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政策

2024-04-27

财务政策(精选6篇)

篇1:财务政策

财务政策的选择

财务政策的选择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不同的财务政策会受到不同因素的约束,一般来说,每一种财务政策都会受到经济波动周期、企业增长方式以及企业财务战略的制约。

(一)经济波动周期。从财务的观点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政策,来抵御大起大落的企业震荡,以减少它

对财务活动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政

策的选择和实施要坚持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中心的财务政策思想,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企业理财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发展阶段作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

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

长的根本转变。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科学选择财务政策。一方面,调整企业

财务投资政策,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企业经济真正的长期增长要求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和效率,而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基础项目的发展。虽然基础项目在短期内以带

来较大的财务利益,但它为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企业在财务投资的规模和方向

上,要实现基础项目相对于经济增长的超前发展。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通过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既可以对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冲动形成约

束,又可以强化集约经营与技术创新的行为取向;通过明晰产权,从企业内部抑制掠夺性经

营的冲动;通过以收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的财务资源配置,限制高投人、低产出对

资源的耗用,使企业经营集约化、高效率得以实现。

(三)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战略是选择财务政策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

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

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的概括和描述。企业财务战略具有以下特

点:(1)从属性。企业财务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虽然它具有自己的特

色,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企业财务战略仍然要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

战略。(2)长期性。企业财务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需要,对财务活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判断,而不是局限于局部和近期的主观要求和具体措施。因此,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3)综合性,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财

务活动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只有综合考

虑这些因素,才能在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活动中的风险损

失,实现最大的财务效益。

篇2:财务政策

(1)财务公司监管环境

金融危机后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的趋势

国内的宏观调控

财务公司受到多重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无国际经验可循

(2)财务公司监管体系和业务范围

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财务公司的定义为:“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根据《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财务公司业务经营范围(需银监会批准)包括:

1、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

2、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

3、经批准的保险代理业务;

4、对成员单位提供担保;

5、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

6、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7、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

8、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

9、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

10、从事同业拆借;

11、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

12、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

13、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

14、有价证券投资;

15、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

16、经批准的外汇业务。

注:11-16项业务,财务公司经营一定期限后,经批准才可开展。

此外,《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了财务公司不得从事的业务:不得从事离岸业务,除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业务外,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资金跨境业务。不得办理实业投资、贸易等非金融业务。财务公司分公司不得办理担保、同业拆借及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业务。

2.1.2财务公司监管前景

银监会成立以来财务公司监管法规体系建设情况

财务公司主要监管指标

财务公司重点业务监管要求

《关于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风险揭示的通知》

投资决策及授权制度

风险制衡原则

风险限额和止损点

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

自营和委托投资分户分账管理

《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委托业务的通知》

委托贷款限定在成员单位之间,委托贷款来源合规,禁止使用信贷资金和拆借资金作为委托资金来源

尽职调查和管理,防范法律和政策风险

专户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业务范围之外单独报批要满足相应的基本条件:

硬条件

规模限制

发行方式

资金用途

定期报告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特别考虑因素

1. 紧密围绕财务公司功能定位

2. 充分考虑集团因素对财务公司风险的影响

3. 科学评价监管指标,突出财务公司主业

4. 评价标准体现适当前瞻性和引导性

5. 评价内容分值分布体现重要性原则

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报表体系和监管流程

银监会非银部财务公司高管培训的ppt

财务公司监管架构和监管制度

银监会监管理念、监管思路和监管流程改革

理念: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思路:准备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的持续监管思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的审慎有效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流程和监管分工

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专业化分工协作;法人属地监管

财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4]5号);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会发

[2004]259号);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银监发[2006]96号);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会发[2006]234号); 《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银监发[2007]12号);

《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银监会令[2007]年第3号);

《银监会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7]58号);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银监发[2007]81号);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委托业务的通知》(银监办通

[2007]186号)

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并重

风险为本

监管容忍度

分类监管

财务公司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简析

1行业迅速壮大,作用日益明显

2产业分布更广,产业特征突出

3经营更加规范,抗风险能力增强

4规模、阶段差异大,分化趋势明显

5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创新有待加强

6机构迅速发展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财务公司监管关注重点

财务公司在集团内的定位情况——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兼顾服务和效益,服务优先

财务公司自身体质机制建设情况——

公司治理机制、风险管控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财务公司基础职能的发挥情况

1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有偿调剂内部资金

2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监控 3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团整体利益 4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资金集中度的考核

