

 工艺路线的拟定

工艺路线是工艺设计的总体布局

一、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二、工艺阶段的划分

三、工序的划分

四、加工顺序的安排

 工艺阶段的划分

(1)粗加工阶段 切除加工表面上的大部分余量。

(2)半精加工阶段 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作好必要的精度和余量准备,并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

(3)精加工阶段 使要求高的表面达到规定要求。

第 页

(4)光整加工阶段 提高被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和减少表面粗糙度,一般不能纠正形状和位置误差。

 工艺阶段划分的作用(1)保证产品质量(2)合理使用设备

(3)便于热处理工序的安排,使热处理与切削加工工序配合更合理(4)便于及时发现毛坯缺陷和保护已加工表面

 工序的划分——工序集中 1 .工序集中 2 .工序集中的特点

(1)工件在一次装夹后,可以加工多个表面。能较好地保证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可以减少装夹工件的次数和辅助时间;减少工件在机床之间的搬运次数,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

(2)可减少机床数量、操作工人,节省车间生产面积,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工作。

(3)采用的设备和工装结构复杂、投资大,调节和维修的难度大,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4)单件小批生产采用工序集中

 工序的划分——工序分散 1.工序分散 2.工序分散特点

(1)机床设备及工装比较简单,调整方便,生产工人易于掌握。(2)可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时间。(3)设备数量多,操作工人多,生产面积大。(4)大批、大量生产采用工序集中和分散

 加工顺序的安排

第 页

——切削加工工序的安排

1)零件分段加工时,应遵循“先粗后精”的加工顺序。2)先加工基准表面,后加工其它表面 3)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 4)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内孔

 加工顺序的安排

——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1)为改善金属组织和加工性能的热处理工序 退火、正火和调质等,一般安排在粗加工前后。2)为提高零件硬度和耐磨性的热处理工序

淬火、渗碳淬火等,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光整加工之前。3)时效处理工序 减小或消除工件的内应力 3.辅助工序安排

检验、去毛刺、清洗、涂防锈油等。

 加工余量的确定

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二、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三、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1.工序余量

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是被加工表面在一道工序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对于对称表面或回转体表面,其加工余量是对称分布的,是双边余量。

2.加工总余量

是毛坯尺寸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之差。也称毛坯余量。

第 页

3.基本余量、最大余量、最小余量

1、工序余量(1)

1、工序余量(2)

1、工序余量(3)

1、工序余量(4)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1)被加工表面上由前道工序生产的微观不平度和表面缺陷层深度。2)被加工表面上由前道工序生产的尺寸误差和几何形状误差。3)前道工序引起的被加工表面的位置误差。4)本道工序的装夹误差。

对称表面或回转体表面,工序的最小余量: 非对称表面其加工余量是单边的:

二、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

三、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1.经验估计法

采用类比法估计确定加工余量的大小。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2.分析计算法

以一定的经验资料和计算公式为依据,对影响加工余量的诸因素进行逐项的分析计算以确定加工余量的大小。仅在贵重材料及某些大批生产和大量生产中采用。3.查表修正法

以有关工艺手册和资料所推荐的加工余量为基础,结合实际加工情况进行修正以确定加工余量的大小。应用较广。

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设计 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工序尺寸:某工序加工应达到的尺寸

第 页

一、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确定

二、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确定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1.确定基本余量

确定工序尺寸,必须确定零件各工序的基本余量——常用查表法。2.确定工序尺寸

由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

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确定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1.确定基本余量

确定工序尺寸,必须确定零件各工序的基本余量——常用查表法。2.确定工序尺寸

由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

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确定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

1.工艺尺寸链及其极值解法

2.用尺寸链计算工艺尺寸

(1)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尺寸换算

(2)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尺寸换算

(3)工序基准是尚待继续加工的表面

(4)孔系坐标(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 工艺尺寸链及其极值解法

1.工艺尺寸 在工艺附图或工艺规程中所给出的尺寸称为。

2.尺寸链 在机械制造中称这种相互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封闭尺寸组合为尺寸链。

