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作文:忆母校

2024-04-17

高中英语作文:忆母校(共14篇)

篇1:高中英语作文:忆母校

若还是那个学校,还是那间教室,还是那群人,多好……

如今的我是个初二学生,整日奔波于题海之间,然而成绩总是不变的中游。每当为此而发出感叹时,总经不住重温一遍往日的美好。

当我还是小屁孩时,就在那所学校就读。可能就是因为在那所学校待了7年吧,至今大多数的美好回忆都是寄于那里的……

“你玩不玩秋千?”一个小女孩见我一个人,就走过来试着跟我交流,我抬眼看她,微微点了点头。于是就这样怯生生的跟在她后面,坐在秋千上,被她推向空中。

我是一个内心活动很丰富的人,当时我就想,这个女孩好好呀!也许是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性子比较野,就玩了那一次,我便跟她熟了起来,跟这个班级熟了起来。

我还记得第一次考试时我考了30几名。小孩子嘛,对分数没有那么看重,概念也没那么深,30几名就30几名,接下来该干嘛干嘛。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并不怕去学校,反倒有些渴望能够一年不间断的上学。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你教的是哪个班就一直教哪个班,因此老师算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而我们也就和老师之间比较亲,再加上那时候的学习都比较简单,去也就是玩。所以一切让孩子怕去学校的因素都被排除了。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在星期五的下午最后一节课,好像是语文课,那天正好停电,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老师干脆也就不给我们上课了,就坐在讲台上与我们聊天,后来说到多音字了,就用黄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落”字,用“落”字组了几个词写在黑板上,叫了一个同学读,那个同学傻里傻气的读了好几遍也读不对,老师走下讲台来,认真的、字正腔圆的又念了一遍,但那个同学还是读不对,急的老师直跺脚,老师念一遍他念一遍,到最后把老师给带进去了,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不由得被他的“执着”打败了,跟着笑了起来。

那笑声是无忧无虑的,是纯真的,是不掺杂其他成分的,也是最真实的。

现在的我们少了那样的笑声,只因没有了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心境。

如若还是那个学校,那间教室,那个老师,那群人,该多好……

篇2:高中英语作文:忆母校

记得今年趣味运动会上一个“8字长绳”的项目。这个项目需要5男5女来跳绳,像写“8”字一样地跳,比赛的时候,3分钟里哪个班跳得最多哪个班就获胜。

可是我班一开始练,就遇到了困难。大家有的这里被绳子打到了;有的那里被绳子勒住了;还有的甚至被绳子绊倒了。吓得大家都对这根长绳害怕起来。不一会儿,3分钟就像流水般消逝,而我们却没跳几个,原来我们个个看到绳子,像见了老虎一样,不敢靠近它。

我也像个缩头乌龟似的,看到绳子过来不敢冲进去,生怕会被勾住。心里想:唉,如果我跳进去了,绳子也许会像鞭子一样抽向我,算了,我还是不要连在一起了吧。

绳子一下一下地在我眼前晃过,而我去犹豫再三也不敢冲进去。这时,只听见老师亲切地对我说:“你停顿一下,就浪费了一些时间,那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那不就输定了吗?你不要害怕,你一定能行的!”

突然,我感觉到一只手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我也眼睛一闭,弯着腰,冲进绳子,轻轻一跳,轻盈地跑了出来。这时,我发现要将绳跳好,原来并不很难。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做到不害怕绳子了。

为了能将我班的跳绳成绩提高,我们长绳组的队员互相交流跳绳技巧,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训练,天天练习。因为大家心里都装着班级荣誉,也都不叫苦不叫累。在一次次训练中,我们配合得更默契了,更融洽了。啦啦队员为我们加油,老师为我们鼓劲,全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了一股更强大的绳。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比赛的前一天,我们3分钟已经能跳180多个了,我至今都难以相信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篇3:忆南昌五中,念母校师长

一、昔日校园、校风和良师

透过毕业照, 当年的教学楼又呈现在我眼前:

二幢三层的教学楼对称围合布置, 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按黄金分割比例的三道拱圈门洞, 镶嵌在每层楼的中央。具有宫廷外廊符号的三排廊柱, 使正立面的视觉效果特别丰富。

那时, 南昌五中坐落在南昌市的荒郊野外, 校门正对面是某军独立师师部, 戒备森严。据说红军长征时, 曾为毛泽东当警卫员的陈昌奉, 就在这个师当过师长。放眼四望, 周边尽是菜地农田, 水塘泥滩。校园似乎有意浮游闹市尘埃之外, 避开喧嚣, 让同学们以恬淡的心境专心读书。

全校只有三个高中年级, 1500余名师生。学校云集了一批江西省高中年段顶尖的优秀师资:政治老师邓庆余, 语文老师王章庆, 代数老师邓志揆, 几何老师熊大桢, 三角老师张光才, 俄语老师钟盛, 物理老师龚生松, 化学老师石适华。人人握灵蛇之珠, 家家抱荆山之玉。霞蔚云蒸, 阵容整齐。

校长是位军人, 据说在辽沈战役打“四平”时立过战功。他又兼书记, 在大会上, 才能听见他声如洪钟。校训威严有加, 校风井然严明。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校, 使一群不谙世事的少年, 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 学习生活、衣食起居就面临准军事化管理。

