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少年国学派

2024-04-15

优胜少年国学派(精选3篇)

篇1:优胜少年国学派

数学思维:

1.创新数学思维的教学流程。由传统的“学习知识原理→知识简单应用→知识综合应用”变为“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原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2.应用 TDT 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采用“问题式”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数学思维方法的要领和价值。

教学目标:让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恰当选择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拼音识字:

1.创新设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拼音学习流程。根据儿童爱动、爱唱、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冒险旅程中掌握所有汉语拼音的认、读、拼、写.实现幼升小拼音无缝接轨。

2.关注学习过程。丰富的课堂课后练习,通过形象性、趣昧性、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习过程,运用字母儿歌、拼读儿歌、字图结合,让学生区别英语字母,扎实掌握汉语拼音。

3.实现拼音学习的操作化。人手一套立体教学用具,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探索发现过程。

4.开展识字模块化教学。紧密结合汉字教学规律和小学教学需求,将汉字教学分成象形识字、韵语识字、字族识字等模块,突出汉字字形、字音的识别帮助孩子学习、记忆汉字。

5.注重字义和汉字文化的学习。在识字基础上帮助孩子挖掘字义,进而延伸到跟汉字相关的生活和文化,形和字义。

6.引导学生巧用拼音,自主认字。识字和拼音相结合,让学生从“老师教”讨渡到“自己认”,为查字典、让孩子综合学习汉字的字音、字积累识字量、自主阅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程的汉语拼音认读、拼读、书写和运用等内容,能在识字、阅读查读字典中发现拼音的组合规律和和多样性掌握拼读规律,养成良好的拼读习惯,解决语言拼读、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学习了本课程的汉字基本笔画,常见汉字的认读、书写和运用的内容,准确的汉字认识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解决识字量少、对汉字的字义和汉字文化了解肤浅等问题。

全脑 1.自主研发少儿全脑记忆课程教材。选取传统文化经典、古诗词等内容,在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搭建优胜教育专有展示平台。全脑课程的优秀学员可以做为“记忆小达人”在优胜广播台为大家做分享,讲述自己的学习收获、当小老师教授记忆方法等。3.组织优胜学员记忆竞赛活动。在多学科记忆的基础上,植入了记忆锦标赛的情景模拟训练,结合快速数字记忆、快速人名记忆、快速面孔记忆、快速扑克记忆和随机词汇记忆的模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记得更快、更牢、更久,随机能够提取备用。

教学目标:在日常学习中敢于打破常规思路,让大脑思维更加活跃,缩短记忆时间,提高记忆的正确性,在课内学习中更加灵活的应用所学方法,大胆进行创新,找到自己学习的优势和特点,解决记不住和记忆保持时间短等问题。

篇2:少年派遇到的奇异生物

孟加拉虎

影片中少年派的最好伙伴是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雄性孟加拉虎包括尾巴在内总体长为2.7~3.1米,体重200~300千克;雌性虎体型较小,总体长为2.4~2.7米,体重100~180千克。孟加拉虎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和印度,在尼泊尔、不丹和中国也有少量分布。虽然影片中的孟加拉虎被迫食鱼,但是它的日常食谱里并没有鱼,主要食物是鹿、羚羊和野牛等素食动物。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孟加拉虎也捕食其他肉食动物。

目前,孟加拉虎野生总数约4 000多只,在中国境内仅30多只,被世界保护联盟定为极危动物,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过,人工饲养的孟加拉虎却很多,总计有3.2万只。影片中与孟加拉虎相关的情节其实是由4只虎的镜头剪辑而成,它们都是人工饲养的,3只来自法国,1只来自加拿大。

缟鬣狗

通常我们以为鬣狗只产于非洲,其实在亚洲也有分布。生活在印度的是缟鬣狗,影片中捕杀斑马和红毛猩猩的就是这种鬣狗。缟鬣狗体长约1~1.5米,体重40~70千克。它们的颚和牙齿特别强健,可以咬碎大骨头。有时群居,有时独居,白天和黑夜都可以活动。缟鬣狗不像孟加拉虎那样喜欢吃“生鲜”肉食,而是主要吃腐败的尸体,或是捡食孟加拉虎等猛兽吃剩的肉骨头。

