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历史问答题

2024-05-03

好历史问答题(共11篇)

篇1:好历史问答题

1、历史是一个比较死的科目,所以想要答好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的课本。最笨的方法就是一遍遍的看,即使不能完全的背下来,但是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回忆起课本的知识点,就是关键。关于看书有几点小建议:首先是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其次是注意看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批注和说明等内容;最后是要注意整理笔记。

2、高中历史的答题技巧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都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大背景下来分析,不能主观的臆断,这样可以避免漏答很多内容。

3、另外在历史答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材料。历史试卷中有很多题目都是材料题,历史答题想要得高分,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答题技巧,就是把这段材料分点的概括出来,这样材料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也就可以拿到高分了。而往年直接利用在题目中所给材料中摘取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4、很多高中生历史成绩不高,不是历史学习不好,也不是没有掌握好历史答题技巧。而是他们往往对历史术语的运用不正确,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一般都是定义性的答案。所以高中生想要历史得高分,就要在答题时简练而到点,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更能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数。

篇2:好历史问答题

2、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3、《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马关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百日维新内容: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8、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9、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9、遵义会议: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0、七大内容: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1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6、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建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美和拉丁美洲革命起推动作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改革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18、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9、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0、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1、明治维新内容:政治上废潘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意义: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22、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3、新经济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作用:美国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5、雅尔塔会议 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26、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27、日本: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时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日本制定适当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和科技

28、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具体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国应对全球化趋势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9、特点:

1、科技成果多,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比重不断上升。(影响: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篇3:好历史问答题

找准关键词, 是正确审题和精准答题的有效办法。历史中考试题一般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答案固定, 非选择题答案相对比较灵活。不论是选择题, 还是非选择题, 审题的有效办法和答题的有效切入口都是抓关键词。

例1.【2016遵义】1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外来列强侵略史, 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下列属于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是 () 。

(1)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抗击日军 (2)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4) 抗美援朝

A. (1) (2) (3) (4) B. (1) (2) (3) C. (1) (2) (4) D. (1) (2)

该题的关键词, 是表示范围和时间的“中国近代”、表示人物对象的“中国人民”、表示事件的“抗击外来侵略”、表示要求的“史实”。“抗击侵略”否定了“ (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中国近代”否定了“ (4) 抗美援朝”, 最后正确答案是D。

例2.【2016毕节】21.在新航路开辟中, 率领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再返回欧洲, 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该题的关键词, 是表示事件的“新航路开辟”, 表示要求的“完成环球航行”, 根据这两个关键词的限定和提示, 正确答案是D。

例3.【2016铜仁】26.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摘自歌曲《松花江上》

(1) 材料中“脱离了我的家乡”是在什么事件后发生的? (2分)

(2) 为了实现“欢聚在一堂”的目标, 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 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并列举出两场抗击日寇取得胜利的重大战役。 (4分)

(3) 材料中“欢聚在一堂”的目标是在什么时候实现的? (2分) 该目标实现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分)

该题情景材料的关键词, 是表示地点的“东北松花江”、表示时间的“九一八”, 表示事件影响的“脱离了我的家乡”。任务一的关键词, 是表示影响的“脱离了我的家乡”, 表示要求的“事件”。任务二的关键词, 是表示人物对象的“中华民族”、表示特征的“全民族抗战”、表示要求的“开始的标志”。任务三的关键词, 是表示特征的“欢聚在一堂”, 表示要求的“什么时候”和“重大历史意义”。不但审题要抓住这些关键词, 而且答题也要根据这些关键词。

关键词, 是答题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抓准了问题中的关键词, 才能在内容方面问什么, 答什么;在方式方面, 怎么问, 怎么答, 依据题意作答;在顺序方面, 先问先答, 后问后答, 按序回答;在数量方面, 多问多答, 少问少答, 看分回答 (针对开放性问题) 。