年轻的班主任血气方刚, 是准军事化管理的实施者。他教物理, 讲概念, 引人入胜。他带班身体力行, 事不分巨细, 体不分强弱, 时不分昼夜, 令行禁止。女生对他望而生畏, 男生对他早起晨练的吆喝, 如老鼠见到猫。

1960年的冬天, 由于饥饿和寄宿, 感觉特别寒冷和凄苦。学校严格规定, 准时熄灯就寝, 统一吹号起床, 用膳严格定量, 考试竞赛频繁。这种车轮滚滚式的学习与生活, 使刚刚进五中校门的半大孩子难以适应, 先后有二十余人离校。我和大部分同学, 至少一年后才缓过劲来。

白天的校园, 真可谓读书声与天籁齐鸣。由于附近几乎没有建筑物, 晚自习的白炽灯光, 虽集中在二幢教学楼, 却把五中附近的一片夜空, 照得通明如白昼, 格外引人注目。

各门学科的精英教师, 治学严谨, 使我们学会了独立生存, 领悟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尤其是为我们顺利进入高等学府, 教会了大家如何捡起这块有效的敲门砖。他们在应对考试方面, 特具敏锐。我还记得两个例子。

1964年7月, 高考迫在眉睫。物理老师突然向大家发问:气态方程在密闭条件下才能成立, 如果漏了5克气体, 你们有谁能解出这道方程?全场沉默了几秒钟后, 他欣然出招演算。几天后, 考场上果然出现同样的高考题, 且为10分题。我惊喜之余, 立即手到擒来。

高考前几天, 政治老师突然要求大家一定要熟读刚出刊的中苏两党论战要闻, 其中一道高分题果然被这位老师言中!

难忘高考前夜, 南昌酷暑难当。师生有如蒸笼里的馒头, 都闷在教室挑灯夜战, 大汗淋漓还得心静如水。校方急中生智在二幢教学楼间的广场上, 临时拉线架起了四盏大灯照明。顷刻之间, 几十张桌椅全面铺开, 各门功课的教学精英在露天灯光下, 为学子们解题。时而伏案疾书, 时而站着滔滔不绝。

1964年8月的一个傍晚,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一位全身淋湿的中年男子, 急忙跑来我家, 原来是班主任张光才老师。他还来不及吃晚饭, 就冒雨从城东赶来市中心通知我, 同济大学已按第一志愿将我录取, 明早务必到省招生办去当场核查视力, 令我们全家感动不已。

张老师因在三角函数教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历届学生给他起了个“三角大王”的美称。我利用寒暑假求解了大量数学题, 却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核对。张老师挤出大量休息时间为我批改, 还启发我:“‘三角大王’的称呼不妥, 三角课程不是孤立的。许多代数、几何、三角公式与定理, 是可以相互证明的, 不要拘泥一种方式求解。”这种拓宽思路、强化推导思维的教学理念永远不会过时。不仅在当今基础数学教育中需要推行, 而且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时, 仍然行之有效。20世纪80年代, 我曾因破解某项大型贮仓设计工程中的数学力学难题与关键技术, 而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 这同样得益于在南昌五中受到的“童子功”。当时的数学题海战术在推理能力和计算方法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几十年后的同学聚会又见过张老师几面, 我曾多次向他表示感激。他却说, “已记不清了, 不要放在心上。”在张老师去世多年后, 我才得知噩耗, 每念及此, 甚感歉疚。张老师早年不经意地以哲学高度, 启迪了我的基础数学逻辑思维, 使我终生受益。其师德也使我终生难忘。

反思高中生过早进入“理工班”学习, 虽有利高考应试, 但弊端不少。直到最后一年, “理工班”才开始恶补历史、地理、生物。当时, 风行“重理工, 轻医农, 藐视文科”。其实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跛脚严重的学生, 的确很难成为有大创意的工程师。

所幸我念高二时, 古典文学遇到了真正的启蒙老师, 他就是满腹经纶, 又愁绪万千的王章庆老师。当年反右倾, 他因为一句口头禅“船到桥下自然直”, 被卷入政治旋涡, 铺天盖地的批判大字报几乎要把他吞没。因为我政治“觉悟”低, 看不懂大字报, 只知道对老师应当毕恭毕敬。1964年的初春, 他书写对联:“春来桃李竞芳菲, 时至鱼龙多变幻”, 张贴在教室门口, 特别醒目提神。此举与“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的政治动员令相悖, 显然, 王老师是冒着再次遭受批判的风险, 又在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很是催人奋进。

王老师文史功底深厚, 讲授古典文学尤其经验丰富。对外虽沉默不语, 内心却是在忍辱负重。他深爱着自己的学生。他用鄱阳腔认真讲解古文, 难懂无味的楚辞史记篇章, 被这位先生摇头晃脑讲得声情并茂, 出神入化。一群热衷数理化的“理工班”学生, 居然也听得津津有味。他用心讲解《屈原列传》的神情和抑扬顿挫的声调, 我至今未忘。

正是他开启了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几十年过去了, 我自己也感到奇怪, 为什么还能整段背诵贾谊的《过秦论》, 这似乎也是对他师生情结的延续。