第 页

3.工艺尺寸链 工艺尺寸所组成的尺寸称为工艺尺寸链。4.特征 封闭性。5.工艺尺寸链的组成 6.工艺尺寸链图

7.工艺尺寸链的计算 极值法、概率法。

 工艺尺寸链的组成 1.组成环:

在加工过程中直接保证的尺寸,用表示。2.封闭环:

在加工过程中间接得到的尺寸,用表示。3.增环:

当某组成环增大(其它组成环保持不变),封闭环也随之增大,则该组成环称为增环。用 表示。4.减环:

当某组成环增大(其它组成环保持不变),封闭环反而减小,则该组成环称为减环。用表示。

 用尺寸链计算工艺尺寸

1.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尺寸换算 2.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尺寸换算 3.工序基准是尚待继续加工的表面 4.孔系坐标(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 工艺装备的选择  机床的选择

选用机床应与所加工的零件相适应。

 工艺装备的选择 1.夹具的选择

第 页

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应广泛使用专用夹具。2.刀具的选择

取决于所确定的加工方法、工件材料、所要求的加工精度、生产率和经济性、机床类型等。3.量具的选择

根据检验要求的准确度和生产类型来决定。

 1.2 模具的制造精度  1.2.1 概述

 影响模具精度的主要因素有:  1)、制件的精度

 2)、模具加工技术手段水平 3)、模具钳工装配水平

 4)、模具制造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  1.2.2影响零件制造精度的因素

 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1)加工原理误差  2)调整误差  3)机床误差

 4)夹具制造误差与磨损  5)刀具的制造误差与磨损

 2.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 1)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2)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的措施  3.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1)工件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2)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第 页

 3)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 1.2.3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 1)误差预防技术

指减小原始误差或减少原始误差的影响。

 2)误差补偿技术

指在现存的原始误差条件下,通过分析、测量进行而建立数学模型。

 1.3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 1.3.1表面质量

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也称表面完整性,它包括表面的几何特征和表面层的力学物理性能两方面内容。 1)表面的几何特征  2)表面层的力学物理性能

 1.3.2影响表面质量的因素及改善表面质量的途径  1.影响加工表面几何特征的因素及其改进措施  1)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 2)磨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篇6:14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案

授课内容

1.1 电子工艺技术基础知识

1.2 电子工艺在中国的发展和工艺技术教育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1、掌握电子工艺研究的范围是哪些?

2、掌握电子工艺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是哪些?

重点、电子工艺研究的范围;

2、电子工艺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

难点

记住企业 工艺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

教学设计

(主要步骤、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步骤:、以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入生产工艺,举例说明工艺的重要性;、以产品形成的因素说明工艺研究的范围;

3、中国工业的落后突出体现在工艺的落后;

4、从产品形成到大批量生产说明工艺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

教学内容

1、电子工艺的定义

工艺是生产者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使之最后成为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的艺术(程序、方法、技术)。

制造工艺包容每一个制造环节的整个生产过程。工艺追求的是效率、质量及利润。、电子工艺研究的范围)材料

整机产品和技术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元器件制造工业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水平;)设备

电子产品工艺技术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手段的提高。)方法

对电子材料的利用、对工具设备的操作、对制造过程的安排、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在所有这些与生产制造有关的活动中,“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操作者

决定因素是人,经过培训,有高素质的人。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等级技术工人三种人是电子工业的关键人才。)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在所有与生产制造有关的活动中,“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与以上制造过程的四个要素比较,管理可以算是“软件”,但确实又是连接这四个要素的纽带。

讨论题:产品设计重要还是生产工艺重要?、电子工艺学的特点)涉及众多科学技术领域 2)形成时间较晚而发展迅速 4、电子工艺课程的培养目标

有技术、会操作,能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工艺技术或现场管理人才。、工艺工作的范围)开发阶段的工作