红毛猩猩

最先出场的几种动物中,有一只雌性红毛猩猩。红毛猩猩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灵长类动物,被人们视作世界上“最憨态可掬”的哺乳类动物。红毛猩猩通常过着小群居生活,母猩猩带着数只小猩猩,而雄性则独自散居在附近。目前,它们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野生总数不到3万只。多年以来,红毛猩猩不断地被人从树林中捉出来驯养成宠物或马戏团演员。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保护,在2020年之前,红毛猩猩可能会灭绝。

飞鱼

在一群金枪鱼的追捕下,数以万计的飞鱼掠过少年派所在的海面。影片中的飞鱼场景令人难忘,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为了逃避大鱼捕食而出现的飞鱼成群结队在海面上飞行的场景。飞鱼是个大家族,全世界飞鱼品种超过100种。这些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目前,飞行能力最强的飞鱼滑翔距离可达400米以上,时速可达70千米,最大离开水面高度6米。影片中追逐飞鱼的是一大群黄鳍金枪鱼,其中一条误入救生船,引发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的争抢。

发光生物

在影片中的夜晚,海面像星空一样明亮,这是因为不少海洋生物发出了迷人的荧光。虽然现实中的海面在夜晚没有那么明亮,但是的确会出现不少发光生物。令海面出现成片亮光的是一种鞭毛藻,它们体内有独特的蓝色荧光基因。影片中还有一些星星点点的荧光,则是由发光水母发出的。发光水母之所以能发光,依赖的是一种神奇的发光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遇到钙离子,就能发出较强的蓝色光。其实,海洋中许多浮游生物都能发出荧光,只是它们大多不像鞭毛藻和发光水母那样喜欢十分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座头鲸

影片中出现了一头小山一样的座头鲸,它跃出水面时产生的巨浪掀翻了少年派自制的浮筏,导致救生食物全部跌落海中。座头鲸是一种大型鲸类,成体长超过10米,体重可达25~35吨。现实中,座头鲸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类似影片中的跳跃行为,它们可以全身腾空跃出水面,落下时会激起巨浪。它们这一行为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楚,这可能是它们生气的表现,也可能是以巨大声音吸引异性,还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除去体表的死皮和寄生虫。

狐獴

在影片中作为少年派的中转岛上,有数以万计的狐獴生活在那里,它们居然在吃鱼干。现实之中,狐獴只生活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中,迄今还没有在哪个小岛上发现有这种生物。它们主要吃虫子,也吃蜥蜴、蛇、鼠等小动物。

i影片中的狐獴夜晚栖息在树上,而现实中的狐獴也是白天活动,夜晚则栖息在自己挖掘的地洞中。狐獴喜欢群居,往往几十只一群,但是尚未发现成千上万只一起活动的现象。狐獴四肢修长且喜欢站立,显得姿态十分可爱,其实它们保持站立姿势主要是晒肚皮。

印度榕树

篇3:比较文学中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最先从1827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课时开始使用,而“比较文学学科”也是法国学者巴登斯贝格和梵·第根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奠定基础的。第一个系统地阐述比较文学观点的是法国的梵·第根,他在1931年出版的专著《比较文学论》中指出, 比较文学的中心应该是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其对象包括:1、不同的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2、古典文学与近代文学之间的关系;3、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它的范围最广泛,也最复杂。因此,他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由此,影响研究作为法国学派的主要方法论便初步形成,影响研究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

1962年,雷马克在《比较论文的定义和功能》中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一国范围的文学,并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诸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其他科学等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它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带动其他领域相比较。”同时在此书中他还指出“影响研究如果主要局限于找出和证明某种影响的存在,却忽略更重要的艺术理解和评价问题。那么对于阐明文学作品的实质所做的贡献就不可能不及比较相互并没有影响或重点不在与指出这种影响的各种对作家、作品、文体、倾向性、文学传统等等的研究”。美国学派则真正解构了“影响研究”,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从此,“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被大多数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所接受,而由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受到众多的指责。

“影响研究”之所以受到批判,据我所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它过分囿于“实证研究”,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美学涵义”。梵·第根在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中对比较文学对象和方法的论述,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法国学派的观点: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学科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知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