这就是当年五中的校园、校风和良师, 在我离开五中近半个世纪来, 给我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二、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高中岁月全过程地在三年困难时期度过。当年全校大兴“一种三养”, 用操场种南瓜, 用空地种蔬菜;用树叶磨成汁, 用碱水做稀饭;艰苦求学, 民兵训练不断, 拼命读书, 文体活动照旧。

当时, 每人每月三两食油, 大饼油条是稀罕之物。个别男生为了减少热量消耗, 只有靠卧床休息兼喝盐开水。有的男生当步入食堂才发现, 因为上餐多吃了一点, 而下餐甚至窘困到喝不上一碗稀粥时, 相互还能支援饭菜票, 以解一时之饥。

由于饥饿, 有同学突然急患阑尾炎, 疼痛难当甚至危及生命。全班十几个男生就不顾一切, 用担架轮换肩扛手抬, 在寒冬的夜晚, 赶了十几里路, 奔赴医院抢救。脱险后的一刻, 主治医生望着我们感叹:“算你们送得快, 已经化脓穿孔了, 再晚半个小时就没命了!”

这些远离家庭, 提前过独立生活的半大孩子, 在全国普遍极其贫困的条件下, 的确是“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1963年春天开始, 五中校园的中心位置, 冒出了一座精致的构筑物“优秀学生光荣榜”。“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每天, 成群的驻足观望者都在静静地思考着。在一群上进心极强的青少年学生中, “光荣榜”几乎成了学子们心仪的荣誉殿堂。对上榜的优秀学生, 有项硬指标作为必要条件:期末大考七门功课平均分必须在85分或90分以上, 或几项单科成绩, 必须在全年级的前10名。在这里, 高分得到肯定, 优秀得到赞美;上游、中游学生得到鼓励;上榜者则似乎看到了自己的高考前景, 如一轮红日喷薄欲出。1964年春季开学时, 我终于也上了“优秀学生光荣榜”。南昌五中当年特有的激励机制, 怦怦荡开我们青涩年纪正在成长的襟怀。南昌五中创造了一个让国人惊叹的记录:1957年, 清华大学在江西省录取考生40名, 南昌五中竟独占21名。

三、时代的“幸运儿”与“捐门槛”

当年的高等教育, 属精英式教育, 实非今日大众化教育所能比拟。1964年全国统招大专本科生仅13万!全国重点大学还不足5万人, 全国平均入学率约1%。那时能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被社会公认为是时代的“幸运儿”。

我班仅有31人参加高考, 结果70%以上考入大学。有十几人考入军事院校及全国重点大学。还有一人三门单科成绩名列全省前三名。一个班有这种成绩和升学率, 当时不仅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全国也属先进。未录取者, 有的成绩也非常优秀, 只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 或是有直系亲属沾上“黑五类” (地、富、反、坏、右) 的边, 或社会关系有“重大问题”, 都被高等学校拒之门外。

这些落榜的同学大部分都响应号召, 进了南昌市北郊林场。几十年的人生道路, 相对更艰难、更坎坷。好在有“文化大革命”前南昌五中的高中文化底蕴护佑, 有的顺应改革开放脱颖而出;有的自学成材进而取得了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或中、高级职称;有的成了民营企业家中的佼佼者。除有几人不幸亡故或失踪外, 绝大部分人还是事业成功, 幸福美满。

也有落榜的同学向我倾诉:当时高考成绩已进入了北大录取线;有的单科成绩全校拔尖;有的……。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才目睹自己的高考档案, 赫然盖着一个市里特派政审机构的大印:“同意报考, 不宜录取”。他们以不同形式自嘲:在五中寒窗苦读四年, 锻炼成了现代版的祥林嫂, 恰似鲁迅笔下《祝福》中的悲剧主人公, 将毕生的血汗钱和辛劳托付给了土地庙, 寄情于为庙宇“捐门槛”, 只盼赎来生, 交好运。

据说高考前的外调及政审非常严格。一所中学的党政部门还没有这种权限, 只有上一级组织部门或政审机构才有权力操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南昌如此, 全国亦然。只有在改革开放后, 人们不再贴有各种政治标签, 公民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自由平等。在分数面前, 高考考生才有可能一律平等。我们感受了阶级斗争的残酷, “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恐怖, 我们也亲历了改革开放, 社会转型。世事沧桑, 个人命运总是和国家命运一样紧密相联, 跌宕起伏。

篇4:梧桐树下忆母校

对于已过不惑的塘中老校友来说,学校办公室前的四棵梧桐树,是刻在每位同学记忆深处的一张永恒名片。当年,校园内梧桐树很多,中心马路和大礼堂两侧的行道树尽是些梧桐树,但都不成气候,唯有办公室前这四棵很特别,不仅长得粗壮茂盛,而且很讲和谐,很守秩序,自西向东从大到小一字排开,谁也不僭越,谁也不违和,尤其西首那一棵,俨然王者气派,荫荫如盖,生机盎然,陪伴师生寒来暑往、春去秋至。

难忘的树下讲话

这四棵梧桐树,不仅美化了校园,也给我们这些战天斗地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呵护。想当年,学校召开学生大会、组织歌咏比赛等,都在梧桐树下进行。每遇这些事,师生们七手八脚搬来几张课桌拼在办公室走廊下,便是主席台了,上面摆着一个裹着红绸子的话筒,一位领导讲完再递给另一位领导讲,话筒在传递中会发出刺耳的声音,惊扰了台下不少同学的春秋大梦。台下的会场更加简陋,同学们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从教室里自带凳子,按班级坐成一路一路的,开完会后随手带走,人去场空,倒也省去了不少烦情琐事。