企业集团的发展情况

集团的业务板块和产业链

集团的管理体制和复杂程度

集团的综合化、国际化发展战略

财务公司的风险案例

集团对财务公司定位不准的风险 集团经营管理问题导致财务公司风险 违规、超范围经营带来的风险 不审慎的投资业务带来的风险

财务公司风险案例小结

准确定位、科学考核

保持财务公司的相对独立性

牢固树立金融风险意识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

加强对集团经营状况的监控

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2.3.4.5.财务公司分立监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客户标准和主观判断相结合 个体表现与行业比较相结合 注重形式,更注重实质 以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风险

业务分类准入

机构设立的分立监管

不同的监管容忍度

财务公司行业发展和监管面临的挑战 行业分化的趋势

篇3:财务政策

一、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在特定的理财管理环境中, 通过对财务活动的组织, 以期实现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 就是财务管理目标。针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有多种说法, 一般而言, 主要有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应当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当充分意识到财务的杠杆作用, 并能够有效利用该杠杆作用。不过当企业的负债利率和投资利润率相一致的时候, 这种财务杠杆作用一般不会形成, 也就不会出现财务杠杆利益。而当举债利率要低于企业的投资利润率的时候, 此时对外借入的资金, 也就是对外的债务可以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 从而形成正财务杠杆利益。反之, 则会出现普通股的利润率会低于税后的投资利润率, 此时就会造成股东的利益收益降低, 从而形成负财务杠杆利益。因此, 能否对正财务杠杆利益做到有效利用, 对负的财务杠杆利益进行限制甚至是消除, 也就成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途径了。

(二)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很长一段时间里, 企业对财务管理并没有加以重视, 而是一味的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领导也多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生产管理和业务工作方面。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忽视, 从而造成了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看不懂, 致使其不能够从财务资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导致财务管理处在一个被动滞后的状态。比如, 曾经出现的一些企业为了发展而上演的“蹦极跳”,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企业是失败了的, 并没有上演成功。最为突出的事例就是“德隆”公司, 当时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的“德隆”, 在短期内上演了扩张几千倍的奇迹, 但是又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上演了彻底崩盘的闹剧。根据一些学者对“德隆”事件做的理性分析, “德隆”危机的根源就是出现了财务管理的重大失误, 比如“投融资期限安排把握不佳”、“筹措性资金成本过高”、“信息的披露与沟通不足”等财务管理失误等。所以说, 一些企业因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使得在选择财务策略方面出现重大失误, 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危机。

(三) 企业财务制度体系不完善

一套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体系, 以规范企业的改革并促进企业的发展。不过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用于打破传统, 拒绝因循守旧, 彻底抛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并对企业能否有效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企业因为疏于管理而不得不接受血的教训, 对这些企业造成了十分惨痛的结果。比如海南船务公司以及美国安然公司, 他们在经营上的大起大落就与其疏于财务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不过虽然教训是惨痛的, 但是这些先行企业却令后来企业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前景。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当总结先行者的宝贵经验, 强化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四) 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会计的六要素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损益管理。而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与依旧就是企业的财务核算, 不过, 在财务核算中, 多数企业都是严格依据企业的财务制度, 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核算方式进行。不过财务核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也有些企业因为小范围内的便利, 往往会出现一些核算不规范的做法。具体的表现有:没有统一核算, 出现核算分散的情况;对账务的处理死板, 收款的周期比较长;对成本的核算不符合实际;财务决算工作流于形式;财务核算的过程中, 记账的手段不统一。更有甚者, 有些企业因为自身规模的愿意, 依旧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 手段十分落后。

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几点建议

(一)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积极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先导就是要有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此, 企业的负责人要深入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并从企业法人结构以及企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要完善, 还需要全程贯穿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控, 同时还需要全方位的构筑起立体式的财务保障防线, 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积极引进现代技术, 强化财务管理, 比如广泛运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手段等, 进而改进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 使得企业全体员工增强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强化以及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关注与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同时还需要强化发展观念, 追求企业长期的持续的健康发展, 而且企业的财务管理者还需要充分考虑理财行为对企业长期的影响。另外, 对于风险观念也需要强化,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一定会存在的, 所以在树立风险观念的同时, 还需要构筑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二) 强化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

政府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担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的时候, 政府可以依靠其权威性,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并使之有效的实施, 从而使得企业对财务管理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市场金融秩序的行为要追究相关管理者的责任。另外还可以依靠社会审计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监督, 以此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和漏洞, 并能够根据这些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走向科学、合法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 加强财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全员的素质

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够获得有效实施的保证, 因此必须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 对企业的财会人员要进行专业的职能培训, 并提高他们对财会的监督意识。只有依靠全体财会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只有全体财会人员做到专业化、高效化、科学化、规范化, 才能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 进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 解决投资和融资难问题