依据关键词, 是快速翻书的好办法。实行开卷考试, 遇部分不能正确作答的题目需要翻书。要翻书, 就需要解决翻哪本书、翻到哪个单元、翻到哪篇课文等问题。如何确定这些问题, 需要读懂题意。怎样快速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依据关键词。

例4.【2016黔南】2.张亮同学在学习公元纪年法时, 对历史年代尺非常感兴趣。他要计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 的建立距今 (2016) 已有多少年, 他计算的结果应该是 () 。

A.4084 B.4085 C.4086 D.4087

正确答题的前提是确定夏朝建立的时间。通过翻书找到夏朝建立的时间, 就需要依据表示范围的“我国”, 表示特征的“第一个王朝”等两个关键词。因为“我国”确定了是中国史, “第一个王朝”确定了是中国古代史, 而且是七年级上册。根据这两个关键词提示的信息, 翻开七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就能很快的确定究竟要具体翻到哪篇课文了。

例1, 根据“中国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史实”等四个关键词, 很快确定翻阅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2, 根据“新航路开辟”“完成环球航行”等关键词很快确定翻阅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3, 根据“东北松花江”“九一八”“脱离了我的家乡”等关键词, 很快确定翻阅教材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单元内容。以关键词为引领和启发, 是学会翻书、加快翻书速度、提高翻书效益的有效办法。

篇4: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审题;材料;规范

一、审题定位

首先,分析试题结构,找出以下项目。(1)提示项(解答方式词):是对回答方式的提示。提示项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2)限定项(条件限制词):限定于规定答案要在什么范围内,如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等。(3)中心项(中心词):是答题的依据,它是提示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4)求答项: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找准求答项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如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时期,试分析大变革的原因及特点。“试分析”是提示项;“大变革”及“中国社会巨大变革”是中心项;“原因及特点”是求答项;限定项则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其次,在以上基础上,找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高考问答题的内容大多都依托课文,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内在联系,诱发联想,启迪思路,使知识定位准确。

二、组织材料,列出提纲

审完题以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写好提纲。提纲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因为历史问答题一般跨度较大,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如果想到哪就答哪,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的现象。列提纲可减小上述现象的出现,虽花了一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环节将对下一步的作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提纲力求简约,自己明白即可。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要使用哪些关键词语。(2)设计答案在试卷上布局,安排好每一个小问,每一个要点在卷面位置,为下一步规范作答奠定基础。在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是解答的重点,分值的多少决定答案的要点多少。

三、認真作答,注意规范

规范作答是解答好问答题的最终保证,如果作答不规范就会前功尽弃。作答时应注意两点:(1)答题格式规范。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层次清楚,让人一目了然。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为老师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便利条件。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考生创造了更多得分机会。(2)书写规范。第一,注意字体规范,用字规范,书写工整,必须要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让人能看清。第二,注意答案的布局。布局要规范,答卷时最好不要写满了所留的空白地方,不要给人一种拥挤的感觉,书写的答案以占试卷所留空格的四分之五左右为宜。

总之,“历史问答题的解答,虽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问答题,可灵活运用上述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5:延安历史问答题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

2.陕北革命根据地由谁创立

刘志丹、谢子长

3.中共中央在延安一共多长时间

1935年到1948年

4.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5.延安整风运动的具体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其中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有名。故整风运动通常专指延安整风运动。

6.大生产运动的口号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7.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做的政治报告的名称《论联合政府》

8.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时间

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9.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

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10.抗日红军大学的成立时间

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校址迁至延安,改名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

11.陕甘宁边区成立的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称陕甘省和陕北省。1935年中共中央长征到达吴起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12.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

凤凰山

13.南泥湾开始屯垦的时间

篇6:2023历史问答题一览

2、南宋时期,谁创造的“宋体字”是这个王朝的官方文件通用文体?

3、杨延昭是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六郎”其实是辽国人给他起的绰号,那么历史上杨业到底有几个儿子?

4、西汉时期,哪位皇帝在位期间,这个王朝的经济、疆域、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巅峰?

5、“千金小姐”是古时对富贵人家的未婚女孩的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源自哪个历史人物?