因为梧桐树长得茂盛,足以遮挡住小雨小雪,所以当年的校领导也十分任性,安排活动基本不参考老天爷的计划,想什么时候安排就什么时候安排。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学校开大会,刚开始晴空万里、凉风习习,梧桐叶也把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的,难得一个室外开会的好天气。老校长心情也超好,讲得非常起劲,可是刚切入正题,老天爷就打起响雷、刮起大风,天色也渐渐转暗,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把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校长是见过世面的老江湖,哪能被这点状况搞乱方寸呢?拔高音调继续大讲特讲。

但是,这次老天爷真不给面子,不久就丢起雨点来,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噼啪作响,先是星星点点,随后紧锣密鼓,穿过密密匝匝的梧桐叶滴落在同学们身上。大家见雨越下越大,交头接耳议论起来。见此情景,校长大人用力咳嗽了一声,默默环视一下会场,同学们的议论徒然停了下来,正襟危坐假装认真听讲,校长继续发表重要讲话。不一会儿,雨打梧叶声渐渐盖过了校长重要讲话声,校长见大会实在开不下去了,只得宣布休会。早已绷不住劲的同学们一听到散会,提起板凳一哄而散。可人算不如天算,还没等到腿脚较慢的同学跑进教室,老天的脸又变了回来,风停雨止,骄阳高照。这时,校园里又响起了急促的铃声,招呼我们重返会场接着开会。如此这般,同学们的心早已不在会上,更别说校长讲些什么內容了。

绿荫庇护的校园岁月

在梧桐树下集会,遇到极端天气并不多见。所以,我们在校几年,尽享了梧桐树为我们遮阳、挡风、避雨的恩泽。但是,它偶尔也会与我们开开玩笑。比如会议过程中,如果传来一声女同学的尖叫声,不用猜就知道这位同学“中彩”了,八成是树上的洋毛辣子掉到脖子里了,赶紧送到医务室擦擦酒精吧。如果你在开会听到男同学们压抑的坏笑,千万不要以为哪位又出什么幺蛾子,不外乎坐在前面女生乌黑的头发上落上几颗白色的鸟屎虫屎,他们在那幸灾乐祸呢!

说起这四棵梧桐树,不得不提它们南面的圆形花坛。花坛正中有棵宝塔松,边上种了些月季之类的花草,还有一些迎春花,一到春天挂满金黄色小花的技条就会探出栏杆,随风摆舞,招蜂引蝶。当年,这里被同学们公认为塘中最美的地方,大家照相常到这里来取景。花开季节,花坛附近固然惹人喜爱,但在万木萧疏时,这里也不失为同学们的最爱。冬天来了,梧桐树和办公室一起挡住了寒冷的北风,在这里形成一个避风塘,同学们喜欢在此读书、晒太阳;还有些捣蛋鬼,把梧桐球沾上煤油点燃,在花坛四周踢来踢去,火球到处呼呼乱窜,引来学校领导一阵阵批评……

当年,学校大喇叭每天定时播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和开饭时间还会经常播放些《采槟榔》、《北国之春》和《外婆的澎湖湾》等流行歌曲。除了这些兼有放号功能外,其它上课、自习、洗漱、就寝等,全以铃声为号,指挥着师生的作息起止。作为塘中人,对这样场景都不陌生:校园里刚刚还是人声鼎沸,铃声一响,立刻传来一阵匆忙的脚步声,随即归于宁静,或上课,或就寝……反之亦然。而具有这个伟力、能把校园在沸腾与宁静之间互为转换的铃声,都是从梧桐树下发出的。从这一点上讲,梧桐树荫护着的那个铁铃,才是塘中真正的“前线指挥所”。

淡泊名利念师恩

我在塘中学习生活几年,铃声从未间断过,有个身影也从未缺席过。这个身影个子不高,身体微胖,冬春季穿着中山装,胸前口袋里插着一两支钢笔,到了夏秋天,干净的白衬衫扎在腰带里,显得朴实沉稳、谦逊厚道。他每天按时按点出现在梧桐树下,不慌不忙举起锤子敲击着用东方红拖拉机报废车轮做成的铁铃,日复一日为同学们敲击出青春的节奏,敲击出前进的号角……他,就是学校“司号员”——王友进。学校并没有司号员这个工种,是我给他“封”的,因为我感觉这样雅一点。其实,“塘沟中学打铃的”,是大家对他最常用、最精准的“昵称”。他时时处处工作生活在我们当中,可我和很多同学连他是教师还是临时工,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都不甚清楚。像王友进这样的员工,学校还不止他一人。