企业在获得充足可靠的信息渠道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点对民营企业尤为不利, 因此如何规避风险, 就成为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 企业就需要尽可能的收集可靠的投资信息, 广泛征求意见, 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且在做决策之时, 首先要认清投资的宏观环境, 也就是政策走势;其次要对外资企业、国企的发展动态进行留意。做决策时要忌讳个人意志决定一切, 要通过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认证之后, 才可以做出投资决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强弱之分, 如何使企业找到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筹集到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是解决融资难的主要所在。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资本市场体系, 特别是建立二板市场, 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 这类市场可以有效的拓宽企业直接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但企业之间具体情况各有不同, 因此, 不同的企业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 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同时还应当强化企业外部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而企业内部也需要加强专业财会人才的建设。另外解决好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困境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摘要:良好的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不同的企业应当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制定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财务管理政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政策,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篇4: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财务政策

一、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涵义

1、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专家、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尔奇·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了具有代表性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

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分六大内容。它们分别是:经济责任——企业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所应承担的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责任;法律责任——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公平竞争所应承担的责任;维权责任——企业应规范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责任;环保责任——企业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不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责任;社区责任——企业自愿参与社区的建设,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的责任;慈善责任——企业支持慈善公益事业进行志愿服务的责任。

2、企业社会道德责任

对于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研究,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更为细致的阐释和划分,并将其六大内容界定为两大层次,以便更好的进行理论探讨。

第一个层次是企业法律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维权责任、环保责任这四方面的社会责任归结为第一层次,为企业的“法律责任”。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对于社会基本责任的承担,是不论企业是否情愿都应该去做甚至做好的事情,是带有“刚”性的对企业的硬性约束要求。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社会道德责任,社区责任以及慈善责任,表现为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是企业的形象之本,是提升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更要懂得回馈社会,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研究本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3、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

财务政策是指政策主体制定的用以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财务行为的一套指南和规则。企业财务政策是企业用来调整和控制企业财务行为的重要工具。

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是指企业在配置经济资源时充分考虑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构建的用来调整和控制企业有关承担社会道德责任财务行为的依据和手段。它决定着企业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向和经营理念、具体行为和处理方式,它是企业在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方面的指向灯和风向标,是企业有意愿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经济基础。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企业社会道德责任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管理,它解决的是企业中谁来承担、承担什么、怎样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具体问题。

二、研究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意义

1、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性

企业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是企业回馈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一方面,众多企业根据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所做的各项努力对整个社会而言能够带来良性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会给其利益相关者正面良好的发展前景,包括与企业有关联交易的相关企业、消费者、债权人、所在社区等。

2、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必将获得政府和消费者的关注和赞许,而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消费者的信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这都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也为员工及管理层创造更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幸福感及成就感,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3、提供制度依据和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财务政策可以为企业实施相关项目提供制度依据和实现保障。在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具体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方案选择、实施形式、风险控制方面,财务政策能够帮助企业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责任的正确决策以及制度保障,可以高效地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同时为企业处理后续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4、确定资金的流转运用

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项目的实施,必将牵涉到该项目的资金来源、运用及流转等问题。而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可以为相关的会计核算及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后续决策和投资提供有效的信息。

5、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有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可以助其完善建立企业规章制度,在加大了宣传和实施力度的同时,可以让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深入每一位员工以及管理者的工作理念中,推动企业自上而下的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

三、企业社会道德责任财务政策的内容

1、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资本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为企业所需的资本的财务行为。筹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资金有以下几个来源:企业、个人(员工)及其他有意愿与企业合作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企业社会道德责任的筹资管理,应当充分考虑项目的个性差异,据其不同性质和类别,用差异化方案进行各有侧重的筹资,并遵照持续、稳定、合法、自愿的原则。

企业为了筹措长期的“责任基金”,首先可以由企业列支与员工捐赠共同构建。第一,企业可以在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的运营取得销售收入后,以适当、合理的比例提取列支,作为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的专项基金,留待以后备用,这是一项相对持续及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二,企业该专项“责任基金”可以在各级各部门进行广泛宣传,明确资金用途及资金安全保障后,号召呼吁广大的员工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加入到该基金的构建当中来,同时遵守员工自愿原则,形成“责任基金”的第二大主要资金来源:员工捐赠。企业和员工共同构筑的“责任基金”是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相关的经济行为提供基础保障。

同时,资金需求规模大小、期限长短则根据企业相关具体(接216页)经济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经济活动的大小及投资规模来决定是否需要临时筹措来填补资金空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责任基金”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资金积累不足,或者数个项目同时开展导致资金短缺时,临时筹措就更显必要。此时企业可以寻找有意愿共同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的赞助商或投资商注入资金,共同合作,造福一方。另外,临时筹措的功能也体现在当社会遇到突发灾害性事件时,企业可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临时捐款捐物,随同企业积累的“责任基金”一起送往最需要的地方。