法国学派的重要代表一般都深受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影响,他们崇尚考据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和考证两国之间作家与作家,作品与作品,作家与作品这样一个“放送者和一个接受者之间的二元关系”。法国学派提倡把这一切的关系研究透彻,“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对其“事实联系”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任何文学创作都不可能从无中生有,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与外部因素有关系,并受其制约和影响,把这些“关系”和“影响”分析透彻,无疑对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有帮助。但是法国学派所主张的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就好像是从事“文学贸易”一样,单单研究渊源和影响,媒介和名望,他们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积累了大量的事实考据,如文学内部的关系,文学名誉的历史,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翻译者等等;他们关注文学事实的报道、翻译、考据和舆论等方面,这一切都使得比较文学堆砌着各种数据、事实关系,比较文学就好像是一部文学关系史的调查一样。

综上所述,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过分局限于对作品渊源和影响的二元关系的研究,这种做法的结果便是忽视了比较文学对文学作品的文学特征的分析。在此以后的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法国学派的这一说法成为人们对“影响研究”的最大的责难。美国学派的重要代表韦勒克在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第二届年会的发言报告《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较文学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因为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至于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学科的地位;他认为,任何文艺作品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学作品本身就应该是文学中心,而法国学派的这种方法却是“比较文学变得鸡零狗碎,既不连贯,相互之间又毫无关系,成为经常与有意义的总体割裂的交互关系之网。”如果比较文学放弃了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这种研究就犹如一潭泛不起波澜的死水,枯燥无味,它既无法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也无法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这种研究也忽略了作家个人的创造性因素,忽略了作家的个性,主动性和独创精神,所以说这种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局限,主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各国文学的异同,并且进行跨文化系统和跨学科的无接触实证的研究,这样的主张为比较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其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影响研究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说:

“比较文学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各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这些一般术语的概念,它包括——这里仅指西方世界—— ……”

应该说,在这里梵·第根已经非常明显地把“东方世界的各种不同文学作品” 排除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外了。在他的眼里,比较文学就仅仅是研究“西方世界的各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非常明显地表现了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梵·第根及其他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研究者们往往站在本国文学文化的立场上认为自己是对外国文学作品产生影响的辐射中心,这一做法使影响研究带有了“中心主义”的色彩。例如,基亚就曾在他的《比较文学》一书中编了一个小示意图,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了法国文学史上伟大人物,并且根据最重要的国家排列了关于法国作家在国外的影响,同时还留出了一些空框来说明尚未被人写过的论文:龙沙在西班牙,高乃依在意大利(这些都是法国作家)。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造成了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化功劳薄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产生了为自己国家摆功的强烈愿望——竭力证明本国施与他国多方面的影响,或者用更加微妙的办法,论证本国对一个外国大师的汲取和‘理解胜过任何国家”。

“文学”这个概念涵盖了人类的全部文学,它不仅包括西方文学,也包括东方文学及其他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学。随着整个世界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碰撞、交流也日益频繁、深刻,文学的多极化趋势同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样不可避免,而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缺乏“非西方国家”的文学视野,仅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为西方文学,正因为如此,它已经不能适应整个文学的发展趋势。

其三,“影响研究”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前面已经提到,“影响研究”把比较文学研究缩小到仅研究文学作品的“影响”和“渊源”,即只研究文学与文学间的外在的关系,而排除了对文学与文学的内在的关系的研究,这就使比较文学专门研究文学历史,成为历史研究的附属学科。另外,“影响研究”仅仅研究单一的西方文学,认为西方文学组成了世界各国民族文学的历史共同体,而视其他地区的文学于不顾,这种做法无疑使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缩小。

综上所述,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有众多的偏颇之处,尽管如此,“影响研究”仍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任何一种文学都是在交流和影响的关系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对于文学的“影响”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影响”和“渊源”,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研究的文学,使我们能够更加明确地指出他们的特征,但是比较文学绝不仅仅只是影响和渊源的总和,所以我们应该突破这一局限,在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时,不仅仅要研究作品与作品的外在联系,更重要的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其内在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著《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于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乐黛云著.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隆溪著.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 “文学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梵·第根(提格亨) 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上一篇:不与小人斗志_职场励志下一篇: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