在塘中,提起卢其州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但若提到学校刻字的,那可就人尽皆知。那年代,学校没有电脑打印机,就连手动打字机也是稀罕之物,六个年级上千名学生的讲义、试卷、校报等,都是靠铁笔刻腊纸印刷的,而这些东西大多数出自卢其州之手。他刻印的字,笔画圆方自如,墨色浓淡相宜,排版整齐美观。当然,挂在梧桐树下的小黑板上,偶尔也会有他板书的通知、寻物启示等,常常引来师生们驻足观看、细细品味。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位成绩一向很好的同学,考试考砸了。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讲不出其他原因,只是瓮声瓮气说了一句:“莫怪我考不好,都怪试卷没刻好,是考我能不能辨认字,还是考我会不会做题目?如果是卢老师刻的试卷,我一定能考好……”弄得找他谈话的老师哭笑不得。可见,卢其州刻印的字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1989年3月,我参军离开塘中,至今已近30年,一直没有再见到王友进、卢其州,也不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但我始终认为,这两位“打铃的”和“刻字的”员工,与曹寿山、严法顺、苏基田、宋广才、钱经纬、朱卫东,还有华仁和、周柏、王绍清、李玉堂、刘武、沈继太、耿志平、刘训学、王笑书等诸多老教师一样,都是名符其实的辛勤园丁。现在想一想,那时绝大多数老师不都是在做这些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事情吗?像梧桐树那样,在一个岗位一站就是一辈子,极尽教导呵护之责,却淡泊个人名利。他们当年无意让我们将来思恩报恩,我们现在也无需刻意记起某人某事,只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当年讲的话已经融进了学生的血液,变成了学生的行动,就是对他们最大最好的抚慰。

诗经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塘沟中学当初种植梧桐树的老师们,不知是否起意于“栽桐引凤”的愿景?不知是否想到当年的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但是事实的确如此,这四棵梧桐树引来八方学子会聚塘中,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进了知识海洋,走出了精彩人生。

国庆前后,静心追忆,梧桐树下……

篇5:忆母校作文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六年美好的小学时光已经过去,如今临近小考,回味过去,倒也真有些依依不舍之情。

记得那是在幼儿园,打从那时起,我和班上的小朋友,便是经常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在那时还很破的学校,随着我六岁生日的到来,我终于上小学了!我那幼小的心中,充满了雀跃。在班级中,我们努力的学习着,像一株幼小的芽儿,贪婪的吸取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那是我最开心的一年。直到现在,我都能背出当时的课程表。记得有一天,当我们来到学校时,那原本泥泞的操场就像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整洁干净的沥青路面!再一看,有不少人正在忙不迭的给操场喷东西,哦,原来是学校在为我们翻新操场啊,我们心里,立即充满了感激。每次家长路过学校时,总能听见他们啧啧的赞叹声,这时我的心中便会涌上一股自豪之情,似乎,受赞的并不是学校,而是我一般。随着年龄增长,我在这里学会了怎样与同学相处,学会了怎样待人接物,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我在一次次学习中成长着,不知不觉的与母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每时每刻,一提到实验小学,“文雅”二字便会浮现在我眼前,我想到了那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想到了学校一直秉承的“文雅”校风,想到了老师的谆谆教诲,想到了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不觉潸然泪下。老师曾在课堂上说过:“只剩下最后的一个月,老师便是要与你们分别了,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抓紧每一门功课,让老师以后想起哪一个同学的时候,能有一个好印象。”虽然老师装的风轻云淡,殊不知,许多同学也在下面悄悄的压下眼泪哩!师生的情谊,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的尽的?

只有一个月,便要离开这个生活六年的大家庭了,心中十分不舍,但我能够报答母校的,便是考出一个好的成绩,我也要朝这方面努力,才能不辜负母校六年来对我的培育,才能不令老师失望!

篇6:忆母校作文

在记忆的那岸,有许多谆谆教诲的`老师,三尺讲台能讲述风云变幻,一截粉笔能书写世间百态,为那时尚还懵懂的我们建立起世界观,启蒙着理想追求,也为这些理想追求添砖加瓦,助力我们能够到达梦想的彼岸。那时的我们,如每日都在成长的新芽一般,因为有知识与爱的阳光,才焕发出绿意,才能茁壮成长,才能独自撑起一片天地。

无论我们是否算是能够撑起一片天地,您对我们的心也一直如一,不曾改变,而我们也都一样在记忆中珍存那三年时光。忘不了母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即便那时我们曾不懂事,不理解,不喜欢,等到渐渐成长成熟,也都将变成美好的回忆。而当时的批评指责,即便那时如芒刺在背,甚至能够耿耿于怀地记着好几天,现在直至以后,都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都是值得回忆的故事,抑或是昔日好友聚首时的笑资。

我想大家都有一样的感触,阔别母校几年后再拜访,大概都是会变了模样。说着东边本来是什么,西边现在变成了什么,平地建起了高楼,土地新铺了操场,虽都是可喜的变化,但心里总会有些莫名的空落落,大抵是油然而生一种,在如过眼云烟的岁月里,我们都不过是过客的无奈之感。笑也好泪也好,成长也好苦痛也好,好朋友也好陌路人也好,从此可能都要尘封,就此打结。

曾经我们是随波逐流的小船,有幸得以驶进您的港湾。曾经我们是无依无靠的孤帆,有幸得以依偎您的桅杆。因着有了您的庇护,您的支持,我们才能驶向远方,勇往直前。无论过去多少年,您也依然是港湾,是桅杆,是更多学子的港湾,桅杆。

篇7:忆母校作文

三年前,在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失败了,在即将迎来的第二个转折点,我决定要好好地拼搏一下,冲到终点,哪怕自己在终点线倒下了我也愿意,因为毕竟我倒在了终点,我成功了。但此刻的我心里是紧张的,心底的那根弦是绷紧的,一刻都不敢松懈,因为我有自己的使命。