2、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对为获取收益而向一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的筹划管理活动。按照投资方向的不同,它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投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的资金应用问题。

随着企业“责任基金”相关资金数目的积累,如何对该项资金进行保值增值,以达到可持续性、收效良好的投资的目的,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可以对履行社会道德责任日常活动进行投资。以下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对内,企业对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为员工以及管理者提供更多进修及培训、学习的机会,提升其业务水平,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企业应对困难职工提供适当帮助,体现人文关怀;对外,企业对社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可以通过为社会失业、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班,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具体形式进行投资。这样不但能为企业履行社会道德责任提供很好的实践途径、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足够的后备军,还为企业做了大量无形的宣传,同时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大多数时候,这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虽隐于无形,但从长远来看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是因为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不容小视。

另一方面,企业对“责任基金”进行专项投资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国家及其它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或其它金融产品(包括期货与期权、信托、保险等),或以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向其它企业(如联营企业、子公司等)注资的方式进行投资,以达到为“责任基金”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关于此方面的具体操作可以借鉴各投资公司的投资经验,这里不再赘述。

3、收益分配管理

收益分配管理指分配主体对分配对象在各个分配参与者之间进行的分割和平衡的管理活动。也就是指企业将所获得的净利润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活动。在本文中,收益分配管理解决的是资金的使用问题。

由于企业社会道德责任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利润提取列支、员工的自愿捐赠以及相关项目合作者的投资注入,根据“责任基金”的这一特点,收益分配管理也有其必然的特殊性。这体现在对“责任基金”项目的投资运营后所产生的净利润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的结果是资金多数重新回归“责任基金”,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资金在重新分配后的去向及使用问题,包括对日常活动的资金使用、专项活动的资金划拨、特殊活动的资金垫付。

篇5: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然后针对现行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性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公共政策;财务管理;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影响到后序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对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虽然我国政府也出台预算法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无法形成预算管理的依法理财、依法进行的管理氛围,进而影响到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和情况,即便时一些地方执行相关政策,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过于随意,使得预算呈现预算软化的现象。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随意增减收支要求,滥用职权现象过于严重,时有发生以权代法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在没有经过法律允许的条件下,随意增加预算,而且次数频繁;又比如:一些地方擅自提高收支标准,扩大收支范围,与国家规定的财政制度和执行预算相违背。

其次,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支出不讲求效益。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对各个阶层的政府的考核指标纳入考核的范围,如:业绩指标,存在着明显的GDP化倾向,所以,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一些人员过于缺乏成本意识,使得节俭意识薄弱,导致了支出管理出现失控的现象,这样,一方面,不仅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损失和浪费,而且还造成铺张浪费、肆意挥霍的行为,形成严重不良的社会之风,这些都是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漏洞。

第三,负债行为较多,收支失衡。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存在严重的举债现象,而且这是长期一直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公共部门对地财务受托的责任缺乏明确的了解,责任不明晰。其次,对于财务行为存在严重的短期化现象,而且行为缺乏理性,造成了债台高筑。第三,存在着严重的公其危机,影响了交通公共政策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现阶段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财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性的策略:

首先,建立完善的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某种角度上讲,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基本保障,也是规范各项经济行为的重要守则。因此,可以说,没有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就一定会造成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在实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要完善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和制度保证。其次,要加快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发展,在保证其健全的基础上,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以绩效为导向,建立财务管理制度链。第三,加强相关法规制度的执行,并且要形成有效的监督,保证其可行性,实效性,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规范预算程序。

其次,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对于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而并有在于营利。因

此,要加强政府的全面改革,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明确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加强开源节流,设立相关的财务责任法,形成新形势下,新型的财务管理概念,从而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其次,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明确其管理的职责及范围,以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履行其应有的职能,满足财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加强权利与义务的结合统一,提高交通公共政策的服务层次,扩大受益范围。第二,加强设立专业的预算部门,深化部门预算,完善采购行为,强化政策体制改革,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预算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三,加强对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集成化集约管理,统一财务,集中管理,做到预算的统筹管理,规范各项财务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腐败性问题。

第四,全面推行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的财务公开,加强财务公开的执行,使得财务管理实现公开化、透明化和公平化,有意识地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比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采取公开、民主的方式,推行财务公开管理,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如电视、广播、各大报刊等等,加大对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管理,保证社会公众的评价权、知情权以及监督权。

第五,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促进预算会计的改革,落实责任制、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加强对财务状况的分析,提高政财务信息质量,确保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总结:

总而言之,交通公共政策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对当前现状分析和整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6:企业股权转让税收政策及财务处理

一、股权转让的税收特点

一是企业股权转让税收流失现象较严重。企业股权转让行为是否要纳税、要纳哪些税、如何计算缴纳,不少纳税人在发生该行为时容易疏忽。

二是股权转让行为具有偶发性。股权转让对企业而言是一项重大变更,不是每个企业都会发生,对一个企业而言,股权转让在通常情况下也不会经常发生,因而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税务机关来说,股权转让的涉税业务都不是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偶发性。

三是股权转让行为具有隐蔽性。部分纳税人对股权转让纳税义务不甚了解,未及时主动地对股权转让的应税行为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不能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的股权转让行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股权转让者纳税意识不强,还抱有侥幸心理,为规避税收有意隐瞒股权转让行为,而税企信息不对称造成税务机关难以组织有效的事前监控,税收监管往往滞后。

四是股权转让价格往往具有虚假性。因为股权转让的价格直接关系到股权转让人的切身利益,股权转让人主观上存在着隐瞒股权转让价格的动机,对于税务机关而言,需要对股权转让价格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目前我国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评估机制。

二、企业股权转让的纳税义务

(一)印花税

股权转让行为发生频率不高,不少纳税人尚不知道股权转让书据需要贴花。而实际上,印花税作为一种行为税,只要纳税人书立、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应税凭证,就必须贴花。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属于印花税征税税目,即 “产权转移书据”税目中“财产所有权”,按所载金额万分之五贴花。

(二)个人所得税

不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于股权转让环节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认识较为片面,以为只要自然人股东采取平价或低价形式转让股权,便没有所得,无须申报缴纳或扣缴个人所得税;甚至有的受让人不知道在向转让人(原自然人股东)支付股权转让款项时有扣缴其个人所得税的义务,从而给征纳双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损失。现就相关政策作一梳理。

1、适用税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第九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八条第九项规定,股权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项目。

2、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财产转让所得按照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就股权转让所得而言,其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转让价-股权计税成本-与股权转让相关的印花税等税费。

3、税率。个人所得税法第五条第五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适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税率。

4、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对于股权转让来说,即以受让人为扣缴义务人。

5、纳税申报。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款项时,应当依照税法规定代扣税款,按时缴库,并专项记载备查。同时,个人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

6、主管税务机关。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三条规定,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

7、平价、低价转让的税收政策。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股东转让股权,还要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1、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项规定,转让财产收入列入企业收入总额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企业转让股权取得的收入属于转让财产收入。

2、扣除。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就股权转让来说,股权计税成本及与股权转让相关的印花税等税费可以扣除。

3、应纳税所得额。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

4、税率。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财税[2009]133号、财税[2011]4号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财税[2011]117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5、税务处理

(1)一般性税务处理:被收购方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收购方取得股权或资产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案例

一、A公司向C公司转让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1000万,转让价为2000万。A公司确认所得2000-1000=1000(万元),4

应纳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C公司以实际支付的2000万元作为计税基础。

(2)特殊性税务处理: 如果购买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75%,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且同时符合特殊处理的其他条件,则股权交易中股权支付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案例

二、A公司以本企业20%的股权(股本1000万,公允价值为5700万元)和300万元现金作为支付对价,收购C公司持有的B公司80%的股权(计税基础1000万元,公允价值6000万元)。假设C公司不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由于A公司收购C公司股权的比例大于75%,股权支付占交易总额比例:5700÷6000=95%,大于85%,假定同时符合特殊处理的其他条件。依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C公司可暂不确认转让B公司股权的全部转让所得,但应确认取得非股权支付额300万元现金对应的股权转让所得,即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6000-1000)×(300÷6000)=250(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250×25%=62.5万元。

(四)营业税:自2003年1月1日起,对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转让股权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五)土地增值税:当股权转让其股权形式表现的资产为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和附着物时,应该征收土地增值税。

(六)契税:在股权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企业股权,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契税;在增资扩股中,对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人股或作为出资投入企业的,征收契税。

三、企业股权转让多种方式涉税处理分析

股权转让是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因股权转让人身份及转让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涉税结果。现通过案例详细分析如下。

案例:A于2009年1月取得甲公司10%的股权,支付价款10万元。2011年7月,A以18万元价款将甲公司10%的股权变现。截至2011年6月30日,甲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6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00万元、盈余公积12万元、未分配利润48万元。

第一种情况:居民企业A转让股权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准则的规定, A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2011年7月转让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100000

投资收益 8000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三条“关于股权转让所得确认和计算问题”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