⑴ 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工时定额和工位作业指导书;指导现场生产人员完成工艺操作和产品质量控制。

⑵ 编制和调试 AOI、ICT 等先进测试设备的运行程序和 SMT 工艺涉及的锡膏印刷机、自动贴片机、再流焊机、波峰焊机等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及规程,设计、制作、加工或检验工装。

⑶ 负责新产品研发中的工艺评审。主要对新产品元器件的选用、PCB 电路板设计和产品生产的工艺性能进行评定,提出改进意见。)生产阶段的工作

(1)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负责技术上的准备和协调,现场组织解决有关技术和工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2)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

(3)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发展阶段的工作

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不断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小结

作业:、电子工艺技术培养目标是什么?、电子工艺技术人员的工作范围是哪些?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教案(第 2 单元)

授课内容

1.3 电子工艺安全操作知识

1.4 电子产品的形成和制造工艺流程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工艺实践中的安全知识及安全防范和救助知识,建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2、掌握电子产品的形成过程中的工艺流程。

重点

1、电子工艺实践中的用电安全;

2、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流程的基本概念。

难点

1、记住 电子工艺实践中的用电安全。

教学设计

(主要步骤、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步骤:、从实训室的电气布线说明电子工艺实践中安全用电的必要性;、安全用电的范围和几种触电、电击的可能;、用电和其他安全防护;、从实训室的设备布置说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布局。

教学内容

1、电子企业生产安全问题

不安全因素:

用电安全:线路正确,防触电、电击、机械损伤: 剪脚操作、钻床操作

烫伤:波峰机锡炉操作、电烙铁操作

设备安全:波峰机、贴片机的安全操作

防火安全:波峰机的防火、助焊剂等危险品的保管、操作

防毒:防铅中毒、防化学溶剂甲醛、甲醇、四氯乙烯、四氯乙烷等的中毒、安全用电

讨论题:生产中用电有哪些不安全因素?)触电: 通常不足 1mA 的电流就能引起人体的肌肉收缩、神经麻木;更大的电流就会致人于死命。

触电的形式与原因及决定触电伤害的因素

人体触电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或间接接触了两个电位不同的带电体。

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电流强度、电击时间、电流的途径及电流的性质有关。

人体电阻:人体电阻的大小因人而异,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几十千欧到 100K 以上,但会随电压升高而降低。

几十毫安电流通过人体达到 1s 以上,就能造成死亡;而几百毫安电流可使人严重烧伤,并且立即停止呼吸

人体受到的电击强度达到 30mA · s 以上时,就会产生永久性伤害

36V(或 24V)为常用安全电压。

若电流不经过上述重要部位,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不同种类的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是不一样的)电击:

⑴ 直接触及电源

⑵ 错误使用设备

⑶ 设备金属外壳带电

⑷ 电容器放电)安全用电操作)制订安全操作规程)通电前的注意事项

看电源

电源线

电源插头

接地及三芯插头的正确使用: 设备外壳应该接保护地,最好与电网的保护地接到一起,而不能只接电网零线上。

检修、调试电子产品的安全问题

要了解工作对象的电气原理,特别注意它的电源系统。

不得随便改动仪器设备的电源接线。

不得随意触碰电气设备,触及电路中的任何金属部分之前都应进行安全测试

未经专业训练的人不许带电操作。)触电救护

迅速而正确地脱离电源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3、电子实训室用电安全操作规程

按实际规定讲解、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

电子产品的装配过程是先将零件、元器件组装成部件,再将部件组装成整机,其核心工作是将元器件组装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板部件或叫组件(PCBA)。本书介绍的电子工艺主要是指电路板组件的装配工艺。

电子产品组装的基本工艺流程:、小结

上一篇:班班通应用工作总结下一篇:纪念毛泽东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