我提前想像着自己到达终点站在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回首遥望了这三年的时光,我有哭过,也有笑过,也有努力过,也有失败过,也有苦涩过,也有甘甜过……现在,回想起来我才发现,原来我的这三年也是这么的五彩缤纷,这么的充满生机,这么的复杂。

最美的这些年,如这发丝划过指间,倏忽而逝,但那份青春的气息依然弥留于指尖之上。青春的气息寄存着这些年最美的回忆,这些年的我们,曾怀着无数的憧憬;结识了太多的同学、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也将成为值得保留的照片,来作为自己终身的财富,来作为当自己感到凄冷时温暖内心的融合剂。

岁月虽不曾为我们停留,但年少的我们携手走过三年,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轻狂,让微笑绽放,由泪水传达。曾经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嬉戏,一起写作业,一起犯过错,一起被老师批评过,……太多的回忆,是那么美好的“零碎”,即使“零碎”,我仍想将它组装成一个整体。

这些年,我们会因为朋友的不谅解而哭泣;我们会因为老师的误解而无奈;我们会因为亲情的淡漠而伤心;我们会因为成绩下降而落泪,我们会因为看了励志篇而鼓足勇气继续前进……,一直这样的循环,走到了现在,因为经历了这些,我们成熟了许多,体验了人世间的友情,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方法,学会了当自己跌倒时要从那里爬起来并继续行走,学会了谅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当别人伤心时自己用笑话去逗她开心,鼓励她,找到心灵深处的那根精神支柱,学会了懂得……

这些年,我们一起在早晨太阳还未睡醒时就踏着匆匆的脚步赶到教室;课堂上我们一起与周公相会,却总是被同桌好心地“捣乱”;课间我们一起围着大谈社会奇闻,大谈自己毕业后的人生规划……这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将成为人生旅途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篇8:忆母校作文700字

母校的一草一木,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在我的脑海。学校有两栋高大明亮的教学楼,教学楼的西边是300米长的跑到,中间是足球场。教学楼的北面是我们每个星期一升国旗的地方,老师会在国旗下宣布这个星期卫生纪律最好的班级。两个教学楼的中间就是我们的大操场,我们天天在那里玩耍和做操。国旗旁种满了花花草草,显得国旗旁是个很神圣的地方,这应该是对祖国的敬意。教学楼的两旁种着两排郁郁葱葱的大树,一片绿色,显得特别显眼。

你听,这欢快的嬉戏声,一定是小朋友在快乐玩耍呢!母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开心得合不拢嘴。下课了,大家便一窝蜂的冲出教师,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玩耍。

母校里也装了许多动人事迹。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课间时间玩陀螺,我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同学哎呀一声,我们顺着声音看去,有一个同学左手握这右手的手指,非常痛苦的表情,我们赶紧围过去,只见他的手不停地向下滴血,我们都很着急,一起把他扶进了医务室。通过这件事,班主任并没有过多的责怪我们,还给我们上了一堂安全课,至今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母校不仅寓教于乐,而且还有一年一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我们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同学们斩荆棘,破巨浪,终于得到了努力的硕果,为班级争光!有机会还回去市里参加运动会,为学校争光!

时代在变,科技在变,我的母校也在变。现在,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的母校也在越来越好。现在又新进了许多体育材料,还增加了微机室和教学器材。我们的学校正在改提高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深信,我的母校一定会成为信阳市最好的小学!

篇9:忆斑斓母校景·惜别初三作文

这儿,我度过三年的土地。唯此景令我着实难忘,且待慢忆......

踏进校园,那偶尔吹过的几丝风儿悄悄地卷起了地上那片片落叶,带着它们游荡一圈后又轻轻将它们放下,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轻抚儿女的脸庞,将他们举起、捧高、放下。每当歇息于树荫下那点点光斑之上时,我总会环顾校园的丽色。沁人心脾的花香、此起彼伏的鸟鸣、婀娜飘动的柳絮、委婉袅娜的湖水、琉璃招摇的青荇便会激起我心中的点点情愫,让我心醉,让我神往,更让我深忆。

我闭上眼,站在那被群花包围的石拱桥上。在一切都沉寂下来的时候,我深深地吸气,又呼气,用嗅觉捕捉那万多千株散发出的馨香;用触觉感受这校园里满是奋斗的于拼搏的.气息。啊!多好,就这样吧,我愿沉湎于这美好当中

环谒那被绿树包围的湖泊,整个心也都似那湖水沉寂了、消融了。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便漾起点点涟漪,一圈一圈扩散开来,虽不及海涛汹涌澎湃,但也颇有“金沙后浪推前浪”之感。我缓缓地弯下身去,将手伸进那湖水之中,霎时,一股清凉袭来。我抬起手,水花便随着我的手一齐升高,终于,它溅到了堤岸的绿草上。晶莹剔透的水珠犹如珍珠般闪亮、宝石般耀眼,当夕阳洒下一片璀璨时,它便又如碎金般夺目,着实令人心醉。你若定眼望去,那清冽的湖中竟有几只鱼儿在浅水处嬉戏,往来翕忽。

往昔的峥嵘岁月令我难以忘怀。我仍记得初中那些景,那些人,只是蓦然回首,身后却是另一番景色......