6、熊猫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就曾经被当作礼物送给过日本?

7、三国时期,哪位历史人物和诸葛亮是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去世的?

8、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国号和皇帝的姓氏一致的?

9、中国历史上,被使用次数最多的国号是哪个?

10、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的父亲叫做? (这个名字有点毁三观,哈哈)

11、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发生了不止一次,那么总共发生过几次?

12、中国历史上,和尚不能吃肉喝酒,一开始不是佛教要求的,而是哪个皇帝下诏禁止的,后来才慢慢变成佛教习惯的。

13、大多数朝代对皇帝的称呼是圣上、陛下、圣人、皇上,而宋朝普遍叫皇帝什么?(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小伙伴应该觉得这道题太简单了!)

14、中国历史上,跟他相关成语最多的人也是高官做个遍的第一人是谁?

15、他被称为民国的柳永、民国第一公子,出殡时有4千多僧尼道士达、上千妓女为他送行,他是谁?

16、宫保鸡丁来历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17、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是谁?

18、明朝哪位历史人物,他在刚步入仕途时非常痛恨奸臣,后来自己却变成了大奸臣。

19、中国历史上,馒头是谁发明的?

20、中国历史上,爱吃荔枝的除了杨玉环,还有清朝的哪位皇帝?

答案

1、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

2、秦桧。

3、三个。

4、汉宣帝刘询。

5、伍子胥。

6、唐朝。

7、汉献帝。

8、陈朝。

9、汉。

10、来操。

11、四次。

12、梁武帝萧衍。

13、“官家”。

14、韩信。

15、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

16、丁宝桢。

17、明孝宗朱佑樘(chēng)。

18、严嵩。

19、诸葛亮。

20、雍正。

儿园趣味知识问答题及答案

1、一半是女孩:

一个家庭有5个孩子,其中一半是女孩,这是怎么回事?

2、爱听的字母:

什么英文字母很多人喜欢听?

3、最窄的路:

什么路最窄?

4、被拦住的出租车:

一辆出租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没有违反任何交通规则,却被一个交警拦住了,请问为什么?

5、如此站立:

小枫可以金鸡独立地站两个小时以上,为什么双脚却无法在一张报纸上站一分钟?

6、安全跳楼:

有一个人从15层大楼的窗户跳下去了,而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可是他却没有受伤,这是怎么回事?

7、儿子长大后:

语言天才和计算机专家结婚,将来生下的儿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人?

8、奇特的入睡:

一个人躺在旅馆的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起身给隔壁房间打了个电话,什么也没说,然后挂了电话就躺下睡着了。这是怎么回事?

9、什么东西:

精神病医院里,有两人在交谈:“我的小说怎么样?”“不错,就是出场人数太多。”此时护士冲他们嚷:“嘿,你们俩快把那东西放回去。”请问那是什么东西?

10、奇特的`家庭:

有两个家庭,家人都在身边,爸爸可以马上面对每个家人,但是家人之间却很难面面相对。这到底是怎样的家庭?

答案:

1、另一半也是女孩,即5个孩子全部是女孩。

2、CD。

3:冤家路窄。

4、交警有时也要打出租车回家。

5、报纸贴在墙上。

6、从15层大楼的一楼窗户跳下去。

7、大人。

8、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是隔壁的人鼾声如雷,他给隔壁打电话,把隔壁的人吵醒了,他自然就可以入睡了。

9、电话簿。

篇7: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发布时间:2011-5-6 浏览人数:320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指导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篇8:历史课堂的问答处理技巧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要表示充分肯定, 如点头, 或者语言判断“对”“是的”。如果学生回答的声音不够洪亮或者需要强调, 教师可重复学生的回答, 并且进一步深化, 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 或者追问一个问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 而不是简单地“背答案”。