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A公司应确认投资转让所得为8万元, 即投资转让收入18万元-投资资产的历史成本(税收成本)100万元,不得扣除甲公司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归其可分配的金额6万元。

2011年A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因会计、税法无差异,无需纳税调整, 应缴企业所得税8×25%=2万元(暂不考虑股权转让印花税)。

第二种情况:居民企业A撤回投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

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A企业因撤资收回的18万元补偿收入中,10万元属于投资收回,不缴企业所得税;按撤资比例10%计算的应享有甲公司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48+12)×10%=6(万元),应确认为股息所得,按规定可以免缴企业所得税;其余部分18-10-6=2(万元),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缴企业所得税2×25%=0.5(万元)。

2011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三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利、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填写6万元。同时,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十五行“

14、免税收入”第三列“调增金额”填写0,第四列“调减金额”填写6万元。

第三种情况:自然人A转让股权或撤回投资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1〕41号公告)第一条规定,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款项合计数-原实际出资额(投入额)及相关税费。

自然人A转让股权应纳个人所得税=(18-10)×20%=1.6(万元)(暂不考虑相关税费)。

2、为加强自然人(以下简称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堵塞征管漏洞,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股权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285号)(以下简称“285号文”),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对此,税务部门相关人士提醒纳税人,在办理股权转让时,要注意有关涉税程序和特殊政策的规定。

(1)先履行纳税义务再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按照“285号文”的规定,股权交易各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转让交易以后至企业变更股权登记之前,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转让方或受让方,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并持税务机关开具的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股权交易各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未完成股权转让交易的,企业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填写《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表格式样和联次由各省地税机关自行设计)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此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1条规定:“公司变更股东的,应当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应当提交新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也就是说,股权交易各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转让交易以后

至企业变更股权登记之前,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转让方或受让方,应先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再持有关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如果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未完成股权转让交易的,发生股权变化公司在向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时,应当场填写《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然后转让方或受让方及时主动就个人股权转让行为到地税部门申报。

(2)注意股权转让个税的计算及主管税务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个人转让股权的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项目,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是缴纳个人所得税,按次征收。股权转让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股权转让收入-取得股权所支付的金额-转让过程中所支付的相关合理费用)×20%(关于原值及费用的确定,纳税人必须提供有关合法有效凭证)。

对此,“285号文”明确,对扣缴义务人或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

案例

三、假设刘先生取得A公司股权时支付人民币100万元,现与B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要将其所持有的A公司股权作价人民币250万元转让给B公司。现行税法规定,对于股权转让,营业税及附加目前暂免征收,但所订立的股权转让协议属产权转移书据,立据双方还应按协议价格(所载金额)的万分之五缴纳印花税。则该股权转

让应缴交印花税2500000×0.0005=1250元,应缴交个人所得税=(2500000-1000000-1250)×20%=299750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规定,在股权转让中如发生应税所得,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应税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

由于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往往不在同一地,这里涉及主管税务机关问题。按照“285号文”的规定,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和税款入库手续。另外还应注意,目前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3)个人股东转让股权有四项特殊政策规定

除了上述办税程序问题,税务人员特别提醒纳税人,以下四项个人股东转让股权的特殊规定也应该引起重视:

一是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关于股权转让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244号)规定,全体股东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原股东取得股权转让所得,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原股东根据持股比例先清收债权、归还债务后,再对每个股东进行分配:应纳税所得额=(原股东股权转让总收入-原股东承担的债务总额+原股东所收回的债权总额-注册资本额-股权转让过程中的有关税费)×原股东持股比例。原股东根据持股比例对股权转让收入、债权债务进行分配:应纳税所得额=原股东分配取得股权转让收

入+原股东清收公司债权收入-原股东承担公司债务支出-原股东向公司投资成本。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不包括应付未付股东的利润。

二是转让股权取得违约金如何交纳个人所得税。《关于个人股权转让过程中取得违约金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6]866号)规定,股权成功转让后,转让方个人因受让方个人未按规定期限支付价款而取得的违约金收入,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取得所得的转让方个人向主管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缴纳。如果股权没有转让成功,取得的违约金收入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是收回转让的股权分两种情形交纳个人所得税。《关于纳税人收回转让的股权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130号)第一条规定,股权转让合同履行完毕、股权已作变更登记,且所得已经实现,转让行为结束后,当事人双方签订并执行解除原股权转让合同、退回股权,是另一次股权转让行为。即按两次股权转让行为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条规定,股权转让合同未履行完毕,因执行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解除股权转让合同及补充协议的裁决、停止执行原股权转让合同,并原价收回已转让股权,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是转让改组改制企业的量化资产股权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个人取得的量化资产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60号)规定,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企业量化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但个人将股权转让时,应就其转让收入额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 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而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业量化资产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股息、红利,应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注意,《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联想集团改制员工取得的用于购买企业国有股权的劳动分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1]832号)中有关国税发[2000]60号文规定适用范围进行了解释:一是暂缓征税的前提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暂缓征税的分配方式,是在企业改制时将企业的所有资产一次量化给职工个人。