篇10:忆母校

在不知不觉中初三了,回想着三年前还带着童真的喜悦踏进初中部的大门,告诉自己已经长大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想法也许认为很天真很可笑,作业加多了,科目也加多了,压力也加多了,但我们还是那么青春,三年的时光眨眼而过,转眼间我们要毕业了。

三年了,我们把青春的脚印留在了初中的母校,每一天都会怨的话题就是饭堂的饭菜,这一顿饭却成了我们的美味佳肴;三年以后班主任还能一一地读出我们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吗?还记得我们的长相吗?应该不行了吧!以前我们总是说离中考还有很久很久,但是再过不久以后我们就要各奔东西了,也许来不及留下几句简单的祝福,来不及说上再见.更来不及把校园的栀子花印入脑海的中珍藏。

看着操场,还有着我们在上体育课的味道,天还是那么蓝,上课的铃声总是那么有威严性,校园的榕树又长高了,不知以后回来看母校时这棵充满智慧的榕树还能不能长到四楼呢?看着栀子花落下的那一刻,我们该毕业了!

这一刻我们都不想离开,不想长大,想永远留在母校中,相信母校也舍不得我们每一个人,但是我们是会长大的,是有梦想的,母校你孕育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不会辜负您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望。

篇11:忆母校

在故黄河畔,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让我成长的沃土,是让我实现梦想的天堂。那就是我的母校——三十五中。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母校两年了。但是,母校的点点滴滴都在我的脑海里珍藏。在这里,我从一个懵懂、胆小怕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懂事的、活泼大方的、心怀理想的女生,我的梦想也在这里起航。

中考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全市排名第3718名,也曾经沮丧失意过,进入了三十五中,我消沉了很久。记得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那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我靠努力进入了文科重点班,在这里,我遇到了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带我走出阴霾,走向了成功。我的学校针对我们这一届开始制定了一个教育方针“大课堂,快节奏,高效率”,我们每天都有早自习和晚自习。早自习是记忆的最好时机,前半小时我通常拿出英语书背单词或是高分作文,这样既可以提高我的记忆力,又可以锻炼我的语感,后半小时我就背诵语文诗词,或者历史政治,我发现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对于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们的课程安排的紧凑而有规律,在课堂上,老师们非常耐心为我们讲解,总是出题目给我们练习。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让我们上黑板板书,老师们说板书是学习非常好的途径,因为我们可以轻易地从板书里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且锻炼我们的及时思维能力。以前我很害怕板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方式,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很多。而在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我们的老师也找到了另一个让我们吸收知识的方法,就是给我们一小时讨论时间,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则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找老师问问题,也可以自己做题。在这个时间里,我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平时不解的问题都可以在这段时间解决掉,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强其他课程的学习。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成绩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很多,每次的模拟考试中,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备考的过程里,我遇到过困难与困惑,但是有老师的帮助,同学的鼓励,为了大学梦,我不断努力,在最后的高考中,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我开心地得知,我比中考进步了1960个名次!

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已得到了回报。而我的成功,离不开母校,离不开我的恩师。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始终怀揣着热爱母校、感恩母校的炽热情怀。至少,我的这份感恩母校的情怀纯真如斯!每当有一点点关于母校的人或事触及我的生活,母校一词便会兀然涌出,存于心底关于于母校的点点滴滴,便会如歌似梦般非常清晰地从我沉沉的记忆深处浮现。是母校让我的大学梦想实现,而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有一批非常出色的老师!

我的班主任,是一个严厉但是亲切的老师。她对我们的学业要求很高,她对我们的期望很高。总是督促我们勤奋,不可懒惰。记得高三的那段紧张的日子,她一直陪着我们,早晨比我们来校还要早,晚上也陪着我们自修,总是那样,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关心我们的身体,总是提醒我们注意身体,多吃蔬菜水果,她经常带一些有营养的东西到教室,分给我们吃,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很开心!记得有一次,我的慢性阑尾炎发作了,她慌忙跑去医院给我买消炎药,并把我带到办公室让我好好休息。感谢我又这样一位亲爱的班主任,负责、博爱,永远陪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奋斗的勇气。

语文课上,我们的老师总是会想出很多开发我们思维的点子,让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枯燥。有一次,我们讲到了《阿Q正传》,在学完整篇文章后,鲁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他让我们自由组成小组,任意选择课文里的一个场景表演出来,鼓励我们正确使用课文里的对话,这个任务一下就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时间,课外的时间我们都忙开了,一个星期后,我们都上台展示了自己的表演,现场气氛特别热闹,还吸引来别班的老师来做观众呢!感谢我有这样一位睿智的语文老师,让我学会了利用有利资源,将知识运用到最大化,善于思辨,灵活应对。

数学课上,同学们遇到了不懂的题,老师总会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一遍,两遍,——直到我们大家听懂为止。我的数学成绩很差,我的数学老师,孙老师,总是在课下的时候帮我单独辅导,她总是很耐心地看着我做题,并且让我解题给她看,并时时给我讲另外的思路。孙老师总是鼓励我说:这个世界没有笨孩子,你只是需要时间好好入门。还记得有一次考试,我成绩进步很多,孙老师特别高兴,在班上表扬了我很久,回到办公室也跟我的老师们一直夸奖我,我觉得很满足,感谢我有这样一位耐心的数学老师,让我对数学不那么恐惧。