如我在讲授“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课时, 采用导学方式出示了三个问题。针对学生对第3题有关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的改错题回答得很准确, 我先加以肯定, 接着卖了一个关子:“课本上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这一史实, 我为什么在皇太极的主要历史活动习题里没有提及呢?”由于学生对皇太极的在位时段不了解, 而教材上又没提到顺治帝入关这一历史事件, 他们一时语塞。我便这样引导:“课本上虽然提到1644年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 但是大家要注意, 这时候的统治者已经不是皇太极了, 是顺治帝。 (同时大屏幕显示北京故宫图, 上附‘1644年, 清军入关, 迁都北京’字样介绍图片) 。可是, 推翻明朝的并非顺治帝, 是明末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再巧妙引进导入框部分让学生再作了解。这样, 不仅让学生通过改错题了解了课本的显性知识, 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即时补充, 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 避免了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 教师首先要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 然后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作进一步的探问。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 则要转问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 让学生先看书归纳秦朝的暴政, 学生很快归纳了几方面:兵役徭役沉重, 刑法严厉。但是他们对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这一原因没有提及。我想到学生对“指鹿为马”的故事比较熟悉, 何不利用这一资料作进一步的探问呢?于是我就出示了《指鹿为马》图, 问:“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秦二世身上。学生看了图后, 马上就联系到了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错误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对策。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由于粗心或口误, 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继续教学。如果因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 教师要依次采取探问、转问等方式, 就同一问题改变发问角度, 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 等等。

如我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以课本上的“动脑筋”习题为切入点,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行分析。学生各持己见, 争辩不休。我没有马上定论, 而是把话题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大家的争论暂停, 我们先来看一下参战的国家, 看他们是为何而战吧。”接着引导学生一起归纳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成员国, 并对他们当时参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后继续发问:“这些国家除了塞尔维亚还有哪些国家是为正义而战呢?”学生笑了, 答案显而易见。

对于学生不回答, 即超过教师候答时间限度而学生仍不能回答教师的发问时, 教师应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时处理。如果是由于知识欠缺而不能回答问题, 教师可采取探问的各种方式简化问题, 或帮助学生弥补所缺知识, 最后获得正确答案。如果问题本身模糊, 学生茫然不知所问, 教师就要改进问题本身, 使原有问题明朗化。如果是学生怀有恐惧心理, 害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 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 问一些他们能成功回答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课下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如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时,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 我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 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学生一时答不全, 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 于是让学生读书了解当时重庆的“白色恐怖”情况, 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 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 蒋介石又可能怎样?毛泽东为什么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呢?”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 自信心大增。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时, 教师的处理技能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强化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具备必要的教学教育机智, 充分获取课堂的动态生成为教学服务。

篇9:好医生健康问答

河南陈先生:去年结婚后,我遇到了一件蛮尴尬的事情,每次晚上和老婆过夫妻生活都觉得力不从心,只要和她的身体一接触,就会射精。起初,我还以为是刚开始的正常反应,没有太放在心上,可时间久了,情况也没有好转。后来到医院去看了一次,医生说,是因为我的包皮过长引起的。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包皮过长会引起早泄?

好医生: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男性在儿童和少年时期,龟头大部或全部藏在阴茎包皮里面。随着性器官的发育,便逐渐从里面露出来,因为龟头是神经末梢分布比较丰富、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的地区,敏感的龟头由于受衣物等的摩擦刺激,敏感性逐渐降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值也就增高。当日后在性交时,不容易过度敏感,不易发生早泄。但如果长大仍为包茎,只要稍有性器官的接触,龟头表面所受的刺激就十分敏感,所以容易导致很快射精而发生早泄。

未婚男子是否会阳痿?

吉林赵先生:我是一个还未体验过性经历的男性,虽然所有的性爱知识我都只是在书本和电影、电视之类的媒介中获得,我知道,男性在遇到一些性刺激时,阴茎会勃起,也只有这样,才能和女性正常地进行性生活。可让我担心的是,每次,我一个人看一些和性爱有关的电影、小说时,虽然觉得心里欲望膨胀,可偏偏下身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患有阳痿,这件事让我寝食难安,我该怎么办呀?