四、浙江财税12366解答个人股权转让税收问题 来源: 浙江财税12366服务中心 日期:2014-03-26 随着自然人股权转让情况的不断增多,个人股权转让该如何计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成为纳税人向12366咨询的热点。浙江财税12366归集纳税人咨询较集中的八个问题,疏理相关税收政策,帮助纳税人理解遵从。

(一)税收文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核定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股权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2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

(二)八个问题

问:纳税人再次转让所受让股权,股权转让成本如何确定?

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第四条规定,纳税人再次转让所受让的股权的,股权转让的成本为前次转让的交易价格及买方负担的相关税费。

问:自然人股权转让所得无正当理由,可视为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情况有哪些?

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无正当理由的,可视为计税依据明显偏低:

1.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初始投资成本或低于取得该股权所支付的价款及相关税费的;

2.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对应的净资产份额的;

3.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价格的;

4.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格低于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类行业的企业股权转让价格的;

5.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情形。

问:自然人股权转让所得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正当理由指什么?

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第二条第(二)款规定,自然人股权转让所得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正当理由,指以下情形:

1.所投资企业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亏损;

2.因国家政策调整的原因而低价转让股权;

3.将股权转让给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以及对转让人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4.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合理情形。

问:对自然人申报的股权转让所得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税机关可采取哪些核定方法?

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第三条规定,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可采取以下核定方法:

1.参照每股净资产或纳税人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对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房屋、探矿权、采矿权、股权等合计占资产总额比例达50%以上的企业,净资产额须经中介机构评估核实。

2.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价格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3.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类行业的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4.纳税人对主管税务机关采取的上述核定方法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属实后,可采取其他合理的核定方法。

问:个人股东股权转让交易过程中,应该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哪些手续?

答: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一条规定,股权交易各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转让交易以后至企业变更股权登记之前,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转让方或受让方,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并持税务机关开具的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条规定,股权交易各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未完成股权转让交易的,企业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填写《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问: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是谁?

答:国税函〔2009〕285号文件第三条规定,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

问: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答: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7号第一条规定,自然人转让所投资企业股权(份)取得所得,按照公平交易价格计算并确定计税依据。

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可采取以下核定方

法:

1.参照每股净资产或纳税人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对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房屋、探矿权、采矿权、股权等合计占资产总额比例达50%以上的企业,净资产额须经中介机构评估核实。

2.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一企业同一股东或其他股东股权转让价格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3.参照相同或类似条件下同类行业的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股权转让收入。

4.纳税人对主管税务机关采取的上述核定方法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据,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属实后,可采取其他合理的核定方法。

问:个人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收回投资款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答: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1号规定,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

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款项合计数-原实际出资额(投入额)及相关税费。

五、几点建议

(一)居民企业处置权益投资时,应充分利用“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政策,采取“撤资”或 “先分红后转让” 的方式处置权益投资,则可以合理避税。

(二)企业撤资必须符合公司法关于减少注册资本的有关规定。

(三)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的合理税收筹划 方案一

根据国税发[2003]45号文件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在经营中使用或将来销售处置时”;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据此,股权转让人可以先投资新办具有减免企业所得税资格的新公司,(如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企业,新办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型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等等),再将其持有的

原公司股权捐赠给新开办的公司,然后由新办公司将股权以合适的价格转让给第三人。

此方案的问题在于:首先,个人捐赠财产如何进行税务处理?根据国税发[2003]45号文件规定,企业以资产对外捐赠,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但是对个人以财产对外捐赠,个人所得税法只规定了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不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并不要求视同销售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由于新设的公司和股权转让人有关联关系,那么个人将财产捐赠给与其有关联关系的企业,是否应当比照关联交易进行纳税调整?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定,“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税收征管法》对于“个人”与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税务机关是否应当对“个人”进行纳税调整未作明确规定。可见,个人将财产捐赠给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不适用《税收征管法》有关关联交易的纳税调整规定。

方案二

根据国税发[1997]189号文件规定:“企业进行股权重组在股权转让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按税收法规规定的亏损弥补年限,在剩余期限内,由股权重组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