英语课上,老师是个可亲可爱的人,总是露着笑容。她的英语课氛围很活泼。她习惯锻炼我们的说话能力,课上总是让我们朗读课文,并分小组扮演角色说话。我总是很享受这样的英语课,因为在课上,同学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她很和善,即使批评我们,也总带着笑,循循善诱。

历史课上,石老师带我们走入了历史的天空,她总是能用各种方式为我们讲述历史故事,记得高三的时候,我们都很头疼背诵一些历史资料,一度陷入痛苦。石老师就想出了个办法,她花了很久的时间,为我们将所有的历史资料全部重新筛选整理了一遍,这样不仅使我们背诵的负担减少了,也将资料变得更有条理性。感谢我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历史老师,让我们每每想起她时,总会有很温暖的感觉。

如果说,这世上除了亲情最温暖人心,那么我想说,还有一种情,让人回味,给人力量,那就是——师生情。感谢母校,让我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你们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最后,我想借用毛泽东对徐老说的一句旧话:恩师过去令我尊爱,今天也令我尊爱,将来也还令我尊爱!

篇12:忆母校情深意长 感师恩永志难忘

——小记文新院校友返校活动

“咱都毕业十年啦,啥时候有机会再回到母校去看看!”近年来,随着三江学院办学历史不断扩展。“亿母校,感师恩”成了很多毕业多年的校友共同的呼声。2013年10月26日,文新院迎来一批“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是中文系(文新院前身)2003届新闻传播专业的37名毕业生,今天是他们毕业十周年返校的日子。

“呀,你咋这么胖啦!” “你变得更成熟了!” “老师还是当年那么帅!” “校园变得不认识啦!”

同学们在一片感慨中又聚到了一起。从2000年进入三江学院,到2003年毕业,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时光留在了三江学院这片美丽的校园。毕业十年了,无论在外打拼如何辛苦、如何风光,大家心里都会记挂着三江牛、勤人坡、奶茶店……如今又回来了,再到食堂吃顿饭,到当年的宿舍看看,到当年的教室坐坐,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又陌生,感觉是那么亲切。

见面会在文新院演讲厅举行,大家在一起重温往事,回忆大学时光,感恩母校,祝福老师,祝福母校。当年的系主任包忠文老师来了,当年那个帅气的屈伯俊老师也来了。同学们聆听老师的教诲,感觉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包忠文老师感谢同学们在校期间对学校的支持,感谢大家为学校争得的荣誉,他对同学们现在有很好的发展感到欣慰,并欣然题词“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他还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为社会发展,为学校赢得更多的荣誉,并祝愿同学们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屈伯俊老师深情的回忆了同学们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他说:“感谢大家十年返校,看到大家能有今天的发展很高兴,希望大家珍惜这样一份感情,铭记每一个感人的瞬间,并邀约每一个十年都回来相聚。”

温馨的见面会后,2003届全体校友向文新院赠送孔子塑像,祝愿学校。

此外,文新院还迎来了多批毕业生。2012年4月中文系99文秘班的一批学生也相约返校,并向母校赠送纪念鼎。返校的每一名学生都由衷的表示,三江学院几年的教育对他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真心感谢母校的悉心培育,铭谢恩师。校园里每一天的拼搏与努力,每一步的成功与喜悦,都是毕业生一生永远的记忆,都是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阶梯。岁月的沧桑,能洗尽青春的铅华,但洗不去校友心中对母校浓厚的情谊。

篇13:忆高中作文

而我却渐渐的,渐渐的因为各种烦恼变得爱哭了,与一些人分隔两地总会舍不得,初三毕业那天我还是对毕业没有多大感觉,直到班上的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我们毕业了”才有种说不出的不舍与难过,对于在一起生活三年的同学,如今要分别我却哑口无言,一句话也没有说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只是心里觉得很受。

如今过了个暑假又回到校园,我还是没能缓过来我上高中了,已经是个高中生了,这种慢半拍的性格并不好,像是和现实生活得时间产生了时差。

唯有一点,那些我初中的伙伴们却各奔东西了,再没有能一块在教室呆到天黑才动身回家了,也没有了聚在一块嘻嘻笑笑的吵闹声,说到这,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那些伙伴们。

篇14:忆高中作文

“姐姐,这是真的吗?”我眨了眨双眼,盯着星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星问道。

“嗯”姐姐轻轻的摸着我的长发说着。

我一听,立马双手合作掌,低下头,悄然闭上双眼,嘴中叨念着。姐姐好奇的问道:“雪儿,你这是在做什么?”我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我竖起食指,作了个噤声的动作,眨了眨双眼,一脸紧张的说道:“姐,不能说的,说了就不灵了。”“我们家雪儿刚才是在许愿,是吗?”姐姐笑问道。我嗯了一声,转过头看着星空中的那颗属于自己的星:“姐,你说我的愿望能实现吗?”姐姐不语,走过来抱起了我,喜笑道:“会的,会的,我们家雪儿那么可爱,善良,星空之神一定会达成雪儿的愿望的、”

我傻傻的笑了,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它能实现我的愿望,希望它能让展开愿望的种子,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深根发芽,慢慢的滋润我的心灵……那年我7岁了……

上一篇:不也先生现代散文诗歌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