好医生:在医学上,阳痿是指阴茎不能勃起、勃起不坚或勃起时间短,以致不能完成性生活的情况。赵先生,你连真正的性生活都没有经历过,怎么可能确定自己就是患上了阳痿呢!因此可以说,你现在的担忧是毫无根据的。

一般来说,阴茎勃起可以通过两种刺激诱发。一种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引起,就像赵先生看的性爱电影或小说,另一种则是阴茎受到直接刺激,如性行为等,这两种刺激中,后者要强烈得多。而赵先生在体验这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性刺激可能并不是非常强烈,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如非封闭的环境等等,降低了他的性刺激。因此,我建议赵先生最好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分担忧。如果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我觉得自己成了丈夫的性爱工具

山东张女士:我和丈夫结婚5年了,以前,丈夫是个非常老实的男人,我也就是看上这一点才嫁给他的。可这几年,他在外面做生意,见识得多了,对我们的夫妻生活也有了一些奇怪的嗜好。过夫妻生活时,一会儿要求在浴室里,一会儿又说要放音乐,还总要我做出一些难堪的姿势。而且,他现在的欲望也特别强,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三四次。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好像是他的性爱工具。

篇10:历史问答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

(2)概括材料二、三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5分)

【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3分)

(2)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2分)

(3)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有: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中“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材料三中“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是: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是一场偶然爆发的革命。

(3)本问首先明确材料中体现的对于武昌起义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必然;二是偶然的。依据“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爆发并不是一场偶然,武昌起义的爆发有着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矛盾等多方面的原因。

篇11: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问答题

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什么

答: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将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便于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方面:北修长城,南开灵渠。为了抵御匈奴,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答: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找借口削去半数侯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②加强了汉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③促进了西域的开发;④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答:“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5、丝绸之路路线图: 长安 —— 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① 迁都洛阳。

② 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作用: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7、我国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什么时候?人口的南迁对南方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东汉末年。

对南方的影响: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

地区的开发。

8、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秦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变成私产并出租,有了地主和农民,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影响: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了。

10、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11、评价秦始皇。

答: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采取措施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因而有人称他为“贡献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勋卓著的帝王”。

过:他统治暴虐。例如“焚书坑儒”极大的摧残了文化;施行暴政,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刑法残酷,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12、评价汉武帝。

答:功:汉武帝依靠自己的雄才伟略,励精图治,出现大一统的统治局面。

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找借口削去半数侯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过: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连年征战,耗尽了文景之治的成果。

1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4、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及其创始人或代表人物

儒家:创始人:孔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孟子 战国时期

道家:创始人:老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庄子 战国时期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战国时期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战国时期

兵家:代表人物:孙子 战国时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5、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在中国的地位及影响是什么? 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包括一切美德;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16、孔子的教育成就是什么?

答:(1)创办私学

(2)先进的教育思想: ①注意因材施教;

②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④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8、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9、庄子的思想?

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20、韩非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张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1、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

22、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是什么

答:原因: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②主观上: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3、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24、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是什么?

答: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5、江南经济发展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汉时的江南经济贫穷落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繁荣富裕,尤其是农业和丝织业。西汉时江南没有开发,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26、西汉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和亲:例如,汉初屈辱的和亲;昭君出塞

战争: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去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漠北战役

设置机构:前60年,设西域都护,专管西域地区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②外貌上:保留了猿的特征,手脚分工明显 ③过群居生活

④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距今3万年

②仍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会人工取火 ④过氏族生活 ⑤懂得交换、懂得爱美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

①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七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种植水稻

④住干栏式房屋 ⑤会挖水井

⑥会饲养家畜家禽

⑦会制造陶器

⑧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种植粟

④住半地穴式房屋 ⑤会饲养猪狗等动物

⑥会制造彩陶

⑦会纺线、织布、制衣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① 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② 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 ③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管仲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①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改革军制

上一篇:中国电信职员的辞职报告下一篇:保护环境,你我的责任作文