据此,股权转让人可以先以股权重组的形式收购一家亏损企业,然后将原公司股权捐赠给被收购的公司。

从以上两种筹划方案来看,个人所得税收筹划的核心是通过捐赠,将个人的财产转让所得转化为企业的经营所得,方案一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目的;方案二利用企业弥补亏损的权利,达到推迟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但这两个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均存在法律风险、税收征管及操作程序风险。

建议通过转让合同结合企业财务报表情况处理。

熊葆洁

2014年5月10日

附股权转让合同文本:

股权转让合同

转让方(甲方):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住所

电话:

受让方(乙方):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住所

电话:

甲乙双方均为****公司股东,根据《公司法》、《合同法》有关规定,就甲方转让股权给乙方事宜,双方经友好协商一致,达成本协议。

一、股份转让

1、甲方同意将其所持

有限公司

%出资额为

万元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乙方。

2、甲方应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依法将上述股份转让给乙方,并修订

公司章程,办理完毕股份转让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向乙方出具相应出资证明书。

二、转让价款及支付

1、股份转让价款为人民币

万元。该转让价款为甲方按本协议将全部股份转让变更至乙方名下的全部费用。

2、在甲方将全部转让股份工商变更登记至乙方名下之日起

日内,乙方一次性支付甲方转让价款。

3、因股权转让需缴纳的所有税费,依法由双方各自缴纳。

三、股东权利与义务

1、自转让股份工商变更登记至乙方名下之日起,甲方原作为**公司股东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由乙方享有与承担,甲方不再享有

公司的股东权利,也不承担

公司的义务。

2、因甲方对

公司出资瑕疵,隐瞒

公司债权、债务或或有债务等造成公司、乙方损失的,甲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四、甲方权利义务

1、按合同约定收取股权转让价款。

2、保证本次转让行为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并保证

公司其他股东不行使优先购买权。

3、保证对所转让的股权,没有设置任何抵押、质押或担保,并免遭任何第三人的追索。

4、甲方负责办理股权变更工商登记手续,保证将股份工商变更至乙方名下。

五、乙方权利义务

1、按合同约定受让甲方的股权。

2、按合同约定支付甲方股权转让价款。

3、负责提供办理股权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所需资料、证明。

六、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并造成对方损失,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

七、争议的解决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

1、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2、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公司及工商登记部门各留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签订日期:

****年**月**日

股权转让协议

转让方:

(以下简称甲方)

受让方:

(以下简称乙方)

鉴于:

1、甲方在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合法拥有 %股权,现甲方有意转让其在公司拥有的部份股权,并且甲方转让其股权的要求已获得公司股东会的批准。

2、乙方同意受让甲方在公司拥有 %股权。

3、公司股东会也同意由乙方受让甲方在该公司拥有的 %股权。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就股权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股权转让

1、甲方同意将其在公司所持20%股权转让给乙方,乙方同意受让。

2、甲方同意出售而乙方同意购买的公司20%股权。

3、协议生效之后,甲方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及债权债务只承担其现有股权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

第二条 股权转让价格及价款的支付方式

1、甲方同意根据本协议所规定的条件,以 元将其在公司拥有的 %股权转让给乙方,乙方同意以此价格受让该股权。

2、乙方同意按下列方式将合同价款支付给甲方:在本合同双方签字之日向甲方支付全部股权转让款。

第三条 有关股东权利义务包括公司盈亏(含债权债务)的承受

1、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乙方实际行使作为公司股东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股东义务。

2、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乙方按其所持股权比例依法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第四条 违约责任

1、如协议一方不履行或严重违反本协议的任何条款,违约方须赔偿守约方的一切经济损失。除协议另有规定外,守约方亦有权要求解除本协议及向违约方索取赔偿守约方因此蒙受的一切经济损失。

2、如果乙方未能按本合同第二条的规定按时支付股权价款,每延迟一天,应按延迟部分价款的2‰支付滞纳金。乙方向甲方支付滞纳金后,如果乙方的违约给甲方造成的损失超过滞纳金数额,或因乙方违约给甲方造成其它损害的,不影响甲方就超过部分或其它损害要求赔偿的权利。

第五条 争议解决条款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按下列第 种方式解决:

1、将争议提交昆明仲裁委员会仲裁,按照提交仲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甲乙双方均有约束力。

2、各自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第六条 生效条款及其他

1、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本协议生效之日即为股权转让之日,该公司据此更改股东名册,换发出资证明书。

3、本协议执行过程中的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友好协商态度加以解决。双方协商一致的,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4、本协议之订立、效力、解释、终止及争议之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之相关规定。

5、甲、乙双方在股权转让过程中,须遵照国家相关公司法人及股东的相关规定,对股东权益的规定以协议为准。

6、本协议正本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公司存档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转让方:

受让方:

上一篇:营销创新理念图下一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